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是什麼地質
⑴ 鹽城市是什麼意思呀
鹽城:一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
鹽城,隸屬於江蘇省,是江蘇沿海地區新興的工商業城市、長江三角洲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淮劇主要的發源地,也是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在沿海灘塗上建有麋鹿和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江蘇省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鹽城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鹽城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市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4921平方公里。 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民俗文化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城在周以前為淮夷地;南北朝屬陳國時,建鹽城郡;清初屬江南省,1945年,始置鹽城市。 2018年12月6日,鹽城市入選「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排第30名。
⑵ 什麼是城市地質調查
一項服務抄於城市可襲持續發展的前瞻性、基礎性和綜合性地質調查工作,其主要任務是在城市及其周圍城市化發展地區,開展地質、資源和環境綜合調查,評價城市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⑶ 鹽城市勘察測繪院怎麼樣
簡介:鹽城市勘察測繪院成立於1990年7月,是一家既具有國家乙級測繪資質版又具有工程地質勘權察乙級資質,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城市勘測專業隊伍。
法定代表人:高桂甫
成立時間:1990-07-27
注冊資本:3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900000000070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
公司地址:鹽城市毓龍東路36號
⑷ 什麼是環境地質
運用地球來科學規律,研究自地球作用過程、地球資源以及地球物質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包括:①保護人類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以免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或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所引起的地球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國土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颶風、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擾。
⑸ 什麼是地質—自然災害
我國處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版的國度。在我國的歷史上,水旱權災害、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頻仍,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便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
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口的急劇增長、自然資源大規模的不合理開發及人為因素誘發或直接造成了更加慘烈的地質—自然災害。
⑹ 地質有什麼
一類土(松軟土):砂土、粉土、沖擊砂土層;疏鬆的種植土、淤泥(泥炭);版
二類土權(普通土):粉質粘土;潮濕的黃土;夾有碎石、卵石的砂;粉質混卵(碎)石;種植土、填土;
三類土(堅土):軟及中等密實粘土;重粉質粘土、礫石土;干黃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黃土、粉質粘土,壓實的填土;
四類土(砂礫堅土):堅硬密實的粘性土或黃土;汗碎石、卵石的中等密實是粘性土或黃土;粗卵石;天然級配礫石;軟泥灰岩;
五類土(軟石):硬質粘土;中密的頁岩、泥灰岩、白堊土;膠結不緊的礫岩;軟石灰岩及貝克石灰岩;
六類土(次堅石):泥岩、砂岩、礫岩;堅實的頁岩、泥灰岩、密實的石灰岩;風化花崗岩、片麻岩及正長岩;
七類土(堅石):大理岩、輝綠岩;玢岩;粗、中粒花崗岩;堅實的白雲岩、砂岩、礫岩、片麻岩、石灰岩;微風化安山岩、玄武岩;
八類土(特堅石):安山岩、玄武岩;花崗片麻岩;堅實的細粒花崗岩、閃長岩、石英岩、輝長岩、輝綠岩、玢岩、角閃岩。
⑺ 鹽城市為什麼叫鹽城有什麼歷史嗎
因為鹽城最初是靠產鹽發展而來的城市 鹽城緊靠大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⑻ 什麼是地質環境
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以及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
⑼ 鹽城屬於什麼地質環境
鹽城縣位於蘇北平原中部,地處北緯33°07』58」~°31』57」,東經119°41』12」~12O°23』39」之間。總面積為1720.3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508平方公里。佔87.66%;水面面積212.36平方公里,佔12.34%。全新世以來,古境域經歷了陸地——海洋——陸地的海陸演變過程。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奪淮後,成陸速度加快,范公堤以東形成廣闊的濱海平原,以西則形成低平的里下河平原。
鹽城縣地處北亞熱帶向南暖溫帶過渡地帶,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季風盛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2℃和1005.5毫米。縣境河流交錯,有流域性大型骨幹河道10多條。西境水網密集,湖盪面積較大。但時有自然災害侵襲,尤以旱澇災害威脅較大。
縣境土類,有水稻土、鹽土、潮土、沼澤土4類,其中水稻土分布面積最廣,佔耕地面積的71.87%;鹽土次之,佔耕地面積的27.50%。由於長期開發,土壤得到改造,有利於種植、養殖業的發展。
地 質
地質構造
縣境地處揚子准地台的蘇北拗陷帶。此構造單元,是在震旦繫到中生界三迭系海相、陸相交替沉積的基礎上,發生於燕山運動的斷拗,一直延續到現代。自燕山運動以來,蘇北平原是一個持續沉降區,新生代沉積物總厚度一般達2000~3000米,斷陷中心部分最大厚度可達6000米。鹽城縣處於該斷陷區的中部。
燕山運動對蘇北平原地質構造有著顯著的影響,產生許多北東方向的斷裂和褶皺,其中斷裂是構造運動的主要形式。在構造力的作用下,因沉降幅度大小不一,平原北部為鹽阜拗陷,南部為東台拗陷,兩拗陷間為建湖隆起帶。古縣境處於兩個次一級的構造單元,其特點是:
鹽阜拗陷 在北緯33°25』~34°N之間,位於阜寧、射陽、鹽城3縣,南至鹽城縣南部,呈近東西向展布迭置於北東向構造之上。自南而北,可進一步劃分為鹽城凹陷、中興灶凸起及射陽凸起,廣泛分布著下第三系三垛組。在阜寧東部及射陽河口,有少量下第三系阜寧群分布,臨海農場附近有二迭系及三迭系分布。上覆鬆散層厚600~1500米,鹽城附近最厚,向北逐漸變薄。第四系浮土覆蓋厚度為100~300米。
建湖隆起 在北緯33°10』~33°25』,南沿伍佑——方強一線展布,呈北東東向,向海域後有向南偏轉之趨勢.至大豐縣龍王廟一帶便漸向東傾沒,海岸帶從其東部傾沒端通過。它為中生代隱伏構造帶,對晚白堊系及第三系沉積有一定控製作用。大部分地段分布二迭系及白堊系,東部主要為下第三系三垛組,上覆鬆散層厚達1100~1400米,第四系覆蓋層厚為50~200米。
上述次一級的拗陷與隆起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後期構造力的影響(包括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拗陷部分屢次沿著北東方向的斷裂不斷下陷,以第三紀最為明顯。因此,鹽阜拗陷區內有厚達數千米的第三紀沉積層。第三系沉積物主要是河湖相堆積物,夾有大量的有機物質。由於沉積層厚度大,中下部沉積物受壓發生岩化作用,鬆散的沉積物變成黑色、灰黑色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並夾有油頁岩。後期斷裂作用雖仍有活動,但大多沿老斷層產生位移,強度不大,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油和儲油構造條件。
第四紀地層
第四紀時期,蘇北平原仍以沉降為主。沉積物厚度一般達125~300米之間,縣境為200米左右。由於受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的影響,第四紀時期內沉積環境發生過幾次變化,沉積物岩相也有明顯的差異。
中下更新統 厚度50米左右,為灰綠、黑色粘土及灰黃、深灰色中細砂礫層,有鐵錳質結核和鈣結核。砂層的粒度由下向上逐漸變細,成分以石英為主,次為長石、雲母。分選性、磨圓度均較差,呈半稜角狀。底部含有石英細礫石,呈渾圓狀。串場河以東地區屬海相沉積層,含有海相瓣腮類化石。
上更新統 厚度約100米,底部為褐色粉細砂,具有交錯層理,表面見有小孔。中上部為土黃、灰黃、灰綠色粘土、亞粘土。中夾薄層砂土,見有植物碎片。這里是長江與淮河之間的河間低地,為湖相沉積。串場河以東為淺灰、灰色亞粘士及粉砂夾灰色粘土。砂為石英細粒,含有較多的海相介殼碎片,屬濱海相沉積。本層之頂部可見到5~10米厚的棕黃、灰綠色粘土,含有淡水貝殼,為陸相沉積。
全新統 厚度約50米,為灰黑、棕黃色亞粘土和淤泥質亞粘土,夾灰黑色亞砂土及灰白色粉砂層。在亞粘土中,含少量鐵錳結核及鈣結核、海相有孔蟲及鹹淡水交匯的動物群蟶子,屬瀉湖相沉積。串場河以東,為棕黃色、褐黃色亞粘土夾淤泥。亞沙土中層麵粉砂發育,局部具迭瓦狀結構。下部是灰黃色、微紫色亞砂粘土,屬濱海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