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護措施有哪些
Ⅰ 地質災害應急措施有哪些
廣場、空地、草坪都是避災的首選場合,地震災害發生時,個人可以預備耐飢食回物如大餅饅頭和答飲用水、鹹菜、壓縮餅干、香腸等等。發生較強地震時不要貿然跑出,可以躲到結實的牆體和高大傢具之間的三角地帶抱住頭部坐下等待震動過去,緊急狀態下可就勢躲到電腦桌下...
其他地質災害應該聽從指揮疏散到安全地帶,遇到山石滾落可蹲在坑窪處,遇到洪水要跑到高處...
Ⅱ 地質災害主要防禦措施是什麼
現在世界地震科學家暫時找不到可以防禦地震的措施,只能觀察動物的不正常專行為來判斷。
現在屬只能預測地下10公里以內的正常地震范圍,但是地震區一般都在地下20公里以外開始出現地震震源。
地震的預測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連日本這種地震預測強國也很難做到准確預測。但是有很多其他輔助的措施可以來提示風險,如動物的不正常行為。
Ⅲ 地質災害來臨時有哪些防範措施
(1)發現前兆復時,應立即制報告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通知其他受威脅的群眾。
Ⅳ 地質災害防禦措施
空間嘛肯定就是要加強監測嘛(可以航空航天監測),然後通過監測得到的數據等來預防內災害發生或者做好災後容恢復措施
工程的話就要看是什麼地質災害:如果是泥石流的話就要加強護坡工程啊植樹造林啊等等;要是地震的話就沒有什麼工程了,因為地震是不可以預防的;
非工程的話肯定就是要加強法律法規等監管措施 然後就是加強地質災害的防禦知識宣傳
Ⅳ 治理地質災害需要做好哪些安全防護措施
地質復災害的類型主要是山體崩塌制、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根據我國地質災害已有案例和地質災害的物質組成、動力作用、破壞形式和破壞速率,地質災害大致可劃分10大類38亞類,考慮到關於地震災害的防禦和減輕目前已有《防震減災法》及其配套法規予以調整,而且全國各地地質災害的種類均不相同,各地可以按照立法許可權和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具體界定,因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僅列舉了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這些常見多發、危害較大的災害類型,並明確地震災害的防禦和減輕依照防震減災法律、行政法規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實行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一直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一項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為了更好的發揮群測群防制度的功能,讓人民群眾了解和掌握有關地質災害的科學知識、先進的防治技術,是十分必要的.凡較大型山體崩塌、滑坡,要完成自身的變形破壞,都有其發生發展的必然過程,在強烈破壞之前,都顯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徵.
Ⅵ 地質災害來臨時有哪些應急措施
(1)發現地質災害前兆時,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及時通知受威脅的人群。同時要對隱患體密切觀察,做好撤離准備。
發現險情及時報告和通知
(2)當地政府部門根據現場情況圈出地質災害危險區,並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禁止非搶險人員進入。
圈出地質災害危險區(江西上饒,1998)
(3)當地政府部門視險情發展搭建臨時避災場所,將人、物及時撤離危險區,必要時,可以依法強制疏散。
視險情發展及時撤離危險區
(4)監測技術人員應立即分析資料,預測災害發展趨勢,找出原因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破壞作用。如因開挖坡腳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開挖活動。
停止開挖坡腳
(5)發生滑坡(崩塌)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迅速向滑坡體兩側跑。
發生滑坡時,應向滑坡體兩側跑
(6)房後斜坡發生滑坡(崩塌)或岩石、土體墜落時,不要立即清理滑坡(崩塌)物和疏通排水溝,以免遭遇二次滑坡(崩塌)的危害。
(7)發生泥石流時,應選擇最短最安全的路徑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不要上樹躲避,也不要停留在陡坡土層較厚的低凹處,或躲在滾石、亂石堆後,更不能順著溝谷往上或向下跑。
泥石流發生時,不要沿泥石流溝谷跑,應向溝岸兩側山坡跑
不要躲在樹上
不要停留在陡坡土層較厚的低凹處或大石塊後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下方
Ⅶ 目前中國有哪些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措施
第一,來要加強部門間的資源統籌和自信息共享,進一步的明確中央和地方在救災管理當中的事項劃分,要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強化屬地的管理為主。
第二,要加強救災風險的綜合防範的研究,要統籌協調區域內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設,要重點提升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的設防水平,加強建造物資的籌備體系建設。
第三,要加強防災減災科學技術的研究,要加強災害的監測預警、風險和損失評估,災害發生的演變規律等關鍵的技術研究。要加快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物聯網新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廣泛應用。
Ⅷ 地質災害施工中的防護措施
地質災害定義: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 工程地質災害:在工程建設階段,由於工程本身直版接或間接的權作用而發生的地質災害.有:滑坡斜坡上的岩土體沿某一界面發生剪切破壞向坡下運動的現象. 滑體沿滑動面作整體滑動的岩土體. 滑帶滑體與滑床間的軟弱岩土夾層. 滑床滑帶下的不動岩土體. 危岩陡坡或懸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穩的岩體. 崩塌危岩體離開母岩下落的現象. 泥石流挾帶大量泥沙、石塊的間歇性洪流. 塌岸河流、水庫岸坡在水動力作用下後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