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情況怎麼寫
⑴ 礦山水文地質怎麼寫
你好,在闡述礦山的水文地質時主要分水文地質條件、水文地質問題、水資源利用三內個方面。
水文地質條件:容
1.礦山區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
2.岩層構造、礦產資源;
3.包氣帶結構、厚度、防護性能
4.含水層厚度、結構、滲透系數、富水程度
5.隔水層厚度、結構、滲透系數
6.地下水類型、水質、水溫
7.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8.泉域分布、成因、形成條件
9.地下水開采狀況
10.地下水監測井位設置情況
水文地質問題:
天然劣質水分布和引發的地方病問題
人工開采地下水造成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和范圍
其他造成的地下水流場、水位變化問題。
礦山區域地下水、礦井輸干水的開采、綜合利用情況,利用率。
此外,涉及到由於礦山開發引起的地下水漏失、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等次生地質災害影響的程度和范圍等等。還要求涉及到礦山區域是否存在突水事故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襲奪現象。
⑵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⑶ 地質報告怎麼寫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寫
⑷ 地質報告怎麼寫可以給個範文嗎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岩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岩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岩性特徵、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⑸ 基本地質概況
陳家莊凸起橫亘於濟陽坳陷中部,呈近東西走向。南臨東營凹陷,北與沾化凹陷相連,東接墾東-孤島凸起,西隔流鍾窪陷與無棣凸起相望。該凸起及北坡目前已經發現古生界、中生界、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東營組、館陶組等多套含油層系,凸起超覆帶主要探明了以館陶組為主要層系的陳家莊油田 (圖 6-1)。
1.地層沉積
陳家莊凸起帶自下而上發育的地層有太古宇、古生界、中生界、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組及第四系平原組。區內發育 - 區域性的不整合面: 新近系與前新近系之間的不整合,前古近系地層分布具有規律性,受基底斷層———羅西斷層的控制,斷層下降盤分布有中生界,但只存留有中下侏羅統礫岩及薄層煤層沉積; 上升盤以陳 27-陳 37 井之間為界,南部凸起高點為太古宇花崗片麻岩,北部為古生界。古生界地層與區域特徵相當,地層整體北傾,傾角為11° ~13°,由南至北依次出露寒武-奧陶系、石炭-二疊系,層位由老變新。
古近系為濱淺湖相沉積,環繞凸起主體分布。沙一段不整合於潛山之上,以底部出現生物灰岩為標志,地層厚度 0 ~50 m。東營組繼承沙一段沉積特點,向南超覆尖滅,為三角洲砂泥岩沉積,其頂部遭受剝蝕,殘留東營組下段下部地層,厚度 0 ~80 m,沉積范圍超過沙一段。新近系館陶組在古地形之上繼承性沉積,館下段超覆於潛山翼部,將低部位填平以後,館上段披覆全區。明化鎮組及第四系平原組也隨之覆蓋全區。
2.構造特徵
陳家莊凸起具有典型的 「二元」地質結構,上構造層為新近系、第四系地層,下構造層為前新近系地層。凸起總體上呈南高北低的構造形態。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陳家莊凸起經歷了多期構造運動,構造高部位遭受嚴重的風化、淋濾、剝蝕,前新近系形成了「溝梁」相間的古地貌特徵 (圖 6-1)。
受羅西斷層的影響,陳家莊凸起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 「山頭」稱為陳西凸起,軸向呈東西走向,構造高點位於陳 23 井區,頂面埋深 960 m,潛山整體較大,區內館陶組上段沉積時露頭總面積超過 200km2,露頭高度約 360 m; 東 「山頭」稱為陳東凸起,軸向呈近北西走向,構造高點位於陳 4 井區,埋深 1160 m。陳東凸起較陳西凸起構造稍緩,區內發育了多個次級山包,頂面埋深 1200 ~1300 m。該區潛山形體較小,館陶組上段沉積時陳 4 潛山露頭面積約 20 km2,高度約 200 m; 其餘潛山在平面上零星分布,露頭面積小於0.5 km2。陳東凸起與陳西凸起之間為羅西斷層活動形成的溝谷,走向近北西向,構造趨勢南高北低,溝谷南窄北寬,沿羅西斷層由南向北散開。
區內發育的羅西斷層為北西走向,前古近系斷距由北向南逐漸變小,與陳南大斷層相交後消失。羅西斷層主要活動期為燕山期,至古近系孔店組沉積時基本停止活動。凸起北部斷層較為發育,多為在早期基底斷裂的基礎上後期繼承性活動的斷層,凸起南部斷層不發育。
陳家莊凸起新近系構造層由北向南層層超覆,直至披覆於凸起之上。其北部的古近系蓋層繼承了前古近系構造形態,產狀趨緩。北部斜坡帶由西向東發育了邵西鼻狀構造、邵7-邵 9 斷裂帶、羅家鼻狀構造等。
圖 6-1 陳家莊凸起東段館陶組底面構造及館陶組含油麵積圖
⑹ 區域地質概況
一、區域地層
該區位於河北平原北部,新生代地層十分發育,但由於受基底構造制約和構造運動影響,地層厚度和岩性岩相變化較大。由新而老共有第四系堆積物和新、老第三系地層。
1.第四系(Q)
根據《廊坊地區南部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報告》本區第四紀地層厚度為510m,其地層岩性由老而新依次為:
(1)全新統(Q4):厚度約26m,岩性多以灰、灰綠、黑灰和黃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其次為粘土,砂層只在局部出現,且多以粉細砂為主,厚薄不均並多含粉土。
(2)上更新統歐庄組(Q3o):底板埋深148m,厚度122m,下部岩性以灰黃、黃灰或灰、黃綠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粉細砂層,含鈣質結核;上部岩性以灰黃、黃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細砂、粉細砂層,含鈣質結核。
(3)中更新統楊柳青組(Q2y):底板埋深354m,厚度206m,下段厚度為96m,地層岩性主要以灰黃、黃灰夾銹斑和灰棕黃色的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細砂層;上段厚度約110m,以黃灰、灰綠、灰棕黃色夾銹斑的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細砂層,含鈣鐵質結核。
(4)下更新統固安組(Q1g):底板埋深510m,厚度156m,由沖積物組成,下部以棕紅色夾有鐵銹黃、錳黑、鈣白等斑紋構成雜色粘土為主,夾有中砂、細砂層;上部以紅棕色、灰褐色亞粘土、粘土夾中、細砂為主,含鈣核。
2.新第三系地層(N)
區內埋深在500~600m以下,為一套沖、洪積相沉積,主要由礫砂岩、泥岩、泥質粉砂岩組成,底部普遍存在底礫岩層。是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的主要產出層位,底板埋深800~1500m。
3.老第三系地層(E)
在本區埋深在800~1500m之下,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積,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組成,夾灰質頁岩和少許玄武岩薄層。是本區主要的儲油、氣地層。底板埋深1480~3300m。
二、區域地質構造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位於中朝准地台(Ⅰ級構造單元)華北斷拗(Ⅱ級構造單元)東部,隸屬於冀中台陷(Ⅲ級構造單元)廊坊—固安凹陷(Ⅳ級構造單元)之上。其北側與北北東向大廠凹陷相鄰;南東與武清—霸州凹陷相接;南臨牛鎮凸起;西北面為大興凸起。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活動斷裂強烈,特別是第三紀以來的活動性斷裂及隱伏斷裂,是誘發本區地震的直接因素。4條較大活動性斷裂分別是桐柏斷裂、夏墊斷裂、河西斷裂和大王務斷裂。主要特徵見第二章。
三、地質災害概況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屬平原區,主要地質災害有突發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有地震、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有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根據《河北省(包括天津市、北京市)地震地質初步研究》報告資料,廊坊地區(包括天津市)為全省六個地震活動較強地區之一,雄縣—安次地震地質背景帶上存在6級以上地震危險。
據歷史資料記載,廊坊市自公元294~1993年底,全市范圍內就發生了100餘次地震,其中4級以上的地震49次,6級以上的地震3次,震源深度5~39km,其中8~25km的深度分布較集中。1994~1999年,該區域共發生地震79次,是多震區域。
根據河北省水資源局有關報告提供,廊坊市自20世紀40~70年代以來地面緩慢下沉,80年代後期以均加速度下沉。1981~1983年年均沉降21.51mm,1983~1988年年均沉降量為24.05mm,1988~1998年年均沉降量為30.47mm,至1998年沉降中心累計沉降量已達548.23mm,沉降范圍逐漸擴大。
廊坊規劃區尚未發現地裂縫。
⑺ 地質論文怎麼寫啊
說詳細點,地質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麼方向呢?
寫好地質論文需要的是扎實的野外工作
⑻ 區域地質概況怎麼描述
從大地構造、區域地層、區域地球物理特徵等不同方面進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