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耕地質量提高潛力怎麼計算

耕地質量提高潛力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 2021-02-19 00:57:27

Ⅰ 農用地分等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的方法探討

1.3.4.1 農用地分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用地分等中各級等指數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可比性問題。農用地分等中各級等指數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可比性問題,是農用地分等的核心,也是其當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農用地分等的目標是全國可比的分等指數計算和等級體系建立,隨著全國農用地匯總工作的日益臨近,這一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根據《全國農用地分等控制大綱》(2005 -12 -15)提供的數據,各省計算的農用地等指數差異較大,以最基礎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為例(表1-1),主體為1年2熟的湖南省自然質量等指數最大值為6000,而主體為1年3熟的福建省自然質量等指數最大值只有3188。最小值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從2200分到0分不等。自然質量等指數的不可比,必然導致後續的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不可比。從省內來看,以重慶市為例,重慶市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於2005年完成了5個試點縣域的分等工作,5個試點縣域分屬4個2級指標區,其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和最小自然質量等指數均不可比,縣域內水田和旱地指數亦不可比,導致後續的利用等和經濟等指數不可比。研究表明,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不可比性,既表現在2級指標區之間,還表現在2級指標區的縣域間及縣域內不同標准耕作制度間(如水田和旱地)。

表1-1 全國部分省份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變幅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全國農用地分等控制大綱,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第49期,2005,12,15。

(2)成果檢驗中現實糧食產量數據的獲取與標准產量的折算問題。成果檢驗中現實糧食產量的數據獲取與標准產量的折算問題,關繫到如下2個問題:一是與分等指數的可比性密切相關的分等成果獨立檢驗問題;二是農用地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的確定問題。農用地分等指數是一個相對數,反映了農用地糧食生產潛力和質量的高低差異,但並沒有反映出現實糧食生產能力絕對數額,有必要建立各級等指數與糧食產量的關系模型,一方面檢驗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確定各等級對應的糧食生產能力。

目前成果檢驗和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的確定,採用的數據多為農用地分等調查數據,數據的獨立性較差。其次,在關系模型建立中,實際作物產量的標准產量折算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常用的方法是採用《農用地分等規程》中的理論標准糧折算系數,即產量比系數,由於各省和省內2級指標區之間,即使相同的作物也採用了不同的產量比系數,這就導致計算出來的實際作物的標准產量在不同評價體系間可比性較差,為不同體系的分等指數對應關系的建立增加了困難。

(3)農用地分等一般理論與區域實際相結合問題。由於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差異,特別是在南方丘陵山地區如重慶市,與北方地區環境不同,在應用農用地分等一般理論和方法的時候,還必須結合區域實際進行獨特性、創新性研究。如光溫潛力指數,全國採用統一的方法計算,選取了若干主要的氣候指標,要求完全兼顧各地氣候及其宜栽作物習性的差異是不切實際的。各地氣候不同、宜栽作物不同、相同宜栽作物的品種不同,往往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不同,導致不同作物之間的理論產量(光溫潛力指數)與實際作物最高產量的比例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可能導致分等指數的偏差。這有必要結合區域實際,將一般理論和方法具體化。

(4)農用地分等成果的應用問題。農用地分等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一是直接應用於耕地資源保護與管理,如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耕地佔補實行數量質量平衡、區域糧食生產能力評估、耕地質量動態監測體系的建立等;二是應用於耕地資源與經濟系統耦合關系研究,農用地分等成果獲得了詳細的資源數據,為耕地質量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的探討提供了難得的基礎資料,對於2者耦合系統的研究具有應用價值,目前尚未見相關的研究報道,本書試圖作一點探索性研究。

1.3.4.2 模型應用中提高跨區域耕地等級可比的方法探討

為解決上述農用地分等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此對提高跨區域等級或等指數可比的方法進行一定的探討。等級的可比性包括2個層面:一是在等指數具有等價關系的基礎上,實現等級可比;二是在等指數不具有等價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不同等指數體系之間的對應關系,實現等級的可比。在方法上,一是可從評價模型的過程和機理出發,採用分模塊控制方法實現等指數的等價性和可比性;二是可從評價結果的檢驗和反饋環節,採用獨立產量數據與統一標准產量核算的檢驗方法,建立不同評價體系之間的等級對應關系或等級指數對應關系,實現等指數不相等條件下,等級的可比。

(1)分模塊控制方法。為有效實現跨區域耕地質量評價目標,基於模塊集成思想,綜合《農用地分等規程》和相關理論研究,在此提出分模塊控制的方法提高農用地分等質量[154]。分模塊控制的方法將農用地分等模型分為4個控制模塊:(1)氣候因子模塊,為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加和;(2)土地因子模塊,即自然質量分,反映地貌、土壤因子的綜合限制性;(3)利用系數模塊,反映耕地利用水平差異;(4)經濟系數模塊,反映投入產出水平差異。分模塊控制的方法強調各模塊參數的計算方法和數據的獲取精度對相關層次等指數可比性的影響。在4大模塊中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加和,即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可比是關鍵,它通過標准耕作制度下多作物光溫潛力和氣候潛力指數的整合,全面反映氣候因子對耕地質量的綜合影響,也是後續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指數可比的基礎。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涉及標准耕作制度、光溫/氣候潛力指數、產量比系數,其演算法和基礎數據的獲取均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可比性產生重要影響。本研究在應用農用地分等方法,建立重慶市耕地質量評價模型中,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可比性進行了分析和演算法改進。此外,自然質量分、利用系數、經濟系數3模塊對相關層次及其後續分等指數的可比性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模型構建中,其可比性控制也是必要的。

(2)獨立產量數據與統一標准產量核算的檢驗方法。首先在成果檢驗和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的確定中,採用獨立的數據作為依據,不僅可以檢驗分等成果的可靠性,而且還可對分等指數計算偏差進行必要的修正,提高耕地質量評價的精度,如採用統計年鑒播面單產或獨立調查產量計算評價單元全年產量。其次在糧食產量-等級(或等指數)關系模型建立中,實際糧食產量的計算可依據能值或價格原理,採用跨區域統一的標准產量折算系數,以標准產量為橋梁,建立不同體系分等指數的對應關系,實現不同區域、不同體系等指數的可比性。

Ⅱ 農用地分等指數計算

根據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要求,計算出各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分值後,分別計算各分等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並依據計算結果確定農用地的自然質量等別、利用等別和經濟等別。

(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Ri)計算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主要是根據標准耕作制度,對指定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逐一進行自然質量分值修正後加和,得出各分等單元的自然質量等指數。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Ri——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指數;

α——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該指數由國家統一計算。其中α1為光溫生產潛力指數,即在水分條件得到充分滿足後指定作物的生產潛力,包括菜田中的溫室、大棚和水澆地;α2為氣候生產潛力指數,即在沒有灌溉條件下指定作物的生產潛力,本次分等指旱地、宜農荒地、露天菜田;

Cli——分等單元自然質量分值;

β——產量比系數,採用省技術指導組提供的數據;

λ——指定作物的輪作比,根據當地輪作制度確定。其中,一種指定作物的,其輪作比系數為1;玉米和大豆兩種指定作物的,其輪作比系數分別為0.75和0.25。

(二)農用地利用等指數(Yi)計算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即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與土地利用系數的乘積。其計算公式如下: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Y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Klj——分等單元所在鄉(鎮)的土地利用系數。

(三)農用地經濟等指數(Gi)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黑龍江卷)

式中:

G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經濟等指數;

Y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

Kcj——分等單元所在鄉(鎮)的土地經濟系數。

Ⅲ 土地生產潛力

土地生產潛力是指當系統中的作物群體結構和其他管理因素處於最適狀態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氣候資源及土地肥力所能產生的有機質。耕地的質量是制約作物生長和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生產潛力是對土地光溫水生產潛力進行土壤訂正的結果。其計算公式見公式9.12。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YN為土地生產潛力;YW為土地光溫水生產潛力;f(N)為土壤對作物產量的平均衰減函數,即土壤訂正系數。

考慮到土地生產潛力主要是指糧食生產潛力,因此,用在一定的氣候與投入水平條件下,某種土壤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的生態、生理要求的程度——土壤有效系數來進行土壤訂正。土壤有效系數由土壤條件決定,土壤對作物的限制性越大,則土壤修正系數越小。同時,石家莊市一般實行「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所以根據冬小麥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系數來進行土壤訂正。

石家莊市共有棕壤、褐土、石質土、粗骨土、新積土、風沙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鹽土、山地草甸土等11個土壤類型,其中以褐土和潮土的分布最廣,二者佔到土壤總面積的80%以上;棕壤占土壤總面積的2%左右;粗骨土占土壤總面積的15%左右;石質土、新積土、風沙土、沼澤土、水稻土、鹽土、山地草甸土7個土類面積都比較小,總體佔到土壤總面積比例不足3%。根據土壤的特性,粗骨土占土壤總面積比例雖高,但不適宜發展林牧業。棕壤、石質土、新積土、風沙土、沼澤土、水稻土、鹽土、山地草甸土8個土類或者不適宜發展農業或者適宜農業發展但占土壤總面積比例較小。因此,在假定石家莊市適宜農業發展的全部土類為褐土和潮土的情形下計算冬小麥和玉米的土壤的有效系數和按照石家莊市土壤的實際土類組成來計算冬小麥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系數差別不大,故可用按假定土類組成計算結果計算土壤有效系數。石家莊市土壤有效系數見表9.18。

表9.18 石家莊市土壤有效系數、訂正系數表

根據冬小麥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系數以及石家莊市各主要土類所佔的面積比例求得全市土壤訂正系數,見表9.18,進而求得石家莊市的土地生產潛力,見表9.19。

表9.19 石家莊市土地生產潛力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石家莊市的灌溉農業的生產潛力—土地光溫生產潛力可達33430.24千克/公頃左右,而旱作農業的生產潛力—土地光溫水生產潛力可達15760.86千克/公頃左右;其自然肥力水平下的生產潛力—土地生產潛力15277.76千克/公頃左右,而目前石家莊市的耕地糧食產量為8551.1千克/公頃,可挖掘的潛力相當大。由於石家莊市自然降水偏少,導致其土地光溫水生產潛力遠遠低於土地光溫生產潛力。因此實行節水措施,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或提高灌溉水平有助於生產力的提高。另外,完全依靠土地的自然肥力,即使其他管理措施都跟上,也不會突破作物、種植制度土地生產潛力的上限,如果其他管理也不利,則還會低於土地生產潛力的水平。所以,今後應該通過培肥地力,改良障礙性因素,改善土壤條件,從而提高生產力。最後,農業土地生產過程是通過作物的生育過程實現的。選擇氣候、水資源、土壤等特徵協調的作物品種,並提高復種指數,對於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具有重要作用。

Ⅳ 耕地產能指標是什麼意思

這是結抄合全國農用地(耕地)分等定級成果襲,結合GIS、多因素綜合評價等方法構建體系。
(1)耕地綜合產能是一個系統的概念,耕地綜合產能的高低是其內在屬性即自然地理條件與外在屬性即社會經済投入的集中體現。與此相對應,耕地綜合產能應包括數量產能和質量產能兩大部分,耕地綜合產能指數即是衡量耕地綜合產出能力狀況的綜合標准;
(2)建立了依據全國農用地(耕地)分等成果計算的耕地綜合產能指數的技術方法;
(3)耕地綜合產能指數在動態指示耕地利用中存在問題,促進耕地質量數量的動態監管;
定量評價耕地利用潛力,為制定耕地保護及提高耕地質量提供方向以及為科學掌握耕地糧食安全狀況提供數據支持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作用。以上供參考。

Ⅳ 耕地整理潛力

9.1.3.1 耕地整理潛力的內涵

耕地整理是當前土地開發整理的重點。耕地整理潛力是指通過綜合整治耕地及其間的道路、林網、溝渠、墳地、零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質量和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積。

根據耕地整理的概念,可以把耕地整理的對象分為3個方面:一是利用率較低的耕地,表現為地塊規模小,布局散亂,地塊中分布著較多的其他閑散地類;二是產出率較低的耕地,表現為有效利用耕地的單位面積產量低下;三是利用率和產出率都較低的農田,這類耕地是最值得整理的耕地。

9.1.3.2 耕地數量及分布現狀分析

根據石家莊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到2009年年底石家莊市耕地總面積為582267.05公頃,其中,水田面積為319.01公頃,佔耕地面積的0.05%;水澆地面積為493206.4公頃,佔耕地面積的84.70%,旱地面積為88741.64公頃,佔耕地面積的15.24%。耕地中水澆地佔主要部分,見圖9.1。

9.1.3.3 耕地整理區耕地資源的數量和分布

圖9.1 耕地數量結構圖

耕地整理區整理的對象主要包括:耕地、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石家莊市農村道路面積為18554.21公頃,溝渠面積為7919.66公頃,田坎面積為17817.75公頃,詳見表9.1。

表9.1 石家莊市農村道路、溝渠、田坎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9.1.3.4 耕地整理區的構成

耕地整理區的具體構成為耕地,零星地物、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在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整理區表現為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零星地物面積、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線狀面積及耕地圖斑表現的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之和。石家莊市線狀地物構成見表9.2。

表9.2 石家莊市線狀地物構成統計表 單位:公頃

(1)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和零星地物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組成部分。

第二次土地調查中,面積較大的耕地以圖斑形式存在,在地類圖斑文件(dltb.wp)加以體現。由於地類圖斑文件中圖斑包含了耕地和非耕地,耕地和非耕地圖斑通過地類圖斑文件的屬性欄位——地類名稱加以區別,在此基礎上考慮地類圖斑文件的另一個屬性欄位——地類圖斑面積,得到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

第二次土地調查中,面積較小達不到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零星耕地以點形式存在,在零星地物文件(lxdw.wt)中加以表現。按照土地利用分區的原則,土地利用分區應體現土地的主導用途,存在於非耕地圖斑中的零星地物,不是耕地整理區的組成部分,而存在於耕地圖斑中的零星地物,是耕地整理區的組成部分。由於零星地物文件中的點包括了耕地中小於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於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的耕地,通過零星地物文件的兩個屬性欄位——地類名稱和面積,僅能確定耕地和非耕地地類零星地物面積,不能確定零星地物所處的地類圖斑,故不能判斷該零星地物是否處於耕地整理區。第二次土地調查中零星地物面積不僅在零星地物文件中得到了體現,且在地類圖斑文件中也得到了體現,地類圖斑文件的屬性欄位——零星地物面積,反映了某一圖斑中所有零星地物面積之和。通過地類圖斑文件的屬性欄位——地類名稱和零星地物面積可以確定耕地圖斑中的零星地物面積。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和零星地物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組成部分。此外,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統計的耕地面積包含了非耕地圖斑中的零星耕地面積,不能簡單認為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中的耕地面積即是耕地整理區中的耕地面積。

(2)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線狀地物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構成部分。

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為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零星地物面積、線狀地物面積及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之和,即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不僅包括了零星地物面積還有線狀地物面積。線狀地物寬度大於圖上2毫米,在地類圖斑文件中以圖斑形式表現;線狀地物寬度小於圖上2毫米,在線狀地物文件(xzdw.w1)中以線形式表現。以圖斑形式表現的線狀地物一般是高等級公路、主幹渠道等一般不屬於耕地整理的范疇。以線形式表現的線狀地物在不同地類圖斑中都有表現,且這些線狀地物不僅包括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線狀地物,也包括了公路、鐵路等間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線狀地物,只有耕地圖斑表現的且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線狀地物才是耕地整理區的構成部分。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線狀地物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構成部分。此外,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統計的是以不同形式(線或面)存在及不同地類圖斑所表現的農村道路、公路、鐵路、溝渠等線狀地物面積,故不能簡單認為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統計的農村道路、公路、鐵路、溝渠等線狀地物面積即是構成耕地整理區中的線狀地物面積。

(3)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的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構成部分。

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中,田坎一部分以線形式存在,在線狀地物文件加以表現,一部分是按系數扣除的田坎,在圖上沒有表現,其面積為耕地圖斑面積和圖斑內實測的線狀地物面積之差與田坎系數的乘積,這個面積由圖斑文件的屬性欄位——田坎面積體現。耕地整理區中的田坎面積為以上兩種形式存在的田坎之和。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表現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是耕地整理區的構成部分。考慮到田坎僅為耕地服務,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中的統計田坎面積全部是耕地整理區的組成部分。

9.1.3.5 耕地整理區面積的確定

由9.1.3.4節的分析可知,耕地整理區為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零星地物面積、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線狀面積及耕地圖斑表現的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之和。而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耕地圖斑面積為耕地圖斑表現的圖斑地類面積,零星地物面積、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和間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公路、鐵路等線狀面積及耕地圖斑表現的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之和。故可以換一個角度考慮,耕地整理區的面積等於第二次土地調查圖上的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減去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如鐵路、公路等)面積。

具體步驟如下:

(1)利用MapGIS和Excel分析地類圖斑文件,確定耕地整理區中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計算結果見表9.3。

(2)確定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如鐵路、公路等)面積。

用MapGIS和Excel計算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如鐵路、公路等)面積同計算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相比過程稍復雜。從第二次土地調查圖的地類圖斑文件中能夠獲得線狀地物的位置信息(線狀地物所屬的地類圖斑)及面積信息但不能獲得其地類信息(地類名稱),從第二次土地調查圖的線狀地物文件能獲得線狀地物的地類信息但又不能獲得其位置信息,只有將地類圖斑文件和線狀地物文件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線狀地物的位置、面積、地類信息。由於MapGIS軟體的這種局限性,以MapGIS軟體獲取線狀地物的准確位置、面積、地類信息難度較大。故直接通過MapGIS軟體得到整理區耕地中以線形式存在的各種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面積比較困難。

現通過間接方法得到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如鐵路、公路等)面積。主要思想假設耕地圖斑表現的線狀地物的構成比例和全縣線狀地物構成比例相似,以全縣的線狀地物構成比例替代耕地圖斑表現的線狀地物構成比例,用耕地圖斑表現的線狀地物面積乘全縣線狀地物構成比例得到耕地圖斑表現的各類線狀地物的面積。據此利用MapGIS和Excel分析地類圖斑文件和線狀地物文件得到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面積,同樣利用該方法也可以得到耕地圖斑表現的直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面積。計算結果見表9.3。

(3)最後用耕地圖斑的圖斑面積減去耕地圖斑表現的間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面積,得到耕地整理區面積。計算結果見表9.3。

表9.3 石家莊市耕地整理區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9.1.3.6 耕地整理區各構成部分面積的確定

耕地整理區的具體構成為耕地零星地物、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

耕地整理區的耕地面積為耕地圖斑表現的耕地圖斑面積,其面積可利用MapGIS和Excel分析地類圖斑文件得到,計算結果見表9.4。

表9.4 耕地整理區面積構成表單位:公頃

耕地整理區的農村道路、溝渠面積為耕地圖斑表現的為農業生產直接服務的線狀地物農村道路、溝渠面積,見表9.3。

耕地整理區的田坎面積為耕地圖斑表現的以線形式存在的田坎面積和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之和。以線形式存在的田坎面積見表9.3,按系數扣除的田坎面積可以利用MapGIS和Excel分析地類圖斑文件得到,結果見表9.4。

圖9.2 耕地整理區數量結構圖

零星地物等其他地類面積為耕地整理區面積扣除整理區內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道路、溝渠及田坎面積之後的剩餘部分,結果見表9.4。

根據表9.4的統計結果石家莊市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為610860.2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578135.09公頃,佔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的94.64%;農村道路面積為12712.13公頃,佔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的2.08%;溝渠面積為2439.00公頃,佔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的0.40%;田坎面積為17497.58公頃,佔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的2.86%;其他地類面積為76.44公頃,佔耕地整理區總面積的0.01%,見圖9.2。

石家莊市耕地整理區中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直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比例為5.34%,其中井陘縣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比例最高,為18.57%,趙縣最低,為1.27%,見表9.5。總的來說,直接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比例大小可按照各縣(市)所處地形分為3部分,處於山區的縣(市)大於半平原半山區縣,半平原半山區縣大於平原縣。

9.1.3.7 耕地整理潛力分析

石家莊市平原區耕地整理潛力來自於田間道路和溝渠。田間道路整理主要是由窄而多變成寬而少,溝渠整理主要是通過灌溉設施的改善,用灌溉管道取代明渠。對於山地丘陵地區鄉鎮,整理潛力主要來自溝渠、田坎。

為計算石家莊市耕地整理潛力必須明確耕地整理區的新增耕地系數。現通過兩種不同方法確定各縣(市)新增耕地系數,進而通過將新增耕地系數和耕地整理區面積相乘得到石家莊耕地整理潛力。

方法一:新增耕地系數取石家莊下轄各縣(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中確定的耕地整理區的新增各耕地系數的1/2。此方法是基於各縣(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確定的整理區通常為當前新增耕地潛力最大、最容易整理的區域,但各縣(市)整個縣(市)域還存在部分耕地整理區可能新增耕地系數為零,綜合考慮取新增耕地系數最大和最小值之和的1/2,即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中確定的耕地整理區的新增各耕地系數的1/2。根據此方法得到的新增耕地系數有可能大於新增耕地來源部分佔耕地整理區比例,這顯然是不合理,在這種情況新增耕地系數取新增耕地來源佔耕地整理區比例的1/2。

方法二:假設石家莊各縣(市)中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所佔比例最小的縣(市)農業服務設施用地為正常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比重。其他各縣超過這個比重則為耕地整理潛力部分。即:各縣新增耕地系數為各縣整理區農業服務設施比重減去正常農業生產服務用地比重。石家莊市下屬縣(市)按照地形可以分為平原縣(市),山區縣(市)和半山區半平原縣(市)。平原縣(市)有新樂、無極、深澤、辛集、晉州、藁城、高邑、趙縣、欒城、正定、市區,為其選擇一個「正常縣(市)」。由於純粹山區縣(市)數量較少,將山區縣(市)和半山區半平原縣(市)兩種類型合並,為其找一個「正常縣(市)」。

通過方法一得到石家莊市耕地整理潛力為12188.55公頃,通過方法二得到石家莊新增耕地潛力為12416.16公頃。詳見表9.5。

表9.5 石家莊耕地整理區新增耕地潛力計算表

續表

Ⅵ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

(一)計算分等單元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

1.確定分等單元各分等因素指標值

利用 MapGIS 軟體的空間分析功能,以分等單元圖為底圖,將土壤圖、坡度圖、水利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疊加在底圖上進行分析,逐一確定各分等單元各分等因素指標值,並將其賦入相應位置的分等單元屬性表中。

根據各縣(市、區)分等因素分布狀況,以縣級農用地分等單元圖為工作底圖,製作了縣級各分等因素分布圖。

2.將各分等因素指標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質量分值

根據各分等單元對應的分等因素指標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將各分等因素指標值,轉換成分等因素質量分值,並將轉換結果填入分等單元屬性表中。

3.計算各分等單元分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

在確定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礎上,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具體要求,根據各指標區確定的分等因素分值及其權重,利用Excel的公式計算功能,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各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Clij——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ωk——第k個分等因素的權重;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指標分值,取值為0~100;

i——分等單元編號;

j——指定作物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m——分等因素的數目。

經各縣(市、區)分等單元計算,甘肅省各標准耕作制度三級區不同作物的自然質量分見表3-9。

表 3-9 甘肅省各三級指標區指定作物自然質量分計算結果匯總表

續表

(二)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是按照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各指定作物,在農用地自然質量條件下,所能獲得的按產量比系數折算的基準作物產量指數。

第 j 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由下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Rij——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

αtj——第j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

Clij——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

βj——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由甘肅省統一依據各縣(市、區)指定作物的生長期計算得出。在分等單元無灌溉條件時,使用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有灌溉條件時,根據分等單元的灌溉保證率,充分滿足灌溉要求的分等單元使用光溫生產潛力指數,基本滿足和一般滿足的使用兩種生產潛力指數之間的等差插值。

產量比系數是根據甘肅省標准耕作制度分區省級三級指標區內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的分區最大產量之比確定的。

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由下式計算: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甘肅卷)

式中:

Ri——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Ⅶ 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可比性分析

3.2.1.1《農用地分等規程》中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模型

《農用地分等規程》自然質量等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Ri為第i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根據標准耕作制度的不同由1~3種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Rij求和得到;αtj為第j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灌溉水田一般不受水分限制,採用光溫生產潛力,旱地和望天田採用氣候生產潛力;CLij為第i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是土壤、地貌、灌溉條件等的函數;βj為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研究暫且將土地自然質量差異隔離出來,根據式1,令CLij=1,有: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模型表明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Rimax與αtj、βj和標准耕作制度有關,為標准耕作制度下作物αtj的βj的加權和,簡稱光溫/氣候潛力和,其意義在於整合標准耕作制度下多作物光溫/氣候潛力指數,反映氣候諸因素對耕地質量的全年累積貢獻,實際操作中主要以縣為空間單位,體現氣候諸因子的空間差異性。

3.2.1.2 光溫/氣候潛力指數的內涵

根據邱維理提供的國家光溫/氣候潛力指數計算模型,經整理得到如下公式: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Y為氣候潛力指數,i=1,2,…,n為農作物生長季內各月;Qi為生長季內各月總輻射(kJ/cm2·月);E為理論光能利用率,水稻、小麥取0.05;h為干物質燃燒熱,水稻為17.28kJ/g,小麥為17.04kJ/g;CA為作物灰分含量,兩作物均取0.08;CH為收獲指數,是作物收獲物占生物產量的比重,水稻取0.43,小麥取0.37;K為單位換算系數,取1時單位為g/cm2,雖然《農用地分等規程》對外公布光溫潛力指數是一個無量綱的值,但經重慶市實際數據驗證,K取值為6667,即將單位g/cm2轉換為kg/畝的換算系數;f(Ti)、f(Wi)分別為各月溫度、水分影響函數,當f(Wi)=1,即水分充分滿足時,氣候潛力指數YC轉化為光溫潛力指數YPT

模型表明,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是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生育期,在光能利用率一定,土壤水肥無限制,溫度受到一定製約下的理論單產,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是進一步受到水分制約下作物的理論單產,其潛在單位為kg/畝。

3.2.1.3《農用地分等規程》中β系數的演算法

《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由各省負責分區制定βj,並提供了計算方法:

基於糧食生產能力的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為例

式中,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單產是指各省2級指標區內最大單產,基準作物是指小麥、玉米、水稻等3種主要糧食作物中的一種,是《農用地分等規程》中所稱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指定作物指標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農用地分等規程》關於「基準作物是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 明確了β系數的本質是指定作物標准糧產量的折算系數,但《農用地分等規程》對β系數的產量比演算法值得商榷。

3.2.1.4 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不可比的理論原因分析

從理論上說農用地分等的αtj全國具有可比性,βj計算方法合理,各省或省內2級指標區之間Rimax具有可比性。但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實踐中,按《農用地分等規程》分4個指標區制定了β系數,計算表明單項作物光溫潛力指數最高的渝東北2級指標區,水田Rimax在4個指標區中最低,4個指標區中旱地Rimax不同程度地高於水田,表明2級指標區之內和之間Rimax背離單作物光溫潛力指數的區域分異性,從而失去可比性。究其原因在於:(1)不同作物產品具有不同的性質,其光溫潛力指數不能直接比較,但簡單套用式3.4進行標准糧產量折算,會出現指定作物與基準作物相比產量越低,β越高,標准糧越大的現象,誇大了生產潛力低的作物指數對耕地質量評價的貢獻;(2)我國地域遼闊,農用地產能的地域分異突出,國家潛力方程計算參數難以充分考慮地區差異,計算結果可能存在系統偏差,如收獲指數CH,全國水稻取0.43,小麥取0.37,研究表明水稻的收獲指數一般介於0.4~0.5、小麥介於0.35~0.45之間[194],各地區因作物品種不同、氣候各異,取值有別;(3)不同2熟(或3熟)標准耕作制度下指定作物生長期存在重疊長短差異,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通過簡單加和2種(或3種)作物的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求算,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或遺漏,導致標准耕作制度之間的偏差。為解決以上問題,本著述嘗試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演算法進行改進。

Ⅷ 全市耕地質量評價結果的匯總

對各縣域成果進行數據質量檢查,並在全市范圍內對縣級成果進行平衡和調版整,在確保縣權級成果在全市具有可比的前提下,將各縣市成果圖件經過投影轉換、誤差校正歸並到同一尺度(1:50萬),然後進行空間數據接邊和屬性數據接邊處理,建立規范化的縣級成果資料庫。以1:50萬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對各縣市分等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重慶市1:50萬分等成果資料庫,並採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建立不同尺度下分等單元的空間對應關系。重慶市耕地質量評價結果包括市縣2級原始材料、中間成果、最終成果。原始材料包括各種圖件、調查表、選用的相關資料;中間成果為計算最終成果的中間步驟,包括光溫潛力指數、自然質量分、利用系數等;最終成果包括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相關數據和圖件(表3-14、表3-15和附圖1)。

Ⅸ  河南省耕地預警研究

1.耕地預警的可行性分析

(1)糧食生產的發展與人口增長密切相關,解決糧食問題成為一個事關生存與發展的問題

歷史上糧食問題的解決,一是靠擴大耕地總量面積,二是靠提高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然而,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糧食生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點。一方面人均消費糧食比例有所降低,但由於動物性食品消費比例的增加使得糧食需求量有增無減;另一方面,非農用地數量的增加導致耕地面積遞減。從現在起到21世紀30年代(預計中國人口出現零增長為止的時期),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可控制的慣性增長,同時難以避免的大量耕地會被佔用。這迫使我們一方面不得不盡量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高糧食單產。

(2)確保一定數量的耕地以維護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國土資源部李元副部長最近指出:從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尤為珍貴的基本國情出發,新世紀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第一優先目標是:切實保護耕地,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人口的增加將使總人口在21世紀前半葉就達到16億人的高峰。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國耕地總量大,但土與水、光熱配合條件好的耕地比例很低,而且總體氣候條件仍在惡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不可能有66660000 hm2以上(10多億畝)的穩產高產田。因此,我們不僅要努力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作物單產,同時還必須保證耕地的數量。

2.耕地預警研究是對未來經濟社會狀態的測度

(1)河南省是全國人口的第一大省,人均資源量較少

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資料,截止2000年底,河南全省總人口為9200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位。據此推算,全省人均耕地0.087 hm2,僅佔全國平均數0.112 hm2的78%,比全國平均數少0.025 hm2。據有關方面研究,要保證人類社會的正常需要,人均必須保證0.067 hm2的耕地,聯合國把人均0.053 hm2定為警戒線。

(2)河南省土地開發程度較高

土地利用率為89%,高於全國的73%;土地墾殖率全國為14%,而河南是51.6%;耕地復種率全國是157.8%,河南是173.6%。由此可知,河南的後備資源與全國相比明顯不足。開展土地生產潛力研究,分析提高單產的可能性和提高其幅度,闡明糧食產出潛力及潛力分區,對於河南農業生產、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為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明確耕地保有量的目標

對河南省的耕地進行預警研究就是對未來經濟社會的未來狀態進行測度,預報不正常狀態的時空范圍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防範措施。預警系統是指為了防止宏觀經濟運行中可能偏離正常發展軌道或可能出現危機而建立的報警和實施系統。進行預警研究對於宏觀決策和管理,維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3.土地生產潛力評價模型選擇

(1)統計-機理混合模型

A.作物生產力的形成

作物生產力是在大氣-作物-土壤這一開放系統中進行的。它由四個依次遞減層次構成,即:光合生產潛力、光溫生產潛力、氣候生產潛力和土地生產潛力。

B.光合生產潛力

光合生產潛力是指作物具有理想群體結構,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溫度、水分和肥料等環境參數都處於最佳狀態的作物,其光合器官以最大速率攝取太陽能的條件下,根據光合理論計算的單位面積上所能獲得的產量。

C.光溫生產潛力

光溫生產潛力是指在光合潛力的基礎上,假設除溫度以外的其他環境因子仍然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不影響潛力的發揮時,由光、溫兩因子共同決定的生產潛力為光溫生產潛力。

D.氣候生產潛力

氣候生產潛力是指在光溫生產潛力的基礎上,考慮水分的滿足程度來決定的生產潛力。

E.土地生產潛力

土地生產潛力是由光、溫、水、土等各種綜合作用所決定的。土地生產潛力可直接用土地生產力指數對氣候潛力加以修正得到。在完成光溫潛力或氣候潛力測算以後,確定土地生產潛力的關鍵在於土地生產力指數的計算。

(2)逐級訂正的方法模型

按照國土資源部《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規程》的要求,採用逐級訂正的方法計算農作物的氣候生產潛力,在計算作物光合生產潛力的基礎上,進行溫度和水分影響訂正,從而獲得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

在參考《中國人口承載力研究》對氣候生產潛力修正的方法的基礎上,根據河南省的土壤和施肥狀況,把氣候生產潛力訂正到土壤生產潛力。

最後,結合實際耕作水平將生產潛力修訂到實際應能達到的最高潛力值。

4.土地生產潛力計算

(1)光輻射生產潛力計算

根據河南省的日照分率圖和主要作物、耕作制度,計算指定作物在其生長季內的光輻射生產潛力。根據河南的作物構成情況把小麥和玉米作為計算生產潛力的指定作物。根據日照百分率圖和緯度帶將河南省分成14個區,然後分別計算各區指定作物的光輻射生產潛力。

A.計算作物生長季總輻射量

Qi=QAi·(a+b·Si)。(i,1,2,3……n)

式中:Qi——農作物生長季內有用總輻射;QAi——日天光輻射量;Si——月日照百分率;a、b——經驗系數,對於華北地區a取0.105,b取0.708。

Q=∑Qi

Q——生長季總輻射。

B.光合生產潛力生長速率和季內日光合生產速率

Ypi=(EQi)/[h(1-CA)(1-CM)];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YP=CH·∑Ypi

式中:Ypi——光合生產潛力生長速率;Yp——季內日光合生產速度;E——理論光能利用率;φ——有效輻射比例,0.49;α——葉面反射率,0.214;β——漏射率,0.07;τ——光飽和限制率,0.00;ρ——無效吸收,0.1;

——呼吸損耗率,0.3;ω——量子轉化效率,0.224;CA——作物灰分含量,0.05;CM——水分含量,0.14;h——1g干物質所需的熱量;CH——作物經濟系數。由計算結果可得出:

河南省小麥、玉米的光合生產潛力分別達到25459.19 kg/hm2和25749.01 kg/hm2

河南省光合潛力最高的地區在濮陽地區,光合潛力最低的地區在南陽地區。

(2)光、溫生產潛力計算

在得出光照生產潛力圖的基礎上,疊加作物生長季的溫度圖,得到光溫生產潛力圖。對每一圖斑的作物光合生產潛力進行溫度訂正,可得到光溫生產潛力。

生長季內月光溫生產速率為

Ypti=Ypi·f(Ti

式中:f(Ti)——溫度修正;t——生長季內月平均氣溫。

生長季內光溫生產潛力為

由計算結果可得出: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河南省小麥和玉米的平均光溫生產潛力分別為14173.06 kg/hm2和24344.13 kg/hm2

河南省光溫生產潛力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濮陽、焦作一帶,較低的地區主要在豫西山地和南陽盆地。

(3)光溫水生產潛力計算

對光溫生產潛力進一步用水分條件進行修正可得到作物的氣候生產潛力。利用河南省的蒸散量圖、灌溉保證率圖、降雨量圖和光溫生產潛力圖進行疊加得到氣候生產潛力圖。然後分別計算每個圖斑的氣候生產潛力。

Yci=YPti·f(Wi),

F(Wi)=r+(1-r)pt/Etoi,Yc=CH·∑Yci

式中:f(Wi)——水分影響函數;p——年降水量;r——灌溉百分率;CH——作物經濟系數。

由計算結果知:

河南省小麥和玉米的平均光溫水生潛力分別為12455.77 kg/hm2和21323.53 kg/hm2

河南省光溫水生產潛力較高的地區主要在信陽、駐馬店以及清豐、南樂等地區,較低的地區主要在三門峽和鄭州地區。

(4)光溫水土生產潛力計算

土地生產潛力可用土壤生產潛力指數對光溫潛力訂正而獲得。所評價的土地相對最佳土地的自然生產力,這里我們採用產量法。根據收集到的各地糧食產量資料,確定各地的土地生產力指數。這一步關鍵是確定土壤有效系數。

Ys=Yc·Cs

式中:Ys——光、溫、水、土生產潛力;Cs——土壤有效系數。

Cs=Yn/Yc

式中:Yn——良好管理條件下的土壤自然生產潛力;Yc——最佳土地的自然生產力,也即氣候生產潛力。由計算結果知:

河南省小麥、玉米的平均光溫水土生產潛力分別為8181.62 kg/hm2和14042.52 kg/hm2

河南省光溫水土生產潛力最高的地區分布在濮陽的清豐、南樂以及許昌、焦作地區,較低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豫西的三門峽地區。

5.糧食單產和糧食總產量預測

(1)根據現有耕地數量和土地生產潛力計算未來指定年糧食產量

A.耕地數量預測

依據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河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耕地數量保持不變。

B.未來經營管理水平預測

預計指定糧食作物到2010年經營管理水平平均可達到光、溫、水、土生產潛力的0.68,到2030年達到0.85。

C.糧食單產水平預測

經過修正預計到2010年小麥的平均單產水平可以達到5415.21kg/hm2,玉米的平均單產水平可以達到9298.06kg/hm2。到2030年小麥的平均單產水平可以達到6683.25kg/hm2,玉米的平均單產水平可以達到1 1473.06kg/hm2

D.標准糧單產水平預測

這里結合河南省的實際以小麥為標准作物,然後把所有糧食作物的單產通過產量比系數折算成標准糧單產。2010年河南省標准糧單產平均可達到5415.21 kg/hm2,2030年達到6683.25 kg/hm2。糧食單產水平最高的地區在焦作地區,最低的地區在三門峽、洛陽、鄭州等地區。

(2)根據全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對未來發展的預測

A.推算出2010年和2030年的糧經比

1994年全省糧經比為72.9:27.1,1995年為72.6:27.4,1996年為73.1:26.9,三年平均值為72.9:27.1。從1978年至今的近20年中,全省糧經結構中,糧食播種面積所佔比重從83.2下降到73.1。表現為一種波動式下降。從全省對農產品需求結構變化趨勢看,未來糧經結構中,糧食作物的比重還將有所下降,而經濟作物的比重將有所上升。對1978年至1996年糧經比作三年滑動處理後,進行曲線擬合,計算2010年到2030年的糧經比將分別達到65:35和60:40。

B.預計2010年和2030年的復種指數

1994~1996年三年河南省的復種指數分別為176.95%、178.32%和180.63%。就全省的氣候條件和目前的復種水平而言,全省復種指數會有緩慢提高。預計2010年和2030年的復種指數分別達到192%和200%。

(3)河南省2010/2030年糧食總產量的預測

根據各縣的糧食單產、耕地面積、糧經比和復種指數可得到各縣2010年和2030年的糧食產量。河南省2010年糧食總產量為5481 1200 t;2030年糧食總產量可達到65014100 t。

6.糧食需求量預測

(1)人口發展與糧食需求預測

人口預測可分為趨勢性人口預測和規劃性人口預測。趨勢性預測就是根據各種可變因素的取值范圍或區間,推測未來人口發展的規模。規劃性預測就是在人口政策和人口目標的要求下,在趨勢性預測的基礎上,通過對控制參數的選擇性調整,確定未來的人口規模。實質上就是在趨勢性預測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口政策、人口發展目標、人口控制能力等因素來確定未來人口規模或結構。這里,根據我國的人口政策特點,採用規劃性預測。

根據全省人口規劃近年來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以2030年人口實現零增長為目標,預測未來人口數。人口預測分高低兩種方案。

糧食需求量計算因子根據未來人口數量和人均糧食消費水平可以確定指定時期的糧食總需求量。

(2)糧食需求量計算因子

A.口糧

1996年全省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直接生活消費用糧228.58 kg,每人每月平均19.05kg。考慮到全省糧食直接消耗還將繼續上升,我省居民對糧食的直接需求回落點在250~260 kg左右。預計全省居民對糧食的直接需求在2010年前後達到最高,按人均糧食直接需求250 kg計算,比1996年增加21.42 kg。2030年,全省人均直接消費糧食將比2010年有較大幅度回落,預計將在210~220 kg之間。按其中值215 kg計算,人均直接耗糧比1996年下降13.5 kg。

B.飼料糧

通過對全省近幾年人均肉、蛋、奶需求的預測,2010年和2030年全省人均肉、蛋、奶需求分別為22 kg和36 kg。按混合轉化率2010年1:2.5,2030年1:2計算,摺合飼料糧為55 kg和72 kg。

C.第二產業用糧

1996年第二產業用糧食10270000 t。其中,糧油加工5894000 t,飲料及酒類1499900 t,食品703800 t。按照多種消費發展趨勢和消費引導構想,糧食與食品加工用糧增長速度將加快,純工業用糧與飲料酒用糧增長速度將放慢。結合今後發展目標,預計2010和2030年第二產業用糧將分別達12400000 t和17000000 t。

D.種子用糧

全省今後糧田面積將相對穩定或略有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優良品種的推廣,種子用糧也將有所減少。以近幾年糧食播種面積為基礎,每公頃用種子糧160~170 kg,大致需種子糧1400000~1500000 t。

E.儲備糧

按全省糧食總需求量的1%計算;損耗及折算差額按全省糧食總需求量的1%計算;調出按1000000 t計算。

(3)糧食需求量測算

人均需求量以上述因子和人口狀況求總,然後按對應年份的人口計算人均需求量,得2010年糧食的人均需求量為459.63 kg;2030年為478.72 kg。

A.人口低方案下糧食需求量測算量

2010年需要糧食46422620800 kg;2030年需要糧食50504955200 kg。

B.人口高方案下糧食需求量測算量

2010年需要糧食47801543000 kg;2030年需要糧食53137934400 kg。

7.滿足全省糧食需要的最低警戒線

(1)國際標准

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口承載狀況標准以承載比(SR=預測人口/承載潛力)標示:

a.SR<0.95時承載良好;

b.SR在0.95~1.05時適度承載;

c.SR在1.05~1.10時勉強承載;

d.SR>1.10時超載。

(2)河南耕地預警線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承載比標准,通過人口、土地生產力和人均消費水平來確定耕地需求數量,對耕地數量進行預警研究。結合 FAO人口承載狀況標准,對河南省各縣、市的耕地警情嚴重程度分為五個警度:

a.需求/供給<0.95時為無警;

b.需求/供給在0.95~1.05時為輕警;

c.需求/供給在1.05~1.10時為中警;

d.需求/供給在1.10~1.50時為重警;

e.需求/供給>1.50時為巨警。

8.河南省耕地保持警示區確定

從河南省未來發生警情的地理分布來看,發生重警、巨警的地區分布在西部山區和人口密集的市區,豫東部平原區沒有警情發生。

到2010~2030年耕地警情為巨警的縣有林州市、欒川縣、汝陽縣、嵩縣、西峽縣、魯山縣、汝州市、舞鋼市、盧氏縣、義馬市、鞏義市、新密市、南召縣;

到2010~2030年耕地警情為重警的縣有新安縣、偃師市、伊川縣、淅川縣、寶豐縣、葉縣、范縣、台前縣、靈寶市、新縣、禹州市、滎陽市;

到2010~2030年耕地警情為中警的縣有宜陽縣、沈丘縣、泌陽縣;

到2010~2030年耕地警情為輕警的縣有安陽縣、孟津縣、方城縣、鎮平縣、郟縣、陝縣、新鄭市、上蔡縣。

9.河南省耕地保持警示線確定

河南省平均需供比到2010年為87.2%;到2030年為81.7%。

河南省耕地較寬余的地區分布在平原區,最為寬余的地區有原陽、正陽、延津和羅山等縣;較緊張的地區有義馬市、欒川縣、鞏義市、南召縣、魯山縣和林州市等。

10.河南省最佳耕地持有水平

到2010年不出現缺糧的警情,應保持現有耕地的87.2%以上。即到2010年最低的耕地警戒線為7073131.89 hm2,人均為0.068 hm2(1.02畝/人)。

到2030年不出現缺糧的警情,應保持現有耕地的81.7%以上。即到2030年最低的耕地警戒線為6625757.49 hm2,人均0.0597 hm2(0.8954畝/人)。

11.說明

(1)警戒線相應放寬的可能性

我們確定未來糧食單產時,是假定在不斷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值。如果達不到預測的水平,則耕地的警戒線應相應地提高。

(2)最低耕地警界線方案

為確保將來不發生缺糧的警情,本次工作以高人口方案的高需求量來測算要求的耕地量作為最低的耕地警戒線。不排除因其他情況發生,而使警戒界線向下浮動的可能性。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