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變動是什麼意思

地質變動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8 15:04:55

⑴ 地殼的變動是什麼原因

(一)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二)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三)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四)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五)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存在問題:地幔物質能否熱對流?對流的范圍和規模有多大?以上這些論點我就不詳細評述了,簡而言之,這些觀點只分析到了部分情況並沒能分析到全部。以上這些觀點長期共存正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沒有找到真正的造山運動和海底擴張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就不可能有多個相互矛盾的理論共存。希望本文的出現能結束混亂的局面

⑵ 這是什麼地質變化形成的石頭或者說什麼類型

這就是普通的頁岩。一般分布於北方黃土高原地區。在一些比如有礦產的地回帶,礦物質聚集,沉積答作用明顯,日積月累形成這種岩石。主要變現是晶瑩剔透,有花崗岩的某些相似屬性。可以用手電筒照射一下,能夠看到光斑透亮的感覺。

⑶ 地殼的變動是什麼原因按時

1、地殼是變動的——大陸漂移學說
在中國的西南,聳立著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而就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又有著世界第一大峽谷之稱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處達6009米.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里,人們又探測到了海平面以下11034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龐大的地質體呢?它們從地球誕生之日起就是這樣的嗎?如果不是,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七大洲本是一個整體」這個想法似乎太荒誕了,但是100年前就真的有這么一位科學家從這個看似荒誕的想法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學說:大陸漂移學說,他就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魏格納在大陸漂移學說中提出:大約在距今2億年前,地球上的只有一個大陸,叫泛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叫泛大洋.後來泛大陸開始分裂、漂移才形成今天的七大洲.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在當時統治地質學界的權威理論是海陸固定論,也就是認為自地球誕生以來,海洋和陸地就是這樣分布的,大陸不可能漂移.在那時,膽敢提出這樣的觀點,是連「教授」都做不到的.
一個學說如果沒有事實依據,就只能是空想,魏格納為此多方搜集證據.比如他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是「遙相呼應」,如果北美洲這邊有一個褶皺山系,那麼歐洲這邊也有一個褶皺山系,如果巴西這邊有一個古老的岩層,那麼非洲西部也有一個相應的岩層.還比如在古生物學上,他發現有一種叫中龍的古代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淡水中,它的化石只有巴西和南非有,巴西在哪?南非在哪?試問這個生活在淡水中的中龍是如何能夠漂洋過海游過大西洋的呢?
所以最後魏格納這樣說:幾個大陸吻合的是如此之好,就像一張報紙被撕開之後再拼起來,不僅輪廓吻合得很好,就連報紙上的文字也能連起來.
但是證據再多,只要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這個學說也不能成立,當時魏格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大陸漂移的動力從何而來?
魏格納給予的解釋是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滑動、漂移.還記得硅鋁層和硅鎂層嗎?它們是地殼的上下兩層,它們是什麼狀態?都是固態,也就是固態的硅鋁層在固態的硅鎂層上漂浮、移動.漂移的動力是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但是計算的結果證明這個力根本無法推動這么大的陸地.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魏格納的有生之年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
2、地殼變動的原因——海底擴張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卻意外地,在幾十年後在另外一個領域,海底,找到了.這要歸功於二次世界大戰,歸功於二戰中聲納技術的發明.聲納技術使人們了解了海底地形.人們發現海底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平坦,它也像陸地表面一樣,有起有伏,海底山脈叫海嶺,分布在大洋中部,也叫大洋中脊,海底的溝槽叫海溝,它分布在海洋的邊緣.
此外人們在海底還有重大發現,看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讀圖.找到大洋中脊,兩側的數據是岩石的年齡,看一看海底岩石年齡有什麼樣的分布規律?海底岩石年齡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海底岩石年齡為什麼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呢?提示找出海底擴張學說,解讀海底擴張學說,回答這個問題.
看圖,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是岩石圈中最不穩定的破碎帶,地幔物質容易從這里侵入,並從海嶺頂部的開裂處湧出,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地幔物質不斷上涌,新的大洋地殼不斷形成,不斷取代老的大洋地殼,並把它們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向兩邊推移,使海底不斷擴張.所以在海底沒有古老的岩石,而且岩石的年齡都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
看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在哪?(提示哪一種海底地形)海嶺.那麼大洋地殼的消亡處呢?海溝.為什麼?因為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由於大洋地殼位置較低,密度較大(大洋地殼主要是由硅鎂層組成,富含硅、鎂,密度較大),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一直插到地幔中,逐漸熔化消亡.
這樣,海底擴張學說一舉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基礎,海底擴張學說使大陸漂移學說東山再起,於是一個綜合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新學說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板塊構造學說.
3、地殼如何變動——板塊構造學說
看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塊,哪六大?一邊讀一邊背出來: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不是固定在地球上,而是「漂浮」的.
漂浮在什麼上面?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上.軟流層是什麼狀態的?熔融狀態,這樣的板塊「漂移」要比魏格納提出的地殼硅鋁層在硅鎂層上的「漂移」要先進一些.
「漂浮」板塊的移動方向取決於海底擴張的方向,板塊或者漂著漂著會碰撞到一起,或者漂著漂著會張裂開來.在兩個板塊交界的地方,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⑷ 什麼力量導致的地質變化

主要是內動力如:構造動力,地溫壓力,地殼運動等次要伴隨著外力的影響如:風力作用,水流的沖刷,太陽照射等待

⑸ 地質的變遷是怎麼回事

我不知道你的區抄域界線是指自然區域還是認為劃定的像是國界呀什麼的,不過都一樣,因為地質構造變化是大范圍的,影響深遠的,是人類不能抗拒的,對地形地貌影響很大,對地表起到重塑作用,對地下的影響更大,部分影響地球的演化和發展,而自認界線無非就是地形的影響,像是平原地區和濱海等都是由於有地質構造的參與形成的,而人類在地表生活必然會受到地形的影響,像是海洋,高山,都不是人可以改變的這些反而改造了人類,與其說人類適應了環境不如說是環境改變了人類,因此是地質構造部分決定自然區域,自然區域大部分決定人類生活區預界線,說白了,區域界線只是地質構造的近地表的一種簡單短時間的表現。

⑹ 為什麼地層會變化

地層包括各個不同地質年代所形成的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地層形成的歷史有先有後, 一般說來,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層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也不停地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進化發展。當某一時期的生物死亡後,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經過地質歷史的變遷,它們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來的地層中。於是,不同時期的地層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對應,這樣,地質學家就可根據化石的種類、 形態來判斷地層的新老關系,區分出各種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結構。比方說,在今天的大海 里生存著許多海生動物,每種海生動物對生活環境(如溫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 求。如果我們今天在遠離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層中發現了與現代類同的海生動物的化石及海 洋沉積物,那麼可以肯定,在那久遠的過去,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並可由此推斷出當 時海洋的一些大致情況。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國北宋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 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述了他當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盪山時,都在山地的崖壁間發現了許多卵石和螺蚌殼化石,從而證明這些地方古時候曾被大海所淹沒。

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不論在陸地還是水中,地層中的堆積物的性質和組織結構都不盡相同,它代表著不同地質年代的自然地理狀態。因此,地層是記錄地球發展狀況的歷史書。地質學家通過地質年代表把它記錄下來。這個地質年代表,由國際地質學會於1881年正式通過,以後又經過不斷修訂補充,一直沿用到現在。據科學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層已有40-45億年歷史。

⑺ 地質為什麼產生變化

地球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又相互發生作用,產生各種地質運專動,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馬里屬亞納海溝的形成,地殼底下極不穩定,板塊之間的運動導致地震火山等塑造改變地表形態,加之流水風化等各種侵蝕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質地貌類型

⑻ 地殼變動的原因

1、地殼是變動的——大陸漂移學說
在中國的西南,聳立著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而就在離它不遠的地方,又有著世界第一大峽谷之稱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處達6009米。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里,人們又探測到了海平面以下11034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如此龐大的地質體呢?它們從地球誕生之日起就是這樣的嗎?如果不是,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七大洲本是一個整體」這個想法似乎太荒誕了,但是100年前就真的有這么一位科學家從這個看似荒誕的想法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學說:大陸漂移學說,他就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魏格納在大陸漂移學說中提出:大約在距今2億年前,地球上的只有一個大陸,叫泛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叫泛大洋。後來泛大陸開始分裂、漂移才形成今天的七大洲。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在當時統治地質學界的權威理論是海陸固定論,也就是認為自地球誕生以來,海洋和陸地就是這樣分布的,大陸不可能漂移。在那時,膽敢提出這樣的觀點,是連「教授」都做不到的。
一個學說如果沒有事實依據,就只能是空想,魏格納為此多方搜集證據。比如他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山系和地層是「遙相呼應」,如果北美洲這邊有一個褶皺山系,那麼歐洲這邊也有一個褶皺山系,如果巴西這邊有一個古老的岩層,那麼非洲西部也有一個相應的岩層。還比如在古生物學上,他發現有一種叫中龍的古代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淡水中,它的化石只有巴西和南非有,巴西在哪?南非在哪?試問這個生活在淡水中的中龍是如何能夠漂洋過海游過大西洋的呢?
所以最後魏格納這樣說:幾個大陸吻合的是如此之好,就像一張報紙被撕開之後再拼起來,不僅輪廓吻合得很好,就連報紙上的文字也能連起來。
但是證據再多,只要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這個學說也不能成立,當時魏格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大陸漂移的動力從何而來?
魏格納給予的解釋是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滑動、漂移。還記得硅鋁層和硅鎂層嗎?它們是地殼的上下兩層,它們是什麼狀態?都是固態,也就是固態的硅鋁層在固態的硅鎂層上漂浮、移動。漂移的動力是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但是計算的結果證明這個力根本無法推動這么大的陸地。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魏格納的有生之年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
2、地殼變動的原因——海底擴張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卻意外地,在幾十年後在另外一個領域,海底,找到了。這要歸功於二次世界大戰,歸功於二戰中聲納技術的發明。聲納技術使人們了解了海底地形。人們發現海底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平坦,它也像陸地表面一樣,有起有伏,海底山脈叫海嶺,分布在大洋中部,也叫大洋中脊,海底的溝槽叫海溝,它分布在海洋的邊緣。
此外人們在海底還有重大發現,看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讀圖。找到大洋中脊,兩側的數據是岩石的年齡,看一看海底岩石年齡有什麼樣的分布規律?海底岩石年齡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海底岩石年齡為什麼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呢?提示找出海底擴張學說,解讀海底擴張學說,回答這個問題。
看圖,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是岩石圈中最不穩定的破碎帶,地幔物質容易從這里侵入,並從海嶺頂部的開裂處湧出,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地幔物質不斷上涌,新的大洋地殼不斷形成,不斷取代老的大洋地殼,並把它們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向兩邊推移,使海底不斷擴張。所以在海底沒有古老的岩石,而且岩石的年齡都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
看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在哪?(提示哪一種海底地形)海嶺。那麼大洋地殼的消亡處呢?海溝。為什麼?因為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由於大洋地殼位置較低,密度較大(大洋地殼主要是由硅鎂層組成,富含硅、鎂,密度較大),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一直插到地幔中,逐漸熔化消亡。
這樣,海底擴張學說一舉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基礎,海底擴張學說使大陸漂移學說東山再起,於是一個綜合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新學說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板塊構造學說。
3、地殼如何變動——板塊構造學說
看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成六大板塊,哪六大?一邊讀一邊背出來: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不是固定在地球上,而是「漂浮」的。
漂浮在什麼上面?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上。軟流層是什麼狀態的?熔融狀態,這樣的板塊「漂移」要比魏格納提出的地殼硅鋁層在硅鎂層上的「漂移」要先進一些。
「漂浮」板塊的移動方向取決於海底擴張的方向,板塊或者漂著漂著會碰撞到一起,或者漂著漂著會張裂開來。在兩個板塊交界的地方,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4、地殼變動產生的地質現象——板塊構造學說對此的解釋
板塊構造學說一經問世,很好地解釋了地球上的一些地質現象,所以大陸漂移的觀點已經被人們普遍地接受了。
(1)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樣形成的呢?印度洋板塊的北部與亞歐板塊南部相撞,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的下面,使亞歐板塊抬升形成。
(2)西太平洋的島弧、海溝的成因
日本群島在哪?馬里亞那海溝在哪?西太平洋沿岸。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面,形成弧狀的島嶼和很深的海溝。
西太平洋這樣的島弧、海溝很多,比如千島群島、琉球群島、日本海溝等等,都是這樣的成因。
至於島嶼為什麼是弧狀,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地球是一個球狀有關,就好比一個乒乓球,你用大拇指按,按下的凹坑的邊緣總是呈弧形。
(3)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呢?科迪勒拉山系在哪裡?它位於南北美洲西部沿岸,縱貫南北美洲。它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的下面,使美洲板塊抬升形成。
(4)世界地震帶的成因
世界主要的地震帶在哪裡?環太平洋地區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區。地震帶為什麼分布在這里呢?
看圖,環太平洋地區是太平洋板塊和其他板塊交界處,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區是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交界的地方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方,多火山多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成因是什麼?海嘯發生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的地方,地殼比較活動。
(5)大西洋的成因
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呢?兩億年前,當地球只有一整塊大陸的時候,還沒有大西洋的位置。它是怎樣形成的呢?是美洲板塊和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不斷張裂而成的。據衛星資料顯示,它現在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擴張,可見,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的位置不是永遠的。
(6)東非大裂谷的成因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東非大裂谷在哪?看圖,它北起西亞的約旦,南到東非的莫三比克,南北走向,長6500公里,號稱「地球上最大的傷疤」。它是怎樣形成的?是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張裂的產物。
最後我想說一下魏格納,今天板塊構造學說的勝利,不禁讓人更加欽佩魏格納當初的孤軍奮戰,他為什麼會那樣富有遠見呢?
據魏格納好友回憶,學生時代的魏格納在學業上並不出類拔萃,他的數學、物理天賦並不突出,但是他學識淵博,擅長綜合和概括,能從整體和全球范圍來思考問題,他的大陸漂移學說就是綜合考慮了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的現象。而他的對手往往因為知識面狹窄而無法跟上他。魏格納成功的科學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多麼重要,它往往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關鍵。因此我覺得我們同學,既應該學好語數外,同時也不應過早地放棄理化、政史地的學習,也許這些學科就是打開你成功的大門的鑰匙。
(板書設計)
四、地殼如何變動
1、地殼是變動的——大陸漂移學說
2、地殼變動的原因——海底擴張學說
(1)海底地形:海嶺(大洋中脊)、海溝
(2)海底岩石年齡的分布規律:
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離海嶺越近,年齡越輕。
(3)海底岩石年齡的分布規律的原因:
海嶺——大洋地殼的誕生處
海溝——大洋地殼的消亡處
3、地殼如何變動——板塊構造學說
(1) 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2) 板塊之間或碰撞或張裂,板塊交界的地方,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
4、地殼變動產生的地質現象——板塊構造學說對此的解釋
(1)喜馬拉雅山脈的成因——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抬升
(2)西太平洋的島弧、海溝的成因——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深切
(3)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抬升
(4)世界地震帶的成因——板塊交界的地方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方(印度洋海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5)大西洋的成因——板塊張裂
(6)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板塊張裂

⑼ 關於地質是如何變化的

地質年代的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在「宙、代」這一級單位,應該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順序,新生物的出現、發展、消亡來劃分的,

宙分為顯生宙、隱生宙,隱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沒有精確的代的劃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屬於顯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的時間。

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再細分的話,接下來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紀元。元古代的震旦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等等。

震旦紀有裸露動物出現

寒武紀有硬殼動物出現

奧陶紀有無頷類生物出現

志留紀有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有節蕨植物出現

石炭紀不知道,應該是延續前一個吧,應該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石炭紀是主要的煤層。

二疊三疊紀有裸子植物出現

侏羅紀有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白堊紀有被子植物出現

至於命名,地質界經常以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點等命名。以侏羅為例,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寒武紀是源自英國威爾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譯,我國沿用。因為是首先在那裡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紀和第四紀名稱就簡單多了,相信以後會有第五第六第789紀等。

再往下分就區別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稱各不相同。

  • 這個是轉帖別人的滿意答案,感覺已經非常詳細具體。

⑽ 地質變化的形成

簡單來說,地質變化是由於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和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過程。其中地球內答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物—高處遭受剝蝕,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態,最終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其中,在地質學中,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都屬於地質變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