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火山地質博物館有什麼
⑴ 伊通縣是什麼地方
伊通滿族自治縣是全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系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河、東遼 河上游,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東與雙陽縣接壤,南界東遼、東豐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相連,西、西北與公主嶺為鄰,北與長市郊區毗連。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總面積2523.1平方公里,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南、東南部為吉林哈達嶺山脈,西北部為連綿起伏的大黑山脈,中西部為開闊的地塹平原,平原上散布著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狀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寶地」、「七星落地」之稱。境內有大小河流128條,分屬遼河和松花江兩大水系,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3個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時,無霜期138天。 伊通滿族自治縣自然風光優美秀麗,民俗風情絢麗多姿、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神奇秀麗、美韻天成,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特色鮮明、天趣橫生,旅遊景點星羅棋布、處處充滿了山之神韻、水之靈秀。有成因機制獨特的伊通火山群、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的支票物資源、淵遠流長的小溪河流,以及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風情民俗,這里擁有迷人的風景,多樣的文化,良好的治安,發達的交通,是科普考察、旅遊觀光、休閑渡假的勝地,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游覽。旅遊業已被列為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已形成5個旅遊區,以伊通鎮為中心的東部旅遊區,以大孤山為中心的西部旅遊區,以營城子鎮為中心的南部旅遊區,以新興鄉為中心的北部旅遊區。自然景觀美麗,地貌形體復雜,山水秀美,構成了伊通特有神奇、精獷、古樸、壯觀的旅遊資源特色。伊通火山群產生於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距今大約3380萬年——870萬年,1992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這一獨特的火山機制,奇特火山景觀和特殊火山地質現象,這一獨特的火山成因機制,國內外罕見,被專家稱為「伊通型」火山機制,具有極高的科普考察、探險獵奇、旅遊觀光價值,其中:大孤山、西尖山構造奇特、景觀優美,獨具特色。 大孤山滿名為阿勒坦額墨勒,共有四峰,資態各異,東北峰玄武岩柱,柱體截面多呈四邊形,節理柱直立產出,參差不齊,總體形態為塔形,多組石塔構成奇特的「塔林」,稱「塔林峰」。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觀;東南峰渾圓,極似一隻大龜,稱為龜峰,巨龜伸頭探東,故稱「金龜望日」;西北峰狀如巨象,稱為「象峰」;西南峰峰頂開闊,建有青雲亭,又名青雲峰。山上旅遊景點眾多,建有蒙古包、朝鮮族、赫哲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村,以及卧虎這龍王廟,青雲寺等景觀。
西尖山滿語名西勒富善崗,山體呈圓錐形,平地拔起,平地兀起,柱體截面多呈五邊形或六邊形,直立產出,火山整體呈「傘骨」、「大廈」式,造型雄偉壯觀,可與美國懷俄明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 石門水庫風景區位於伊通縣東部,森林面積1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4427畝,群山環抱,山水旖旎,青山綠水,碧波粼遴;水天一色;古木參天;植被繁茂;林深葉密;怪石林立;山花馨芳,展現在遊客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潑墨山水畫面,令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建有甘露寺、綜合服務樓、打靶場、水上快艇等旅遊設施。
人文景觀淵遠流長,厚重異常,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民族習慣,積淀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滿族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滿族民俗館,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展廳7個,館藏文300餘種,7000餘件,是集收藏、展覽、研究於一體的滿族民俗基地,是展示滿族歷史、民俗、民風專業性博物館,是四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吉林省社會主義科學院學術基礎,薩滿文化研究基地。 綠色山莊位於縣城南5公里處,幅員面積18平方公里,曾是清代著名的皇家阿木巴克御圍場,康熙、乾隆曾多次在此狩獵,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輝映,地形地貌保存完好,是集成俗旅遊、野生動植物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建有萬佛塔,圓通寺,綜合服務樓,渡假村,人工湖等景觀,有全國最大的室內鍍金佛。 還有印證歷史變遷的清朝柳條邊,御圍場、古驛道等古跡,有壽山水庫風景區、歡欣嶺水庫風景區,環碧山莊自然景點。
⑵ 伊通古火山群的自然景觀
姿色迥異爭風騷,天然造形的莫里青山,鷹嘴岩飛蘆笙岩和孔雀開屏三幅絕景匯於一山,一色的玄柱武岩橫斷面多為四邊形,火山頸椎節理產狀形態復雜多變,從崖間上面下構成突顯的弧形狀,
且與頸峰椎頂部收斂成鷹嘴形,得名鷹嘴岩。山峰上有一多根石柱織合,宛如蘆笙,傳頌為蘆笙岩,數計石柱裸於山坡,斜插山峰與平卧岩柱相結呈孔雀開屏狀,是難得的自然造型地貌。北尖山四周山巒環繞,中間獨樹一幟,毗鄰水庫,山水相依。姊妹山中以泉水杏林見長的東尖山,坐落在丘陵上。南麓似泉水終年不斷,冬夏噴涌,清澈甘甜。漫山遍布的野杏林為七星獨秀。陽春三月,杏花艷麗,粉紅,香風拂面。
位於勺把的小弧山岩石皆裸,巨石壓頂,峰頂如冠紗帽,石階由兩坡而上。昔日寺廟鱗次櫛比,白衣寺居頂,四周石柱欄桿互襯。憑欄遠眺,雲山環障,樹落依稀,田園如畫。俯視山石碧苔斑爛,意趣淡雅,常有文人墨客題詩作畫,清光緒年間翰林阮為一賦詩盛贊:峰高雲氣濕,寺嶺佛香遲。危欄一遠眺,此境竟誰知。名符其實的馬鞍山頗具一幅金鞍之妙,與馬鞍山對應的東崗下,一塊約三萬平方米的橢圓形盆地巧成一天然蓮花池,池水象一面鑲嵌的明鏡。山光水色相映生輝,池花岸柳,美景怡人。
彩蓮藕寓寶地,火山座基蘊礦藏。地質專家學者愛戀火山的神奇;視若探索自然界奧妙的基地。建築學家對結晶體玄武岩興趣甚濃,天然大理石料加工後光彩照人,烏黑閃亮,而且耐酸抗鹼。如今探明火山群帶有金礦、煤礦、硫鐵礦床,石油儲量也相當可觀,油質優良。大孤山、馬鞍山一線石油鑽塔高豎,開始鑽探;若干年後,已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伊通火山群,將成為我國唯一的現代火山資料寶庫,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火山博物館。
⑶ 黑龍江省火山地質博物館
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哈爾濱市紅旗大街263號,於2007年5月18號開館,是黑龍江省乃至東北地專區第一座屬省級地質博物館,填補了黑龍江省專業性博物館建設史上的空白。
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是集科研、科普為一體的全省地質礦產標本收藏展示中心。共有錦綉龍江廳、地質礦產廳、岩石礦物廳、地質環境廳、地層古生物廳、恐龍動物群廳、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廳等七個展廳,展廳陳列面積2211平方米。展廳採用聲、光、電、多媒體、虛幻影像等現代技術,集中展示了黑龍江省地質發展和科學研究成果。
⑷ 地質博物館有什麼特色
有蜚來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源、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等。
⑸ 火山博物館有什麼東西
在黑龍江省西北部、小興安嶺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帶,有一顆熠熠閃耀的明珠,鑲嵌在遼闊的黑土地上,它就是以旅遊勝地、療養福地、科研基地聞名於世的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優美的火山風光和神奇的冷礦泉水,使五大連池不僅在生態科學和地球物理發展史上對人類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在自然美學和環境醫學方面也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和適用價值。2009年,黑龍江省旅遊規劃將五大連池確定為世界頂級旅遊資源和國際國內在黑龍江首選的重要旅遊目的地,並將國際滑雪節及國際冰雪節的冬季自然觀光旅遊線路延伸至此。
1060平方公里的區域矗立著14座新老期火山,噴發年代從200多萬年前到280多年前,由此構成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類最齊全、狀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質地貌,被科學家稱之為「打開的火山教科書」和「天然火山博物館」,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盛贊為「世界頂級旅遊資源」。
火山噴發形成的鐵硅質鈣鎂型重碳酸冷礦泉水,經科學鑒定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天然含汽,在我國絕無僅有,和法國的維希礦泉、俄羅斯的外高加索礦泉並稱為「世界三大冷泉」。280多年前最後噴發的兩座新期火山,岩漿阻斷了白河右河道,形成了5個汐水相連的火山堰塞湖,五大連池由此得名。
來到五大連池,雄峻陡峭的山巔火口、波瀾壯闊的翻花石海、造型奇絕的噴氣錐碟、霜花似玉的冰雪熔洞、碧水一泓的天池勝景、雲霧蒸騰的溫泊飛花、鬼斧神工的龍門石寨、景色如畫的群山倒影都會流連忘返。當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不經意中,已經接受了火山全磁環境對身心的調整;品嘗之餘,天然冷礦泉水已經在你體內發揮了一定的治療保健作用;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天然氧吧提供的新鮮空氣;出乎意外,游覽山水的同時,又獲得了火山地質的科普知識。神奇的五大連池,帶給我們的是神奇的無法比喻的享受,游中華勝地、飲世界名泉,聽神話傳說,真是走遍千山萬水,風景這邊獨好。(據《國家地理》)(本文來源:北方新報)
⑹ 伊通火山群的保護區資源
①山水風景資源:伊通火山群玄武岩岩漿形成的特殊的火山穹丘,具有一般玄武岩火山通常所不具備的特點。雖然它既無明顯熔岩流和熔岩被,也沒有一系列火山口、火山瀑布、火山湖等地質地貌特徵,但它卻有大自然所賦於的許多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它有類似於美國懷亥俄明州世界號稱為「魔鬼之塔」火山的岩石柱狀節理一一西尖山柱狀節理性,和獨具一格產狀復雜多變的莫里青山、大孤山等地的節理形態和「孔雀開屏」、「鷹嘴崖」、「蘆笙崖」、「塔林」、「石孔雀」、「孔雀蛋」等難得的自然景觀,它們構成了一幅幅火山山水風景精雕細刻的絢麗畫卷,一座座火山天然博物館,為四海遊人所鑒賞。
②火山冰雪風光資源:伊通火山群位於中國東北地區,伊通火山山水在北國千里冰封的冬季,冰雪覆蓋的火山群體象顆顆寶珠鑲嵌在銀裝束裹的伊舒盆地中,使人產生種種聯想和幻感。伊通火山群遠離工業發達的城市,空氣純凈、皚皚白雪的北國風光是人們泳浴大自然冬景,游樂、休息、度假的自然風景區。挖掘伊通火山群這種特殊的冰雪風光的潛在資源,一定會具有更魅人的奇趣和良好的效益。 ①文物、古跡資源:伊通火山群分布區和附近的伊通縣境內,保存和殘留了很多文物古跡,其中有東尖山下唐代的高勾麗城,大孤山清代清真寺、西尖山下的廟宇以及伊通縣境內的古釋站,清代的柳條邊遺跡等。恢復、利用和保護這些文物古跡,會給伊通火山群增加入文景色,會為天下來客增添文史知識,帶來山水風光之外的樂趣。
②風土人情資源;伊通火山群附近地域是滿、朝、蒙、回、及其漢等民族集居的地方。白古以來,各民族共同和睦生活、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繁榮了火山群及其附近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等事業。伊通縣曾是滿族的發源地之一,各個民族尊老愛幼,禮儀待人、彬彬有禮,又能歌善舞等民族風俗、風土人情、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珍寶。
伊通火山群的風土人情資源,不僅會為到這里觀光的遊人增長知識大開眼界,而且能夠加深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的了解,構通感情,增強團結,增進友誼。 伊通火山群地區「東北三寶」棗「人參」、「鹿茸」、「紫貂」的養殖業的發展較快,也較負盛名。這些土特產品己遠銷省內外和國內外,受到了各方的歡迎和好評。它的土特產資源將會給旅遊者帶來極大的樂趣和實惠。
伊通火山群的火山風光、風景,尤其是秀麗而又神奇的冰雪風光,和古香古色的文物古跡,濃厚的民族鄉土風情,土特產等資源,色彩鮮明,風味獨特、既有著美的享樂,又有實際的收益。因此,開發利用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資源,對於發展中國的旅遊業和自然保護事業,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和實際效益。 在伊通火山群西尖山的山腰處,有一個構造洞穴,主洞穴寬14米,高1.5?.2米,長約27米,總體積約700立方米,走向為北西棗南東,洞頂底板不平整,呈40o角向北東方向傾斜,該洞有三個規模不大的小支洞,洞內上復玄武岩節理與頂板近垂直,洞內岩體不穩定或較不穩定。
據資料表明,洞穴資源是和礦產資源、水資源一樣寶貴的天然資源。在國外,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利用洞穴作為廠房、倉庫、儲蓄石油及其他產品:抽出洞中恆溫空氣,調節小環境,在洞穴內修建游藝場所;利用洞災做天然病房,療養院、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病、高血壓等疾病,利用洞穴培植豆芽、蘑菇、麥芽等作物等。合理開發利用本區的洞穴資源,對搞活伊通火山群然保護區,具有特殊意義。
⑺ 大鵬半島的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
有地質公園的古火山來和海岸源地貌科普知識為主要展示內容。有深圳地區的地質特點,融地形沙盤、投影屏幕、觸摸屏和燈光定位技術於一體的大鵬半島電子互動沙盤,讓觀眾通過親自操作,直觀認識大鵬半島地貌格局、景觀特點和著名景區分布。而地球探秘廳則以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結構和內外部地質作用以及地球的生物演化歷史為主要展示內容,全方位動態展示了宇宙的誕生以及銀河系、 太陽系、地球的演化過程。海蝕窗造型內的多媒體影片和DNA雙螺旋鏈詳細演示了海洋形成及生命起源於海洋的過程,澄江動物群化石標本、不同階段化石模型展示了遠古生命演變形式及古生物世界。
⑻ 大棚地質公園博物館有哪些參觀物品
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是1.45億年—1.35億年前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多次火山噴發作用內形成的中生代容火山地質遺跡和2萬—1萬年前形成的典型海岸地貌景觀。根據地質環境、火山形成方式、岩石類型及與火山機構的關系等,地質公園內中生代火山岩相基本為陸相噴發。噴發方式劃分為爆發相、爆發—崩積相、爆發+溢流相、溢流相、侵出相(包括岩流自碎角礫岩相、爆發角礫岩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相等7個火山岩相 。
園區內岩石類型多樣,包括流紋岩、凝灰岩、集塊岩等各種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是進行火山地質知識科普的天然課堂;沙灘、礫石灘、海蝕崖、海蝕柱、海底珊瑚礁等海岸地貌景觀種類齊全、發育完整,是中國典型的岬灣式海岸地貌。大鵬半島海岸共包括大小沙灘18處。
⑼ 、有「火山地貌博物館」之美譽的是
有「火山地貌博物館」之美譽的是?
五大連池
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版榮獲「世權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項世界級桂冠和九項國家級稱號,14座新老時期火山噴發年代跨越200多萬年,被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火山地貌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課書」;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黑龍江省的中北部,地處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轉換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00'—126°26'北緯48°34'—48°48'。這個神奇的地質公園,不僅在生態科學和地理物理發展史方面對人類有著重大意義,而且在自然美學和環境醫學方面更具有獨特的觀賞和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