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性流水的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哪些
⑴ 敘述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特點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包括流水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 。流水專侵蝕作用:流水侵蝕的屬強弱與流水速度有關。流速越大侵蝕作用越強。例如許多河流的上游形成峽谷,而不容易形成沖積平原就是侵蝕作用強烈(尤其是下蝕)。搬運作用:流水搬運物資的質量與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流速越大,搬運物質的質量越大,流速有微小的變化,搬運物質的質量就有很大的變化。
堆積作用 :當流速減小,水中搬運的物質沉積形成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物質沉積時,比重大、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比重小、顆粒小的物質後沉積。
⑵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有:
流水侵蝕作用:
搬運作用:
堆積作用
地表流水地質產物有: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
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還有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的奇觀
⑶ 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河流的地質作用)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
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
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
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
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
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
曲流河彎道示意圖
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
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
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
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⑷ 河流的地質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1、侵蝕作用
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2、搬運作用
河流將碎屑物質、化學溶液運往下遊方向的作用。河流的搬運物質大部分來自片流、地下水、斜坡重力作用帶入河中的機械碎屑或化學溶液,小部分是河流侵蝕河床的產物。河流的搬運方式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溶運)。
3、沉積作用
河流搬運物質的沉降和堆積作用。河流只發生碎屑物質的機械沉積作用,幾乎不發生溶解物質沉澱和膠體物質凝聚的化學沉積作用,這是由於河水中溶運物質遠不飽和,也缺乏適合於化學沉積的穩定環境。
(4)暫時性流水的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河流機械沉積作用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流速降低、流量減小,或水中碎屑量超過河水的挾帶能力。河流的碎屑沉積物叫沖積物,由具不同粒徑的碎屑組成。碎屑的磨圓度好,粒度分選性也好,具層理。河流的沉積作用可沿流程發生,但以流速驟減處最顯著,如山口、河口。
河流在山口處因地形開闊,水流分散,流速減低,碎屑沉積成扇形,稱沖積扇(乾旱氣候區的間歇性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積,稱洪積扇)。在彎曲河流的凸岸形成的邊灘,隨著河床的擺動可以擴大發展成洪水位才能淹沒的河漫灘。
⑸ 敘述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特點有點急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曲流河彎道示意圖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⑹ 地質作用的類型
地質作用可根據能量來源和發生部位分為表層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內部地質作用(interal process)兩大類。
(一)表層地質作用
表層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地質作用(又稱外動力地質作用或外力地質作用)。
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運動與循環,使它們成為改造地殼表面或表層的直接動力(即地質營力)。同時,在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過程中,地球內部的重力能與旋轉能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表層地質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液、固、氣)分為三種情況:介質為液態(即水)的營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和風。所以,由這些營力在表層產生的作用分別稱為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海洋的地質作用、湖泊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及風的地質作用等。
雖然表層地質作用的營力有多種類型,介質條件差異甚大,地質作用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每種營力一般都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這樣的過程進行。這幾種作用既代表了表層地質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層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為剝蝕作用創造條件,是表層作用的前導。
剝蝕作用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破壞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不斷破壞和剝離地表物質,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地形。剝蝕作用按方式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和生物剝蝕作用。按地質營力類型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風的剝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是指經風化作用、剝蝕作用剝離下來的產物,隨運動介質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的作用。搬運作用與剝蝕作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剝離原地的同時也是其進入搬運狀態的時刻。搬運作用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搬運三種方式。不同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風等)搬運作用的方式、特點也不盡相同,搬運作用是一種中間過程。
沉積作用是指各種營力搬運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發生改變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場所堆積下來的作用。沉積作用的場所通常是能使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變化的地方,如山坡腳、沖溝口、河口區、海洋、湖泊等。沉積作用也具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三種方式。按營力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風的沉積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鬆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岩的作用。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膠結、壓實和重結晶的作用下,它們就可固結成岩石。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3。
表4-3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
(二)內部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又稱內動力地質作用或內力地質作用)。內部地質作用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表層,如火山作用、構造運動等。
內部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
岩漿作用是指在岩漿的形成、運動直到冷凝、結晶成岩石的過程中,岩漿本身及其對圍岩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岩漿是地下深處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的高溫熔融體,並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向地殼的薄弱地帶運移,在其運移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除岩漿自身發生變化外,還對圍岩產生機械擠壓和使圍岩的物質成分和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從岩漿侵入到圍岩(未噴出地表)並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表,在地表的條件下冷凝形成岩石並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過程稱火山作用(噴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火山岩(噴出岩)。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來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及變質岩)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物質成分與結構、構造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質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常常有化學活動性流體參加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殼或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常以岩石變形、變位、地表形態的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按物質的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發生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主要引起地殼的拉張、擠壓、平移或旋轉等,有時可使岩石發生強烈變形和變位,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是指地殼物質沿地球半徑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勢高差的改變,引起海陸變遷等。岩石圈的大規模構造運動常常表現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塊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地殼的一種快速運動。當地表下的岩石受力產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機械能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限度時(岩石的破裂極限),岩石就會發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時,大量的機械能就會釋放出來,地殼受到猛烈沖擊而發生震動,從而產生地震。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4。
表4-4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
⑺ 地面流水的剝蝕作用
(一)概述
沿陸地表面流動的水體稱為地面流水。其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狀向低處流動稱為坡流或片流。坡流向小溝和山澗匯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騰的流水,稱為洪流。坡流和洪流都是暫時性流水,當它們繼續向低凹流去,並切穿地下含水層,直接取得地下水補給時,便形成常年性流水,這就是河流。
河流流經的帶狀窪地稱河谷;河谷兩側的斜坡稱谷坡;由谷坡限定的平坦部分稱谷底。河水泛濫時會被淹沒的谷底部分稱河漫灘;谷底經常被流水占據的部分稱河床。谷坡、谷底及河床統稱為河谷要素(圖4-3)。
圖4-3 河谷組成要素示意圖
A-河床;B-河漫灘;C-谷緣;D-谷麓;①-谷底;②-谷坡
地面流水剝蝕作用的能力取決於流水動能的大小,它受流速和流量的控制,其關系式如下:
地質學基礎
式中:E為流水動能,M為流量,V為流速。流速的大小取決於地面坡度的陡緩與過水斷面的大小。
(二)暫時性流水的剝蝕作用
1.坡流的剝蝕作用
坡流是由無數細小水流構成沿斜坡流動的面狀水流。坡流的流量、流速均較小,只能對山坡上鬆散的土層產生較均勻的剝蝕作用,這種剝蝕作用又稱洗刷作用。洗刷作用的強度主要受降雨量、斜坡坡度、岩石性質及植物發育情況等因素影響。當降雨量大、植被少,洗刷作用表現得最強烈。
2.洪流的剝蝕作用
坡流在地表低窪處匯集形成快速奔騰的流水形成洪流,洪流以自身的動力及攜帶的泥沙、石塊對溝谷岩石的破壞作用稱為洪流的剝蝕作用(又稱沖刷作用)。由於洪流流量大,流速快,機械沖刷力很強,常將地面切割出較深的線狀溝谷--沖溝。
沖溝的橫剖面呈「V」字形,這是洪流沖刷作用不斷加強進行的標志;如果沖溝加深到山麓附近的地平面高度,沖溝下切力量大大降低,甚至停止,此時溝底發生堆積,溝坡變得平緩,底和壁生長了植物,沖溝就變成為坳谷(死沖溝)。通過沖溝形態來分析洪流地質作用,是在山區進行道路選線和橋梁工程勘查中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三)河流的剝蝕作用
河水及所挾帶的碎屑物在運動過程中對河谷中岩石的破壞作用稱為河流的剝蝕作用(又稱侵蝕作用)。它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兩種方式。在河流的機械侵蝕作用中,有河水本身的沖擊力對河床岩石產生的沖蝕作用,也有河水攜帶的砂、礫對河床和兩岸岩石產生的磨蝕作用;河流的化學溶蝕作用佔次要地位,僅發生在河水流經可溶性岩石構成的河床中。
按河流侵蝕作用的方向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1.河流的下蝕作用
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對河床底部岩石的沖刷作用,稱為下蝕作用(底蝕作用)。下蝕作用的結果使河床加深、河流變長。
下蝕作用的強弱與河水流速、流量、河床的岩石性質及河水的含沙量等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流速。多數河流發源於山區,河流上游的縱比降(河床高差與長度之比)比中下游大得多,因而該河段河流的下蝕作用最強烈。據研究,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河谷,近100萬年來加深了1200m以上,平均每年約加深1mm。在下蝕作用強烈的地區,由於河谷加深的速度超過加寬的速度,使谷坡的高度遠大於谷底的寬度,河谷橫剖面呈「V」字形,故稱「V」字形峽谷(圖4-4)。我國長江三峽就是由長江下蝕作用塑造出來的「V」字形峽谷,以其陡坡雄偉而聞名於世,這種獨特的峽谷地貌為三峽大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難得的自然條件。
圖4-4 長江三峽「V」字形峽谷
由於組成河床的岩石軟硬不均,下蝕作用的速度也有差異,因而造成谷底在縱向上呈階梯狀。一般由堅硬岩石組成的谷底因抗侵蝕能力強,常突起形成陡坎。由於陡坎的存在使河水呈現出明顯的跌水現象稱瀑布。如我國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瀑布寬20m,水位落差57m(圖4-5)。
圖4-5 貴州黃果樹瀑布
在瀑布河段,河水攜帶著碎屑物從陡坎上跌落,強烈沖擊瀑布下面的河床和陡坎的根部。長時間後,陡坎懸空、崩塌,使瀑布後退。如黃河壺口瀑布,該瀑布原在龍門,目前已退到壺口,平均每年後退約5cm。
在河流上游大多有跌水現象。那裡下蝕力最大。與瀑布後退一樣,河谷因源頭後退而向上游推進,這個過程稱為河流的向源侵蝕。河流通過向源侵蝕來增加其長度。當兩條河流向同一個分水嶺向源侵蝕時,向源侵蝕速度快的河流,會將侵蝕慢的河流的水奪走,這種現象稱為河流襲奪。
河流的下蝕作用不斷使河谷加深,但並不是無止境的。當河流入湖或入海時,河水面與湖水面或海水面之間高差為零,河水的流動隨勢能消失而趨於停止,下蝕作用也就停止了。這一水平面(湖水面或海水面)是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稱為侵蝕基準面。陸地上多數河流最終都注入海洋,所以,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終侵蝕基準面。
2.河流的側蝕作用
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斷地沖蝕河床,使谷坡後退,加寬河谷的作用稱為側蝕作用。側蝕作用的結果使河谷加寬,河床變彎曲。
河流側蝕作用的原因,是河流進入彎曲河段後,河水在慣性離心力的驅動下,主流線(流速最快點的連線)偏向凹岸,河水的運動進入單向環流狀態,河水及其中的碎屑不斷沖擊凹岸,使得凹岸節節後退。凹岸被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被底流搬運到凸岸堆積,其作用的結果是,凹岸不斷向谷坡方向後退,而凸岸堆積不斷前伸,使河谷和河床愈來愈彎曲,這種連續彎曲的河流稱曲流(圖4-6)。
圖4-6 曲流的發展與河谷擴寬示意圖
在曲流的發展過程中,當兩河曲靠得非常近時,洪水期流速較快的河水沖開曲流頸,河水由一個河彎直接進入下一個河彎,這種現象叫截彎取直。截彎取直後被遺棄的一段河曲稱牛軛湖(圖4-7)。
圖4-7 河流截彎取直與牛軛湖
(據李叔達等,1983)
⑻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有沒有知道的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河流搬運
河流搬運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河水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河床;並使河床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河床形態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河水的流速場,從而促使河床發生新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⑼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主要有哪些
地下水的剝蝕作用是在地下進行的,所以又稱為潛蝕作用。按作用的方式分為機械潛蝕作用與化學溶蝕作用。工程地質學中的潛蝕概念不包括可溶性岩石的化學溶蝕作用。
1、機械潛蝕作用
地下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土、石的沖刷破壞作用。地下水在土、石中滲透,水體分散,流速緩慢,動能很小,機械沖刷力量微弱,只能將鬆散堆積物中顆粒細小的粉沙、泥土物質沖走,使其結構變松,孔隙擴大。但經過長時間的沖刷作用,也可以形成地下空洞,甚至引起地面陷落,出現落水洞和窪地。這種現象常見於黃土發育地區。疏鬆的鈣質粉砂岩也易受到沖刷破壞。地下水充滿鬆散沉積物的孔隙時,水可潤滑、削弱、以至破壞顆粒間的結合力,產生流沙現象;或浸潤粘土物質,使之具有可塑性,引起粘土體積膨脹,導致土層蠕動和變形。
2、化學溶蝕作用
地下水可溶解可溶性岩石所產生的破壞作用,又稱喀斯特作用。地下水中普遍含有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這種水是一種較強的溶劑,它能溶解碳酸鹽岩(如石灰岩,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使碳酸鹽變為溶於水的重碳酸鹽,隨水流失。碳酸鹽岩中常發育裂隙,更易遭受溶蝕,岩石中的裂隙逐漸擴大成溶隙或洞穴。在碳酸鹽岩地區,喀斯特作用可產生一系列如溶溝、石芽、溶窪、溶柱、落水洞、溶洞、暗河、地下湖和石林等喀斯特地形(見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