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岩石地質景觀是怎麼形成的
⑴ 九寨溝地質奇觀大揭秘:美景是怎麼形成的
九寨溝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很多人驚嘆於海子的五光十色,瀑布的雄奇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海子,沉醉留連於景色之美時,卻鮮少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就來給大家掃一掃盲,看看九寨溝的地質奇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掃盲1:水色成因
九寨溝的湖水五彩繽紛,主要是由湖水對太陽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
詳解:在紅橙黃綠青藍紫單色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變短。由於九寨溝湖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潔凈度極高,瑞利散射效應較為突出。根據瑞利散射效應,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遠大於長波光。因此,九寨溝的湖水呈艷麗的藍綠色。湖水中常見的Ca2+、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時,由於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於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或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掃盲2:瀑布成因
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
詳解:九寨溝主要的瀑布有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熊貓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聲、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種:
一是: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九寨溝內的河床因受新構造斷裂的影響,在縱向上呈階梯狀,這一道道地形階坎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礎。因鈣華沉積的「氣泡效應」和「薄水效應」,在地形階坎處易於鈣華沉積,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諾日朗瀑布。
二是: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由於一些岩層有軟硬之差,抗蝕性強的岩層往往突起於河床中,因此硬岩層突起處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類在這些地方首先著生,於是在這些流速相對較高,水流相對較淺的地方首先沉積鈣華。由於第四系堆積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時流速突然加快,有利於CO2逸出,加速鈣華沉積。隨著時間推移,鈣華層層堆高。由於其前緣上部鈣華生長速度大於下部,上部形成鈣華的蓮花狀塊體逐漸向前增長,當頂部鈣華塊體下延至坡腳時,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灘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鬆散堆積物的基礎上疊加生物鈣華作用形成,如樹正瀑布。
掃盲3:海子的形成
海子是九寨溝湖泊的別名。九寨溝湖泊眾多,成因比較復雜,其發育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匯水儲水的盆地,即湖盆,第二是要有充填湖盆的水源。
詳解:九寨溝湖泊多屬於堰塞湖,也有少數是冰蝕湖,如長海上游的園海子和綠海子、藏馬龍裏海等海子。這些堰塞湖的堰塞物主要來源於冰川堆積作用、生物鈣華作用和重力作用。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溝湖泊的湖盆。他們大體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是在第四紀古冰川侵蝕和側磧、終磧的基礎上疊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長海、五彩池、上季節海。二是由生物鈣華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等;三是由生物鈣華堰塞形成,如樹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下季節海。
填充九寨溝湖盆的水來源於大氣降水,但不同的湖泊水源補給形式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降雨、地表徑流、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補給形式。湖水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向下游徑流、地下入滲漏失。地下水補給和排泄主要通過地下岩溶裂隙、岩溶通道和由斷層和向斜構成的匯水構造進行。斷層、褶皺走向以及地勢高低控制著湖水的補給和排泄,也控制著湖泊的發育方向。
掃盲到這里,你以為你的疑問就解決地差不多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的內容更有趣。
掃盲4:地質演化史
地殼運動。
詳解:距今約2.3億年前,九寨溝尚是一片汪洋。經印支和燕山運動,九寨溝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整個景區上升為陸地。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再次對九寨溝地層造成重要影響,使其再次抬升和發生褶皺斷裂,這些褶皺斷裂控制了九寨溝的岩溶格局。
到了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冷,九寨溝先後經歷了三次冰期,冰川分布廣泛,主溝2900米以上均有分布。冰川作用形成的底冰磧、終磧壟在溝谷中形成隔檔式微地貌地形骨架,構成了九寨溝海子雛形。冰川消融形成的終磧壟截斷了則查窪溝的流水,形成了九寨溝面積最大的湖泊-長海,造就了九寨溝水體景觀的基本格局。
全新世以來,地殼運動趨於穩定,氣候向暖濕方向發展,雪線退至5000米以上,其下地帶以岩溶、重力崩塌、泥石流等地質作用為主,造就和延續著九寨溝獨特的層湖疊瀑景觀。
掃盲5:喀斯特地貌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有利條件:岩石構成,地質構造運動,氣候降水,生物作用。
詳解:九寨溝氣溫常年低於我國南方地區,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鈣華沉積,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布等。九寨溝蒸發作用較強、地下水溢出後壓力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沉積,這種「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內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在地質構造運動的反復作用下網格狀斷裂系統十分發育,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流域內氣候濕潤,降水較豐沛,森林茂密,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使地下水PH值降低,大大增強了水對岩石的侵蝕能力;生物作用也加快了鈣華的沉積。
世界上,與九寨溝類似的喀斯特景觀僅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物多樣性遠超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
掃盲6:獨特的水循環系統
九寨溝碳酸鹽岩的廣泛分布和北西向構造的展布是九寨溝水循環的基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環構成了九寨溝水循環的主體,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補給與排泄中發揮重要作用。
詳解:長海是九寨溝最大的海子,但它沒有地表出水口,長海下方的則查窪溝是一條干谷,僅有少量季節性湖泊。長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過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壩滲流補給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過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則溝湖泊中。
長海巨大的庫容和它對日則溝內海子的補給,起到了一個調節水庫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較穩定的補給量使日則溝的海子不至於乾涸。九寨溝內地表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源於大氣降水,水量的盈虧根本上取決於降水量的變化和時空分配狀況,從而導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補給的湖泊水位變化較大,景色隨時而異(上下季節海),而由地下水補給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則較穩定。(來源:網路)
⑵ 岩石是怎麼形成的
岩石,主要是岩漿冷卻後形成的。有的由岩漿噴發到地表冷卻形成,有的侵入版到各岩層在地表下形權成,稱為岩漿岩,岩漿岩經過一系列的地表化學物理作用後轉變成變質岩或沉積岩,而後又因為地質作用使這些岩石轉化回岩漿。如果你想知道某塊石頭的年齡的話最好拿到實驗室去檢測碳-14的放射狀況。人們對於不知道年齡的東西通常都用碳-14的放射狀況去確定的。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玄武岩、流紋岩等。
⑶ 紅豆峽是不是特殊的地質景觀,它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紅豆峽
編輯
紅豆峽自然風景區,一處美麗神奇的旅遊勝地,位於中國山西壺關縣境內,是太行山大峽谷的精品景區,也是專家認定的世界級自然風景區。因境內天然生長著南方科目的珍稀樹種紅豆杉而得名。[1]
⑷ 桂林山水地貌景觀形成的地質過程
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屬於「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桂林山水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育與該地區的岩石條件、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生物條件等密切相關,也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最基本條件是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發育程度影響到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蝕力大小主要取決於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機酸和無機酸的數量,以及水的流動性的強弱。
幾億年前, 桂林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帶來的沉澱物以鈣質為主, 從而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萬年前,地殼發生「燕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把廣西掀起,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內的山峰和盆地。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 看似堅硬, 卻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 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隨水流走。天長日久, 裂縫和小孔溶成大大小小的奇洞.
洞頂縫隙中滲下的水中含有從別處帶來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很不穩定,一出縫隙,壓力變小,溫度升高,就又還原成碳酸鈣沉澱下來。經過千萬年的積累,就形成了如冰錐一般的石鍾乳。滴滴到地面,就生成石筍,石筍和石鍾乳最終連接到一起,就變成了石柱、石花、石幔。高溫地區的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上雨多,這就使含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桂林正是溫濕多雨地區,因此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這種溶解現象在地質學上稱作「岩溶」。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與此相似,由於國外很早就研究這個高原,人們就把岩溶稱為「喀斯特」。
⑸ 岩石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上的岩石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古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這一奧秘?科學界還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持不同觀點的科學家互不相讓,有人稱這場爭論為「水火之爭」?
1775年德國的地質學家魏格納,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花崗岩和各種金屬礦物都是從原始海水中沉澱而成的?人們稱他的觀點為「水成派」?後來,以英國的地質學家詹姆士?赫頓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針鋒相對地提出相反意見?他們認為花崗岩等不可能是在水裡產生的,而是岩漿冷卻後形成的?人們稱這種觀點為「火成派」?
「水成派」與「火成派」一直爭論了幾十年,兩派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現在看來,由於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這兩派觀點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不過,他們的爭論使地質學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現在,科學家們藉助於先進的設備,已摸清了岩石的來龍去脈?
如果按質量計算,在地殼中約有3/4的岩石是由地球內部的岩漿冷卻後凝結而成的,人們稱它為「岩漿岩」或者「火成岩」?花崗岩就是屬於岩漿岩?在地球上,目前還可以看到火山爆發後噴出的溫度高達1000℃以上的液態的岩漿,經過冷卻後形成的堅硬岩石?岩漿岩在地下形成,因此,它分布於地表的不多,一般都埋藏在比較深的地下?
有少數的岩石是泥沙?礦物質和生物遺體等長期沉積在江湖和海洋底下,經過長期緊壓膠結,以及在地球內部熱力的作用下,變成了岩石,人們稱它為「沉積岩」,如砂岩?頁岩和石灰岩等?沉積岩盡管所佔的比例不多,可它多數分布在地表面,因此,我們平時容易見到?
岩漿岩和沉積岩形成之後,受地殼內部的高溫高壓的作用,改變了性質和結構,就形成了另一種岩石——變質岩,如石英岩?大理石岩等?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3種岩石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埋在地下的變質岩可以被地殼運動推到地表面,在地表面再形成新的沉積岩?因此,著名生物學家林奈說過:「堅硬的岩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時間的女兒?」
的確,岩石正是經過長期的各種條件的作用,由其他物質轉變而成的?
⑹ 怎樣形成的地質奇觀
地殼運動
(crustalmovement)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地球表層相對於地球本體的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岩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岩石圈下面有一層容易發生塑性變形的較軟的地層,同硬殼狀表層不相同,這就是軟流圈。軟流圈之上的硬殼狀表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同上地幔頂部緊密結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軟流圈之上運動。
在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殼經常所處的運動狀態。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的遺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海溝等;同時,地殼還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聯,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以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測量地殼運動的形變速率,對於估計工程建築的穩定性、探討地震預測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對於反演地應力場也是一個重要依據。
對緩慢的地殼運動,可根據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地貌學和古地磁學的考察,參考古天文學、古氣候學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陸漂移學說是從古生物學、古氣候學找到跡象,又通過古磁極的遷移得以確立的。現在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地殼運動的演化。
對於現代地殼運動,一般採用重復大地測量的方法,如用重復水準測量來研究垂直運動;用三角測量或三邊測量的復測來研究水平運動;用安放在活動斷層上的蠕變計、傾斜儀和伸長儀等做定點連續觀測來監視斷層的運動。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而利用空間測量技術(激光測月、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等)監測不同板塊上相距上千公里的兩點間的相對位移(精度可達2~3厘米),用以測定板塊之間的運動。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海岸線的變遷,驗潮站關於海水漲落的記錄等,推斷現代地面的升降運動。
⑺ 地理題:地質問題; 由於某種特殊的地質原因,形成奇特的秀美景觀.反映地理的背景的差異是什麼.
北歐的冰蝕地貌(第四紀冰川)
⑻ 岩石的形成是怎麼回事
地球上的岩石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古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這一奧秘。科學界還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持不同觀點的科學家互不相讓,有人稱這場爭論為「水火之爭」。
1775年德國的地質學家魏格納,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花崗岩和各種金屬礦物都是從原始海水中沉澱而成的。人們稱他的觀點為「水成派」。後來,以英國的地質學家詹姆士·赫頓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針鋒相對地提出相反意見。他們認為花崗岩等不可能是在水裡產生的,而是岩漿冷卻後形成的。人們稱這種觀點為「火成派」。
「水成派」與「火成派」一直爭論了幾十年,兩派之間的斗爭十分激烈。現在看來,由於受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這兩派觀點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不過,他們的爭論使地質學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現在,科學家們藉助於先進的設備,已摸清了岩石的來龍去脈。
如果按質量計算,在地殼中約有3/4的岩石是由地球內部的岩漿冷卻後凝結而成的,人們稱它為「岩漿岩」或者「火成岩」。花崗岩就是屬於岩漿岩。在地球上,目前還可以看到火山爆發後噴出的溫度高達1000℃以上的液態的岩漿,經過冷卻後形成的堅硬岩石。岩漿岩在地下形成,因此,它分布於地表的不多,一般都埋藏在比較深的地下。
有少數的岩石是泥沙、礦物質和生物遺體等長期沉積在江湖和海洋底下,經過長期緊壓膠結,以及在地球內部熱力的作用下,變成了岩石,人們稱它為「沉積岩」,如砂岩、頁岩和石灰岩等。沉積岩盡管所佔的比例不多,可它多數分布在地表面,因此,我們平時容易見到。
岩漿岩和沉積岩形成之後,受地殼內部的高溫高壓的作用,改變了性質和結構,就形成了另一種岩石——變質岩,如石英岩、大理石岩等。
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這3種岩石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埋在地下的變質岩可以被地殼運動推到地表面,在地表面再形成新的沉積岩。因此,著名生物學家林奈說過:「堅硬的岩石不是原始的,而是時間的女兒。」
的確,岩石正是經過長期的各種條件的作用,由其他物質轉變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