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草原地質怎麼形成的
『壹』 內蒙古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什麼樣的地質作用
地質現象誰也說不清。有人說是風形成的。是風吹來的。我不是吹得。但我贊成這個提法。
『貳』 西部內蒙古大草原是如何從草原變成荒漠的
內蒙古從西來往東依次源為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化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
荒漠自古就有,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的生態條件比較脆弱,受人為影響較大。有向荒漠轉變的趨勢。這一趨勢的驅動力也包括全球氣候的變化。
『叄』 草原地質構造
日前復,從內蒙古赤峰市旅遊局傳出制消息,今年赤峰推出的以阿斯哈圖石林、黃崗梁、達里諾爾、九佛山等地質景區為舞台的系列草原地質科考旅遊項目,已初見成效。僅五一黃金周期間,赤峰市就接待境內外旅遊者3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040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6%和35.4%。
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大熱點,其中,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尤為突出。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坐落在內蒙古高原東部,地處大興安嶺山脈、燕山山脈和渾善達克沙地三大地貌結合部,獨特的地位位置、特殊的地質結構造就了豐富獨特的地質遺跡資源,主要地質遺跡景觀有: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青山「岩臼」群及花崗岩峰林、黃崗梁第四紀冰川遺跡、平頂山「冰頭」群、達里諾爾(湖)火山群、熱水塘溫泉、西拉沐倫大峽谷、渾善達克沙地等,獨特、稀有、典型、優美,是探索內蒙古高原隆升和中國北方環境演化的一座地學、自然博物館。
九佛山位於赤峰市林西縣南部,坐落在西拉沐淪河北岸,隔山環抱著遼代饒州古城遺址。在這里,栩栩如生的天然石像群拔地而起,山石聳立,亦真亦幻。
『肆』 內蒙古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內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地質與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伍』 內蒙古高原的成因是什麼
這是找的答案,更詳細些
http://ke..com/view/91328.html?wtp=tt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陸』 內蒙地質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柒』 內蒙古草原屬於什麼地形
內蒙古草原屬於高原地形。
從地理地貌上看,內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內西至甘肅省容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國。海拔1000多米,地勢起伏微緩,有明顯的季相變化。適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長,從而造就了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大草原主面積8666.7萬公頃,其中有效天然牧場6818萬公頃,佔全國草場面積的27%,是我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最著名的要數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積最大的地方,是我國最大的無污染源動物食品基地。
(7)內蒙草原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內蒙古草原的氣候特徵:
內蒙古大草原的氣溫年際變化顯著,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的極差普遍為65℃-85℃,氣溫日較差年為13℃-16℃,為中國氣溫極差與日較差全國最大的地區,這非常有利於草原植物糖分的儲存與物質的凝結;
內蒙古大草原晝夜溫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氣候,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牲畜的傳染病流行。純牧區一般冷的天氣較多,進入十月份有的牧區就已經開始下雪,例如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有的地方乾旱很嚴重,例如赤峰市的敖漢旗,就是乾旱氣候為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蒙古草原
『捌』 關於內蒙古草原的資料。
內蒙古草原沙漠化的反思
一、內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區
什麼是沙漠?沙漠是指地表大面積的流沙堆積而言。通常科學界將流沙堆積分為三種類型,即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固定沙丘。沙漠的危害,主要是其流動性所造成。
沙漠是在地質時期自然形成的,我國的沙漠主要是在第四紀更新世形成的。例如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從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60萬至1萬年)形成的。
在進入歷史時期(從距今1萬年開始)以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原先沒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現了大面積的流沙堆積,被稱作「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原中科院副院長、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禎提出來的,現在已被拉學界所廣泛採用。
我國有幾個大沙漠,它們是:
1.塔克拉瑪干 33.76萬km2
2.古爾班通古特 4.88 萬km2
3.庫姆塔格 2.28 萬km2
4.柴達木盆地 3.49萬 km2
5.巴丹吉林 4.43 萬km2
6.騰格里 4.27 萬km2
7.烏蘭布和 0.99萬 km2
8.庫布齊 1.61 萬km2
9.毛烏素 3.21萬 km2
10.渾善達克 2.14萬 km2
11.科爾沁 4.23 萬km2
12.呼倫貝爾 0.72萬 km2
除前4個沙漠以外,其餘的8個均在內蒙古境內。這8個沙漠西起阿拉善,東到呼倫貝爾,斷斷續續地分布在內蒙古地區。其總面積為21.6萬km2。新疆沙漠的總面積為40.32萬km2,內蒙古僅次於新疆,其沙漠的總面積居第二位。
內蒙古的8個沙漠屬於地質時期形成的只有一處,即巴丹吉林沙漠,其餘均屬「人造沙漠」。
二、「人造沙漠」的出現,與古代的戰爭屯墾有關
內蒙古地區在地質時期間是大海,被地質學家稱作天山-內蒙古海槽。後來由於地質構造運動,海槽中出現了隆起,形成了陸地。最初的陸地是星羅棋布,後來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大塊的陸地。這個過程就是古人所說的「滄海變桑田」。大海消失了,留下了許多湖泊,後來有些湖泊也變成了陸地。海水、湖水消失了,然而海底、湖底的沙子沒有消失,被地質學家稱作海相、湖相沉積,它就是沙漠的來源。海相、湖相沉積物,有的在風力作用下變成了沙漠,還有的被地表土層所覆蓋,處於潛伏狀態。潛伏的沙漠沉積物一旦暴露出來,就會在風力作用下變成流沙堆積。導致地下伏沙出現的主要原因,則是人類活動。
在更新世,曾多次出現冰期,即厚厚的冰殼將地表覆蓋。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以後,由於氣候變暖,冰殼融化,地表水非常充沛,森林、灌木、蒿草非常繁茂。於是,出現了內蒙古草原。水草豐美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等等許多民族,都是在內蒙古草原上誕生、壯大,由此登上了歷史舞台。契丹人建立的遼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對我國歷史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游牧民族創立的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游牧民族的壯大,與中原地區的政權逐漸產生了矛盾,出現了沖突和戰爭。為了防禦游牧民族,從戰國以來就在北方草原上修建長城,屯兵駐守。趙武靈王為了防禦匈奴,「胡服騎射」,修長城。趙長城從代郡(今河北蔚縣),至陰山西行,止於高闕(今內蒙狼山)。秦國在秦襄王時期修長城,西南起自臨洮,斜穿鄂爾多斯,東北止於黃河之邊的十二連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又命蒙恬修長城,也在鄂爾多斯。燕國也在北部修長城,在今赤峰、通遼境內。
到了漢代,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下,在額濟納河沿岸、狼山以北,大興安嶺以南大修長城,漢長城的遺址至今可見。自漢代以後,長城的修建沒有停止,明長城是最後的長城。
在草原上修長城、築城堡、開荒屯墾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引起了流沙的出現。古代居延綠洲的消失,最有代表性。
屯墾造成伏沙出露,墾區廢棄。從漢代墾區到唐代、西夏、元代墾區重心的轉移。元末明初的戰爭,以斷水攻城,造成弱水斷流改道,使居延綠洲變成沙漠。
遼代移民開荒,造成西遼河流城生態環境退化,風沙之害十分嚴重,韓州被迫遷移。其最後的結果,是導致科爾沁沙地的產生。(清代後期草原墾荒也非常嚴重,由於時間關系不能介紹了。)
三、20世紀「人造沙漠」的擴大
我們將「人造沙漠」的產生追溯到古代,目的是為了追本溯源,說明人類活動對「人造沙漠」的影響作用。我們不要因此而忽略了當代「人造沙漠」的擴大。
實際上內蒙古的「人造沙漠」,主要是20世紀後半葉形成的,與這個時期草原大肆開荒有直接的關系。
20世紀後半葉,有兩次影響重大的開荒。
第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引起的。在「大躍進」中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號,在中原內地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受此影響,內蒙古提出了「要實現飼料、糧食、蔬菜的自給,就必須開荒種地」。於是從東到西,在內蒙古草原上大肆開荒種地,「牧民不吃虧心糧」。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中「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特別強調糧食的重要性。這是因為當時中蘇關系惡化,出現了邊界沖突(珍寶島事件)和領土爭端,邊界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糧食成為重要的戰備物資。當時有一句口號,叫做「深挖洞,廣積糧」。1958年的草原墾荒,到此時更加廣泛了。
這兩次大墾荒,給內蒙古草原造成了空前的大破壞。我們以呼倫貝爾草原為例,加以說明。
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好的天然草場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白俄的零墾耕種,面積很小。1958年,呼倫貝爾建立了25個自營農場,成為國家墾荒的重點地區,到1962年末一共墾荒19.8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濱洲鐵路沿線,海拉爾市周圍、三河道(根河、得爾布干河、答烏音河)兩側、南部邊遠地區。由於是機械化開荒,開荒的速度快,大面積的草場兩三年就變成了耕地。20萬公頃,佔全國墾荒的8.6%。由於地表土壤層薄,地下的伏沙很快就暴露出來。由拖拉機牽引的雙輪雙鏵犁,能夠翻地30-40厘米,在土層薄的地方,竟把地下的伏沙翻出來。在風力作用下,很快在田間就出現了風蝕現象,出現了風蝕坑和流動沙丘。例如拉布達林農場,開荒不久田間就出現了厚達32厘米的粉沙。哈達圖農場,田間出現了流動沙丘。此後,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墾荒的耕地後來大多被流沙覆蓋,出現了流動沙丘。據1982年調查,沙丘高達5-15米。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此後即變成了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的主體,是在濱洲路沿線,也就是海拉爾河沿岸。由於河水的滋潤,這一帶曾是呼倫貝爾最好的草場,如今卻變成沙漠化最嚴重的地方。這種轉化,很值得我們深思。
其它地區也大同小異,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就不能詳細介紹了。
四、歷史的教訓值得反思和吸取
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沙漠之患。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他們缺乏科學知識,不了解地質構造。他們認為,只要長樹長草的地方,就可以開荒種地。他們不知道草原地下多沙,更不知開荒墾種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而今天則不同了,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地質構造已經一清二楚。草原開荒開礦會帶來什麼後果,科學家們已經作過論證。然而破壞草原的現象仍層出不窮。
2002年7月,我曾作為「綠色北京」的科學顧問到錫林郭勒草原考察。錫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國著名的天然草場,與呼倫貝爾草原齊名。錫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馬的原產地,唐代突厥人所乘的突厥馬主要產在東烏珠穆沁的烏拉蓋河一帶。這種馬個頭不高,肥瘦適度,善跑,有速度快、耐久力強的特點,是騎兵中最好的乘馬。只有良好的草場,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馬匹。錫林郭勒的肥尾羊也相當著名,北京市場上的羊肉片,以錫盟羊肉片最暢銷。
然而現在錫林郭勒草原,面臨種種威脅,令人擔憂。
其一是草原墾荒。中央國務院早就提出要退耕還林還草,可是東烏珠穆沁的烏拉蓋卻仍在開荒,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只要交上一筆租金,便可以得到一塊草場開荒種地。為了避人耳目,美其名曰叫烏拉蓋開發區。開發區應以高新技術為主,如果是對高產品進行高科技加工,稱之為開發區還可以。明明是開荒種地,卻自稱是什麼開發區,名不符實。烏拉蓋水草豐美,是東烏珠穆沁最好的草場。長期開荒耕種,後果令人憂慮,很可能出現沙漠化。其二是草原開礦辦廠。在東烏珠穆沁草場上,近年出現了銀礦、鐵鋅礦和造紙廠,不僅佔用了大片的草場,而且工業污水嚴重地污染了草場,使牲畜中毒死亡,牧民的健康也受到威脅。
內蒙古是草原地區,適於發展畜牧業,這是內蒙古的產業優勢。有些人有誤解,認為只有工業、農業產值高,畜牧業產值低。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不管條件如何,也要開礦山、辦工廠。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以畜牧業為立國之本,例如澳大利亞,「澳毛」在中國市場上很走俏。內蒙古為什麼不發揚自己的優勢,努力提高畜產品的質量,佔領國內市場,甚至銷往國外呢?內蒙古的畜產品缺乏精加工,本地產的皮夾克銷路不好,而江浙加工製作的卻銷路好。乳製品也是內蒙古的產業優勢,目前仍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
草原是內蒙古人的衣食之源,如果草原破壞了,退化了,沙漠化了,內蒙古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來源。牧民不放牧,何以為生?到城市打工,有一定的語言障礙,困難很多。
內蒙古沙漠的擴大,對華北平原構成了威脅。近年京、津、唐頻頻出現的沙塵暴,沙塵源主要來自內蒙古,來自內蒙古的阿拉善、烏蘭察布、錫林郭勒。內蒙古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綠色屏障,如今卻變成了沙塵源,這個事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內蒙古草原的生態作用非常重要,過去人們缺乏認識,自2000年朱鎔基總理視察以後,才引起人們的關注。
保護內蒙古草原,防止草原進一步沙漠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我們不僅要看今天,還要看明天和後天。我們不要忘記了兒孫後代,不要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而犧牲了下一代人,下兩代人的生活。要給後人留下草原,留下碧水藍天!
『玖』 內蒙古的礦產等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世界稀土總量的76%。該礦山含礦物172種,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至2006年,已發現各類礦種135種,探明儲量的有83種,儲量居中國第一的礦種有5種,居中國前三位礦種約有28種,居中國前十位的礦種有67種。稀土儲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儲量7016億噸,居中國第一位,天然氣地質儲量7903億立方米。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天然氣田是截至2010年中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之一。可利用風能總功率1.01億千瓦,居中國首位。
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區、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有35%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
內蒙古農作物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內蒙古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分屬於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還有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維管束植物1668種,隸屬於121科、504屬,有飼用價值的900餘種,優良牧草200餘種。
內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甜楊、蕁麻、大葉草、蘆葦、蒲、沙柳、紅柳等70多種,是造紙、編織、制繩、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中草葯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黃芪、枸杞、黃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種。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蓮花、松籽、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篤斯、懸鉤子、山丁子、紅豆、山櫻桃等果實是釀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荊子、秋子梨、薔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維生素較豐富。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發菜最負盛名。百合類、石蒜類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和澱粉工業中有重要用途。檸條、沙蒿、酸刺、馬藺、鹼地膚等在固沙、治鹼和環境保護中有獨特用途。
全區有獸類24科114種,佔中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產業狩獵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51科365種,佔中國鳥類1186種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獸類有駝鹿、馬鹿、馴鹿、野驢、野馬、野駱駝、梅花鹿、兔猻、貂熊、猞猁、麝、雪豹、盤羊、黃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豬、赤狐、水獺、北山羊、岩羊等;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大天鵝、金雕、玉帶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紅嘴松雞、蘭馬雞、榛雞、鴛鴦等。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此外,鼠類是內蒙古草原上占優勢的居住者。全區有嚙齒動物54種,約佔中國種數的35%,多屬害獸。
玻璃生產用砂基地,天然硅砂儲量約為550億噸。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寶山瑪瑙礦儲量2775噸,居中國第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
全區地表水資源為406.60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中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139.35億立方米,佔中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
『拾』 克什克騰大草原的地質地貌
克什克騰大草原是距離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它是由草原、森林、湖泊、河流、高山、沙地、溫泉、石林、冰臼、火山群等多種獨特而稀有的地質地貌景觀組合而成。來克什克騰旅遊不僅可以享受遼闊草原的美麗風光,還可以呼吸原始森林的天然氧吧、和珍禽異鳥在一起湖中嬉戲、驚險刺激的漂流、高山林地滑沙滑草、神秘的沙漠森林探險、避暑聖地沙地雲杉林、到華夏第一療養聖地熱水溫泉,沐浴聖水溫泉不但美容養顏還可以舒筋活血通絡去病、到阿斯哈圖領略國內最大最壯觀的花崗岩石林、探索千年冰臼的形成奧秘、暢游樺木林海耳邊會響起《白樺林》那恬靜悠揚的音樂、攝影家的天堂烏蘭布統大草原、浪漫的歐式草原風光、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來烏蘭布統國家著名外景拍攝影視基地,在這可重現影視劇拍攝現場做一回自己喜愛的明星,有幸還能和明星同台拍戲、體驗獨特濃郁的草原民族風情、品嘗來自大草原的風味美食、品味歷史悠久的紅山文化、解讀老祖先留下的珍貴遺跡、2008北京奧運會聖火將在這里傳遞,美麗神奇的內蒙古克什克騰大草原、世界級地質公園、國家著名外景拍攝影視基地。
有「內蒙古的縮影」之稱的克什克騰草原,近年來被相繼建立起來的各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所覆蓋,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也因此成為中國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最多的縣(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