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質普查業包含哪些方面
⑴ 中國的第三產業包括哪些內容
1985年,我國國家統計局明確地把我國產業劃分為三大產業。把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定為第一產業,把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煤氣)和建築業定為第二產業。把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各行業定為第三產業。這是我國政府關於經濟結構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與舉措。
(二)不同行業和產業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的功能
第一產業 農業,是整個社會大生產的基礎。人類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資料都離不開農業。農業是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生存和進行其他生產的先決條件,是人類社會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部門獨立的基礎,更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產業主要是加工製造業(簡稱工業),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主導。工業是採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各原材料進行再加工、深加工的物質生產領域。它所包含的行業和門類較多。按照勞動對象可分為採掘工業和加工製造業。工業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主導功能表現在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它是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先導。例如,傳統農業主要靠人畜類肥來發展地力,靠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在工業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農業是用優良品種、化肥、農葯、除草劑、農用機械等和工業產品提高產量和質量。總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即起著領導和決定方向的作用。
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向全社會提供各種各樣勞務的服務性行業。第三產業的內涵非常豐富,且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的,它所包括的部門不斷擴大、增多,因而第三產業是個發展性的概念。第三產業可具體分為兩大部門: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再細分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行業、郵電通訊行業、物資供銷和倉儲行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商業飲食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技術服務業和生活服務修理業務;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公安司法機關等。
第三產業以第一、第二產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為基本條件,通過服務的形式生產出非物質形態的產品,滿足第一、第二產業及社會生活的多種需要。這種服務性的產業活動就象 「潤滑劑」和「增效劑」,滲透到第一、第二產業,物化於各物質生產要素之中。
(三)職業和行業、產業之間的關系
職業是反映以社會分工為紐帶的社會形式和社會關系;行業是反映以生產要素組合特徵的各類經濟活動;產業 各行業在社會生產力布局中發揮不同作用的稱謂。職業、行業、產業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系,在狹義的范圍內可以混為一談,互相代替。
以購銷活動為例:在購銷活動中,主要產生三方面的經濟關系:一是與農業生產者 農民的買賣關系;二是與消費者的買賣關系(這里包括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第二產業中的某些加工製造業);三是商業部門內部業務系統之間、產銷地區批發企業之間,以及批發與零售部門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層層違背行業和產業所要求的職業道德(如,向農民敲詐勒索、打白條、營私舞弊,無端加價,哄抬物價),就會大大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破壞農業生產,動搖國民經濟基礎 ,危及各行各業。可見,職業、行業、產業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的必然聯系。而且在現代社會中以經濟活動為中心的時代,各種職業都帶有並反映著各行業、產業的特點,又都通過人們的各種職業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在進行職業道德建設的時候,必須聯系各職業應歸屬的行業和產業的要求,加強行業和產業的職業道德建設,從而將職業道德建設落到實處。
⑵ 我國水工環地質調查現狀分析
我國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是隨著經濟發展情況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需要,逐步開展的。1∶20萬~1∶10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在我國已全部完成,對我國北方主要乾旱缺水及土壤鹽鹼化地區,南方個別缺水地區也進行了農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近來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發展更快,為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提供了基礎性、專門性、綜合性、服務性等多方面的地質科學依據。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大中城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農業地質、生態地質工作正在快速開展。
一、調查內容
以1∶20萬為主要比例尺的全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已經完成,北方乾旱地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開展了1∶5萬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工作,調查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含水岩組、富水程度、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質、開采現狀等。
區域工程地質調查主要在大江大河沿岸,一些交通干線,一些主要城市和地區,沿海岸帶工程地質調查也已開展了工作,內容主要有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物理力學性質、人為工程地質現象、外動力地質現象,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資料服務。
分省區區域環境地質調查除個別省區外已基本完成,1∶20萬~1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開展了局部的范圍,1∶1萬~1∶20萬大中比例尺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在經濟發達地區開展較多,國土綜合開發重點地區進行了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調查內容也大致相同,多以水環境和工程環境問題為主要內容,包括工程地質因素、人為環境影響、地質災害等相關內容。
專門地質災害調查,以市、縣行政區進行了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長江三峽地區、京津唐地區、沿海城市、西南和西北等主要交通干線沿線的大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均查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地點、規模及相關因素,為區域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據,調查的地質災害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地質學家經過地質與農業的相互關系分析後提出了「農業地質」概念,之後農業地質作為地質的一個分支學科,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地質為農業經濟服務也得到了農業部門的認同,尤其是在特色果種等方面調查土壤、果質、水土關系、土體結構,在許多地區開展過局部的工作,90年代開始的1∶5萬地質調查在第四系覆蓋區許多圖幅加上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農業地質、生態地質專項調查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新一輪水工環地質調查的具體內容
經國土資源部和相關部門地學專家充分論證,1999年啟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在加強生態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較高標準的具體要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在內容上發生了如下方面的變化:
1.水文地質
在總結已完成的全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對水文地質條件變化較大的地區補充調查,查明西北和西南主要缺水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形成條件,開展了全國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重點在華北、西北、西南地區開始地下水資源潛力調查試點。
2.工程地質
開展江河沿岸地區干堤加固工程地質調查,重要城市和主要經濟區重大工程地殼穩定性調查,軟土地基穩定性,河流作用河床沖刷及動力學問題,新構造運動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3.環境地質
繼續進行全國1∶50萬~1∶10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和近海海域1:25萬海洋環境地質調查,沿江河地區環境地質調查,三峽庫區及移民地區環境地質調查,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4.地質災害
查清我國主要地質災害的種類、時空分布、規模和危害程度,重點開展重要經濟區、重要交通干線、人口密集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調查、預警和防治;進行地面沉降、土地荒漠、鹽鹼化、水土流失等等緩變性災害調查防治。
5.生態地質
生態地質調查主要在長江黃河流域經濟區、沿海地區、東北經濟區開展,重點是沿江河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三峽地區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生態地質問題,沿海城市及海岸帶生態地質。
就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和工作安排,我國水工環調查今後發展的趨勢進一步緊密地結合國家經濟建設大目標和社會需要,西部缺水地區地下水調查、三峽地質災害調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地質調查、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地質調查、首都經濟區資源環境調查、東北經濟區農業生態地質調查等,都體現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為國民經濟建設直接服務的發展方向。
⑶ 地質工作的產業定位
地質勘查在我國的產業分類中曾是一個獨立的產業,但是,在 2002 年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GB/T 4754—2002) 中,被分入到第 M 類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從此不再具有國民經濟一級產業的地位。按現行的分類標准,地質勘查業是一個二級產業,其產業代碼為 78,下含 5 個三級產業: 能源礦產地質勘查、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其他礦產地質勘查、基礎地質勘查、地質勘查技術服務。
在2007 年北美產業分類標准 ( NAICS) 中,將地質勘查歸入石油天然氣開采產業和礦業,其二級類為 「礦業、採石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 ( 代碼: 21) 」,三級類為 「礦業支撐活動 ( 代碼: 213) 」,四級、五級類與三級類名稱相同,之後有 5 個六級類,分別列出了對油氣、煤炭、金屬和非金屬礦業的支撐產業,這些礦類的地質勘查是其中的產業內容之一。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等調查工作歸入「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 ( 二級類,代碼: 54) 」中的四級類 「建築、工程和有關服務 ( 代碼: 5413) 」。區域性地質工作分屬兩個五級類: 「地球物理調查和制圖服務 ( 代碼: 54136) 」,「調查和制圖服務 ( 地球物理除外) ( 代碼: 54137) 」。
在 2007 年國際產業分類標准 ( ISIC) 第四版草案中,將地質勘查歸入 「礦業支撐服務活動 ( 09) 」。石油天然氣勘查和其他礦產勘查分別歸入兩個三級產業類中。石油和天然氣勘查歸入三級類 「對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支撐活動 ( 091) 」,這個三級類目前只列出一個四級類產業,其名稱也是 「對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支撐活動 ( 0910) 」。在這個四級產業類中,除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查外,還包含其他一些支撐油氣開採的服務活動。應該注意的是,在這個四級類中,不包含地質、地球物理、地震等工作。其他礦產的地質勘查被歸入三級類 「對其他礦業和採石業的支撐活動 ( 099) 」,這個三級類目前也只列出一個四級類產業,其名稱也是「對其他礦業和採石業的支撐活動 ( 0990) 」。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等調查活動被歸入到第 M 類 「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 ( 代碼: 70) 」中,其二級類為 「建築和工程活動; 技術檢驗和分析 ( 代碼: 71) 」; 其四級類為 「建築、工程活動及相關的技術咨詢 ( 代碼: 711) 」; 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所屬的四級類名稱仍為 「建築、工程活動及相關的技術咨詢 ( 代碼: 7110) 」,其中包括地質、地球物理和地震調查。實際上,所有的地質調查活動和除與油氣、礦業和採石業有關的地質勘查活動 ( 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 都包含在這個類型中。
由以上產業歸類可看出:
( 1) 北美產業分類標准和國際產業分類標準的分類體系基本相同,對地質勘查業的歸類思想也基本相同。這兩個分類標准都把地質勘查分別歸入兩個產業大類: 將與油氣和礦石開采 ( 油氣、礦業、採石業) 有關的地質勘查歸入第二產業的採掘業中,而將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歸入第三產業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業中。前者是一個以鑽探為主,輔之其他探礦和地質工作手段的地質工作,是完全的商業性地質工作; 後者是以區域性地質填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和其他門類地質調查為特徵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公益性地質工作,部分屬於商業性地質工作 ( 如石油公司的地震勘探) 。
( 2) 歸入採掘業中的地質勘查工作,其歸入的具體產業類型屬於對採掘業的支撐,而不是採掘業本身。這種支撐產業的主要任務是為採掘業提供鑽井和礦產信息方面的技術服務。因此可以認為,雖然商業性地質勘查被歸入第二產業,但它仍然具有第三產業的特徵,只是因其與採掘業在經營主體、投資主體、技術操作上密不可分,才成為相應的採掘業中的一個子類。
( 3) 我國新的產業分類標准,將地質勘查統一作為一個第三產業,置於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大類中,這相當於把以公益性為主的地質工作與以商業性為主的地質工作放在一個產業類型中,仍然沿襲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地質勘查產業分類思路,不利於明晰兩大類地質工作的服務目標、優化兩大類地質工作的服務體制與機制、增強兩大類地質工作的社會經濟服務效果。我國地質工作的產業分類,需要按照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借鑒國際產業分類標准,進一步調整到位。
⑷ 地質學類各專業包括哪幾個
地質專業的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專業
下面是08年的招生簡章
09年的還沒有出來估計也是差不多的
070901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603地質學綜合
或
609高等數學
④
804
沉積岩石學或
807
石油地質學
非地學專業畢業生必須考609高等數學;
地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石油工程畢業生考603地質學綜合)
復試科目:構造地質學或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302數學二
④
804沉積岩石學或
807石油地質學
復試科目:構造地質學或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一。構造地質學
01.石油構造分析
02.板塊構造與沉積盆地
03.變形分析與應用構造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603地質學綜合
或609高等數學
④
804沉積岩石學
或807石油地質學
二。第四紀地質學
01.第四紀地質與環境
02.第四紀地質與災害預測
03.第四紀地質與新構造運動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603地質學綜合
或609高等數學
④
804沉積岩石學
或807石油地質學
非地學專業畢業生必須考609高等數學;地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石油工程)畢業生考603地質學綜合
復試科目:構造地質學或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長江大學2008年碩士研究生業務課參考書目
1
沉積岩石學
《沉積岩石學》(第二版,上、下冊)
馮增昭
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2
地質學綜合
《地質學基礎》李建明等主編(可用原劉學鋒
李建明主編的學校內部教材)
石油工業出版社
《古生物地史學》
杜遠生、董金南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3
石油地質學
《石油地質學》(第二版)
張厚福等編
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4
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陳恭洋等主編
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5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
吳信才等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6
遙感原理
《遙感原理、方法和應用》
孫家丙
抒寧等
測繪出版社,1999
7
地圖學
《新編地圖學教程》,蔡孟裔
毛贊猷
田德森
周占鰲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概論》
李智毅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⑸ 我國在地質調查技術方面有哪些突破
據報道,我國基本實現地質調查全流程信息化,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地質版雲、地質大數據權建設工作初具規模,可為全國用戶提供中國地學研究成果互聯網在線共享服務。
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同時在地質背景對比研究、地質填圖、地球化學填圖和衛星遙感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合作。下一步,將開展信息化、大數據、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等前沿技術研究。來源:人民日報
⑹ 我國地質勘查現狀與成就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需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找礦,為礦業迅速崛起服務。廣大地質工作者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大慶油田的發現,使我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白雲鄂博稀土—鐵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德興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為我國原材料工業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地質礦產工作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為建立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資源保障。近年來,尤其是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實行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探索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國務院批准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取得重大進展。在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等重點成礦區帶形成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礦產資源後備勘查基地。海域和陸地新區油氣及新能源調查取得新發現,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國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9種,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實施,新發現礦產地800餘處,其中大型以上60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20億噸、銅4054萬噸、鉛鋅9518萬噸、錫300萬噸、鎢69萬噸、金1278噸、鉀鹽7124萬噸。
大調查充分發揮在地質找礦中的先導作用,一批重大發現引導社會資金及時跟進。在華北陸塊成礦區形成了100億噸的鐵礦資源遠景區,在岡底斯成礦帶形成了2000萬噸以上的銅礦資源遠景區。勘查了西藏驅龍銅礦、雲南普朗銅礦、遼寧大台溝鐵礦、安徽泥河鐵礦、四川砂西銀鉛鋅礦、新疆羅布泊鉀鹽、遼寧青城子金礦、青海大場金礦等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大型超大型礦床,評價了新疆白乾湖鎢錫礦、西藏金達鉛鋅銀礦、湖南騎田嶺錫礦、豫西南鉛鋅銀礦、閩中鉛鋅礦等一批重要資源富集區。
目前,新疆羅布泊鉀鹽已開發形成生產基地,滇西北銅礦和西藏驅龍銅礦也在規劃開發中。新疆伊犁、吐魯番、內蒙古二連等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鈾礦有望形成新的能源資源基地。
通過以大調查為先導的礦產勘查工作,深化了對16個重點成礦區帶地質背景、成礦規律認識,確定了新疆祁漫塔格、西天山、西南天山烏拉根、內蒙古二連—東烏旗等10處資源遠景良好的重點找礦工作區,和西藏班公湖—怒江(銅鉛鋅多金屬)、揚子周緣(揚子型鉛鋅礦)、華北陸塊(鞍山式鐵礦)三個新的重點成礦區帶,提出了東北松遼盆地外圍、西北銀額盆地、西南中上揚子盆地和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等四大油氣資源新區。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程度明顯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實現了中比例尺陸域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獲取了海量的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地質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提升對地球的認知和探測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資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4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1%。
1:100萬區域航磁調查和區域重力調查基本實現我國陸域覆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1:20萬航磁調查完成80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4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58%。1:50萬區域化探完成33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35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16%。1:20萬區域化探完成99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59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74%。1:25萬多目標區域化探完成16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36%。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實施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為185億噸油當量。開展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在南海北部發現厚度超萬米的新生代沉積地層,東海陸架盆地南部存在侏羅系一白堊系含油氣系統,具有良好油氣勘探前景。1:100萬永暑礁幅、南通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圖幅的完成,為全面開展我國管轄海域區域地質調查奠定基礎。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區地下水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查明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補給資源約為每年8840億立方米,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為每年3530億立方米。西部嚴重缺水和地方病地區地下水勘察,解決了1150多萬人飲水難題。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初步查明西南岩溶石漠化現狀,建立了80多處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工程。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為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基礎。相繼開展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初步建立了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體系。
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在西南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和湘鄂桂等地質災害高發區,開展62個縣16平方千米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推進群測群防預警體系的建立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開展,2003~2008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00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初步建立了專業監測網路。完成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初步摸清了礦山環境現狀,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
六、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調查了我國土地質量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開展全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質量評估,對土地進行地球化學等級劃分,在科學合理施肥、名優特農產品開發、地方病防治、環境保護、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第四紀基礎地質研究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
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獲得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面沉降、地下水開采等數據,對地下空間開發地質環境適宜性進行了評價,建立了城市三維可視化的地學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地下空間利用、工程建設、災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七、原創性地質科技成果豐碩
地質調查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共有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8個項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大陸岩石圈三維結構研究,首次全面系統地劃分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維結構及演化規律。長興、宜昌等8個「金釘子」剖面獲得世界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科聯的批准。以熱河、關嶺生物群為代表的古生物研究進入世界前沿,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6篇。編制出版了數十種全球、洲際、全國及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水文地質等系列圖件。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與鹽湖資源、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自主研發了多台套地質調查急需的勘查儀器裝備,成功構建了深部找礦勘查綜合技術體系。集成了一套實用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統,自主研製具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氦光泵磁力儀,引進集成了實用化高精度機載POS系統,研製了手提式高靈敏度井中X射線熒光儀,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輕便普查型幅相儀系統和井中高精度質子磁力儀樣機,全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實現了空中—地面—地下立體勘查技術體系。特殊景觀區化探系列方法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淺覆蓋區機動淺鑽—化探方法技術體系成功實現了1:5萬填圖和異常查證工作。突破了航天高光譜—航空高光譜—地面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高光譜填圖技術等立體光譜探測重點環節的關鍵技術。遙感異常提取技術體系和干涉雷達地面沉降監測技術體系,成功在全國礦產潛力評價和地面沉降監測中得到應用。地球化學塊體理論、76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技術和深穿透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研究進展,使我國區域化探研究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鑽具和護孔材料成功地承擔了大陸科學鑽探任務。難選冶銅、金、鐵等礦產資源利用和尾礦二次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地科聯、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CCOP等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美國、加拿大、荷蘭、俄羅斯、印度等26個國家的地調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牽頭組織亞洲地質圖、亞洲水文地質圖、亞洲中部及鄰區等國際合作編圖,開展跨境成礦帶成礦作用與成礦規律對比研究,提出可供境外勘查開發的成礦遠景區建議。建立完善了全球礦產資源資料庫,收集了全球31個國家較完整的地質礦產信息、全球46萬余條礦產地數據、20萬個礦山信息、2000多家礦業公司信息;7000餘條主要礦產的儲量、產量和消費量數據以及境外投資環境和礦業法規等信息;已發布全球12個重要資源國家國別報告,並為國家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省(區、市)地勘局和礦業公司等160餘家單位和部門提供了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
九、公益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重要步伐
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全文上網累計8000餘種,網上提供數據產品25種,資料數據目錄11萬種。網站訪問量從2006年的2.8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1.3萬人次,增長近4倍。數據產品訪問量由2006年的4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30萬人次,增長7.6倍。
2008年接待到館閱者以及電子郵件接待閱者12萬人次,是2001年的18倍。借閱資料份次是2001年的12倍。中央提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決策後,為重點工程施工設計單位提供報告復印13萬頁,電子圖件復制1500幅,數據量24.8GB。
⑺ 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姚華軍王文張潤麗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在傳統地質工作管理體制下,我國地質工作實行的是統一的事業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沒有劃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地質勘查隊伍分別隸屬於多個部門管理;國家對地質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的中央直屬事業單位管理;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的上下游分離。地質勘查由國家財政投入,地勘單位生產的全部地質成果上交國家,由國家通過調撥的方式供礦山企業無償使用。這種事企混合運行的管理模式,導致了礦產勘查的產業屬性模糊,並使之游離於礦業越來越遠,無法形成勘查開發的良性循環。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多年來地質工作積極探索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地質工作新體制,積極探索建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及相繼出台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確立了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制度框架,為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奠定了基礎。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礦業權市場開始建立並日趨活躍,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總體上呈緩慢增長,但投入結構不平衡,與新形勢對地質工作的需要相比有效投入不足,其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企業各負其責的地質工作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本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的結論和建議。
一、我國地勘投入的主要情況分析
1.地質勘查投入總量、投資來源及變化趨勢分析
1989~2004年,我國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總體呈增長趨勢,從1989年的6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90億元(主要是油氣投入增長的影響)。尤其是近兩年,由於受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長拉動影響,全國地勘投入以年均30多億元幅度增長。
1989~2003年,我國地勘行業政府財政(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也逐年增長,從1989年的33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111億元,但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斷下降,由1989年的1.17%降到2003年的0.45%(見表1和圖1)。
表1地勘工作費用投入變化情況表單位:億元
續表
資料來源:表中「財政支出」和「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兩欄數據來源於《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財政支出」來源於財政部《關於200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04年「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數據來源於《中國礦情通報(2004年)》;其他數據來源於《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和《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1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圖
從資金來源來看,2003年全國地勘行業地質勘查投入259.76億元,其中國家地勘費投入9.85億元(含礦產資源補償費2.33億元);地方財政資金投入6.24億元(含礦產資源補償費1.85億元);企事業單位投資243.01億元,佔地勘總投入的93.55%;其他資金0.66億元。地勘投入中企事業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政府財政實際投入地質勘查工作的比例逐漸下降(見表2)。
表2不同資金來源地質勘查投入表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綜上所述,一是1989年到2004年,我國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總體呈增長趨勢。二是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逐年增長。三是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由1989年的1.09%減少到2003年的0.45%。四是政府財政撥款中投入實際地勘工作的費用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占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的22%(2003年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的財政撥款費用包括國撥地勘費9.8億元、地方財政投入6.2億元和地質調查經費8.6億元,合計24.6億元,占當年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111.43億元的22%),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主要承擔了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及扶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等改革成本和社會保障功能。五是企事業單位投資佔地勘總投入的比例不斷上升,2003年佔地勘總投入的比例為94%。
2.地質勘查投入結構及變化趨勢分析
(1)地質勘查投入礦種結構分析。
油氣勘查費用自1989年以來持續增長,1999年後增長趨勢變緩,2004年增長迅速,達到254.06億元。從地勘工作費用的專業結構來看,油氣地勘工作費用佔地勘工作總費用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達到87.44%。油氣勘查費用從1989年的24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54.06億元,增長了11倍多。油氣勘查費用的增長主要依靠好的機制,其勘查費用主要根據石油產量按噸提取並計入銷售成本(見表3)。
表3地勘投入礦種結構情況表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1996~1998年3年統計資料中的統計口徑與其他年份有差別,難以統一分析,因此未列入。
我國非油氣(列入礦種的)礦產勘查投入1989~2003年大體在每年20億元左右,1989~1995年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年均為19.7億元,1999~2003年年均為17.5億元。後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投入年均減少2.2億元。如果考慮到物價上漲、找礦難度增大等因素,非油氣礦產勘查的投入呈相對減弱趨勢。不能分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包括基礎地質工作、綜合研究等無法明確是哪些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大部分是工作程度很低的地質工作。1989~1995年,不能分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每年平均為23.2億元;1999~2003年平均年投入18.3億元,後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投入年均減少約5億元。反映了一些風險較大的前期地質工作投入減弱(見表4)。
表4非油氣及前期地質工作投入情況表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1996~1998三年統計資料中的統計口徑與其他年份有差別,難以統一分析,因此未列入。
*「修正值」部分1999年後包括地質調查投入經費。
從資金來源來看,非油氣礦產勘查總投入中主要是企事業投入明顯增加,2003年企事業投入到非油氣礦產勘查資金占非油氣礦產勘查總投資的51.7%;而國撥地勘費在逐年降低,由2000年的14億元降到2003年的8億元,占總投資比例從58.8%降到26.4%(見表5和圖2)。
表5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按來源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2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圖——按來源
從地質勘查投入礦種分布看,2003年能源礦產、貴金屬礦產和有色金屬勘查投資強度比較高,能源礦產投入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貴金屬和有色金屬,三者的投入佔了整個投入的77%(見表6和圖3)。
表6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表——按礦種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32003年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分布圖
(2)地質勘查投入地區結構分析。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從2001年開始,西部地區的地勘費總投入連續3年明顯高於東、中部地區,到2003年西部地區地勘總投入為119.06億元,較2002年增加24.73億元,西部地區投資比重較2002年上升了26.22個百分點(見表7)。
表7分地區地質勘查投入表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2000~2003)》。
(3)全國固體礦產勘查登記相關情況的統計分析。
勘查項目基本情況:2003年度全國正在實施的固體礦產勘查登記項目8751個,比上年增加3.80%。全國勘查項目的登記總面積14.22萬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0.97%。東部地區勘查項目2354個,中部地區勘查項目2282個,西部地區勘查項目4115個。勘查項目登記面積位居全國前10名的省份為:雲南省、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國勘查項目位居前10位的礦種為:金礦、鉛鋅礦及多金屬礦、銅礦、鐵礦、煤礦、地熱(215個)、鋁土礦、錳礦和礦泉水。正在進行野外施工的8210個勘查項目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以下合稱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的勘查項目2408個,佔29.33%;內資企(事)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人和其他(以下合稱「社會資金」)投資的勘查項目5641個,佔68.71%;政府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投資的勘查項目161個,佔1.96%。
探礦權人的情況:全國8751個勘查項目為3188個探礦人所持有,比上年增加10.16%。其中內資企(事)業2399個,比上年增加21.22%;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資企業29個,比上年增加70.59%;個人711個,比上年減少1.80%;其他機構49個,比上年減少71.84%。內資企(事)業中,國有地質勘查企事業單位773個,比上年減少4.45%;私營企業269個,比上年增加69.18%;國內其他企業1357個,比上年增加34.22%。
勘查項目的投資情況:全國正在進行野外施工勘查項目8210個,勘查投資為278832.75萬元,比上年增加40.82%。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9545.06萬元,比上年增加7.12%;地方財政資金40450.84萬元,比上年增加5.92%;內資企(事)業單位投資132553.62萬元,比上年增加52.20%;港澳台商企業投資127.87萬元,比上年減少86.47%;外商企業投資6161.71萬元,比上年增加98.58%;個人投資23280.80萬元,比上年增加142.29%;其他機構投資26712.86萬元,比上年增加108.48%。
二、地勘投入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盡管地質勘查投入總量和政府財政投資地質勘查總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遠遠滿足不了新時期地質勘查的需求。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不足;由於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不完善,投資環境差,多元化資金投入固體礦產勘查的規模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增加地質工作有效投入,擴大地質工作規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問題表現如下。
1.地質勘查有效投入總體偏少,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勘工作的需要
當前,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國礦產資源潛力較大,由於地質勘查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總體還比較低。油氣、煤炭資源探明率不足20%,我國西部地區和管轄海域還有一批勘探新區,東部老油氣區深部還是勘探新領域。尤其是深水領域,國際上油氣勘探已經深入到2000米水深以下,但我國還基本局限於200米以上淺海域。固體礦產勘探程度較低,礦產勘探空白區佔到全國陸地面積的72%,固體礦產勘查僅對8萬多處物化探異常中的1/3進行了查證,對20多萬礦點、礦化點中的1/10進行了勘查評價。尤其是西部地區和大興安嶺地區,礦產勘探程度較低,絕大部分還是勘探空白區,還有大批物化探異常尚未查證。東部地區工作程度相對較高,但一般僅局限於地下500米以上,深部仍有巨大的找礦空間。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反映了兩個不適應:一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地質工作在摸清資源家底,為國家進行與資源相關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方面不適應;二是在探明國內資源,緩解資源瓶頸方面不適應。
2.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投入不足
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與新形勢相比明顯不足,導致公益性地質工作規模不適應新形勢要求,作用遠沒有到位。
我國基礎地質調查數量、質量都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完成的,資料總體上比較陳舊,部分地區中小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還存在空白,大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薄弱,1:5萬區域地質調查僅完成國土面積的20%,基礎地質數據亟待更新。我國地質工作比較注重單一性的專業發展,缺乏跨學科的集聚和綜合,降低了地質工作對資源、環境問題的綜合解決能力。未能形成像美國的「地球探測計劃」、澳大利亞的「國家四維地球動力學探測計劃」及「玻璃地球」計劃、加拿大的「岩石圈探測計劃」等那樣的大項目。我國區域基礎地質工作基本都部署在岩石出露地區,對第四紀基礎地質、地殼深部地質工作不重視。
海洋地質調查薄弱。我國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空白,總體水平落後發達國家30年以上,與周邊爭議國家相比也有明顯差距。對爭議海區缺乏翔實的地質資料數據,對資源賦存狀況缺乏整體了解。
目前,國家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總體上仍以20年前的資料為依據,對地下水開發的監督管理缺乏完整系統的動態資料。近幾十年來,我國環境地質調查嚴重滯後,調查精度較低,造成地質環境保護與改善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不能滿足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鎮)化和現代農業的規劃布局需求。我國至今尚沒有開展系統的地下水污染調查,對北方的荒漠化和南方的石漠化缺乏系統的調查和防治對策研究。
由於找礦難度加大,勘查前期投入不足,礦產勘查的工作程度不高等多種原因,導致礦產勘查後備基地短缺,增大了勘查風險,造成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脫節,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觀望,進而造成開發基地短缺。
3.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完善尚需要一個較長過程
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金大量退出礦產勘查領域,但市場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主要是非油氣礦產勘查),地質工作投資規模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由於我國礦業權市場還不完善,風險勘查資本市場還沒有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商、個人和企業等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沒有形成資源再生產補償機制,導致礦山企業缺乏資源補充能力。大量民營資本、國外資本對礦產勘查市場深感興趣,但由於勘查投資環境差、資源質量差、擔心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投入礦產勘查。因此,礦產勘查資本遠沒達到應有水平。尤其是非油氣礦產勘查的投入呈相對減弱趨勢,前期地質工作投入不足。考慮到我國老礦外圍、深部、西部空白區等尚有很大找礦潛力,因此,目前非油氣礦產勘查規模總體偏小,還有很大投資空間。礦業投資中開采、加工等下游產業過熱,但礦產勘查尤其是固體礦產勘查等上游產業投資熱情不高。
4.缺乏全國的統一規劃,存在分散管理現象
目前,中央財政撥款開展的地質工作的管理是多頭管理,缺乏統一部署,存在重復立項的現象。由於地質工作主要場所在野外,分散管理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在質量管理和成果管理方面也很不規范,使國家財政投入礦產勘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5.原有地勘隊伍規模過大,使得投入效益低下
我國龐大的地勘隊伍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前,地勘單位雖然大部分已實行了屬地化管理,但是原有地勘隊伍的龐大規模沒有實質性改變,導致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實際投入地質勘查工作的比例有限,投入效益低下。2003年,我國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總量約111億元,而其實際投入地質工作的費用占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總量比例為22%(含國土資源大調查),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主要承擔了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及扶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等改革成本和社會保障功能。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我國正處於對礦產資源的旺盛需求期,但公益性地質工作規模不足,地位和作用沒有發揮;商業性礦產勘查不活躍,礦產勘查資本遠沒達到應有水平。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缺乏商業性勘查活動的保障。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健全體制,完善機制,加快發展,擴大地質工作規模和服務領域,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建議建立公益性地質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商業性地質勘查以社會資金投入為主的多元投資機制。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要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要求,將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確保足額及時到位,並建立合理增長機制。中央財政要加大重大地質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地質重大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省級財政也要根據本地區的情況,增加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
政府應通過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市場,積極發展礦業資本市場,改善地質勘查市場環境,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依法保障礦產勘查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等措施,引導和促進各類社會資本投資商業性礦產勘查,實現地質勘查投資多元化。
作者簡介
[1]姚華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王文,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3]張潤麗,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⑻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尋找、調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各種古籍的記述及溫(礦)泉、礦產開發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證實。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發現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餘姚河姆渡井,據14C測定,有5700年的歷史,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所建。這都充分說明我國鑿井開采利用地下水的歷史久遠。
在鑿井技術方面,據記載,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廣都(今成都附近雙流一帶)鑿井開采鹵水制鹽。公元280年,在江陽(今四川自流井一帶)彝族人梅澤,鑿一井自噴鹵水,便稱之為「自流井」,這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紀中葉),創造了「沖擊式頓鑽鑿井法」,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鑿井技術的發展。1835年,四川自貢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鑽,鑽入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規模地開發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氣和鹵水資源。
我國礦產開發中排除水患的歷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坑木,經14C測定,多數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數百座豎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達50m,其中,排水系統相當完整,還發現有水桶等排水工具。這是迄今世界上發掘的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古代采礦和冶煉遺址,正是在這些礦山開采中,在長期不斷發生和排除水患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與礦井水作斗爭的知識與經驗。
陝西臨潼的驪山溫泉,即華清池,相傳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漢時用於療疾,至唐朝達到極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列舉了全國溫泉41處,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中,記載溫泉500餘處,明朝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成分對泉進行了分類等。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最悠久,對水文地質理論的建樹及調查技術的應用皆有突出的貢獻,曾居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僅有極少數的地質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質調查與鑿井工作。上海於1860年開始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開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幾口自流井開鑿於1920年前後,深30.48m左右,自溢,水質好。但真正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地下水的調查研究,開端於20世紀30年代。謝家榮在1929年發表了《鍾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鈺等人在河南作過農田灌溉用水的調查,寫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陽、林縣、淇縣、睿縣一帶地下水》兩冊報告。傅健1935年發表了《陝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於1948年寫有《蘭州附近水源地質之研究》等調查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水文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即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科學領域內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初始階段(或創業階段)。主要工作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興建大專院校和建立科研機構。水文地質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科學。進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勘探建設了一批水源地,滿足了急需。
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和前進階段。主要在東部幾個大平原上開展了農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工作,尤其是在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抗旱打井運動,即60年代是農業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對許多大水礦床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了基岩山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上海市由於過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編制出版了各種「勘查規范」和「圖系」,出版了一些結合我國實際的水文地質教材和專著,60年代後期的「文革」動亂,使水文地質工作嚴重受阻。
20世紀70年代為發展階段,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由於國內水文地質生產項目激增,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和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如同位素技術,電模擬,負壓計、中子儀等測試技術,使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理論與實踐諸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3以上的地區已完成了以1:20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995年,此項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區採用了航衛片解譯新手段,還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20世紀70年代,也是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在該時期區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污染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地下水資源開發負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或醫學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綜合研究階段,同時,也是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該時期,在水文地質勘探與試驗方面,加強了深部鑽探和各種物探工作,一些地區應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補給研究。在水文地質計算方面,廣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採用了非穩定流數值法,建立了各種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在大面積地下水和局部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礦床及礦井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大部分礦區都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基本上杜絕了較大災害性的突水事故,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分類、涌水量預測等方面均有較大創新或突破。全國性的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初具規模,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顯成效,在較多項目中採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最優化技術,開展了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莊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質模型的研究(山東濟寧市等)。
另外,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立法工作,先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1996年修正),《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等法規,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保護和優化開採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實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綜合評價與管理,人工調蓄地下水資源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軌道。對北京等25個重點城市和京津唐等8個重點經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77個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資源環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分區評價與總匯,全國水文地質區劃等工作,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優化開採取得明顯成效,礦泉水及熱礦水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為保證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質信息,就必須建立相應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資料庫。例如,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開發的「河南省地下水資源數據管理系統」和「地下水均衡觀測數據處理系統」等,均運行良好。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1997年建立了全國水文地質信息資料庫系統。
20世紀末21世紀初,水文地質工作向立體化和縱深發展,並得到了全方位的廣泛應用,在水文地質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水文地質科學體系。尤其是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節約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獲得豐碩成果,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06年完成覆蓋全國960萬km2和40多個重點城市、匯集1017個圖幅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字化建設,建成全國性1:20萬數字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單一工種向多工種、多方法、多手段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由水文地質普查到綜合研究,由穩定流計算發展到非穩定流及數值法,由單一勘查目的到考慮綜合效應,由盲目開採到優化開采和科學管理,在水文地質科學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現代水文地質學科學體系。
由於地下水與地表水是具有統一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今後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應加強地下水、地表水的綜合調查研究和統一規劃,把地下水的研究與全球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從技術、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同時「多S」技術、同位素技術、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非線性技術等新技術方法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會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今後水文地質工作將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專門水文地質的概念和任務?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3.簡述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4.我國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5.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7.你對水文地質工作有什麼認識?
⑼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概述
一、地質勘查行業的概念
地質勘查行業簡稱地勘行業,是指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活動的企、事業單位的總稱。地質勘查行業是以客觀地質體為對象,應用各種地質工作方法和勘查手段查明地質礦產資源和地質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地質礦產資源、地質資料和勞務,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的產業。
產業、行業、部門是三個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產業是同類生產性企業、部門、行業的總稱。它是介於社會經濟宏觀總量與微觀細胞(企業、家庭)之間的中觀層次,可以大到按第一、二、三次產業分類的產業(如農業、工業),也可以小到為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集合,即狹義的產業概念與行業概念相同。地勘產業屬狹義產業概念,故地勘行業概念與地勘產業概念相同。
產業、行業、部門歸根結蒂都是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企、事業單位的集合。某種產業、行業、部門能不能形成和延續存在,取決於組成它們的企、事業單位數量及其相對穩定性。我國學習前蘇聯設置一個獨立的部門——地質(或地礦)部,並實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來管理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發展到60年代,我國已有上千個穩定的地勘單位,從而,既形成了地質(或地礦)部門,又形成了地勘行業和地勘產業。正是由於這一客觀存在,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兩次(即1984年和1992年)行業或產業分類中,都劃出了地質普查勘探業。1988年和1993年兩次政府機構改革時,國務院還將地勘行業管理職能賦予了地礦主管部門。在目前我國政府組織管理形式的現狀下,我國地勘行業的作業、管轄范圍分別分散在包括以地質勘查為主業的地礦部以及冶金、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核工業、黃金、建材、化工以及輕工等10多個部門和單位當中。
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概念
地勘行業管理,是指地礦主管部門對從事地質礦產勘查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和部門實行統一的方針政策及法規的歸口管理。地勘行業管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化,適應地質勘查產業的改革和發展而建立的。地勘行業管理是在地勘行業領域內,破除傳統的部門和系統各自獨立、封閉的行政管理界線,實行跨部門、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統一的、全方位的地勘工作全程管理。根據1988年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對各部門政府職能的劃分,已明確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作為地勘行業的政府主管部門,行使和承擔對全地勘行業具體的行業管理職責和相應的工作任務,即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地勘行業及與其相關的社會事務進行間接引導的宏觀管理,以體現國家的意志和行業要求,通過對國家地勘產業政策的制定和指導實施,進行宏觀調控,組織編制和制定各項有關規劃、計劃以及工作標准、規范、規程,協調、理順相關關系,對地勘行業生產活動的監督、地勘單位資質認證、項目和成果登記、行業綜合統計、提供公眾服務以及在其職權范圍內的其他具體事項進行統一管理和協調,促使地勘行業和地勘經濟健康、有序、持續、協調發展,以體現地勘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應有地位與作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體制的深化改革,對地勘行業及其管理的概念、涵義及其作業、管轄范圍與內容的確定也將不斷地趨於科學與合理,並且將在管理體制、形式和內容等有關方面做出相應的改革與調整,使地勘行業管理更加符合和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與需要。
為了使地勘行業在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各項比例關系中佔有其適當的位置,促進和保證地勘行業和地礦經濟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從地勘行業的特點及其組織管理形式的現狀出發,就需要深入探索、尋求一種既符合地勘行業發展規律又適應現實需要的科學合理、執行有效的政府管理組織形式和手段。鑒於地勘行業管理屬於政府管理職能的組成部分,是政府實施行政管理的形式之一,在我國地勘行業形成與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地勘工作不斷深化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驗證,證明了在地礦行政管理中,對地勘行業採取行業管理的形式是適宜和有效的。
⑽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系
一、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統籌政府指導與市場調節,統籌監督管理與信息服務。面向全行業,營造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地質勘查市場環境,引導各類地質勘查企業和單位依法開展地質勘查活動,提高勘查作業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提升地質勘查整體水平,增強地質勘查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功能。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要統籌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重點要促進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地勘新體制、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勘查要素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要超脫傳統的部門管理、項目管理,重點在「知情、協調、引導、服務」上下功夫,反映行業訴求,協調有關政策,提供信息服務。
三要建立和維護公平公正的勘查市場秩序。平等對待各類勘查市場主體,協調各類勘查主體共同維護好市場秩序。
四要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各類中介機構的作用。通過委託授權等形式,將行業管理中的一些事務性工作交由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承擔完成,發揮其在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制
(一)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制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制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兩級管理。中央一級由國土資源部代表國家履行中央級地勘行業管理職能;地方一級由各省、市、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履行地方級地勘行業管理職能。
2006年12月8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關於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88號,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了中央和地方兩級地勘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國土資源部重點研究制定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的規劃、政策、技術標准和市場准入條件,強化勘查市場監督管理和信息服務,指導地方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重點加強本地區地質勘查行業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維護地質勘查市場秩序,指導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市(地)、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領導下,協助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有關工作,為地質勘查業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二)現行體制下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框架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與一些發達國家行業管理相比,我國行業管理有其鮮明的特點,這決定了我國在現行體制下地勘行業管理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現行體制地勘行業管理基本框架
基於目前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的現狀特點,地質勘查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行業協會、中介市場發育不到位,地勘行業體制尚處於轉型之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決定了我國目前的地質勘查行業管理主要是「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學會—勘查主體」的基本框架。在這一框架中,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是行業管理的主體,勘查主體是被管理的客體,而行業協會/學會則具有雙重身份,即在遵守和執行政府規范時,它同勘查主體一樣是被管理的客體,但在組織本行業成員實行行業自律時,它又是行業管理的主體。當然,同為行業管理主體的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的管理職能、作用、方式和方法是根本不同的。從當前我國行業管理方式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屬於政府主導型的行業管理。
(三)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目標框架
當我國地勘管理體制逐步健全與完善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基本框架將逐步調整變化,其框架形成過程即為協會行業自律性加強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目標框架
如圖2所示,隨著我國地勘行業管理日漸成熟,行業協會/學會將逐步從政府框架中分離出來,成為行業自律型中介組織,政府與行定協會/學會是委託—代理關系,委託方和被委託方是平等的法律主體。這時地勘行業管理將轉變為政府主導下的行業自律型管理。
三、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和服務的對象
(一)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系及構成
過去地勘行業管理是對地勘局及地勘單位直接控制的封閉系統的管理,具有很強的部門管理色彩。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行業管理無論從體制上、對象、管理內容和管理方式上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因此,當前加強地勘行業管理已不是對原有方式下地勘行業管理的加強,而是要實現行業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即從政府直接帶隊伍,轉變為政事、政企分離,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以政策法規、行業規范和服務等對地勘行業活動進行調控。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系主要由主體、客體和內容構成,如圖3 所示。
圖3 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系構成
地勘行業管理的主體為國土資源部和各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兩級政府部門。
地勘行業管理的客體是指從事地質勘查的法人經濟實體,包括從事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的事業法人以及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企業法人(包括國有和民營企業)等。
(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和服務對象
從地質勘查行業管理體系構成來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對象是整個地質勘查產業活動的主體,包括地質勘查投資主體(投資者和勘查主體、中介機構等)、勘查作業主體、其他從事地質勘查相關業務的市場主體等,包括相關企業(礦山企業、民營企業、地勘企業等)、有關事業單位(主要是地質調查事業單位和國有地勘單位等)、地質類院校和科研單位以及服務於地質勘查活動的各類中介組織及其人員。
四、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內容和手段
(一)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內容
地勘行業管理是對從事地質勘查活動進行調控、規范和監督管理,為地勘行業發展提供服務,其主要任務或管理內容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①研究制訂地質勘查行業發展戰略和規劃;②研究制訂促進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③完善和推廣地質勘查技術規范和行業標准;④建立健全地質勘查市場准入機制;⑤強化地質勘查行業信息服務;⑥加強對地質勘查市場的引導與監管;⑦推動地質勘查行業的交流與聯系。
(二)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手段
地勘行業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服務等多種手段,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面的協同參與。
1.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運用經濟執法和經濟司法來管理經濟的一種方法。當前亟須加強完善行業技術規范、制定行業發展的鼓勵政策、嚴格市場准入、加強礦產勘查市場培育與監管4個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訂與完善。
2.經濟手段
是指政府運用經濟政策、法規、經濟合同等方法管理經濟的一種手段。目前重點要加強地勘基金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勘查投資體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有序進入地質勘查市場。要落實《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管理暫行辦法》,努力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過與財政、金融部門協調溝通,探索建立我國礦產勘查的資本市場。
3.行政手段
是指政府通過行政機構,運用行政權力來組織和管理經濟的一種方法。通過勘查資質管理、行業准入條件、礦業權審批等手段有效調節勘查市場。主要是通過加強對勘查市場的監管,規范市場准入與交易行為。
4.信息引導
政府還可以通過提供信息服務、行業指導規劃等引導勘查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一是當前急需開展行業發展戰略研究,組織制訂地質勘查行業發展規劃。二要加快建立地勘行業統計制度,為行業管理和信息服務奠定基礎。三要通過組織行業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積極引導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