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哪些地質單元
❶ 地質單元怎樣劃分
在同一來個地層、構造單自元內。有時是以地層為主來劃分,如在同一個地層時代的地層中;有時是指在某一個構造內,如某個單斜構造層中、或在某個向斜構造中,或者說在某個斷層構造帶中。從你提的問題應該是控制瓦斯是以地層為主還是以構造為主,以地層控制為主則這個地質單元按地層來劃分,如某個時代的第幾層煤層;以構造控制為,如某個背斜體就是一個地質單元。
❷ 地質構造單元劃分
山西中北部是華北斷塊中Ⅱ級構造單元——太行次級斷塊的主體,山西大同-河北回陽原硅鎂層基答底斷裂帶之北為近東西向展布的陰山次級斷塊;呂梁山西側以南北向離石岩石圈斷裂帶與鄂爾多斯次級斷塊接壤;南部以北西向橫河硅鎂層斷裂帶與豫皖次級斷塊毗鄰,從而將晉南地區的塔兒山—二峰山和中條山區在地質構造單元中歸屬豫皖次級斷塊;東部以太行岩石圈斷裂帶和唐河硅鎂層斷裂帶與冀魯次級斷塊分界(陳俊明,1993)。由此看來,晉東北地區的唐河斷裂之東至省界間的區域(包括渾源、廣靈和靈丘等縣)歸屬冀魯次級斷塊構造單元。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2007)編制的《山西省大地構造圖》,將冀魯次級斷塊山西境內的區域區分為兩個Ⅲ級構造單元,即唐河斷裂帶和燕山台褶帶(圖1-1)。因為該區褶皺斷裂發育,中生代岩漿活動強烈,且已有太那水多金屬礦床、刁泉銀銅金礦床和太白巍山銀、錳礦床之發現,因此,普遍認為該地區具有良好成礦地質構造條件,成礦潛力較大。
❸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❹ 大陸邊緣是有哪些單元構成的
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三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後者因大陸架狹窄,大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
❺ 中朝古大陸太古宙構造單元的劃分及其主要地質特徵
根據上節的劃分原則,從活動論的觀點出發,將中朝古大陸太古宙(中國部分)劃分為五個獨立的陸塊(圖1—2)。它們是:
膠遼陸塊;遷(西)懷(安)陸塊;晉冀陸塊;豫皖陸塊;蒙陝陸塊。
圖1—1中國東部航磁圖(據地礦部航測隊,1989)
膠-遼陸塊的地質結構表明,它的形成過程經過了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的演化方式。因此,將膠-遼陸塊再分為陸隆和大陸弧帶。陸塊之間的拼合和碰撞是在古元古代時期結束的。
❻ 大陸和大洋上各有哪些地貌類型
大致分為海岸帶、大陸邊緣以及洋底盆地和中洋脊三部分簡介其地形特徵.
a.海岸帶:
海岸帶,它是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其地貌特徵是受控於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此小節主要是介紹包括海岸的組成單元、分類以及營力作用對其形貌變化的影響.
b.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是大陸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帶,按照構造活動性分為穩定型和活動型兩大類,兩類的形貌單元組成略有不同,本小節旨在簡介大陸棚、大陸斜坡、大陸隆堆及海溝等大陸邊緣單元特性以及大陸邊緣型態的分類及特徵.
c.洋底盆地及中洋脊:
大洋底位於大陸邊緣之間是大洋的主體,由洋地盆地及中洋脊兩部分組成,中洋脊貫穿四大洋,全長約65*104km,是世界上規模最巨大的環球山系,其分布狀態及特徵於各大洋略有不同,而洋底盆地地形平坦而且分布廣闊,內部包含數個次級盆地,本小節主要在於介紹洋底盆地與中洋脊的分布情形與特性.
❼ 大陸邊緣有哪些地貌類型
在海洋的底部,有險峻的高山和峽谷,也有廣闊的平原和盆地,就像陸地一樣連內綿起伏。從地質容學角度講,海洋邊緣的淺海區域,是被海水淹沒的大陸,稱作大陸邊緣,它是厚而輕的陸殼與薄而重的洋殼之間的過渡地帶。大陸邊緣主要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三個地貌類型。
❽ 地質構造單元劃分及地質特徵
一、概述
不同學派對本區構造單元認識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
李四光(1925~1955)根據當時所獲的有限的地質資料,從地質力學觀點出發,將祁連山劃作為祁呂賀山字形構造體系的西翼部分,其中蘭州、白銀及武威一帶為該山字形馬蹄形盾地——阿寧盾地的一部分,阿拉善地區為阿寧盾地南側的弧形構造帶。甘肅地質礦產局(1989)將上述思想進一步具體化,指出祁連山可進一步劃分為:前弧西翼褶皺帶、西翼反射弧,認為祁連山及龍首山存在多種構造體系,主要有古河西系,祁呂賀山字形西翼,青藏歹字形(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及其南側),隴西系及阿拉善弧形構造,此外還存在緯向、經向構造,這種不同形式的構造存在聯合、復合關系。
在「槽-台」學說指導下,早在1945年黃汲清在《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中,扼要地論述了阿拉善(龍首山)及祁連山的范圍和地質構造特徵,認為前者屬中朝地台的一部分,是聯系塔里木地台和華北地台的紐帶,後者為典型的優地槽。時隔10年之後,他又將祁連山自南而北劃分為:南山(指祁連山,下同)地槽沉積帶、南山地槽邊緣沉積帶、山前凹地沉積帶,並指出祁連山系中的中新生代盆地有尋找石油的希望;又過10年,他再一次將本區劃分為:阿拉善台隆走廊過渡帶、北祁連山褶皺帶、祁連中間隆起帶、南祁連褶皺帶、祁連南緣過渡帶。認為北祁連的主褶期是加里東而不是華力西期,同年又指出北祁連山為優地槽褶皺帶,南祁連為冒地槽褶皺帶,並認為它們均具有多旋迴構造發展特徵。20世紀70年代末,黃汲清等融合板塊構造的新觀點,將本區重新劃分為:阿拉善台隆(屬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走廊過渡帶、祁連山山前坳陷、北祁連優地槽褶皺帶、祁連中間隆起帶、南祁連褶皺帶,這是基於多旋迴槽台構造學說對祁連山構造格局和構造演化全面而系統的論述。由於汲取了板塊構造學說,他們的上述劃分及論述當時起到了立典和示範作用,至今仍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利用槽台學說,用歷史發展演化的觀點,根據本區的建造特點,塗光熾1960年也將本區劃分為:阿拉善隆起帶、走廊坳陷帶、北祁連加里東褶皺帶、中祁連山前寒武紀褶皺帶、南祁連山早古生代—中生代(或早古生代—三疊紀)坳陷帶、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南祁連印支褶皺帶(或海西褶皺帶)、柴達木北緣隆起帶(或柴達木北緣前寒武紀褶皺帶)。
持斷塊學說的學者如趙生貴(1996)將本區劃分為:阿拉善地塊、龍首山斷隆、河西走廊盆地、永昌中寧陸緣斷陷帶、北祁連裂谷、中祁連斷隆、南祁連斷陷、柴達木北緣斷隆。他的祁連區以內硅鋁造山(A型俯沖)作用為主的觀點,北祁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早期以中基性為主、晚期以中酸性為主的觀點,火山岩大多屬鈣鹼系列,僅局部發育細碧角斑岩系的認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世紀70年代初,尹贊勛、李春昱、傅承義率先將板塊構造學說引入中國,也是李春昱率先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本區大地構造和地質發展史進行了研究,將本區劃分為:阿拉善隆起帶、北祁連褶皺帶(含走廊帶)、中祁連隆起帶、南祁連褶皺帶,認為北祁連是一個早古生代洋盆,保留有完好的蛇綠岩、藍片岩及混雜堆積等洋殼殘片及洋殼俯沖活動的地質記錄。1982年他又從亞洲全局構造出發,認為祁連山實際上是中朝板塊和揚子板塊間的縫合帶。在他的啟發指導下,許多學者開始涉足本區。王荃(1976)撰文認為本區存在古海洋;肖序常(1978)對本區做了實質性的野外研究工作,提出本區存在多期蛇綠岩;吳漢泉(1980)對北祁連山的高壓變質帶進行了研究;張之孟(1980)首次提出祁連山存在溝弧盆體系,並提出走廊相當於弧後盆地;夏林圻等(1991)對本區火山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一步論證了本區存在溝弧盆體系,且是向北俯沖;左國朝(1986、1987)認為北祁連屬「有限洋盆」;許志琴(1994)提出本區存在海溝向洋退卻島弧增生的動力學模型;張旗等(1997)對北祁連的蛇綠岩做了系統的研究,指出本區蛇綠岩存在多樣性;馮益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先後對祁連山做了研究,認為中祁連和柴達木同屬一個板塊,早古生代華北古陸西南緣存在裂谷-板塊構造兩種體制。造山帶分為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及陸內造山機制,為復合造山帶。湯中立、李文淵、黃承熊等(1995)對本區金昌—門源地學斷面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龍首山斷裂早期屬低角度正斷層,將超大型、大型礦床的形成及成礦模式與構造背景聯系起來。
上述研究工作,是我們本次工作的基礎。
二、華北板塊西南緣的構造格架
我們從歷史演化的觀點出發,運用現實主義原則,以「活動論」、「系統論」為指導,以本區沉積建造、岩漿作用、構造作用、成礦作用等最基本的地質事實為基礎,系統、全面、多層次、多側面地探討區內各構造單元的范圍、性質、演化及與成礦系統的耦合關系,立足於前人眾多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本區加里東期構造圖案(圖1-1),從北而南各構造單元為:龍首山陸緣帶、河西走廊邊緣海盆、北祁連縫合帶、中祁連離散型島弧地體、南祁連弧後盆地、柴達木陸塊。現將它們的主要特徵概述如下:
圖1-1華北古大陸西南緣構造格架及成礦系統
(一)龍首山陸緣帶
北鄰潮水盆地,南以龍首山深大斷裂為界與河西走廊相接,西部止於金塔—鼎新斷裂與塔里木板塊毗連,向東尖滅於銀川以西,略呈近東西向弧形分布。該帶所見主要岩石單元為前長城紀龍首山岩群(AnChL)。由於該岩群時代較老,後期遭受多期次、多旋迴的變質變形等作用,變得支離破碎,層序不清,當屬非史密斯地層。下部為白家嘴子組,西部出現磁鐵石英岩和磁鐵角閃岩,稱之為東大山組。經原岩恢復(湯中立、李文淵,1995;王崇禮,1994),原岩建造相當於火山-沉積建造,白家嘴子組為碳酸鹽岩建造及基性火山岩建造,東大山組為碎屑岩含磁鐵石英岩及基性火山岩建造。考慮其中的基性火山岩(斜長角閃岩)呈層狀分布,代表本區最早的岩漿活動記錄,測得年齡為3056Ma(Sm-Nd法,平均,王崇禮,1994)應屬中太古代噴發,這一數據表明龍首山岩群具古陸核性質。另外,切穿該岩段混合岩又發生彎曲變形的變輝綠岩脈年齡為(2486±16)Ma~(2796±56)Ma,平均2600Ma(王崇禮,1994),這對上述太古宙年齡是一個佐證。龍首山岩群下部岩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也表明它屬太古宙產物,因新太古代岩石稀土配分曲線要右傾得多(見後文討論)。龍首山岩群上部主要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年齡為(2147±74)Ma(Rb-Sr等時線法,西北地質勘查局,1993),相當於古元古代。該帶缺失長城紀沉積,薊縣紀為復陸屑次穩定型沉積(墩子溝群),缺失青白口紀沉積,震旦紀為冰水沉積及碳酸鹽-碎屑沉積(韓母山群),碳酸鹽-碎屑岩底部含磷。早古生代為隆起剝蝕區,晚古生代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含煤)建造、磨拉石建造,中新生代為河湖相及山麓相碎屑岩(磨拉石)建造。本區還發育加里東期及華力西期花崗岩,這分別應是祁連洋及其次生洋向北俯沖及陸內A型俯沖造山的產物(此處所稱的方位,只是現代方位,並不代表地質歷史時期的方位,下同)。
在中—新太古代古陸邊緣活動帶中,形成了東大山鐵礦。中元古代早期本區在裂解條件下,形成金川含鎳銅超基性雜岩,湯中立(1995)所取得的(1508±31)Ma(Sm-Nd內部等時線法)年齡應是上述岩漿脫離地幔的時間。
(二)河西走廊邊緣海盆
河西走廊邊緣海盆現今十分狹窄,呈近東西條帶狀分布,若能考慮它形成和演化的歷史,就不難推知當時(加里東期)它曾是一個廣闊的陸緣海盆。該陸緣海盆的基底是華北古陸的南延部分。寒武紀靠陸一側(北)為淺海陸棚碎屑岩單元(大黃山組
(三)北祁連縫合帶
北祁連造山帶作為柴達木—中祁連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縫合帶,當初一經李春昱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但問題是,該縫合帶究竟是華北板塊與柴達木板塊開合的產物(特提斯型造山帶),還是柴達木—中祁連板塊抑或是前者從別處漂來,在加里東期二者邂逅碰撞的結果(科迪勒拉型造山帶)?北祁連小洋盆外側是否還有原生洋(祁連洋)?問題還不止此,作為縫合帶,北祁連造山帶本身也復雜多樣,東部西部有差別,南邊北邊不相同,西部還分布著許多微陸塊,那麼這些微陸塊又來自何方?其形成機制如何?各家意見也不一致。利用模式對比原則,我們初步認為:上述微陸塊連同中祁連微陸塊,均是因祁連洋向南俯沖致使其相繼從柴達木陸塊邊緣裂解出來的結果。其構造格局猶如太平洋西南部的多島構造景象。
簡捷地說,北祁連縫合帶內部構造單元雖然復雜多樣,但概括起來說,主要由以下單元組成:微陸塊、混雜岩帶、蛇綠岩、洋脊-洋島火山岩、島弧(包括陸緣弧和洋殼型島弧)火山岩及島弧型沉積(圖1-2)。微陸塊主要由前寒武紀地層組成,其上有加里東期島弧型花崗岩。前者具體岩性為灰色片麻岩、雲英片岩、大理岩(北大河岩群AnChB,野馬南山岩群AnChY)以及巨厚的蛇綠混雜堆積(熬油溝組Cha)、千枚岩、碎屑岩,局部夾碳酸鹽岩、變石英砂岩、鐵礦層(樺樹溝組Chh)。此外,還見到中元古代托來南山群(Ch-JxT)雜色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建造,青白口紀龔岔群(QnG)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蛇綠混雜岩帶共有南北兩條,北帶主要沿肅南九個泉、白泉門呈NW-SE向分布,向西延至玉門昌馬寒山地區,南帶規模較大,主要分布於青海邊馬溝—清水溝—香子溝—郭米寺—祁連縣—景陽嶺南,南北寬約20~25km,斷續延長近500km,呈NW-SE向展布。清水溝見有榴輝岩,與之共生的藍片岩年齡為440~460Ma(藍閃石、多硅白雲母、39Ar/40Ar法),北帶九個泉藍片岩藍閃石39Ar/40Ar年齡為447Ma(吳漢泉,未刊資料)。北帶稱之低級藍片岩帶,南帶稱之為高級藍片岩帶。蛇綠混雜岩帶主要由陸緣弧(南帶)、洋殼型島弧(北帶)、復理石增生楔、高級(南帶)及低級(北帶)藍片岩、蛇綠岩塊等組成。縫合帶中的蛇綠岩塊共有3條,自南而北依次為:玉石溝—川剌溝—小八寶蛇綠岩帶;大岔大坂蛇綠岩(帶);九個泉—白泉門蛇綠岩帶;以上3條蛇綠岩帶時代為加里東期,而分布於微陸塊中的蛇綠岩時代為中元古代。加里東期蛇綠岩大多具洋脊或洋島型玄武岩特徵,有的還和玻安岩共生,如大岔大坂蛇綠岩(張旗,1997),推測蛇綠岩形成於洋島及弧間盆地。考慮到北祁連造山帶中深海沉積物如硅質岩比較豐富,火山作用比較強烈,蛇綠岩和藍片岩構造超覆於增生的深海沉積物和火山弧之上這些客觀事實,其蛇綠岩應屬科迪勒拉型。陸緣弧火山岩及沉積早期(新元古代—中寒武世)相當於黑剌溝組,陸緣弧型(島弧裂谷型)火山岩,主要分布於白銀、清水溝、白柳溝、黑石溝、小黑剌溝、面鹼溝等地,由於它是在華北古大陸基底之上的軟弱帶上發展起來的,開始形成大陸鹼性玄武岩系,隨著陸緣弧基底分割程度的加深,進一步形成熔融程度高的飽和性拉斑玄武岩漿,噴溢形成本區海相基性火山岩的主體,而在白銀等地因地殼較厚,基性岩漿上升速度較慢,引起下地殼發生深熔作用,產生富硅質岩漿,這種富硅質岩漿首先上升形成酸性火山岩系,爾後是偏下部的基性岩漿上升形成層位偏上的基性岩漿,二者構成雙峰式組合。這些酸性火山岩是白銀廠銅及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直接圍岩。
圖1-2華北板塊與柴達木—中祁連板塊縫合帶內部結構示意圖(據張旗,1997,修改)
1—前寒武系;2—藍片岩帶;3—蛇綠岩;4—阿拉斯加型岩體;5—橄欖岩-閃長岩岩體;6—熬油溝蛇綠岩;7—陸緣弧;8—洋殼型島弧。數字,①~⑨為蛇綠岩:①—九個泉;②—大岔大板;③—邊馬溝;④—玉石溝;⑤—冰溝;⑥—小八寶;⑦—百經寺;⑧—老虎山;⑨—榆樹溝山。A~G為阿拉斯加型岩體:A—撒拉河岩體;B—油葫蘆大山;C—扎麻什溝;D—冰溝南;E—水洞峽;F—柏木峽;G—大灘;H—老虎山橄欖岩-閃長岩型岩體
早期陸緣弧型沉積表現為火山碎屑物占優勢,另外可見島弧斜坡相重力流及滑塌沉積、島弧型復理石,未見裂谷早期所具有的河湖相沉積。中晚期洋殼型島弧火山岩及島弧型沉積相當於部分陰溝群(OY)、中堡群(OZ),東起白銀北,向西經永登縣石灰溝及民樂縣西道流,止於阿爾金斷裂,西部大致沿走廊南山分布。島弧型火山岩主要為拉斑玄武岩,鈣鹼性玄武岩、安山岩(陰溝群分子)以及島弧鹼性橄欖玄粗岩、粗面玄武岩、白榴方沸岩和白榴粗面斑岩(中堡群分子)。表明中奧陶世島弧已臻於成熟。島弧型沉積主要為火山碎屑岩、沉積岩及藻灰岩建造。
(四)中祁連離散型島弧地體
中祁連離散型島弧地體呈北西-南東向條帶狀展布於研究區中部,東起蘭州東部,向西經青海民和、樂都、西寧、湟源、疏勒山,也止於阿爾金斷裂,北以中祁連北緣斷裂為界,南以中祁連南緣斷裂與南祁連弧後盆地相鄰。寬70~80km,長約1000km。主要以古老基底之上廣泛發育有晉寧及加里東期中酸性岩漿岩為特點,後者與銅、鎢、鉬、鉛、鋅礦產有關。
(五)南祁連弧後盆地
中祁連島弧與柴達木板塊在加里東中、晚期正式分離之後,形成南祁連弧後盆地,其上主要為志留紀火山-正常沉積,西部有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噴發,東部見寒武(奧陶)紀蛇綠岩。
(六)柴達木陸塊
僅見達肯大坂岩群零星分布。
❾ 大陸有那些主要地形單元和特點
(1)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的總稱.我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平原面積僅佔10%多一點.除此以外,還有廣闊的高原、盆地等,地形種類齊全,地質構造復雜.多種多樣的地形一方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2)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第一級階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向東、向北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主要由盆地、高原組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第三級階梯——位於我國東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組成,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上.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屬於我國的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有重大影響,這種地勢有利於海洋濕潤水汽深入大陸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同時許多大河在流經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蘊藏量最豐富的國家.
❿ 地質單元的劃分及其應用
在礦產資源評價中,地質單元是統一觀測和取值的基本單元,作用相當於地質采樣中的樣品,同時也是統計對比評價的對象。很顯然,地質單元的劃分得當與否,對於評價效果將會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由於礦產資源具有分布的隨機性,產出地質條件的復雜性等特點,如何合理地劃分地質單元就成了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重要研究內容。從單元劃分方法看,目前在國外被廣泛採用的方法是由哈里斯所提倡的網格法,這種方法具有簡單易掌握的特點。考慮到礦產資源對地質構造條件的依賴性,礦產資源的等級性,資源體的幾何形態、規模的強烈變化性等特徵,在山東省的金礦資源評價中,採用了由王世稱教授所提倡的地質法劃分地質單元。應用這種方法劃分地質單元,下列內容是研究的重點。
圖9-14 膠東地區金異常及金地球化學分布圖
1.以金為主的組合異常及編號;2.以多金屬為主的組合異常及編號;3.主成礦期金地球化學區及編號;4.招遠—萊州—昌邑金地球化學帶;5.棲霞—道頭—平度金地球化學帶;6.牟平—乳山金地球化學帶;7.威海—文登金地球化學帶;8.燕山晚期金地球化學帶
1.地質單元法的使用條件
一般來說,應用地質法所劃分出的地質單元應具有以下特點:①單元具有隨機性,以滿足統計理論對抽樣的要求;②單元所處的部位應是某類礦產資源有可能賦存的空間;是普查找礦的有利地段;③單元的空間分布特點應能較客觀地反映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④單元的大小和平面形態應盡可能地與客觀存在資源體的規模和平面幾何形態相接近。這種類型的單元不僅會使評價成果的可信度得以保證,同時也會為當前的普查找礦提供可供選擇的有利地段,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該方法使用過程中,下列一些條件要得到滿足。
(1)成礦規律的正確認識:由上述單元的性質可以看出:其②③④均與成礦規律、成礦控制條件密切相關。可以說,單元的劃分實際上是成礦規律、成礦控制條件在單元劃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像產於膠北隆起,與玲瓏超單元岩漿活動有關的金礦床,其主要控制條件就是玲瓏超單元繼承性岩體的存在。如果研究區域內或其深部不可能有這期侵入體存在,則這樣的地段就不可能是地質單元的可能空間。因此,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的認識和分析,是應用地質法劃分單元的依據和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2)綜合信息找礦標志的正確認識和確定:礦產資源預測要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資源的位置。要明確指出研究區域中的某些地段是否是某種資源可能賦存的空間或存在某種資源的可能性。找礦實踐證明,一個特定地段能否被視為一個找礦有利地段,不僅要看該地段有無優越的成礦條件,同時還要看找礦標志組合的反映程度。只有成礦條件優越,找礦標志組合有良好反映地段,才是找礦的可能地區,否則將會犯誤勘的錯誤,造成投資浪費。事實上,這就是在研究區中應用地質單元的理論依據之一。
在綜合信息成礦預測過程中,對膠東地區已知金礦區的重砂、分散流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自然重砂礦物中的自然金、黃鐵礦、鉛、鋅、銅的硫化物等組合異常,分散流中的Au、Ag、Pb、Zn、Cu等元素的異常組合,都對原生金礦具有良好的反映,是本區的重要找礦標志。所以某一單元的圈定,既要看岩漿岩、構造等地質條件,同時還要有重砂或分散流的良好顯示,否則就不能在某一地段劃分出地質單元。這說明了綜合信息找礦標志識別和確定與應用地質發劃分地質單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所以說,綜合信息找礦標志的認識和確定是地質法劃分單元的又一先決條件。
(3)單元地質條件的分析:應用地質法劃分統計單元,既要標明單元的地理位置,又要確定單元的邊界,這些都是以地質條件和找礦信息為依據的。為了使所劃分出的所有單元間都具有可比性、可統一觀測性,賴以劃分單元的地質條件和找礦信息要適用於所有單元。這就需要分析劃分「條件」的地質意義,研究單元的性質及其應用的普遍性。已知礦床分布地區的重砂資料整理分析表明,多數金礦床的一定范圍內,都有金、鉛、鋅、銅和黃鐵礦礦物組合異常存在,重砂礦物組合與主礦化階段的礦石礦物組合相對應。
重砂礦物沿水流方向具有明顯的表生分帶現象,顯示重砂組合異常指示礦化的作用和礦物分帶的明顯向源性。這一信息的出現,標志著礦化作用的發生和礦化存在的可能位置。所以這個信息對於單元的劃分是重要的,可以作為劃分單元的條件被使用。此外,這種分析還會使我們把作用相似,地質定義不同的地質條件或信息加以識別,為合理確定單元創造有利條件。
2.金礦田地質單元劃分的原則
通過對與繼承性岩漿活動有關的岩漿熱液型金礦床——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床的成礦規律、控制條件的研究、綜合找礦信息的識別及單元地質條件的分析,礦田級的地質單元的劃分,以下述條件或信息為原則。
(1)單元定位條件:①重砂組合異常。與金有關的重砂組合異常是區內金礦化的反映,標志著金的成礦活動的存在。主要組合類型有自然金-黃鐵礦型、自然金-黃鐵礦-多金屬硫化物型、自然金-黃鐵礦-白鎢礦型、自然金-黃鐵礦-辰砂型和自然金-黃鐵礦-泡鉍礦型。一般說,重砂礦物多有按礦物的穩定程度,由重砂源向下具有表生分帶現象,能顯示重砂源的可能位置。②金分散流異常。與金礦床具有良好的對應性,除個別礦田外,已知礦田都有金異常的明顯反映,且金的伴生組分Au、Pb、Zn、Cu等元素亦有較強烈的反映,顯示了分散流異常對礦化的指示作用。③已知礦床、礦點、礦化點的集中分布區。④岩體出露的或隱伏的緩傾斜一側。⑤形態復雜的岩體接觸帶部位。⑥有利的地球物理場部位。⑦多組不同級別斷裂構造的交匯處。
上述條件是金礦資源存在的地質條件和信息顯示,只要具備岩漿、構造和礦化信息等條件的地段,就是可能成礦的礦田單元。
(2)單元邊界條件:①礦田構造系統的分布范圍,如玲瓏金礦田,是由破頭青斷裂及眾多的次級斷裂組成的控制礦田的構造系統,在圈定單元邊界時,充分顧及到構造系統展布的整體空間。如靈山溝單元,在單元圈定時,充分考慮到以靈山溝-北截控礦斷裂以及上、下盤伴生、派生的控礦斷裂系統的完整性。又如焦家礦田單元的圈定,囊括了包括焦家斷裂以及下盤伴生的望兒山斷裂和它們派生的更低級別的斷裂構成的完整的構造系統。②相同的重砂組合異常分布區。膠東地區與玲瓏超單元有關的金礦床,有自己的標型礦物組合,在一些地區據此組合類型容易圈定單元邊界。但多數情況下,與焦家式、玲瓏式金礦有關的重砂組合類型中,又疊加了晚期與另外成礦作用有關的組合類型。如果據匯水盆地能獨立圈定晚期重砂分布空間,則單獨圈定異常區,而在圈定與玲瓏超單元花崗岩有關的礦田界線時將其剔除,如若晚期的組合類型量比很小,且又無規律、則以主要組合類型圈定的邊界。③分散流金異常分布區。在單元邊界圈定時,既要考慮有否,又要分析是什麼樣的組合類型。④局局部重力異常梯度帶的范圍、有利磁場場區范圍。
在運用這些原則時,據預測區的工作程度差異,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地質工作程度高,控制礦田的構造系統明朗、則構造系統是礦田邊界確定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考慮重砂、分散流異常的分布范圍。如:靈山溝、玲瓏、焦家、大尹格庄等礦田單元。
(2)地質工作程度較低,有個別礦床(點),控礦斷裂規模、產狀大體明確,但礦田構造系統的展布范圍不清。在此情況下,匯水盆地及與其有關的分散流、重砂組合異常分布范圍,是礦田單元邊界確定的重要依據。考慮到分散流遷移距離大於重砂遷移距離,則單元多限定在分散流異常范圍內,如:馬家窯、大霞址等。
圖9-15 膠東地區金礦成礦區(帶)的劃分與預測單元分布略圖
(3)地質工作程度低,無礦床(點)。但有重砂、分散流異常或只有分散流異常。前者依重砂異常圈定邊界,同時考慮分散流異常范圍及其他條件,後者主要考慮分散流異常。如:周家莊、澤頭、侯家等。
(4)地質工作程度很低的覆蓋區或半覆蓋區,沒有分散流、重砂顯示的礦田單元界線的確定,主要依據重、磁解釋,確定有利磁場場區范圍、控礦斷裂的存在或隱伏岩體的存在。如:小韓家、石埠、於家莊等。
3.地質單元的使用
定量評價礦田單元:膠東地區共計劃分出50個單元(表9-4,圖9-15),其中部分工作程度較高,且已探明一定資源量,屬於已知單元,可以作為模型單元使用,其餘單元則作為評價單元——預測單元使用。
定量評價模型是在已知單元的基礎上建立的,且定量評價模型的穩定性、可信度和精度也是以已知單元為基礎的。可見,已知單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定量評價模型的外推效果,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根據研究區的地質工作,研究程度,滿足下列要求的礦田方能作為模型礦田單元:①礦田單元內應包括一個以上的已知礦床,其儲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資源的類型清楚。所謂類型清楚,包括兩種含義:其一,成因清楚;其二,從找礦角度衡量,單元應具備該區找礦模型的最基本特徵;工作、研究程度相對較高,能夠從其資料中獲取評價所要求的各種信息,包括地質、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信息。
按上述原則,對膠東50個礦田單元進行資料分析對比,選擇14個單元作為膠東地區金礦資源評價的模型單元(表9-5)。
表9-4 膠東成礦帶定量預測礦田單元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9-5 14個模型單元數量化理論Ⅳ計算結果表
膠東成礦帶中除去14個模型單元外的36個礦田單元均用作評價單元。這些單元除資源量不清或尚未發現礦床外,其他條件與模型單元相類似。
4.不同計算模型中標准模型礦田單元的選擇
眾所周知,可用於計算的數學模型是很多的。我們可以根據評價的目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計算方法。由於各種計演算法原理上的差異。使用條件也有較大差別,它們對模型單元的要求也不相同。為了在現有條件下提高模型的可靠程度,在14個已知模型單元的基礎上,根據所使用的計算模型,對模型單元做了進一步的挑選。
(1)邏輯信息方法模型單元的確定:邏輯信息方法是研究成礦物質富集特點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評價效果取決於兩點:①已知單元儲量規模的真實程度;②決定成礦物質富集的地質變數組合對規模的區分意義。對這兩點同時做出判斷是困難的,有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不同富集程度與最佳變數組合對應關系的特點,從不同級別規模的類型中,按一定的條件選出適用於邏輯信息法的標准模型單元。
(2)已知礦田單元的數量化理論Ⅳ的研究成果:數量化理論Ⅳ是把N個地質單元視為空間Rm中的N個點,在綜合確定i,j(i,j=1,2,…,N)地質單元親近度eij前提下,進行數學處理。把N個地質單元標度在Rm中,使N個地質單元在Rm中的構形比較清楚地顯示出來,從而達到對單元研究的目的。表9-6給出了數量化理論Ⅳ對於14個已知單元的計算結果。
(3)標准單元的確定:在數量化理論Ⅳ成果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以下條件確定標准單元:①單元的親近程度較高,表現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單元都有明顯的群聚性,如單元1與2總是形影不離的。②單元儲量變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儲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律變化。③由於不同規模的邊界單元具有分類的不穩定性,所以不能作為標准單元。結果選擇了焦家、玲瓏、靈山溝、金牛山、原疃、馬家窯、蘇家店、威海8個單作為邏輯信息法的標准模型單元。
作為資源量規模預測的邏輯信息模型,除需標准模型單元外,尚需已知單元進行檢驗,以便考查所建立的這一預測模型的可靠性。結合前面論述的研究結果,對已知資源量的級別作如下的劃分:
表9-6 14個模型單元數量化理論Ⅳ計算結果表
Ⅰ級規模:90t標准單元:焦家、玲瓏,檢驗單元:三山島。
Ⅱ級規模:30~90t標准單元:靈山溝、金牛山,檢驗單元:大尹格庄。
Ⅲ級規模:4~30t標准單元:原疃、馬家窯,檢驗單元:夏甸。
Ⅳ級規模:<4t標准單元:蘇家店、威海,檢驗單元:乳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