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質資料館怎麼流程
① 河北地勘系統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與改進措施
韓淑玲1 馬友誼2
(1.河北省遙感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21;2.河北省地勘局,河北石家莊 050081)
摘要 本文從河北省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分析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的一般性技術難點,總結了河北省近50年來地質工作中積累的實物地質資料基本現狀,分析了主要存在問題,提出了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的投入和科學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議。
關鍵詞 河北;實物地質資料;科學管理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和其他有關生產技術活動中所採取並按有關規定留存的岩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及其有關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中重要的基礎資料,在我國地質找礦和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來常規地質資料的匯交基本納入正軌,地質資料的使用也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實物地質資料的登記、保存、管理、使用,特別是過去遺留下來的老礦區的實物地質資料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我們分析認為:關鍵是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整理並保存已有實物地質資料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各級管理部門在這一問題上始終沒有落實財政預算。因此,實物地質資料的整理、保存、管理成為長期不能解決的難題。
本文以河北省近20個地勘單位的現有實物地質資料現狀為基礎,指出存在問題,提出建議措施,供大家參考。
一、基本現狀
從河北省的實際情況看,實物地質資料長期以來主要由地勘單位保存,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於這些資料的保存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作保證,因此基本上資料的完備程度較好。然而,近20年來,地質工作長期低迷,國家對於實物地質資料基本沒有任何投入,野外一線的地勘單位,實際在承擔著大量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和管理工作,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和社會做著貢獻,為國家的公益事業承擔著長期的社會義務,這些地質工作者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的。
河北省系統的地質工作始於1956年,產生了大量實物地質資料。據不完全統計,僅地礦部門保存的岩礦心長度超過50萬米,約10萬余箱,涉及鑽孔數量約5300餘個。這些岩礦心主要存放在承德市、張家口市、唐山市(灤縣、豐南縣、遷西縣、遵化市)、保定市(淶源縣、阜平縣、內邱縣)、邯鄲市(武安市、涉縣)、秦皇島市等,岩礦心主要存放在簡易的庫房內,約400餘間房屋,總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其中有4萬米岩礦心長期露天存放,約5000餘箱,多數岩(礦)心庫年久失修。目前有80餘間倒塌,絕大部分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漏雨,有總長超過800m的圍牆需要修補。總起來看,各地勘單位現有的岩礦心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倒垛、漏雨、洪水沖塌、岩心箱腐爛等原因,粗略統計,大約有40%左右的岩礦心已經無法搶救整理,完全報廢;有大約60%左右的岩礦心需要盡快搶救整理。樣品的副樣超過100萬件,據不完全統計,有約1/3已經報廢,難以整理。標本保存在資料館、室和職工大學的基本完好,其餘多數散失。保存相對較好的是礦物光片和岩石薄片,主要保存在研究單位和地勘單位的資料室。
二、存在問題
1)露天堆放的岩礦心已全部報廢。
2)岩心庫房多數為平房,年久失修,漏雨嚴重,屋頂和門窗破損嚴重,室內潮濕。
3)岩心庫內存放的岩礦心有倒垛、箱體腐爛、標簽破損等。
4)部分存放在礦區當地老鄉家中的岩礦心,由於長期沒有支付保管費用,多數已經遺失。
5)集中存放岩礦心的庫房,有很多圍牆已經坍塌。
6)現有岩礦心存放基本沒有考慮岩礦心的使用價值等級,保存程度完全是隨機無序的。
7)樣品的副樣有很多標簽腐爛,順序混亂。
8)政府機構存在長期的管理缺位。盡管意識到實物地質資料十分寶貴,但沒有真正拿出具體可行的管理辦法,使其處於長期無人負責的狀態。
三、建議措施
國家主管部門關於地質資料下發過許多政策法規性文件,如《地質礦產部岩礦心管理規定》([1990]43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49號《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2年3月19日)、《公益性地質資料提供利用暫行辦法》(國土資發[2000]178號)、「關於發布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國土資發[2000]第9號)、「關於開展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2]93號)、「關於做好《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貫徹實施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2]172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行業標准《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DA/T23—2000)等等。上述文件或法律法規對於地質資料的登記、管理、保存、著錄、使用均有明確規定和要求。
依據上面文件,結合河北省實物地質資料的基本現狀,對於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必須採取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展科學論證,研究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加大投入,採取科學的、現代化的管理措施,從長遠的發展的視角制定長效的管理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實物地質資料長期混亂、得不到重視的問題。
1)今後地質工作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必須嚴格按照地質礦產勘查行業管理要求,採取全面的長期保管措施。
2)已經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不管現在保存形式如何,立即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根據目前實物地質資料的基本現狀,分別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處理辦法。
3)從大的類別來看,目前以岩礦心為主的實物地質資料有很大一部分已經出現混亂和散失現象,如果確實無法整理,就應該在地勘單位上一級主管部門指導和監督下開展論證,提出已經無法利用,需要予以銷毀的依據,不應該再佔用寶貴空間。過去留下來的岩礦心可以整理利用的部分,應該由地勘單位提出開展整理工作的申請,闡述搶救、整理、保存岩礦心工作的必要性,經上級批准後,進行科學的、規范化的整理工作,真正發揮實物地質資料應有的作用。
4)實物地質資料一經確認屬於長期保存資料,從國家財政就要列入事業費預算,予以經費保障。
5)地勘單位作為國家事業單位,同時作為基層的獨立事業法人單位,應該從法律和管理條例上賦予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存檔職能,明確其責任、義務和權利。
6)經過廳局級以上單位組織專家嚴格論證,確認無保存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予以銷毀。
7)應該明確樣品的副樣、礦物光片、岩石薄片、岩礦石標本、岩礦心標本等的保存期限,保存基本方法。要從管理條例上加以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今年年初國家又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地質工作的春天到來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的實物地質資料也應該納入科學管理的軌道,遵從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實物地質資料應有的作用,更好地為地質找礦工作服務。
以上是筆者對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的一些粗淺認識,由於水平有限,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of Hebei Provinci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levant
Improvingmeasure
Shuling Han1,Youyima2
(1.Hebei Provincial Telemetry Center,shijiazhuang,Hebei 050021;2.Hebei Provincial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Bureau,shijiazhuang,Hebei 050081)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mary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s within Hebei provinci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ions,this dissertation addresses the general technic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managing geologicalsamples,summarizes the currentsituations of geologicalsamples accumulated from nearly 50 years of provincial geological work,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puts forward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invest andscientification in the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
Key words Hebei;geologicalsamples;scientificmanagement
②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岩心整理工作流程
孫東洵 高慶昭 田榮軍 王浩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本文根據岩心入庫前整理的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了岩心二次整理工作的具體步驟:原始岩心箱核對→新岩心箱的選擇、噴號→岩心牌、岩心隔板及原始箱號牌的製作→復查原始岩心、岩心除塵→岩心倒箱。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岩心整理;流程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所存放的岩心來自全國的不同地區和單位,運來時的原始岩心編錄差別較大,在保證岩心的原始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按《地礦部岩礦心管理規定》、《地質勘查鑽探岩礦心管理通則》等技術要求,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藏管理部對採集的岩心進行了入庫前的整理工作。
一、原始岩心箱核對
將岩心箱按編號由小到大的順序整齊排列好,憑驗收清單對礦區名稱、鑽孔編號、孔深和箱數進行核對,檢查岩心箱的完整情況、箱數與清單記錄是否一致,逐箱查看並填寫登記表。
二、選擇岩心箱
全庫使用統一岩心箱作為入庫岩心存放器具,岩心箱分為兩格和三格兩種規格。根據岩心的直徑選擇不同規格岩心箱,岩心直徑大於 75mm時,選用兩格(1040mm×280mm×146mm)岩心箱;岩心直徑小於75mm時,選用三格(1040mm×280mm×95mm)岩心箱。
三、岩心箱噴號
岩心箱編號採用阿拉伯數字,字體為華文中宋,字型大小高40mm,寬20mm,筆畫寬10mm。字型大小版採用1.5mm厚的雙色板,一個數字一個版。噴號製作方法:
1)將岩心盒放入固定架中噴字面朝上。
2)由三個版組成一個數(如:001),將它們放在自製的模具上,周圍粘上膠帶,一是固定字版,二是防止噴漆過程中有滲漏。
3)將印製板放在岩心盒右側第二格內,用自噴罐黑色硝基漆噴制。噴字時要濃淡適中,如果太淡則不清楚,太濃則漆多容易流下,字跡不美觀,經過反復試驗,噴嘴距岩心箱側面20cm處效果最好。
4)由於噴漆工作污染嚴重,做此項工作的人員必須戴工作帽、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
四、岩心牌製作
1)根據選擇的岩心箱的規格,確定岩心牌的大小,以正好卡在岩心箱隔槽內為宜。
2)用微機錄入基礎數據,需要反復核對各類資料,發現資料有差異或可能存在問題時,要與技術負責人集體商討確定,並做記錄備注。
3)用激光列印機輸出岩心牌,並將整版的岩心牌裁剪。
4)塑封岩心牌。塑封岩心牌是為了防水、防潮、防腐蝕。塑封方法如下:①打開塑封機電源,選擇開關放在順時檔,將溫度旋鈕調整到190℃,紅燈為預熱,綠燈為工作;②打開塑封膜放入岩心牌,將塑封膜的封閉端向前,放在塑封機操作面進行塑封;③檢查塑封膜內有無氣泡或褶皺,如果有要重新製作。
五、岩心隔板與原始箱號牌製作
1)回次隔板與原始箱號牌用五合板製成。為了確保岩心牌的位置准確無誤,需在原始岩心牌處放入塑封岩心牌和回次隔板並寫明回次號,起到雙保險的作用。
2)每整理完一原始箱岩心,在每箱岩心末尾處放一個原箱號隔板。作用是在一箱岩心整理遇到記錄與岩心牌內容不符或出現其他問題時,可根據原始箱號將該箱岩心位置進行復原,給查找和解決問題帶來方便。
六、剪裁塑料布
根據地質記錄在整理含礦帶岩(礦)心時,遇到較破碎岩心處理方法是:在塑料岩心盒裡鋪一塊可以包裹岩心的塑料布,當掃描岩心工作結束後,再將它包裹起來,可防止岩心進一步風化。
七、復查原始岩心
將原始岩心箱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開箱,開箱後復查回次牌位置、岩心塊數是否連續,方向線連接是否一致,丈量原始岩心長度。填寫開箱登記表,該表是為了保持原始岩心箱原貌設計的,記錄了原始箱礦區、箱編號、孔深、回次編號及塊數、岩心長度、每箱格數、岩心完整情況、岩心包裝情況等內容。
八、岩心除塵
岩心除塵要根據每一箱岩心原始情況進行清理。比如:河北省涿鹿縣礬山磷灰石礦床CK4-1鑽孔為劈樣岩心,完整性較好,表面塵土較厚,個別岩心箱里的岩心劈樣面上有泥土。岩心清除方法是:用毛刷將岩心表面塵土清除,直到岩心露出清晰的紋理為止。遇到有泥土的岩心先用毛刷將泥土刷掉,再用濕毛巾將灰塵擦凈。
福建上杭紫金山銅金礦區ZK-306鑽孔劈樣岩心,原始岩心箱沒有蓋子,岩心完整性較差,但整理保護情況比較好,所有岩心用塑料布包裹。此類岩心除塵方法:用毛刷逐個清理,岩心塊長大於10cm可用氣泵除塵。風化及破碎較嚴重的岩心不宜使用氣泵吹。
秦嶺段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鑽孔岩心沒有作劈樣處理。原始岩心箱有蓋子,完整性較好,除塵方法:岩心表麵灰塵較少,可採用氣泵吹。岩心表麵灰塵較多,可採用濕毛巾擦。
安徽冬瓜山銅礦ZK562鑽孔岩心表面有泥漿,處理方法是:用較濕毛巾擦掉岩心上的泥漿,露出清晰的紋理,再用干毛巾將岩心表面的水分擦乾。
九、岩心倒箱
按照由前到後,由上到下順序操作,將原始箱岩心取出,擺放在工作台上,將包裹岩心上的塑料布打開,鑽孔中所有取樣和分層木製標簽都要重新製作,將紙標簽進行塑封。
根據鑽孔野外地質編錄表進行核對。查看岩心牌與該回次岩心是否對應。檢查岩性是否一致,方向線、塊數是否連續,岩心直徑是否與原始記錄相符,岩心擺放有無顛倒,岩心長度與岩心牌標注長度是否一致。
岩心丈量的原則是:整塊岩心丈量軸線長度;裂為數塊能拼湊復原者,丈量復原後的中軸線;若岩心一端或兩端呈楔形有斜邊時,均以斜邊頂點算起;無法復原的碎塊,按相應岩心直徑堆放丈量,當塑性岩(礦)心由於擠壓變長,超過回次進尺者,按回次進尺100%計算其長度;岩粉不計入岩礦心長度。
整理岩心時,按照原始箱順序將岩心放入新岩心箱,要注意麵對新岩心箱編號,從左到右順序放入。擺放時塊號數要連續,岩心要盡量對齊,標注朝上。有方向線的,要把方向線對齊。劈樣岩心放置時劈開面朝上。特碎的岩心,要裝入塑料袋,註明深度,然後放到原始位置上。較碎的岩心,就在箱底放一條塑料布。放好岩心後,把岩心牌、隔板放回原始處。
有的原始岩心箱里的岩心前後次序顛倒,要根據原始資料仔細查對。有的根據岩心直徑大小進行調整,直徑大的放在前邊,小的放在後邊。有的根據岩心方向線對接,有的根據岩心介面吻合程度對接。遇到破碎岩心無法確定時,可將碎岩心塊上的編號進行拼接後與岩心牌進行核對。另一種方法是根據記錄表岩性描述來判斷該段岩心所在的位置。岩心牌重復的,應根據原始資料核對,將孔深數小的放在前邊,孔深數大的放在後邊。有的岩心牌放的地方不對,應丈量岩心長度,找出應放的位置。
在整理過程中,遇到丈量原始岩心長度超出回次牌標注長度時,根據《岩心鑽探規程》的有關規定執行。岩心完整時,以本回次岩心採取率為100%,將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計算,如繼續超出還可繼續上推,一般只能上推四個回次,如繼續超出,應尋找其他原因,再作處理。按上述規定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採取的辦法是,在有問題的岩心回次段中做好標記,對岩心不做任何改變,同時在岩心整理表備注欄中作詳細記錄並照相存檔。有可能的話設法與採集人取得聯系,或是請教有經驗的鑽探專家,力求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岩心放入新箱時,要認真填寫岩心整理表,做到數據准確,內容齊全。整理完一個鑽孔後,編寫岩心整理報告,整理工作結束。
上述步驟是在鑽孔岩心入庫時所採用的具體方法,是否全面、正確,請有關專家和同行們給予批評指導。
Work Flow for Coresorting of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s
Dongxunsun,Qingzhao Gao,Rongjun Tian,Hao Wang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Based on work experience in before-storage coresorting,the authorssum up thespecificsteps forsecondarysorting as checking original rock core case,choosing new core case,painting code number→labeling core card,settingspacing board,making number card of original case→counter-checking original core,desting →exchanging deposit case.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coresorting;work flow
③ 成果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內容與方法
陳培章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 10003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成果地質資料的收驗和整理方法,資料的著錄、標引與檢索過程,資料的館藏排架和保護方法,成果資料的借閱手續及安全保密要求。
關鍵詞 成果地質資料;館藏;內容;方法
成果地質資料的管理包括接收、檢驗、整理、補充、著錄、標引、庫房管理、借閱及鑒定銷毀等。每一工作環節都必須是科學規范的,這樣才能保證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轉,促進地質資料交流與發展,為地質資料信息化工程奠定基礎。
一、成果地質資料收驗方法
成果地質資料的接收、檢驗主要有4個方面:檢驗資料是否屬於接收范圍;檢驗資料制印質量;檢驗資料的齊全完整;核對資料實物與匯交單據是否一致。
1.接收范圍
地質資料館接收資料時,首先要看它是否屬於館藏及服務范圍。主要依據上級主管部門及資料館制訂的有關地質資料接收范圍的規定。各地質資料館具有不同的工作職責和服務領域,所以在資料接收范圍上也是有所區別的。如遼寧地質資料館主要接收遼寧省各地質工作單位的地質資料,河北省地質資料館接收河北省的地質資料。行業地質資料館在接收資料內容上,一般應與其專業相吻合,如冶金、有色、石油、建材、核工業都只接收及館藏與其相關的資料。全國地質資料館則接收並館藏全國各種有關地質礦產信息的地質檔案資料。
地質檔案資料館不同於地質圖書館,地質檔案資料館更側重於生產、科研過程中獲取的實際的地質礦產信息數據資料和試驗數據,而地質圖書館則側重於純理論方面的研究資料和科普性圖書。
2.制印質量
制印質量是關繫到地質資料的利用效果及能否長期保存,也是數字化的基礎。
1)地質資料的制印質量應符合長期保存的要求,紙質應良好、印製清晰、著墨牢固、整齊美觀。
2)單獨成冊的附表、附件其厚度一般不超過2cm。過厚的資料在利用時極不方便,尤其在復印及數字化掃描時,資料裝訂線附近容易丟失信息,使用時也容易損壞。
3)不能用易銹蝕的金屬物進行裝訂。根據調查,訂書釘裝訂的資料在15~20年後即大部分銹蝕斷裂,致使資料散落,而線裝訂的古書在百年以上仍保存完好。另外,鐵釘銹蝕後,銹蝕斑痕會逐漸擴散,有可能影響到附近的數據信息。線裝訂的方法要正確,一般要求5~7個裝訂孔,並且要纏繞書脊。
3.資料齊全完整
地質資料的齊全完整關繫到保存及利用價值。
1)地質資料數據信息齊全,即無缺失文件,無丟頁、錯頁,主要數據信息清晰易辨;工作完成時所形成的一套完整資料,包括(報告編制規范要求的)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及其他文件材料必須齊全。
2)法律憑據齊全,即接收的地質資料應依照有關規定附有相應的審批文據,包括工業指標、審批文件及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復印件等;匯交的地質資料正文、審批文件封面應蓋有形成單位或審批單位具法人資格的印章。
3)資料目次完整,即各文件材料的章節完整、目錄正確,無缺失頁碼或頁碼顛倒現象。另外,獨立的文件材料應有完整的分類目錄及文件目錄,該目錄應標注於報告正文的章節目錄後。分類目錄包括:審批、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其他等。文件目錄是指各類中具體文件的題名,如附圖——交通位置圖、區域地形地質圖、礦區地質圖。附表——鑽孔綜合數據表、礦區儲量表。
4.核對資料
實物與匯交聯單的資料題名、數量、分類是否一致,核對正確後應進行「查重」工作。在確認所交資料與庫存資料不重後,索取聯單號及館藏號。建立一個匯交聯單號賬簿及館藏號簿。
各省區地質資料館及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退回的聯單回執上簽名、蓋章,並對匯交的資料核發資料匯交憑證。
二、地質資料整理方法
1.在資料上注記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
對驗收合格的資料要索取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在地質資料上要注記館藏流水號或分類號。每個獨立的文件都要進行注記。對不易注記的塑料封面應貼不幹膠簽後再進行注記。
2.裝訂整理
各類文件均須裝訂封皮、封底,防止資料磨損和丟失數據信息。對於用易蝕物裝訂的文件應改用利於長期保存的線繩裝訂。
3.附屬文件目錄整理
地質資料目錄有兩個層次,一是地質資料文件章節目錄,即各文件的章、節、條、款等;二是地質資料獨立個體的分類及文件目錄。如地質資料除正文外還附有其他文件材料,即還有獨立的文件材料,而這些文件材料的類別、題名及順序號應在正文章節目錄後做一個詳細的目錄。目的是讓任何一個獨立的文件材料都應在總目錄上得到顯示,這在資料利用及管理上便於清點,對丟失的文件材料也有據可查。
4.地質資料應注記收藏館的館藏標識及館藏編號
標識及編號應注記於文件材料封面的右上角或其他明顯位置。附圖上的注記應在圖簽附近,所有注記不得覆蓋資料原有信息。對於塑料封面的地質資料應先粘貼不幹膠簽,然後進行各項注記。
5.成果地質資料的裝盒
成果地質資料視其多少可裝於一盒或依序分裝若干盒中。分裝盒時要考慮到既方便管理又便於利用,注意同一類文件材料,尤其同一類的圖件盡量不要人為割裂。同一類的圖件是指具有同一圖號的若干圖件,比如地形地質圖類、同一孔的綜合柱狀圖類、探槽素描圖類、儲量計算圖類等。另外,資料不要裝得過緊,長時間的靜態擠壓容易造成資料損毀。
6.填貼資料標簽
裝有地質資料的盒(袋)應按統一格式粘貼資料標簽。標簽需填寫檔號、文件材料類名及各類文件材料的數量。填寫時應字跡工整(尤其是數字不能寫連筆字)、墨跡牢固。標簽填寫內容與盒內文件材料的分類、數量應完全一致。標簽的粘貼要牢固。
三、補充地質資料的收驗
補充地質資料是指地質資料形成單位對已匯交的地質資料又補做了工作或匯交後形成的新審批文件。補充地質資料如不能單獨利用時(沒有區域地質或礦區地質等資料)應組入母本資料中。補充地質資料的各類文件材料應與母本資料的文件材料連續排序,序號排在母本資料後面。
四、成果地質資料的著錄標引與檢索
著錄是指在信息加工儲存時,按一定規則對其內容和形式特徵進行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標引是指通過對成果地質資料主題內容的分析,賦予其規范化的檢索標識的過程。著錄標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檢索和資料管理。著錄標引產生的傳統成果:一是檢索卡片,二是資料賬簿式目錄,三是專業檢索圖,四是報道性目錄。而現代化的產物則是一個或幾個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可提供多渠道的、復合式的檢索與統計。在手工檢索方面,最重要的是檢索卡片。全國地質資料館的地質資料檢索卡分為三個體系:①地區卡,以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②礦種卡,以礦種、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③專業卡,以專業、大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縣、時間為序。早期的卡片是表格式,即每一著錄項注記在卡片的固定位置。現在的卡片是段落式,即著錄項沒有固定位置,各著錄項按規定順序及相應標識符連續注記。
五、成果地質資料的館藏
1.地質資料的排架
成果地質資料一般保存於地質資料館專用的櫃架上。資料櫃架的擺放密度、承載重量應根據地質館地面的承載能力來設計和使用。
成果地質資料的排架一般有兩種方法:
1)按大流水號順序排架,即不用預留排架空間,依成果地質資料檔號的順序,按一定方向連續碼放。資料碼放不要過緊,防止資料積壓造成粘貼,也為抽取提供方便。另外,還應考慮到今後可能要加入的補充資料,一般應預留10~15cm的空間。
2)按分類流水號進行排架,即在庫房中設定不同的類區,成果地質資料按類別及相應順序碼放於資料櫃架上。按分類流水號進行排架的,需在每一大類已上架資料的後面為新資料預留櫃架空間。預留空間的大小應視資料每年接收的數量而定。預留空間占滿後,就要進行庫房倒架。
2.地質資料的保管
地質資料的保管應防火、防盜、防蟲、防霉、防塵、防光及控制溫濕度。
1)塵土的危害不僅在於它對資料頁面的磨損,更主要是它攜帶的有害物質對資料頁面及墨跡的侵蝕。這種侵蝕可使紙質老化,字跡褪色。防塵的方法就是保持庫房清潔,資料裝具嚴密。盒(袋)應完好無損,對破損的盒(袋)應及時更換。
2)光線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的紫外線。紫外線對墨跡、紙質都有強烈的破壞作用。防光的主要措施是門窗的密閉,另外對室內燈光要加以限制。首先不應使用大量產生紫外線的照明設備,如日光燈;其次應控制庫房內燈光的強度,對燈光設施應科學合理布局。
3)溫濕度是庫房管理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家檔案局編制的技術規范,檔案庫房的溫度應保持在攝氏14℃~24℃之間;相對濕度在45%~60%之間。溫濕度的控制最好是空調、加濕器、除濕器等,也可採用開閉門窗進行人工調節。
六、成果地質資料的借閱
成果地質資料的借閱一般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及館藏單位制定的有關規定實行借閱。主要是從保密、保護資料方面。在借閱時,注意國家隨時發布的保密命令。及時調整資料密級范圍,做好借閱登記,保存好登記信息,以為憑據。這些數據信息在今後的借閱統計中可作為資料借閱分類統計的基礎數據。比如,我們可按地質資料借閱人員的部門進行統計,可按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型進行統計,也可按地質資料借閱的目的進行統計。統計數據可以用數字、表格或各種圖的形式,如柱形圖、餅形圖、曲線圖等。在提供資料借閱時,我們要製作一個資料借閱條,分兩份,一份保留在借閱台,供借閱台的工作人員查詢,第二份放在庫房取出資料的位置上,作為資料出庫的憑證。任何一份資料拿出庫房,都應留有出庫憑證。
地質資料只能在本館閱覽室提供利用,不準外帶。因為地質資料一般只有一份,若外借會影響其他人利用。此外還涉及資料的保密及防止損毀等問題。
Work Contents &methods in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
Peizhang Chen
(National Geological Informationmuseum,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is paper primarily introces themethods of checking,accepting andsorting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the process ofmaterial description,indexing and retrieval,themethods for collectionshelf arraying and protecting,the proceres of information lending andsecur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geological achievement data;collection;contents;methods
④ 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服務情況分析
高愛紅茹湘蘭龐振山趙小平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近年來,全國地質資料館加大了服務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主動服務於國家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雙保行動」成效顯著單位。為進一步掌握用戶需求,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本文對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到館借閱服務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1 窗口接待借閱者情況
2009年度,全國館共接待266個單位、3166人次到館借閱地質資料,平均每單位借閱11.9次。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個單位見表1。由表1可見,20家單位共借閱2018人次,佔全年借閱總人次數的63.7%,表明借閱單位相對集中。20個單位中有15家位於北京市,並以地質調查系統、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主。
表1 2009年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家單位統計表
1.1 借閱者地區分布
據統計,借閱者分布於全國28個省(市、區),分布范圍廣泛。借閱人次數位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市、廣東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蘇省。北京市借閱人次數占總數的70.69%(表2)。
表2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閱者地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1.2 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閱者的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借閱單位數量比較多的是地勘單位、企業、科研機構、院校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借閱人次數比較多的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單位、科研機構、院校、地勘單位和企業。這些部門構成了全國地質資料館服務的主體,占總借閱人次數的97.16%。
表3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一覽表
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24個單位借閱926次,平均每個單位借閱38.5次,僅佔9.02%的單位比例,借閱人次數卻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9.25%,借閱較為頻繁。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09年共借閱429人次,佔全年到館借閱總次數的13.55%;其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共有74家企業到館借閱40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7.82%,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2.89%。其中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40家、私營企業30家、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4家。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有: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二、三、五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北京勘察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私營企業主要有:趙官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恩地科技公司、高達(上海)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貴州駿麟投資有限公司、華土沃達礦業科技公司、中國天城集團總公司等;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主要有:斯倫貝謝中國公司、國鵬投資公司、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安格魯阿山帝黃金北京代表處等。
共有55家科研單位到館借閱65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0.68%,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0.78%。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北京市地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等。
共有68家地勘單位,包括地礦系統、有色系統、核工業部門、冶金地質、煤田地質、化工、石油、建材等多個工業部門到館借閱4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5.56%,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5.55%。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詳見表4。
共有28個院校到館借閱5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10.51%,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8.69%。主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
表4 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
共有16個政府部門(含部隊)到館借閱61次。主要有大興區政府、中共長沙市委、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辦公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等。
2 窗口借閱地質資料情況
2009年,用戶累計借閱13080種、34716份次地質資料,平均每種資料借閱2.65次。
2.1 資料借閱人次數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詳見表5。
表5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在借閱人次數超過10次的344種資料中,有242種為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表明這些資料是全國館館藏資料中利用率最高的地質資料。表6為借閱人次數在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目錄。
表6 借閱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2.2 窗口借閱的地質資料所屬地區的分布
2009年,借閱的地質資料分布於全國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市、區),詳見表7。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多,共有1971種、4669份次資料被借閱;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有1505種、4480份次資料被借閱,二者在全國所佔比例均超過10%。
表7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統計表
續表
2.3 借閱資料的類別
2009年借閱的資料包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科學研究等14類資料(表8),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物化遙勘查、地質科學研究類資料為主。以上4類資料占借閱資料種數的87.59%,占借閱人次數的86.99%。借閱資料種數最多的是礦產勘查類,共5697種,占總數的43.56%;借閱人次數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共12189份次,占總數的35.11%。其他如資料庫、技術方法、信息工程/技術、標准規范、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等類資料借閱數量較少。
表8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別統計表
續表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的使用情況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為主,共有1137種、6982份次資料被借閱利用;其次為1:5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共有1435種、3774份次資料提供利用(圖1)。分析表明,社會對大、中比例尺的地質資料需求旺盛,而館藏1:5萬、1:25萬地質資料數量較少,且空間分布不均。另外,鐵道、公路等建設施工單位更希望看到1:1萬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但由於1:1萬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沒有開展,尚無這方面資料。這些都影響了資料的借閱使用。
圖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
礦產勘查類資料累計借閱5697種、11463份次。按勘查程度統計:普查類資料所佔比例最大,共有2085種資料被借閱利用,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的38%;預查、勘探、詳查類資料分別是18%、17%、15%,詳見圖2。按礦產類型統計: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類勘查資料所佔比例較大(圖3)。
2.4 資料形成時間與借閱量
圖4為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形成時間的統計圖。由圖可見,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資料借閱量和借閱人次最多,這一分布特徵與借閱資料多與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有關,因為這類資料多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
圖2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勘查程度)
圖3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礦產類型)
圖4 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柱狀分布圖
3 到館借閱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的情況。
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是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氣為例,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采礦證和探礦證共計3727個,但到目前為止,全國館僅收到345個采礦證和208個探礦證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率僅為15%。
另外,館藏數字化服務資源積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來服務工作的開展。如全國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止2009年底僅完成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40%。正是這40%的數字化地質資料,2009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3倍。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20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
3.2 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
地質資料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重大基礎建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各界對基礎地質資料需求強烈。但由於對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目前的服務對象還多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社會化服務領域還需開拓。
近年,全國地質資料館多次到四川、陝西、貴州、黑龍江、浙江等省進行需求調研。調研中發現,盡管全國地質資料館舉辦了多次培訓班、用戶征詢會,對地質資料服務進行廣泛宣傳,但很多基層地勘單位對目前的地質資料服務政策仍然不是很了解,很多還認為需要找關系才能借到資料。廣東省和河北省這兩年到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的人數一直比較多,可能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其他項目工作時到這些基層地勘單位宣傳服務工作取得了成效。
3.3 服務人員不足,服務產品短缺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應對日常工作已很困難,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導致我們目前的服務多是「原生態」的服務,從匯交人那裡收來什麼就為閱者提供什麼,沒有對地質資料進行開發利用和深加工,無法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務產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對德國鑽孔資料庫的調研報告中談到,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承擔數據服務工作人員約30人,其中承擔鑽孔資料庫加工服務工作人員約8人。而全國地質資料館承擔11萬種地質資料和多種資料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到10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4 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地質資料及時匯交到館藏機構,及時提供社會使用;二要加快推進館藏資料數字化進程;三要加快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積累,為社會提供服務。
4.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工作
全國地質資料館應加強對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宣傳,使閱者充分了解全國館有什麼。同時,要大力宣傳全國地質資料館對外地閱者的服務內容,包括代查閱、代加工及郵寄等,使外地閱者在異地就能方便地使用全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為他們節省人力物力。
4.3 加大人員投入,開發服務產品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地質資料需求調研,廣泛了解社會需求,加強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特別是開發可公開利用的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
⑤ 河北省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與找礦新突破
張慧敏
(河北省地勘局資料館,石家莊050081)
摘要 河北省近年來在對老資料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採用新方法、新思路,大膽地在原有礦產地的深部、周圍或具有可比性的異地區域開展找礦工作並取得了新的突破性成果。
關鍵詞 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新突破;河北省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重點礦種勘查工作的意見》,河北省地勘局也把找煤礦、鐵礦、銅、鉛、鋅礦、金銀礦、石膏礦作為今後找礦的主要方向。在國家政策引導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地勘局各地勘單位在項目立項、工作設計等方面,採用傳統手段和先進技術相結合,充分挖掘已有地質工作成果,綜合運用傳統手段和新的找礦理論、技術和方法,在找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1981年河北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發現了黑山中型釩鈦磁鐵礦,經過長期開采,資源呈緊張狀態,近年來河北省地勘局地質四隊先後對黑山—大廟一帶開展大量科研工作,對黑山一帶原有勘探報告、航磁、地磁驗證報告、大廟斜長岩體科研報告認真翻閱,綜合分析,逐漸清晰地確立了圍繞該區深部盲礦體開展找礦工作的方向,2006年、2007年通過在該區集中工作,在實現M24大型巨厚釩鈦磁鐵礦突破的同時,在東大窪礦區、黑山1、2號礦體等礦區擴大並發現了幾個礦體群。預計礦山壽命將延長10年以上。這不僅為承德市釩鈦鋼鐵基地建設直接提供了礦產資源,也為承德地區尋找高品位礦床,擴大釩鈦鋼鐵基地打下基礎。
(2)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在泊頭地區與海興地區兩個煤炭資源預查項目的立項工作中,一份50年代末期1:20萬區域重力資料和一份70年代1:20萬區域航空磁測資料資料在該立項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立項初期,在沒有其他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技術工作者對這兩份老資料進行研究,將大城煤田的區域地球物理特徵進行了認真分析,並把泊頭與海興地區的重力場、航磁場及地層特徵、構造等與大城煤田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對比,發現它們具有相似的地球物理特徵,然後用目前先進的重磁處理軟體分別對三個地區的老基底起伏面進行定量計算,發現三個地區的基底起伏都在1200~3500米之間,研究推斷老基底的起伏面基本相當於煤系的底板,後通過大地電磁踏勘工作,其解釋成果驗證了上述推斷的煤系底板深度,從而確定了立項優選靶區。目前在泊頭第一個鑽孔已在1400米處發現兩層厚度為6.81米的煤層,預計在1600米以淺還將發現3~4層煤層。
(3)20世紀70年代在張北公會一帶形成的煤炭報告中沒有找到可採煤層,2005年,河北省地勘局地質三隊通過對該區進行衛星遙感、物探以及地層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該區藏煤的可能性大,經過進一步工作,2007年終於驗證了該區煤的存在,而且是大型優質褐煤,預計遠景資源儲量可達3億噸。該礦產地的發現,對於在壩上地區尋找同類礦藏有著較大的借鑒和指導價值,即在壩上其他地區也存在同類礦藏的可能。
(4)河北省地質十一隊在研究以往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在沙河縣白澗鐵礦區深部繼續尋找深部鐵礦,於2007年10月份在該區深部發現了大型高品位富鐵礦床,初步探明鐵礦石資源量6100萬噸,可為邢台地區鋼鐵業解決幾十年後備資源的儲備難題,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此外,郭二庄鐵礦、司家營鐵礦也是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繼續作深部找礦工作,均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它們對其他礦區在找礦方面具有指導意義。
成果地質資料除在尋找礦產資源方面直接顯示它二次開發的價值之外,在公路建設、橋梁建築、地質災害評估、礦山危機評價、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都在發揮著其巨大的作用:
張石高速公路保定段壓覆礦產資源調查項目;唐山—曹妃甸公路壓礦調查項目;國道107線(半幅)石邢交界到東龐路口段壓覆礦產資源調查項目等都利用了過去的老資料,這些老資料為項目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數據信息,為項目節約了資金、提高了效率。
這些成果的取得,說明了重視老資料、並對其採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思維進行二次開發,是既省時又省力的好方法,充分證明了只有創新思維、善於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有所突破。
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現有老資料,沖破老的思維方式,敢於對老礦區進行深度研究,在老礦區的深部尋找接續資源應繼續引起重視。
(2)繼續在老礦區外圍尋找新的增長點,對尚有較大找礦遠景區域的地帶作細致的地質工作,擴大找礦范圍,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
(3)應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地層、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在不同區域、不同地點,尋找找礦機會。
(4)充分利用物化探遙感成果地質資料,對各種異常值作進一步科學評價,必要時進行地質驗證工作。
(5)對老報告中提到的因交通不便、難以開采及部分低品位資源要逐步加以重視,利用現在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過去的老問題。
(6)我省在金屬、能源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非金屬資源方面還應加大力度,爭取在現有條件下經過工作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⑥ 河北省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資料庫建設及服務社會的幾點思路
段秀麗1 王慶民2
(1.河北省地質資料館;2.河北省地質調查院)
摘要 本文通過總結河北省武安-沙河鐵煤礦集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項目研究成果,概要介紹了項目各類地學資料庫建設及維護的工作內容,以及應用的標准。項目在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建設及集群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經驗,建立一套技術方法及工作流程。通過對各類資料庫內容及共性的研究,在各類資料數據空間及屬性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工作區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平台。通過功能的定製,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查詢、綜合利用、展示等。
項目的建設對河北省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提供了思路。為下一步更好地推進此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利用集群化的信息資源提供多元、多層次產業化信息服務,發揮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關鍵詞 集群化 產業化 資料庫維護 建設 全方位服務 思路
地質資料信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信息。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北省地質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形成了上萬檔成果地質資料以及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但傳統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方式大都是各單位分散管理,各部門各自為政,地區、行業之間缺乏暢通的數據共享渠道,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服務一般局限於某些特定的對象和行業,服務面窄,服務方式單一,服務內容簡單,服務效率較低,造成信息資源的巨大浪費。如何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提升服務水平,成為廣大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就是:打破地域、行業的限制,將孤立、零散的地質信息數據收集到一起,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高地質資料的信息化數字化程度,把各種相關資料信息分類整合起來,建立信息間的聯系,從信息內部提煉出更有價值的新信息,並放到一個能被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充分利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就是:根據各個行業社會各層的需求,主動擴大信息社會服務的范圍,利用集群化的有利信息資源提供多元、多層次產業化信息服務,最大限度發揮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意義重大,是地質工作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內容。下面以河北省武安-沙河鐵煤礦集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試點項目成果為例,對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資料庫建設及產業化方面進行概括總結,並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
1 全面開展地質資料集群化資料庫建設與維護
1.1 建立基礎地理地質資料庫
基礎地理數據主要包括等高線、地物控制點、地貌分區、行政區、行政界線、居民地、城鎮區域、交通、水系、湖泊與水體等內容,為確保工作區內地物地貌的完整性,基礎地理資料庫的空間范圍覆蓋了整個工作區。基礎地理數據要求各圖層空間位置要精確,以便於數據的綜合利用,數據採用統一的空間數據基礎,坐標系類型為地理坐標系、橢球參數為西安80、坐標單位為「度」,空間數據精度為1:1萬。基礎地理數據來源主要是收集最新現勢數據,通過矢量化、投影變換、誤差校正、掛接屬性等數據處理手段,滿足資料庫建設要求。
基礎地質數據主要包括地層、岩性及岩相、侵入岩、脈岩、斷層、礦產等數據圖層,資料庫建設數據的來源以1:5萬、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為主。基礎地質數據類型、空間數據基礎通過投影轉換等與地理數據保持一致。
1.2 建立元數據目錄資料庫
元數據目錄資料庫內容主要包括各行業領域、各類地質工作資料成果的基本信息和索引內容,數據項和表格內容以成果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為主,表格中各數據項的內容和結構主要參照《DA/T 23—2000 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中的規定。
元數據目錄資料庫數據表的劃分為:資料空間信息表、資料基本信息表、資料內容概要表、代碼信息表。其中資料空間信息表中的數據內容以及各數據項的劃分主要包括:資料標識碼、檔案編號、空間范圍、保管單位等4項內容。資料標識碼是工作區內各類地質資料的唯一標識碼;檔案編號主要是省地質資料館、各單位資料館中現存各檔資料的編號;空間范圍指各檔地質資料工作區范圍,單位為「度」,坐標系為西安80;保管單位指收集到的各類地質資料存放單位名稱。
1.3 建立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是在圖文掃描數字化的基礎之上,按照相關的技術要求對已有的電子文件進行系統整理,建立集存儲、管理、利用於一體的圖文資料庫,提高圖文地質資料綜合利用水平。
工作區圖文數字化資料收集內容,主要是收集有關煤鐵礦區的數字化成果資料,包括礦區地質工作的不同階段、不同性質、不同專業領域的數字化成果資料,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已有數字化成果和前期掃描的數字化成果。另外,還要收集整個工作區范圍內的區域地質、礦產、水文、工程、環境、物探、化探、遙感等有關專業的基礎性地質數字化成果資料。
已有電子資料處理,主要是指文件格式的標准統一和資料的分類。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中文件格式及資料分類標准參照《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國土資發〔2006〕210號)進行處理,圖文掃描的成果資料中文字部分資料需要按照要求轉換成PDF格式,其目錄要與原件中的內容一一對應;圖文地質資料分類依據主要包括資料類別、礦區名稱、工作程度,其中資料類別分為:區調類、礦產勘查類、水工環勘查類、物化遙勘查類、地質科學研究類、技術方法研究類、其他類,區域地質調查類資料工作程度劃分以比例尺為依據,礦產勘查工作程度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此外,文件目錄的組織、存貯及命名按照資料庫建設要求進行處理。
涉密資料屏蔽處理,主要是在前期開展的涉密清理工作基礎之上,對涉及國家秘密的圖件和文字部分進行技術屏蔽,對於不同借閱人設置不同的訪問許可權。圖文資料與涉密清理資料庫掛接整合,主要針對工作區內的涉密資料進行處理,使地質資料管理既能夠滿足利用者的需求,又能夠確保資料的安全。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主要包括:柵格文件、分類信息表、涉密信息表、涉密屏蔽柵格文件等內容。
1.4 專題資料庫更新維護
河北省現有地學專題資料庫主要包括:礦產地資料庫、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礦業權實地核查資料庫、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庫、地質鑽孔資料庫、區域化探資料庫、區域物探資料庫、水工環資料庫等。本次工作區涉及的各地學專題資料庫均按技術要求分類進行了數據整理、更新、維護工作。資料庫結構嚴格按照《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參考標准規范目錄》中相關規範文件標准執行。
2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資料庫全方位服務社會幾點思路
2.1 為各級管理部門服務產業化思路
元數據目錄資料庫與基礎地理數據信息整合,目錄資料庫中每檔地質資料的工作范圍與地理數據進行空間疊加,建立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實現目錄資料庫以空間方式檢索,便於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
礦業權實地核查資料庫與基礎地理數據信息整合,礦業權空間分布圖層與基礎地理圖層進行空間疊加,能夠直觀反應礦業權的空間分布,可以通過空間檢索查找相關礦業權屬性信息,能夠實現礦政管理信息化。
礦業權數據與儲量利用現狀調查數據信息整合,礦業權空間分布圖層與儲量核查中礦體、采空區等圖層進行空間疊加,可以反映出礦區資源的利用和分布情況,挖掘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為礦區的管理規劃提供依據。
2.2 為各行業地質工作者服務產業化思路
元數據目錄資料庫與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信息整合,資料庫之間通過關鍵欄位建立聯系,實現兩個資料庫之間的相互掛接,實現目錄檢索與資料的借閱利用一體化。
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與元數據目錄資料庫信息整合,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分為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兩部分,通過設置屬性數據表關鍵欄位與目錄資料庫掛接,實現以工作程度內容和空間范圍方式檢索地質資料,拓展地質資料服務的渠道。
鑽孔資料庫與基礎地理數據信息整合,鑽孔資料庫能夠反應各鑽孔的空間分布位置與鑽孔的屬性信息,鑽孔空間分布圖層與地理數據圖層進行空間疊加,實現鑽孔數據信息空間檢索。
鑽孔資料庫與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信息整合,鑽孔資料庫中鑽孔屬性信息關鍵欄位與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中鑽孔柱狀圖文件建立聯系,通過鑽孔位置的空間檢索,可以為資料借閱者提供詳細信息。
2.3 為科研部門服務產業化思路
礦產地資料庫與基礎地理地質數據信息整合,礦產地空間分布圖層與地理數據、地質數據進行空間疊加,可以直觀反應礦產地分布,也可以參考地質數據信息進行綜合研究分析。
水工環數據與區域化探數據信息整合,水文、環境、地質災害數據與區域化探數據中的等值線分布圖、元素異常圖空間疊加,能夠反映出元素含量值分布與水文、環境條件的規律,為進一步研究本地區水文、地質環境提供依據。
2.4 為社會公眾服務產業化思路
充分利用網路工具,尤其是移動網路工具,構建多功能網路服務環境,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操作、通俗易懂的應用服務功能,通過網路空間,提供地質、礦產、環境等方面的開放式應用服務。與地理、氣象、旅遊、農業、環保、水利等專業信息緊密結合,建立可快速定位、查詢一體的地質空間信息服務環境,通過地質與地理結合實時查詢當前或查詢位置的地質礦產信息內容及具體情況;地質環境與氣象信息結合,動態監測預測當地的地質環境影響;地質與旅遊結合,通過通俗的地質知識普及,包括二維、三維地圖展示,普及大眾感興趣的地球地質話題,使地質內容概念在大眾群體中得到傳播;地球化學信息與農業結合,可查詢土壤化學環境及質量狀況,為農業發展提供最新地球化學參考數據;地質礦產、地質環境、水文環境與環保、水利結合,動態展示地域環境、水利環境現狀,以及影響的深層因素,警示社會尊重生態,保護環境的迫切性等。充分利用通俗地質,拓展地質信息服務的大眾化途徑,以生動化、形象化的地質信息成果展示給社會公眾。
3 結語
通過系統功能的定製,充分與地理信息產業結合,通過定位服務和查詢,通俗地反映地域地質結構特點,礦產賦存情況,地球物理化學特性,礦產環境影響因素等系列內容。從而滿足社會各層次、各水平的公眾需求,為社會公眾提供各式特色的地質信息服務,地質信息得以廣泛為公眾接受利用。
⑦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與基本要求
於瑞洋 張業成 等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並按工作流程對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接收)→驗收→整理→圖像採集與相關資料數字化→建檔→庫藏保管→開發利用、綜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會服務提出了基本要求。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要求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需要不斷研究才能使其科學化、規范化,作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我們在此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現總結如下。
一、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與流程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以下簡稱實物資料)館藏機構職能和工作任務,可將其工作內容和基本流程概括為:實物資料篩選→收集(接收)→驗收→整理→圖像採集與相關資料數字化→建檔→庫藏保管→開發利用、綜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會服務(圖1)。
二、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基本要求
1.實物資料篩選
實物資料篩選是從大量實物資料中根據一定條件挑選符合館藏要求的實物資料的工作。
實物資料篩選應遵從適度原則:一方面要保證具有重要價值的實物資料被收藏保管;另一方面根據庫藏容量和保管能力,制定篩選依據或篩選條件,防止館藏實物資料過多過濫。
圖1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內容與流程圖
實物資料應分層次進行篩選,即在全面掌握地質工作進展和實物資料產生、保管狀況的基礎上,首先根據項目意義和工作地區進行項目篩選:把那些意義重大、成果顯著、已經或可能取得突破進展的項目以及那些在空白區域或條件十分艱難地區、難以重復進行工作地區的項目作為重點選擇對象;然後在這些項目中,把那些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或特殊性的剖面、鑽孔、取樣點獲取的實物資料作為篩選目標;在確定篩選目標後,再根據實物保存完好程度、相關資料充分程度等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作為匯交或收集對象。
2.實物資料接收或收集
接收是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接管匯交來的實物資料的工作。
匯交和接收是館藏實物資料的主要來源。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規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質調查、地質科研和礦產開發等工作產生的符合館藏條件的實物資料均應按照規定匯交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實物資料匯交人在工作項目完成後,首先向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提交工作項目實物資料清單,詳細列出實物類型、數量及產出條件、保管情況,經實物資料館藏機構篩選認證後,列出實物資料匯交目錄,經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批准,通知匯交人進行現場整理,匯交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
對於需要館藏而又無法匯交的實物資料,由實物資料館藏機構通過徵收、交換以及實地採集等途徑收集。
在接收或收集實物的同時,應接收或收集相關的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這些相關資料通常包括:取樣記錄、實物標簽、野外記錄、素描圖、柱狀圖、剖面圖、平面圖、實驗測試數據、工作報告或論文等。這些相關資料應能充分說明實物資料類型、性狀,記載實物資料產生情況與背景條件,反映實物資料保管利用價值。
接收或收集實物資料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對岩(礦)心、樣品等進行縮減。對縮減的實物資料,應作詳細記錄,必要時應照相、制圖,記述縮減情況,並歸入實物資料檔案。
岩(礦)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以及報告、圖件、照片、光碟、磁帶等不同形式、不同介質的實物資料應採用不同的裝具,各種裝具都應使用優良材質,製作牢固;對於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使用專門裝具,保證安全可靠。
實物資料包裝應由專人負責。包裝時應將實物按次序排放牢固,各種標記齊全、清晰,避免損壞、混亂。對於具有放射性以及特別松軟,或易風化、易揮發、易潮解等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採用專門材料和措施進行密封處理,防止實物資料損壞以及實物性狀改變,同時還應避免實物的有害成分對人身健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實物資料運輸應由專人負責,根據實物性狀和交通條件,採用適宜的運輸工具和方式運送實物資料,防止實物資料丟失、損壞以及對人身健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完成實物資料收集後,應編寫工作報告,其主要內容包括:實物資料類型、數量、產生時間、產生地點、產生的工作項目、產生的地質條件、保管及收集情況等。
3.實物資料驗收
實物資料驗收是對匯交或收集准備入庫的實物資料進行查驗接收。目的是確保接收的實物資料符合館藏要求,並便於實物資料利用服務。
實物資料驗收工作內容包括:查驗接收岩(礦)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等實物及相關資料,核實實物資料類型、數量及相關資料是否齊備,簽署實物資料驗收意見。
實物資料驗收的基本要求是:真實;產出流轉情況清楚;實物完整,標記清楚;相關資料充分。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負責實物資料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出具驗收憑證,對於不合格的實物資料可暫緩驗收或不予驗收,並出具書面說明或補充修改通知。
4.實物資料整理
實物資料整理是對驗收合格,即將入庫的實物和相關文本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電子文檔等相關資料進行的清潔、整飾、修復、編號、排序、包裝(裝箱、裝盒、裝袋、裝瓶、裝櫃)、標識等工作。目的是為實物資料館藏、掃描、建檔、利用等提供基礎。
整理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有污跡或含有外來混雜物的岩(礦)心、標本等,用清洗或其他方法加以清除;對潮濕的岩屑,採用晾曬或低溫烘乾方法進行乾燥處理;對破損的古生物化石進行拼接修復;對實物及相關資料進行編號、排序;將不同類型實物資料按次序裝入箱、盒、袋、瓶、櫃等裝具中;對於具有特殊性狀或對人身健康與環境可能產生危害的實物資料,在放入裝具前,加以密封或採取其他防護措施;填寫岩(礦)心牌、標簽等標識。
實物資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實物資料的位置、順序准確,實物的原始信息真實,實物性狀不受歪曲,實物資料裝具牢固,標識完整、清晰。
5.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
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的工作內容是:應用數字化圖像採集技術,對實物進行立體掃描或攝像,並對採集的圖像進行處理分析和存儲管理,形成以實物立體圖像為核心的數字信息,並通過網路系統實現圖像信息共享。
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的目的:實現實物可視化,為用戶提供實物圖像及反映實物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減少實物取存搬移,充分保護館藏實物資料,並為實物資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礎。
實物圖像採集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在圖像採集工作前,將岩心等實物擺放整齊,次序、方向准確;檢測圖像採集設備,選擇合適的掃描方式和適當的掃描參數,保證掃描圖像質量。
圖像採集精度:特別重要層段的岩心,選用600dpi~1200dpi的高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重點層段的岩心,選用200dpi~600dpi的較高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非重點層段的岩心選用100dpi~200dpi的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
每份實物所形成的掃描圖像應齊全,不能漏掃,也不能重掃或多掃。掃描形成的圖像應最大限度地接近實物外表面特徵,並使外表面的各種變化在掃描圖像中清晰可見。掃描圖像畫面應端正、清晰,並盡量使圖像文件具有最小處理工作量和內存量。
實物圖像處理工作主要包括:圖像的拼接、旋轉、反轉、去污、糾斜、修補、清晰化和光滑處理等。圖像處理不能改動或歪曲實物固有信息。實物圖像應清晰美觀,最大限度與實物原貌一致。
實物圖像分析主要針對實物的物理性質。一般包括:結構構造分析、粒度分析、裂隙分析等。
實物圖像存儲內容必須完整、准確。圖像數據管理應便於利用,保證能夠在相應圖像數據系統中進行瀏覽和檢查;存儲圖像數據的載體應作詳細說明,其保管條件應簡便,且數據不易丟失和改動,利於長期保存。應建立圖像數據存儲載體的檔案。
6.實物相關資料數字化
實物相關資料數字化是對實物相關的文字、圖件、表格等文件的數字化以及電子文件的製作。目的是配合實物數字化,形成完整的實物資料圖文圖像系統,進而建立數字化實物資料閱覽室,提高實物資料利用率,並有效保護館藏圖文資料,為實物資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礎。
實物資料數字化格式應符合《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有關規定。利用掃描手段進行數字化時,應遵守《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規范》(sZ1999001-2000)。
7.實物資料建檔
實物資料建檔是按照檔案管理要求,對實物資料進行分類、立卷、編號、編目的工作。
首先確定建檔單元。建檔單元是檔案管理的基本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檔。實物資料建檔單元的確定,應遵循實物資料產出條件和實物資料屬性特徵,既要考慮系統性、完整性,又要考慮獨立性、特殊性。一個建檔單元可包含相互聯系的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副樣、光片、薄片等實物以及與實物相關的文字、圖表和電子文件等。
實物資料編號由三級號碼組成:第一級為檔號,第二級為實物資料種類號,第三級為件(箱、盒)號。
實物資料立卷工作主要包括:組合案卷、擬寫案卷標題、卷內文件排列和編號、填寫案卷目錄、編寫案卷封面和案卷裝封。根據一套實物資料形式多樣的特點,按不同形式分別組卷:紙質文件卷,岩(礦)心、標本卷,岩屑、樣品、副樣卷,光片、薄片卷,電子文件卷。
實物資料應建立案卷總目錄和明細目錄:總目錄反映案卷的名稱、檔號、工作單位、工作地區、工作時間、建檔時間、資料構成及數量;明細目錄包括資料種類、數量、存放位置等內容。
8.實物資料庫藏保管
實物資料保管的基本任務是:採取科學方法和專門措施保護管理實物資料,保證館藏實物資料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並盡可能保持實物性狀,為實物資料利用服務提供保障。
實物資料保管的基本要求:根據實物資料的類型、級別、性狀,分庫、分區保管存放;特別珍貴以及特別松軟或易風化、易潮解、易揮發和具有放射性、易污染等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採取特殊措施或專門庫房進行保管,最大限度保持實物資料性狀,並且防止實物資料對人身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對實物資料保管情況應進行定期檢查。對於失去保管價值的實物資料,可按規定程序和方法予以清除或更替。建立館藏實物資料總賬和分類賬,記錄匯總各類館藏實物資料類型、數量、保管利用情況。
9.實物資料利用服務
實物資料的服務對象包括:政府管理決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以及專業教學、科學普及。
實物資料利用服務途徑主要包括檢索、查詢、參觀、觀察、取樣、測試等。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積極主動開展實物資料利用服務工作,不斷拓展利用途徑和服務領域,研究利用服務技術方法,提高利用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實物資料作用。
在實物資料利用服務中,應按有關規定,保護實物資料秘密,維護實物資料匯交人合法權益,保證館藏實物資料安全,實現實物資料的可持續利用。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按有關標准編制實物資料館服務指南,及時公布館藏實物資料目錄。進行館藏實物資料著錄,並提供便捷的方法手段,便於用戶檢索、查詢。
實物資料館服務指南應全面介紹實物資料館的類型、隸屬關系、機構設置、工作概況等基本情況,及時反映館藏實物資料類型、數量、來源、保管、利用情況等。
實物資料著錄應由熟悉實物資料管理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著錄應符合《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DA/T23—2000)的有關規定。著錄的主要依據是原始編錄、樣品登記表、岩礦鑒定報告等。
對實物資料檔案應進行主題分析和類別判定,然後進行主題標引和分類標引,為實物資料檢索提供方便。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建立完善的檢索工具,向客戶提供檢索服務。檢索途徑包括資料卡片、微機檢索、網路目錄檢索、光碟目錄檢索等。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設置專門的實物資料閱覽室和觀察廳,配備必要的閱覽和觀察設施和設備;有條件的,應建立數字化閱覽室。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配備實物取樣、切片、磨片等設備,向用戶提供實物資料取樣服務。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提供必要的實物資料鑒定和測試設備,為用戶服務。實物資料利用者對館藏實物檢測試驗後,應將鑒定結果和測試數據提供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留存,以不斷豐富實物資料信息。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建立實物資料目錄資料庫,藉此向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實物資料信息服務,方便客戶查詢利用實物資料,實現信息共享。
Content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Library Collection
Ruiyang Yu,Yecheng Zhang and others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and puts forward respectivel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on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ing programs ranging fromselecting,assembling(accepting),sorting,to image processing,frommaterial digitizing,information archiving,collections pre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mprehensivestudy,to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and publicservic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ibrary collection work;contents;requirement
⑧ 河北省的資料
和河北省地質資料館聯系一下:地址:石家莊紅旗大街80號 郵編:050051。河北省地質資料館回成立於1958年6月。答現館藏面積300平方米。截止2006年底,館藏地質資料共計7713檔,1655548件。包括區域地質、區域水工環、區域物化探、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勘查和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科學研究及技術方法研究等地質檔案。 館內收藏的最早的地質資料形成於1907年,新中國成立前的地質資料共有718份,日本侵華時期形成的日文地質資料604份和英文地質資料有12份。除紙質資料外,館內有掃描形成的圖文數字化地質資料195檔,矢量化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檔373檔。
⑨ 淺談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付國芳1唐姝燕2
(1.河北省地礦局資料館石家莊050081;2.河北省地質調查院石家莊050081)
摘要本文論述了原始地質資料的重要性,對原始地質資料分類、歸檔、保管、匯交、利用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原始地質資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地質資料按自然形成順序主要分為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及成果地質資料。本文主要談談對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一點看法及建議。
1 原始地質資料的重要性
原始地質資料是在地質工作中直接形成或採集的以各種載體形式存在的原始記錄,是地質工作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數據准確度較高,信息內容非常豐富,是成果地質資料形成的基礎和依據,有著成果地質資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基礎,是地質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國家檔案局發布了《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A/T-2008)。新規則規范了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范圍與分類標准,明確了原始地質資料的立卷歸檔要求,進一步加快了原始地質資料標准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的管理進程。
2 原始地質資料的規范積累
2.1 歸檔范圍及歸檔要求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規定了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范圍,將其劃分為10類。規范了原始地質資料的編號與編目標准,制定了紙質文件材料、電子文件立卷歸檔要求,對原始數據的積累及原始地質資料質量提出了規范要求。立卷歸檔的原始資料質量應達到歸檔完整准確、整理系統科學、材料裝訂整齊、形式規格統一、文件載質良好、資料整飾美觀等相關質量標准。
2.2 歸檔單位與驗收程序
原始地質資料的形成、積累、立卷,大多由承擔地質工作項目的基層分隊(室、組)完成。地質工作結束(包括中止)後,編寫成果報告的同時完成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並由項目負責人審核簽署。
承擔項目的地勘單位一般應負責指導、督促、檢查基層分隊(室、組)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工作,對項目的原始地質資料進行初步審查;初審合格後及時向上級資料主管部門提出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申請,經上級資料主管部門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審查驗收合格後,發給原始地質資料驗收合格證,至此完成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與驗收全過程。
3 原始地質資料分類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將原始地質資料分為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10類,相應的電子文件歸入此10類中,不增設類別。
3.1 底稿、底圖及測繪工程類歸檔
底字類為成果報告的正文、附圖、附表、附件等,與最終匯交成果相同。測繪工程類包括測繪立項、設計、野外觀測、記錄、計算及測繪總結和相關驗收文據,如工程測量、控制測量、地形測量等原始數據及測量成果表。
3.2 野外地質觀察類歸檔
野外地質觀察類是地質項目中信息量比較多的一類,包括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勘察等地質工作的野外地質調查手圖、實際材料圖等相關圖件及觀測記錄、照片、底片、工作總結(小結)、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按新標准要求均應歸入此類。
3.3 勘探探礦工程類歸檔
探礦工程類資料主要包括鑽(井)探、坑探、槽探、硐探等探礦工程及各類野外試驗資料和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探礦工程資料歸檔可根據工程深度由淺入深有序排列,如:探槽、淺井、硐探、坑探、鑽探等等依次排序。在一種勘探工程內,資料排序可按自然形成順序或有機聯系規律排列。如鑽探資料,建議以孔為單位,將同一孔資料排列組合在一起,方便查閱利用,如下表:
第七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
上表中,zk1孔技術資料是裝訂成冊有關zk1孔的各種原始記錄。在冊內可加目錄。可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鑽孔設計書、開孔通知書、孔深校正和彎曲度測量登記表或計算表、鑽孔質量統計表及驗收報告、封孔記錄及報告書、鑽孔封閉情況驗證報告書、鑽孔小結等。
3.4 樣品測試類歸檔
樣品測試類資料比較單一,主要包括各類樣品的送樣單、分析報告及相應的總結、質量檢查記錄等。在歸檔中,本著一一對應的原則逐項整理。如xx鐵礦基本分析送樣單、xx鐵礦基本分析報告,這兩者的內容要相互對應。如果送樣單有20件樣品,那麼分析結果也要20件,依此類推。
3.5 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歸檔
該類主要以原地礦部規范中物字類資料為主。包括各種儀器形成的記錄、圖紙及野外實時處理的各種原始數據、各類地質長期監(觀)資料等及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這一類儀器記錄、曲線等原始數據較多,因此數據的規范積累、存儲是歸檔的關鍵。
3.6 試油試采及航遙影像類歸檔
這兩類是新標准增加的類別,突出和加強了專業性。其中,試油、試采、採油類是油氣勘探與開發中形成的各種與油氣井相關的各種原始數據、曲線、圖表等資料,航遙影像類是遙感、航空攝影測量過程中所形成的照片或相片資料。
3.7 中間性綜合資料類歸檔
此類主要包括資料整理、數據處理過程中形成的中間性成果、綜合圖件及成果報告未附的各種專題研究報告、技術總結和相關質量檢查記錄等。
3.8 技術管理文件類歸檔
主要是從項目立項開始至項目成果匯交完成期間形成的文件、批復等需要保存的各種文件。該類資料歸檔,建議在單一項目內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文件,這樣便於整理和利用。如從立項開始,然後依次為任務書或合同書、設計、設計批復、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相關文件及質量檢查驗收文據、野外驗收意見、原始地質資料合格證、項目最終驗收意見及各種申報獎勵材料等。
4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4.1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列入合同或設計之中
原始地質資料歸檔是一項專業性較強又不直接產生效益的工作,所以重成果資料利用而輕原始資料管理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影響了原始資料積累及檔案質量。建議將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列入項目計劃、合同、設計及審批等一系列技術管理程序中,以此規范原始地質資料管理,促進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質量的提高。
4.2 投資多元化導致合資、合作項目原始數據積累規范性差
隨著地勘經濟的發展,社會資本的投入規模和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投資多元化導致合資、合作項目形式主體較為復雜,原始數據積累出現了不規范、不統一現象。對此,建議項目主要投資方、承包方應在合同中明確提出原始數據積累的內容、范圍、質量標准及相關責任,避免項目最終歸檔時,資料不完整、數據不規范,影響檔案質量。
4.3 質量檢查記錄的歸類
實際工作中,原始地質資料質量檢查記錄的歸檔不統一,有的歸入文字類,也有的不歸檔。根據新標准,建議將各類相關野外質量檢查記錄歸入對應類別。如:野外地質填圖質量檢查卡片應歸入野外地質觀察類,磁法、重力等物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的質量檢查記錄歸入儀器記錄及動態資料類。
4.4 化探原始數據的歸屬
在原地礦部規范中,岩石金屬量測量、土壤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汞氣測量等化探方法形成的各類原始記錄、圖件等相關原始數據歸入物字類,新規范取消了物字類,也未明確指出這部分資料的歸屬。依據化探方法特點及形成原始數據的屬性,建議將化探方法形成的原始地質資料歸入野外地質觀察類。
4.5 收集資料的歸檔
收集資料如何歸檔是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由於看法不一,造成了收集資料歸檔不完善。新標准要求「收集的地質資料已為地質工作所利用,並轉化為該地質工作原始地質資料的,應立卷歸檔」。據此建議收集並完全利用的資料歸入相應類別,如:收集並為項目利用的鑽孔資料,應歸入探礦工程類,收集並部分利用的參考資料可歸入中間性綜合資料類。
5 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幾點建議
5.1 加強領導
領導重視,是我們資料管理人員做好工作的基礎,建議各級領導採取措施,將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列入領導的管理目標之內。
5.2 加強學習與培訓
加強地質、檔案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是提高資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基礎。為適應地勘經濟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建議加大組織學習與定期業務培訓的力度和范圍。
5.3 加強原始資料的評審驗收
建議規范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標准,加大審查驗收的力度和范圍,形成原始地質資料歸檔標准化、驗收制度化、審查規范化、管理現代化。
5.4 加強館藏設施的配備
建議改善館藏條件,配備必要的檔案管理設施,重點加大電子數據的保存、保護設備,以適應形勢發展需求。
5.5 加強建立各級原始資料管理負責制
建議建立原始地質資料管理專人負責制。項目組、分隊可設兼職資料管理人員,地勘隊(院)、省館、國家館設專職人員負責原始地質資料管理。
5.6 加強原始資料合格憑證作用
建議項目主管部門憑原始地質資料審查驗收合格證對地質成果(報告)進行審查。原始地質資料未經審查驗收或審查驗收不合格的項目,地質成果(報告)不得進行審查驗收,力爭從源頭保證原始資料的數據真實、准確、完整、規范。
總之,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基礎,服務於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面對新標准、新要求,資料管理人員更要努力學習,提高資料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為地質找礦服務。
⑩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業務工作流程
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賦予館藏機構的職責,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的版基本內容和業務權流程可以概括為: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接收)→實物地質資料驗收→整理→圖像採集與相關資料數字化→建檔→庫藏保管→實物地質資料利用服務(圖1-3)。
圖1-3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業務工作流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