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特殊地質地貌會造成什麼影響

特殊地質地貌會造成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57:26

❶ 風化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在地表或近地表改變岩石物理和化學狀態而不一定侵蝕或搬運其產物的一些過程,綜合起來叫做岩石風化作用(Rock weathering)。風化作用是由外力主要是由太陽能所引起的。它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只能對形成地形的岩石改造和破壞,因而對地形和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風化作用的深度,局限於外力過程所能夠達到的深度。該深度與風化作用的強度是正比,大部分地區在10m以下,已知最大風化作用深度發生於熱帶,其下限是地下水最深的循環深度,大致為1km。

風化作用的主要特點是岩石在原地破壞或蛻變,而未被搬運。當然,這只是相對意義的未被搬運。事實上,在風化作用進行的過程中,礦物的溶解、溶液的循環和微粒的遷移,也是一種微觀的搬運。

風化作用破壞岩石的構造,改變岩石的礦物成分,在原地形成殘積物。風化作用雖然不能形成特殊的地形,但由於它促進了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對剝蝕地形和堆積地形的形成和發展,卻起著廣泛的潛在的作用。

風化作用基本分為機械風化(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類。生物風化作用是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的綜合。機械風化又叫做崩解(disintegration),意指岩石碎塊分離或分散開來而沒有蛻變。化學風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作用(dicomposition),主要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顆粒的化學成分的改變。風化作用研究得越深入,介於機械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之間的差別就越不清晰。在地貌第四紀地質學中常常首先研究機械風化作用,因為在岩石與空氣、水和生物發生化學作用之前,一般都需要機械破壞。

機械破碎作用受岩石構造裂隙和礦物顆粒之間或礦物顆粒中裂隙的控制。引起岩石進一步機械破壞和崩解的主要過程有:(1)壓力解除後的差異膨脹;(2)熱力膨脹和收縮;(3)裂隙和空隙中外來晶體的生長;(4)生長的和運動的生物所產生的機械壓力。每種作用都以不同方式影響著不同岩石類型的機械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是在一定近地表條件下,岩石中的礦物產生溶解和結晶、淋濾和沉澱、氧化和還原、水解和脫水等過程的綜合。形成於高熱和高壓下的礦物,在地表易於受外來熱化學反應以產生體積較大和密度較小的化合物。風化作用中最常見的是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在礦物與水和空氣中氧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一般使其體積增大,其中含鐵礦物與溶於水的氧反應尤為常見。其它風化作用有碳酸鹽化作用,這是礦物與溶於水中的CO反應;水解作用是礦物與水的分解和反應;水化作用是礦物分子結構中增加水;鹽基交換作用是在一種溶液和一種固體礦物之間的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交換;螯化作用是一種礦物的離子進入有機化合物的一種生物礦化作用過程等。

地殼最上部發生風化作用的地帶,叫做風化帶。在風化帶內,風化作用使岩石崩解、蛻變、形成了一種新的未經移動的鬆散堆積物,叫做殘積物。

殘積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義的,是指風化作用形成的各種類型的風化產物;另一種是狹義的,是指風化產物經水和其它動力將細粒的和可溶的物質帶走而殘留下來的較粗粒的和穩定的物質。這實際上是一種殘留物。

由殘積物所組成的覆蓋於地殼表面的外殼,叫做風化殼。

❷ 地貌對於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作為活躍的地理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地貌對其他要素與地理環境整體特徵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專響屬,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導致地表熱量的重新分配和溫度分布狀況復雜化;
(2)改變降水量分布格局,比如我國的地貌組合對降水量布局的影響;
(3)地貌對生物界的影響;
(4)地貌對自然界地貌地域分異的影響;
(5)地貌對土地類型分化的影響

❸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危害是怎樣形成的

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在水庫大壩選址時應盡量避免斷層、破碎帶、喀斯特地貌等。

1、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地貌形態,它對於建築,道路的建設具有巨大的影響。這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直接後果就是土壤有機物流失嚴重土地貧瘠,嚴重阻礙農業的生產。

形成:

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

這種奇妙的自然作用,用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現為:CaCO3+CO2+H2O=Ca(HCO3)2。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如果受熱或遇周圍壓強突然變小時,其中溶解的碳酸氫鈣就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積下來,此時的反應方程式為:Ca(HCO3)2 =CaCO3↓+CO2↑+H2O。

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加之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3)特殊地質地貌會造成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喀斯特地貌分類

1、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這三種。

2、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五種。

3、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四種。

❹ 地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什麼影響地貌

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內外力作用綜合作用的結果.
地貌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地球回內部的地殼運動下形成的答,但是在形成後會受到流水、風、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的影響.
地貌的改變,會使這個地區的其他地理要素,如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也會發生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舉例:喜馬拉雅山原來是古地中海,後來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造成地表隆起抬升.
氣候:
隨著地形的抬升,氣溫隨著山體海拔升高而升高,降水也會發生變化.
水文:本來是河流匯入這里的海洋,地形抬升後,這里成為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土壤:本來是海底的泥,抬升後隨著海拔升高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壤,到海拔5000米以上還有積雪冰川帶.

❺ 地形地貌特徵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殼活動強烈的地區,山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鬆散的地表堆積物容易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質條件,也較為容易權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形的話,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蓋不高、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

❻ 地貌對於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在同一個氣候區 一般是山地迎風坡比平原降水多
迎風坡由於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背風坡版則相對較少.
如果山權地面積比較大,還存在局部小氣候的問題
山地內部的水系(湖泊、河流、沼澤等)蒸發會增加空氣濕度 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

❼ 城市的地質地貌對城市規劃有什麼影響

所謂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於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是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和避免這個問題,首先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做好城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地質情況尚不清晰的,必須加強和補充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總結近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了處理好城市總體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❽ 特殊的地形和地質條件

由於板塊運動,我國大陸地形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今所見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階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級台階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邊的喜馬拉雅山,北邊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東邊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等高大的山脈圈圍而成的高原區,平均海拔高度達4000~5000m,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間,由於印度板塊的推擠,上升了3500~4000m。強烈的隆升伴隨外動力作用,使高原地區地形切割深度不斷增大,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勢差為岩土體的運動提供了極佳的啟動條件。該地區主要為中生界的陸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層,頻繁的構造活動和強烈的物理風化,使岩石破碎,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還是我國陸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和三大江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冰川活動和湍急的水流為岩土體的侵蝕、搬運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第二級台階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和以東地區,其東界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該台階在新構造運動期上升幅度小於青藏高原,大約為1000~2000m。作為青藏高原與東部地區的過渡帶,該台階海拔高度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斷塊山地、高原、盆地、山間窪地相交錯的地形,相對高差可達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體陡峻,溝谷深大,形成了許多險要地形,斷裂發育,地震十分頻繁並且強度大。該地區地層復雜,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層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變質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陸相碎屑岩為主。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該地區褶皺發育,斷裂眾多,岩石破碎。復雜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使得這一地區岩土體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十分活躍。一方面表現為較高的侵蝕速率和岩石塊體運動頻率,大部分坡地侵蝕速率可達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區很近的盆地、山間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積,年均沉積厚度達5~20mm。在侵蝕-搬運-堆積過程中,區內的幾條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級台階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經地,區內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補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輸沙量大,其中黃河的年輸沙量達16.4×108t/a,最高達到39.1×108t/a(1933年),成為世界之最。正因為如此,第二級台階是我國地貌發育時相變化周期最短的地區,地質環境問題多發,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

第三級台階 與第二級台階毗鄰,其東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m。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區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為百米至數十米。該地區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積岩、岩漿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尤以新生界的鬆散岩土分布最為廣泛,厚度也較大。低矮、平緩的地勢使第三級台階成為僅次於海洋的大陸物質聚集區(匯區)。河湖廣布,岩土松軟,地下水埋藏淺,為淺表岩土、水、鹽的運移提供了最佳條件,而鄰近海洋也會帶來海岸動力地質作用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

❾ 各大洲氣候受特殊地形影響實例

一、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以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以及我國南方地區為例。

從全球來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部分地區,由於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和乾旱的草原,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沙漠、北美的亞利桑那沙漠。可是,同樣是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形成料熱帶季風氣候;而我國南方地區也不但擺脫了淪為乾旱荒漠的厄運,反而形成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究其原因,這得益於它們得天獨厚的位置條件。它們處於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交界處,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進而導致冬夏風向的變化。由於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高,冬季大陸上形成高壓,風又陸地吹向海洋,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而夏季情況則相反;這樣在大陸東岸,形成了季風氣候。在大陸內部形成了大陸性氣候。

二、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巴西高原的東南沿海、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東北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

熱帶雨林氣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如亞馬遜平原、剛果盆地、馬來半島。因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上述四個地區雖然遠離赤道,卻也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這更多地取決於它們特殊的地形和位置。因為它們均處於來自海洋信風的迎風地帶,附近洋面上又有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不但氣溫較高,降水特更為豐富,所以發育了熱帶雨林氣候。

三、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特殊氣候。

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年降雨量為2500㎜,而同緯度東坡的巴塔哥尼亞年降雨量只有250㎜,形成乾燥的沙漠地帶。大陸東西兩岸氣候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南美大陸40°~60°大陸西岸面向大西洋,處於西風的迎風控制下,形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東岸雖離海較近,但由於受高大的安第斯山屏障作用,西來氣流產生焚風效應,空氣中水汽消失,很難致雨,降水量大大減少,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四、「擴張」的氣候類型——以歐洲西部挪威沿岸、澳大利亞中部、非洲撒哈拉為例。
歐洲西部大部分地區緯度位置介於北緯35°~60°之間,面向大西洋,大陸輪廓破碎,深受海洋影響。而且地勢低平,無高大山脈阻擋西風的不斷深入;再加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因而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年降雨量較豐富,季節分配較均勻。這一氣候類型北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海岸,南到伊比利亞半島北部,分布范圍之廣,遠遠超過世界其它大洲的同類型氣候。尤其是與同緯度相比,其北界緯度偏高,在挪威沿岸北緯60°以北直逼北極圈附近,因而導致其北部的亞寒帶針葉林帶的南界緯度比同緯度大陸東岸偏高。這是為什麼?我們注意到西歐沿岸有一股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常常被人們喻為歐洲的重要「熱源」,它使歐洲西部的冬季氣溫遠遠高於同緯度的平均溫,因而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由於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他使得較低緯度的氣候向較高緯度擴張;使得沿海濕潤氣候可能一直延伸到至陸地離海較遠處。

同理,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使得較高緯度的氣候向較低緯度擴張,如亞歐大陸東岸北緯60度附近;使得內陸乾旱氣候可能一直擴張至寒流經過的沿海,如澳大利亞中部大沙漠直逼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寒流);非洲撒哈拉沙漠幾乎三面都直逼海洋;當然強勁乾燥的信風吹拂和副熱帶高壓代的直接控制也促使了沙漠面積的擴張。

五、地形的「魔法」——以南北美洲西岸氣候、我國橫斷山區、東非高原為例。

局部地區氣候分布的異常現象,其原因中還必須充分注意到地形這一要素。在南北美洲西海岸地區,以北美洲為例,氣候類型自北向南依次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或者熱帶草原氣候;以南美洲為例,自北向南依次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它們的共同點在於:自北向南作有規律的更替,但又作狹長狀的南北延伸。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響,氣候分布不能深入到內地而只能局限於太平洋沿岸地帶。

在我國橫斷山區高山峽谷相間分布,地形復雜,地勢高峻,因而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該氣候類型最大的特點是氣溫和降水隨海拔的變化而變化,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而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理應處在赤道低壓的控制下,但由於東非高原地勢較高,改變了此處的氣溫和降水情況,從而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通過以上不同地區氣候分布的特殊性分析可知:一種氣候的形成除了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的主要影響之外,還應充分認識到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存在,會對局部地區的水熱狀況進行重新分配,從而使氣候成為錯綜復雜、變幻無窮的自然現象。

❿ 地質地貌條件對城市發展有何影響

地形地貌、地質來、氣候、水源文等自然地理條件通過影響人口分布影響城市的分布與發展。

具體影響如下:

1.地形、地貌因素
平原區有利於農業發展、人們生活,平原區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中緯度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密集.但熱帶地區平原區氣候過於濕潤,不利於人們生活,人口稀少城市較少,例如亞馬孫平原區。

2.地質因素
城市有許多高層建築物,這些建築物重量很大,城市用水經常大量開采地下水,因此城市要有比較穩固的地質基礎,避免發生地質災害.城市建設盡可能避開斷裂帶及地殼活躍地帶。

3.氣候因素
氣溫和降水適中的地區人口稠密,有利於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城市較多,例如世界上三大城市群的分布。

4.河流因素
河流的供水功能和運輸功能對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有利,所以在河口、河流干支流交匯處、航道的起止點容易出現城市,世界上許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區,河流入海口城市密集。

5.其他自然因素
城市的水域、綠地也影響城市的發展,較大城市佔地面積很大,要有足夠大面積的土地,以利於城市中各功能區的合理布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