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斷層的地質證據有哪些
⑴ 請問師兄師姐識別斷層的地質方法都有哪些
1地貌標志:如斷層崖、斷層三角面、被錯斷的山脊、串珠狀的湖泊窪地、帶狀分布的泉水回等
2構造標志:答如礦脈、地層等地質體的突然中斷
3地層的重復與缺失
4構造岩:如斷層角礫岩、斷層泥等是尋找斷層面的重要依據
5岩漿活動與礦化作用:呈斷續線狀分布的岩體、礦化帶常指示大規模的斷裂
6岩相與厚度的突變:某一地區 沉積岩岩相與厚度的突變常常是斷層活動的結果
⑵ 怎麼在野外識別斷層
野外識別斷層需要豐富的野外經驗,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如果你想應回付考試答,就按書上的回答吧。也只有國內考試會出這樣的題目。不過,我還是給你說說野外斷層存在的可能標志(注意是可能標志,許多證據要相互佐證,綜合分析),希望有幫助:
1、存在斷層三角面
2、地貌有突然變化:如前面仁兄說的陡峭的崖壁,還有順山脊走向地形突變、沿線狀界線兩側地貌明顯不同,存在平直的山谷、一線天,河流生硬地拐彎等等
3、岩層沿走向不連續、錯位,或岩體界線不連續、錯位
4、存在線狀、帶狀分布的破碎帶
5、泉水線狀分布
6、地層厚度突然變化
7、能看到諸如糜棱岩、構造角礫岩、擦痕等特徵性標志
⑶ 野外斷層識別的依據
一、
的野識別:
1. 順或逆著傾向方向,
重復出現,
變化有規律。
:新 — 老 — 新
:老 — 新 — 老
2. 地形侄置(並非絕對)
我們可以想像,
形成初期,通常
成谷
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見的是
成谷,
成山,稱為地形倒置。
原因:
開成後在長期的風化
等外動力作用下,背斜軸部由於張裂隙發育、易
,並逐漸低凹成谷;而向斜軸部岩石受擠壓力,相對不
化
,而成山。
因此野外絕不能只根據地形確定
,要仔細觀察。
二、
的野外識別:
多數
因其
附近
,
化,剝蝕,所以
不好,往往被沉積物蓋,觀察要仔細,常從以下證據來識別。
1.構造岩:
——斷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
分明,碎塊再膠結成岩,
與兩側
一致。
——
常見,擠壓
中,碎塊很碎小再膠結成岩。
泥——斷層兩面三盤擠壓磨擦(碾磨)的極細的泥狀物。
2. 密集的
:
是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時伴生有許多小破裂面即
。
方向常與斷層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鏡面:
擦痕——
上平行而密集的溝紋。
鏡面——
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階步——擦痕及鏡面未端常出現「坎」。
以上均為兩側岩層(塊)相對滑動在斷面上留下的痕跡,可據此推測兩盤
方向。
4.
(拖曳)
)
斷層兩側岩層相對位移時,受磨擦阻力影響出現彎曲。
可指示對盤位移方向。
5. 沿岩層或礦層走向突然中斷
6.
重復或缺失
斷層能夠破壞
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什麼情 況重復,什麼情況缺失,與斷層性質有關。與斷面及
有關。
7. 地形證據
負地形(低凹地帶):由於斷層附近
化、剝蝕(
),長期的
造成,俗話說「逢溝必斷」。
斷層崖:大而陡的斷面出露呈陡崖狀。有流水可成瀑布。
:一平列平行的
,被走向與其垂直的
切割,
露出,
呈三角形
。
8. 泉出
:斷層切割
,
沿裂隙,湧出。泉點常呈線狀分布。
⑷ 斷層存在的證據
地表鑒定:
同一歷史時期的岩層有基本相同的物理特點、化學特點(如專放射性同位素鑒定和岩石屬化學成分),如果含化石(主要是微觀方面的如花粉)則這個也相吻合。
地殼深層鑒定:
利用地震波信號進行模擬、數字化處理,可以根據波形、速度等來確定層深度和物理特性,從而確定斷層的存在和部位,最後通過鑽探取芯來證明。這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以上是我熟悉的方面。
下面猜測你可能的意思,因為你的提問是在「社會民生、法律」這一分類下。
這裡面有文化斷層、科技斷層和人口普查斷層。鑒別文化斷層通過文化發展是否有有機的連續性,科技這個就很容易看到了,主要是自發展的深度與廣度,人口更是一目瞭然,做一個各年齡段的對比曲線圖,哪兒反差最大斷層就在哪兒。
⑸ 斷層水平活動在地貌上能留下哪些證據
斷層水平位移復——能錯斷原有制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帶附近派生出若干構造地貌
錯斷地貌如沖溝被切斷,洪積扇水平錯開形成眉脊,溝谷被錯斷,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
派生構造地貌有斷層彎曲處構造地貌、斜列斷層首尾相接處構造地貌、斷層端點附近構造地貌和斷層收斂或撒開處構造地貌。
——兩個相鄰地塊沿著一條走向彎曲的平移斷層發生位移時,斷層彎曲處出現兩種構造地貌:一是拉張應力使地殼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擠壓應力使地殼隆起成高地。
——斜列斷層,首尾相接處,若受擠壓則地殼隆起為高地,若受拉張則地殼下陷成凹地。
——平直斷層作水平運動時,斷塊運動前方的斷層端點附近因受擠壓而隆起為台地或丘陵;斷塊運動後方的端點附近因受拉張而凹陷。結果在斷層兩側形成兩個隆起區和兩個凹陷區。
——主幹斷層和分支斷層交匯時,斷層運動便有收斂方向和撒開方向。兩斷層相收斂時,斷層間的楔形地塊將受擠壓而抬升成高地;兩斷層相撒開時,則楔形地塊受拉張而下降為低地。
⑹ 斷層存在的其他證據
通過斷點確定和斷點組合能明確斷層產狀要素,還有一些由於斷層存在引起的地層產狀、流體性質變化及注采動態矛盾也能證明斷層的存在,盡管不能確定斷層產狀,但可以作為編制構造剖面和平面圖的參考依據。
1. 在短距離內同層厚度突變
地層部分重復或缺失造成的同層厚度突變 (圖4-8),可以通過地層的細分對比把這種小斷層判斷出來。
2. 在近距離內標准層海拔高程相差懸殊
斷層從井間通過造成的高程差如圖4-9所示。它可能是單斜撓曲造成的,這就必須參考其他資料綜合分析加以區別。
圖4-8 斷層造成同一套地層厚度異常示意圖
圖4-9 因斷層引起的標准層標高相差懸殊示意圖
3. 石油性質的變化
由於斷層的切割,同一油層成為互不連通的斷塊。各斷塊中的油氣是在不同地球化學條件下聚集並保存起來的,因而原油性質出現明顯差異。如圖4-10所示,同一油層的原油密度曲線、含膠量及含蠟量曲線在斷層兩側有明顯的變異。
4. 折算壓力和油水界面的差異
由於斷層的切割作用,使其兩側的油層處於不同深度,互不連通,各自形成獨立的壓力系統。同一壓力系統中,壓力互相傳導,直到平衡,因此,各井油層折算壓力相等;而不同壓力系統,其折算壓力完全不同 (圖4-11)。同理,油水界面的高程在斷層兩側也是完全不同的。
5. 動態矛盾
由於斷層規模小或井距大,現井網還不能鑽遇和識別所有斷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動態分析確定斷層是否存在。例如在注水開發儲層連續好的油田中,有的採油井長期注水不見效 (主要表現為產量遞減加快、地層壓力下降、生產油氣升高等)。在這種情況下,在注水井與採油井之間的油層必然存在不連續。如果通過研究排除了油層尖滅的原因,那麼可以確定注采井之間必然存在斷層。
圖4-10 斷層引起同一油層的原油性質變異示意圖
圖4-11 斷層造成同一油層折算壓力差異示意圖
⑺ 野外斷層的識別標志有哪些
斷層活動總會在產出地段的有關地層、構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來,形成了所謂的斷層標志,這些標志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地貌標志(1)
斷層崖由於斷層兩盤的相對滑動,斷層的上升盤常常形成陡崖,這種陡崖稱為斷層崖。盆地與山脈間列的盆嶺地貌是斷層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實例。
斷層三角面斷層崖受到與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蝕切割,乃形成沿斷層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斷層三角面。
地貌標志(2)
錯斷的山脊往往是斷層兩盤相對平移的結果。
橫切山嶺走向的平原與山嶺的接觸帶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斷裂。
串珠狀湖泊窪地往往是大斷層存在的標志。這些湖泊窪地主要是由斷層引起的斷陷形成的。
泉水的帶狀分布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志。念青唐古拉南麓從黑河到當雄一帶散布著一串高溫溫泉(右圖),是現代活動斷層直接控制的結果。
水系特點斷層的存在常常影響水系的發育,引起河流的急劇轉向,甚至錯斷河谷。
構造標志
如果線狀或面狀地質體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斷、錯開,不再連續,說明有斷層存在。右下圖示斷層造成的構造線不連續現象。為了確定斷層的存在和測定錯開的距離,在野外應盡可能查明錯斷的對應部分。
構造強化是斷層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構造強化現象包括有:岩層產狀的急變和變陡;突然出現狹窄的節理化、劈理化帶;小褶皺劇增以及擠壓破碎和各種擦痕等現象。
構造透鏡體是斷層作用引起構造強化的一種現象。斷層帶內或斷層面兩側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角礫塊體,長徑一般為數十厘米至二、三米。構造透鏡體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群產出。構造透鏡體一般是擠壓作用產出的兩組共軛剪節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塊體後,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鏡體長軸和中軸的平面,或與斷層面平行,或與斷層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斷層帶中或斷層兩側,有時見到一系列復雜緊閉的等斜小褶皺組成的揉褶帶。揉褶帶一般產於較弱薄層中,小褶皺軸面有時向一方傾斜,有時陡立,但總的產狀常常與斷層面斜交,所交銳角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斷層岩的發育和較廣泛產出也是斷層存在的良好判據。
地層標志
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岩漿活動和礦化作用標志
大斷層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斷裂常常是岩漿和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儲聚場所,因此,如果岩體、礦化帶或硅化等熱液蝕變帶沿一條線或帶斷續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斷層或斷裂帶存在。一些放射狀或環狀岩牆也指示放射狀斷裂或環狀斷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標志
如果一個地區的沉積岩相和厚度沿一條線發生急劇變化,可能是斷層活動的結果。斷層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控制沉積盆地和沉積作用的同沉積斷層的活動,引起沉積環境沿著斷層發生明顯變化,岩相和厚度因而發生顯著差異;另一種情況是,斷層的遠距離推移,使相隔甚遠的岩相帶直接接觸。查明和確定斷層是研究斷層的基礎和前提。在地質調查中,應注意觀察、發現和收集指示斷層存在的各種標志和跡象,同時結合其他地質條件和背景加以綜合分析。
識別斷層的標志
①構造(線)不連續。各種地質體,諸如地層、礦層、礦脈、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界線等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分布方向。一旦斷層發生,它們就會突然中斷、錯開,即造成構造(線)的不連續現象,這是判斷斷層現象的直接標志。
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很重要的斷層證據。雖然褶皺構造也有地層的重復現象,但它是對稱性的重復;而斷層的地層重復卻是單向性的。至於地層的缺失,凡沉積間斷或不整合構造也可造成,但這兩類地層缺失都是區域性的,而斷層造成的地層缺失則是局部性的。關鍵的問題,旅行者應對區域內的地層系統及其分布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備時查閱地層表、剖面、地層柱狀圖之類)。
利用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不僅是判斷斷層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斷斷層兩盤相對動向的重要方法,藉此還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正斷層,還是逆斷層?
③斷層面(帶)上的構造特徵。這是識別斷層的直觀證據,即在眼前「方寸」之地內所能見到的若干構造現象,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斷層擦痕:就是斷層兩側岩塊相互滑動和磨擦時留下的痕跡,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較為均勻的細密線條組成,或為一系列相間排列的擦脊與擦槽構成。在堅脆岩石的斷層擦痕的表面,往往平滑明亮,發光如鏡。並常覆以炭質、硅質、鐵質或碳酸鹽質的薄膜。有時,也在斷層的擦面上見到不規則的階梯狀斷口,其上覆以纖維狀的礦物(如方解石之類)晶體。
斷層擦痕對於決定兩盤位移方向頗有用處,如用手撫摸時,感到光滑的方向乃是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細,自深而淺的方向乃示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者利用階梯狀斷口,階梯形陡坡之傾向指示對盤相對滑動的動向。
構造岩:當斷層兩壁相對移動之時,岩石發生破碎,在強大的壓力下,礦物出現定向排列,並有重結晶作用。也就是說,由於動力作用而發生變質,形成一系列新的岩石,即稱為構造岩。
此外,還有牽引構造:是斷層帶中的一種伴生構造,它是由於斷層兩壁發生位移時使地層造成弧形的彎曲現象,可以指示斷層的位移方向。
與斷層帶有關的,還有一種斷層的伴生構造,主要是斷層旁側的節理及拖曳褶皺。這些節理常與斷層斜交,其銳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盤滑動的動向。
其他標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徵,不過,此種地質現象只能說明有斷層存在,不易說明其兩盤的運動方向,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的突然中斷,眾多的溫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體的入侵及其伴生的變質作用、礦化現象及礦脈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斷層的存在,特別是從較大的地貌現象所反映的斷層特徵,有時在航空照片甚至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還有一類特大的斷層,屬於地殼上的深斷裂帶,就目前所知的這些著名的深斷裂帶,如西太平洋海溝構成的「深斷裂帶」,北起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琉球、我國的台灣至菲律賓,長達7000千米以上。又如東非大裂谷,南自莫三比克向北經坦尚尼亞至烏干達以北,長達6000千米。我國東部郯城(山東)至廬江(安徽)的大斷裂,呈東北方向延伸,長達2400千米。還有一條,自浙江麗水至廣東海豐的大斷裂,長度亦可達500 千米以上。
⑻ 簡述斷層存在的證據
地表鑒定:
同一歷史時期的岩層有基本相同的物理特點、化學特點(如放射性同位素專鑒定和岩石化學屬成分),如果含化石(主要是微觀方面的如花粉)則這個也相吻合。
地殼深層鑒定:
利用地震波信號進行模擬、數字化處理,可以根據波形、速度等來確定層深度和物理特性,從而確定斷層的存在和部位,最後通過鑽探取芯來證明。這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⑼ 斷層在野外一般有哪些地形識別標志
斷層活動總會在產出地段的有關地層、構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來,形成了所謂的斷層標志,這些標志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地貌標志(1)
斷層崖由於斷層兩盤的相對滑動,斷層的上升盤常常形成陡崖,這種陡崖稱為斷層崖。盆地與山脈間列的盆嶺地貌是斷層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實例。
斷層三角面斷層崖受到與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蝕切割,乃形成沿斷層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斷層三角面。
地貌標志(2)
錯斷的山脊往往是斷層兩盤相對平移的結果。
橫切山嶺走向的平原與山嶺的接觸帶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斷裂。
串珠狀湖泊窪地往往是大斷層存在的標志。這些湖泊窪地主要是由斷層引起的斷陷形成的。
泉水的帶狀分布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志。念青唐古拉南麓從黑河到當雄一帶散布著一串高溫溫泉(右圖),是現代活動斷層直接控制的結果。
水系特點斷層的存在常常影響水系的發育,引起河流的急劇轉向,甚至錯斷河谷。
構造標志
如果線狀或面狀地質體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斷、錯開,不再連續,說明有斷層存在。右下圖示斷層造成的構造線不連續現象。為了確定斷層的存在和測定錯開的距離,在野外應盡可能查明錯斷的對應部分。
構造強化是斷層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構造強化現象包括有:岩層產狀的急變和變陡;突然出現狹窄的節理化、劈理化帶;小褶皺劇增以及擠壓破碎和各種擦痕等現象。
構造透鏡體是斷層作用引起構造強化的一種現象。斷層帶內或斷層面兩側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角礫塊體,長徑一般為數十厘米至二、三米。構造透鏡體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群產出。構造透鏡體一般是擠壓作用產出的兩組共軛剪節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塊體後,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鏡體長軸和中軸的平面,或與斷層面平行,或與斷層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斷層帶中或斷層兩側,有時見到一系列復雜緊閉的等斜小褶皺組成的揉褶帶。揉褶帶一般產於較弱薄層中,小褶皺軸面有時向一方傾斜,有時陡立,但總的產狀常常與斷層面斜交,所交銳角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斷層岩的發育和較廣泛產出也是斷層存在的良好判據。
地層標志
地層的重復和缺失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岩漿活動和礦化作用標志
大斷層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斷裂常常是岩漿和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儲聚場所,因此,如果岩體、礦化帶或硅化等熱液蝕變帶沿一條線或帶斷續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斷層或斷裂帶存在。一些放射狀或環狀岩牆也指示放射狀斷裂或環狀斷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標志
如果一個地區的沉積岩相和厚度沿一條線發生急劇變化,可能是斷層活動的結果。斷層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控制沉積盆地和沉積作用的同沉積斷層的活動,引起沉積環境沿著斷層發生明顯變化,岩相和厚度因而發生顯著差異;另一種情況是,斷層的遠距離推移,使相隔甚遠的岩相帶直接接觸。查明和確定斷層是研究斷層的基礎和前提。在地質調查中,應注意觀察、發現和收集指示斷層存在的各種標志和跡象,同時結合其他地質條件和背景加以綜合分析。
識別斷層的標志
①構造(線)不連續。各種地質體,諸如地層、礦層、礦脈、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界線等都有一定的形狀和分布方向。一旦斷層發生,它們就會突然中斷、錯開,即造成構造(線)的不連續現象,這是判斷斷層現象的直接標志。
②地層的重復或缺失。這是很重要的斷層證據。雖然褶皺構造也有地層的重復現象,但它是對稱性的重復;而斷層的地層重復卻是單向性的。至於地層的缺失,凡沉積間斷或不整合構造也可造成,但這兩類地層缺失都是區域性的,而斷層造成的地層缺失則是局部性的。關鍵的問題,旅行者應對區域內的地層系統及其分布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備時查閱地層表、剖面、地層柱狀圖之類)。
利用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不僅是判斷斷層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斷斷層兩盤相對動向的重要方法,藉此還可以確定斷層的性質——正斷層,還是逆斷層?
③斷層面(帶)上的構造特徵。這是識別斷層的直觀證據,即在眼前「方寸」之地內所能見到的若干構造現象,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斷層擦痕:就是斷層兩側岩塊相互滑動和磨擦時留下的痕跡,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較為均勻的細密線條組成,或為一系列相間排列的擦脊與擦槽構成。在堅脆岩石的斷層擦痕的表面,往往平滑明亮,發光如鏡。並常覆以炭質、硅質、鐵質或碳酸鹽質的薄膜。有時,也在斷層的擦面上見到不規則的階梯狀斷口,其上覆以纖維狀的礦物(如方解石之類)晶體。
斷層擦痕對於決定兩盤位移方向頗有用處,如用手撫摸時,感到光滑的方向乃是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細,自深而淺的方向乃示對盤活動位移的方向。或者利用階梯狀斷口,階梯形陡坡之傾向指示對盤相對滑動的動向。
構造岩:當斷層兩壁相對移動之時,岩石發生破碎,在強大的壓力下,礦物出現定向排列,並有重結晶作用。也就是說,由於動力作用而發生變質,形成一系列新的岩石,即稱為構造岩。
此外,還有牽引構造:是斷層帶中的一種伴生構造,它是由於斷層兩壁發生位移時使地層造成弧形的彎曲現象,可以指示斷層的位移方向。
與斷層帶有關的,還有一種斷層的伴生構造,主要是斷層旁側的節理及拖曳褶皺。這些節理常與斷層斜交,其銳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盤滑動的動向。
其他標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徵,不過,此種地質現象只能說明有斷層存在,不易說明其兩盤的運動方向,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的突然中斷,眾多的溫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體的入侵及其伴生的變質作用、礦化現象及礦脈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斷層的存在,特別是從較大的地貌現象所反映的斷層特徵,有時在航空照片甚至衛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還有一類特大的斷層,屬於地殼上的深斷裂帶,就目前所知的這些著名的深斷裂帶,如西太平洋海溝構成的「深斷裂帶」,北起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琉球、我國的台灣至菲律賓,長達7000千米以上。又如東非大裂谷,南自莫三比克向北經坦尚尼亞至烏干達以北,長達6000千米。我國東部郯城(山東)至廬江(安徽)的大斷裂,呈東北方向延伸,長達2400千米。還有一條,自浙江麗水至廣東海豐的大斷裂,長度亦可達500 千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