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成果包括什麼意思

地質成果包括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9 23:45:42

1.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

一、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含義

廣義上,地質調查成果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對客觀地質體取得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的應用當中,地質成果是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各種階段性或最終的礦產資源儲量和地質資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義中,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地質調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觀地質體,需要不同的地質理論,地質理論與客觀地質體相一致。如在岩漿岩區開展地質工作,必須運用岩漿岩地質學理論指導地質工作。

(2)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質工作、不同的地質工作階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質填圖、鑽探、物探、化探等。

(3)地質工作的對象是客觀地質體。這個客觀地質體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觀地質體,因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原料仍然來源於地球。但是天體地質學也可以對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體上的地質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取得地質成果。

(4)地質調查成果是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取得的。說明地質工作是一種研究工作,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理論。

(5)地質調查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是用報告、圖表、數據、實物、模型等綜合表達方法描述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並提出對客觀地質體的評價,包括客觀地質體位置、數量與質量、價值、成因、規律和運動等。

地質調查成果是地質成果的主體成果,地質調查成果大多數是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的成果。以項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

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特徵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屬於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徵,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試驗研究、調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結果,包括研究課題結束,已取得的最後結果,研究課題雖未全部結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獨立應用或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階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進展不屬於階段性成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信息性。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是一種信息「產品」,通過地質調查活動,獲得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觀地質體情況和礦產儲量的地質調查報告,通常用文字、圖表、影像、數據來表達,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實物資料。

(2)述實性。地質調查成果是按地質調查的規則取得的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調查取得的,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有推測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許的規則所作的主觀判斷。例如,經過地質調查查明了一條斷層的傾向、走向、規模及斷層的性質,並對其活動性質作出的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經驗證查實的,具備一定的精度和准確性,可以用於國民經濟規劃和建設的地質依據。

(3)地質調查成果產出的周期長。地質調查活動以地質調查項目為單元進行,一個地質調查項目從開始立項到最終提交地質調查報告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有的勘查項目,從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無論是階段性成果還是最終成果的產出,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

(4)地質調查成果既有使用價值,又具有潛在價值。有效的地質調查成果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使用價值。地質調查成果中的各種地質資料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來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而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則是一種潛在的使用價值,會在以後的礦產開采中得到體現。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地質調查活動既然是生產與科研的統一,其勞動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勞動的耗費凝結在地質調查成果中,形成地質調查成果的價值。

(5)地質調查成果的公益屬性與排他性。從地質調查成果的經濟屬性來講,公益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政府投資進行,其成果無償向社會公眾提供使用,為政府規劃決策和商業投資提供基礎依據。而商業地質勘查成果則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現為礦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和勘查評價報告,在經濟活動中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參與投資、轉讓等商業運作。

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表達形式與內容

1.表達形式

如上所述,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與工農業產品和一般的信息產品不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其本質是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對認知的客觀地質體的形體、成分、規律、成因的表達,其目的是將取得的認知應用於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因此,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它既包括項目完成後提交的成果報告、礦產資源量、科研成果、相關軟體和技術方法,也包括了調查和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資料。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1)紙介質為載體的成果報告。目前仍然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如各類地質調查評價報告、專題報告、各類圖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等。

(2)計算機為載體的成果報告。包括紙介質的成果報告直接轉化成的各類電子文檔、資料庫,平面的、立體的、動畫的模擬、演示系統,計算軟體等。

(3)實物資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礦)心、樣品、標本等。

(4)原始資料。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取得的原始記錄、原始數據、原始圖件等。原始資料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綜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會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建立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成果管理的新體系,實現對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共享和轉化,國土資源部於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辦法,將國土資源科技成果分為4類:

(1)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2)應用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3)技術開發類科技成果;

(4)軟科學類科技成果。

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中,沒有對上述4種成果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細則,將科技成果劃分為3類,可以借鑒。

(1)理論成果

指闡明某一自然現象、特徵、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在學術上具有新見解,並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

(2)應用技術成果

1)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和生物、礦產新品種以及計量、標准、科技信息、環境科學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應用推廣、轉化過程中取得新的進展、創造或與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藝技術、檢測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

(3)軟科學研究成果

為推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對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直接應用的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按項目性質分為3類:

(1)地質調查評價類報告(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遙感地質等)。其中包括:

1)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說明書及地質圖;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3)水文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4)環境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5)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6)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7)航空物探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8)航空遙感攝影成果報告及有關圖片;

9)遙感地質解譯成果報告及有關圖件;

10)地質調查科技項目成果報告;

11)礦產勘查報告。

(2)技術方法類報告(包括物探、化探、鑽探工藝、遙感技術、實驗測試、信息技術等)。其中包括:

1)實驗測試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質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藝;

4)消化、吸收或引進新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5)地質調查技術標准。

(3)研究類報告(包括基礎研究、戰略研究、規劃編制、標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資料庫建設、重大項目預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質調查科技信息;

2)地質調查管理科學;

3)為政府決策和規劃部署進行的戰略研究;

4)地質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宏觀研究等。

上述成果內容側重於成果的表達,或者說側重於可以提供用戶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將原始資料作為科技檔案的管理內容,歸入了地質資料的內容。實際上,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對客觀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認識取得的客觀、公正、科學的數據,經過整理加工以後直接提供社會使用,而這些數據恰恰存在於原始資料當中。因此,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不同認識,決定了對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原始資料的對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2. 地質資料包括哪些信息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三)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四)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3. 主要地質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勘查工作北起萬家坡礦段P45線,南止於壩頭上礦段P65線,屬以往鉑族元素找礦的空白地帶和處女地。但所施工的5條勘探線共計6個鑽孔,除ZK615孔因鑽進深度未達含礦部位未發現PGE而外,其餘鑽孔均不同程度的發現了礦體,顯示了區內良好的找礦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礦范圍,擴大了礦床規模。

2)在勘查范圍內,除壩頭上岩體有部分露頭之外,區內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蓋層。深部鑽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於岩體露頭之上外,其餘5個鑽孔均分布於蓋層區內,在蓋層區鑽探工作成功地發現了鉑礦體,為今後在蓋層區內尋找盲礦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經驗。

3)壩頭上岩體屬新街岩體第三堆積旋迴,在第三堆積旋迴岩體內發現鉑礦體尚屬首次,新增了礦體產出位置,擴大了礦床規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體,單層厚度和品位較前有所提高,ZK651鑽孔揭露的單礦體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樣品Pt+Pd平均品位達1.304g/t。

2.基本地質認識

通過2005年勘查工作,結合礦區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認為:

1)新街一帶新發現的礦體與新街、萬家坡礦段產出形式一致,呈多層狀、疊瓦式產出,產狀與岩體一致,為240°,∠62°~65°。礦石品位較前有所提高,單層厚度增大,礦體具有變富變厚趨勢。

2)在含礦岩體頂、底部位及中部,後期輝綠輝長岩脈穿插較為頻繁,底部尚見輝綠岩脈與石英正長岩脈穿插混染現象(ZK651孔)。在岩體西部的石英正長岩分布區(ZK615孔),其正長岩之下也有含礦岩體存在。在含礦岩體與上覆正長岩的接觸帶,出現含礦岩體與玄武岩、正長岩相互混染的現象。這種不同岩類的混染作用有利於成礦。

3)礦體與頂底板圍岩大多呈漸變過渡,礦體與圍岩岩性一致,與新街礦段和萬家坡礦段相比較,前者礦體內大多有成分復雜的硫化物產出,而壩頭上礦段硫化物少見,屬難識別礦體。

4)含礦岩石粒度和岩性與礦區其他礦段有差異,壩頭上礦段含礦岩石粒度一般較細,以中、細粒居多,岩石固結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輝長岩為主,含橄輝石岩次之,在礦區內屬一種新的含礦岩石類型。

4.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你是外行嗎?如果是的話,我就跟你說一下主要的詳細勘察報告成果吧,包括詳細勘察報告書和對應的圖表,就好比勘探點一覽表,圖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岩土層綜合描述,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固結曲線圖,分層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原位測試統計表,鑽孔柱狀圖示例,對吧。詳細勘察報告書里說的情況更是要結合當地的初步勘察成果來做補充或者刪減,一般常見的內容有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及其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或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性質、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並提出計算參數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築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各岩土層的類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並對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進行計算和評價。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並對建築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體傾斜進行估算和預測。在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7 度的場地,對飽和沙土或飽和粉土,應判定其地震液化勢。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必要時還應查明地層的滲透性、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判定環境水和土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築物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產生的變化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性計算和支護方案選擇所需的參數,對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建築物的影響作出論證和評價。為選擇樁的類型與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參數。
我回答的這么仔細,請採納吧,大佬

5. 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什麼意思

科技成果獎是一個統稱,主要指各省人民政府或國家部委授予的科技獎項,內比如某某省科學技術獎就容屬於省部級科技獎,參照國家科技獎有一些分類,但每個省情況不同,基本分類是最高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成果推廣獎等,不同的地級市獲得省部級科技獎的數目是不一樣的,要和科技實力掛鉤。

地質科學技術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按其理論水平,學術意義和作用劃分獎勵等級,地質報告,主要按理論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劃分獎勵等級。地質科技成果獎分為四等。

(5)地質成果包括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主要獎勵以下四類成果:

1、屬於國內首創,本行業先進和經過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應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科學技術成果。

2、在推廣、轉讓、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成果。

3、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和企業技術改造中,採用新技術,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

4、在科學技術管理和標准、計量、科學技術情報等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特別顯著效益的工作成果。

6. 鑽探地質成果

4.2.4.1 地層

該孔穿過地層為第四系及侏羅系、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圖4.19)。按自上而下的順序敘述如下:

圖4.19 預測區YJ驗證井岩相、沉積相和層序地層綜合柱狀圖

(1)第四系(Q)(0~312.00m)

厚312.00m。根據取心及測井資料,該段岩性主要為黏土、砂質黏土、細砂。

(2)侏羅系(J)(312.00~1730.0m)

底深1730.0m,厚1418.00m。岩性主要由細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沉積於底部的礫岩組成。其中,侏羅系底部的礫岩岩性為紫紅色、灰白色,塊狀,礫石成分主要石英岩、灰岩、燧石結核,粒徑0.50~ 5.00cm,分選度較差,磨圓度較差。

(3)山西組(P1s)(1730.0~1769.80m)

底深1769.80m,厚39.80m。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煤層組成。

(4)太原組(P1t)(1769.80~1781.50m)

底深1781.50(未透),厚度大於1 1.70m。據測井資料,岩性主要由泥岩組成。

4.2.4.2 煤層

(1)2

2煤層底板深1738.65m,厚0.45m,不可采。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

(2)3

3煤層底板深1760.90m,煤層結構為5.35(0.65)1.75,純煤厚7.10m。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夾矸為0.65的泥岩。

4.2.4.3 煤質

(1)物理性質和宏觀煤岩特徵

1)物理性質:3煤層呈黑色,黑色-褐黑色條痕,玻璃光澤,階梯狀、眼球狀斷口,內、外生裂隙發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點、薄片狀黃鐵礦。3煤層煤類為1/3焦煤,容重為1.38。

2煤不可采、不是預測重點煤層。

2)宏觀煤岩特徵與結構:3煤層以亮煤、半亮煤為主,夾少量鏡煤和絲炭,屬半光亮-光亮型煤,細-中條帶狀結構,層狀構造。

(2)煤的顯微煤岩特徵

1)凝膠化組分:3煤以鏡質基質體為主,均質鏡質體次之,間夾少量結構鏡質體和充填狀、條帶狀微粒體。

2)穩定組分:均以數量不等的小孢子群和薄壁角質體為主,其他穩定組分偶爾見到,其含量在山西組煤層中大於太原組。

3)無機組分:以分散粒狀、包腔充填狀黏土為主;氧化物類似粒狀石英分布於黏土之中;硫化物類含量次於氧化物類,以星點狀黃鐵礦出現;碳酸鹽類含量最小,以片狀、脈狀方解石充填於裂隙之中。各礦物雜質組合屬黏土-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

(3)化學性質

本孔3煤層為1/3焦煤,化驗時分為3層進行化驗分析,其煤質特徵見表4.7和附表2。預測區3煤層自然傾向特徵、對CO2反應活性特徵,可造性和煤塵特徵見附表3至附表6。

表4.7 預測區3煤層煤質特徵

註:括弧內數字表示樣品數。

4.2.4.4 煤層氣

通過對所測的1件樣品測試結果分析(附表7),3煤層煤層氣成分均以氮氣為主,佔88.33%;有少量二氧化碳,佔1.87%;甲烷含量為0。根據 《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說明》,該井田煤層氣應屬二氧化碳—氮氣帶范圍(CH4 < 10%)(表4.8)。

表4.8 預測區3煤層瓦斯測定

4.2.4.5 油苗

本驗證井(YJ1)在1000~1100m侏羅系灰色砂岩、泥質粉砂岩裂隙內有大量油苗顯示(圖4.20),這對預測區及其外圍油氣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圖4.20 驗證井(YJ)侏羅系油苗顯示(1000~1100m)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譜對比(圖4.21)和色參數對比(表4.9)說明,1046m和1071 m油岩特徵一致,Pr/Ph(姥鮫烷/植烷)小於1000m裂縫油,而前者Ph/nC18大於後者,表明前者具更強的還原水環境。

圖4.21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氣相色譜對比

表4.9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參數對比

註:OEP:奇偶優勢;CPI:偶碳優勢。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質對比(圖4.22)、烴萜烷熱演化參數和環境及母質參數對比(圖4.23)說明原油處於低成熟—成熟階段,1000m原油母質略差於下部原油,泥岩最好;1000m原油鹽度略低於下部原油,泥岩最高。

圖4.22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質對比

圖4.23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萜烷熱演化參數、環境及母質參數

綜合油氣飽和烴有機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預測區原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1000m處原油為代表,具有高Pr/Ph比值和低γ蠟烷豐度的特徵;二類以1046m和1071m處原油為代表,具有與前者相反的特徵。由於煤成油Pr/Ph(姥鮫烷/植烷)一般>2.0,屬於氧化環境,所以,預測區兩類原油明顯不同於煤成油(圖4.24),應來自湖相泥岩。下部兩個原油與1046m處粉砂質泥岩抽提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該泥岩樣品有機碳含量僅有0.49%,生烴潛量只有0.78mg/g,屬於非常差烴源岩,難以生成大規模原油,原油應主要來自有機質豐度高的沉積中心區。

圖4.24 典型煤成油飽和烴氣相色譜圖(石炭-二疊紀殘殖煤加溫350℃時)

4.2.4.6 地溫

對本孔進行了2次簡易測溫工作(表4.10,表4.11),平均地溫梯度為1.9℃/100m。煤系地層地溫梯度為1.8℃/100m。該區有開發地熱資源的潛力。

表4.10 楊集預測區YJ驗證孔測溫記錄(第一次)

表4.11 楊集預測勘探區YJ孔井測溫記錄表(第二次)

7. 地質研究成果

深鑽和超深鑽井揭示的地層剖面反映了35億~16億年前的地史特徵和元古宙、太古宙的代表性岩石。第一次在一個連續的剖面中詳細研究了古老岩石變質作用的按區分布特性。建立了可靠的地球化學剖面(圖5.9)。在地殼深處發現了礦化地下水並揭示了其水文地質分布特徵。證明氣體對於地殼大型構造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氫和氦的作用隨深度增加而增強。

在科拉超深井鑽進初期,在貝辰加雜岩下部曾遇到破碎區和低溫熱液硫化成礦區。進一步鑽進和綜合研究6~12千米井段獲取的岩心後又有了新的發現。鑽井在科拉系列岩石中揭露了銅-鎳的硫化礦化作用,發現了在中元古代遭受分層變質作用的含鐵石英岩和鈦鐵礦。第一次通過直接觀察證實了,低溫退化變質作用和熱液成礦過程不僅局限於大陸地殼的近地表部分,也會發生在深部區域。

重大成果之一是在9500~11000米深處發現了金的成礦作用。對岩心的放射性分析表明,這里金的濃度比其克拉克值(各種元素在地殼中含量的平均數——譯注)高好幾倍。在總長度430米的井段內都發現了這種情況,其金的含量超過0.1克/噸,在個別試樣中達2.0~6.7克/噸。詳細的礦相學和射線光譜研究表明,自然金中包含了25%~26%的銀,從組成上看它更接近於銀金礦。這些發現從根本上否定了古大陸地殼中成礦過程的傳統理念,證明了即使在礦區深部通過詳細研究仍可以有新的發現,找到未知類型的礦苗。

圖5.9 不同地質區塊的地殼構造與各超深鑽井的位置

СГ-3—科拉超深井;м—穆龍套井;у—烏拉爾井;к—庫班超深井;в⁃р—別爾塔-羅熱爾斯井;Ⅰ—用大洋鑽探船打的鑽井;Ⅱ—在大陸架上打的深井;1—水圈;2—大洋沉積層;3—大陸沉積層;4—嵌入褶皺帶;5—火山作用形成的凹地;6—前寒武紀結晶岩;7—大陸玄武岩層;8—大洋玄武岩層;9—上地幔;10—深部斷裂

業已確定,岩石應力狀態突變的界限往往與溫度梯度和熱流的階梯式變化相吻合。在鑽進過程中沒有遇到玄武岩層,可以確認,在鑽井穿越的地震波速度突變的界面上有些岩石缺失了,造成缺失的原因是變質過程中含礦水合物中的水被析出了。

從薩阿特累超深井的資料中也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數據,該超深井位於外高加索的庫林斯克窪地,深度超過8200米。該井的成果之一是在3530~4100米的玄武岩基底頂板見到了厚度達570米的多孔熔岩充填和凝灰角礫岩。該區段岩石的孔隙率特別高(14%),來水量大,碘元素富集。大量顯示表明,該地區存在著來自陸源地層的地下水滲流,這些地下水可能實現碳氫化合物的搬運。由此可以認為,實際上庫林斯克山間窪地埋藏的整個中生代噴發岩頂板曲面可能就是石油、天然氣聚集的儲層。

在超深井中獲得的岩石成分、物理性質和井內過程的數據有助於我們用全新的觀點來解釋地面和井內地球物理獲得的資料。現已證實,在地下深處存在著形成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工業儲量的可能性,這對於進一步發展成礦理論具有重大的意義。對科拉超深井的資料進行全面研究後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陸殼前寒武系在30億~16億年前的地質時間間隔里發生了重大的演化,並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反映該演化的大容量模型。

8. 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歷程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先後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灝和計榮森(1932)、謝家榮(1947)、徐嘉煒(1956)、張文堂(1962)、華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過地層研究工作,325地質隊(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進行過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安徽區隊成立,以合肥盆地為重點進行了1:20萬石油地質調查。

1999年,勝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之後,為配合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於2000年與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協作,進行了8條區域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圖1-3),其中東西向4條,自西向東為HF99-620、650、700、748線,南北向4條,自南而北為HF99-317、340、365、396線,累計180km。2001年又協作完成了大別山山前150km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工作(圖1-3)。

圖1-3合肥盆地區域地質調柘測線位置圖

(二)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累計完成330km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通過系統的ESR測年,結合沉積相的研究,確定了霍山一帶侏羅系三尖鋪組(J1+2s)、鳳凰台組(J3f)與肥西一帶的侏羅系防虎山組(J1f)、圓筒山(J2y)、周公山組(J3z)屬於同期異相沉積。

(2)通過岩性組合、礫石成分、接觸關系、沉積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發現毛坦廠組(K1m)火山岩與沉火山碎屑岩、沉積岩之間呈穿插接觸關系。

(3)證實了霍山縣團山一帶下白堊統黑石渡組(K1h)與下伏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發現和確定了盆地內早白堊世地層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長豐雙墩、定遠土山背斜)及北NE向復式背斜(如定遠雨林集復式背斜)。其成因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等的活動有關。

以往關於盆地內中、新生界褶皺的資料極少,本次工作發現的一些褶皺構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於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線中部。核部為晚侏羅世鳳凰台組(J3f),翼部為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長度估計在20km以上,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於古新世定遠組(Ed)的覆蓋,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傾角10°~20°,北翼傾角10°~15°,軸面直立,為直立褶皺。

紫蓬山向斜:位於肥西縣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線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侏羅統周公山組(J3z),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計長度大於3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北翼地層出露不全。南翼傾角以20°~35°為主,北翼傾角10°~15°,軸面微向南傾,為直立褶曲。

雙墩背斜:位於長豐縣雙墩集附近,亦稱為吳山廟鼻狀構造。核部、翼部地層均由下白堊統朱巷組(K1z)構成,長約11km,寬10km,軸跡方向近EW,向東傾伏,北翼傾角為10°左右,向東轉折端傾角為100~280,由於第四系覆蓋,南翼情況尚不明確。

南店子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南店子。核部地層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翼部地層為上白堊統張橋組(K2z)。軸跡方向為60°,向南西傾伏,估計長度6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地層出露較差,僅據零星露頭點確定,南東翼為10°,北西翼傾角為9°,軸面直立,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處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軸跡方向為105°,向西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展布長度不明。北翼傾角為20°,南翼傾角為10°,軸面略向南傾,為直立褶曲。該褶曲系當地群眾挖水渠時揭露整個核部(圖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於定遠縣城東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層為下白堊統朱巷組(K1z),翼部由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構成,寬8km,長約10km,軸跡呈NE向,向南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而展布情況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遠組(Ed)覆蓋而不清楚。東翼傾角為10°左右,西翼傾角為14°左右,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褶曲。

(5)通過剖面測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緣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遠斷裂的存在,該斷層導致了定遠早三紀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該斷裂為同沉積斷層的看法,推測應屬於第三紀之後的斷層。

(6)首次在肥西縣周公山一帶發現了一系列較平緩、與層面交角不大的順層滑覆構造,不僅在地層產狀向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發育,而且在地層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亦發現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這期滑覆應早於肥西-韓擺渡斷裂以北的侏羅紀地層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時間。

(7)發現了霍邱縣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劉老碑組存在一系列變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縣四十里長山一帶在相同層位中未見此現象,結合HF99-748線劉老碑組也未出現變形的實際,可以肯定該處變形與肥中斷裂的活動有關。

(8)通過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構造,其南北向的擠壓作用應與大別造山帶仰沖推覆有關。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緣霍山縣與兒街東的下白堊統黑石渡組砂岩裂隙中發現了瀝青,為確定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10)在盆地南緣的金寨縣、霍山縣等地發現了與大別造山帶沖斷作用有關的地質現象,為研究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之間的耦合關系奠定了基礎。

9. 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區別

區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是一手為整理歸檔的材料。成果地質資料是經過對原內始地質資料容整理後的資料,方便查閱,補充。

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地質檔案,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底稿、原圖、記錄本等。‍

成果地質資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礎要‍素,對相關地質項目的最終驗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0. (一)地質調查成果主要類型

1.地學圖件

包括地質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圖像等各類圖件。地質圖是地質調查機構最主要的產品之一。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地質圖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由於地質科學理論不斷更新,地質調查技術不斷進步,地質圖需要及時更新與換代。

根據用戶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礎數據資料生成眾多類型的專題圖件。

2.地學資料庫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以紙介質為載體的地質調查產品逐步發展為紙介質產品與數字化產品共存,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例如,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地球化學資料庫、地球物理資料庫、全國地質年代資料庫等是地學信息服務的重要產品,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擁有包括多專業、海量數據的各類資料庫。

3.礦產資源報告

各國地質調查機構都承擔國內外礦產資源分析、預測研究任務,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

4.系列出版物和專題報告

發達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一般非常重視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階段性研究成果,及時出版各類專題報告、專著、論文。為了宣傳地學基礎知識,還編寫地學科普讀物。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情況通報(Fact Sheets)、公開文件報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論文(Papers)等形式發布成果;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有公開文件(Open Files)、當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報(Bulletins)、綜合報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論文(Papers)、經濟地質報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論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國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