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研究怎麼選題
『壹』 地質研究方法
煤層頂板穩定性預測構造解析法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①對礦井構造、構造應力場、煤層頂板岩性分布規律、頂板岩體力學特徵等主要因素的研究; ②結合礦井採掘工程條件綜合分析相關因素,預測煤層頂板穩定性。
煤層頂板構造評價是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子系統。頂板構造評價子系統的確立需要在採集有關頂板構造參數的基礎上,建立頂板構造參數庫,發現參數間的相關關系,確立評價方法和技術。礦井地質條件評價和礦井地質構造評價方法,多採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在定性參數平分 ( 給定權值) 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判。而更多見的是用某些指數對頂板進行分區評價。以頂板岩石沉積結構構造及結合岩石力學特徵為主體的研究,也是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和煤層構造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煤層頂板砂岩分維及與岩石力學性質相關性的研究,是頂板穩定性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和新方法。對於煤礦小型地質構造的研究,自 20 世紀 80~90 年代以來,除了地球物理勘探中三維地震技術有重要突破並解決了煤礦開採的疑難問題外,在地質研究方面幾乎沒有新的進展。作者曾提出用構造 - 地層分析方法作為小型構造預測和評價的方法之一,但這一方法沒有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經過理論探討和實踐,我們認為煤層頂板構造穩定性分析及評價可按 ( 圖5.1) 思路進行。
頂板構造研究從第一層次上看,主要是考慮 3 個方面 ( 參數) : 頂板地質構造、頂板沉積 ( 岩石) 參數、頂板岩體結構及岩石力學 ( 參數) 。在第二層次的參數或指標可以設立 10 余項內容,這些參數分別進行採集和分類。第三層次的參數是具體的實測指標,是頂板構造穩定性最多、最具體、最真實的數據,需要認真收集和整理,有些參數需要采樣測試,而且要在研究區內具有相對均勻的分布。在參數採集和大量整理有關頂板構造及其相關參數的基礎上,進行相關性分析。其方法可以採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也可以採用其他數學方法。
目前,在地理信息系統 ( GIS) 基礎上進行開發、定量評價煤層頂板構造穩定性是最新的方法和技術。GIS 是建立在統一地理坐標基礎上的空間信息管理系統,它是集地理數據採集、管理、查詢、計算、分析和可視表現為一體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勘察、生產過程中獲得的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相關基礎資料和數據,無論是鑽孔點源資料,還是生產巷道的線狀資料或是工作面的面狀資料,其空間分布以及屬性都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基於 GIS,可以建立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模型,該模型利用 GIS 強大的分析和成圖功能,進行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並將評價結果以圖的形式表現出來。目前常用的 GIS 系統一般均具有可開發性,針對煤層頂板穩定性評價系統的要求,通過二次開發及介面技術對GIS 系統分析處理功能的擴充,從而實現復合分析功能。
圖5.1 煤層頂板穩定性分析評價體系
『貳』 寫一份論文題目是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的論文選題理由
當然是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來說了 。 首先從理論上結合你要研究的論題,說說回你論文的答主要內容以及填補了理論界的什麼空白,或者說你的理論有什麼創新之處。實際方面說,肯定就是你的研究對於指導實踐有多大作用之類的,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具體的都要結合你自己的論文啊
建議去知網上下載一些相近的論題,看看別人都是怎麼寫的,借鑒別人的,再加上自己的特色。
望採納!
『叄』 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選題
觀察你周圍的世界,尤其要留意構成本社區特色的東西
• 對平時非常熟悉的事務多問幾個為什麼
• 比較相互有關聯的事務,尋找其中的差異
• 想想平時和同學討論最多的是什麼
• 從最喜歡的書籍文章或教科書中找一些關鍵詞
• 最常用的方法是找一個「問題關鍵詞」
找出一個最感興趣的關鍵詞,圍繞這個詞,給自己提很多問題,然後,你會發現每一個問題都是可以研究的內容。如:
污染——種類——空氣、水、光、雜訊、海洋、土壤
范圍——某單位、某條河、某縣、某地市、某省、不同地域之間
原因——工業、戰爭、核武器、污水、浪費、人為破壞
如何把問題變成你的研究課題?
• 不妨就下列疑問詞,自己對自己進行一次訪談,列出要問的問題:
• 誰--誰做的?誰提出的?誰負責的?對誰說……
• 什麼--它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形狀、性質……
• 為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出現?為什麼這樣?
• 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間發現?……
• 哪裡--在哪裡發生?哪兒能找到?……
• 怎樣--它是怎麼演變的?它是怎麼工作的?……
在上述這么多問號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與你學過的知識有聯系的、研究條件比較充分的問題,然後把它轉化為你的研究課題。
• 我想研究:
• 誰--我想告訴人們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
• 哪裡--本地區
• 什麼--確定研究水、空氣、光還是雜訊,其污染達到什麼程度
• 為什麼--導致這些污染的原因
• 什麼時候--酸雨、反常氣候、工業污染等最早從何時開始出現
• 怎樣--現在應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
找到你的關鍵詞和你的研究方向
你清楚自己想研究什麼問題嗎?
一個問題確定後,可供研究的內容非常寬泛,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
去研究這個問題。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拆分你想研究的問題。如有關污染這一問題,你可以這樣拆分:
• 從時間:過去、現在、將來、或進行不同歷史時期的比較
• 從種類:水、空氣、土壤、雜訊、光
• 從地點:地區、省市、國家、不同地域比較(橫向、縱向)
• 從不同方面:社會、政治、環境、文化、軍事、經濟
現在,你可以問自己:我到底想研究么?你可以不斷縮小范圍,一步步將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凸現出來——
• 問題--污染
• 地域--本地區污染
• 種類--本地區水污染
• 目標--本地區某條河河水污染情況
• 具體地點--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污染情況
• 時間--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近五年污染情況
• 要點--本地區某條河某段河水近五年污染情況及對策
• 題目:《近五年來我市某某河某段水質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
怎樣表述你的研究課題?
• 通常有兩種表述方式:陳述式和問題式。
• 陳述式是用敘述或描寫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表述。如:
• 回族歷史與發展問題研究
• 銀川市水資源狀況調查
• 水火箭的研製
• 問題式是採用提問、反問、設問的方式來表述問題。如:
• 我校學生喜歡哪些課外讀物?
• 減肥葯品真的適合中學生嗎?
『肆』 課題研究如何選題
研究的主題往往有三個來源:一是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遇到了某些問題,需要通過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二是在閱讀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聽課時發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三是研究者本人的學術興趣,這種興趣不僅影響研究者的研究主題,而且影響研究者選擇具體的研究途徑。 第一節 從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研究的課題可能來源於自己的教育實踐,這是比較理想的研究課題,但是,從選擇課題的「捷徑」來看,可以先從他人的研究成果那裡獲得啟示。當研究者不知道研究什麼主題時,可以參閱相關的教育著作,看別人在做什麼研究,這種研究有什麼進展,是否留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閱讀期刊與專著他人的專著包括教育經典名著和現當代教育著作。對中小學老師來說,閱讀大量的經典名著幾乎不太可能,但至少應該選擇兩到三本教育經典名著比如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羅素的《論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等作為重點閱讀的文本。當然,也可以閱讀時下流行的比較有影響的某個當代研究者的著作。除了閱讀教育著作之外,教師需要重點閱讀幾本專業學術期刊。與專著相比,專業學術期刊對選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有質量的專業學術期刊總是大量地發表相關的課題研究報告。這些課題研究報告不見得都能夠引起某個具體的研究者的共鳴,但是,一般而言,研究者總能在這些課題研究報告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二、向他人請教除了考慮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外,還可以「打聽」他人的建議,包括直接向相關的研究者請教和間接地查看他人的建議。他人的研究成果既可能顯示為相關的專著和專業雜志中,也可能隱含在研究者的專業講座中。這需要研究者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形成「傾聽」與「提問」的習慣。傾聽意味著聽講者欣賞、領會講座者的主題和意義;提問意味著聽講者從講座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可能會形成自己的選題或成為自己論文研究的一個重要觀點。對那些尚未形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聽「講座」比「讀書」可能更有利於發現問題和選擇課題。他人的建議也可能顯示為「課題指南」。研究者可以從不同部門的「課題指南」中獲得啟示:哪些問題是當下值得研究的?哪些問題是「過期」的、「過氣」的課題?各個地方都有教育科學研究管理機構或教育科研規劃領導小組,這些研究管理機構或部門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發布一些教育科研「課題指南」,比如《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課題指南》。研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實際條件從這些「課題指南」中選擇某個「課題意向」,然後逐步將這個「課題意向」化為具體的研究課題。 三、留意有爭議的問題歷史常常有驚人的重復現象。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很可能在歷史中已經出現。當代學者研究的課題很可能在歷史中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真實的教育道理總是隱含在教育沖突之中,教育實踐不過是教育沖突的某種妥協或變形。教育歷史實際上是一個充滿有教育爭議的地方。整個教育史,不過就是一個意見紛爭、眾說紛紜的展覽館。凡是有教育爭議的地方,就隱含了相關的教育道理和值得研究的主題。這需要閱讀教育史的人能夠從大量的教育事件中發現、領會其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紛爭和訴訟。在這些不同的意見中,某個意見很可能成為研究的主題。教育學已經分化為多種學科,有一個學科永遠是重要的,這就是教育史學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和比較教育學。教育史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研究領域,這導致教育史的著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版本。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完整地閱讀中外教育史也不太可能,但中小學教師至少可以就某個主題試探性地考察中外教育史中的相關意見。嚴格地說,一個研究者在研究某個主題時,如果沒有到中外教育史中尋找相關的研究和相關的意見,這個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殘缺的研究。一般而言,所研究的主題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問題,盡量避免研究「宏大」的課題。研究者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所選擇的主題是否過於龐大,顯示「蟒蛇吞象」的氣魄。並不是說,宏大課題就不值得研究。長期的、「規劃」的課題研究尚可以選擇一些宏大的課題,比如《中國教育理論研究的世紀走向》、《知識與教化:課程知識觀的重建》,而實踐研究應該研究具體的現實的教育問題,比如《應用電子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行動研究》。某些長期的、「規劃」的課題研究者發表《中國教育理論研究的世紀走向》、《知識與教化:課程知識觀的重建》尚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某個教育碩士研究如此宏大的主題,會成為笑柄。在閱讀他人的研究成果時,研究者除了可能有某種追逐「宏大課題」的沖動之外,還可能有「追尋熱點」或「追逐時髦」、「追趕時尚」的激情。殊不知,真正有學術精神的研究恰恰不是追逐新奇或時尚,而是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選擇一個陌生化的主題。即便追逐宏大理論和熱點問題,也需要考慮所追逐的宏大理論和熱點問題對改進自己的實踐工作是否有真實的幫助。否則,選題的意義就會貶值。一旦確定了某個研究主題,在主題的表述上盡量避免一些「細節錯誤」:一是使用宣傳口號式的祈使句。比如《關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等等。學位論文的主題在表述上一般為陳述句或疑問句,應避免使用宣傳口號式的祈使句。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教育論文都不能使用祈使句作為標題。教育口號以及相關的教育宣傳當然是重要的,但學位論文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解決、研究某個問題,這個研究是否規范或有價值尚待答辯委員會作出評審,所以不宜以教育口號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主題。一般而言,比較嚴肅的學位論文的主題不宜採用「祈使句」的形態,應該盡可能採用陳述句。常用的形式是「論……」或「……研究」。二是在主題中看不到論文的關鍵詞。一般而言,論文的主題由論文的主要觀點中的關鍵詞加上研究方法構成,比如《小學三年級學生誠信教育的行動研究》,《廣州市海珠區初中任務型外語教學的調查研究》、《高中二年級學生閱讀治療的實驗研究》,等等。三是文不對題或題不對文,即主題的范圍與正文的實際內容和方法不對稱。比如論文的正文主要討論「小學三年級學生誠信教育」問題,但標題卻表述為《小學德育的行動研究》。或者,論文主要採用的是調查研究,應該表述為《廣州市海珠區初中任務型外語教學的調查研究》,但由於研究者誤以為自己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實際地呈現為《廣州市海珠區初中任務型外語教學的行動研究》。
『伍』 地質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所謂開題報告,題目不同,開題報告肯定也不同了,一般包括選題的意義、目的、可行性、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等
『陸』 地質研究內容包括哪些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柒』 環境地質學的研究主題
(一)關於環境地質學研究內容的若干提法
自1964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地質調查所學者James E.Hackett撰文討論都市土地規劃問題時提出「環境地質學(Environmental Geology)」一詞,至今已過去了40餘年。他的觀點,即「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和使用地質學達到協調和完善狀態的一個新方法」已逐漸淡出,但「環境地質學」一詞則沿用至今,且成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名稱一直被地學界所採用。
幾十年來,有關環境地質學的定義和內涵的討論始終沒有間斷。
1968年,W.J.Wayne認為:「在城市中心及靠近城市的地區,人類環境地質已變得更為重要。城市地質學已和環境地質學成為同義詞了。」1969年,P.H.Moser指出:「環境地質學是運用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及其有關學科的原理,研究人類周圍環境,更有效地利用天然資源的一門學科。」1970年,P.T.Flawn指出:「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土地為人類所應用的全部范圍,包括城市、農村和未來開發的原始地區,包括自然資源的位置及開發、廢物處理、塊體運動及構造運動兩者對建築物的影響,以及岩土物質成分的細微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進入20世紀80年代,EdwardA.Keller在他所著的《環境地質學》中闡述了關於環境地質的七個基本概念(觀點),並指出「當我們探索環境問題的本質時,環境地質學跨學科實質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大多數項目是復雜的並包括許多不同的方面,可概括為三類:物理的、生物的、人類利用及人類利益的」。此後,他於1998年進一步明確,「環境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地質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各個方面」。
與此同時,我國學者也就環境地質學的內涵發表了各自的看法。1980年,劉東生和萬國江等指出:「環境地質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環境地學的組成部分。」1983年,胡海濤和鍾立勛指出:「環境地質學是應用地質學的基本原理,研究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預測天然及人為地質作用的發生、發展規律,從而制訂改造、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的規劃、措施、方案,達到防止或減輕地質災害,保護及改善地質環境質量的目的的一門綜合性地質學科。」1995年,陳夢熊在《環境地質學理論基礎與研究領域》一文中明確指出:「環境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一門新興的屬於應用地質學范疇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介於地質科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或綜合性學科。」1991年張宗祜提出,環境地質學應當是研究人類技術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此外,李鄂榮、朱大奎、潘懋、段永侯、徐增亮、戴塔根、哈承祐等學者也撰文或在教科書中闡述了一些很有見地的看法,此處不再一一介紹。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來自多個領域,其中既有從事理論研究的,也有從事工程技術或技術管理部門的學者和專家;有環境科學界的人士,也有地學界包括地質學、地理學,尤其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的人士。他們的觀點基本反映了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環境地質學的理解和主流。不應忽視的是,學術界也有反對的意見,如G.B.Oakeshott(1976)認為,環境地質是一個荒謬名詞,又說「所有地質學都是環境的」。這些聲音雖小,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環境地質學在吸納其他學科營養的過程中,一些概念、術語的縝密推敲還需進一步完善。即使持贊同意見的學者內部也存在某些分歧。其中一個較突出的問題是:環境地質學究竟是一門應用性的或定位於工程技術層次的學科,還是具有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基本特徵。關於這個問題將在緒論的第三部分討論。此處僅圍繞上述各家觀點中取得共識的問題———環境地質學的研究主題展開。
(二)環境地質學的研究主題
環境地質學研究的主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研究人與地質環境的關系,簡稱人-地關系,包括:①地質背景、地質作用及其過程對人類的意義和影響;②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地質學基礎及社會學問題;③如何協調人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1.地質背景、地質作用及其過程對人類的意義和影響
在人-地關系中,地質環境對人類的意義和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認識:
(1)地質環境是資源的提供者
地質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景觀資源。它們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
土地資源 主要構成物是岩石和土壤。土壤是農、林、牧業利用的對象。它是岩石風化形成的母質,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鬆散基質。其形成過程與內、外動力地質作用有著緊密聯系。內動力地質作用可以將地下岩層抬升到地表附近,提供成壤的母質。外動力地質作用則對土壤的最終形成起到關鍵作用,一方面決定了土壤的形成速度、熟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通過水力、風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改變著土壤的質地及分布,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及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此外,地表和地下空間是人工建築物的依附對象,土地規劃、城市化發展都是在這個空間上展開的。所以它們也是土地資源的一種,是地質背景的一個重要功能。
水資源 就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而言,水資源主要指地表水、地下水。長遠來看,土壤中賦存的非重力水以及活躍在近地表大氣中的水分都可能成為被利用對象。無論哪種水都納入水文循環之中,它們的形成和分布除與大氣活動有關外,地形、地貌、地層及地質構造都會影響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的水量、水質和時空分布。
礦產資源 包括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礦物燃料等,都可以視為地質作用的直接產物。有的是在內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有的與外動力地質作用有關;還有的是兩種地質作用綜合作用的結果。
景觀資源 在這里主要是指具有地學研究價值和可供人們參觀游覽的自然地質遺跡、自然地貌景觀,它們同樣是地質作用的產物。
對於這些資源,有人認為可以根據它們的形成速度與人類對它的消耗速度是否平衡,劃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事實上,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反映了人們在人與資源關繫上的一種思考。例如土地資源,當成壤速度大於土地養分消耗及水土流失速度時,土地的適耕性是可持續的。反之,土地向貧瘠化、沙化或石漠化方向發展,失去利用價值。又如水資源,在開發利用量小於流域產流量時,水文循環可以不斷補充消耗的水量,使之用之不竭。若開發利用過量,水資源就會越來越少。正因為如此,有人將上述兩種資源列入可再生資源,有人則認為它們在一定使用限度內是可再生資源,超過限度則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由於地質循環不斷進行,成礦過程仍在繼續,不過完成其過程需要長達數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煤、天然氣,與人類採掘的速度相比,顯然處於「透支」狀態。另外一種考慮是,地球的演化、地質環境的變遷是不可逆過程,就某一特定地區而言,礦產資源一旦開采殆盡,在此地區不會再生,所以,一般將礦產資源視為不可再生資源。
如果說前面論及的資源再生性考慮的是數量平衡問題,那麼,景觀資源則注重形貌的獨特性。其形成與地質作用關系密切,是特定地質演化過程在特定時空上留下的景觀「片段」,一旦破壞,難以修復,幾乎就再也找不到相似的景象了。所以,一般將其歸入不可再生資源。
(2)地質環境是人類的家園
地球淺表特別是位於陸地表面的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生息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它是人類的家園。
在這個空間中,地質作用十分活躍,從不停息。水流、風力、重力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驅動岩石、水鹽等物質運動,使地表淺層物質處於不斷重新分布的過程,地表形貌也一再重塑。與此同時,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等也可以把地球深部物質、能量釋放到地球表層,使滄海化為桑田,高山淪為低地。一些大規模的造山運動,還會引起氣候和生態的變化。
地質作用導致的環境效應,有的對人有益,為人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場所,促進人類從茹毛飲血、擇水草而居的原始文明發展到大工業生產的現代文明;有的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和災難,地震、火山、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不僅導致地球上一些光輝燦爛的古老文明消失、湮滅,而且還給人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甚至使富饒的土地變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不論人類是否願意,地質作用及其地質過程始終伴隨著我們。從這個角度上看,人類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與自然斗爭的歷史,還是一部學習如何利用、尊重自然的歷史。
2.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人作為生物界中的一個種群(人科)是地球演化到某一特定階段的產物。人類將水、岩石、土壤和其他生物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勞動改造著周圍的岩土、水、生物條件。人類與自然的這種關系是地質環境概念形成的客觀背景。可以說,地質環境是人類出現後才有的,沒有人類也就無所謂地質環境,地質環境的演化必然與人類活動緊密相聯。
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由原始游牧文明走向農耕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在此過程中,人類干預、利用地質環境的能力日趨強大,獲得的利益也十分豐厚。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范圍和作用強度的急劇擴大,其消極面也逐漸暴露出來。過分強調人的能動性,誇大駕馭自然的能力,忽視人在自然面前的受動性和依賴性,從而導致科技手段的濫用和誤用,這正是近幾十年來人-地關系失調、地質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質體始終處於發展演化之中,在自然力的驅動下有其天然的演化規律。當人類作用達到一定程度,並成為不容忽視的新地質營力時,情況將發生改變,地質體的演化將由自然力和人類的力量共同決定,盡管在活動過程中人類獲得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但付出的環境代價也是十分驚人的。
有資料表明,到20世紀末,全球每年人為移動岩土物質的量級已高出自然過程的4~5倍。大量的岩土挖掘和棄置,改變了許多地區的地形、地貌、淺表岩土體的原有受力狀況,甚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例如我國福建省,截至2001年,全省已查明的滑坡803處、崩塌點329個,其中與人為移動岩土物質有關的分別佔到87%和84%,這足以說明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其次,挖掘或棄置岩土可使土壤層喪失或掩埋,可耕地數量和質量明顯下降。目前我國每年有數十萬公頃的耕地被城鄉建設佔用,煤礦開采破壞的土地也高達數萬公頃,加上其他原因,我國每年減少耕地約145萬公頃。近40年來,我國耕地減少總量相當於一個法國或兩個英國或四個日本的國土面積。全國有666個縣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人均0.8畝(約合667m2)耕地的警戒線。這種狀況將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過度開發利用水資源也會影響地質環境的質量,還可能間接影響陸地水文和生態過程。2004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4130×108m3,不計發電、航運、養殖等用途,年供水量為5548×108m3,占水資源總量的23%,尚屬安全用水范圍。目前國際上的通用標准為水資源利用率不應超過總量的25%~40%,否則就會出現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問題,但在許多地區這個界限早已突破。例如,河北平原目前地表水調蓄工程式控制制的水量已佔河川徑流的70%以上,地下水開采量接近119×108m3/a,佔地下水補給資源的124%,儲存資源累計消耗已達350×108m3。由於天然產水能力與人工取用強度嚴重失調,地下水動力場、水化學場、溫度場和應力場都發生了變化,最終導致河流乾涸、水質惡化、地面沉降開裂、海水入侵、生態退化等日益突顯的地質環境問題。
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資源的過度、無序開發利用必然引起地質環境的紊亂,甚至導致人們未曾料到的生態失衡和災難的發生。地質環境的宏觀變化是不可逆的,如果人類失去了預見和自製的能力,在享受眼前利益的同時,所造成的環境惡化也正為人類鋪就著一條不歸之路。正如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Carson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指出的,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害的世界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這一哲理同樣適用於人-地關系的思考。
3.人與地質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類不能完全控制自然,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意願再造自然。人與自然的區別在於,人類的活動是追求功利和有目的性,而自然活動沒有思想,沒有功利,沒有目的性,只受客觀規律的支配。因此,所謂的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不應理解為雙方對話、妥協的過程,而是人類對自己提出的行為約束或自律要求,或者說是基於人們對自身當代和長遠利益的深入思考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其核心是遵循客觀規律。
尊重客觀規律是人類與自然打交道時必須嚴守的准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災害的防範也是如此。人們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之所以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首先是因為人們了解資源的成生、分布規律,其次是懂得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和策略順應客觀規律。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隨著開發利用活動的進行,原來的地質條件會因人為的擾動發生改變,某些因素的活動受到抑制,另外一些因素變得更為活躍,於是有可能使地質環境問題加劇或引發新問題。如果透過人為作用這一表面現象,可以看出,地質環境問題的出現仍是客觀規律使然,有其發生、發展的自然基礎。目前,地質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或許正在於人們忽視了後者。
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多重關系是人-地關系的客觀表現。四者運動方式的失當和比例失調,是加劇人-地關系矛盾的原因所在。理順這些關系,構建良性互動的統一整體,即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地質環境系統,不僅僅是人-地關系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也是環境地質學研究的永恆課題。
構建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地質環境系統,必然會涉及觀念的轉變,思維方式的變革和決策科學方法的合理運用。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地質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的協調
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的觸發器。為了避免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嚴重的地質環境負效應,必須首先調查、闡明地質體在自然條件下固有的規律性,然後分析或預估資源開發利用時地質體的響應及其可能的不利後果,據此提出調控資源開發利用的方案,以達到資源與環境兩者均可接受的滿意結果。鑒於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遺留下大量的地質環境問題未能及時解決,現階段更應強調地質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把地質環境問題的綜合治理,尤其是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放在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不能單純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對那些附加值低且地質環境後遺症大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方式,必須加以嚴格限制,對已在運行的工程活動,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要求,盡快實現清潔生產、廢物資源化的良性發展。
(2)局部性地質環境與全局性地質環境的協調
地質環境系統中岩、土、水、氣的運動是一個有機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其中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地段受到人為活動的強烈干擾,其響應可波及整個系統。有的學者把地質環境系統的局部與整體的關聯,形象地稱為超距性。意指在地質環境的某一局部施加影響後,其產生的後果在空間、時間乃至應用領域上均有超遠距離傳遞的特徵,且通過因果鏈,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產生事前未曾預料的後果。因此,地質環境的質量評價不能只注意局部地段現狀條件分析,更要注意其超距性的影響,把眼光放大到全局、長期,盡量包括一切可能的領域。
(3)人際關系中資源分享權力與地質環境保護義務的平衡
由於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人們共享的可能是同一個地質環境系統,一旦其運行格局發生變化,便涉及不同人群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如果權利與義務不對等,不僅會加劇矛盾,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而且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會刺激資源開發利用的過度進行,造成混亂和無序的局面。因此,人際利益關系的調整是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保護地質環境的重要的途徑之一。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解決地質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任務,也是全社會共同應對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的改革包括經濟目標、社會結構和民眾意識的轉變,最終是實現人們分享資源的權利與地質環境保護義務兩者的平衡。
『捌』 地質方面的科技立項都可以做哪些,課題怎麼設
地質方面的科技立項可以做到方面非常的多
首先是找導師,根據導師的項目確定自版己的課題
或者如權果你有比較好的課題,拿著課題去找老師
讓老師給你建議都需要做什麼,該怎麼做
一般費用都是從老師項目經費裡面扣
其餘的填寫那些立項申請,已經答辯之類的
就能盡可能把你項目的立項依據,方法,預計結果,意義之類的寫一下
做好答辯
如果做得好
還可能發表一篇不錯的文章
『玖』 地質工程畢業論文怎麼選題求幫助
地質工程畢業論文的題目不是很好擬定,我寫的是地質條件分析方面的,在志文網找的很多參考資料,地質工程方向的範文,格式你可以去看看
『拾』 地質工程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1、概念:地質工程也叫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的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回的相互作用答,以便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它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與工程地質有關的地質問題。
2、研究對象:是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地質環境各個要素的總和。包括:(1)岩土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2)地形地貌條件(3)地質結構與地應力(4)水文地質條件(5)物理地質現象(6)天然建築材料 。
3、適用的行業:包括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
4、覆蓋的范圍:地質調查技術和方法與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區域礦產基地及礦產遠景區預測與評價,礦區與礦床的勘探、開發與評價,地質工程領域建設、勘查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決策,地質勘探的新技術與新方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的預測、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結構、地質環境、地質過程及地質災害研究中的計算機應用,地質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檢測及新方法、新技術的設計、開發、應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行業的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