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是什麼樣的地型地質
㈠ 汶川地震中出現了哪些工程地質問題
汶川抄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震裂山體)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特徵進行了較系統地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強震誘發滑坡災害發生特點與岩性結構和地形條件有較明顯的關系,在硬岩、軟岩和鬆散堆積物分布區,滑坡的啟動、運動和停積形式有較大的差別,但總體上都具有高速、高動能、強大動力等特徵。強震誘發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規模塊石崩落、拋射;崩塌誘發大規模滑坡3類。強震條件下大多數崩塌都表現出一定的水平拋射特徵。強烈的地震動力使極震區眾多山體大范圍震裂松動,形成了大量震裂山體。這些震裂山體的地表裂縫具體又可細分為斷裂裂縫、震裂裂縫和滑裂裂縫3類。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後泥石流爆發的臨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啟動和運動方式發生明顯改變,在今後數年內,泥石流將是影響災區恢復重建的最大地質災害隱患,應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防範。
㈡ 汶川地震按其成因,屬於哪種類型地震
構造地震地質四川盆地由5500萬年來自印度次大陸向亞洲大陸推擠的造山運動而來,屬地震頻繁區。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指「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邊緣東北向逆斷層或沖斷層運動所致。震中與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層或與其構造相關的斷層運動結果一致。由於地殼物質緩慢從青藏高原向東移動,遇四川盆地和中國東南部堅硬地殼而匯聚,產生構造壓力,導致地震的發生。」而從洲際的規模上看,這次地震緣於印度板塊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朝歐亞板塊的碰撞。日本專家分析,地震造成的地下斷層在長約120千米、寬約40千米的范圍內劇烈運動。斷層自東北向西南位移,從深度約11千米處開始移動,約45秒後整個斷層進行位移。最嚴重處斷層錯位約有3.4米。這次地震是繼1976年8月16日下午2時四川松潘、平武兩縣發生7.2級地震以來,近32年發生的四川省內首次規模7級以上地震(參見:四川地震)。它造成了連接青藏高原東部山脈和四川盆地之間大約275千米長的斷層。四川西北部曾經在1933年8月25日發生過7.5級地震,造成了9300人死亡。成因地震專家普遍認為引發地震的原因在於龍門山斷裂帶,其時印度板塊往北推進,向歐亞板塊擠壓並不斷地向亞洲板塊下插入,導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並在高原的邊緣形成了地震多發的斷層,其中就包括龍門山斷層。正是這次地殼收縮過程造成了這場地震。汶川位於龍門山斷裂帶上,這一地震帶非常活躍,半個世紀以來已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多達10餘次,距離汶川不遠的松潘附近地區曾於1938年和1976年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
㈢ 汶川的自然地理是怎麼樣的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並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里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 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餘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佔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佔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旅遊、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現以開發出「三江生態旅遊區」初具規模。在提倡「科教興國」的今天,對於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增進科教科普知識、研究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把握未來,汶川縣無凝提供了最寬廣的「天然教學實驗室」。
動物資源
汶川縣擁有大量的動物資源。從現已採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卧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卧龍佔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㈣ 汶川地震屬什麼類型的地震
汶川地震是屬於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亦稱「斷層地震」。地震的一種,由地殼(或岩石圈,少數發生在地殼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發生斷層而引起。地殼(或岩石圈)在構造運動中發生形變,當變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發生斷裂,在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造成岩石振動,從而形成地震。
5·12汶川地震是一次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破壞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地震發生在60千米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圍內。
(4)汶川是什麼樣的地型地質擴展閱讀:
四川受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從大的方面來看,四川汶川處於我國的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陝西南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
從小的方面來看,汶川又處在四川的龍門山構造地震帶上,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汶川大地震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龍門山地震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西南向東北發生逆沖運動,致使餘震亦向東北方向擴張。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破壞性巨大。
㈤ 四川汶川的地形是什麼樣的
汶川縣情概況: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的東南部。扼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素有阿壩州南大門之稱。南低北高,沿岷江河谷,呈東北西南向,河谷山嶺相對高差懸殊,地形復雜,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
汶川縣地理位置: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境東南部的岷江兩岸。是阿壩州的南大門,有「川西鎖鑰」和「西羌門戶」之稱。是大禹的故鄉。縣城-威州鎮,居縣北部雜谷腦河與岷江交匯地,海拔1326米,距省會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04公里。縣境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界於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它的東部和南部與成都市屬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縣接壤,西南部與雅安地區的蘆山縣、寶興縣為鄰,西部和北部分別和阿壩州內的小金縣、理縣、茂縣相連。
汶川縣地形:汶川縣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為6250米;東南部漩口地區的岷江出口處海拔僅780米。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縣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東,分別在北部、東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帶為全縣主要經濟活動區。
汶川縣人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全縣6鎮、8鄉、126個自然村,人口107354人。是全國僅有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
汶川縣交通:汶川是阿壩州聯系內地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國道213線、317線縱橫縣境,是前往國家級"熊貓之鄉"--卧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觀賞旅遊線的主要幹道,也是前往九寨溝、黃龍寺這兩個世界級"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的旅遊公路--九寨環線中線(成都-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到九寨溝)的必經之道。這三條干線路面平坦,整潔舒適,安全便捷,建設質量全部達到我國山嶺重丘等級公路標准。
汶川縣城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理縣54公里,距茂縣44公里。距阿壩州首府馬爾康246公里,距九寨溝也只有289公里。
㈥ 汶川地震引起了哪一種地質災害急啊!
這要看你如何理解地質災害。因為地震、火山暴發都屬於地球內動力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內若按國務院頒發的《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確定的6種地質災害類型,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山體崩塌和滑坡地質災害,也是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汶川地震後,震區泥石流災害多發的原因是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體堵塞了原水流的下泄通道,並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所以泥石流災害為地震間接引發,其直接原因還是降雨或堰塞湖的壩體潰決。上述三種地質災害在今後數年仍會多發。地震直接引發的其他地質災害類型還有地裂縫,會對房屋等建築物造成破壞。
㈦ 汶川位於什麼地震帶
在世界地理中,汶川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在中國地理中,汶川位於青藏高原地震帶。
㈧ 汶川大地震所在地的具體地質構造情況
一.汶川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汶川區地質構造位置處於南北向東亞鏡像反映內中軸地震帶與北容東-南西向太行山-龍門山地震帶的交織部位。前者從"康滇地軸"經四川的龍門山以西地帶,再由甘肅武都向北通過天水,庄浪,靜寧,以及六盤山,到寧夏的賀蘭山,及其以西的北阿拉善,是一條縱貫中國,並把中國分為構造屬性有明顯差別的東西二部分的"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帶";由歷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可知,它又是一條近南北向的地震帶,故我國地震界習慣性地稱之為"南北地震帶"。由於這個帶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北東向構造和一系的北西向構造作麥穗狀交叉而成,所以無論是環太平洋構造波系或特提斯構造波系的地震帶活動,在"中軸帶"上的相應部位都要發生較強地震。後者基本與燕遼-太行-龍門山構造帶符合,向東北穿渤海,過渡到長白山構造帶。這條地震帶從太行山西側及汾河斷陷向西南抵達秦嶺構造結,活動性突然減弱,斜穿秦嶺後,到甘肅武都地區,又重新顯示活動性,到四川松潘地區(包括汶川),已相當活動,然後通過康定,瀘定,冕寧,西昌等處,進入雲南,經騰沖和潞西,出國境。這祥的構造背景就必然形成了該區既是地震多發區又是地震強烈區。
㈨ 汶川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
地震一般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有: 泥石流 崩塌 滑坡 地裂縫 堰塞湖 等
其帶來的不可預見後果是嚴重的。
㈩ 汶川或北川實際地形地貌
北川縣年均降抄水量高達 1 399 mm,同時襲縣境內地形切割強烈,地形起伏大,相對高差超過1 000 m,溝穀穀坡一般大於 25°,部分達 40°~50°,甚至陡立。地貌類型以侵蝕構造山地、侵蝕溶蝕山地為主。縣境內地質構造以北東走向為主,受構造走向控制,岩層走向亦以北東走向為主。北川縣城處在侵蝕構造中山的東南邊緣,屬龍門山前山與後山交界地帶,處在前龍門山褶皺帶與後龍門山褶皺帶的界線上,山脈走向大體呈北東-南西向。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走向 NE45°,傾向北西,傾角 60°~70°。其中段的映秀-北川斷裂帶走向 NE35°~45°,是由數條次級逆沖斷層組合而成的典型疊瓦狀構造,為寒武系的砂質板岩逆沖於志留系、泥盆系乃至石炭系之上。該斷裂切割深度較大,在縣境內有北西-南東向延伸的錯斷。斷裂帶北西、西側大面積出露寒武系砂質板岩,淺變質岩經強烈風化,岩石破碎,多以殘坡積碎塊石土出露在坡角大於 25°的斜坡上,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鑒於北川縣場地條件的特殊性,導致它是汶川MS8.0 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縣市之一,尤其是縣城一帶的地震宏觀烈度達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