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遙感地質解譯標志

什麼是遙感地質解譯標志

發布時間: 2021-02-18 20:05:53

A. 附錄B (提示性附錄)地質體遙感解譯標志描述表

表 1 岩石地層解譯描述表

B. 解譯標志

遙感圖像的地質解譯標志是指那些能夠用來辨認、區分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屬性和相關關系的影像特徵。其中包括形態、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紋結構、植被、人類活動等標志。在地質解譯過程中,主要是觀察和利用解譯標志來進行。

(1)形態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許多地物根據其形狀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認其屬性。地物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與圖像的比例尺和解析度有關。一般比例尺越大,解析度越高,地物細節顯示越清楚。相反,則很模糊,甚至顯示不出來。在相同比例尺的圖像上,地物的形狀和大小由於圖像的解析度不同,可表現出不同的清晰度,如同一較小的地物,在高解析度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低解析度的衛星圖像上則顯示模糊,甚至沒有顯示。

(2)色調。色調是地物波譜信息構成的影像特徵,不同的地物應有不同的色調。因此,它是地質解譯常用而重要的解譯標志。人眼可把圖像色調從黑-灰-白分為10級。色調的深淺是相對的,它受地質體的顏色、含水多少、風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蓋程度、光照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同一幅圖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應有相近的色調,但實際上,由於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卻不完全相同或差異很大。因此,應用色調標志時應作具體分析。

(3)陰影。陰影具有形狀、大小和方向。色調一般為黑色。在航片上可藉助陰影的方向和成像時間來判斷航片的方位,測量地物的高度。陰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體未被陽光照射的陰影部分,即本身的陰影,如山的陰坡、房屋的背陽面等都是它們的本影。本影有助於獲得立體感。山體的陽坡明亮,陰坡較暗,其明暗分界線即為山脊線或山谷線。落影是指地物投落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陰影。落影可用於計算地物的高度(h=Ttgф。h為地物的高度;T為落影長度;ф為太陽高度角)。

(4)水系標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譯標志,對地形、地貌、岩性、構造解譯都非常有用。水系是多級水道組合而成的水文網。地質解譯時,對水系形態、密度、均勻性、對稱性、方向性尤為關注,因為它們往往是構造和岩性特徵的反映。例如,泥岩、頁岩、粘土岩、粉砂岩發育地區,往往形成高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發育區,常形成低密度樹枝狀水系;水系均勻,表示岩石抗風化能力和裂隙發育程度比較相近;水系的對稱性,反映區域地形或大片成層岩層向一側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區域山系、岩層及構造走向。

(5)地貌形態標志。地貌形態決定於一定的岩性和構造等地質基礎,同時也決定於一定的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貌形態是不同岩性、構造在不同內外動力作用下的結果。例如,岩石的抗蝕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態反映出來。長期受到侵蝕剝蝕的不同岩石,由於其組成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蝕能力。抗蝕性強的岩石,組成陡坡和陡崖;抗蝕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緩坡和低地。地貌形態除與岩性有關外,也與構造、產狀、地質發展歷史、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利用地貌形態解譯地質體,可以從山體的組合形態與規模大小,山頂、山坡形態與地形相對高差等方面來進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與氣候的地帶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帶性及小氣候特點有關。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於基岩和鬆散沉積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響,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種屬、層級、密度、長勢、單株與群落的生態畸變和宏觀生態特徵上的改變。植被分布對地質解譯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處在於植被掩蓋了岩層露頭和構造,造成解譯上的困難;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它能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例如,地質、水文條件和土壤性質的變化可引起植物生態異常。解譯時應注意總結這類規律,以發現更多的間接地質解譯標志。

(7)水文標志。主要指陸地水水文特徵,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及鬆散堆積物的含水性、滲透性等。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徵都與一定的地質、地貌條件有關,因此,水文標志是地質解譯的一個有用標志。

(8)人類活動遺跡。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與地質體有關的痕跡,如現代人類經濟活動中的探槽、鑽探平機台、道路、建築、農墾活動、歷史考古等都可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

(9)影紋結構。影紋結構是地物的形狀、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植被、人類活動遺跡等在圖像上的綜合表現。不同的地質體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紋結構。在解譯過程中,對影紋結構的類型可用點狀、格狀、柵狀、鏈狀、環狀、蠕蟲狀、姜狀等來描述。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寬窄、疏密、粗細、大小、長短等。

C. 遙感地質解譯的一般次序

2. 2. 1 由點到線到面

首先,從已掌握地質情況或建立解譯標志的區 ( 點) 出發,垂直地質構造走向 ( 即沿地質剖面) 進行解譯,通過解譯掌握地層層序與變化,了解調查區域的基本地質狀況; 然後,再由線 ( 剖面或路線) 沿地質走向向兩側延伸解譯,進而完成面的解譯。區調中所採用的標志點、遙感點、線以及路線間的延伸解譯,就是採用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原則進行的。在實施解譯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點面結合、面中求點的方式。具體解譯方法為:

( 1) 遙感剖面地質解譯

在室內初步掌握測區地質情況及遙感影像特徵的基礎上,選取地質構造簡單、岩石地層出露較齊全、影像特徵清楚的地區,垂直地層或構造走向布置多條地質剖面進行系統的遙感地質解譯。通過解譯,按影像組合規律劃分影像單元,作為遙感解譯草圖的編圖實體,即編圖單位。

( 2) 區域性擴展解譯

在完成標志性剖面解譯後,以已知解譯結果為基礎,按照由點到線到面、由易到難的原則,向標志性剖面外圍逐步擴展以至全測區的地質解譯。解譯中要充分參考已有的地質資料和圖件,採取編譯結合的方式進行。

解譯時,要從已掌握地質情況或建立解譯標志的地區開始,在熟悉地質影像特徵,掌握解譯技巧後,再擴展到相同地質條件、相同影像特徵的未知區作解譯。

2. 2. 2 由易到難

這里的 「難、易」主要指遙感影像的可解譯程度和地質的復雜程度。解譯時先從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出露齊全,遙感影像上地質信息豐富、清晰的地區開始; 然後再推進到解譯難度較大的地區。推進時,可採取多方向推進形成 「圍攻」之勢,運用周邊信息攻取 「難」處。當遙感的確不能解決時,也正是需要提出進行野外調查、補充的問題。

2. 2. 3 由表及裡

指解譯時先從岩石、地質現象的裸露區開始,然後解譯岩石、地質現象被覆蓋的地區。覆蓋區的解譯可通過不同圖像處理方式提取或增強隱伏地質信息。一般隱伏信息受覆蓋物的干擾,顯現模糊或斷續展布,可結合與露頭區的內在聯系進行解譯。如第四系下的隱伏斷裂,除可根據沉積特徵、地下潛水及地表水系分布等作推斷解譯外,也可結合山體邊緣的零星構造地貌露頭予以佐證與連接。

2. 2. 4 由新到老

地質時代較新的岩石地層、地質構造受地質作用破壞較少,在圖像上反映的信息比較清晰。因此,按地質時代由新到老進行解譯不僅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有利於建立、理順地質上的時空關系。

D. 遙感影像的地質解譯基本問題

(一)區域遙感地質解譯基礎

服務於地質找礦工作的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是在基礎遙感影像圖上開展以線、環形構造解譯和與成礦有關的岩性地層提取為重點的工作。在遙感圖像上進行上述工作在現代技術條件下一般在GIS系統中,採取人機結合的形式開展。通過區域遙感地質解譯所形成的成果圖件上各種線條實際上是影像地質界線(薛重生,1997)。所謂影像地質界線是指在遙感圖像上解譯識別出的反映地質單元范圍、空間形態和特徵的界線。影像地質界線的可解譯性取決於圖像的信息顯示模式、界線類型及區域背景參數。不同地質地理景觀區(如沉積岩區、侵入岩區、火山岩區、變質岩區,露頭好與露頭較差地區等)遙感圖像的地質可解譯程度及其影像地質界線的解譯精度存在一定的差異。理論上,在可解譯程度高的遙感圖像上對同一級別地質單元圈定的解譯界線與野外實際填圖結果應是一致的,並高於實際填圖成果,特別是一些岩體的界線。另一方面,由於解譯和識別工作均在遙感圖像上進行,與實際野外填圖更具宏觀性,同時也帶有一定的推斷和預測性,因此也允許解譯界線與實際界線之間存在差異。因為中解析度圖像上的遙感地質信息對於細分岩性難以准確區別,但卻對處於淺隱伏條件下的構造和岩體能有相對清晰的顯示。因此,研究不同岩類地質單元填圖界線的圖像基本信息類型及其信息顯示模式(結構模式),對於正確指導地質界線的解譯和制定合理的解譯規范都是至關重要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可通過有選擇性的野外實地查證對影像地質界線或實際填圖結果予以更正。

(二)遙感圖像地質信息的基本模式

在區域遙感地質解譯中,影像地質界線是通過不同地物的影像地質信息顯示模式鑒別而確定的。而不同地物在遙感圖像上的顯示模式是不盡相同的,從成因機理上講,可分為3類顯示模式,即光譜模式、紋理模式和景觀模式。

(1)光譜模式:是遙感圖像的基本信息類型。不同地物,如岩(礦)石的反射光譜存在差異,在遙感影像圖上通過不同的色調和亮度顯示出來,同一類地物則具有大致相似的影像特徵,這種反映某一類地物存在的色調和亮度等影像標志便是遙感圖像信息顯示的光譜模式,它能夠反映岩石單元、地層序列、構造地質體(或單元)等不同地質體空間分布特徵,並可能根據其光譜特徵確定其成分屬性。因此光譜模式是遙感地質填圖,特別是岩體和地層、蝕變帶等解譯的重要基礎。

(2)紋理結構模式:是指不同地物(地質體)由於具有不同構造應變特徵和抗風化剝蝕能力,而在漫長的內外生地質作用過程下,形成的特徵的紋理結構。大到區域性的構造線,小到一般性的線性體等都是紋理模式的表現方式。這種紋理模式是解譯線環構造的最重標志,同時對岩性地層等的解譯也可起到間接指示作用。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相結合便形成了由色線、色帶、色斑、色塊、色環所構成的色-形紋理復合結構。如線理結構(平行式、斜交式、菱格式等)、水系網紋結構、圖案結構(菱塊圖形、菱環圖形、占型結構)等一些特殊的影像色調-紋理標志,是遙感地質解譯的主要依據。

(3)景觀模式:是遙感地質信息分析中的一種間接識別信息,它主要反映的是地理景觀特徵,如植被及其類型的發育和覆蓋狀況、地貌地形發育特徵、人文特徵等,它們是遙感地質解譯的輔助標志,同時有些景觀標志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地質體邊界屬性,對解譯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像地質界線的基本類型

根據不同岩類區地質體(含正式及非正式填圖單位)在遙感影像上的劃界特徵及其可解譯程度,可將影像地質界線分為下列3種類型:

(1)確定性界線:指可在遙感圖像上通過影像顯示模式直接確定並不存疑問的地物界線。光譜模式和紋理模式中色調和紋理所構成的邊界標志對地質界線成因類型或構造屬性具有識別和判斷能力,可根據影像地層學標志確定界線的層序類型和屬性;根據岩體與圍岩的色調、形態及三維(立體解譯)結構確定岩體侵位邊界的產出狀態和接觸界面的構造屬性;根據一些特殊岩性單元及其背景特徵確定其邊界的地質屬性,如岩脈邊界、互層岩石單元中的特殊夾層(泥質岩中的灰岩或砂岩,泥質、粉砂質板岩中的變余石英砂岩、大理岩等)、層序地層中的各類構造界面(如構造不整合界面、超覆不整合界面、相疊覆界面等)。在露頭較好的地區,解譯的影像地質界線一般都是確定性界線,並與野外填圖結果吻合較好,甚至精度高於實際填圖結果,盡管對其成分特徵的准確區分但還需要野外工作的密切配合。

(2)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是指地質單元在影像上存在較明顯差異的過渡界線,如色調過渡界線、地貌單元界線、紋理差異界線、隱伏岩體、蝕變區帶以及第四系覆蓋區等,但卻不能顯示清晰的邊界。這類影像地質界線需要結合其色調、紋理變化狀況,推斷性或預測性的色繪。也就是說,影像信息的光譜模式或紋理模式及其在空間展布規律可確認其具有地質上的劃界意義,推斷或預測其應為一類區別於其他的地物單元,但又沒有準確清晰的邊界,只能根據其空間變化特徵進行解譯勾繪。但該類界線的地質成因或層序界面屬性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確定性,需要通過路線調查驗證,對其影像界線的成因機理進行研究並調繪。這種界線反映的地質體是客觀存在,但其大部分在野外實際填圖工作中實際上更難圈定,該類界線的確定,盡管並非特別精確,但卻對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推斷性或預測性界線的確定及其反映的地質信息是遙感地質解譯的優勢之一。

(3)不可靠界線:指具有一定的光譜模式、紋理模式顯示,但其所反映的地物信息很不確定,有時可能是干擾或假的信息顯示界線。在多時相或很多景鑲嵌的遙感圖像中由於對色調處理難以達到該類界線多出現在變質岩區和塊狀結構的火山岩區,在影像上無明顯的識別或劃分標志,可供地質解譯的信息豐度較低。對這類界線一般根據景觀特徵(模式)或其他輔助信息並結合地質知識予以推測確定。對於這類地質界線應採用路線穿越調查和現場影像調繪相結合的方法予以野外實地查證和修改。

(四)遙感地質解譯的方法

遙感地質解譯應始終貫穿於工作全過程,可以從兩個方面對遙感圖像進行不同程度的判讀和解譯。首先從過程上看,具體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步解譯、野外驗證和綜合整理(白朝軍,2001)。

(1)初步解譯:該階段的遙感解譯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復雜程度(地層展布、構造線方向、岩石類型等)、地貌條件(地貌類型、切割程度等)和側重解決問題的不同,編制測區遙感解譯程度分區圖,初步劃分遙感影像岩石地層單元,建立不同時代的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先構造後地層的原則,在計算機軟體支持下人機交互方式逐一進行解譯,編制遙感地質草圖。解譯內容包括地層界線、標志層、特徵岩層或岩層組合、斷層及線性構造、環形構造、褶皺類型、形態及組合型式;解譯侵入體分布形態,侵入關系及岩石類型;解譯第四系的分布及界線、成因類型等。

(2)野外驗證:在室內解譯成果的基礎上,要布置地質觀察路線進行實地驗證。查證的對象以解譯過程中的不確定或推測部分為重點。查證過程中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及時補充、修改、完善在解譯圖上,並不斷積累豐富不同地層、岩石、構造的解譯標志。

(3)綜合整理: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工作結果,進行最終成果圖件編制工作,對有疑問的重要地質界線、地質現象、重點研究區域、成礦有利地段及圖面不合理地區,充分利用計算機和遙感技術,通過多種圖像處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擾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地質礦產信息,豐富圖面內容,編制高質量的解譯成果圖。

從區域上看,則分為總體解譯和局部解譯,前者主要包括區域性線環型構造、大規模出露的岩漿岩體和特徵的岩性地層以及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需進行進一步工作)等,通過解譯,從宏觀上了解和分析區域構造特徵和重要地質體的分布情況。通過解譯成果與礦床點間相互關系的分析,為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劃分區域成礦區帶等提供基本信息。後者則是針對特定感興趣區,將圖像切割放大到合適的比例尺後進行的解譯工作。主要服務於礦田、大的礦區或礦帶的構造、岩性展布特徵,發現礦床與其他地質構造要素的相互關系,如確定含礦構造帶的延伸問題,礦化蝕變區的色調、紋理特徵及其同非含礦區的區別等,以對礦區(帶)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指導等。

E. 遙感圖象目視解譯標志

解譯標志有直接標志和間接標志.直接標志是地物本身的有關屬性在圖像上的直接反映。如形狀、大小、色調、陰影等。間接標志是指與地物的屬性有內在聯系,通過相關分析能夠推斷其性質的影像特徵。
一、形狀(Shape)
形狀是指地物外部輪廓的形狀在影像上的反映。不同類型的地面目標有其特定的形狀,因此地物影像的形狀是目標識別的重要依據。
二、大小(Size)
大小是指地物在像片上的尺寸,如長、寬、面積、體積等。地物的大小特徵主要取決於影像比例尺。有了影像的比例尺,就能夠建立物體和影像的大小聯系。
三、色調(Tone)和色彩(Color)
色調是物體的電磁波特性在圖像上的反映,在黑白像片上指黑白深淺程度。地物的形狀、大小都要通過色調顯示出來,所以色調特徵是最基本的解譯標志。
如排水性良好、乾燥的、有機質成分低的土壤;中酸性岩漿岩、鬆散堆積物、大理岩、石英岩等一般具有淺色調。
如潮濕的、有機質成分高的土壤、煤層、基性、超基性岩漿均具有較深色調。
如石灰岩、白雲岩、砂岩以及中基性岩漿岩等,變質岩中的變粒岩具有灰色色調。
在利用色彩判斷地物時,要注意:
① 多波段的彩色合成圖像,不僅要了解地物的波譜特性,而且要知道彩色合成時波段影像與紅、綠、藍三色的對應關系
② 彩紅外圖像:植被-紅、水-藍青、道路-灰白、建築物-灰或淺藍。
四、陰影(Shadow)
陰影分本影和落影兩種。
本影-指物體本身沒有被光線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呈暗色調。它有助於建立像片的立體感。
落影-地物經光線照射投影於地面的物體陰影,在像片上呈暗色調,它有助於觀察地物的側面形態及一些細微特徵。
五、水系(River System)
水系標志在地質解譯中應用最廣泛,它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岩性、構造等地質現象。這里所講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跡,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溝谷,包括沖溝、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圖像上可以呈現有水,也可以呈現無水。水系的級序,一般是從沖溝到主流,依次由小到大(1、2、3……)排列。
六、地貌形態標志
1、山頂形態。2、山坡形態。3、溝谷形態
七、紋理(Texture)
很小的物體,在圖像上是很難個別地詳細表達的,但是一群很小的物體可以給圖像上的影像色調造成有規律的重復,即影像的紋理特徵。
八、位置(Location)
是指地物的環境位置以及地物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在像片中的反映。也稱為相關特徵。它是重要的間接判讀特徵。
九、植被
反映明顯,直接解譯更方便。

F. 遙感地質解譯方法

為了准確進行遙感地質解譯,解譯者首先應具備一定的地質、遙感知識; 其次應對解譯區的地質基礎、構造格架、災害地質、地形地貌和水文情況等要有粗略地了解。常用的解譯分析方法有如下 4 種。

2. 1. 1 直判法

根據不同性質地質體在遙感圖像上顯示出的影像特徵規律所建立的遙感地質解譯標志或影像單元,並在遙感圖像上直接解譯提取出構造、岩石等地質現象信息,實現地質體解譯圈定與屬性劃分。

2. 1. 2 對比法

對未知區遙感圖像上反映的地質現象,通過已知區圖像特徵與解譯標志的對比進行解譯。如圖像上解譯的遙感礦化蝕變異常,往往是通過已知含礦區礦化蝕變異常標志來進行對比圈定。

2. 1. 3 鄰比法

當圖像解譯標志不明顯,地質細節模糊,解譯困難時,可與相鄰圖像進行比較,將鄰區的解譯標志或地質細節延伸、引入,從而對困難區作出解譯。如多組斷裂交會區或斷裂帶交切關系的解譯時,採用鄰比法一般可取得好的效果。

2. 1. 4 綜合判斷法

當目標在圖像上難以直接顯現時,可採取對控制地區目標物有因果關系的生成條件、控制條件的解譯分析,預測目標物存在的可能性。綜合判斷法除對圖像上目標物的環境作綜合分析判斷外,也可收集地質、物探、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判斷與印證。這種方法常用在遙感礦產解譯之上。由於受 1∶250000、1∶100000 圖像解析度限制,一般圖像上難以直接判讀出礦體 ( 層) 的存在,因此常採用對區域成礦、控礦條件的綜合判斷解譯,來實現找礦、控礦、容礦和礦化信息的提取。

G. 什麼是遙感解譯標志,有什麼作用

通俗理解就是地物在遙感影像上表現出來的特徵,以此來判定影像上某區域是否屬於某種地物,包括光譜特徵,空間特徵,還有時間特徵等

H. 建立地質解譯標志

建立好地質解譯標志是遙感技術成功的重要一步。在解譯中,分別對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和環境等方面進行了解譯標志的逐步建立。在初譯階段,僅能按已有地質資料、常規經驗和理論初擬解譯標志,特別是地質資料與影像有明顯出入的部分要進行較深入分析研究,提供野外重點研究解決。

(一)地層解譯標志

在研究區內,極淺度變質岩區和正常沉積岩分布區,地層解譯標志比較明顯。在色調、紋形圖案方面多呈現為帶狀或線條狀,易於確定不同地層的分帶、分區及地層界線劃分等。當有河流橫穿的情況下,岩層三角面是比較清楚的,即可判斷和測出地層產狀。這樣,即能在地層剖面選位上取得成功。如在恰爾隆一帶石炭系—二疊系剖面、庫斯拉甫一帶泥盆系—二疊系剖面和侏羅系—白堊系剖面等的選位和完整測制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促成了該地區地層研究程度的提高。

(二)岩漿岩解譯標志

在西昆侖復合造山帶內,岩漿岩呈大面積分布,遙感識別標志明顯。在高山區,冰蝕地貌(角峰、刃脊和冰川穀)特別發育,水系組合呈放射狀及(半)環狀,在中-深切割區,呈岩基產出的岩體分布區多出現格子狀組合水系或「之」字形水系。岩體與侵入圍岩(混合岩、矽卡岩、角岩)間的界線解譯比較困難,但岩體與圍岩的不整合界面則易從色調和紋形圖案差異加以識別。

(三)構造解譯標志

在遙感解譯中,構造部分線性信息和斷裂是最特徵、最易掌握的。褶皺構造只限於正常沉積岩區有較佳效果,即褶皺構造解譯難度隨著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1.褶皺構造解譯標志

在褶皺構造解譯中,有直接標志和間接標志兩種。直接標志是構造層或亞構造層的不連續沉積界面的控制,這可與地層解譯同步完成,並通過岩層三角面測得產狀以區分背斜和向斜褶皺。間接標志是從與岩層走向平行的山脊與河流的關系來判定,在通常情況下,山脊與同側河流平距相對窄的一面為反向坡,相對寬的一面為順向坡。

2.斷裂構造解譯標志

斷裂構造的解譯標志較多,也分直接標志和間接標志兩種。在研究區中高差不大和基岩裸露較多的地帶,存在有部分直接標志明顯的斷裂構造,掩蓋區則多為間接標志。

直接標志的特徵有岩石的色調線性反差、斷層三角面、斷裂界面(或斷裂縫)、岩層走向的幾何角交切和錯位等。

間接標志即為地貌標志。由於斷裂帶的易碎性、相對軟弱的特性即會在地貌上出現與斷裂相關的幾何型構造水系和斷裂兩側的岩性差異產生的地貌反差而呈現出遙感影像的分區和分帶。遙感影像分區常與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相吻合。例如青藏高原與新疆塔里木盆地影像分區即同青藏大陸和塔里木大陸分區相吻合,其間的蓋孜-庫斯拉甫斷裂帶即為分區斷裂。其他的斷裂判別標志多依賴於幾何形態的平面展布水系,其標志主要有:①掌狀水系;②多個溝尾水點(斷層泉)直線式或雁行式排列;③近直線狀組合水系(對頭溝、反向溝);④U形倒流水系或倒欠流向水系;⑤「之」字形或直角式幾何拐彎水系;⑥沙漠區水系的整齊消失或濕地的帶狀(串珠狀)分布。

I.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

J. 遙感地質解譯的工作方法

本次1:25萬遙感地質解譯方法由影像單元法和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構成(圖6-7),分述如下:

影像單元法:應用於遙感地質前期解譯階段。是以遙感圖像為信息源,以可分和可辨的影像標志體或標志區為解譯目標,進行圖像信息解譯分類、命名,並編制遙感影像單元解譯圖,同時根據搜集到的地質資料編制1:25萬遙感解譯地質草圖。

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以影像岩石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1:10萬遙感地質解譯、遙感解譯路線編錄和編制解譯地質圖的方法,是本次開展遙感地質解譯的最主要方法。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是通過影像單元反映出的岩性特點、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特徵分析對比,結合野外踏勘、剖面測制、野外地質調查及前人資料等綜合分析而確定的。其標准與新填圖理論的岩石地層、岩石構造地層、岩石譜系單位、構造岩石單位建立、劃分的填圖種類一致或基本吻合。

圖6-8 遙感地質解譯路線的布置方法示意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