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環境遙感程序是什麼

地質環境遙感程序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8 05:18:36

A. 環境遙感技術的應用

1957年前,地面遙感和航空遙感應用廣泛。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9年第一次獲取月球照片,人類開始衛星遙感。
從1962年到2005年,僅前蘇聯和俄羅斯就共發射衛星將近3000顆,飛船100多艘。美國也取得極大成就。
目前,已具有衛星、飛船、空間站等多種方式/多精度的成象能力,可以覆蓋98%的地表,全球導航更是空前發展。(美、俄、日、歐、加、中、巴西、印度等)。

在全球變化(海冰減退、海平面上升、沙漠化、臭氧層破壞)、全球資源環境(植被指數圖、海溫圖、積雪)、行星探測、民用測繪、軍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全球各國及一些世界性組織制定的大量的全球環境、資源觀測計劃的框架下,如EOS地球觀測系統計劃(美)、IGBP國際地球圈生物圈計劃(ICSU國際科學協會委員會)、GCRP全球變化研究計劃(美),遙感在農、林、海洋、大氣、地礦、城市環境、冰雪、災害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農業:
農業地表目標識別和屬性分類
農作物種植面積
種植種類判別
作物估產
土壤分類
病蟲害調查
土壤和農作物水分狀況調查
農業環境研究 (污染、災害、氣候等)
(實際上三方面是相互聯系的)

資源生態:
森林資源分布、森林資源蓄積量
林地的生產力、生產環境
森林採伐及森林火災
森林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機理(碳、水)
草場面積、載畜能力、鼠害、火災
沙漠化、沙塵暴
水污染(富營養化、熱污染)

海洋:
海溫、海風、水流、波浪、水質
表面水溫(漁業、熱污染、厄爾尼諾, 0.5度以下)
海流(主要測量海面高度分布來求「地轉流」, 3-4cm)
波浪(航海、軍事)
水質(葉綠素、懸濁物質和有機溶解物、赤潮)

大氣:
氣象領域(氣溫、降水、沙塵暴)
全球變化(地球輻射收支)
微量氣體的量測(CO2、水蒸氣、O3、NO2等)
氣溶膠(厚度、濃度、成分、屬性)

城市環境:
城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規劃(植被、建設)
城市環境污染調查、監測、規劃(熱、水、氣)
城市氣候研究(熱島環境研究)
城市結構(邊緣發展、擴張等)
城市人口及相關研究(人口、用水、用電等)

其他:
冰雪遙感
全球冰雪的分布與體積、及其變化(冰川、冰蓋、海冰等)
災害遙感
氣象災害(暴雨、台風、急凍)
洪澇災害(受災面積、受災程度)
土沙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震與火山爆發(預報、災情評估)
地質礦產遙感
岩相、地質構造(地表水熱狀況)
遙感找礦(油、氣、礦)

我不是學環境遙感的,所以不知道。但是聽說因為遙感的技術還是用的上的,就算不能搞科研,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為科研機構服務,據說還是有的賺的。

B. 遙感地質的簡介

遙感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來自英語Remote Sensing, 即「遙遠的感知」。用各種探測儀器,從遠距離探查、測量或偵察地球上、大氣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種事物和變化情況,這種與目標不直接接觸而獲取有關目標的、信息的技術方法稱遙感。1960年,地理學家普魯特首先提出這一術語。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以來在航空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測量等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空間科學、光學、電子學及計算機技術等最新成果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階段的遙感技術仍以地球(包括大氣圈)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利用各種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性能,由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儀器,從遠距離接收或探測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情況和動態資料。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情報速度快、受地面障礙限制小,並能在短時期內連續、反復進行觀測等優點,因而在探測自然資源、監視環境動態變化、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遙感技術系統,一般由遙感儀器(感測器)、運載工具(遙平台)、地面管理和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資料判譯和應用機構等四個部分組成。按運載工具的類型,遙感技術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機載)遙感和航天(星載)遙感等。
遙感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地面及航空遙感試驗,發揮適用於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的遙感系統,進行圖像、數字數據的處理和地質判釋。遙感地質需要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電磁輻射理論、現代光學和電子學技術以及數學地質的理論與方法,是促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

C.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遙感

遙感地質在工程地質應用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對重要的水壩、隧道、電站、運河、橋梁、碼頭以及軍事工程設施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質環境條件的遙感調查。其中地表及隱伏活動斷裂等構造是主要對象。通過遙感分析來幫助對工區的工程穩定性的評價。圖12-2是規劃中的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路線解譯圖。工程中另一個應用是鐵路、運河等重大工程沿線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分析。圖12-3是三峽水庫建設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此外有象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地區的地面塌陷調查及與工程地質有關的地下水害調查等。可見,工程地質遙感工作,實際上就是新構造、災害地質等遙感解譯分析資料的應用。

圖12-3 三峽工程庫區巴東縣環境地質遙感解譯圖

圖12-4 根據陸地衛星資料作出的地下水流向示意圖

地下水的存在會引起土壤表面及植被的溫度或輻射強度兩種變化。土壤中水份增加,熱傳導增加,熱容量變化,水份的蒸發造成地面降溫,故白天在熱紅外圖像上呈現冷異常(色調變暗)。淺層地下水的缺失會引起上部植被的生態變化。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方面的應用有:①對岩性、構造和各種地貌形態的含水特點、含水性好壞分析。如對古河道的遙感解譯,在我國華北、天津市等地都有成功經驗。岩溶水文地質研究,崔承禹等人(1985)對廣西灕江桂林、陽朔地段利用夜航成像的熱紅外圖像,查明地下水流出地面再流入灕江,對地下河的排泄地段,對河流的補給,泉水的出露等。②直接或間接探測泉水及淺層地下水。我國李承尊(1985)對大連地區岸邊的泉水遙感解譯,美國在夏威夷群島海岸邊對地下淡水流入海中位置的確定。③對一些水文地質特徵的研究。如A.G.Bobba等人(1992)用冬夏兩個時相陸地衛星數字處理圖像來檢測補給區及溢出區的地下潛流及潛水的流向圖(圖12-4)。利用遙感資料來分析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孫仲安等人(1990)用SAR圖像來分析京西煤田地區水文地質,分別對平原地區及基岩地區的遙感地質應用進行評價。《遙感原理和工程地質解譯》一書(卓寶熙等,1982),對各種類型地下水(如孔隙、裂隙水等)的解譯標志有較詳細介紹。

D. 環境遙感與地學建模 具體是干什麼的

環境遙感一般是通過遙感數據監測環境變化。地學建模則是利用一些遙感數據的特性,建立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公式、模型等。往簡單里說就像是NDVI、PROSPECT指數一樣的東西,當然,也可能比較復雜。

E. 遙感地質的技術應用

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災害調查,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國外,開展得較好的有日本、美國、歐共體等。日本利用遙感圖像編制了全國1/5萬地質災害分布圖;歐共體各國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基礎上,對遙感技術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指出了識別不同規模、不同亮度或對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遙感技術結合地面調查的分類方法,可以用GPS測量及雷達數據,監測滑坡活動可能達到的程度。中國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起步較晚,但進展較快。中國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是在為山區大型工程建設或為大江大河洪澇災害防治服務中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遙感技術在洞庭湖地區開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關單位先後在雅礱江二灘電站、紅水河龍灘電站、長江三峽工程、黃河龍羊峽電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鶴灘及烏東清電站庫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性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從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別在寶成、寶天、成昆鐵路等沿線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攝影,為調查地質災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幹公路及鐵路選線,如京九鐵路沿線等也使用了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90年代末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省級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工作中,各省(區)都設立了專門的中小比例尺「地質災害遙感綜合調查」課題,主要是識別地質災害微地貌類型及活動性,評價地質災害對大型工程施工及運行的影響等。特別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論證中,都開展了工程地質遙感調查工作,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向山港跨海大橋等。
經過實踐,摸索了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方法,即利用遙感信息源,以目視解譯為主,計算機圖像處理為輔,將重點區遙感解譯成果與現場驗證相結合,並利用其它非遙感資料,綜合分析,多方驗證。
傳統的遙感地質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為識別目標,
由於早期的遙感影像空間解析度和波譜解析度都比較低,而一次成像覆蓋面積較大(如LandSat TM一景覆蓋范圍為185 km×185 km),對於地表宏觀構造特徵可以很好的表現。早期的遙感地質主要任務是識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影像中的線性體、環形體),進行區域性構造解釋及隱伏斷裂構造識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地貌構造目視解譯、地質動力解譯分析以及地質指示模擬。其中遙感地貌構造目視解譯發展最成熟、應用范圍也最廣。而地質動力解譯分析和地質指標模擬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正處在探索與發展之中。
而隨著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發展,高光譜遙感數據具有成百個波段,光譜解析度達10nm,使得其在岩礦識別和地質礦物識別填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F.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與環境遙感考研復試用什麼遙感影像處理軟體ERDAS還是ENVI或者其他的

你真逗!4月十三號兩點至五點考的,你五點問的。用什麼軟體復試細則里寫的有啊!

G. 遙感地質調查的一般程序

在較大范圍內進行,通過空中或地面探測獲取遙感圖像後(或航、衛片),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

1.資料的收集、處理和概略解譯

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編錄、復制的各類遙感圖像和遙感資料並進行相片鑲嵌。對部分地區(或全區)還可進行數字圖像處理,以增強和突現某些信息。

2)收集制圖資料和已有的地質、航空物探及地面物化探資料,以及相關的水文、氣象、地貌、土壤、植被、環境等資料。

3)遙感圖像的概略解譯,需要編制概略地質解譯圖或若干專題概略解譯圖。概略解譯圖可以直接勾繪在相片略圖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轉繪在地形圖上。編制概略解譯圖時應詳細,界線標繪應精確,以避免重復工作。

4)根據概略地質解譯的成果,確定踏勘路線,選擇實測地層剖面的位置,編制遙感地質調查設計書。

2.野外踏勘及建立地質解譯標志

在野外踏勘和實測地層剖面的過程中,都應隨時對照實地各種標志與相片上的影像特徵,研究地層和地質現象的地質解譯標志;確定分層單位(填圖單位)及其界線的標志。

(1)解譯標志

在地質解譯過程中,主要是觀察和利用解譯標志來進行。遙感圖像的地質解譯標志是指那些能夠用來辨認、區分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屬性和相關關系的影像特徵。其中包括影像中反映出的形態、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紋結構、植被、人類活動等標志。

1)形態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許多地物根據其形狀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認其屬性。地物的幾何形狀和大小與圖像的比例尺和解析度有關。一般比例尺越大,解析度越高,地物細節顯示越清楚。相反,則很模糊,甚至顯示不出來。在相同比例尺的圖像上,由於圖像的解析度不同,地物的形狀和大小可表現出不同的清晰度,如有些較小的地物,在高解析度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現得非常清晰,而在低解析度的衛星圖像上則顯得模糊,甚至沒有顯示。

2)色調:色調是地物波譜信息構成的影像特徵,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色調。因此,它是地質解譯中經常使用的重要解譯標志。通過肉眼可把圖像色調從黑—灰—白分為10級。色調的深淺是相對的,它受地質體的顏色、含水多少、風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蓋程度、光照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同一幅圖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應有相近的色調,但實際上,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卻不完全相同或差異很大。因此,應用色調標志時須作具體分析。

3)陰影:陰影具有形狀、大小和方向,色調一般為黑色。在航片上可藉助陰影的方向和成像時間來判斷航片的方位,測量地物的高度。陰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體未被陽光照射的陰影部分,即本身的陰影,如山的陰坡、房屋的背陽面等都是它們的本影。本影有助於獲得立體感。山體的陽坡明亮,陰坡較暗,其明暗分界線即為山脊線或山谷線。落影是指地物投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陰影。利用落影可以計算地物的高度(h=T tanϕ,其中,h為地物的高度;T為落影長度;ϕ為太陽高度角)。

4)水系標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譯標志,對地形、地貌、岩性、構造解譯都非常有用。水系形態、密度、均勻性、對稱性、方向性往往是構造和岩性特徵的反映。例如,泥岩、頁岩、粘土岩、粉砂岩發育地區,易形成高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發育區,常形成低密度樹枝狀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強。水系的均勻性,表示岩石抗風化能力和裂隙發育程度比較相近;水系的對稱性,反映區域地形或大片成層岩層向一側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區域山系、岩層及構造走向。

5)地貌形態標志:地貌形態不僅決定於一定的岩性和構造,而且也決定於一定的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貌形態是不同岩性、構造在不同內外動力作用下的結果。由於地層岩性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風化侵蝕能力。岩石的抗蝕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態反映出來。抗蝕性強的岩石形成陡坡和陡崖;抗蝕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緩坡和低地。地貌形態除與岩性有關外,還與構造、產狀、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利用地貌形態解譯地質體,可以從山體的組合形態與規模大小,山頂、山坡形態與地形相對高差等方面來進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與氣候的地帶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帶性及小氣候環境有關。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於基岩和鬆散沉積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響,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種屬、層級、密度、長勢、單株與群落的生態畸變和宏觀生態特徵上的改變。植被分布對地質解譯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處在於植被掩蓋了岩層露頭和構造,造成解譯上的困難;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它能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例如,地質、水文條件和土壤性質的變化可引起植物生態異常。解譯時應注意總結這類規律,以發現更多的間接地質解譯標志。

7)水文標志:主要指陸地水水文特徵,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鬆散堆積物的含水性、滲透性等。它們的空間分布特徵都與一定的地質、地貌條件有關,因此,水文標志是地質解譯的一個有用標志。

8)人類活動遺跡: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與地質體有關的痕跡、探槽、鑽探平機台、道路、建築、農墾區、歷史考古遺跡等都可作為地質解譯的間接標志。

9)影紋結構:影紋結構是地物的形狀、大小、色調、陰影、水系、地貌、植被、人類活動遺跡等在圖像上的綜合表現。不同的地質體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紋結構。在解譯過程中,對影紋結構的類型可用點狀、格狀、柵狀、鏈狀、環狀、蠕蟲狀、姜狀等來描述,還可進一步區分為寬窄、疏密、粗細、大小、長短等。

(2)解譯方法

地質解譯就是利用遙感圖像的各種影像特徵解譯地質體。如何利用各種解譯標志和解譯方法去辨認地質體或地質現象的存在和屬性,主要由解譯任務、圖像特點、地質構造復雜程度、解譯條件與難易程度等綜合因素所決定。遙感圖像的解譯方法主要有:

1)直譯法:對於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徵的地質體,通常可採用直接解譯的方法,即觀察和利用地質體的各種綜合標志,尤其是反映該地質體屬性的典型影像特徵,直接去辨認、分析、圈定地質體。如灰岩的岩溶地貌和侵入體的綜合影像特徵、影像地層單位的對稱重復和兩翼產狀的變化、斷層的線性影像特徵等均可作為直接判斷所屬地質體的典型影像特徵。

2)延伸法:在進行區域圖像地質解譯時,對有一定特徵影像的地質體,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解譯原則來延伸圈定地質體。一般對褶皺岩層、各種斷層、破裂面以及岩體、地塊的界線常用此方法,即沿著各種地質要素連續地進行觀察分析,以確定延伸位置。對於影像特徵不清者,常用此法,一般能收到較好的解譯效果。

3)對比法:當地質體沒有典型的解譯標志,不能用直接判斷的方法解譯時,可將未知地質體與已知地質體的影像特徵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的異同點,從而達到鑒別未知地質體的目的。

3.詳細解譯

根據已確定的分層單位和解譯標志,按相應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在立體鏡下詳細而准確地勾繪出詳細的地質解譯圖。這是進行遙感地質解譯的結果,也是繪制地質圖的基礎。

在詳細解譯的基礎上,布置野外調繪的路線。

4.野外調繪

野外調繪的任務是詳細查證解譯的成果;查明解譯中發現的重要地質現象或者難以解譯的現象(必要時需配合山地工程);系統採集標本樣品,完成野外資料收集的工作。

野外調繪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通過路線地質調查。路線的間距可以比常規地質調查的路線間距大幾倍。對重點地段應加密調繪路線,投入較多的野外工作。所謂重點地段主要是指:

1)區域地質和找礦調查中的成礦有利地段和物化探異常區;工程地質調查中的重要工程地質、動力地質區;水文地質調查中的井、泉和岩溶區等。

2)構造復雜或植被茂密,解譯效果較差的地段。

3)某些對查明地質構造或地貌規律比較關鍵的地段。

野外調繪中觀測點應用針刺的方法標定在相片上。針刺點位應盡可能精確,針孔不能太大;其誤差最大不能超過0.2mm;點號標在相片背面針孔的位置。地質界線應在野外用特種鉛筆勾繪在相片(或聚酯薄膜)上。准確記錄野外地質現象,對較復雜的構造,勾繪平面示意圖,以便與相片上的影像進行對照。

野外調繪中每天都應進行資料整理。除了野外記錄和標本的整理外,應在立體鏡下檢查野外刺點和連線的正確性,並上墨,標繪野外實測的產狀(注意相片方位)。當天的調繪成果均應勾繪在實際材料圖上。

5.成圖及編寫報告

這個階段的工作與常規調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圖面整飾中,發現圖面結構不合理的地段可進行更深入的解譯,以求得確切的結果;在資料綜合分析中,要研究多種資料的擬合,若有光譜測試資料時,應有地物光譜和解譯標志的分析;圖件清繪、轉繪和成圖時,盡可能用現代技術設備,以提高精度和工效。

當進行小區域的調查時,如某礦區地質調查、某地下水水源地的綜合水文地質調查或某工程建築場地及外圍工程地質調查等等,野外建立解譯標志、詳細解譯和野外調繪等工作不一定按工作階段截然分開。在大比例尺地質測繪中,需要與地形控制測量密切配合。

H. 農業地質環境遙感調查

浙江省農業來地質環境遙感調查屬源基礎性調查項目,主要是利用遙感的宏觀、動態、綜合、快速、多尺度、多時相的技術優勢,輔以其他技術方法,對與浙江省農業發展相關的地質背景、地理環境、土壤分布、農作物種植布局等進行多層次的綜合調查研究,為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提供新的基礎資料和相關專題圖件。開展土壤與農業地貌類型遙感調查、海塗資源遙感調查、浙江省農業地質遙感調查資料庫建設3方面工作。該項目提交了如下數據內容。

1)海岸帶元素分布圖、海岸帶地貌單元圖、海岸帶類型圖、海岸帶變遷圖、海岸線類型圖。

2)浙江省土壤含水指數分布圖(柵格數據格式)。

3)浙江省土壤類型衛星遙感解譯圖(柵格數據格式)。

4)土壤侵蝕衛星遙感解譯圖(柵格數據格式)。

5)浙江省地勢現狀衛星遙感解譯圖(1:25萬)。

6)文檔多媒體資料。

I. 遙感地質調查

1∶10萬基礎地質和環復境地質遙感調查與制監測,完成15.2萬平方千米,發現松遼平原經濟區近10年間濕地面積減少5080.2平方千米,黑土面積減少3680.6平方千米。

首次應用遙感技術對晉陝蒙、川西南等8個礦產資源集中地區約40萬平方千米礦區進行了環境實時遙感監測,並對其中6個關鍵區的礦產開發狀況及其地質災害隱患開展了1∶1萬遙感監測。

J. 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有什麼區別嗎 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一、特點不同

1、遙感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2、地理信息系統

1)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礎。

2)具有採集、管理、分析和輸出多種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

3)系統以分析模型驅動,具有極強的空間綜合分析和動態預測能力,並能產生高層次的地理信息。

二、分類不同

1、遙感

根據工作平台層面區分:地面遙感、航空遙感(氣球、飛機)、航天遙感(人造衛星、飛船、空間站、火箭)。

根據記錄方式層面區分:成像遙感、非成像遙感。

根據應用領域區分:環境遙感、大氣遙感、資源遙感、海洋遙感、地質遙感、農業遙感、林業遙感等。

2、地理信息系統

按功能分類:專題地理信息系統(Thematic GIS)、區域地理信息系統(Regional 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GIS Tools)

按內容分類:城市信息系統、自然資源查詢信息系統、規劃與評估信息系統、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等、GIS中使用的技術

三、應用不同

1、遙感

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

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2、地理信息系統

在科學、政府、企業和產業等方面更廣泛的應用,應用包括房地產、公共衛生、犯罪地圖、國防、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景觀建築、考古學、社區規劃、運輸和物流。地理信息系統也分化出定位服務(LBS)。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