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野外地質填圖的定點有哪些要求和規定

野外地質填圖的定點有哪些要求和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04:28

A. 地質填圖方法種類有哪些

你才加復10分,太少了。
地質填制圖:1.室外工作:首先要對工作區進行踏勘,確定填圖的精度,新工作區要進行實測剖面,建立標志層,尋找化石,計算各個岩層的厚度,建立柱狀圖等。然後根據設計的精度布線,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填圖,對於重要的構造或者地層,可以採用穿插法,也可以採用追索法,對於工作區的礦點或者重要的構造可以做些地表揭露工程,每天的野外工作都要認真的搜集地質特徵,做好記錄。
2.室內工作:把野外搜集到的資料投影在地形圖上。工作區任務完成後要整理資料,寫地質報告。
地質填圖的種類:地質填圖可以根據需要確定它的精度,我國1:5萬的地質填圖早在70年代以前就完成了,西部地區也早已完成了1:10萬的填圖。同時我國的航測探礦工作也早就完成了,對於一些比較大的或者中型的礦床大部分都已探明或者備案,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對一些礦點,礦區外圍進行填圖,這些工作都是大比例尺的。對於這些地區,同時還會有相關專業的工作,比如,物探,化探,水文地質等。
就簡單的回答這些。

B. 第四紀野外地質填圖要點

1.第四紀考察路線及觀測點的布置

在地質構造簡單的大面積第四紀地層分布區,可以平行路線穿越法為主,追索法為輔,以便能掌握全區第四紀地層分布規律及其與地貌單元之間的關系;在岩性、岩相、厚度變化大的復雜地區,以追索法為主,穿越法為輔;在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交通不便的地區,則應以梅花路線為主;高原或高山區,大型河谷、盆地常是調查的重點地區,採用路線剖面法,路線垂直於河谷、分水嶺。對沿線兩側第四紀階地、斜坡、剝夷面特點以及各種地質、地貌和基岩露頭情況等都要進行系統觀察、描述。

觀察點一般應選在第四紀地層露頭良好、層次較全、層厚較大、分層明顯、岩性特徵較鮮明、沉積體形態清晰、分布又較廣,並具有代表意義的地點或剖面。但對那些在研究第四紀事件有一定意義、雖地層不全、厚度不大的露頭或剖面,也要布置一些輔助觀察點,以補充主要觀察點或剖面之不足,使區內第四紀地質研究更充實更完善。在第四紀地質填圖中,觀察點一般布置在地層、地貌特徵的分界處。對地表不同部位的特殊地質現象還可布置水文觀察點、古生物點、出土文物點、古人類居住的洞穴點,以及年齡樣品採集點等。

2.第四紀觀察記錄

不同岩性的第四紀沉積物,應觀察描述其厚度、產狀、顏色、結構、構造及變化情況。如為礫石沉積,應注意描述礫石的磨圓度、岩石成分、分選性、排列方向、表面特徵,統計漂礫、卵石、礫石、砂和黏土的百分含量等。根據沉積物岩性、結構、構造及所含動、植物群,並結合地貌特徵劃分成因類型。

發現泥炭、高嶺土、硅藻土、砂礦等礦產時,即應查明它們的產狀和分布情況,並採集有關樣品,為進一步開展有關工作提供資料。在適當的地點和沉積物類型中注意尋找哺乳動物化石,按有關規定要求採取孢粉樣、微體古生物樣等。從階地結構特點、剝夷面的變化、第四紀變形(褶皺、斷裂)以及地形切割強度等方面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強度。記錄沉積物與地貌的關系、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對一些具代表性或有重要意義的露頭和地貌應作剖面、素描、照相,在可能與需要的情況下尚應視具體岩性特點,採集必要的樣品。

3.第四紀地質圖編繪

第四紀地質圖,應視研究內容、任務要求而編制。綜合地質圖上的第四紀地質內容,主要表示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時代、地層單位符號、階地、災害地質現象及新構造活動跡象等。階地一般分級表示。專用第四紀地質圖上,沉積物的成因類型和年代分別以代號和顏色表示;階地必須分級、分類,分別以代號和阿拉伯數字表示;剝夷面分級和海拔高度分別以代號和阿拉伯數字表示;用不同花紋反映不同地層的岩性特徵;用不同的形象圖例反映微地貌特徵;災害地質現象及溶洞、溫泉、地震等用符號表示。不同類型的圖例,應按規范要求繪制,在上述基礎上對特殊情況允許創新。由於第四紀沉積物與地貌有密切的相關性,必要時第四紀地質剖面圖可用立體圖形式表示。

C.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2.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3.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D. 哪位高手有1:1萬地質填圖規范

一、1:1000地質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質剖面測量是地質填圖工作的基礎,因此在填圖工作之前,測制1-2條完整的地質剖面,比例尺採用1:1000,用以劃分填圖單元,研究地層及構造,為1:10000地質填圖服務。
2.剖面線應垂直地層走向布置,位置應選擇在地層層序較齊全,相帶明顯,構造簡單,接觸關系和標志層清楚,基岩出露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為確保剖面的實測精度,剖面上的地層、礦層界線、構造線若被浮土掩蓋,應予揭露。
3.實測剖面應逐層對岩石和地質礦產特徵進行細致的觀察描述,系統地採集標本,按不同岩石類型分層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
4.地質剖面用半儀器法測制,採用定地質點的方法進行。分層距離用皮尺丈量,地質體出露寬度在1米以上者在圖上應有表示,小於1米,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地質體應放大表示。
5.實地分層界線用小紅旗作標記。
6.地質記錄內容應全面、准確,地質體產狀及所采各種樣品應按分隊的統一格式標繪於剖面圖相應位置上,並做文字記錄。
7.根據實測地質剖面和其它地質工作所取得的各項地質資料建立較合理的地層層序,查明岩層厚度,岩性、岩石組合特徵,物質成份,岩相組合等。研究地層、岩石的含礦性,盡可能確定其時代,選定標志層,劃分填圖單元。
8.地質剖面圖的內容和布局參照附圖1。要加強導線平面圖的繪制,繪制方法採用展開法,表示內容:導線、導線點、產狀(可選擇表示)、地質界線、地層代號、含礦層、斷層、主要地物等。
9.進行地層厚度計算工作。用統一表格,採用下述公式計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層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層真傾角
β-地層坡度角
γ-剖面線與地層走向線的夾角。
地形坡向與岩層傾角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10.隨著剖面測制工作的進展,應加強室內整理工作,特別是當日整理、
文字記錄補正、圖件繪制及著墨。
11.編寫剖面地質小結。內容為:
(1)前言
a.剖面測制的目的;
b.剖面線位置、方向、座標、長度、測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單位及主要工作人員;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標本、樣品件數。
(2)地質成果
a.簡述剖面測制區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地層、構造特徵;
b.地層描述;
c.岩漿岩及脈岩描述;
d.構造;
e.礦產(應詳述);
f.新進展、新發現和新見解。
(3)存在問題。
(二)質量要求
1.文字記錄質量
(1)記錄格式、描寫內容和順序、記量單位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語言精煉、概念清楚、字跡清楚。
(3)分層合理,各層之間接觸關系敘述清楚。
(4)岩石定名基本准確,岩性描述詳細且與定名相符。
(5)蝕變與礦化、岩(礦)脈、構造和化石等特徵描述詳盡。
(6)各種產狀數據齊全、准確、有代表性。
2.剖面圖質量
(1)比例尺和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內容齊全、圖面整潔、字跡清晰、花紋美觀。
(2)剖面起點、終點和工程位置、地質界線及各種數據准確,按比例尺要求地質體和重要地質現象無遺漏,各種構造要素表示合理。剖面圖與平面圖吻合,與文字記錄相符。
(3)柱狀圖內容齊全,層序合理,厚度准確,文字綜述合理簡練,化石書寫正確。
3.控製程度
露頭(天然和人工)點密度符合有關標准(相應比例尺)的要求。
4.采樣質量
(1)岩、礦石和化石標本及其鑒定樣品採集系統有代表性,專門樣品採取的種類、數量符合設計要求。
(2)采樣方法和樣品重量、標本規格符合有關標准要求。
(3)按有關標准要求完成采樣編錄,標本樣品位置和編號在文字記錄和有關圖、表中注記清晰,無誤無漏。
5.室內整理
(1)逐日整理野外現場編錄資料(含標本和樣品)。
(2)收到各類實驗結果後,及時完成樣品登記,並注記、補正文字記錄。
(3)文、圖按有關規定要求及時整飾著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結束後及時提交有關原始資料。
二、1:10000地質填圖
(一)工作方法
1.1:10000地質草測採用追索法為主,結合穿越法進行。觀測點插統一編號的小紅旗作標記,點線密度不作具體要求,地質點密度為18-20個/km2,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質體為目的。對礦化、構造蝕變帶等重要地段視具體情況適當加密,以准確反映其特徵。
2.觀測點用半儀器法(結合GPS)交匯於手圖上,並按觀測點的地質意義實地勾繪成圖,在地質、構造線轉彎處要定點控制。
3.填圖中,對較難辯認的岩石、礦石及其它構造現象須及時採集標本進行鑒定或研究,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應做素描或照相。
4.對重要的地質體、構造、接觸帶、含礦層、礦化蝕變帶等須沿走向追索,必要時採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
5.填圖時,對大於10米的地質體應標繪於圖上,對小於10米具有意義的地質體應放大表示。
6.地質觀察點的記錄內容及格式:
觀察記錄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工作,因此,應根據各點的具體情況詳盡描述、重點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資料。
其內容及格式如下:
(1).點號:DXXX
(2).點位:利用測量控制點後方交繪。
(3).點義:如岩性控制點、岩性分界點、礦化點、構造控制點等,視具體情況而定。
(4).岩性描述:岩石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份、顆粒大小、形狀、含量。地質構造、礦化、蝕變、地貌特徵等。
(5).標本及樣品編號。
(6).路線地質:各地質點間的路線地質均應認真細致觀察,做好路線地質記錄,對一些小的地質體及礦化、蝕變現象均應有所反映。
7.地質點的分布應均勻地布設,但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野外記錄要求單點描述,不得合並。
8.每天外業工作結束後,須及時校對記錄和手圖,對採取的各種樣品及時核對、登記外送,完成手圖著墨、轉點以及野外記錄本中所有數據的著墨工作。
9.要加強野外手圖、實際材料圖和地質清圖的日常整理,及時著墨。同時,要在地質圖上編繪主要地質剖面圖。
10.要加強地質填圖的室內整理工做,特別是文字記錄補正、圖件整飾著墨等。
11.編寫地質填圖總結。
其內容如下:
(1).概況
a.目的任務
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c.以往地質工作評述
d.完成實物工作量
(2).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
(3).測區地質
a.地質
b.構造
c.岩漿岩
d.變質岩
e.圍岩蝕變
f.礦床
(4).結語
a.主要成果
b.存在問題
c.進一步工作建議
(二)地質填圖質量
1.野外地質記錄質量

(1).記錄格式、描寫內容和順序、記量單位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語言精煉、概念清楚、字跡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確,岩性描述詳細且與定名相符。

(4).蝕變與礦化、岩(礦)脈、構造和化石等特徵描述詳盡。

(5).各種產狀數據齊全、准確,有代表性。

(6).接觸關系等重要地質現象繪制必要的素描圖,並作詳細記錄。有50%以上露頭點的路線應作信手剖面。文圖相符,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

(7).路線地質記錄連續,界線點控制准確,重要地質現象有詳細記錄。
2.野外手圖質量

(1).內容齊全、准確,並與文字記錄相符。

(2).圖面整潔、字跡清楚。
3.采樣質量

(1).岩、礦石和化石標本及其鑒定樣品齊全,專門樣品採取的種類、數量符合設計要求。
(2)采樣方法和樣品重量、標本規格符合有關標准要求。
(3)按有關標准要求完成采樣編錄,標本、樣品位置和編號在文字記錄和有關圖、表中注記清晰,無誤無漏。
4.實際材料圖質量
(1)比例尺和圖式、圖例等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圖面整潔,字跡清晰。
(2)圖面表示內容齊全,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實際材料圖與手圖相符,與文字記錄一致。
(3)圖面地質體間結構合理,代號齊全正確,地質體和地質界線控製程度達到有關標准或設計的要求。
5.室內整理情況
(1)逐日整理野外現場編錄資料(含標本和樣品),及時編寫路線地質小結和轉繪實際材料圖。
(2)收到各類實驗結果後,及時完成樣品登記,並注記、補正文字記錄。
(3)文、圖按有關規定要求整飾著墨,野外工作結束後及時提交有關原始資料。
三、應提交的地質資料
1:10000地質填圖工作總結
地質剖面記錄本
實測地質剖面圖
地質填圖記錄薄
1:10000地質圖(手圖、清圖)及實際材料圖
岩礦樣登記薄、送樣單、鑒定成果
基岩光譜樣登記薄、送樣單、成果表

E. 美國地質填圖標准和指南

自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立以來,地質填圖人員一直將USGS編寫的《對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作者的建議》(1909年第一版至1991年第七版)作為地質填圖指南。

為了支持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聯邦地圖數據委員會地質數據分委會聯合其他聯邦機構、州地質調查局和國家地質圖資料庫委員會(1996)制定和出版了一系列新的地質填圖標准、指南、規范或建議。主要有:①地質圖符號標准;②地質特徵的科學描述和位置精度標准;③北美科學語言標准;④地質報告編寫建議;⑤地質圖與剖面圖的評審建議;⑥北美地層規則;⑦出版指南;⑧元數據;⑨數字填圖技術。本節主要介紹前五個標准和建議,出版指南和元數據在此從略。數字填圖技術見第六章。

一、地質圖符號標准

1.地質圖符號標准形成的背景

過去,許多組織制定了自己的標准來生產和管理數字地質圖數據,但由於這些標准在不同組織之間難以兼容而不能被廣泛接受。為了幫助地質學家採用標准術語對野外地質現象進行記錄和解釋,幫助用戶使用地質圖,實現野外地質數據和地質圖資料庫的無縫銜接,USGS意識到制定相關標準的重要性。而美國地質填圖現狀促進了新標準的產生:①1992年美國國家地質填圖法案的頒布需要制定標准以支持國家地質圖資料庫;②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FDGC)下屬的地質數據分委會負責建立聯邦層面的標准以支持地質數據的管理;③美國州地質學家協會(AASG)組建了數字地質填圖委員會,並和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FGDC)及國家地質圖資料庫(NGMDB)共同為州地質調查局制定標准。

1995年USGS提出了一個非正式的標准,1996年USGS、AASG和FGDC地質數據分委會地質和制圖專家對該標准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地質圖符號從原有的800個增加到1200個左右。1996年4月在GSA會議上討論了數字地質圖標准,1996年5月又討論了USGS與AASG數字地質填圖標準的結合問題,1996年8月,USGS和AASG再次進行了討論,並組建了標准工作組以滿足NGMDB的需求。2000年形成了面向大眾的徵求意見稿,經過修改後於2006年8月正式成為聯邦標准,該標準是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長期地質填圖實踐的經驗的總結與提煉。

2.地質圖符號標準的主要內容

地質圖上每個地質體的表達必須有獨一無二的明確意義,而且必須與該地質體在地質圖資料庫中的屬性相兼容。為實現這一目標,地質圖符號標准通過提供線符號、點符號、顏色及樣式來表達地質圖上的地質特徵,以支持地質圖信息的生產者和使用者。該標准包括了地質圖和相關產品中的描述、實例、制圖規范及符號的使用說明,並附有1200個地質符號。

USGS約翰·衛斯理·鮑維爾局長將地質圖信息明確地傳達給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作了如下概括:「地質圖與其說為專家設計,不如說為人民而設計。人民正當地期待官方地質學家提供一種規則如此簡單和富於表現力的分類、名稱和系統,使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

USGS要求其雇員在工作中嚴格執行該標准,但標准無意束縛地質學家在野外地質填圖過程中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解釋能力的發揮,該標准被理解為「活」的標准,可以對現存符號加以修改以符合地質特例,也允許在地質圖和資料庫中添加不與現有符號相沖突的新符號以更充分地表達特殊地質現象。如果發現新設計或修改的符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將通過定期修訂納入該標准。

二、地質體科學置信度和位置精度標准

1.地質體科學置信度和位置精度

地質體科學置信度是關於地質學家對野外地質解釋的可信程度的一個重要概念。野外通常會對某個地質屬性出現爭論,如露頭上出露完好的地質界面,不容易判斷它是不同地質體正常接觸面還是斷層;或公路路塹上清楚的接觸面離開公路後不能繼續追蹤它的出露位置;再如被植被所覆蓋的斷層,它的位置和運動方向不能明確確定。

上述例子說明,不確定性或存在於地質體的科學解釋上,或存在於地質體的空間位置上,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在地質圖上表達地質體的置信度水平及地質體不確定性的類型至關重要。

過去一般採用實線、虛線、點線或問號線表示野外觀察到的面狀和線狀地質體的位置精度水平。這種做法延續了USGS在1888年的規定:「斷層線在其可實際追蹤時應當用稍粗的黑實線表示,在其不能實際追蹤時用斷線表示」。USGS首席地質學家Bradley(1956)在關於地質填圖標準的一個備忘錄中曾提出:「斷層和接觸面的位置精度應當用適當的符號表示,實線應當用於表示在地質圖的可標繪限度內地質圖上可識別的地質體的精確位置,只可近似定位的地質體應當用長虛線表示;那些不確定或推測的地質體應當用短虛線表示,而被掩蓋的地質體界限應當用點線表示」。同時強調:「使用虛線表示接觸面或斷層並不意味著地質圖質量的下降,對地質圖上的大部分界限來說,要獲得精確位置並採用實線表示是不可能的。只要讀者能理解位置的精度,地質圖的質量就沒有降低」。

與線符號相結合,地質學家可以使用「已知的」、「大概的」、「肯定的」、「不確定的」、「精確定位的」、「近似定位的」、「推測的」、「投影的」、「掩蓋的」和「有疑問的」之類術語表達面狀和線狀地質體的不同置信度水平。

2.科學置信度

科學置信度表達地質學家對某個地質體的性質、成因和幾何形態的置信程度。地質體結構、露頭數量以及可獲得的地球物理資料直接影響科學置信度。地質體的這些基本特徵可以被分為兩個不同但相關的概念:證據和存在。

證據表達觀察和數據是否支持一個被填圖地質體(如接觸面/斷層,或正斷層/逆斷層)所陳述的性質、成因或幾何形態。在地質圖上,地質體用標准符號加以確定和描述;不確定性證據可以在符號解釋或圖單元中描述。

存在表達觀察和數據是否支持掩蓋的地質體(如斷層/假設的隱伏斷層)的連續或存在。在地質圖上,地質體用標准符號加以確定和描述;連續或存在的不確定性可以在符號解釋或圖單元中描述。在地質圖資料庫中,描述地質體存在的置信度用「確定的」或「有疑問的」加以說明。

地質圖必須表達與每個地質體有關的(證據和存在)科學置信度水平。這種信息在地質圖資料庫的屬性中加以說明,包括兩個屬性域:證據(允許值=確定的,有疑問的)和存在(允許值=確定的,有疑問的)。

為了將證據和存在這兩個概念表達在地質上,該標准提出了下述清楚而簡捷表達地質圖上所示地質體科學置信度水平的新術語:證據和存在是確定的和證據和存在是有疑問的。

這種新術語意在選擇特定樣式的符號表示地質圖上的地質體和描述地質圖上的地質體。如果地質體符號和描述為「證據或存在是有疑問的」,地質圖的使用者為得到更完全的信息需要去咨詢地質圖資料庫。

3.位置精度

位置精度涉及地質要素在野外的可定位性和地質要素在野外手圖上的定位。可定位性表達地質學家在野外是否能清楚地觀察到地質體,如面狀或線狀地質體沿其走向的幾個露頭上是可觀察的;或面狀或線狀地質體只在沿其走向的個別露頭上可觀察,但它的物理性質允許通過間接方法把它定位在露頭之間。

在地質圖符號的解釋和地質圖資料庫中,描述地質體可定位性的置信度的屬性用可觀察的、推測的或掩蓋的加以說明。

定位表達地質體標繪在底圖上的相對精度。一個地質體可被精確地標繪在圖上是因為底圖信息是精確的、詳細的和明確的。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底圖地形和地理信息不夠詳細,地質體不能准確地標繪在圖上,不足以使它相對於圖上地物精確地定位,如地質體是可觀察的,但它在圖上的位置不能精確確定。地質體定位的固有的不確定性必定傳遞到地質圖上,並記錄在地質圖資料庫中。

為了說明某個地質體的位置精度,填圖者需要權衡三個因素:①地質體的性質和出露程度;②底圖的質量;③將地質體精確定位在底圖上的置信度。野外對地質體進行定位並將它定位在野外底圖上的過程是復雜的,所以地質體的定位精度不容易描述和定量化。當地質體被畫到或數字化到底圖上時,地質填圖者可根據上述三個因素判斷地質體定位置信度水平,置信度可以通過地質體實際位置距離它被定位在底圖上的位置距離來表達。

地質圖必須將地質體的位置精度水平通過資料庫中的屬性說明傳達給地質圖的讀者。這種信息可放入下面三個屬性域:①可定位性(可觀察的、推測的或掩蓋的);②置信區數值(如5m);③地質體實際位於置信區內的可能性。對於某些類型的地質體,也用說明性符號傳達位置精度水平。為了促進可定位性和定位這兩個概念在填圖中的應用,標准提出了下述術語來表達地質圖上地質體的位置精度水平:位置是精確的、位置是近似的、位置是推測的和位置是掩蓋的。

三、北美科學語言標准

為了採用標准化語言對物質和結構進行科學描述,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州地質學家協會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聯合成立了北美地質圖數據模型指導委員會(NADMSC)。2000年成立了科學語言技術組(SLTT)專門制定描述地質結構和物質組成的科學語言標准,供野外地質學家收集原始資料和建立地質圖資料庫使用。

2000~2004年NADMSC制定了北美地質圖資料庫中描述和命名地球物質的原型科學語言,作為野外填圖和建立室內地質圖資料庫地質語言描述的標准。該標准吸取了英國地質調查局(1999)三大岩類描述的科學語言、國際地科聯三大岩類分類等成果。目前,該科學語言標准正在完善。

該標准對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的分類與描述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圖解,它既是標准也兼有指南的作用,在標準的附錄中詳盡地匯總了岩石分類、定名和描述語言。其中僅沉積岩類說明就多達595頁,對岩石的分類說明非常詳盡。

該標准對新生代沉積類型和定名也作了詳細描述和規定。如對冰緣環境和地形進行的詳細劃分和以圖示方式說明地貌和相關沉積物的演化,可以幫助野外填圖人員鑒別和描述。在Ballantyne(1984,1987)描繪的Scottish山脈晚更新世冰緣特徵和British山脈現今活動的冰緣現象示意圖中,形象地展示了與冰川活動有關的地貌特徵及地質術語(圖2-3)。

圖2-3 冰緣環境和地形

外動力引起的變形與鬆散沉積在該標准中也有詳細介紹。如斜坡運動過程與沉積類型圖,說明岩石、碎屑和土崩塌、滑坡、蠕滑、流動及復合運動方式及其沉積物類型和立體形態特徵。

四、地質報告編寫建議

美國地質調查局始終對編寫地質報告給予高度重視。1909年就規定了USGS雇員在編寫地質報告時應遵循的原則和要求,並出版了《對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作者的建議》(第6版,Bishop et al.,1978)。就其內容看,對報告中可能涉及的問題都有詳細說明和規定。有意思的是,雖然此《建議》是針對USGS雇員而寫的,但很快也得到了其他部門地質學家的贊同和採納。在長達130年的歷史中,盡管隨著科學技術和地質理論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高精度地球物理和遙感技術在地質填圖中的廣泛應用,《建議》內容在不斷修訂和完善(1991年已更新到第7版),但USGS要求其雇員編寫地質報告的原則始終沒有改變:即簡明和易懂。

地質填圖背景:簡要回顧前人在填圖區已做過的工作,說明本次填圖主要技術人員、輔助人員和合作單位情況,並簡要介紹區域地質特徵。

填圖區地質發展演化歷史:根據野外觀察到的角度不整合等地質現象,描述填圖區地質演化歷史。

填圖單位的岩石描述:是報告的主體。對地質圖上的填圖單位,包括正式填圖單位和非正式填圖單位,按照由新到老的順序逐一描述。描述內容以顏色、岩性、厚度和形成時代為重點(圖2-4)。地質體的形成時代常常大量引用前人的測年數據和化石證據。如有新測或修測剖面,需要對剖面進行描述。

圖2-4 美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報告節選

(據Kellogg et al.,2008)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佔到報告的1/5篇幅左右,只要涉及填圖區的填圖成果和研究成果基本悉數列出,並在報告中加以引用。

部分圖幅對地質災害也有詳細描述。美國地質報告觀察描述與解釋分開,重在觀察描述以及可填圖岩性單元的劃分,而填圖過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通常在公開出版的刊物上發表。

五、地質圖與剖面圖的評審建議

項目評審的主要任務是按照評審清單上列出的主要內容對地質圖與剖面圖的完整性進行詳細檢查。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作為地質圖的主要評審者,其主要目的是幫助作者對地質圖進一步完善。作為評審者,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和洞察力在地質圖和解釋中找出邏輯缺陷,以及作者可能看不出的其他問題。如果解釋上有缺陷,委婉地提出合理的解釋。作者需要考慮每一個評審者的意見,並作出必要的改動。如果評審者的建議不可接受,作者必須在備忘錄中解釋原因。

評審時首先需要閱讀地質圖、剖面圖和注釋,熟悉填圖區填圖單元及其形成順序、岩性和厚度,掌握填圖區區域地質情況,明白填此地質圖的目的。查找明顯的問題,如接觸線、定位有問題的線、錯誤或缺乏解釋的地層厚度變化,以及接觸面、斷層與地形及產狀符合情況。

審核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邊際數據

拼寫和標點符號是否正確;經緯度以及鄉鎮和范圍是否正確定位和編號;比例尺是否適當;剖面圖的垂直比例尺、等高線間距、磁傾角和年份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底圖來源和底圖投影信用證明;是否寫出填圖者的信用(包括作者、助手、填圖時間和對其他人工作的感謝);位置圖或索引圖、表示填圖區內已出版圖的略圖和說明數據可靠性的略圖是否齊全;圖名是否適當和明確,包括圖幅或地區名、郡、州或國家;作者署名和出版年是否正確。

2.填圖單元的對比

填圖單元與相鄰單元的時間界線是否完全和准確;年齡數據是否清楚;填圖單元的描述是否齊全;圖框中所顯示的所有填圖單元是否都表示在地質圖上;地質圖和剖面圖上所顯示的填圖單元是否都已列出和描述;地質圖、剖面圖和解釋是否都採用相同的單元符號。

3.圖示符號

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的所有常規和特殊的結構符號是否都進行了充分的解釋;是否對圖上所有虛線或點線進行了解釋;是否對圖上顯示的斷層解釋到種類和產狀;斷層位移的符號、褶皺軸面跡線是否准確標繪和解釋。

4.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否齊全,並按照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樣式列出。

5.其他

地質圖和剖面圖中的地質單元是否全部用符號標出,或充填不同顏色。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線條的粗細是否分明,足以讓清繪人員清楚識別。.

6.填圖單元

反復檢查地質圖、剖面圖和圖例,了解填圖單元的形成順序和年齡、厚度與變化、岩性及地質事件的順序,對地質圖和剖面圖作出中肯的評價。

7.圖例

圖例中應有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的所有填圖單元符號,這些填圖單元符號應清楚一致地標繪在地質圖、剖面圖、填圖單元對比圖和描述中,單元符號不多於4個字母。

填圖單元的描述應簡明清楚,遵循一致的格式,包括區別岩性特徵,如岩石類型、顏色、粒度和厚度。描述應完全到足以能讓地質圖的使用者在野外識別該岩石單元,並讓讀者能將每個填圖單元與其他地方的同一填圖單元加以比較。如果某個填圖單元出現在填圖區的局部地區,其描述可以說明出露的具體地區。如果描述包括某個組內的幾個單元或段,應按從新到老、從頂到底的順序進行描述。

8.地質圖和剖面圖的評審

(1)評審准則:地質圖和剖面圖必須繪制清楚,並且地質圖和剖面圖內部必須一致。地質圖或剖面圖所列圖例解釋必須合乎邏輯、合理並與填圖數據相容。地質圖和剖面圖應當與臨區最近完成的地質圖和剖面圖相協調;對構造解釋不符合之處應當加以說明。

(2)地質圖和剖面圖的審核:按照評審標准,對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的每一條線進行核對:所有地質界限位置適當嗎?它們與地形相容嗎?它們與地層和構造數據相容嗎?它們合乎邏輯嗎?

地質圖上的每條線都與其他線和數據相關,採用隨機抽查核對的方法並不能很好地評審一幅地質圖。評審者必須用自己的方式系統地檢查全圖,從剖面圖到解釋來回核對,以確信它們的符合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回答下述關鍵問題:這幅圖是一幅非常吻合的地質圖嗎?剖面圖繪制正確嗎?其所表明的解釋有地質圖邏輯上的支持嗎?這幅圖可以提供給作者和地質調查局使用嗎?它可以加入到地質調查局地質圖目錄中嗎?

(3)剖面圖:重點檢查地質剖面中地形標繪、剖面線位置選擇、視傾角、構造特徵、單元厚度、斷層的傾向和斷距、地質圖與剖面圖吻合程度等。

(4)其他:送交出版的地質圖最好採用滿足需要的比例尺,有時採用更大的比例尺以描述地質細節。適當的比例尺和數據密度一般由需要解決問題的地質圖的種類和可供使用的地形底圖所決定。一幅充分而詳細的地質圖應具備以下3個特徵:①足以用所選擇的比例尺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②足以為剖面中所顯示的解釋提供實際數據;③足以反映有經驗、有思想的野外工作。如果特別復雜的地區需要較多細節,可以增加一張較大比例尺的插圖。地質圖的邏輯和精度反映填圖者的細心、思想和經驗。評審局部地區大比例尺地質圖的標准不適用於區域尺度小比例尺地質圖。此外,地質圖和所有附屬的剖面圖必須合乎邏輯,剖面圖中的地質解釋必須有填圖數據的支持。

F. 地質填圖中不值得地質點主要有哪些

你好,請問是不值得地質點?是布置的地質點吧,點性主要有界線點、岩回性控制點、答構造觀測點;按露頭性質可分為:天然露頭、殘積點、坡積點(轉石點);如有不明白可以隨時溝通交流,比如地質點布設網度、地質小結格式之類的問題。

G. 地質填圖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岩石、構造特徵、版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權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岩的關系及圍岩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 (或礦床 )的地質構造特徵,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簡單點,把地層,岩脈,構造,礦化,蝕變填出來再說。

H. 地質填圖方法和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地質填圖方法分類
一般可分四種:即露頭圈定法、剖面法、地質界線追索法及導線法。這四種方法中,剖面法比較常用,特別是在較小比例尺的填圖工作中,而地質界線追索法及導線法常常用於輔助測量手段。
2 露頭固定法
露頭圈定法是根據詳細研究每一個露頭的資料,來了解全礦床的地質構造:其優點是能夠精確地觀察礦床內的所有露頭,在最復雜的礦床中,亦不致遺漏出露的任何地質現象:缺點是工作量大,在填圈面積較大時,單純使用此法,難於獲得地區或礦床構造的立體概念:在露頭不好時,必須配合系統的人工露頭,包括垂直走向的系統的干槽及必要時沿構造線或沿重要的地質界線的系統的揭露。其適應條件如下:
(1)不論在地質條件復雜或簡單的地區均可適用:
(2)適宜於露頭發育不好至很好的地區。
(3)適宜於比例尺較大的地質填圖,如1:2000。。
3 剖面法
剖面法是根據沿礦床或地區中許多垂直走向的剖面進行研究的結果,了解全礦床或地區的地質構造。其優點是研究得比較系統,並能及時獲得礦床或地區構造的立體概念,工作量較少。缺點是不能精確地研究礦床或地區沿走向的變化。在礦床地質條件復雜例如礦床構造或岩(礦)相沿走向變化很大,或火成活動頻繁的礦區,不宜單獨使用。其適應條件如下:
(1)適宜於礦床地質條件簡單地區,在礦床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須要配合沿走向追索法或露頭圈定法。對礦床地質條件很復雜I攙地區,本法只能作為輔助之用。
(2)不論露頭情況如何,均可使用。在露頭情況不好時,主要是通過干槽、主槽和輔助槽進行剖面測量,並配合一定數量的人工露頭的觀察。
(3)較適宜於l:10000一l:5000礦區地質填圖。
(4)適宜於l:50000及小於I:50000的地質填圖。
4 地質界線追索法
是根據對礦床中的主要地質界線及構造線的追索研究,了解礦床的全部地質構造。其優點是能詳細研究礦床地質條件沿走向的變化,缺點是往往忽視了礦床地質條件沿傾向的變化,並難於及時構成一個完整的構造概念。其適應條件如下:
(1)除地質條件很復雜的礦床外,一般復雜至簡單的礦床均可應用。
(2)適用於各種比例尺。
(3)一般只作輔助之用,只是在構造非常簡單,單層厚度很大,特別是圍岩為單岩相的礦床中,或礦體厚度不大的礦體地質填圖中,才能做為主要方法來使用。
(4)適宜於研究礦體和近礦圍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構造上的變化。
(5)在露頭發育不好的地區,不常使用。
5 導線法
導線法是剖面法的一個變種,是介於剖面法與地質界線追索法之間的一種地質填圖方法。為了適應地質研究的要求,導線方向可以任意變換,對初到一地區,資料欠缺急需地質圖件,或暫時無底圖而要求大比例尺地質圖件時較為適用。優點是機動靈活,對不同的地質體都通用,缺點是工作量大,速度慢,精度一般不高,難於構成一個完整的構造概念。一般不單獨使用,有時作為輔助測量方法。
適應條件:
(1)一般適用於在面積較小的工作區內測量單一的或某特定的地質體。對侵入岩接觸帶、礦體邊界的研究和圈定,較為合適。
(2)構造變動復雜的地區,應用於查明不同的構造線的截、接關系。
(3)比較適宜於比例尺較大的填圖區。

I. 野外地質填圖路線類型

野外填圖路線必須系統連續地進行。野外填圖路線一般有兩種: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考慮到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反復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野外客觀實際出發,按在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布設填圖路線的不同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可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3種。

1.踏勘路線

當進入到一個新區,人們對區域地質情況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況下,需要對全區岩類和地質構造等情況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以便為編寫設計和部署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據而布設的野外觀測路線。

2.系統觀測路線

在項目設計書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以後,按照設計要求對全區系統布設的全面填圖路線,用以完成地質圖的填制。因此路線的布置必須以全面控制測區主要地質體和構造形跡的形態和分布規律為目的,路線經過位置應盡量能控制地質體間的一些重要接觸關系或重要構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盡可能豐富的資料。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對一些重要地質體邊界(如構造混雜岩中大型蛇綠岩塊邊界、重要含礦層邊界等),為准確填繪可布置一定量的追索路線。

3.檢查路線

檢查路線有4種。一是野外區域地質填圖階段性整理連圖、年度野外工作即將結束時年度性連圖,或是項目基本完成全部填圖工作任務時的系統連圖中,發現某些地段圖面尚不合理,接圖尚存問題,對某些接觸關系,或某些重要地質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或認識有重大分歧而在室內又無法解決時,根據實際情況,必須到野外實地再次調查取證,對存在問題進行檢查並加以解決而安排的路線。這類路線主要針對存在問題地段,可在原路線主要問題區段(有必要時在其周圍有限范圍內)做檢查,以達到解決遺留問題之目的。

二是對有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有關路線由項目內部盡快安排專門性檢查,這類路線主要檢查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並通過專門性檢查及時增加或調整工作量、工作手段等,以提高這些新發現、新認識成果的質量。如涉及礦產方面的專門性檢查,具體方法參照礦產填圖的有關方法與要求。

三是項目內部按照質量管理要求,專門安排一定比例的檢查路線,主要檢查原路線獲得的資料與野外實際的吻合程度,比如:地質點位的合理性、地質現象認識的正確性、資料收集的准確性與齊全性等方面的檢查。由項目內部組與組之間,或由項目組長、技術負責等隨即安排的抽檢路線。這類路線全部安排在已完成的路線上,可對單條路線全部或部分做檢查,以達到質量管理要求為目的。

四是在質量管理與監控中安排的復查、抽查路線。由項目上級主管部門、項目負責單位對項目不同階段的現場檢查、抽查與階段性或是年度或是最終野外成果驗收時,對已完成填圖路線進行的現場檢查、抽查等所確認的檢查路線。這類路線由檢查單位專家提出具體檢查路線,項目組按要求提供各類資料並配合專家在現場接受檢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