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做出貢獻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Ⅰ 我國的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有哪些成就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Ⅱ 我國還有哪些為國家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Ⅲ 李四光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方法,為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開辟了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他的理論為我國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貢獻。例如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察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 李四光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在鑒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李四光在科學史上的貢獻,莫過於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他著有《地質力學概念》一書,認為地殼運動中發生岩石變形是由於地應力作用的結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國出席第 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一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一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望採納
Ⅳ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
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Ⅳ 地質學家張培元有什麼貢獻
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提供了新方法,為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開辟了新途徑,開創了地質科學的新局面,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他的理論為我國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貢獻。例如他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繼發現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他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察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先後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 李四光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在鑒定古生物蜒科化石、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李四光在科學史上的貢獻,莫過於創立了地質力學這一新興邊緣學科。他著有《地質力學概念》一書,認為地殼運動中發生岩石變形是由於地應力作用的結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國出席第 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一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一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Ⅵ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Ⅶ 除了鄧稼先,還有誰為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
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
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
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
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主要成就:中國解析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
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
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
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主要成就:創立地質力學理論、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
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
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
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
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
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學術成就: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
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5、我國原子能科
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
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
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
「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
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
里,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
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
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
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
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
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
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
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
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
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
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主要成就: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
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Ⅷ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Ⅸ 李四光對國家的貢獻列如什麼
李四光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建國初期,做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地質部長和全國石油地質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地質學界"中國貧油論"煙囂塵上的氛圍中,他正確回答了中央關於"走天然石油道路,還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詢.他根據多年潛心研究,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和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七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指揮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在戰術找油田方面,他親自選定華北、江漢平原的突破點和關鍵井位並打出高產油流.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他還十分注重和經常指導大西北、蘇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達木石油調查隊伍並發現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尋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淺海進軍,皆取得重大突破.
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末,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四十多年來核工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身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一切構造形跡都是成群發生的.每一群構造形跡和其他有成生聯系的構造形跡群,往往個別形成構造帶.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有時存在著構造形跡不甚顯著的地塊,它們和圍繞它們的或半圍繞它們的構造帶,形成一個整體,構成統一的構造體系.簡單扼要地說,構造體系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她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源於他研究中國石炭棗二疊紀海水進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的發表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萌芽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營養.他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理論已具雛型.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他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並對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