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考察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⑴ 野外考察需要什麼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⑵ 實地調研主要是為搜集哪些資料或信息而開展的
在一些情況下,案頭調研無法滿足調研目的,收集資料不夠及時准確時,就需專要適時地進行實地調研屬來解決問題,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和情報,使調研工作有效順利地開展。所謂實地調研,就是指對第一手資料的調查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營銷活動的深入開展,現場搜集信息的方法越來越多。
實地調研是指由調研人員親自搜集第一手資料的過程。當市場調研人員得不到足夠的第二手資料時,就必須收集原始資料。收集國外原始資料的難度與國內的相比,僅有程度上的差別。影響調研成敗的關鍵因素是回答者是否願意並能夠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許多調研項目會包括案頭調研和實地調研兩部分,如一個針對消費者的街頭攔截訪問,調研員先要通過案頭調研掌握消費者的基本特點、競爭品牌的基本狀況,然後才能設計合適的訪問問卷,再讓培訓後的訪問員在街頭實施實地訪問。
直接面對被調查對象的場景,通常就是實地調研的過程,這里包括在商業區進行街訪、在居民家裡面對面訪問、在會議室舉行消費者焦點小組座談、在商店內實施消費者觀察等等。市場調研中,實地調研在大街上實施的可能性遠大於在其他任何地方。
實地調研很多時候單指在實地進行的人員觀察,尤其特指針對某個群體的人文偵查。
⑶ 地質資料包括哪些信息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三)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四)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⑷ 地質考察時用什麼採集土樣
你的問題不夠細化,如果是地球化學測量採集的話,一般會用布料樣帶採集,完後加工裝入牛皮紙袋中送去化驗分析~!
⑸ 地質考察的工具應該具備哪些
給你這個網址專屬 http://www.docin.com/p-44601733.html
⑹ 地質考察要注意什麼
到那個區域?你沒有講。只能泛講一下原則。注意當地的氣候、自然地理景觀條件、交通條件和考查路線經過的危險區域以及危險源的判別。針對上述作出物資、裝備、葯品、應急救援器材的准備和檢查。
⑺ 到野外開展實地地理考察,我們需准備哪些必備物品
與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⑻ 礦山地質環境資料都收集什麼內容
由於礦業活動都有特定的壽命期,礦業活動結束後恢復環境的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在礦業活動的始終都要重視環境問題,為礦山環境的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⑼ 地質考察員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南極北極測剖面,在珠穆朗瑪峰上打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