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古代是什麼職位
① 什麼是地質歷史
地質歷史就是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回用和演變的答歷史。
一般把地質歷史分為:
太古代(地球誕生—距今25億年)
元古代(距今25億年—距今5.4億年)
古生代(距今5.4億年—距今2.5億年)
中生代(距今2.5億年—距今6500萬年)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今天)
有時候也把距今39億年以前稱為冥古代。
每一代所形成的地層成為屆,例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層,就叫古生屆,而中生代生成的地層則叫中生屆。
每個代又可分為很多紀,例如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侏羅紀就是著名的《侏羅紀公園》中所說那個侏羅紀,是恐龍繁盛的時代,而新生代中,我們目前生活的時代叫第四紀。
每個紀形成的地層稱為系,例如侏羅紀形成的地層稱為侏羅系,在這個地層中常常能找到恐龍化石。
② 古代有什麼職位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古代官職明朝(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2、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3、督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4、六科: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5、五寺: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祿寺:主管宴享太僕寺:管馬鴻臚寺:管招待外賓6、詹士府: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7、太醫院: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8、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地方)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明清兩代除首
③ 古代都有什麼職位
巡撫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即現在的省長
而總督職位比巡撫,轄制巡撫,掌有兵權。
如陝西巡撫,甘肅巡撫上頭有一個陝甘總督,總管兩省政務,軍務。
現代的市古代稱作府如南京明朝時叫應天府,清朝時叫江寧府,最高長官稱作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古代官職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宋朝收回節度使兵權,節度使後來只是榮譽稱號,只發獎狀不給實權。元代廢除。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建威將軍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里把各品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鵪鶉
九品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海馬)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獬豸) 黃鸝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
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
鴉片戰爭前,清共有8總督16巡撫。
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雲貴。
16撫: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福建、江西。
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督撫直到公元1906年才設。直隸、四川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1885年,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駐台北(台灣建省)福建巡撫有閩浙總督兼任
④ 古代職位表
職位如下:
周秦兩漢
1、周朝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後。
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
九嬪掌教四德;
世婦主喪、祭、賓客;
御女序於王之燕寢。
2、秦朝
秦始皇統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後稱號。
帝祖母曰太皇太後,帝母曰皇太後,嫡(妻)曰皇後。妾皆稱夫人。
3、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母後稱號。又設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
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娙娥、傛華、充依。
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
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後可被尊為皇太後。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後。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後。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後的成帝皇後趙飛燕,宮中一時出現了四位太後並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時期,追求復古,種種名目層出不窮。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
和三人,嬪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共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貴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後,母稱王太後。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後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後改稱王太妃。
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
隋前
1、 三國
(1)魏
曹操為魏王時,王後之下的妃嬪稱號有五等:夫人、昭儀、倢伃、容華、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廢除順成稱號。
妃嬪爵位:
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比縣侯;
昭華比鄉侯;
修容比亭侯;
修儀比關內侯;
倢伃視中二千石俸;
容華視真二千石俸;
美人視比二千石俸;
良人視千石俸。
(2)吳蜀
吳蜀兩國史料不詳。
蜀有貴人、昭儀,吳有夫人、美人,其餘不詳。
2、 兩晉
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其餘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妃嬪稱號世有增減。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國初廢除才人、中才人稱號,其餘仍用晉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廢除夫人稱號,新創制了貴妃的稱號,以貴妃、貴嬪、貴人為三夫人。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來代替九嬪中的修華、修儀、修容,重新設置了中才人、充衣。貴妃位比相國,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司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廢除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稱號,重新設置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廢除貴人,代之以新設置的貴姬;再置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
妃嬪等級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次於九嬪的稱號: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b)齊
齊高帝建元元年,設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永明元年,以貴妃、淑妃、貴人為三夫人,廢除夫人稱號。因九嬪中少了一員,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c)梁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九嬪以下: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其它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陳沿襲梁制。
4、北朝
(a) 北魏東魏西魏
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上三嬪和下六嬪)、世婦、御女。
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
後又設置女官,掌管內司。內司如同尚書令、仆。
二品:作司、大監、女侍中。
三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
(b) 北齊
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御。
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嬪。清河年間,依古制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妃嬪稱號有:
左右昭儀,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散號:才人、采女。
其後又立二後,妃嬪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史料不詳。
隋唐
1、 隋
隋文帝前期,獨孤皇後悍妒,妃嬪只是虛設稱號。有: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
又設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
尚宮,掌導引皇後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
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
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
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
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
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勛品,六典視流外二品。
獨孤皇後去世後,文帝又在嬪上設置貴人三員,又將嬪的人數增至九員,世婦增至二十七員,御女增至八十一員。
隋煬帝繼位後,廣置嬪妃: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正二品。
婕妤,十二員。正三品。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正四品。
寶林:二十員,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員,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員。正七品。
以上各等級,總計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擬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宮局,管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龠。
尚儀局,管司籍,掌經史教學,紙筆幾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
尚服局,管司璽,掌琮璽符節;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醞,掌酒醴?益醢;司葯,掌醫巫葯劑;司饎,掌廩餼柴炭。
尚寢局,管司設,掌床席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輦傘扇,執持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
尚工局,管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
六尚之中司樂、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餘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貳其職。六尚十人,從五品。司二十八人,從六品。典二十八人,從七品。掌二十八人,從九品。
此外還有不入流(無品級)的女史,人數不定。
2、 唐
唐建國之初,參照隋朝舊制: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六人 [1] 。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遼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國初,妃嬪皆無位號。
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賢妃、德妃的稱號。
廢帝海陵王時期,後宮嬪妃漸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時又開始削減。
妃嬪品級:諸妃視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嬪、婕妤、美人等皆與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詳。
明清時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來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數過多,於是改設為六局一司。
六局為: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宮總管六局事務。
一司為:宮正。掌管戒令責罰。
品級皆為正六品。
宮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減少一百四十多人。
諸妃稱號為:賢、淑、庄、敬、惠、順、康、寧。也有貴妃,位在諸妃之上。
明英宗復辟,多虧皇太後孫氏在內出力,故其復位後為孫太後上徽號,稱聖烈慈壽皇太後。這就是後世動輒為母後上徽號的濫殤。
明朝中後期還出現了妃嬪中最高的等級——皇貴妃。
明憲宗寵妃萬貴妃死後被追謚為: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
皇貴妃這一稱號正式出現是在明神宗時期,神宗寵妃鄭貴妃生皇三子後晉升為皇貴妃。
2 、清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採用禮官的建議:
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
女官設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議通過而未能執行。
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
皇後,居中宮。
皇貴妃,一名。
貴妃,二名。
妃,四名。
嬪,六名。
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
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4)地質古代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帝王的內職機構和組織形式,主要由後妃、女官、內侍、宮省等制度構成。它作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部分在中國存在了4000年,與中國傳統的政治奠基密切相關。它集中體現了君主的特權,在政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有極大的腐朽性和殘酷性。
後妃中國古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廣繁後嗣,使王位有足夠的繼承人,同時為了顯示帝王的尊榮而建立起來的。
中國古代社會以男子血統為中心,以對女性佔有的多少來顯示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的大小。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也表現在對女性的大量佔有上。自夏朝開始,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形成。隨著王位傳子的繼承製,尤其是形成和確立嫡子繼承製,等級分明,身份有別的後妃嫡庶制度也隨之建立起來。
歷代的妃嬪名號先後出現過千餘種。根據名號的不同,妃嬪被區分成若乾等級。不同等級享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禮儀等方面的待遇,在後宮的居處地也有區別。區分後妃尊卑貴賤等級,是「正嫡庶,廣繼嗣,息妬忌,防淫匿,塞禍亂」(《白虎通義·嫁娶》)的必要措施。
傳說,周代開始制定正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共 121人的後妃制度。此制是否實行,尚難有定論。但從西周至戰國所出現的後、妃、夫人、嬪、世婦、女御、姬、七子、八子、女史等後宮名號看,後宮嫡庶制度是十分嚴格的。
秦滅六國後,規定「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漢書·外戚傳》)。按規定,皇後和太後可以像君主一樣取得尊號和謚號,統率妃嬪和女官,執行宮中紀律,但不能直接干預或處理朝政。
然而在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斷的情況下,太後有權以監護人的名義,監督和選立後嗣,甚至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合法地暫時代行皇權。從秦昭襄王母宣太後「始攝政事」,到清末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兩千多年間,多次出現母後臨朝稱制,少則臨朝幾年,多者長達幾十年,在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歷史上,一些後妃在皇帝昏庸、荒淫、疏懶的情況下,往往藉專房之寵,直接或間接侵奪皇權,「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乃至製造出許多巫蠱傾陷、宮廷妒殺。也有一些後妃與母家父兄子侄輩相勾結,構成內外結合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外戚之禍」。
但在母從子貴、妻以夫榮的社會里,婦女的法定地位被限制在對男性的依賴上。有子女的妃嬪,在君主死後,可以隨有封爵的子女一起生活,享受原在宮中的等級待遇,加封號為皇太妃或太夫人。沒有子女而已經取得一定封號的妃嬪,在君主死後,或固守宮中,或在陵寢伴靈守位,直到死後才可安葬在君主陵寢周圍。
歷史上曾有一些「開明」的君主在「晏駕」之前,或新君主即位之初,將自己或先君的妃嬪中所謂「後宮無子者」遣出另嫁,但也僅限於所謂「世婦」之列以下。有不少朝代,甚至還保留妃嬪殉葬的陋習。
⑤ 中國古代掌管地質,水文的官員叫什麼
工部尚書,雅稱大司空,古代官職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戶、禮、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等,工部尚書為其長。——常識管理篇。
⑥ 古代從事是什麼職位
「從事」即「從吏史」,亦稱從事掾,是漢代刺史的佐吏。漢以後三公回及州郡長官答皆自辟僚屬,多以從事為稱。
漢武帝初設刺史時,刺史於秋季查察郡國。郡國遣吏至界上的迎接,「自言受命移郡國,與刺史從事」。
後因而以「從事」為刺史屬吏之稱,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又有部郡國從事史、大致刺史轄幾郡,即設幾人。每人主管一郡(國)的文書,察舉非法。
漢末刺史權重,從事名目更多,文有文學從事、勸學從事等,武有武猛從事、都督從事等,均由刺史自行辟任。
隋朝罷地方官自辟僚屬,遂於開皇十二年(592),將諸州從事一律改為參軍。
⑦ 古代都有哪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古代官職有太守、刺史、京兆尹、太尉、越騎、校尉、參知政事、丞相、郎中等等。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7)地質古代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三公九卿制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歷朝沿襲,其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政權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資料:中國古代行政級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官職
⑧ 地質勘查員在古代叫什麼
地質勘查員在古代的時候,他們就是考古專家,並且也是特別吃香的。
⑨ 古代勘察天文地理的職位叫什麼
天文和地理是分開的
負責天文的是欽天監,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歷朝官職不一樣
負責地理的是工部,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工部尚書
⑩ 古代的職位都有哪些
1、夏代時已有輔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農業,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獄,共工管營建百工,虞人掌山澤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軍事、農事和賦稅徵收的機關。商代建立起以商王為中心的中央機構。輔佐商王的主要大臣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獄的司寇。
2、商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神權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紀事的宗教事務官在當時最為顯要。
3、西周中央機構有較大的發展。輔弼周王的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為常伯,又稱牧;掌官吏選任的為常任,又稱任人;掌政務的為准人,又稱准夫。政府行政事務官分為兩大系統: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個事務官:司徒、司馬和司空,分別掌管農事、役徒征發和營建。
太史寮是掌管歷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門。西周宗教事務官與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4、秦、漢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
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師治安的中尉,掌宮室、宗廟、陵寢等土木營建的將作少府及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的大長秋。
秦漢九卿除衛尉、廷尉和治粟內史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務外,其餘諸卿職能主要為皇帝及皇室內廷服務。國事與君主家事不分,政務與宮廷事務混雜,是秦漢中央官制的特點之一。
5、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
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