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岩石洞是什麼地質地貌

岩石洞是什麼地質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19 17:01:50

⑴ 溶洞屬於什麼地貌

一、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二、喀斯特地貌包括: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與溶溝指可溶性岩石表面溝槽狀溶蝕部分和溝間突起部分。溶溝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蝕、侵蝕而成,底部常充填泥土或碎屑。石芽為蝕余產物,熱帶厚層純石灰岩上發育形體高大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稱為石林。2、岩溶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蝕而成。呈碟形或倒錐形窪地,寬數十米,深數米至10幾米,底部有垂直裂隙或落水洞。3、落水洞落水洞多分布於較陡的坡地兩側和盆地、窪地底部,也是流水沿裂隙侵蝕的產物、寬度很少超過10 m,深可達數米至數百米。重慶及川南地區稱之為」天坑」,一般稱豎井。4、溶蝕窪地通常由岩溶漏斗擴大或合並而成,面積小於10 km2,具封閉性。5、岩溶盆地與岩溶平原岩溶盆地又名坡立谷,是一種大型岩溶窪地,邊緣略陡並發育峰林,底部平坦且覆蓋殘留紅土。多分市於地殼相對穩定地區。雲南硯山、羅平及貴州文順。岩溶盆地繼續擴大即形成岩溶平原,地表覆蓋紅土並發育孤峰殘丘。廣西黎塘、貴縣均為典則岩溶平原。6、峰叢、峰林與孤峰峰從是同一基座而峰頂分離的碳酸鹽岩山蜂,常與窪地組合成峰叢—窪地地貌。峰林為分散碳酸鹽岩山峰,通常由峰叢發展而成,但因受構造影響而形態多變,在水平岩層上多呈圓柱形或錐形,在大傾角岩層上多呈單斜式。孤峰是峰林發育晚期殘存的孤立山峰,多分布於岩溶盆地底部或岩溶平原上。(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與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運動時發生溶蝕。形成各種形態的管道和洞穴,並相互溝通或合並,形成統一的地下水位,地殼上升,地下水位將隨河流下切而降低,洞穴轉交為干溶洞:其頂部裂隙滲出的地下水中含碳酸鈣,可因溫度升高.壓力減小與水分蒸發而沉澱,形成自洞頂向下增長的石鍾乳,自石鍾乳上滴落到洞底的水中所含碳酸鈣沉澱形成自下而上長的石筍。石鍾乳與石筍相接則形成石柱。2、暗湖:是與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儲存和調節地下水。
三、按喀斯特地貌演化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⑵ 溶洞是什麼岩石

石灰岩。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里不專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屬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

⑶ 溶洞形成於什麼岩石

溶洞的話,是形成於碳酸鹽岩,而不是一樓說的碳酸岩,碳酸岩是火成岩
因為碳酸鹽岩會被地下水溶蝕,所以,會由原來的小孔洞逐漸發展成溶洞,甚至出現多級溶洞
溶洞繼續擴大,最終會塌陷,形成二樓說的卡斯特地貌

⑷ 花崗岩地質地貌是什麼地質那年代形成的

花崗岩是深成的岩漿岩,它是由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上升失熱冷凝而成。其凝結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在旅遊地學上,對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遊景觀作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描述,而對花崗岩地貌的旅遊景觀的分類描述則很不夠。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花崗岩是深成的岩漿岩,它是由地下深處熾熱的岩漿上升失熱冷凝而成。其凝結的部位,一般都在距地表 3Km 以下。花崗岩岩漿冷凝成岩並隆起成山,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冷凝成岩和深成階段
花崗岩岩漿從地下深處向上侵入,到達地殼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結晶,形成岩體。在冷凝結晶的過程中體積要發生收縮,從而在花崗岩體中產生裂隙,即「原生節理」。花崗岩中的原生節理一般有三組,彼此近於垂直,三個方向的節理把岩體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體、長方體的塊體。這些節理裂隙則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部分發育成為斷裂構造。
第二階段
上升到接近地表風化階段
花崗岩體接近地表,地下水作用增強。在地下水作用下,花崗岩中的主要礦物長石變成了粘土礦物。這種變化最易發生的部位是被原生節理切割成的立方體、長方體的稜角處。久而久之,受原生節理切割而成的立方、長方形的塊體,就變成了一個個不太規則的球體,稱為「球狀風化」,形成的球狀岩塊稱之為「石蛋」。
第三階段
繼續上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並接近剝蝕階段
花崗岩地貌 - 形式
三清山式
三清山地處古地質板塊間不安分的碰撞對接帶,褶皺和斷裂發育,岩漿活動頻繁,經過燕山運動、喜馬拉雅期的造山運動,山嶽進一步大幅度抬升,位於岩體頂部的地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掉,岩體逐漸被暴露出地表。山體不斷抬升,伴隨水力侵蝕的強烈下切,使地勢高低懸殊。再加上三清山的斷層、節理及裂隙異常發育,風化剝蝕和流水沖刷形成了三清山所特有的花崗岩峰林景觀。
黃山式
黃山式花崗岩景觀,屬於構造侵蝕與冰川侵蝕疊加地質成因。主要是在區域性塊狀隆升背景上,以構造切割、沖刷侵蝕作用為主,所以景區較大,後又受冰川刨蝕,山勢俊俏。以大型渾圓狀和部分錐狀山峰相對較少、且分布稀散,其花崗岩峰林景觀規模不大、且殘留於岩體的中下部。從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而言,黃山式晚於三清山式,早於華山式。
華山式
華山式以構造切割沖刷侵蝕作用為主,以高峰陡崖絕壁山體景觀為特色,以險峻著稱。安徽的天柱山也是類似於華山式的花崗岩景觀。
泰山式
化學風化作用較強,以渾圓雄厚山體與陡坡、崖壁組合景觀為特色,以雄偉著稱。花崗岩地貌演化發展的階段,泰山式晚於華山式、早於普陀山式。類似於泰山式的花崗岩景觀有湖南衡山等,但不如泰山雄偉。
普陀山式
普陀山式花崗岩的成因與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作用有關,以渾圓狀花崗岩低丘和花崗岩石蛋景觀為特色。類似的花崗岩景觀還有福建的鼓浪嶼、萬石山、平潭島等。這類花崗岩景觀以海蝕風化作用為主,化學風化作用較強,以大型球狀風化丘陵和多種石蛋、柱狀石林和石峰造型為多。
花崗岩地貌 - 旅遊景觀
在旅遊地學上,對石灰岩岩溶地貌的旅遊景觀作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描述,而對花崗岩地貌的旅遊景觀的分類描述則很不夠,現將花崗岩地貌旅遊景觀作如下分類。
石蛋及其壘砌造型
花崗岩球狀風化形成的石蛋,雖近於球狀,但形態各異,分布於山巔溪澗,給人以寬闊的想像空間,成了旅遊區的重要景觀和神話、傳說的源泉。如黃山頂部的猴子觀海、華山西峰頂的劈山救母石、福建平潭島南寨石景區的駱駝石、神龜石、鴛鴦石、廈門的日光岩和海南島的鹿回頭等。 石蛋壘砌造型,也是花崗岩
地貌旅遊景區的重要景觀,例如雞公山頂的雄雞、碴岈山的八戒醉酒和雙猴望月、平潭島上的海潭天神[等。
石柱、孤峰及峰林
當花崗岩出露地表並處於強烈上升時,流水沿垂直節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叢集成為峰林,如黃山的妙筆生花。花崗岩峰林顯得極為雄偉壯觀。如黃山切割深達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華山則是東西南北中五峰對峙局面。另外,天柱山的天柱峰和九華山的觀普峰也都
是非常典型的峰林地貌。
絕壁、陡崖
花崗岩體中或邊緣發育有斷裂構造時, 由於斷裂帶岩石破碎, 抗風化能力變弱,或由於斷裂的抬升,在花崗岩體的周邊或內部產生懸崖絕壁。另外,流水沿直立節理沖刷,也會產生高差較小的陡崖。絕壁和陡崖為花崗岩地貌增添了險俊的美感。這一點在華山體現最為明顯。華山之險,名冠群山,是因為華山四周均是絕壁,從東峰沿長峰至石樓峰更是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崖壁,被稱之為「華山仙掌」。
一線天
當流水沿花崗岩體中近於直立的剪切裂隙沖刷下切時,形成近於直立的溝壑,溝壑越來越深,形成兩壁夾峙,向上看藍天如一線,這就是一線天。我國花崗岩山嶽,如黃山,九華山,華山、太姥山、天柱山、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島的將軍山等,都有一線天景觀。
洞穴、石窟
花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區常見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崗岩體內斷裂沖刷,斷裂上盤岩塊的崩塌,能形成不規則的堆石洞。另外,石蛋地貌發育的地區,石蛋間的空隙也可以構成岩洞。如黃山的水簾洞、蓮花洞、鰲魚洞,嶗山的白雲洞、明霞洞,太姥山的璇磯洞,羅浮山的朱明洞,碴岈山的萬人洞
泉、溫泉、礦泉
「自古名山多聚泉」, 泉是花崗岩山地的重要旅遊景觀。 著名的有嶗山的礦泉、黃山的溫泉和驪山的溫泉等。花崗岩一般含有極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因此,從花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對人體有益的具放射性的氡氣, 這些泉水可飲可浴,不僅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寶貴的水資源。
瀑布
我國的花崗岩地貌大多出現在雨水充沛的東部地區,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崗岩峰林地貌發育或較為發育的山嶽地區,一般都有瀑布出現。如黃山的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嶗山的靛缸瀑布、龍潭瀑布,太姥山的龍並瀑布和九龍祭瀑布,九華山的桃崖瀑布、織綿瀑布和龍池瀑布,羅浮山的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和黃龍洞瀑布等。
花崗岩地貌 - 我國分布
總論
我國的花崗岩山地分布廣泛,集中分布在雲貴高原和燕山山脈以東的第二、三級地形階梯上。以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其他一些山地也有分布。
具體
中國的許多名山,如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遼寧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山東的泰山、嶗山、嶧山,陝西的華山、太白山,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浙江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湖南的衡山、九嶷山,江西三清山,河南雞公山,福建的太姥山、鼓浪嶼,廣東羅浮山,廣西桂平西山、貓兒山,湖北九宮山、黃岡陵,江蘇的靈岩山、天平山,天津的盤山,北京雲蒙山,河北老嶺,寧夏賀蘭山,甘肅祁連山,四川貢嘎山,海南大洲島、銅鼓嶺、七星嶺、五指山等等,幾乎全部或大部分為花崗岩所組成。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

⑸ 地質、地貌、地形

地形=地勢=地表形態=地貌
但用法不一樣。地形一般用於大片地區的描述。
地勢用於小范專圍地表屬狀態的描述,比如,這個小山村的地勢很高。
地貌指的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是地面以下的形態(有時候也暴露在地表)。
山谷等是山的各部分的描述,可以算作地貌吧。
前4個都是近義詞,有時候可以通用。

⑹ 岩石地貌分哪幾種

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凍土地貌、荒漠地貌、黃土地貌和海岸地貌、回褶皺地貌、答斷層地貌和火山地貌等。
舉例:
丹霞:魔鬼城
亞丹:麗江黎明
斷層:東非大裂谷
褶皺:喜馬拉雅山
凍土: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修青藏鐵路是經常提到)
冰川:挪威的特羅爾峽灣

⑺ 很多天坑溶洞的地質叫什麼地質地貌

喀斯特地貌,典型表現是岩蝕地貌

⑻ 岩石地貌的分類,什麼是丹霞地貌

人們很早已形成地貌類型的概念,並運用諸如山、丘陵、平原等詞彙,這些都是單純按形態特徵劃分的。近代地貌學誕生以後,按形態特徵進行分類仍是劃分地貌類型的一種方法,如德國A.彭克1894年分類劃分出平原、山崖、河谷、山地、凹地、洞穴等類型。但更多的學者採用形態成因原則分類,如美國W.M.戴維斯1884和1899年提出按構造、營力和時間形成地貌的三要素進行分類;蘇聯K.K.馬爾科夫1929年提出按地形發育的3個基本要素(形態、成因和年齡),劃分出侵蝕-大地構造地形、構造地形、刻蝕或侵蝕地形和堆積地形等類型;中國沈玉昌1958年按成因劃分出構造地貌、侵蝕剝蝕的構造地貌、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火山地貌等 5個類型。按形態成因原則劃分地貌類型的情況也很復雜,根據不同的性質、特徵就有許多不同的分類。而且,影響地貌發育的因素除了內外營力外,還有它們所作用的實體──地表的組成物質,不同的組成物質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因此,有人提出根據形態標志、成因標志、物質組成標志和發展階段、年齡標志等,進行綜合分類。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近些年還出現了應用地貌類型。
http://ke..com/item/%E5%9C%B0%E8%B2%8C%E7%B1%BB%E5%9E%8B/1502525?sefr=enterbtn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節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貌特徵。
http://ke..com/item/%E4%B8%B9%E9%9C%9E%E5%9C%B0%E8%B2%8C?sefr=enterbtn

⑼ 溶洞地貌是什麼它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岩溶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蝕,有時並加以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狀,有洞穴、石芽、石溝、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種地貌地區,往往奇峰林立。

我國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有這種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現的奇峰異洞就是這樣形成的。

舊稱喀斯特,源於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地名。

地表水在運動過程中對所經過的沉積物或岩石有著重要的侵蝕作用,既包括水動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運,又包括水對岩石或沉積物的化學溶蝕作用,還包括碎屑物在搬運過程中的磨蝕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對碳酸鹽岩侵蝕作用的結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彎曲的溝壑、高高的冰蝕懸谷、氣勢磅礴的大峽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學侵蝕作用的寫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斯拉夫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獁猛洞,位於肯塔基州境內,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連起來的總長度達250km。洞里寬的地方象廣場,窄的地方象長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個洞平面上迂迴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層。雨季,整個洞內都有流水,成為地下河流在坡折處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區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還有積水很深的潭,不妨稱無底潭。

中國是個多溶洞的國家,尤以廣西境內的溶洞著稱,如桂林的七星岩、蘆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雲水洞,深612m,有七個「大廳」被一條窄長的「走廊」相連,洞的盡頭是一個碩大的石筍,美名十八羅漢,石筍背後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規模。周口店的龍骨洞,洞雖不大,卻是我們老祖宗的棲身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