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現狀有哪些

地質現狀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18 11:42:47

1. 國內外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區域地質調查一直是被高度重視的基礎性地質工作,是一個國家主要的公益性、服務性工作。世界各國的小比例尺1:500萬,1:250萬,1:100萬,1:50萬基礎地質填圖已基本完成。歐美發達國家中比例尺1:25萬,1:20萬,1:10萬地質填圖已基本完成,大比例尺1:6.336萬,1:5萬的地質填圖,少數國土面積大的幾個國家除外,有些已經完成,有些也基本完成。個別國家正在進行更大比例尺1:2.5萬填圖方向的工作。

由於地質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地質現象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更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歐美發達國家開始了第二輪、第三輪的地質填圖及修編工作,並不斷向社會提供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及相關圖件。

20世紀末,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主要受礦產資源的影響較大,各國更加重視地質填圖找礦工作,有些發達國家設立了「國家地質填圖計劃」。如美國的國家合作填圖計劃、俄羅斯國土資源調查計劃、英國的新系列填圖計劃、加拿大的國家地質科學填圖計劃、澳大利亞的國家地質科學填圖計劃、印度的陸地地質填圖計劃等。各國地質填圖戰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都高度重視南北極地和各大海域的洋底填圖,把向海洋要資源變成了地質填圖的新領域。

我國自1916年前中央地質調查所成立後,少數中外地質學家也做過一些零星的路線地質調查,對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嶺、南嶺、祁連山、天山及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過一些局部工作。對一些交通比較方便的地區如北京西山、江蘇寧鎮、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區還填制過少量的大中比例尺區域地質圖,奠定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鍛煉培養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以及國家基本建設對基礎地質的需要,從1953年起國家有計劃地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1953~1980年間先後完成了除台灣省外的全國區域地質調查942.8×104km2,編制出版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大地構造圖、礦產分布圖、內生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圖、地震等值線圖、遙感地質圖等一系列圖件。

1956~1999年間我國除內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數省(區)完成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陸地面積691×104km2,占國土面積的72%。

自1985年以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比重加大、速度加快,重點完成了一些成礦區帶、重大地質實害區和重要經濟開發區1:5萬區域調查159.3×104km2,占國土面積的16.6%。

經過近40年完成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由於地質理論研究滯後和技術手段落後,許多還不能用於國家經濟建設中去。已完成的近160×104km2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雖然提供了新的地質資料,但還未形成整體全貌的區域資料。

我國的區域調查工作方法基本上是沿用前蘇聯的工作規范,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先後制定了不同階段的1:20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技術要求。1991年制定完成了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岩類1:5萬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制定出版了可適應計算機成圖的《地質圖色標標准及用色原則》,這些標準的制定保證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快了此項工作大力開展。

幾十年來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截至1997年共出版2896幅1:5萬區域地質圖,已向全社會公布。1994年全國各省區完成了「區域地質志」、「區域礦產總結」,對國家近30年來的地質調查成果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1994年「中國區域地層資料庫」順利完成,實現了全國地層的動態對比研究。

當前區域地質調查正在拓寬服務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專題填圖,運用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充分應用RS和GIS及CPS等「多S」高新技術,全面提高區域地質調查的科技含量和調查質量與效率。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需要高效、快速、准確和全方位地提供基礎資料。

2.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現狀

1951~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成以李鏷為隊長的西藏地質工作隊首先在藏東進行地質礦產調查,開展1:50萬路線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調查,著有《西藏東部地質及礦產調查資料》一書。

1966~1974年,西藏地質一隊在礦帶和其他部分地段開展1:20萬和1:10萬路線地質調查以及1:5萬地質簡測,同時編制了昌都地區1:50萬地質礦產總結。

1967~1974年,四川省地質局第三區調隊完成1:100萬昌都幅區域地質調查,同時青海地礦局完成1:100萬玉樹幅區域地質調查,提交了藏東及青海南部地區最原始的地質資料和圖件。

圖1-2 西南三江中段礦產地質研究程度圖

1986~1995年,由四川、青海、雲南、江西、西藏自治區等省、自治區區域地質調查隊、物化探隊承擔1:50萬、1:20萬地質礦產調查和化探掃面,完成的圖幅包括鄧柯幅、類烏齊幅、子多鄉幅、德格幅、洛隆幅、昌都幅、貢覺幅、八宿幅、察雅幅、宗沙幅、松宗幅、左貢幅、芒康幅、松冷幅、竹冷幅、竹瓦根幅、鹽井幅、波密幅以及川西北全區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部工作區已經建有圖庫)。並在已知主要礦區及外圍,已經進行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以及1:5000~1:2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基本查明了工作區的地質-構造-成礦背景以及地球化學特徵,發現了一大批查證的化探異常和重砂異常,並發現了一些有找礦前景的礦產地。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提高我國西部造山帶區域地質的研究程度,探索海相火山岩區的工作調查,補充完善填圖方法體系,在侯立瑋教授的主持下,以產學研三結合的組織形式,率先在登龍、熱加地區開展了兩幅1:5萬幅區域地質填圖和礦產調查試點工作。在成礦條件較好的地段,先後開展1:5萬區調工作,現已完成了登龍、熱加、團結、昌台、安孜、上麻絨、擦青松多、錯阿、絨壩岔、阿冬納、茶洛、義敦、夏塞、海子山等15幅1:5萬區調工作,進一步深化了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另在「十五」期間還完成11幅1:5萬區調以及16幅1:5萬地形圖測繪,為後續開展的1:5萬區調工作做准備。

「九五」期間已完成1:25萬甘孜幅的試點工作,在「十五」期間完成1:25萬新龍幅、石渠幅、江達幅的修測。

1985~1999年,原地質礦產部及國土資源部實施完成了1:100萬、1:50萬航磁及1:250萬、1:100萬重力測量,其中1:100萬重力已編圖入庫。1:100萬遙感解譯已經完成,並由多家單位進行了小規模的局部地區的異常解譯。

20世紀60~80年代中期,在川西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有: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區域地質、化探測量及1:50萬區域重力、航磁測量。1:100萬區調為本區提供了地質、構造框架,1:20萬區調確定了地層、岩石、地質構造格局,1:50萬區域重力、航磁、遙感提供了區域總體特徵,1:20萬化探初步查明了區域地球化學背景並發現了一批可供進一步查證的地球化學異常。

「九五」以來已完成了1:20萬甘孜幅、昌台幅、義敦幅、爐霍幅、得榮幅重力測量,2003年完成1:20萬理塘幅重力測量,為深化區域地質成礦背景,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在部分礦區及外圍還開展過大比例尺磁法、電法和X熒光、地氣等多方法測量。

為了探索在川西高原應用先進的物化探綜合找礦方法,1997~1998年在侯立瑋的主持下,由多家單位參與(四川地礦局、成都理工學院、物探所、礦床所)聯合在昌台呷村特大型銀多金屬礦的外圍有熱溝開展了多種物化探方法的對比應用試驗,並總結了綜合找礦方法。提出火山岩型和與岩漿作用有關的金屬礦床「區中求點」的工作宜在成礦有利地區首先開展大中比例尺高精度磁測、偶極輻頻激電、航衛片解譯等工作;對於圈定出的找礦靶區需進一步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和電、磁法物探、土壤化學樣或X熒光測量、岩石地球化學剖面工作,對異常進行平面定位和定性;對於最有利的成礦部位,宜採用探測深度大,解析度較強的偶極輻頻激電、瞬變電磁、高密度電阻率、可控源大地電磁等方法對礦床(體)進行三維定位預測,並據此提出驗證解剖的施工方案。另外對於良導電礦體、可採用充電法尋找盲礦體和確定礦體是否相連;對於斑岩型和構造蝕變岩型金屬礦床,γ能譜測量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川西地區開展1:20萬和1:5萬區調的同時進行了面上的區域性礦產調查和水系沉積物、重砂測量,初步查明區域礦產分布情況。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展了新一輪化探掃面在區內圈出了Au,Ag,Cu,Pb,Zn,W,Sn 化探綜合異常106處,其中甲類14處,乙類18處,丙類54處,為進一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指明了方向。

「九五」以來又開展了1:5萬區調10幅(納達、竹巴龍、理塘、翟桑、達日柯、措普寺、夏塞、水磨溝);1:20萬區域重力測量4幅(甘孜、昌台、義敦、波密幅)及理塘-貢嶺地區1:100萬重力測量。

1985~1999年,區內北段已完成1:50萬,南段完成1:100航空磁測。全區已完成1:100萬重力測量,1991年由四川地礦局物探隊編制完成了《四川省重力航磁異常綜合研究報告》。

在遙感地質調查方面,20世紀80年代(「七五」期間)開展過白玉-中甸地區遙感地質特徵解譯,「八五」期間(20世紀90年代)由四川地礦局完成了西南三江1:100萬遙感衛星影像圖的鑲嵌工作。「九五」期間,由四川地調院完成了西南三江中段(石渠甘孜-理塘)地區遙感綜合礦產地質調查工作。進一步深化了區域地質背景的研究,創建了該區不同礦床類型的遙感找礦模型,在遙感數字圖像分析方法方面取得了成效,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初步的工作,遙感方法應用潛力還很大,建議開展中大比例尺的遙感工作,在方法上應積極推廣高精度雷達(RAD)和SPOT圖像的應用。

藏東地區相應的1:20萬的遙感地質調查也基本完成,提取出一大批構造異常和蝕變異常。

3. 地質調查研究現狀

由於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常年處於高原缺氧環境,人口密度小,野外工作條件差,因此測區總體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但在某些領域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和地殼結構研究方面工作程度高於中國西部其他地區。

1.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填圖

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於1965~1969年,涉及測區的路線僅數條,對測區的地層、岩漿活動及構造格架進行了初步總結,限於工作精度,各類地質體控製程度較低。

涉及測區的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包括青海省區調隊1981年和1983年完成的納赤台幅和東溫泉幅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青海省區調綜合地質大隊1993年完成了錯坎巴日昂東幅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圖7-2)。涉及圖幅北部所進行的1∶50000區域地質調查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2002~2004年完成,包括研究區西北部的水泥廠幅、黑刺溝幅、忠陽山幅和研究區東北部的求離牛里生幅和開荒幅等兩幅,著有地質、礦產報告及相關圖件。這些圖幅資料及調查成果為本次新技術新方法地質填圖試驗奠定了重要基礎。研究區西南部的1∶100000牙扎康賽幅屬1∶200000填圖空白區。

2.其他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

東昆侖地區的專題研究重點集中在圖區中北部地區,圖區東部1∶250000東給措納湖幅為我國新一輪1∶250000造山帶填圖試點圖幅,對造山帶組成、結構、演化、高原隆升等方面作了調查研究,這些成果對本測區的地質調查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全省性的《青海省區域地質志》、《青海省岩石地層》、《西北地區區域地層表:青海省分冊》、《1∶50萬青海省地質圖》對圖區的一些重要地質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別開展了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對研究區的一些重要地質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

國內外大批專家學者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資源環境效應綜合研究成果均涉及青藏高原北部及昆侖山地區,如潘裕生等(1998)、肖序常等(2000)、李廷棟等(1996)、尹安(2001)和李吉均等(1979)學者發表的大量論文和專著。

3.礦產地質調查與研究

總體研究程度較低,1∶200000區調和1∶50000礦產地質調查工作中對鐵、銅、金礦化線索進行了地表檢查,取得了初步的認識。1∶200000區域化探工作已覆蓋全區,圈出了一批Au、Cu、W、Mo、As、Sb、Hg異常。青海區調隊1958年對大場金礦初步進行了普查,青海地質四隊1997~1999年對大場金礦進行了普查,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萊縣大場岩金普查報告》;2000年開始,青海省地調院在昆侖山口—大場—瑪多地區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在駝路溝—布青山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在大幹溝—小廟—托克安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

圖7-2 研究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3)完成的青海東昆侖東段成礦遠景區(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重點選區研究,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區域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並劃分了12個成礦遠景區;潘彤等(2006)對金屬礦床成礦類型、礦床模式和找礦方向等進行了較系統論述;張德全等(2002)對東昆侖內生金屬成礦作用進行了綜合信息成礦預測;青海省地質研究所1987~1989年著有《青海省東昆侖東段南坡變火山岩系的基本特徵及其含礦性的研究》。這些成果為本次工作中的礦產地質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4.深部地球物理探測

前人在測區西側進行了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測,如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橫穿東昆侖山脈(崔作舟,1996;李廷棟,1997);國際合作INDEPTH-III完成了拉薩-格爾木大地電磁測深(MT),獲得高質量的成果資料(Wei et al.,2002;Martyn et al.,2004)。中-美-德-加多國科學家2007年在東昆侖造山帶完成了國際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測工作,其垂直地震反射與廣角地震反射從研究區中部穿過,為利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開展深部構造研究奠定了基礎。國家地震局航磁大隊1975年對青海中南地區進行了1∶500000航磁測量,著有《青海中南地區航空磁力測量成果報告》。

1987~199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質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個單位的60餘名不同學科的專家,聯合完成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在岩石圈結構組成、深部過程、岩漿岩地球化學、古地磁與地殼構造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編制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列圖件,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重視與好評,主要研究成果已於1996年以專著形式出版;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的羊八井-谷露段便橫穿測區中部。

中-美-德-加多國科學家經過2003年8月與2006年7月兩次野外踏勘,選定東昆侖復合造山帶為國際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測重點地區,2007年開展橫穿測區的垂直地震反射與曲麻萊-西藏大溝-格爾木測線的廣角地震反射,在測區及附近投入地震儀包括30台寬頻地震儀(REFTEK)與80餘台短周期TEXAN地震儀,開展橫穿造山帶的100km垂直地震反射與250km廣角地震、超長周期的大地電磁測深及電性結構研究工作,為利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開展新技術新方法填圖試驗奠定了基礎。最近趙文津等(2011)在《Science》上發表的INDEPTH-IV深部探測成果對研究區深部構造進行了解釋與約束。

4. 岩土地質環境現狀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馬拉雅構造帶聚匯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巨大的地球動力作用。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並使青藏高原受壓隆起,東部因太平洋板塊俯沖造成了華北、東北地殼向東拉張,形成華北和松遼沉降大平原。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叉,使中國在大地構造和地形(主要表現在山脈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區特點,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同樣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

從西向東,大體可以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為界分為三大區。西區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構造、地層復雜,氣候乾燥,風化強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發育融雪及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相對切割深度巨大),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因而在山區多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喀斯特地區及采礦活動強烈的地區多發生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在某些山間盆地中可見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低山及海岸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因而在平原區易發生由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山區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從北向南,陰山—天山、昆侖—秦嶺、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沿這些山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來的人類活動,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亂,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對自然的索取不斷加重,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愈來愈強烈。不合理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也使得地質災害的發育日趨加劇。在東、中部地區,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包括油氣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破壞和岩土構造應力狀態發生變化,誘發並加劇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鹽漬化、沼澤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礦山災害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區,由於超量開發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災害的發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隨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突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等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近來,各種地質災害對我國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上百億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造成的損失每年達200億元,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造成的損失超過5億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國平原區的46個城市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經濟建設活動正在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深入展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起步。一旦大規模經濟開發,也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

總而言之,由於自然地理、地質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組合特徵和發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較明顯的地域特徵和區域變化規律。今後隨著全球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發展,我國大部分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可能將不斷增強。因此,地質災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對於我國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5. 地質構造研究現狀

東准噶爾古生代造山帶是研究與認識中亞造山帶演化的重要地區,反映了古亞洲洋演化的重要階段,前人對其地質構造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種觀點及認識,在准噶爾洋盆演化時限、構造屬性、板塊邊界、造山帶模型、前寒武紀基底性質及東和西准噶爾對比等重大地質構造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

1.2.1.1 板塊邊界劃分

與東准噶爾地區地質構造密切相關的主要是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准噶爾板塊邊界劃分的問題,不同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出發提出了不同的認識。李春昱等(1982)強調圖瓦貝(Tuvaella)動物群出現的構造位置的分界意義,主張以齋桑-卡拉麥里-紅石山縫合帶作為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板塊的分界線。何國琦等(1994)主張以科克森他烏-阿爾曼太蛇綠岩帶為泥盆紀末—石炭紀初哈薩克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的縫合帶。張良臣等(1990,2003)認為應以查爾斯克-喬夏哈拉縫合帶作為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板塊的分界線。陳哲夫等(1997)據開合構造理論提出以額爾齊斯晚古生代構造混雜帶作為邊界,其北部為阿爾泰陸緣開合構造系,南部為准噶爾陸間開合構造系。成守德(2000)提出以額爾齊斯-布爾根縫合帶作為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板塊的界線。

1.2.1.2 洋盆演化

通過對區內阿爾曼太和卡拉麥里兩條重要的蛇綠岩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認識。李錦軼等(1999)認為卡拉麥里蛇綠岩代表泥盆紀初形成、早石炭世晚期關閉的洋盆。舒良樹等(2003)根據卡拉麥里蛇綠岩套紅色硅質岩中的放射蟲鑒定成果,確定其時代為晚泥盆世法門期—早石炭世杜內期,代表蛇綠岩形成的晚期年齡。張海祥等(2003a)獲得的庫爾提蛇綠岩中斜長花崗岩SHRIMP U-Pb年齡為(372±19)Ma,代表了庫爾提弧後盆地的擴張時代,由此認為古亞洲板塊向西伯利亞板塊俯沖消減作用應始於晚古生代早期。龍曉平等(2006)通過石炭紀火山岩的研究,提出東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仍存在洋內俯沖消減作用,准噶爾洋的閉合應發生在晚石炭世之後。肖文交(2006a)在阿爾曼太蛇綠岩斜長花崗岩中獲得SHRIMP U-Pb年齡為(503±7)Ma,認為阿爾曼太蛇綠岩是古亞洲洋在晚寒武世—早奧陶世的殘余。張招崇等(2006)根據東准噶爾北部俯沖花崗岩SHRIMP U-Pb年齡為(381±6)Ma和(376±10)Ma,提出准噶爾洋由西南向北東俯沖的時間間隔可能為408~376Ma。唐紅峰等(2007)根據卡拉麥里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SHRIMP U-Pb年齡為(373±10)Ma,認為其代表了卡拉麥里蛇綠岩的形成年齡。汪幫耀等(2009)測得卡拉麥里蛇綠岩輝長岩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329.9±1.6)Ma,根據地球化學研究提出蛇綠岩形成於大洋中脊,卡拉麥里洋盆形成於泥盆紀初期,最終閉合於早石炭世謝爾普霍夫期。

1.2.1.3 造山帶模型

各位研究者在板塊增生模式、俯沖極性和構造屬性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認識。李春昱(1982)提出了西伯利亞、哈薩克板塊碰撞增生演化模式。Zonenshain等(1990)和Mossakovsky等(1992)認為該地區地殼演化模式為西伯利亞古陸的不斷側向增生。Sengor等(1993)認為該區地殼形成於島弧向洋的持續增生及後來的走滑斷裂造成的構造疊置,蛇綠岩為增生雜岩,不存在碰撞帶。何國琦等(2001)提出早古生代期間伴隨著卡拉麥里和阿爾曼太早古生代洋的閉合形成了早古生代卡拉麥里-麥欽烏拉、阿爾曼太-北塔山兩條造山帶,額爾齊斯-南蒙古晚古生代洋可能是在增生了的西伯利亞古陸內部拉張、發育形成的次生洋盆。梁雲海(2004)提出准噶爾是在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克拉通基底上裂解,經歷了多旋迴手風琴式開合運動,由一系列溝-弧-盆體系擠壓拼貼在一起,於石炭紀末期最終固結成的新的古亞洲大陸。成守德等(2005)認為北天山-准噶爾洋盆主體封閉於加里東晚期,形成了夾持於齋桑、南天山洋盆之間的早古生代統一大陸,構成了哈薩克-准噶爾古板塊。肖文交(2006b)認為阿爾曼太蛇綠岩與島弧火山岩組成了洋內弧,向北拼貼到阿爾泰地體南緣,形成科迪勒拉型俯沖邊緣,東准噶爾帶是阿爾泰南緣在古生代向南增生的弧碰撞-增生造山帶。毛啟貴等(2008)根據對東准噶爾鹼性花崗岩的研究,認為側向增生和垂向增生均表現為向南增生的極性,在東准噶爾的增生過程中,俯沖帶不斷向南後退,各種塊體不斷拼貼到西伯利亞板塊南緣。李錦軼等(2009)認為卡拉麥里蛇綠岩和南蒙古蛇綠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可能屬於弧後盆地或邊緣海盆,古洋盆關閉是古洋岩石圈板塊向北俯沖的結果。

1.2.1.4 准噶爾基底認識

對於准噶爾基底的認識,不同研究者分歧較大,主要有洋殼、陸殼、地幔底墊改造的古基底等不同認識。江遠達(1983)、李繼亮(1989)、Carroll等(1999)認為准噶爾盆地基底是較為典型的洋殼。吳慶福(1989)、黃汲清(1990)認為准噶爾盆地基底由前寒武紀地塊組成。肖序常等(1990)認為准噶爾盆地基底為含有陸殼碎塊的洋殼。張前鋒等(1996)根據東准噶爾小石頭泉獲得的前寒武紀變質岩年齡數據[Sm-Nd等時線,(670±81)Ma]認為准噶爾存在前寒武結晶基底。韓寶福等(1999)提出准噶爾盆地基底不是簡單的洋殼或陸殼,而是受幔源岩漿底墊作用改造的基底。李錦軼等(2000,2006a,2006b)提出准噶爾盆地與吐-哈盆地基底是一個古陸,均由陸殼組成,但南北有差異,北部為線型正負航磁異常,為古生代造山帶;南部為面型航磁異常,為單一的陸殼基底。袁超等(2006)通過對扎河壩鉀質玄武岩的研究,認為熱消減機制曾經廣泛出現在准噶爾板塊演化的不同歷史時期,島弧地體在准噶爾盆地基底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1.2.1.5 東、西准噶爾對比

對於古生代時期是否存在統一的准噶爾洋以及東、西准噶爾蛇綠岩帶是否可對比連接均存在不同認識。肖序常等(1990)認為,西准噶爾達拉布特蛇綠岩與東准噶爾卡拉麥里蛇綠岩基本是同期形成,代表了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可能與齋桑及以西晚古生代洋盆貫通,向東斷續與晚古生代「中亞蒙古洋盆」相連。唐紅峰等(2007)根據卡拉麥里蛇綠岩形成時代及地球化學特徵與西准噶爾進行對比,認為晚古生代早期可能存在統一的准噶爾洋。李錦軼等(2009)根據卡拉麥里斷裂帶的運動學特徵及古俯沖帶向北俯沖的極性,認為卡拉麥里構造帶與北天山蛇綠岩帶、齋桑造山帶及達拉布特蛇綠岩帶難以對比。

6.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7. 區域地質研究現狀

南華北地區區域地質研究歷史悠久,多年來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岩石地層、古生物地層、年代地層、層序地層、岩相古地理、沉積相及海平面變化等方面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孫健初、曹世祿、孟昭彝等在華北地台南緣進行地質調查時已對區內地層作了初步劃分。之後,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科學研究所及區域地質調查隊、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隊先後對區內奧陶系做了較為系統的劃分。對於研究區沉積相的劃分,有關學者已有較多論述(孟祥化等,1986,2004;馮增昭等,1990;韓征等,1997;劉波等,1997;桑樹勛等,2002),並取得重要進展。馮增昭等(1979,1990)採用單因素綜合分析作圖法編制了華北地台寒武紀、奧陶紀岩相古地理圖時也涉及了南華北地區;馬學平等(1998)對華北地區冶里組—亮甲山組層序地層及岩相古地理進行了研究;孟祥化等(2004)在《中朝板塊層序·事件·演化》一書中對華北地台下古生界層序岩相古地理也有研究。沉積地球化學方面,除葉連俊等(1964)做過系統研究外,近年來沒有取得很大進展,僅王英華等(1989)對華北地台各類碳酸鹽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並深入分析其化學成分的變化規律與沉積環境的關系。另外,有關研究區奧陶系碳酸鹽岩地層中海平面變化規律、層序成因機制、體系域特徵、儲層特徵、白雲岩化及層序地層與油氣關系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陳霞等,1994;金振奎等,2002;劉波等,1997;張立勤等,1999;彭陽等,2000;單學文,2000;於炳松等,2007;章雨旭等,2001;李春光,2005;張雲峰等,2006;史曉穎等,1999)。生物地層、年代地層方面研究時間也比較長,但各學者、各地區的地層劃分多有分歧(項禮文等,1981;賴才根等,1982;安太癢等,1983;汪嘯風等,1993;汪嘯風,1994;楊恩秀等,2005;段吉業等,2002,2005;武桂春等,2005)。

8.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沒有一張正規區域地質圖,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始於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內蒙古東北部外,我國累計完成1∶100萬區調947.3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98.7%;1∶20萬中比例尺區調691.38萬km2(1990年底,之後停止此項工作),占國土面積的72.0%;1∶5萬區調240萬km2(截至2010年),占國土面積的25%;1∶25萬區調570萬余km2(截至2010年),約占國土面積的60%(圖1-2)。

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開始重視吸收國外先進的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並組織進行了少量探索性試驗研究。1981年總結出中國火山岩區地質填圖經驗,編寫和公開出版了《火山岩區區域地質填圖方法指南》,推廣了火山岩區雙重製圖法。1985年推廣了1∶5萬巢湖市幅地質(組)圖經驗,並擴大試點。1986年,地礦部設立了「1∶5萬區調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86—016—02),分別開展中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1∶5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項目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的地質填圖方法,又包含中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的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中國地質特色的花崗岩類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並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

圖1-2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區域地質調查進行了重大調整,新開1∶25萬地質調查試點工作,於1999年底完成了8幅試點圖幅。同年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全面部署1∶25萬地質調查。當前,1∶25萬地質調查的技術方法體系仍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

現代地質科學的進步,正沖擊和改變著傳統的地質調查方法。但是,能夠把地質科學領域里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並真正形成一套新調查方法的研究,在國外也只有少數國家進行。有的國家雖然較早開展過這類研究,但只是在少數地區試驗,有的還處於探索之中。迄今,關於花崗岩等級體制劃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則尚處在繼續討論和完善之中。變質岩區調查方法,雖然許多國家已從單一岩石類型劃分轉變到岩石—地層法和構造—地層法,但由於變質作用十分復雜,地質構造背景多樣,變質熱事件研究方法的適用性、變質建造填圖的意義等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沉積岩區的地質調查,盡管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但如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三維地質填圖試點。根據總體目標,到2020年完成貫穿我國主要造山帶的地殼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重要成礦區帶和重要找礦遠景區、礦集區和整裝勘查區三維地質填圖,基本完成我國陸域主要盆地三維地質填圖等,在地質科學理論、勘查方法技術方面取得重大性進展,建立三維地質填圖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批優秀團隊和高層次人才。三維地質填圖將為我國全面部署開展三維地質填圖提供思路、方法和技術支撐,對實現地質填圖由二維向三維的轉變、顯著提升地質工作的服務功能和支撐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9. 中國地質現狀簡簡簡介

地質一詞的來源及涵義
〖Geology〗 一詞的中文翻譯名是《地質》。近代最早的一部用中文寫成的地質文獻是
英國傳教士慕維廉(W.Muirheal)在1853年編著的《地理全志》. 分上、下兩篇,上篇地
理部分(5卷);下篇地質部分(10卷)。 下篇10卷的標題分別為:地質論,地勢論,水
論,氣論,光論,草木總論,生物總論,人類總論,地文論,地史論。【水論】涉及水的
地質作用,【氣論】與【光論】講述氣候,【草木總論】與【生物總論】講述植物界和動物
界,【地史論】則類同與現代的地史古生物學。慕維廉的《地理全志》與現代的普通地質學
在內容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地質的涵義:幕維廉在《地理全志》的前言中就[地質]一詞開宗明義[志地質志,乃論
陸海、天空、居民、生物、草木,又論其分界及其所以分界之故],又論[夫地理者,分文、
質、政三等,…今以質論,專指地內磐石形狀位置,其中有飛潛動植之跡,陸海古今變遷。
地石水土、支幹綿廣、洋海流行、氣化異常,暨人民、生物、草木之種類]。幕維廉的這段
話闡明了地質的研究范圍及對象,即:研究地球上的陸及地內磐石形狀位置(岩石圈)、海
及支幹綿廣(水圈)、天空(大氣圈)、居民與生物草本(生物圈)、各圈層的劃分以及海
陸變遷、氣候變化等,即研究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現象。

中國礦業發展簡史

礦業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古老的領域之一。礦業的發展與擴大礦產資源的開發 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從他們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從事礦產開發利用活動。歷史學家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特徵。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適應自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發現礦產、認識礦產與開發利用礦產的過程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為今天大規模的礦業開發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研究我國礦業現狀時,首先概略地分析研究我國礦業開發歷史是有益的。
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是世界人類誕生、繁衍與發展的重要地區 。從距今200萬年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勞動與繁衍在這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從遠古時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時止,是我國古代地質事業和礦業的萌芽、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古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為我國古代文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為近代和現代礦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一、 中國古代礦業
原始社會時期以利用石料礦產製作工具為特徵,始稱石器時代,並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從"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起,到"藍田人"(距今約6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開始利用石片、石塊等石料礦產製作石器工具來採集食物和抵禦毒蟲猛獸的襲擊。這個階段屬於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石料礦產的利用更為廣泛,製作的工具也更為實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還有石斧、石鐮、石犁等,表明鋤耕農業開始向犁耕農業過渡。新石器時代在礦業開發利用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開發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屬礦產為原料來燒制陶器。另外,對玉石礦產、銅礦和煤礦的利用。
從夏代開始了我國古代史中的奴隸社會。自然銅的利用開始向青銅器過渡,並逐漸達到繁榮,之後又向鐵器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時期,除了開發某些非金屬礦產外,對銅、鐵、銀、錫、鉛、汞等礦產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煤炭也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的加強,礦業因擺脫戰國後期的戰亂影響而逐步恢復,鹽礦和鐵、銅、金、銀、鉛、錫、汞等的開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魏晉時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們也已懂得將石油作燃料用於戰爭中的火攻。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除了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出現了一個高峰外,鹽業的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隋唐礦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力發展銅礦並將采礦權全部收歸國有。
經過五代時期由於戰亂而導致礦業的蕭條之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礦業繼續發展。煤在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手工業較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採煤為生。煤炭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
綜觀我國礦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礦業活動經歷了由認識不自覺到比較自覺,又低級到高級,又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基 本特點為:1、中國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2、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礦產數量眾多;3、我國古代礦業活動地理分布既相當廣泛,又很不平衡,時間分布也是如此。
二、 中國近代礦業
我國古代礦業生產和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幾千年來,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及生產力的提高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後來封建王朝未能很好地注意總結經驗以求進一步發展,也沒有及時注意吸收和採用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成就,致使中國近代礦業 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
我國近代礦產地質調查與開發工作起步較晚。近代礦業開發工作是從鐵礦、煤礦開始的。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為了興辦洋務和北洋水師,製造槍炮、戰艦和機器以適應防務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大量鋼材、水泥等建築材料,一方面開始籌劃發展現代礦業和礦產品加工業。但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止,帝國主義者在華開辦了許多較大規模的煤礦,外資煤礦產量佔到了全國煤礦產量的83.2%。1903年中國人民掀起了從洋人手中收回礦權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侵華期間,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共霸佔了中國煤礦200多處。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霸佔的煤礦少部分由邊區人民政權接管,大部分由國民黨政權接管。這些煤礦在解放戰爭期間遭到嚴整破壞,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恢復與發展。
近代鐵礦開發利用的礦山有40多處。有些礦山生產規模較大。並開始使用新的機器設備進行採掘、選礦和運輸。在有色金屬方面,1908年和1918年在江西南部先後發現了西華山鎢礦和大吉山鎢礦。由於軍需和國際市場對鎢的需求迫切,這兩個鎢礦很快投入開發,因此鎢精礦產量大增。古代早以開採的雲南個舊錫礦,自采鉛始,繼之開采錫礦,近代開始較大規模的開采。在貴金屬方面,除煉鉛鋅礦提取銀外,一些地區也開採金礦。
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進展緩慢建國前使用的石油鑽機僅15台,油氣鑽井工作自1907年至建國前共鑽井169口。整個油氣勘察開發工作基礎薄弱,規模很小。
非金屬礦開發利用自古至今一直延綿不斷。從以北京故宮建築群、南京中山陵等一系列古代和現代建築群利用大量的花崗石、大理石、琉璃瓦、青磚等材料來看,建材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規模是很大的。
綜觀中國近代礦業,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在艱難環境中掙扎前進,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規模不大。

http://www.bigm.com.cn/china-res/HOME1.asp

10.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