地質上的北東東向什麼意思
⑴ 地質學上的"北北東"是什麼方向
介於北方和東方的稱北東,那麼介於北方和北東的就是北北東。
簡單講就是北北東是北偏東22.5度,北東是北偏東45度。
畫個十六向的方點陣圖就清晰了
⑵ 地質學上的"北北東"是什麼方向為什麼這么稱呼
北東就是平常說的東北,北西就是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層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謂北北東走向簡單說就是,向北和北東方向之間的方向延伸!
⑶ 北西―南東向山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直接說西北―東南走向呢這兩種說法是一樣的么
因為在地質術來語中源,只有北東北西,南東南西這種說法。
當然也是習慣,時間長了很多關於走向的記錄,如果都是東南西南這些,很容易混淆,所以通常都以南北作為大方向,以此為中心軸旋轉出走向,一般走向統計時也是只有180°的半圓形(即北東北西兩個方向)。
⑷ 北東東向構造
北東東向構造有生成時間、級序和充填物組成上的不同,可將北東東向構造劃分為:控 制礦田的一級構造、控岩構造和控制礦床的構造。北東東向構造是控制礦田的一級構造,規 模較大。由於活動時間長必然影響到岩體內部構造的繼承和發展,該方向的構造從西向東 有烏石-關山石英斷裂帶、寨嶺-天石示祠斷裂帶、桃樹壩-妲子山斷裂帶、學堂前斷裂帶、司前 斷裂、水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和定南-馬屎山硅化斷裂帶等(附圖)。控岩構造,即北東 東向構造,分別控制大小不等的花崗岩體的展布。水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與定南-馬屎 山硅化斷裂帶之間為斷陷帶,屬全南斷陷帶的南西段,與紅盆分布緊密相連。控制礦田的 分布。
控制礦床的北東東向硅化破碎帶,它們是發育在黃陂石英斷裂帶與定南-馬屎山硅化斷 裂帶夾持區內的許多不同等級的北東東向的硅化斷裂帶。有花崗岩斷裂、92號、86Sr號、108 號、14號和31號等呈等間距分布控礦的北東東向硅化斷裂帶。局部重接復合在北東東向 輝綠岩短脈中。它們充填白色塊狀石英為主。這些斷裂為壓扭性質,左行扭動,輝綠岩脈錯 斷位移。它們又被瀝青鈾礦、紅色微晶石英脈穿切和膠結。
(一)北東東向斷裂構造
北東東向斷裂構造將重點分述烏石-關山、水慕-上洞-黃陂、全南-馬屎山石英(硅化) 斷裂帶特徵及與鈾礦化關系。其他斷裂——主要是東段低級別的斷裂在各個礦床構造中敘 述。
1.烏石-關山石英斷裂帶
該石英斷裂帶位於貴東岩體西(北)邊緣,與沉積地層接觸邊界處。向北東經白基畲岩 體,可能與南雄斷裂相接(圖4-1),向南西延伸到英德一帶。斷裂帶寬30 m左右,斷裂帶 呈60°方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60°左右。
斷裂帶有明顯的磁異常帶分布。處於線性重力梯度帶上(顯示基底斷裂性質),並與肖 屋-躍進村、冷洞-細壩東西向基底斷裂相交切(圖4-2)。
斷裂帶南東盤主要是粗粒角閃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斷裂由硅質角礫岩組成,其兩側發 育石英、伊利石化糜棱岩帶和伊利石化碎裂花崗岩帶。岩石顯綠色,礦物組成有石英、鉀長 石、伊利石等。石英呈變形殘斑,長軸定向,波狀消光,裂隙發育,其粒間和裂隙中,充填片狀 伊利石,常呈網狀分布。局部石英殘斑與伊利石等組成似片麻狀花崗質糜棱岩。靠近主斷 裂帶是石英、伊利石化糜棱岩帶,寬約7 m,花崗結構消失,並有許多石英脈穿插。石英殘斑 波狀消光,伊利石沿邊緣及其裂隙充填交代。主斷裂帶為硅質角礫岩帶,角礫主要為強硅化 花崗岩碎塊組成,由白色石英和梳狀石英膠結。
為了解構造應力對微量元素活化、遷移的影響,對烏石-關山斷裂帶主帶和側緣糜棱岩 及碎裂岩帶岩石進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其分析結果列入表4-2。從表4-2可以看出,從主 斷裂帶,即變餘角礫岩帶至上盤伊利石化碎裂花崗岩帶,岩石中的W、Sn、Bi、Cu、Pb、Rb、Cs、Be、Nb、F、Th和U等微量元素含量是逐漸增加。而硅質角礫岩中大部分元素含量較低,只有Sb、Sr和Li 3個元素含量增高,且Li元素含量為178.2×10-6,是上盤構造岩的6~10 倍。
表4-2 烏石—關山石英斷裂帶變形蝕變岩微量元素及CO2分析(10-6)
因此,微量元素有向斷裂側緣蝕變碎裂岩聚集的趨勢。而硅質角礫岩主斷帶或應力作 用的強變形帶,為微量元素「貧乏帶」。
該斷裂北東端分布的白基畲岩體控制了鎢礦化,而南部貴東岩體內,特別是與東西帶交 匯部位,控制多金屬礦產(西段)。
2.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
該斷裂帶在岩體內部位於翁源縣岩庄鄉黃陂村至白水寨村。向東北延伸出岩體,可達 水慕(圖4-1)。長38 km,寬一般4~10 m,部分地段30 m以上,受應力影響范圍寬。斷裂 走向60°~80°,傾向南東,傾角55°~85°。斷裂性質,早期為壓扭性,在斷裂兩側形成20°~ 30°交角的張性和「X」型扭裂隙,伴隨有大量白色粗晶石英充填,石英脈充填後又經應力作 用,形成非常復雜的構造變形岩。有角礫岩、糜棱岩,局部充填微細晶石英,且伴隨有鈾異常 顯示。斷裂形態復雜,具膨脹收縮,分支復合現象。斷面呈舒緩波狀。為了解斷裂帶構造變 形蝕變岩、主量元素和微元素變化,現分別介紹如下:
(1)斷裂帶構造變形蝕變岩特徵(從斷裂帶的上盤至下盤)
1)碎裂花崗岩帶:該帶距主帶上盤22 m。岩石呈灰白色,碎裂花崗結構。組成岩石 的主要礦物成分有石英、斜長石、少量黑雲母、白雲母、鎂綠泥石、伊利石、高嶺石和方解 石,以及少量的伊矇混層粘土礦物。石英受應力作用形成殘斑,裂隙發育,波狀消光和發 育有變形紋,二軸正光性。石英擠壓碎裂的糜棱物質重結晶,並沿石英殘斑周邊和裂隙 分布。白雲母片在扭應力作用下產生扭折,波狀消光,並被伊利石、高嶺石沿邊緣蠶食交 代呈港灣狀。
2)硅化碎裂岩帶:距主帶7m,由於受後期構造復合疊加應力作用,岩石碎裂呈粉碎狀,其中含有硅化碎裂岩殘塊。
3)硅質角礫岩帶:距主帶3.5 m。岩石呈灰白色,由於後期構造的復合疊加再破碎,岩 石粉碎,且鬆散。從殘留的岩塊的結構看,硅化碎裂岩是破碎後又遭受硅質膠結的多期構造 熱活動疊加產物。
4)千糜岩帶:該帶是夾於硅質角礫岩與硅質糜棱岩帶之間的強烈片理化岩石。岩 石由綠泥石、伊利石、伊矇混層粘土等層狀礦物組成,且定向排列構成片理,似千枚結 構。岩石中伊利石化較明顯,白雲母殘片彎曲、扭折、波狀消光。石英波狀消光,二軸 正光性。
5)硅質糜棱岩帶:此帶是斷裂主帶。岩石呈灰白色,糜棱結構。岩石由微細石英(99%)和極少量伊利石組成。在大量的糜棱質中可見一些具有鑲嵌結構的脈石英殘晶,伊 利石和糜棱質大致定向排列。
6)千糜岩帶:緊靠主斷裂帶下盤。岩石呈灰綠色。岩石由長石、石英、白雲母、綠泥 石,伊利石,方解石等組成。微斜長石殘斑格子雙晶變成菱形。石英呈條帶,大致定向 排列,二軸正光性。白雲母定向排列。長石、石英與片狀礦物及糜棱物質組成似片麻 狀構造。
7)蝕變碎裂岩帶:該帶位於主斷裂下盤16 m處。岩石呈碎裂結構。岩石主要礦物 有長石、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高嶺石等。石英、長石碎裂,石英波狀消光(圖版4-28)。伊利石、高嶺石局部定向排列。顯微鏡下該帶岩石局部可見微斜長石和黑雲母的殘斑,它們大致定向排列,並有波狀消光,新生的伊利石沿裂隙或沿殘斑定向排列,局部構成眼 球狀構造。
(2)斷裂帶變形蝕變岩的主量元素氧化物特徵(從斷裂帶的上盤至下盤)
現將主量元素氧化物分析結果列入表4-3。從表4-3可以看出:
表4-3 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變形及其蝕變岩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
註:表中的序號1~7同斷裂帶構造變形岩描述順序是相對應的。
1)硅質糜棱岩主帶和疊加有後期構造的角礫岩帶中SiO2含量大量增加的同時,除 Fe2O3、CaO、FeO變化不明顯外,其他如TiO2、Al2O3、K2O、MnO、MgO、Na2O、H2O+和LOS 都明顯降低。熱動力蝕變作用是使岩石中的鋁硅酸鹽礦物向Si—O鍵單一方向變化,故岩 石主要表現為石英化;
2)在硅質糜棱岩帶兩側的千糜岩帶,除SiO2含量略高於碎裂花崗岩外,TiO2、Al2O3、K2O、MnO、MgO、Na2O含量都略低於碎裂花崗岩。而硅質糜棱岩上、下盤的千糜岩之間是 CaO、MnO、Fe2O3、FeO、K2O、H2O+和LOS的含量不同,造成上述元素氧化物含量變化的主 要原因是主帶上盤千糜岩的熱動力蝕變強於下盤千糜岩,即上盤千糜岩的粘土化和綠泥石 化明顯多於下盤千糜岩;
3)主量元素氧化物和新生礦物含量在不同的熱動力作用下,帶出和新生的量是不同 的。總體趨勢是隨著熱動力作用減弱,帶出的元素氧化物(除SiO2外)減少,新生的層狀粘 土礦物和石英增多,最終全部由石英所代替。
(3)斷裂帶變形蝕變岩的微量元素和CO2特徵(從斷裂帶的上盤至下盤)
將微量元素和CO2分析結果列入表4-4。從表4-4可以看出:
1)硅質糜棱岩帶(表中序號5、3)相對其他各帶元素含量處在較低和最低狀態,這些 微量元素有W、Sn、Mo、Bi、Cu、Pb、Zn、Rb、Cs、Nb、F、U和Th元素,占表中元素總量 的68%。
2)千糜岩帶(表中序號4、6)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的有Mo、Sn、Bi、Sb、Pb、Zn、Li、Rb、Cs、Sr、Nb、F、U和Th,其中上盤千糜岩中Sb、Bi元素含量與下盤千糜岩帶中的 Pb、Sr、Nb、Th元素含量高於其他構造岩。造成這些元素相對聚集,是構造熱作用疊加 復合所致。
3)碎裂蝕變花崗岩帶(表中序號7)是微量元素高含量最多的構造帶,它以Sn、Mo、Cu、Cs、Be、F、U含量最高為特徵,除此之外,W、Bi、Sb、Pb、Nb、Th元素含量也較高。這些元 素在碎裂蝕變花崗岩帶聚集,既顯示了塑性應力帶的元素遷移,又顯示了脆性應力帶的元素富集特徵。因此,是大斷裂側旁的低級別變形、相變構造岩中元素群體的特徵,它是大斷裂 導礦、控礦的信息。
表4-4 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變形蝕變岩石微量元素及CO2分析(10-6)
註:表中的序號1~7同斷裂帶構造變形岩石描述順序是相對應的
4)碎裂花崗岩帶及硅化碎裂岩帶(表中序號1、2)碎裂花崗岩帶以W、Zn、Rb含量高於 其他變形岩石帶為特徵,硅化碎裂岩帶以S,CO2含量高而區別其他構造變形岩石帶,其他 元素含量較高有Cs、Be、Sr、Nb元素等,這些元素組成特點,反映了岩石多數元素未發生變 化,少數是與熱作用和蝕變有關。
綜上所述,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特點如下:
(1)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是一個具有多次強烈活動構造變形帶。
(2)隨岩石、礦物變形的同時,岩石中的元素活化、遷移與變形性質、強度有關。
(3)元素在主斷裂帶,尤其在硅質糜棱岩帶中,是微量元素相對貧乏構造岩帶。在千糜岩 和碎裂花崗岩帶內,既有動力蝕變礦物產生,又有熱液蝕變礦物形成。如既有含Fe2+、Mg2+ 的綠泥石類礦物存在,又有含水的伊利石和高嶺石等礦物出現,具有塑—脆性過渡變形特 征,是微量元素滯留部位。
(4)斷裂性質既有左行扭動的壓扭性,又有重接復合的北東東扭性構造,具有右行扭動特 征,先後扭動方向相反,使斷裂帶相對啟張。因此,該斷裂帶是貴東岩體內,尤其是對東段鈾 礦成礦作用來講,它是重要的控礦深斷裂構造。
3.定南-馬屎山斷裂帶
該斷裂帶位於連平縣貴東鄉馬中垇村至大坑,向北東延伸到定南縣內,向南西出研究 區。斷裂規模大,屬於區域性深大斷裂,走向延伸長,跨粵贛邊境,長200 km左右,走向 60°~70°,傾向北西(南東),傾角65°~85°(圖4-1)。斷裂帶內多呈碎裂岩形式出現,硅質 充填不多,有時見石英化、伊利石化、綠泥石化等蝕變。在變質岩區常發育片理化、岩層陡 立。據區域資料該斷裂為基底斷裂,遙感圖像亦有顯示。
該斷裂帶分布在貴東岩體外接觸帶,早期控制K2—E盆地分布。並切割中粒斑狀黑雲 母花崗岩體(圖4-5)。斷裂北西盤主要分布寒武紀地層,而南東盤則以泥盆—石炭紀地層 為主,說明在擠壓時期(加里東-燕山早期)斷裂的北西盤有較大幅度的逆沖抬升,南東盤相 對下降。類似的現象在安基山斷裂帶也有顯示,但不如馬屎山斷裂帶明顯。
圖4-5 下庄地區地質圖(據高德統,1995)
該斷裂控制了紅盆的形成和展布。紅層的礫石成分復雜,以變質岩成分為主,次為花崗 岩礫石。從礫石大小差異大,雜亂無章,分選性差,層理不清等特徵看,這些紅層是在馬屎山 北西盤下滑時快速堆積的產物。
定南-馬屎山斷裂構造形態復雜,尖滅再現,呈右列式。斷面呈舒緩波狀。據碎裂岩、片 理化岩特徵及低序次、低級別張裂隙和「X」型扭裂隙特點,該斷裂早期為壓扭性質,右行扭 動,晚期前是伸展時期,北西盤下滑而形成地塹式斷塊。
(二)北東東向控制岩體斷裂
北東東向斷裂強烈活動,為廣泛的岩漿入侵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遍布貴東岩體內 部規模不等的北東東向展布的小侵入體的控岩斷裂。如西部沿烏石-關山斷裂帶分布的細 粒黑雲母花崗岩、細粒二雲母花崗岩和坪田細粒黑雲母花崗岩體;桃樹壩斷裂帶和東西向構 造聯合控制的細粒二雲母花崗岩體;在岩體東段,如貴東、田心、司前、禮嶺、下庄—新橋公 路、「八一」公路、石土嶺等處廣泛出露細粒黑雲母花崗岩脈(枝),尤其是礦區特別發育。岩 體總體走向呈北東東向展布(附圖)。
(三)北東東向硅化破碎帶
北東東向硅化破碎帶,在上面已經提到的水慕-上洞-黃陂石英斷裂帶與定南-馬屎山 硅化斷裂帶所夾持區(全南地塹南西端)的性質相同而級別不等的北東東向硅化斷裂帶(花崗岩斷裂帶、F2、92、86Sr、108、14、31號等),這些大致等間距的硅化斷裂帶,是貴東岩 體東段重要的控礦、儲礦構造之一。它們的走向50°~70°,傾向北西(個別傾向南東),傾 角60°~85°。早期活動時,形成擠壓破碎帶、糜棱岩帶、眼球狀構造、碎裂岩等等,伴有白 色粗晶石英等充填,晚期構造強烈重接復合,形成疊加構造岩,碎裂岩帶,並有各色微晶 石英、螢石、黃鐵礦、瀝青鈾礦、黃銅礦、方解石等礦物充填交代,伴有強烈石英化、針鐵礦 化、伊利石化等。
構造形態復雜,呈「多」字形、「S」形,透鏡狀,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等。斷面呈舒緩波狀、波狀(走向上,傾向上)。斷面上往往有擦痕,斷裂上、下盤發育「入」字形構造及片理。由於 斷裂位移左行錯移輝綠岩脈和花崗岩體界線。斷裂性質是壓扭性,左行扭動。每條硅化破 碎帶詳細特徵在礦床構造中再分述。
⑸ 地質中的方位是什麼意思
網路出來的
地質專業用語!北東就是平常說的東北,北西就是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層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謂北北東走向簡單說就是,向北和北東方向之間的方向延伸!回答者是:jians327 | 二級
⑹ 地質學的北北西向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的北北西向是什麼意思?
你好
北西就是平常說的西北,走向一般是指岩層或背斜等的延伸方向!所謂北北西走向簡單說就是,向北和北西方向之間的方向延伸!
⑺ 北東向構造帶地質特徵
除緯向構造帶外,北東—北北東向構造是區內另一組重要的構造系統。特別是發育在工區東部呈北東—北北東向相間展布的一系列隆起帶和坳陷帶是這組構造系統最為醒目的宏觀表現形式。其中,隆起帶上分別由太古宙、元古宙及古生代等前中生代的古老地塊及不同時期的侵入岩所組成,或稱為構造岩漿岩帶;而坳陷帶中則主要由侏羅-白堊系火山岩及沉積岩所組成。自西向東依次為紅山子-五分地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多倫-棋盤山坳陷帶、銘山老府-翁牛特旗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錫伯河-半支箭坳陷帶、黑里河-庫里吐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寧城老哈河坳陷帶和努魯兒虎山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以及研究區外側的朝陽-北票坳陷帶(圖2-3)。
對於北東—北北東向隆起帶和凹陷帶形成演化及構造性質的歸屬問題,目前尚未見專題研究報道。在不同的文獻中,前人多認為是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以來本區發生強烈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然而,綜合分析區域資料,我們認為,區內北東—北北東向的隆起帶與凹陷帶相間分布的構造格局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自古生代晚期、印支期直到燕山期等長期構造發展演化過程。從構造演化過程角度考慮,至少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即華力西晚期—印支期和燕山晚期。華力西晚期—印支期(包括早燕山期)以北東向構造為主;燕山晚期則以北北東向構造為主。其中,燕山晚期的北北東向構造表現相對清晰,主要以斷裂為主的構造活動,伴隨著強烈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其具體特徵將在下一節中敘述。
這里,我們僅就北東向構造在區內的表現特徵作一概略分析。由於區內缺少三疊紀地層建造及其相關的構造變形特徵,因此,總體上看,北東向構造在區內表現得不是非常明顯。這也許是長期以來北東向構造未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們注意到,近年來的地質工作及同位素年代學數據,將大量原屬於華力西晚期或者部分屬於燕山早期的花崗質岩石釐定為印支期。這些侵入岩在區內主要呈北東向展布,並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崗岩與其伴生在一起。它們共同組成北東向的構造岩漿岩帶,在銘山—河北棋盤山之間以及北部橋頭一帶,沿隆起帶西側控制了二疊系出露,其展布方向大致與隆起帶方向一致,從一定意義上看,顯示了這一北東向隆起帶(構造岩漿岩帶)成生起源於華力西晚期。印支期花崗岩的釐定及其在工區內的表現形式,反映了工區內,甚至是區域范圍內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是比較強烈的。而本書作者最新的成礦年代學測試也發現,某些鉬礦床的形成確實與印支期岩漿活動有關。因此,我們主要根據印支期花崗岩的表現及分布特徵,釐定出區內4個北東向的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各構造岩漿岩帶特徵如下所述:
圖2-3 多倫-赤峰地區中新生代隆起帶與坳陷帶構造格局分布示意圖
一、紅山子-五分地構造岩漿岩帶
位於研究區西北部、克什克騰旗東南部、西拉木倫河以南的地區,西南起自克什克騰旗花鼓台一帶,沿北東經紅山、廣興元、邊牆到五分地一帶,長150km,寬30km。總體展布方向為北50°~60°東。主體構造形跡為北東向展布的花鼓台-五分地復式背斜、一系列同方向的斷裂,以及受其控制的岩漿岩帶組成。構造岩漿岩帶向南西、南東側分別為多倫中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和棋盤山中新生代火山斷陷盆地所覆蓋;構造帶西側有北北東向大興安嶺主脊斷裂通過。
(一)褶皺
花鼓台-五分地復式背斜分布范圍與隆起帶范圍一致,復背斜主要由二疊系組成,核部由下二疊統的青鳳山組碎屑岩組成,向兩翼依次有原屬下二疊統的班布加拉嘎組、黃崗梁組,上二疊統的鐵營子組、染房地組等。傾角一般為50°~60°。大致包括兩個次級Ⅱ復式褶皺,即西側的雞冠山-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和東側的道營水-五分地復式背斜;其中,雞冠山-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相對連續性較好,根據地層建造的不同又可劃分為北東段的鐵營子-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和南西段的雞冠山-大北溝華夏系復背斜。而道營水-五分地復式背斜特徵與雞冠山-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相似,但因第三紀(古、新近紀)玄武岩大面積覆蓋,地層出露不完整。以下僅以雞冠山-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為例加以說明。
1.鐵營子-蘭家營子華夏系復背斜
為該隆起帶北段,鐵營子—蘭家營子一帶,復背斜長30餘千米,最寬達16km。褶皺軸為北50°~55°東。核部地層僅為上二疊統下部鐵營子組,兩翼為上二疊統染房地組及黃崗梁組。核部一帶不僅產狀變化大,傾角由20°~60°不等,而且內部屢見次級褶曲。兩翼傾角亦略有差異,以南東翼稍微陡些,一般在40°~50°之間;北西翼緩,約25°左右,推知該褶皺軸面應該傾向北西。
2.雞冠山-大北溝華夏系復背斜
為該隆起帶南段,位於西南雞冠山—中部大北溝一帶,可見長度超過22km,寬度一般為7~8km。主要由下二疊統火山-碎屑岩組成。沿其軸向(約50°)向北東方向傾伏。該復背斜因受後來的岩體侵入及斷裂破壞,加之中、新生代地層覆蓋,保存很不齊全。但根據地層的出露特點及產狀分析,仍可看出屬比較緊密和復雜的褶皺類型。近核部產狀陡(達60°左右),兩翼變緩些(30°~40°),因發育有次一級的褶皺而趨於復雜化。
復式褶皺北東端因鄰近西拉木倫緯向構造帶向北東東向偏轉,形成略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形跡。至五分地一帶基本上為近東西向,顯示了早期東西向建造的存在及東西向構造對北東向構造的限制和影響。
(二)斷裂
斷裂主要有兩組,分別為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
北東—南西向斷裂主要沿上述復式褶皺的核部及兩翼,沖斷層發育,但連續性較差。斷裂大部分穿切二疊系,部分穿切了沿其出露的燕山期花崗岩。初步顯示,這些斷裂形成於二疊紀以後,在燕山期又多次活動。根據斷裂發育密集程度,可以劃分為南、北兩段:
(1)南段:主要分布於雞冠山-大北溝復背斜西翼,以龍王廟子附近最為發育,由數條大致平行的逆斷層組成,它們依次向北西沖覆。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條是龍王廟子-娘娘廟逆斷層,長達十幾千米,走向大致北東—南西,斷層面向南東傾斜,使二疊系沖覆於侏羅系之上。造成寬達50餘米的破碎帶,並使鄰近的沉積岩層形成平行沖斷面的緊密褶曲。與這些壓性結構面伴生的張性斷層也有發現。在龍王廟子地區,有數條大致平行的北西—南東向斷層,切割了龍王廟子-娘娘廟沖斷帶。其中,黃土坑北西—南東向斷層,被不規則的脈石英和螢石脈充填,膠結了大塊的圍岩角礫,表現了張性斷層的特點。另外,在褶皺東南翼小壩底南,有一北東向沖斷層,長4km,在斷層面附近,花崗岩呈壓碎結構,壓碎帶寬達30餘米,呈北東—南西向延伸。
(2)北段:主要分布於鐵營子-蘭家營子復背斜內部,以復背斜核部的邊牆-張家營子斷裂規模較大。其中,邊牆-張家營子斷裂發育在鐵營子組內部,並使其上部染房地組與其呈斷層接觸,出露長度達15km,沿斷裂及其附近有小東溝岩體、邊牆岩體及張家營子-大營子岩體侵入,它們的長軸方向均與斷裂一致。
(3)在道營水-五分地復背斜的中段,有白岔-紀家營子北東向逆斷層。長10km左右,斷層面南東傾。波及地層為原二疊系黃崗梁組。
北西—南東向斷層規模較大的主要有2條:一條是河盛源西南部的哈巴旗一帶;一條在小東溝東南記營子—鐵營子一帶;它們均垂直復式背斜,並發育有斷層角礫岩,也具有張性斷層的特點。總體上看,這些大致走向北西—南東的張性斷層和與其大體直交的大致北東—南西向的擠壓配置在一起,組成比較清楚的「多」字型構造。
(三)侵入岩
在該復式背斜構造帶上,華力西晚期及燕山早、晚期等不同時代的侵入岩發育。這些侵入岩在空間分布及展布方向上有一定的規律性。總體表現為由褶皺帶中心向外側,岩體的時代逐漸變新。
華力西晚期岩體出露於褶皺系中部的吳營子、廣興元一帶,包括廣興元、吳營子和北大溝3個岩體,岩石類型早期為花崗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石英二長岩等,晚期為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等。單個岩體呈岩株狀或不對稱的啞鈴狀,但總體呈南北向串珠狀沿克什克騰旗—廣興元南北向河流(谷)分布。
燕山期侵入岩包括早、晚兩期,以早期規模最大,具有多期次侵入特徵,以廣興元-紅山花崗岩規模最大,其次是上伙房、大營子斑狀花崗岩、東大土溝腦等地的花崗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等。其中,紅山岩體呈橢圓形岩基,面積達230km2,可能受東西向構造與北東—北北東向構造交會部位的影響。其侵入最新地層為白堊系晶屑凝灰岩等,並為第三紀(古、新近紀)玄武岩所覆蓋。部分岩體總體呈現北東向沿著背斜核部及同方向的斷裂侵入,如邊牆岩體、張家營子-大營子岩體。燕山晚期岩體以花崗岩、花崗斑岩為主,在褶皺系的西南端花鼓台一帶、道營水-五分地復式背斜內部,以及東部火山盆地中均有廣泛出露。規模最大的屬小東溝東側的大托河(張家營子)岩體,岩體長軸方向與北東向構造方向一致,面積約105km2。岩體侵入最新地層為下白堊統,由中細粒鉀長花崗岩組成。但是,綜合分析燕山晚期花崗岩及花崗斑岩的展布方向,明顯具有北北東向展布的特點,顯示受到後期北北東向新華夏系構造的影響。
沿該隆起帶,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有小東溝中型鉬礦床1處,紅山小型鈾-鉬礦床1處,另有鉬礦(化)點、鉛鋅礦點、銅礦點等多處。根據礦控因素的分析,礦產主要與燕山早、中期花崗岩有關。已探明的鉬礦資源基本上都發育在燕山早期花崗岩的內外接觸帶附近。鉛鋅礦化主要發育在岩體的外接觸帶。
二、銘山(老府)-翁牛特旗構造岩漿岩帶
該構造岩漿岩帶東西出露寬25km,南北長80km,由3個相互分離的隆起帶組成,即西南段的銘山-紅花溝隆起、解放營子隆起和小營子隆起。隆起帶跨越了傳統的地台與褶皺帶的界線。總體呈北東45°~50°方向展布。以銘山-紅花溝隆起規模較大。由於各隆起所在的構造單元不同,因此,各自的地層及岩漿岩組成不同。
銘山-紅花溝隆起位於赤峰-開原斷裂以南地區,地層以太古宙變質岩為主,有少量中新元古代地層出露;岩漿岩以燕山期花崗岩為主,如銘山花崗岩體、四道溝花崗岩體等,少量的印支期閃長岩,如柴胡欄子金礦區的輝長閃長岩。隆起帶內早期東西向斷裂構造非常發育,由於這些斷裂在中新生代多次活動,對隆起帶的發生發展及其成礦作用具有重要影響。隆起帶內自北而南為赤峰-開原斷裂、陰河斷裂、銘山-紅花溝斷裂、圍場-青山-錦山斷裂等。該隆起帶在紅花溝一帶形成向南東突出的弧形構造。紅花溝金礦田位於該隆起帶向南東突出的弧形部位。
解放營子隆起和小營子隆起是多倫-翁牛特隆起褶皺帶中次級構造單元翁牛特隆起的組成部分,地層組成主要為下古生界奧陶-志留系、志留系、石炭系、二疊系等,它們分別組成了炮手營子-李家營子背斜和上大廟-朝陽溝背斜及中洋草溝-下歪脖子井背斜等,均是東西—北東東向多倫-翁牛特復背斜的重要成分。
小營子隆起侵入岩以燕山早期大蝦爾烏蘇花崗閃長岩體為主,其次夾持有少量華力西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岩瘤。其南北兩側分別為少郎斷裂和橋頭-哈拉道口斷裂。東部有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梧桐花斷陷盆地與該隆起帶相鄰。少郎河鉛鋅多金屬礦結即位於該隆起帶內。
解放營子隆起侵入岩則有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岩、印支期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燕山期花崗岩、花崗斑岩等。燕山晚期花崗斑岩呈北東向分布,形成火山機構的一部分。尤其是印支期花崗閃長岩長軸方向為北東東向展布,顯示岩漿岩侵位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同樣,其南、北兩側分別為橋頭-哈拉道口斷裂和出頭朗-水地斷裂所穿切,東部有北北東向斷裂穿過。隆起帶南部有水地雞冠山鉬礦及上大壩銀(錳)礦。
由於大面積第四系覆蓋,除了各自地層中展示的早期東西向構造以外,與該隆起帶伴隨的褶皺及斷裂構造均表現不很強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隆起帶西南段的銘山—河北棋盤山之間,以及北部橋頭一帶,有規模不大的二疊系出露,其展布方向大致與隆起帶方向一致,從一定意義上顯示了這一北東向隆起帶(構造岩漿岩帶)成生起源於華力西晚期。
三、黑里河-庫里吐構造岩漿岩帶
西南起寧城縣黑里河,向北東經錦山、黑水直到敖漢旗的庫里吐一帶,區內該帶東西寬45km左右,長約200km。總體展布方向為北東45°~50°方向。向南西延入河北平泉,是區內印支—燕山期花崗岩最為發育的隆起帶。在赤峰市至黑水一帶,被北北東向八里罕斷裂切割,分隔成西南和東北兩段。
西南段為寧城縣黑里河—松山區瓦房一帶,即習稱的「馬鞍山隆起」,主體岩石為太古宙變質岩、中新元古代碳酸鹽岩夾碎屑岩、華力西期閃長岩及花崗岩、印支期二長花崗岩、燕山期花崗岩等。其中,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喀喇沁旗幅)中確定的早燕山期喀喇沁岩體已被解體並分化成由印支期二長花崗岩和燕山期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組成的復式岩體。該岩體岩相變化較大,岩體總長70km,寬35km。在錦山一帶尚有燕山中晚期安家營子花崗岩及其流紋斑岩脈岩群。該隆起帶東、西兩側分別為紅山-八里罕斷裂帶和赤峰-錦山斷裂所圍限,作為各自與相鄰的中生代火山斷陷盆地的邊界斷裂。
隆起帶南、北段早期東西向斷裂構造非常發育,南部為黑里河斷裂帶,北側為錦山-青山-婁子店-金廠溝梁斷裂(赤峰-開原斷裂的組成部分)。這些斷裂在中新生代多次活動。
北東段位於八里罕斷裂的東側,南起遼寧的黑水,北至內蒙古敖漢旗的庫里吐一帶;西以八里罕斷裂為界,東至敖漢旗新惠鎮。總體長約60km,寬為10~50km。以撰山子金礦為界,大致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大致與燒鍋營子隆起范圍相當,主要在遼寧境內。由華力西期、燕山期花崗岩組成;在岩體周邊有少量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地層。受東西向斷裂和北北東向斷裂及岩漿岩的影響,地層多遭受緊閉式褶皺且產狀變化多樣。北部為敖漢旗復向斜的西段,地層組成主要為石炭系和二疊系。岩漿岩主要為燕山期花崗岩,少量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岩,多以岩株狀產出。
隆起帶中早期東西向斷裂構造非常發育,南部為蒼子-井上斷裂、北部有大廟-後公地斷裂等。撰山子金礦區位於燒鍋營子隆起的北側外圍。
四、努魯兒虎山構造岩漿岩帶
又稱「建平(葉柏壽)-青龍鎮隆起帶」,它是斜接復合於東西向構造帶之上的北東向次級隆起帶。位於研究區東南部,南起遼寧建平(葉柏壽),北至敖漢旗下窪一帶,西起敖漢旗乃林,東至遼寧黑城子,南部東西寬25km,北部東西寬125km。南北寬180km。
以赤峰-開原斷裂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
南部以建平抬拱及努魯兒虎隆起帶為主體。隆斷帶中太古宙基底變質岩(表殼岩及太古宙花崗質片麻岩)廣泛出露,組成努魯兒虎復背斜:南、北兩側分別為葉柏壽-北票(承德-北票)深斷裂帶和赤峰-開原大斷裂,二者在金廠溝梁以東合並後繼續向東延伸。其中,承德-北票斷裂本身即為北東向展布,並構成內蒙古地軸隆起帶與燕遼沉降帶的分界線。華力西晚期—印支期花崗岩大面積出露,屬於華力西晚期的代表性的岩體如建平岩體、大廟-大黑山岩體等,而印支期花崗岩則以金廠溝梁金礦南側的西檯子似斑狀花崗岩為代表。
北部則主要為敖漢旗復向斜的東段,以晚古生代地層為主組成多個不同規模的褶皺。家道溝-搗格郎營子華夏系復背斜帶,核部主要為下石炭統上部的白家店組及中石炭統的家道溝組等。兩翼地層除家道溝組外,依次尚有上石炭統酒局子組及下二疊統青風山組等。褶皺軸呈波狀延伸。兩翼發育有次級褶皺,較大的是酒局子北西的復向斜,此處傾角大多在40°~50°之間。岩漿岩以華力西期花崗岩為主,其次是少量的燕山期花崗岩。華力西期花崗岩總體呈北東東向展布,與南部華力西期花崗岩組成及展布方向一致。
北東向構造帶伴隨的斷裂構造不甚發育,或者說是表現不明顯。
以上較為詳細地敘述了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隆起帶)的基本組成和地質特徵。實際上,關於區內北東向構造的性質和歸屬問題是本次研究工作中所注意和提出的問題。由於區內缺少三疊系地層建造及其相關的構造變形特徵,因此,總體上看,北東向構造在區內表現不是非常明顯,但近年來的地質工作又確實釐定出大量屬於印支期的花崗質岩石,這些印支期侵入岩,一方面與區域性東西向斷裂關系密切,部分岩體長軸呈近東西分布;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崗岩與其伴生在一起。它們共同組成北東向的構造岩漿岩帶,這些構造岩漿岩帶與燕山晚期北北東向構造形跡之間具有明顯的疊加關系,後者多與北東向構造帶之間呈小角度斜接復合關系。因此,綜合各個方面的特點,我們認為,區內北東向構造具有明顯的承前啟後的特點。如果將北東向構造歸屬於傳統的華夏系的話,這樣一個構造體系在晚古生代即已開始啟動,在印支期達到高峰,並延續到燕山早期。
⑻ 地質名詞nw300,南南東,西北西,北東等,各代表什麼意思,是怎樣定義的
NW =northwest 西北 SW=southwest 西南 NE= northeast 東北 SE=southeast 東南
和漢語的表達方式正好相反。
⑼ 地質學中北東,北北東,北東東有何區別
這三個方位都表示北偏向東的方向,NE要是定義的死板一些的話是北偏東45°,但是粗略地回說北偏東都可以稱作NE。答NNE是指的正北與北偏東45°之間的方向,就是「北東偏北」(或者北偏北東),區間是0°(不含)~45°(不含),NEE指的是北偏東與正東之間的夾角,就是「北東偏東」,區間是45°(不含)~90°(不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