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石油地質又細分為什麼

石油地質又細分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9 18:43:09

『壹』 石油地質特徵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內部可以劃分出四個二級構造單元,目前已經勘探、開發的油田位於盆地東部斷階的大牛圈斷鼻構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圖2-7)。

圖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斷塊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圖

大牛圈油田的地層特徵已在前文中介紹過,其生油層、儲層主要集中在三號溝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體中。回環組50~200m厚的泥岩夾砂岩層段及三號溝組第四段構成蓋層,與斷層形成良好的遮擋層。三號溝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為本油區的烴源岩,累積厚度可達300m以上(圖2-9)。

圖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質綜合柱狀對比圖

『貳』 石油地質基本特點

5.1.1 構造條件優越

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是多構造體系復合、聯合作用下復合疊加型盆地,具有多旋迴演化特徵,震旦紀以來發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擠壓-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陸盆地,為油氣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礎。

5.1.2 油氣資源豐富

區內各大型沉積盆地均具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以塔里木盆地發育最全,從震旦繫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烴源岩,但中-小盆地烴源岩層系較少。經初步計算,油氣資源量為400×108t油當量,佔全陸地油氣資源總量1/3左右。

5.1.3 多儲蓋組合

本區儲層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特點(Z、Є、O、S、D、C、P、T、J、K1、E、N1),其岩石類型主要有四類,即:碎屑岩、碳酸鹽岩、火山岩及變質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上述四大類儲集岩均已發現油氣田。

區內蓋層亦具有多時代、多層位的特點(Z—N1),其蓋層主要岩石類型有:緻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質泥岩、石膏、鹽岩、火山熔岩、緻密砂岩。

西北地區自下而上主要發育有5套烴源岩(Є—O、C—P1、T3—J2、K2—E、N1)圍繞各套烴源岩形成相應的生、儲、蓋成油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於多類型盆地疊加造就了多套烴源岩、多期生烴、多期成藏的特徵,經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馬拉雅期;准噶爾盆地至少兩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為喜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氣藏特徵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儲、古生古儲、晚生古儲、晚生中儲、晚生新儲、新生新儲。

2)油氣藏疊加:在一個油氣田中常出現多時代、多類型油氣藏疊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奧陶系油氣藏、石炭系油氣藏、三疊系油氣藏疊加;有古岩溶型、構造型、岩性-地層型油氣藏復合疊加。

3)多相態並存:不同烴源岩油氣並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氣並存、不同期的油氣並存、不同相態的油氣並存,如塔河油田。

『叄』 石油地質的問題 礦物形成的地質作用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內生作用、外生作用、變質作用三種類型

『肆』 為什麼石油大多分布在沿海

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波斯灣沿岸、海底及兩河流域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帶.西亞石油儲量大、埋藏淺、油質好、易開采.石油的形成與其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波斯灣地區及兩河流域地質構造方面屬於新褶皺山系的邊緣拗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同時,長期溫暖的海洋環境,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海洋生物遺體沉入海底後,成為生成石油的有機物質來源,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了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伍』 石油地質問題,求解答,不勝感激啊! 斷裂帶泥質含量高但求得的SGR低的情況怎麼解釋呢

SGR低是你求得的,那麼斷層泥含量高是怎麼來的呢?
SGR就是斷層泥比值

『陸』 中國石油地質分區及其特點

朋友,這個涉及的東西挺多的 ~~關於分區,我給你傳了一張圖,關於特點,我給你傳幾篇文章和一本專著,專著的前沿把你這個問題講的很清楚,如果你是搞石油地質的,這本專著你德好好看看!1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如果你沒有在網路附件收到!!!留個郵箱我發給你!!

『柒』 石油地質背景

低熟、未熟石油在我國的分布較為廣泛,據近年的研究及據文獻的不完全統計,已在我國近20個沉積單元(盆地、凹陷及坳陷)中找到了低熟與未熟油氣,而且大多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

在已知的低熟油氣田(藏)中,產出層位涉及上二疊統至新近系(其中三疊系和下白堊統尚無低熟油產出的報導),大多分布在第三系。自生自儲的特徵較為明顯。

在我國國內已發現產出低熟石油的盆地中,以半鹹水湖相—鹹水湖相—鹽湖相沉積居多(王鐵冠等,1995)。比較特徵的淡水湖相沉積僅有景谷盆地和黃驊坳陷內的板橋凹陷。

景谷盆地的第三系沉積物中淡水湖相特徵十分明顯,主要由淺灰色細砂岩和褐黑色泥岩構成,含有豐富的介形類、植物和淡水螺及魚化石,未見碳酸鹽岩形成。

從景谷盆地原油的有機地化指標,如Pr/Ph與伽馬蠟烷/αβ30藿烷的關系以及源岩中普遍存在的單甲基中間支鏈化合物(X化合物),占飽和烴組成的0.2%~0.4%,烷基環己烷和胡蘿卜烷系列含量較低,含量<1%等特徵,景谷盆地淡水湖相烴源岩Pr/Ph值較高(>1),而伽馬蠟烷相對含量低;烷基苯含量高(1.0),烷基環己烷含量較低(0.7),甾類含量為13.5等特點都表徵著淡水湖相沉積。這一點與其他產低熟石油的咸化湖泊沉積有著明顯的區別。

景谷盆地雖然面積不大,在新近系沉積中可見煤線存在,表明其間曾有過短暫的沼澤化時期,但由於其地處亞熱帶,雨水及地表水豐沛,使湖區的存在時間相對較長,沉積並保存了足夠的有機質,為形成油氣田奠定了基礎。而且,這種盆地距物源近,搬運距離短,沉積堆積較快。不僅水生生物易於被保存,而且陸源有機物在搬運輸入過程中損失量也較小,利於各種沉積有機質的保存。

『捌』 區域地質背景及石油地質特徵

一、Muglad盆地

Muglad盆地位於非洲板塊中部及蘇丹南部(圖2-1),面積大約為15×104km2,是蘇丹最大的含油氣盆地。它是在穩定的前寒武系基底上發育起來的、在中非剪切帶的右旋剪切應力場背景下拉張形成的中、新生界裂谷盆地。該盆地在西北方向終止於中非剪切帶(CASZ)。盆地總體演化特徵既具有張性裂陷盆地的充填特點,又表現出受平移剪切斷裂的控製作用。根據基底結構、區域斷裂的展布、地層厚度及展布把Muglad盆地劃分為4個坳陷帶(圖2-2)。坳(凹)陷帶與隆起相間排列,具有東西分帶的特點;同時在坳陷帶與隆起內部又可以細分出次級構造單元。主要發育兩組正斷層,一組為NW—SE向,另一組為NNW—SSE向,綜合分析認為,NNW向斷裂發育較早,為白堊紀形成的,而NW向斷裂則為古近紀形成的。

Muglad盆地自下而上依次發育下白堊統Abu Gabra組、Bentiu組,上白堊統Darfur群、Amal組,古近系Nayil組、Tendi組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的Adok組、Zeraf組,組成一套陸源碎屑沉積(圖2-3)。盆地內最大厚度可達15000m,以白堊系為主,新生界較薄。盆地內存在兩個大的區域性角度不整合和兩個平行不整合:下白堊統AbuGabra組與Bentiu組之間區域性角度不整合,古近系與新近系之間區域性角度不整合,Bentiu組與Darfur群之間的平行不整合及古近系-新近系和上白堊統Amal組之間的平行不整合。

包括基底在內的每套地層特徵如下:

在Muglad盆地東北和西南的露頭區主要為前寒武紀片岩、片麻岩,寒武紀花崗岩、結晶花崗岩及花崗閃長岩和橄欖斑晶玄武岩,盆地北部剪切帶一側則主要出露白堊紀砂岩(Tagabo組)和古近紀-新近紀玄武岩火山殘丘。盆地內也有多口井鑽達基底,岩性主要為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質片麻岩,屬前寒武紀和寒武紀侵入岩及變質岩、片麻岩,基底與上覆地層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觸。

下白堊統Abu Gabra組以砂泥互層為主,具有明顯的三分性:下部為一套中-粗粒、灰白色的碎屑岩夾紅棕色、灰棕色和灰色泥岩,形成於氧化-弱還原環境,代表了湖盆發育初期的沉積特徵。中部主要為淺-深灰色、淺-深棕色泥岩夾灰白色砂岩,在盆地較深部位頁岩十分發育,是湖盆發育的裂陷期產物,屬還原環境,是本區最主要的生油岩系。上部岩性變粗,砂岩較發育,為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與灰色泥岩互層,局部為厚層砂岩夾薄層泥岩,頂部還偶見煤線,屬還原-弱氧化環境,與上覆地層呈不整合接觸。Bentiu組為厚層砂岩夾薄層粉砂岩,以砂岩為主夾灰綠色、灰色和褐色泥岩。砂岩粒度變化大,從極粗到極細,局部含礫,為氧化環境下的河流相沉積。

圖2-6 Melut盆地成藏組合

Melut盆地上白堊統地層的砂/地比較高(47%~83%),缺乏區域分布的蓋層,深層生成的油氣能夠通過該套砂岩和深切至此的正斷層作垂向和橫向運移,為大量油氣向淺層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形成了跨時代聚集的油氣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斷層為油氣聚集成藏提供了封閉條件,Adar組在斷層下降盤下掉,與上升盤的Yabus和Samma組地層形成斷層兩側的砂泥岩對接關系,側向上封閉運移來的油氣,形成斷背斜、斷鼻和斷塊型油氣藏。因此,斷層在油氣成藏過程中又起到了封閉作用,為油氣富集提供了場所。

根據Melut盆地的構造、沉積及石油地質特徵,認為古近系裂谷期層序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層系;背斜構造是油氣聚集的主要圈閉類型,其次是反向斷塊,緩坡是大型三角洲發育的場所,也是油氣優勢聚集的場所,基底斷層和調節斷層控制了油氣的聚集。陡邊界斷層一般使得烴源岩楔狀體整體向緩坡抬升,生成的油氣90%以上運移和聚集到緩坡。構造調節帶砂體發育,是有利的油氣富集場所,古隆起、橫向構造依附於凹陷邊界斷層兩側,橫向逐漸潛入凹陷,形成了一系列近東西向展布的圈閉群。它們距生油凹陷最近,圈閉形態好,利於油氣聚集保存。尤其是這些古隆起、橫斷層形成的背斜翼部反向斷層對局部油藏的形成有較好的控製作用。

『玖』 什麼叫做石油地質

石油地質,主來要強調的是油氣自資源形成、運聚及保存等地質的條件。目前在油氣勘探領域作為一個比較大的學科,它所涉的幾個關鍵內容包括:烴源岩(油氣的來源)、儲層(油氣賦存介質)、蓋層(阻止油氣因地層壓力向上泄漏的大鍋蓋)、圈閉(油氣聚集的場所)、運移(油氣從烴源岩生排之後的運輸路徑及動力)、保存(顧名思義,就是保存的條件了)。

『拾』 石油是有地質變化而形成的,還有什麼是地質變化而形成

與地下水一樣,石油天然氣同屬地下流體。他們的大量開采都會引起地面沉降。另外的地質變化就是地下儲層的改造等。包括孔隙度滲透率等放面的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