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傳統的野外地質工作的三件寶是什麼意思

傳統的野外地質工作的三件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7 22:44:25

㈠ 地質舊三件和新五件的區別是什麼

舊三件指: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個人認為新三件應該有GPS,數碼相機和筆記本。

一直以來,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這三件不起眼的小工具就被地質工作者親切地叫做「三大件」,它們的確是野外從事地質勘查工作不可缺少的裝備。在渺無人煙的野外,指引方向、看圖、量產狀、采樣和觀察標本可少不得它們。如果哪個伙計得到把趁手的地質錘、一個指針靈活的羅盤或者一個倍數高視域好的放大鏡准會讓他樂上半天,像士兵得了把好槍似的開心。
剛參加工作那會,便聽說單位有個盧勞模,出了名的吃苦耐勞。那時,他已經接近退休年齡,卻仍然活躍在深山老林踏勘找礦,爬起山來如豹子,連年輕人都自愧弗如,和他的敬業精神一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的地質錘。嚴格說來那已經不能算地質錘,因為地質錘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做得輕巧而堅固,而他的地質錘是特製的,份量比常用的重許多,把子也特別長,這哪是地質錘呵,簡直就是個八磅錘啊 ,但是在野外敲標本可好使了,就像黃宏演的小品里說的,按錘計量,一錘下去抵人家敲好幾錘呢。開始我以為這老頭一定身材魁梧,遒勁有力,後來一見,卻原來如「李元霸」般瘦削,但腰桿挺得筆直,非常精神,也不由得被他那份地質情結而深深地感動。
在野外,我們如果看到細直的茶籽樹干,總會把它採回來,因為茶籽樹干堅韌而有彈性,是上好的鐵錘把的材料,晾幹了留著備用。我曾從老表的柴火堆里揀得一根檀木做鐵錘把子,非常結實好用,一直用了好多年。
羅盤,就是指南針,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地質用的羅盤是特製的,除了具指向作用外,還可以量俯仰角,打水平,是野外測量產狀和地質數據的專用工具,功能多且攜帶方便。看一個地質隊員野外工作時間的長短,只要看他的羅盤破損程度就知道了,羅盤是屬於相對貴重的裝備,不允許輕易更換,所以一般損壞了都是自己修理,用的年限一長,經多了摔打磨蹭,漆皮斑駁,轉軸不靈便是很正常的事了。但是我們經常會把頂針拿出來細磨,保證指南針的運轉靈活,照樣好用,地質人講究的就是經久耐用和艱苦樸素,常有老地質隊員拿著羅盤自豪地跟小輩說他的羅盤跟了他多少多少年了,愛撫的神情讓人想起老將對待小兵的親切。地質包里放大鏡也是必備的,是地質隊員野外觀察岩性礦物的「眼睛」,特別是粒度細小的岩石全靠它來辨別。放大鏡的好壞差別很大,同樣標二十倍,我們用的國產的普通雙鏡片視域非常小,由於焦距小到要鏡片快帖近岩石標本,光線非常暗,很難看清楚,而有人從國外帶回來的放大鏡,視域大,焦距長,看得又亮又清楚,製作還非常精巧,實在讓人喜愛。可那是稀罕物,不是人人都能配發的,有時想從老總那來個「順手牽羊」,可人家也是愛不釋手的,寶貝著呢。
除了這「三大件」,地質隊員還會隨身攜帶幾樣小物件,那就是鉛筆、針管筆和繪圖板。鉛筆是野外記錄和描圖必需的,幾十年來地質隊員一直用鉛筆作記錄是有道理的,它不會像水筆那樣出現沒有墨水或出故障而寫不出來的情況,記錄的筆跡更不會因野外天氣環境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有時翻看幾十年前的原始資料,鉛筆的痕跡依然,而水筆的卻很難保存良好。我們上山前都會預先削好幾只鉛筆放在鉛筆盒裡,還得帶上刀片以便隨身削筆。打開地質隊員的鉛筆盒,齊刷刷的一排筆尖削得那麼整齊勻稱,真像是一盒工藝品。你會為此奇怪:那麼粗糙的手,怎麼會削得出這么漂亮的鉛筆。針管筆是圖文著墨的專用筆,它的筆尖是根細細的針管,根據所需線條的粗細,有0.13-2.0mm各種不同的規格,我們常用的是0.3-0.5mm的,地質手圖、清圖或記錄文字著墨都合適,用著方便。它所用的墨水也有講究,是不容易沉澱結塊的專用繪圖墨水,但你仍然得勤洗筆頭,不然會出水不暢。繪圖板是野外小組必帶的一件東西,因為野外工作遠離都市,條件較差,住在老百姓家裡,不可能有那麼平整的桌面可供畫圖,因此帶上一塊繪圖板,才好把地質勘查的數據和要素繪到地質圖上去。收隊回來,我們也習慣把繪圖板鋪在辦公桌上,無論畫圖寫字都很平整。
九十年代末,數碼產品和電腦逐漸在中國普及,地質行業也興起了一股數碼電子化熱潮,三大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悄然出現了「新三件」: GPS定位儀、數碼相機和筆記本電腦。
GPS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以通過小小的GPS信號終端即GPS定位儀可在全球任何位置立刻得到你的經緯度海拔等方位。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大兵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些年逐漸擴展到民用,在野外地質勘查時可謂大顯身手,它的運用大大減小了野外對圖和定位的難度,小小的收音機似的盒子和天上的定位衛星之間的信號傳輸,可以方便快捷而且精確地把你所在地點的經緯度分秒不差地顯示出來,猶如天上有支無形的手在指引著你,告訴你此時身處何方,再也不用只靠羅盤地圖來定位那麼費腦筋了。無論你身處廣袤的戈壁沙漠還是茫茫的熱帶雨林,手拿GPS定位儀就再也沒有迷路之虞了。
數碼相機最近幾年已經非常普及,野外地質現象基本上可以不用現場素描了,回到駐地就著現場拍攝的圖片輕松繪制素描圖,真的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節省了大量野外筆錄逗留時間,現在每個項目組都配備了一個高像素的數碼相機。假如沒有電腦,那GPS或數碼相機的作用也會減小很多。
大量的數據和圖片都需要在電腦上處理,所以,這些年電腦越來越普及,現在基本上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了,地質圖件的編繪在專用地質繪圖軟體MAPGIS的幫助下,效率提高了許多倍,巨量的數據都在筆記本電腦里運算處理,非常快捷准確,攜帶也很方便。當年我們畫一條剖面時,產狀、真厚度以及方位,用多功能計算器輸入公式要算好半天,而且容易算錯,現在只需把它輸入軟體,點幾下滑鼠就能輕松搞定了。原來收隊回到駐地,整理野外資料有時需要比野外更長的工作時間,很難想像這么多資料,我們當年要帶上多少個箱子來裝它,要多少個人協同來完成。而現在有了電腦和高效率的軟體,很多資料在野外就已經整理好,一個原來要整理大半年的礦區資料可能幾天功夫就可以圖文並茂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不得不感慨科技發展帶來的高效率。還有讓人覺得更玄乎的,原來採集到的地質樣品,運回實驗室通過化學分析,前後至少一個禮拜時間才能得出樣品的元素分布和品位等信息,現在一個手執的攜帶型礦物元素分析儀,半分鍾就可以把標本的元素含量測試出來,及時指導野外地質勘查。這樣的巨大的變化在我們的地質工作中可謂隨處可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對地質找礦的投入源源不斷地增加,勘查方法和手段不斷地革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地質勘查事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從老的「三大件」和現在新出現的「三大件」,還有未來將不斷涌現的更多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設備無不顯示著我們地質行業的欣欣向榮,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為此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自豪。(王駿)

㈡ 傳統的野外地質工作的三件寶是什麼

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親身的實習經歷!

㈢ 地質需要用哪些工具

1、衛星電話
2、GPS
3、氣體檢測儀
4、強光電筒
5、護目鏡
6、錄音筆
7、相機
8、地質錘
9、捲尺
10、電筆
11、太陽能充電器

㈣ 羅盤的使用

羅盤屬於傳統的地質工作三件寶之一(另外兩件為地質錘、放大鏡),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是野外地質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野外工作中羅盤被用來確定方位、測量地形的坡度及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的產狀。

羅盤有很多種,其結構和使用方法大致相同。我國地質工作者常用的是一種八角羅盤。現以哈爾濱光學儀器廠生產的DQY-1地質羅盤儀為例,介紹一下羅盤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一、羅盤的結構

羅盤被裝在一個皮質的羅盤盒內並附帶有簡單的附件工具(圖2-5)。野外攜帶時可將其掛在皮帶上或放在背包內。羅盤由上蓋、外殼、連接合頁、反光鏡、折疊式覘板、磁針、刻度盤、圓水準器、管水準器、測斜刻度盤、測斜盤、磁針制動螺絲、刻度盤校正螺絲等部分組成(圖2-6)。

連接合頁用來連接羅盤的上蓋和外殼,反光鏡裝在羅盤上蓋內,反光鏡面上有一條分劃線。磁針的兩端分別指向地磁極的南極和北極,指向北的一端(簡稱為北針)為白色,指向南的一端(簡稱為南針)為黑色。由於我國處在北半球,指向南的磁針上纏有銅絲。刻度盤為鋁制的圓盤,被劃分為360°,連接合頁處為180°。折疊式覘板分別裝在羅盤上蓋和外殼上。安裝在上蓋的稱為短覘板,安裝在外殼上的稱為長覘板,兩套覘板尖端的連線平分方位刻度盤。覘板、磁針、刻度盤配合使用可以用來測定目標的方位。圓水準器用來使羅盤保持水平。管水準器與測斜盤連為一體,可以通過轉動外殼背面的小手柄來轉動測斜盤,它與測斜刻度盤一起構成羅盤的測斜系統,可用來測量坡度角及構造要素的傾角。磁針制動螺絲在羅盤不使用時用來使磁針不轉動以減少磨損。刻度盤校正螺絲用於校正磁偏角。

圖2-5 DQY-1地質羅盤儀

圖2-6 DQY-l地質羅盤儀結構圖

1—短覘標;2—上蓋;3—反光鏡橢圓孔;4—連接合頁;5—羅盤外殼;6—長覘標;7—反光鏡及分劃線;8—磁針;9—圓水準器;10—刻度盤;11—管水準器;12—測斜刻度盤;13—磁針制動螺絲;14—刻度盤校正螺絲

二、羅盤的校正

由於羅盤磁針指示的是地磁場的磁南極和磁北極(簡稱磁南、磁北),其與地理上子午線指示的南北方向間存在一個交角,這個交角稱為磁偏角。所以,羅盤直接指出的並不是實際目標的地理方位。在使用羅盤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在地球上各個不同的地區,磁偏角的數值和偏向各不相同。一般在各種正規的地形圖上多會給出這一地區的磁偏角的偏轉方向和角度值。我國大部分地區為磁北方向位於子午線的西側,稱為西偏。

對羅盤磁偏角進行校正是為了讓使用者在羅盤的刻度盤上讀出的方位刻度與實際地理方位一致。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見圖2-7。若磁偏角西偏時,用羅盤的附件工具轉動刻度盤校正螺絲,使刻度盤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磁偏角的度數(圖2-7(a)。如磁偏角為東偏,則是向順時針方向轉動磁偏角的度數(圖2-7(b)。

圖2-7 羅盤磁偏角的校正方法

(a)磁偏角西偏5°;(b)磁偏角東偏5°;(c)北戴河的磁偏角

三、野外工作中羅盤的使用

野外工作中羅盤常被用來測量目標物的方位、山坡的坡角和各種構造要素的走向、傾向、傾角。

1.方位測量

在野外使用地形圖定點時,經常要以某個地形圖上的已知點為參考,來確定觀察點的位置(圖2-8);在地質剖面的測量中也經常要測量剖面線的方位。這時就需要使用羅盤來進行方位測量。

圖2-8 方位角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打開羅盤上蓋,放鬆磁針制動螺絲,讓磁針能自由轉動。當被測量的物體較高大時,把羅盤放在胸前或腹部。將羅盤的長硯板對准被測物體,然後轉動羅盤,使物體及長覘板都映入反光鏡,並且使物體、長覘板上頂部的尖端及反光鏡的分劃線位於一條直線上,同時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以保持羅盤水平,當磁針停止擺動後,即可直接讀出磁針所指刻度盤上的度數,也可按下制動螺絲再讀數。

讀測得方位角時,可根據羅盤擺放的位置來決定是讀磁北針或磁南針所指的度數。如果要測量某物體(B)位於測量者(A)的方位,當羅盤如圖2-8放置時,讀磁北針所指的度數,其原理是:若要測量B點位於A點的方位,可以假設,B點是動點(因為被測量點可以選任何物體),A點是定點(人站著不動,相當於一個參考點),那麼AB線的方向是從A到B的。測量B點位於A點的方位,實際上就是測量AB線按逆時針方向旋轉與正北方向的夾角(α),也是長覘板所指方向與磁北針的夾角。由於羅盤採用的是按逆時針方向刻的方位角,所以必須讀磁北針所指的讀數。在這種情況下,如測量目標位於觀測者的方位時,則讀磁南針。

當被測量物體較低時,羅盤放置與上述相反,把長覘板對准測量者,並放到眼前,然後轉動反光鏡使其與羅盤平面的夾角小於90°,以看清圓水準器為准。測量時,視線通過反光鏡橢圓孔,使覘板尖、橢圓孔的中線、被測量物體重合,同時保持羅盤水平(通過反光鏡看圓水準器氣泡居中),等磁針停止擺動,這時按下制動螺絲(這個步驟必須做,因為在測量時,眼睛看不清讀數,如果不按下制動螺絲,待羅盤放下來再讀數時,磁針已轉動了),然後再讀數。採用這種方法測量目標位於觀測者的方位時讀磁南針;測量觀測者位於目標的方位時讀磁北針。

2.地形坡度測量

地形坡度是指斜坡的斜面(線)與水平面的夾角。其測量方法是(圖2-9):在坡頂、坡底或斜坡上各站一人,或者各立一與人等高的標桿。站在坡底的人把羅盤直立,使長覘板指向測量者,並轉動反光鏡,以能觀察到羅盤刻度盤為准;將長覘板頂部的小覘板折成90°,視線從小覘板的小孔或尖通過,經反光鏡的橢圓孔,直達標桿的頂端或人的頭頂;保持此狀態,並調整羅盤底面的手柄,使長水準器的氣泡居中(從反光鏡里看),這時測斜盤上的游標所指示測斜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坡度角。同樣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從坡頂向坡腳測量坡度角。

圖2-9 地形坡度的測量方法

3.面狀構造產狀要素測量

岩層產狀要素包括走向、傾向和傾角。走向是岩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延伸方向,傾向是岩層面上的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傾角是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

走向測量:打開羅盤的上蓋到極限位置,將羅盤的一個長邊靠在岩層面上(圖2-10),轉動羅盤使圓水準器的水泡居中(注意:在轉動羅盤的過程中,羅盤的長邊不要離開岩層面)。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且磁針停止擺動後,磁針所指的刻度盤度數即為岩層的走向。由於岩層走向有兩個方向,所以讀磁南針、磁北針都是可以的。

測量岩層傾向時,羅盤如圖2-10放置。將羅盤南端(標有S)的一條棱或羅盤上蓋背面緊靠岩層面,使該棱線與岩層走向線重合或羅盤上蓋背面與岩層面平行,這時長覘板的指向與岩層的傾向一致,轉動羅盤使其水平(圓水準器氣泡居中),等磁針不擺動時,磁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傾向。

請同學思考,如果要測量岩石下層面的產狀時,羅盤怎樣放置?應怎樣讀數?

當測量完傾向後,不要讓羅盤離開岩層面,馬上把羅盤轉90°(羅盤直立),如圖2-10放置。使羅盤的長邊緊靠岩層面,並與傾斜線重合,然後轉動羅盤底面的手把,使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盤上的游標所指測斜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

圖2-10 岩層產狀要素測量方法

在測量岩層產狀時,一般只需測量岩層的傾向和傾角,而走向可通過傾向的數字加或減90°得到。測量傾向和傾角時,必須先測傾向,後測傾角,反之則不行,請同學思考其道理。若被測量的岩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野簿平放在岩層面上當作層面,以提高測量的准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層出露很不完整時,可以通過找到屬於同一層面的3個點,再用野簿把這3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於岩層面),這時測量野簿的平面即可。

上面介紹的是岩層面產狀測量的方法,其他的面狀構造如斷層面、節理面、劈理面、片理、糜棱面理產狀的測量方法與之相同。

面狀構造產狀測量完成後,及時將其記錄在野外記錄本上。記錄的方式如下:如某一面狀構造的傾向為30°,傾角為50°,其產狀記錄為30°∠50°,前者為傾向,後者為傾角。並在記錄本上表明面狀構造是屬於岩層面或其他的面理。

㈤ 請問地質隊的大俠。你們主要工作是做什麼

野外勘查、調查工作,主要工具有地質三大寶:羅盤、放大鏡、地質錘。當然還有新三件寶:GPS、照相機、筆記本。

㈥ 我的叔叔在野外進行地質勘探工作。探的意思

我的叔叔在野外進行地質勘探工作
探的意思就是勘查、鑽探的意思

㈦ 俗話說家有三件寶:丑妻、薄地、破棉襖是什麼意思

醜陋的妻子,不惹禍;不肥沃的田地,沒人爭奪;破舊的棉襖,能禦寒。指丑妻、薄田、專破棉襖,是舊時屬農家的三大寶。

先說「薄地」,土地雖薄但能夠生產五穀,足以度日糊口;再說「破棉襖」,棉襖雖破但足以抵禦風寒;最後說一下「丑妻」,妻子在丑但畢竟是一家之內主,有她在家料理,男人便可放心闖世界。如此衣食無憂、溫馨無慮之家,便是男人之寶。

(7)傳統的野外地質工作的三件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由於受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的影響,曾經的農村人對於自家媳婦兒的長相要求並沒有太高的而要求,有就行,尤其四川的一些地方常說「丑妻乃是家中寶」。

在曾經的農村,丑妻因為長相沒什麼優勢,男勞力是家中的頂樑柱,要想留的家裡勞力的關心愛護,就更懂得努力下地幹活兒,在勤儉持家方面,丑妻是公認的一把好手。

在之前農民的土地是要交公糧的,而交公糧的數量,一般是跟土地的產量直接掛鉤的,遇到收成好的土地,自然上交的公糧就要多一點,而且好的土地經常被村裡人所惦記,容易引起歹心,曾經的一份薄地,足夠支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開支了。

㈧ 傳統的野外地質工作的三件寶是什麼

羅盤、鐵錘、放大鏡

㈨ 新時期地質工作新路初探

闕志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廣東廣州,510080)

2004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廣東省地勘局黨委向省委報送的《關於地質勘查工作的思路和有關建議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地質勘查工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地質勘查工作者不怕艱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廣東地勘局的同志們,幾十年來,走遍廣東的山山水水,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為廣東的改革開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地勘局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地質勘查工作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同意你們報告所提的工作思路及建議,希望你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地質勘查工作的新路。」張德江同志的批示,從戰略的高度和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地質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給地勘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以極大的鼓舞,為地勘隊伍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向廣東省地勘局提出了「探索地質工作新路」的命題,對推動全省地質勘查事業發展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自1999年實行屬地化改革至2002年11月,廣東省地勘局1.4萬多人的隊伍,經歷了2年多沒有領導班子的「特殊時期」。2002年12月組建新領導班子後,廣東省地勘局迅速以明確的工作思路和良好的工作業績,獲得了省委書記的高度贊揚;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2005年2~3月間,廣東省省長和國土資源部部長先後對廣東地勘局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其中,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對地勘局《關於二〇〇四年工作情況和二〇〇五年工作設想的報告》作出批示:「2004年,省地勘局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地質災害防治、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和資源型地質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意你們2005年工作設想。一要圍繞中心,做好服務工作;二要繼續打造『廣東地勘』品牌,提高效益;三要深化改革,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努力探索地質勘查工作新路。」國土資源部要求總結廣東省地勘局的經驗,上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參閱。可以說,廣東省地勘局在探索地質工作新路上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本文結合對廣東省地勘局改革發展的思路和具體實踐的分析思考,就「地質工作新路」提出初步看法。

一、關於當前地質工作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新一屆中央領導對地質工作十分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資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銳,耕地總量和人均佔有量不斷減少,部分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鐵礦石等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這些問題,事關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我們必須重視,認真加以解決。」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關於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面臨並將長期面對的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其中主要的是「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從去年年底至今,國務院正在組織起草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據了解,溫家寶總理對起草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指出:「地質勘查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已經進行六七年了,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起草一個指導性文件是必要的。文件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並與改革和建設對地質工作的需要相結合。」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地質工作的重視和關懷。

地質工作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和基礎,服務於經濟建設的諸多領域,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面臨的資源瓶頸約束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現實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都將證明,地質勘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要迅速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必須通過加強地質工作,發揮地質隊伍在地質找礦中的主力軍作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機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鎮出現的道路變形、工程成本增加、各種地質災害不斷發生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嚴重缺水、各種地方病等,都與地質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地質工作也是產業發展和城鄉建設的重要條件,是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

但當前地質工作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特別是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普遍存在著「地質工作是找礦」的片面認識,對地質工作的內容、服務領域以及地質隊伍可以干什麼缺乏了解;一方面經濟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地質工作服務,而另一方面地質隊伍又「無用武之地」。因此,對地質勘查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行性、基礎性地位的認識,對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這一特殊作用的認識仍有待提高。二是管理體制不順,國家和地方兩級地質工作管理體制不銜接,多數省份沒有把地質勘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部分省級公益性精幹隊伍的建設體制不順、管理不到位,把從事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隊伍截然分開,並認為是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勘事業的發展。三是地勘隊伍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普遍存在隊伍龐大,離退休人員比例大,離退休費用負擔沉重,財政撥款不足,職工住房、基本建設欠賬較多,工作基礎薄弱,設備陳舊等問題。四是政策法規不配套,屬地化改革後,國務院雖然先後出台了[1999]37號文和[2003]76號文,但各省對扶持地勘隊伍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絕大部分沒發文、不配套、少落實;在礦業權經營等方面地方政府與地勘單位爭利,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五是地學基礎研究被削弱,人才流失嚴重。

因此,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結合地質工作的現狀,為使地質工作更好地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改革、建設的需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務院領導關於地質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加強地質找礦,拓展服務領域,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質工作體制,積極推進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二、關於地質工作的管理模式

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改革後出現的新趨勢、新情況,地質工作的管理要體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適應,與屬地化後地方各級政府(主要是省、市人民政府)的管理相適應。這種管理模式的轉變,主要內容應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理順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地質工作有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各級政府應主要加強對地質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是加強對地質勘查行業的綜合管理和宏觀指導,組織編制地質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安排;各有關部門要支持配合做好地質工作。根據政府機構改革「政事分開」的原則,地勘單位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能是領導發展事業和管理隊伍,組織開展地質工作發展規劃計劃的調研和編制,組織、實施地方地勘工作重大項目,管理隊伍和協助行業技術管理,監管地勘單位國有資產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國家和地方兩級加強地質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地勘單位在地質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

二是把建立地方地質工作體系提到議事日程。國辦發[1999]37號文確定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改革的同時,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保留一支技術素質較高、精乾的地質勘查隊伍,以滿足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這是建立地方地質工作體系的客觀必然。構建地方地質工作體系,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地方地質工作的目標和任務、與國家地質工作的分工、兩級地質工作的事權界定、計劃體制與投入體制、地方地質工作隊伍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等等。加強對地方地質工作體系建設的研究和實踐探索,特別是當前爭取把地質勘查工作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是體現地勘隊伍是否真正實現了屬地化的重要標志。

三、關於深化地勘隊伍體制改革

深化地勘隊伍體制改革,是確保地質工作得到加強、地勘事業得以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地質工作的體制保障。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要求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保留一支技術素質較高、精乾的地質勘查隊伍」有關精神,國土資源部下發的《國土資源部關於推進地質勘查隊伍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01]56號)指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勘查隊伍在深化改革中,要依據地質勘查任務的需要,合理確定地質勘查隊伍的規模,並通過組建地調院,建立以承擔國家和地方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為主的骨幹隊伍。」《關於印發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指出:「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這是實行地勘隊伍改革的政策依據,也是加強地質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要根據國家對事業單位按功能和職能分類的基本原則,實事求是對各類地勘單位實行分別定位、分類指導、分步實施。

廣東省地勘局對深化地勘隊伍改革提出了「四個定位」的方案。據廣東省地勘局2004年5月向廣東省編辦提交的《關於報送〈廣東省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方案(建議稿)〉的函》,「四個定位」是:①建設好一支精乾的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其主要任務是承擔起國家和地方下達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戰略性礦產(如鈾礦等)勘查任務,應定位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②各地勘單位的野外隊,既要承擔國家和地方下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又要鼓勵其面向市場開拓商業性地質工作,既要帶領在職人員發展事業,又要做好對占職工總人數一半以上的離退休職工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建議定位為准公益性事業單位,實行差額補貼,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並實行動態管理,今後具備條件的實行企業化;③對已具備條件的工程勘察施工單位、多種經營服務單位可轉制改企,由地方政府按照國辦發[1999]37號、[2001]2號和[2003]76號文的精神落實各項政策並繼續給予一定時期的地勘經費扶持;④省地勘局機關,要與政府機構改革相銜接,以「政事分開」為原則,定位為行政執行類(管理類),仍依照公務員進行管理。這「四個定位」中,前3個都是講地勘單位的改革定位,體現出深化地勘單位改革中的分別定位、分類指導,是實事求是的,得到了省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以及國土資源部領導的肯定。

四、關於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及經營管理

新時期地質工作從資源保障為主轉向資源、環境保障並重的多目標、多功能的地質工作,這是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管理,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則是地質工作的特殊性和當前地質工作隊伍的現狀以及加快發展的內在需要。

樹立起「大地質」的觀念,努力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要糾正傳統認為地質工作就是找礦的片面認識,真正樹立起地質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意識。從廣東省地勘局近幾年的工作實踐看,在局的領導、統一組織和協調下,各地勘單位圍繞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找准切入點,選好突破口,向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和地質災害評估和勘查治理、為山區服務的資源型地質等領域拓展,初步實現了從單純資源保障型向資源與環境保障並重型轉變,並且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同。實踐證明,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更加需要地質工作的服務,地質工作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這是新時期地質工作拓展服務領域的契機。地質隊伍要在組織承擔好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項目的基礎上,把工作從傳統的礦產資源勘查轉變到資源勘查與環境地質並重上來,有重點地主動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目前,重點應該抓好為解決礦產資源瓶頸的資源型地質工作,同時,拓展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地質災害防治等,實現「有為有位」。

努力開拓並經營商業性地質工作,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地質勘查隊伍經過近50年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更把產業延伸到工程勘查與施工、礦業開發、珠寶經營等,直接參與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點工程項目的地質勘探、工程地質施工,因而逐步掌握了成熟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處於經濟發達地區的地質隊,工程勘察、施工已經成為一些地勘單位的經濟支柱,形成了知名品牌。一些地勘單位在珠寶經營上也創造了知名品牌。因此,應該發揮地勘隊伍在商業地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地勘隊伍在技術、人才、品牌以及礦業權經營等方面的優勢,擴大經營規模,實行制度創新,加強管理創新,有機整合力量,全力打造「地勘(礦)」品牌,加快地勘(礦)經濟發展。

五、關於地質工作的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確保地質工作持續發展的關鍵。由於近年地勘隊伍體制改革搖擺不定,地質工作事實上出現了滑坡,由此造成了地質工作基礎研究被削弱,大量地質專業人才外流。為使地質勘查工作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在地質人才隊伍的建設上,一要建設一支技術素質較高、裝備精良、人員精乾的公益性地質隊伍。這是國務院文件的明確規定和要求。由於地質行業的特殊性,地質找礦的區域性特點明顯,風險較大,除國家外,各省也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精乾的地質隊伍,這不僅是地質找礦的需要,更是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功能、寬領域的地質服務的需要。二要加強培養和引進人才工作,建設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隊伍。在地質勘查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中,要創造條件,採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等多種方式,留住人才。同時,為適應隊伍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要根據各地實際出台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尤其是一些地質行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和項目管理、經營管理人才。要解決人才不願進、進不來的問題,創造一個引得進、留得住、使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努力造就一支為地勘隊伍改革發展所需、所用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作者簡介

闕志興,廣東省地質勘查局辦公室副主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