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水平投影地質塊段怎麼計算儲量

水平投影地質塊段怎麼計算儲量

發布時間: 2021-02-18 23:33:44

1. 資源儲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及其依據

在煤層底板等高線圖上,採用地質塊段法預估算煤層資源量。各塊段資源量按下式估算版:

魯西南石炭系——二權疊系深部煤炭資源賦存規律與資源預測

式中:n———3#煤層預測單元總數;

G———預測區3#煤層資源量,t;

Aj———第j個預測單元含煤斜面積(由平面面積和地層平均傾角計算得出),m2;

———第j個預測單元的煤層平均厚度,m;

———第j個預測單元的煤層平均空氣乾燥基視密度,t/m3

2. 儲量計算方法的方法

已有的儲量計算方法很多,下面著重介紹找礦,評價階段常用的算術平均法和地質塊段法 。
(一)算術平均法
該法的實質是把形態不規則的礦體,改變為一個理想的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狀體,其周邊就是礦體的邊界。
計算方法是先根據探礦工程平面圖(或投影圖)上圈出礦體邊界,測定其面積(若為投影面積,需換算成真面積。見後面塊段法的面積換算)。然後用算術平均法求出礦體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平均體重。最後按下面公式計算:
礦體體積: V=SxM
式中:V一礦體體積(下同);S一礦體面積;M一礦體平均厚度。
礦石儲量: Q=VxD
式中:Q一礦石儲量(下同;D一礦石平均體重。
礦體金屬儲量: P=QxC
式中:P一金屬儲量: C一礦石平均品位。
(二)地質塊段法
地質塊段法實際上是算術平均法的一種,其不同之處是將礦體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儲量級別、礦床的開采順序等劃分成數個塊段,然後按塊段分別計算儲量,整個礦體儲量即是各塊段儲量之和。
具體計算方法是首先根據礦體產狀,選用礦體水平投影圖(緩傾斜礦體)或礦體垂直縱投影圖,在圖上圈出礦體可采邊界線,按要求劃分塊段。然後分別測定各塊段面積S (系礦塊投影面積),根據各探礦工程所獲得的資料,用算術平均法計算每個塊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體重D和平均厚度M(為平均視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因為礦體的真面積與真厚度之乘積等於投影面積與投影面之法線厚度之積

3. 地質大塊段和地質小塊段法計算儲量有什麼區別

大塊段計算的比較模糊,准確性不高,塊段越小准確性越高。

4. 號岩管儲量估算

2.6.1 50號岩管金剛石工業指標的確定

根據50號岩管地質特徵和金剛石賦存情況,結合金剛石選礦試驗結果,經當時有關部門批準的50號岩管金剛石礦儲量估算工業指標如下:

邊界品位:10毫克/立方米

最低工業品位:15毫克/立方米

夾石剔除厚度:2米

最小回收顆粒直徑:0.2毫克。對0.5~0.23毫米級金剛石,儲量另行估算;對0.2~0.1毫米級金剛石,待工業試驗成功後,可算儲量。

2.6.2 儲量估算

50號岩管以110號勘探線為界,西段為簡單的扁筒狀,採用水平斷面法估算儲量;東段遞變為產狀較陡的岩脈狀,選擇地質塊段法估算儲量。

水平斷面法計算公式。當兩個斷面面積的相對差小於40%時,用菱柱體公式;大於40%時用截錐台公式。

中國金剛石礦床專論:中國金剛石礦找礦與開發

式中:Q為塊段金剛石儲量(克拉),S1為頂斷面面積(平方米),S2為底斷面面積(平方米),L為段高(米),C為塊段平均品位(克拉/立方米)。

地質塊段法計算公式。這是一種適用於脈狀、層狀礦體的二維儲量估算方法,計算公式為:

q=Q=S×M×C

式中:S為塊段投影面積(平方米),M為礦體塊段水平平均厚度(米),其他參數同上。

2.6.3 礦體邊界圈定原則

50號岩管的金伯利岩與圍岩比較容易區別,在地表、鑽孔、坑道里直接用肉眼就可以圈定岩管的邊界。鑒於從50號岩管採集的選礦大樣的所獲金剛石品位均高於最低工業指標,因此無須按品位圈定礦體邊界,只需圈出各種礦石類型即可。地表礦體邊界直接利用槽井探工程在野外1:500地質圖上實際圈出。

深部礦體邊界利用沿穿脈坑道配合鑽孔資料圈出,並依據礦體的自然尖滅趨向合理連接圈定,更深部的礦脈根據礦脈的產狀和形態變化的趨勢圈定。

2.6.4 50號岩管金剛石儲量級別的劃分

在勘探50號岩管時,執行的是當時我國的礦產儲量分類標准和勘探規范,探明儲量劃分為A1、A2、B、C1、C2五級。

50號岩管形態簡單,後期斷裂破壞不明顯,後期岩脈活動規模較小,對礦體均無破壞太大破壞。50號岩管金剛石礦儲量級別的劃分主要根據對岩管的地質研究程度、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礦石選礦加工研究程度、開采技術條件的查明程度確定。

B級儲量劃分條件。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得到詳細控制,地表採用20米×20米網度工程式控制制;+60米、-20米斷面以坑道與鑽探配合方式勘探,工程網度40×40米,段高80米。已採取足夠數量的大體積樣品進行選礦試驗,金剛石工業品級和品位的變化規律已基本查明。對破壞礦體的主要構造的性質、產狀、斷距已基本得到控制。

C1級儲量劃分條件。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得到基本控制,勘探網度40米×40米×60米,並有部分坑道控制;礦體通過一定數量的大體積樣品和岩心樣品進行選礦試驗,對礦體的金剛石工業品級和品位的變化規律已初步查明;對破礦體的構造已有控制。

C2級儲量劃分條件。礦體有稀硫鑽孔控制,對礦體形態、產狀已有大致了解;有一定數量的鑽孔礦心選礦樣資料,對塊段品位已大致了解;是鄰接C1級儲量的塊段,或依據地質推斷、礦體可能繼續下延的塊段。

2.6.5 50號岩管金剛石儲量估算參數的確定

面積(S)的確定。用求積儀測量,次數不少於2次,兩次測值差不超過±3%。儲量估算所採用的面積均採用二次以上測定的各合格值平均求得。橫斷面面積測定相對誤差均小於1%,水平斷面面積兩次測定相對誤差最大為3%,縱投影面面積兩次測定相對誤差最大為0.33%。

段高(L)的確定。由於50號岩管在地表不同標高出露,第四系覆蓋厚度也有差異,因此應求出地表礦體水平斷面的平均標高。計算方法是用算數平均法將全部的橫剖面按10m間距系統統計計算求得。

礦脈塊段平均厚度(M)的確定。利用地表和鑽孔礦脈水平厚度,用算數平均法求得。當縱橫剖面不垂直時,將從橫剖面量的礦脈水平厚度乘以縱橫剖面夾角正弦值求得。

塊段體積(V)的確定。根據塊段形態,分別採用截錐台公式或菱柱體公式計算求得。

平均品位(C)的確定。水平斷面平均品位,按地表、+60米、-20米標高所采大體積樣分別計算,用總除法,將所有樣品的總體積除以選獲金剛石總重量求得。Ⅰ塊段B級儲量的平均品位,採用地表和+60米兩斷面品位的算術平均值;Ⅱ塊段B級儲量的平均品位,採用+60米和-20米兩斷面平均品位的算術平均值。Ⅲ塊段C1級儲量的平均品位,採用以-20米斷面的全部選礦大樣和-20米以下鑽孔礦心樣品用總體積法求得。Ⅳ塊段礦脈C1級儲量的平均品位,用地表、坑道、鑽孔樣品以總體積法求得。Ⅴ塊段礦脈C2級儲量的平均品位,用鑽孔樣品總體積法求得。

2.6.6 50號岩管金剛石儲量估算結果

在完成50號岩管金剛石儲量估算後,用剖面法對Ⅰ、Ⅱ、Ⅲ塊段B+C1級儲量進行了驗算,相對誤差為7.44%,剖面法計算的金剛石儲量略高於水平斷面法計算的結果。

2.6.7 50號岩管普查勘探的主要經驗教訓

50號岩管普查找礦時採用水系重砂、物探、地質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找礦效果。50號岩管埋藏不深,岩管的岩石和礦石疏鬆,軟硬不均,鑽探時采心困難,又存在選擇性磨損問題,難以正確了解金伯利岩的含礦性。為了提高岩管的勘探質量,加快勘探工作進程,採用了多種探礦手段,克服了這些困難,並使金剛石的勘探成本降低了68.24%,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通過浮選法半工業試驗和科研相結合,基本上解決了0.23~0.1毫米細粒金剛石的選礦回收問題。

由於地層產狀的影響,有些鑽孔偏斜,礦心受選擇性磨損採取率差,封孔質量不高,勘探線布置方向與岩管長軸方向不垂直,-20米中段坑道與既有勘探工程不平行,給編制部分綜合性圖件造成困難。在+60米、-20米坑道中分布一些含金伯利岩物質角礫岩,有的取樣分析結果含礦品位達到0.1—0.5克拉/立方米,有的更高,雖大部分樣品不含礦或含礦不多,經計算總的平均品位為0.13克拉/立方米,已超過最低工業品位要求,但由於樣品數量不足,未圈進礦體。以上這些情況在今後普查和勘探其它金剛石原生礦工作時可供參考和借鑒。

5. 進行儲量估算時,礦體地質塊段劃分依據一般有哪些

塊段是礦體資源/儲量估算的基本單元。資源/儲量類別、礦體特徵、勘查手段、塊段邊界等項因素,在塊段劃分時應綜合考慮。
(1)資源/儲量類別:同一塊段資源/儲量類別應相同。
(2)礦體特徵:同一塊段工業品級應相同(故要求各工程工業品級應盡量相同,每個塊段允許攜帶一個低品位礦工程,但應保證塊段平均品位達到塊段工業品位要求);礦石體重應相同;塊段形態較規則;礦體厚度、產狀較穩定。
(3)勘查手段:塊段兩側邊界線上的勘查工程類別應基本相同。 上述三項中的類別、品級、體重、手段的同一性,是塊段的基本屬性。
(4)塊段邊界:塊段邊界一般以工程連線為分界線。但有例外:①礦體邊部以外推邊界為塊段邊界;②個別塊段邊界是兩工程中點的連線;此時的兩個工程,一為工業礦,一為低品位礦,在剖面圖上兩者互為對角線連接,但在垂直縱投影圖上取中點的連線作為塊段邊界(類似於1/2板推);③礦體被斷層錯斷時,礦體厚度的中心面與斷層上下盤的交線應作為塊段邊界;此時的礦體重疊或缺失,會造成塊段邊界的重疊或分離,需特別注意;④剖面法是以剖面線(而不是工程連線)為塊段邊界,偏離的工程垂直於剖面線的投影點可作為邊界基點。 (5)垂直縱投影圖上塊段的劃分:是在礦體連接基礎之上進行的;首先連接礦體外圍見礦工程,以確定礦體內部邊界,然後外推以確定外部邊界。然後依據上述原則逐步確定各塊段邊界。

6. 資源量估算

由於資源量估算涉及的圖件較多,在此僅介紹陽山金礦資源量估算方法及估算結果,有關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見武警黃金第十二支隊2007年提交的《甘肅省文縣陽山礦帶安壩礦段南部金礦普查報告》。

5.1.1勘探類型和工業指標

礦床受構造嚴格控制,礦體呈脈狀,沿走向和傾向品位和厚度變化小,較穩定,故陽山礦帶305,314,360,311礦脈主礦體勘探類型確定為Ⅰ勘查類型。

工業指標的確定:根據DZ/T0205—2002《岩金礦地質勘查規范》附錄E.1岩金礦工業指標參考表,確定陽山礦帶資源量估算採用的工業指標為

邊界品位:1×10-6

最低工業品位:3×10-6

礦床平均工業品位:5×10-6

最低可采厚度:0.80m;

夾石剔除厚度:2.00m;

當礦體厚度低於最低可采厚度而金品位比較高時採用米·克/噸值。

5.1.2資源儲量估算的一般原則

5.1.2.1礦體圈定原則

按工業指標並結合本礦區的地質規律(構造性質、產狀、蝕變、礦化特徵)圈定和連接礦體。

厚度達到0.80m、品位大於等於1×10-6的單工程均圈入礦體。原則上達到邊界品位以上的樣品圈入礦體,當因帶入低品位樣品而使塊段品位低於最低工業品位時,削減邊緣樣品使其達到工業要求。大於夾石剔除厚度的樣品必須從中予以剔除。厚度小於最低可采厚度時,按米·克/噸值進行圈定。

礦體的連接是在單工程圈定礦體的基礎上對同一構造礦化帶中各工程對應的礦體進行直線相連。

品位小於3×10-6連續成片的工程單獨圈定為低品位礦體或礦塊。

5.1.2.2礦體外推原則

單工程一個見礦,相鄰工程無礦,以兩工程間距的1/2(但不超過100m)外推;當礦體沿走向或傾斜方向在見礦工程外無工程式控制制時,按探礦工程間距的1/4外推,Ⅰ勘查類型礦體(305,314,360,364,311脈主礦體)沿走向外推100m、傾向外推80m,其他礦體沿走向、傾向均外推50m;品位小於3×10-6的邊部工程、厚度較小時(<1.00m)不外推;以米·克/噸值圈定礦體邊界的不外推。

5.1.2.3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及依據

工作中使用勘探線對礦體進行控制,以鑽探為主,槽探為輔,坑探驗證等探礦手段控制礦體在三維空間的展布,工程分布及密度基本均勻,因此,選擇地質塊段法在1:1000至1:2000礦體垂直縱投影圖上進行資源量估算。

5.1.2.4塊段劃分

根據GB/T1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劃分。安壩礦段主礦體形態簡單,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厚度較穩定,礦體規模大,礦區勘查採用Ⅰ勘查類型,勘查網度是400m×(320~400)m。在314-Ⅰ礦體中,坑道與地表工程相連,估算(332)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05-Ⅰ,314-Ⅰ,360-Ⅰ,364-Ⅰ,311-Ⅰ等礦體地表工程走向上外推50m,深部工程走向上外推100m,斜深外推80m,估算(333)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其他礦體的品位、厚度不穩定,規模較小,採用Ⅱ勘查類型,見礦工程一般走向和斜深外推50m,估算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或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4)。

塊段的劃分是根據資源量類別,結合礦體內的工程分布,依據礦體現有工程式控制制實際達到的網度,原則上主礦體按Ⅰ勘查類型探礦工程間距400m、其他礦體按Ⅱ勘查類型最大間距200m劃分塊段,僅有少量工程式控制制的小礦體作為一個礦塊:①以勘探線上工程的連線作為塊段邊界線;②同一塊段內礦體產狀基本一致;③同一塊段內礦體連續,沒有明顯斷層錯動;④同一塊段內為同一資源量級別。

塊段編號:方法是按各自礦體根據資源量類別,上下為同一塊段,從左到右,統一順序編號,如305-Ⅰ-1。

單個塊段原則上以兩剖面線間上下兩個工程式控制制的范圍劃分,即按各級資源儲量的基本網度劃分塊段(333資源量的圈定以200m×200m的網度,334資源量以400m×(200~320)m的網度)。

塊段劃分原則:同一塊段內礦體產狀基本一致;同一塊段內礦體連續,沒有明顯斷層錯動;同一塊段內為同一資源儲量級別;礦塊形態為比較規則的幾何圖形。

5.1.2.5參數的確定

(1)面積測定

塊段面積是利用Map GIS軟體直接在1:1000至1:2000礦體垂直縱投影圖上測定。

(2)平均品位計算

單工程(穿脈或樣線)平均品位:用圈入礦體的樣品品位以樣品長度加權求得。

塊段平均品位:用塊段中的各單工程投影厚度、平均品位加權求得。

礦體平均品位:用礦體金屬量與礦石量的比值求得。

特高品位確定及處理方法:確定特高品位的原則,以礦體平均品位6倍為特高品位下限值。處理方法採用包括特高品位在內的該工程的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計算該工程的平均品位。

(3)礦體厚度計算

單工程礦體厚度:采樣方式相同時,將圈入礦體的樣品長度之和按礦體產狀、樣線方位和勘探線方位等相互關系換算成真厚度、縱投影厚度(水平投影厚度);采樣方式不同時,則將每個圈入礦體單樣根據其影響因素換算成真厚度、縱投影厚度後,相加求得單工程礦體厚度。

樣品厚度計算公式:

d水平=L×(cosθ×ctgα±sinθ×siny)

d=d水平×sina

d縱投影=d水平÷cosφ

式中:L為樣長(組樣長);d水平,d,d縱投影分別為樣品的水平厚度、真厚度和垂直縱投影厚度;θ,a,γ,φ分別為樣線與鉛直線之間的夾角(樣線與礦體傾向同向時,θ取正值;反向時,θ取負值)、礦體傾角、礦體走向與采樣面(孔向)夾角和礦體走向與投影面夾角。

塊段平均厚度:塊段的各單工程平均厚度用算術平均法求得。

礦體平均厚度:組成礦體的各塊段平均厚度用算術平均法求得。

(4)體積質量(體重)

由於目前311脈群所采體積質量(體重)樣品數量不足,其代表性不強,故311脈群體積質量(體重)的大小參考360脈群的小體重值:平均值(2.66 t/m3)參加資源儲量估算。

陽山礦段、葛條灣礦段礦脈體缺少系統的小體重資料,故其體重值暫採用305脈群的體重值2.52g/cm3

5.1.2.6礦體的合理圈定

礦體的圈定和推定,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GB/T1766—1999《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為依據。礦體的圈定嚴格按工業指標並結合本礦區的地質規律(構造性質、產狀、蝕變、礦化特徵)來圈定和連接礦體。原則上達到邊界品位以上的樣品圈入礦體,當因帶入低品位樣品而使工程品位和塊段品位低於最低工業品位時,可以削減邊緣樣品使其達到工業要求。大於夾石剔除厚度的樣品必須從中予以剔除。厚度小於最小可采厚度時,按米·克/噸值進行圈定。

礦體的連接是在單工程圈定礦體的基礎上對同一構造礦化帶中各工程對應的礦體相連,一般用直線。

礦體的外部邊界圈定是按工業指標並結合地質規律,即構造性質、產狀、蝕變和礦化特徵圈定礦體,按工程從等於或大於邊界品位(1×10-6)的樣品圈起。當因帶入低品位而使工程品位低於工業品位時,削減邊緣樣使其達到工業要求。大於夾石剔除厚度的從中予以圈出,對礦體的厚度小於最低可采厚度,按厚度與品位乘積的米·克/噸值圈定。

單工程一個見礦,相臨工程無礦,以兩工程間距的1/2外推;當礦體沿走向或傾斜方向在見礦工程外無工程式控制制時,按探礦工程間距的1/4外推;以米·克/噸值圈定礦體邊界不外推。

5.1.2.7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金屬量計算方法:

金屬量=S(縱投影面積)×M(投影厚度)×T(體重)×C(平均品位)。

共估算(332)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4 267kg,平均品位為5.89×10-6,(333)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223 311kg,平均品位為4.93×10-6,(334)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80 489kg,平均品位為4.31×10-6,礦帶(332+333+334)資源量為30 8067kg,平均品位為4.76×10-6,各礦段礦體詳細計算結果見表5.1。

7. 如何使用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且劃分級別

1. 根據所劃分的塊段,計算塊段截面積,然後得到兩個截面積的平均值,這里專截面積的平均屬值根據兩個截面積大小有不同的公式。
2. 然後用截面積的平均值乘以兩個截面積之間的距離,從而計算出來體積。
3. 體積乘以比重,礦石量就出來了。
4. 通過計算塊段內的已知樣品,這里往往採用樣長加權的方法來計算樣品的平均品位,同時做一下特高品位處理,國家規范裡面有很詳細的做法要求,可參考。
5. 用礦石量乘以平均品位,資源量就出來了。
6. 劃分級別可以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來做,同樣的在國家規范裡面也有相應的論述。

以上只是簡單的步驟,只做一般性的參考,詳細的還需要按照規范一步一步去實施,否則得不到認可,最後還是錯的。

8. 實習十一(二) 地質塊段法資源/儲量估算

一、基本要求

地質塊段法計算資源/儲量。首先圈定礦體、劃分塊段及對每個塊段用算術平均法計算資源/儲量。

二、方法原理及基本步驟

1.圈定礦體

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所使用的圖件是各類投影圖。礦體的傾角大小是選擇投影方法的主要依據,緩傾斜礦體選用水平投影圖(圖11-3),陡傾斜礦體則選用垂直縱投影圖。在選擇投影時,還得考慮到勘探系統,以鑽孔為主,特別以直孔為主時,應選擇水平投影;而以水平坑道為主時,則應選擇垂直投影。在投影圖上,礦體地表露頭可直接投繪露頭線;而在深部鑽孔見礦點,則應將見礦中心點投到投影圖上,而不是將在地表的鑽孔孔位投到圖上。

根據工業指標、控制礦體產出的地質因素和物化探資料圈定礦體。控礦的主要地質因素越明確,掌握影響礦體圈定的物探、化探資料越多,用以圈定礦體的地質信息越豐富,所圈定的礦體就越接近於實際,精度也就越高。在平面圖上圈定礦體,首先是圈定礦體的外邊界線,即在礦體邊緣,用有限外推或無限外推的方法確定礦體的邊界線。在有些文獻中提出應分別圈出零點邊界線和可采邊界線。然後將邊緣的見礦鑽孔相連,即得到內邊界線。

2.塊段劃分

在礦體圈定後,應根據如下因素劃分塊段:

(1)礦物原料的自身特點,如礦石自然類型和工業品級;

(2)礦床開采條件,如淺部露采部分與深部坑采部分應劃分為不同塊段,被垂直斷距較大的斷裂所斷開,不能作為同一塊段一起開採的斷層上、下盤;

(3)勘探程度不一,主要表現在具有不同勘探網密度的地段應劃分為不同塊段。

3.算術平均法計算儲量

計算步驟為

(1)用求積儀、方格紙或其他方法測定塊段面積S;

(2)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塊段內礦體的平均厚度 。需著重指出,礦體厚度並非是指礦體的真厚度,而是指垂直於投影面的礦體厚度(鉛垂厚度)。

(3)相應地,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出塊段內的平均品位 及平均體重

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實習指導

式中:Ci為工程平均品位值(%);di為礦石體重(t/m3)。

(4)計算塊段體積:在內邊界線以內的塊段體積為 ;在內、外邊界線之間塊段體積為 (式中:mmin為外邊界線上所採用的厚度值,m。若是零點邊界線,則mmin=0,若是可采邊界線,則mmin為最小可采厚度)。

(5)計算塊段礦石儲量Q及金屬儲量

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實習指導

4.整個礦床的儲量匯總

匯總表內,應分礦體,按照不同的儲量級別和礦石類型分別統計匯總。

三、實習資料及要求

1.某鐵礦床9號礦體地質情況簡介

9號礦體長360m左右,最大延深300m左右;埋藏深度90~280m,一般為170m左右。呈規模較大的透鏡體產出,局部有分叉現象,傾向NEE,傾角20°~50°。沿傾向,上、下兩端比較平緩且較薄,中部厚大而較陡,呈反「S」形彎曲。沿走向及傾向雖然厚度變化較大,但礦化連續性卻比較好。從鑽孔控制的情況來看,北端至0線變薄而尖滅,南端在6線厚度較大,但在8線卻未見礦體,突然尖滅。最大厚度為64.01m,平均厚度22.72m。

品位變化雖不很大,但富礦的分布卻很不穩定。礦體中以貧礦石為主,平均TFe品位38.38%;氧化礦石分布零亂,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

礦石以浸染狀、斑雜狀為主。礦物組分較簡單,以磁鐵礦為主,其次有赤鐵礦、針鐵礦、黃鐵礦及少量黃銅礦。礦石含硫較低,平均含量為0.28%,以半自熔性至鹼性礦石為主。

根據上述特徵,本礦床勘探類型應屬Ⅳ類。可以50m×50m網度求332級儲量,以100m×50m的網度求333級儲量,333級儲量外推部分,可以作為334級資源量。

2.某礦區鐵礦床9號礦體地質塊段法資源/儲量估算平面圖(圖11-3)

3.某礦區9號礦體鑽孔見礦鉛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覽表(表11-8)

4.根據各鑽孔見礦情況,圈定礦體,作出零點邊界線(外邊界線)及內邊界線

5.根據礦體各部分控製程度的不同,劃分出不同塊段,並在圖上標注出來

根據本礦床的特徵,可以50m×50m網度求332資源量,以100m×50m的網度求333資源量,內邊界線與外邊界線之間的部分可以作為334資源量。塊段的編號可以用「資源/儲量級別+該級別的編號」,如「333-1」。

6.對各塊段分別計算儲量

計算儲量步驟包括:①測量出塊段面積,填入表11-9的相應位置;②按塊段,將同一塊段內工程編號、各工程厚度、品位等數據填入表11-10;③計算塊段的平均品位;④計算塊段的平均厚度;⑤體重計算時取d=3.5t/m3;⑥計算各塊段的體積。334級資源量用公式 計算,其中mmin=0。其餘塊段用公式 計算;⑦分別計算各塊段的礦石儲量Q和金屬儲量P。

7.將各塊段的儲量累加,即得到整個9號礦體的礦石儲量和金屬儲量

圖11-3 某某礦區鐵礦床9號礦體水平投影圖

表11-8 9號礦體鑽孔見礦鉛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覽表

表11-9 塊段儲量計算表

表11-10 塊段平均厚度品位計算表

9. 請各位前輩教教我。我一直弄不清楚煤礦算工業儲量的時候,用的地質塊段法,是怎麼算面積的,具體點最好。

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面積用的水平投影面積或立面投影的面積。實際上是在儲量計算圖上直接圈定量取,然後,平面投影圖除cosA(A是傾角),立面投影圖除sinA(A是傾角)

10. 常用儲量計算方法及其應用條件

(一)斷面法

將礦體用若干個剖面截成若干個塊段,分別計算每個塊段的儲量,然後將各塊段的儲量和起來即得到礦體的儲量。這種用斷面劃分塊段求儲量的方法叫斷面法。如果是用一系列垂直剖面劃分塊段而計算儲量者,叫做垂直斷面法;用以犀利水平斷面劃分塊段計算儲量者,叫做水平斷面法。在垂直斷面法中,如果斷面與斷面之間平行,稱為平行斷面法(圖4-9-2、圖4-9-3);若不平行,則為不平行斷面法(圖4-9-4)。

圖4-9-2 梯形塊段平行斷面示意圖(相鄰兩剖面間作為一個塊段)

圖4-9-3 截錐體平行斷面示意圖

圖4-9-4 不平行斷面示意圖

平行斷面法的優點在於斷面圖保持了礦體斷面的真實形狀,直觀反映了地質構造特徵。儲量計算時,可根據出量級別、礦石類型、工業品級等的要求任意劃分塊段,因此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任意形狀的礦床都可用斷面法。其優點較多,因此稱為目前最常用的儲量計算方法。

(二)算術平均法

這種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將整個礦體的各種參數都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得其平均值,從而計算礦體的儲量。他一般是利用水平投影圖或垂直縱投影圖來進行的,有時也在平行礦體傾斜面的投影圖上進行。

算術平均法是所有儲量計算方法中最簡單的方法,也無須做復雜的圖件。因此,在礦點檢查、礦區評價階段常用這種方法計算。當探礦工程數量較少,分布又不均勻,礦體各項指標值變化較大時,此法僅能得出粗略的計算結果。此法沒有按礦石類型、工業品級、儲量級別等劃分塊段分別計算,因此在勘探階段很少用這種方法。

(三)地質塊斷法

在計算方法上,地質塊斷法和算術平均法基本一樣,所不同者僅在於它不是將整個礦體一起計算,而是按需要將礦體劃分成若干塊斷(圖4-9-5),每個塊斷都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出塊斷的儲量。有時根據指標值的變化特點,也用加權平均法計算。所有塊斷儲量之和即為全礦體的儲量。

圖4-9-5 由平行斷面控制的地質塊段

地質塊斷法具有算術平均法的所有優點,同時還彌補了算術平均法不能按需要劃分塊斷的缺點。它可以是用在任何大小、形狀和產狀的礦體上,特別是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體,而且勘查方法對它也沒有影響。因此,地質塊斷法成為目前勘探階段儲量計算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開采塊斷法

當礦體被坑道切割成許多開采塊斷時,常用此法計算儲量。它是分別計算各開采塊斷的儲量,然後將所有塊斷的儲量相加即為總儲量。這種方法要求繪制礦體的垂直投影圖,有時還要繪制沿礦體傾斜面的投影圖。在圖上將各塊斷及其所測得的厚度、品位等資料標出,以便計算各塊斷中各指標的平均值。

此方法適用於礦床用坑道勘探,勘探程度較高,一般塊斷都是由四面坑道圈定出來的(圖4-9-6),僅有少數塊斷為三面圈定和二面圈定。因此在開採的礦山中,用得很廣泛。

圖4-9-6 四面圈定的矩形塊段示意圖

(五)等高線法

計算方法首先利用勘探工程所獲得的礦體埋藏深度的資料,用繪制地形等高線的方法,作出礦體底板(或頂板)的等高線圖,然後以等高線密度大致相同的地段作為劃分塊斷的依據(即每一塊斷礦體的傾角大致相等),最後再計算礦體的體積(圖4-9-7)。

圖4-9-7 等高線法計算儲量示意圖

等高線法一般只適用於厚度穩定的層狀礦床的儲量計算。對於這州區內厚度穩定的層狀礦床,如大多數煤礦床特別適合。這是因為褶皺變形後,用其他計算方法不易得到較精確的儲量數字。但是,對於水平的或傾斜平緩的礦體以及近直立的礦體則不適用。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等高線間的水平距離或垂直距離很小,作圖及測量誤差可能增大。應用條件受限制較大是其主要缺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