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影響承壓水動態的地質因素有哪些如何影響

影響承壓水動態的地質因素有哪些如何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0 11:09:53

『壹』 地下水動態的影響因素

地表水體附近,地下水動態受地表水的明顯影響。河水位上升時,近岸處的潛水位上升最版快,上升幅度權最大;遠離河岸,潛水位變化幅度變小,反應時間滯後。
氣候水文因素決定了地下水動態的基本模式,而地質因素則影響其變化幅度與變化速度。例如,承壓含水層受到上覆隔水層的限制,補給區動態變化強烈而迅速,遠離補給區則變得微弱而滯後。對於潛水,包氣帶厚度越大,滯留於包氣帶中的水便越多,潛水位的變化越滯後於降水。 影響地下水的天然動態:例如,打井取水後,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轉由采水井排出,如采水量超過補給量,地下水位則逐年下降。再如,利用地表水大水漫灌而不加強排水,潛水位將因灌水入滲補給而逐年上升,引起土壤次生沼澤化或鹽漬化。

『貳』 哪些因素影響地下水的水質

影響來地下水動態的因素:自
1、氣候是影響潛水動態最活躍的因素。雨季,降水入滲補給使潛水位上升,潛水礦化度降低;雨季過後,蒸發和徑流排泄使潛水位逐漸下降,在翌年雨季前出現谷值,潛水礦化度升高。這種一年中周而復始的變化,稱為季節變化。氣候的多年變化,則使潛水位發生相應的多年周期性起伏。
2、地表水體附近,地下水動態受地表水的明顯影響。河水位上升時,近岸處的潛水位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遠離河岸,潛水位變化幅度變小,反應時間滯後。
3、氣候水文因素決定了地下水動態的基本模式,而地質因素則影響其變化幅度與變化速度。例如,承壓含水層受到上覆隔水層的限制,補給區動態變化強烈而迅速,遠離補給區則變得微弱而滯後。對於潛水,包氣帶厚度越大,滯留於包氣帶中的水便越多,潛水位的變化越滯後於降水。
4、人為因素也可影響地下水的天然動態。例如,打井取水後,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轉由采水井排出,如采水量超過補給量,地下水位則逐年下降。再如,利用地表水大水漫灌而不加強排水,潛水位將因灌水入滲補給而逐年上升,引起土壤次生沼澤化或鹽漬化。

『叄』 影響岩石工程地質性質的因素有哪些

A,礦物成分.由於岩石是多晶體的組合物,礦物晶體內部質點的間距小,吸引力遠較晶粒間的吸專引力強.碎屑沉積屬岩膠結物的成分對強度的影響是最明顯的.
B,結構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由於晶粒間質點的平均距離要比晶體內部質點的平均距離大得多,彼此吸引的牢固程度低,因此顆粒間的聯接決定岩石的抵抗作用力.
C,水的影響.在岩體中對力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是重力水和結合水,主要通過多種作用改變岩體的結構和成分:潤滑作用,凍融作用,潛蝕作用,水解作用,聯接作用.
D,作用力的特點對工程地質性質也有影響.力的性質,應力水平,圍壓大小,應力增加速率,應力持續時間,以及應力的增減歷程等.
E,溫度效應,零度以下的岩石,強度和彈性模量都比較高,一千度以上,力學性質的影響隨岩石類型而異.
差不多就這些勒.

『肆』 影響地下水潛蝕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地下水動態的因素:
1、氣候是影響潛水動態最活躍的因素。雨季,降水版入滲補給使潛水權位上升,潛水礦化度降低;雨季過後,蒸發和徑流排泄使潛水位逐漸下降,在翌年雨季前出現谷值,潛水礦化度升高。這種一年中周而復始的變化,稱為季節變化。氣候的多年變化,則使潛水位發生相應的多年周期性起伏。
2、地表水體附近,地下水動態受地表水的明顯影響。河水位上升時,近岸處的潛水位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遠離河岸,潛水位變化幅度變小,反應時間滯後。
3、氣候水文因素決定了地下水動態的基本模式,而地質因素則影響其變化幅度與變化速度。例如,承壓含水層受到上覆隔水層的限制,補給區動態變化強烈而迅速,遠離補給區則變得微弱而滯後。對於潛水,包氣帶厚度越大,滯留於包氣帶中的水便越多,潛水位的變化越滯後於降水。
4、人為因素也可影響地下水的天然動態。例如,打井取水後,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轉由采水井排出,如采水量超過補給量,地下水位則逐年下降。再如,利用地表水大水漫灌而不加強排水,潛水位將因灌水入滲補給而逐年上升,引起土壤次生沼澤化或鹽漬化。

『伍』 影響地下水的地質因素

影響地下水的地質因素,主要是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特別對基岩地下水的富集來說,地層岩性是地下水賦存的基礎;地質構造是控制地下水埋藏、分布和運動的主導因素;地貌條件則是影響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的重要條件。

1.地層岩性

對鬆散沉積物(鬆散岩石)中的地下水來說,決定地下水賦存和徑流條件的,主要是鬆散沉積物的成因、物質成分和結構。例如,山前地帶的沖洪積相的砂礫石層,往往有較好的孔隙含水層。在大面積沖積平原的古河道中,厚度大的砂層賦存有較豐富的水量;在河谷階地上,「二元結構」底部的砂礫石層往往為水量較大的含水層。

對於堅硬岩石中的地下水來說,決定地下水賦存和運動有重要意義的,首先是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在堅硬岩石中主要的含水層和透水層是洞穴發育的岩溶地層,其中可有豐富的地下水。如華北的奧陶系馬家溝灰岩和寒武系張夏灰岩,這些可溶岩地層都是當地堅硬岩石中透水性最強的最富水地層。在砂頁岩、泥岩互層的地層中,地下水一般不豐富,只有一些層面裂隙水和厚層砂岩中的層狀裂隙水。在火山岩和結晶岩體中也都只有一些裂隙水。

地層岩性不僅影響地下水的賦存,而且還影響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

2.地質構造

地下水的埋藏、補給、徑流、排泄、水質以及地下水的類型都直接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地質構造對地下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構造的形態特徵和力學性質及其規模上。如在大的向斜盆地和大斷裂形成的地塹中,往往分布有范圍廣、厚度大的含水層,地下水資源豐富;反之,在較小的向斜盆地或背斜中,地下水資源就不豐富。

斷層的力學性質對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也有較大的影響。大斷裂兩側的岩性、構造乃至地貌常常有很大的改變,因此,大斷裂往往是水文地質分區的邊界。構造破碎帶通常是地下水的貯存場所和運移通道。尤其是導水斷層不僅可使不同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並儲存有豐富的地下水。

阻水斷層則使地下水流受阻,常在斷裂帶強透水層一側聚集有豐富的地下水。

按地質力學的觀點,同一構造體系的結構面力學性質不同,其富水性必有差異。一般認為張性斷裂帶及斷裂構造的交匯處,地下水往往比較富集。在壓性斷層破碎帶,除裂隙密集帶和影響帶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以外,壓性斷層破碎帶一般起相對隔水作用。扭性斷裂帶,如果有低序次的延伸遠、發育深度大的構造裂隙,其導水性和富水性也比較好。

3.地貌條件

地貌不僅控制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而且,還能反映出地下水的分布狀況和埋藏條件等。

地形形態直接影響降水的入滲量。在補給區面積和岩性相同的條件下,平緩地形比陡傾地形接受降水入滲的量要明顯的增多。

山區的地下徑流條件好,平原區則相對較差。

溝谷密度和切割深度是決定地下水排泄的重要條件。山西東側太行山區溝多、谷深,泉多且流量較大。

當距排水基準面的地形高差越大時,地下水埋藏就越深;反之,地下水埋藏就越淺。對淺層地下水來說,地貌條件對地下水的富集有控製作用。

另外,在地下水活動強烈的岩溶地區,還可藉助地表岩溶形態的分布規律,尋找地下的岩溶水。例如,發育在岩溶峰叢山區的地下河道,在地表常有與暗河位置相應的干谷、串珠狀窪地、漏斗、溶井、落水洞等明顯的地貌標志。據此可以尋找地下暗河(圖1-6)。

圖1-6 廣西河池唐甫—拉悶地下暗河的地貌標志示意圖

『陸』 影響岩土工程地質的因素有哪些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
這些因素包括:
(1)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柒』 地質因素

地質因素是含水系統影響輸入信息變換的主要因素。地質因素中,包氣帶厚度與岩性結構和含水系統的儲存能力,對輸入信息變換影響最大。

潛水位對降水的響應敏感程度受包氣帶厚度與岩性的影響。降水通過包氣帶補給地下水時,運移方式和速度受與包氣帶岩性有關的滲透性、持水度等因素控制,並對降水脈沖起到滯後和消減作用。含水系統的儲存能力對降水脈沖同樣也起到削幅作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降水脈沖在儲存能力大的含水系統中引起的水位上升幅度較小。

厚度較小,由亞砂土、粉土構成的包氣帶的潛水,水位對降雨較為敏感。例如,洛陽市伊河與洛河之間的河間地塊,潛水埋深1~3m,包氣帶岩性為亞砂土,大於10mm的降雨引起的潛水位上升,在降雨2~8小時後就會出現;而在包氣帶厚度大於10m、由黃土構成的地區,潛水位對降水的反應則要滯後得多,通常在降雨1~2天後潛水位才出現上升。

在承壓水的補給區,屬於潛水性質,水位動態變化與上述相同,在徑流區水位變化要滯後於補給區的動態變化。例如,洛陽市北部邙山丘陵區的承壓含水系統,含水層為下更新統-上第三系河湖相地層,承壓水動態明顯滯後於季節變化。從圖6-3中可看出,承壓水位在每年的9月開始上升,12月至翌年的3月維持在高位,4月開始下降,至6~8月達到谷值,年變幅2~3m。變化周期與降水周期相比,水位上升期較雨期滯後2~3個月,水位下降期較非雨期滯後5個月。這一動態特徵表明,承壓含水系統因有隔水層,難以接受大氣降水的直接補給,而是通過接納來自距離較遠的補給區的地下徑流,間接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因而水位變化周期滯後於降水周期。至於承壓水位維持在高位的持續時間較長,則是補給區儲存能力較大所致。

圖6-3 洛陽市承壓含水系統動態曲線

『捌』 影響地下水動態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因素1)氣象氣候因素。氣象因素中降水和蒸發直接參與了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過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