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地質是怎麼演變的
① 沉積盆地的演化
地殼構造運動是盆地形成與演化的主控因素,幕式運動主控著每一成盆期的盆地演化,從盆地的形成到消亡。早白堊世早期為第一成盆期,形成台型盆地,閩浙運動時盆地封閉。早白堊世晚期形成槽型盆地,是第二成盆期的開始,晚白堊世的東南上升在麗水-餘姚斷裂以西廣大地區內沒有使盆地封閉,但轉換為廣型盆地。槽型盆地和廣型盆地分別為第二成盆期的兩個演化階段而不是兩個成盆期。這一結論也許會引起爭論,在浙江尤其如此。因為不少浙江的地質工作者認為金衢盆地是 「新生盆地」,但筆者從華南地塊早、晚白堊世盆地的承襲性復合疊置以及揚子地塊上墩頭盆地方岩組和橫山組整合接觸上斷定兩階段盆地的連續性。盆地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並不意味著盆地曾經消亡並重新形成。
除了上述的幕式運動造成盆地類型的變化外,每一成盆期乃至每一盆地類型受構造運動控制所發生的階段性變化,亦屬盆地演化的范疇。早白堊世是火山盆地,缺乏沉積記錄,盆地演化情況不甚了解。而早白堊世晚期華南陸塊上的槽型盆地和晚白堊世兩地塊上廣盆的演化方向均有大同小異之處。共同之處是都由盆地的初始充填階段→湖擴展階段→湖萎縮階段→沖積平原階段四個發展演化階段組成; 不同之處僅在於受地殼穩定性差異的影響,早白堊世晚期的盆地華南地塊上多為斷陷盆地,在湖擴展階段沉降速度高於沉積速度,形成半深—深湖亞相地層; 而揚子地塊上穩定性較高,沉降速度同沉積速度基本持平,未出現飢餓盆地,下白堊統上部為紅層的一統天下; 到最穩定的江南古陸 ( 皖南) ,只發育為沖積平原,未形成湖盆,其根本原因是盆地直接形成於結晶基底上,穩定性高。
第二成盆期可分為三個演化階段,如表 11-1 所列。這三個階段揚子地塊上均可見,但第三階段延入古近紀。華南地塊活動性高,燕山末幕造山運動時隆升幅度較大,相當於桐鄉組、衢縣組的地層全部缺失。桐鄉組與衢縣組的接觸關系地表上未見,井下資料推測為假整合。根據廣東省相關地層南雄組與上湖組為整合關系分析,可能仍為整合,不算一個新的成盆期。
有的地質工作者認為,由於蘭江運動、閩浙運動和 「麗水運動」的影響,浙江在白堊紀期間形成三期構造線方向不同的構造盆地,它們依次是早白堊世早期 NE 向的壽昌型盆地、早白堊世晚期 NNE 向的永康型盆地和晚白堊世 NEE—EW 向的金衢型盆地,三種盆地的地層各組成一個構造亞層。盡管他們沒有明確提出這種構造線改變的成因機制,但從幾個構造亞層的提出及 「麗水運動」等的創立來看,無疑是立足於造山運動所產生的擠壓或走滑應力場。李聲固 ( 1992) 曾提出過,中新生代東南部構造應力場基本上作逆時針旋轉,以致形成的褶皺和斷裂方向依次為 NE→NNE→NW→EW。這一論點與上述的三種盆地類型的形成順序基本相近,不同之處是李的這種反時針旋轉的時間橫跨整個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這一論點的致命點是將基點建立在中新生代都受擠壓應力場控制之下,可是這與現代公認的從白堊紀之初的應力鬆弛之後,一直到新生代,中國東南部都處於拉張應力控制之下,缺乏引起構造轉移的地動力機制的認識大相徑庭,其立論的依據不足。
筆者 20 世紀 80 年代研究中國東南部石炭紀岩相古地理時,也曾研究過該時期的同沉積斷裂,發現以江紹斷裂為界,其北揚子地塊上的斷裂系主要呈 NE 向,以南的華南地塊上呈 NNE 向。在最近完成的 《中國東南部大陸邊緣斷裂系統圖》的編圖工作中,根據古構造格局、斷裂構造型式以及各斷裂帶對火成活動和沉積盆地控制等綜合研究,認為浙江省的許多斷裂是元古宙時華南洋板塊向西北面的揚子地塊和東南面的華夏地塊俯沖及隨後兩地塊的互撞過程中形成的。對揚子地塊的俯沖,形成了北東向的江南斷裂系,浙江省境內有四堡期的馬金-烏鎮斷裂和晉寧期的學川-湖州斷裂、常山-漓渚斷裂、球川-蕭山斷裂和江山-紹興斷裂。對華夏地塊的俯沖形成 NNE 向武夷斷裂系,浙江省境內有餘姚-麗水斷裂、鎮海-溫州斷裂和浦城-遂昌斷裂。隨後兩陸塊互撞,又形成了近 EW 向的緯向斷裂系,包括衢州-天台斷裂、昌化-普陀斷裂和湖州-嘉興斷裂 ( 圖 11-2) 。
經過多次造山旋迴的擠壓和造山期後的伸展運動,到燕山期時已形成了密如蛛網的斷裂群。這些地殼上的脆弱帶除少數被後期的岩漿活動焊死不再活動之外,多數都在後期地殼運動中重新活動,成為長期活動斷裂。燕山旋迴的地殼活動,正如上述,進入白堊紀後,已步入鬆弛階段; 閩浙運動以後,更轉為拉張階段。即使在閩浙運動時仍保留一定強度的擠壓應力,但由於大量老斷裂的復活,對構造應力起了消弭、緩沖作用,達不到形成新生斷裂的強度,所以燕山期的斷裂活動主要表現為老斷裂的全面復活,新生斷裂不多,主要是 NW 向的松陽-平陽斷裂、淳安-溫州斷裂、孝豐-三門灣斷裂和長興-奉化斷裂 ( 圖11-2; 表 11-2) 。
圖 11-2 浙江省斷裂系統圖
白堊紀是地球動力學機制由擠壓鬆弛轉為拉張階段。閩浙運動以後形成的上火山岩系為雙模式火山岩系,這一階段的陸相紅色盆地多是箕狀斷陷盆地,這些都是拉張應力場的信息,一直到新近紀的基性岩漿噴發乃至新生代台灣和海南島的裂離,都是拉張應力場控制的明證。所以浙江省白堊紀期間形成過三期構造線方向不同的構造盆地和 「麗水運動」的創建,這種擠壓應力主控的局面在這一階段並不存在。沉積盆地受斷層控制的現象很明顯,但控盆斷裂都是這些早已形成的老斷裂。早白堊世早期,這些老斷裂成為火山噴發的通道,早白堊世晚期時,由於斷陷的條件 ( 殼下卸空和殼上加壓) 已經具備,當應力場變為拉張時,這些斷裂會不同程度地拉開,在卸空的高位岩漿房上方便會發生斷陷,形成盆地。地球動力場的改變在較大范圍內基本上是同時或准同時的,沒有理由認為早白堊世形成 NE 向的壽昌型盆地是因為 NE 向的斷裂最容易拉開,所以最早形成; 也沒有理由認為NEE 向的金衢型盆地到晚白堊紀才形成是因為 NEE 向的斷裂最難拉開,所以最晚才形成。與其說不同時期形成不同 「型」的盆地,不如說不同地區形成不同 「型」的盆地更切合實際。所謂 「壽昌型盆地」、 「永康型盆地」和 「金衢型盆地」即分別沉積了壽昌組、永康群、衢江群及與之相應時代地層的盆地。 「壽昌型盆地」之所以是呈 NE 向是因為壽昌組只分布於揚子地塊上,那裡的控盆斷裂系呈 NE 向,而不是這一方向的斷裂容易拉開成盆,所以最早形成; 而且這些斷裂都不是早白堊世才新生的斷裂。華南地塊上壽昌期沉積茶灣組、九里坪組所在的盆地卻並非壽昌型的 NE 向。「金衢型盆地」之所以呈 NEE—EW向,是因為它受控於江紹斷裂帶,該斷裂本來呈 NEE—EW 向,它形成於元古宙時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的互撞,而不是 「麗水運動」形成的新生的控盆斷裂,這是地質界人所共知的事,更何況 「麗水運動」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永康型盆地」之所以呈 NNE 向,是因為永康群完全分布於華南地塊上。而與永康群同期的分布於揚子陸塊上的橫山組、鄰區( 贛東北) 的冷水塢組和周家店組,它們所在的墩頭盆地和信江盆地卻非 NNE 向的 「永康型盆地」而是 NEE—EW 向的 「金衢型盆地」( 見圖 4 -1) 。
表 11-2 浙江省主要斷裂帶
② 常山嶺的時候來歷
您好,那個不太清楚,這個您看下,五朵山,來歷:古名倚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以山有五垛山峰並峙;得名五垛山。
泰山
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緣,凌駕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如鶴立雞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勢,故被古人視為頂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滿山的蒼松翠柏更顯出它的壯美。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平均降水量達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O毫米。這種復雜的自然現象,古人得不到科學解釋,便產生了神秘感,認為泰山是「出雲播雨」、「神靈所居」的天府,因而成為人們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間,先後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禪或祭祀,使泰山擁有「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至高無上地位。
泰山還有悠久的宗教活動史,廣大文人學士的游覽觀賞史,學者的科學研究史以及農民起義活動史等等,從而構成了極為豐富的泰山歷史文化內容。
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泰山的道教就已相當興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頂建碧霞祠以後,更是盛極一時,至明代,達到了頂峰。佛教亦於東晉時傳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靈岩寺。
泰山作為游覽審美對象的歷史,也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的頌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跡的名人當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學者班固、馬融等,都游歷過泰山。東漢學者應劭〔shào紹〕的《泰山封禪儀記》,就是現存最早的游記之一。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杜甫、蘇東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風景美學的重要開拓者。
泰山的文化遺跡中,尚有1800多處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廟至岱頂的登山道兩旁。其年代,自秦漢至當代,連續兩千多年;論書體,真、草、隸、篆,無不齊備;流派,歐、趙、顏、柳,各呈風彩;內容,大多是點化名山勝景,弘揚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觀,浩浩古今。
自本世紀初開始,現代地質學開創了泰山自然科學的研究篇章,揭開了泰山自然發展歷史的奧秘,確認了泰山北側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系地層是我國北方寒武系地層的標准剖面。在我國寒武系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地層對比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雄偉壯觀的泰山,數千年來,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其主景區逐漸形成三重空間一條軸線的景觀格局。所謂三重空間,一是以岱廟為中心的人間鬧市泰安城,它是封禪、游覽、朝山進香的服務基地,是古代的旅遊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三是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是指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泰安城岱廟中軸線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頂長達6300級(號稱7000級)的登道「天階」。通過沿途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構成一條「步步登天」雄偉壯麗的景觀序列。
在泰山雄偉博大的懷抱里潛藏著秀麗的桃花峪,險峻的龍角山,奇特的天生橋,幽深的靈岩寺,奧秘的後石塢、天燭峪,高曠的岱頂等。
泰山具有特殊的內蘊,即自然山體之宏大,景觀形象之雄偉,賦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燦爛,名山歷史之悠久。因而,泰山無論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敬仰泰山精神,「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識泰山」的意識深入人心。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並以其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性立於世界遺產之林。這座同時具有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泰山,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今天,登泰山已成為世界性的嚮往,讓我們沿著7000級台階,踏著數千年來億萬炎黃子孫的足跡,領悟「華夏之魂」的精髓,激勵奮發向上的人生精神,為攀登事業的高峰而奮斗!
嶧山
嶧〔yì易〕山有小泰山之稱,位於山東鄒縣南。孔子、孟子、秦始皇、漢高祖等都曾登臨嶧山,並有秦始皇先立嶧山碑、後刻泰山碑之說,可見嶧山成名之早。更重要的是嶧山的誘人之美。它海拔555米,拔起於鄒魯平原,相對高差大,顯得十分雄偉。嶧山是一座造形地貌十分豐富的花崗岩丘陵,節理發育,形成三峰聳峙,峭壁如削的氣勢;其球狀風化也十分典型,渾圓的丸石漫坡相挨相疊,異常壯觀。石間多孔穴,幽奧迷離。嶧山有不少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是現存的重要人文景觀。
梁山
嶧山因帝王登臨而出名,梁山則因農民造反而聞名,尤其是《水滸傳》的藝術魅力,使水泊梁山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梁山位於山東梁山縣,在宋代是800里水泊中的島嶼。明代以後,因黃河泛濫淤為平川。滄海桑田,前些年還在平地之下挖出一條較完好的明朝的船。梁山不高,海拔197米。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多次地區性農民起義的根據地,是因為有800
③ 衢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一、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狀況
衢州市衢江區位於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18°45′28″~°06′39″、北緯28°31′00″~29°20′07″之間,南北長91.8km、東西寬35.6km,地理方位呈「彎月」形,占據衢州市區的東、北、南三面,總面積1760.39km2。東與龍游縣相連,南鄰麗水市遂昌縣,西與衢州市柯城區、江山市毗鄰,北與杭州市淳安縣、建德市接壤。交通十分便利,為浙江省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有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23省道橫穿而過;鄉鎮公路交錯成網;民航及水運也較發達(圖7-1)。
圖7-1 衢江區交通位置簡圖
衢江區區政府設在沈家,轄12鎮14鄉,505個行政村。全區人口約40萬人,人口密度227人/km2。衢江區經過「八五」的高速發展之後,在「九五」期間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綜合經濟實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8億元。畜牧業產值與種植業在全省有重要位置。衢州玉露茶、三元豬、紅竹筍、「一品紅」椪柑等農產品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衢江區環境地質條件
(一)地形地貌
境內屬浙西山地和金衢盆地的一部分,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以中間衢江為軸,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上升。全區地貌可分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河谷平原五種類型(圖7-2,見彩頁)。主要地貌類型有山地、平原、丘陵。總的地勢特徵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東部低,中部為浙江省最大的內陸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東逐漸展寬。北部為千里崗山脈,南部為仙霞嶺山脈。有衢江、江山港、常山港等主要河流,為錢塘江支流上游。
中山(>1000m)分布於北部西側和南部東側一帶,山體連綿,河谷深切,溝谷多呈「V」字型,地形坡度30°~50°,面積67.01km2,佔3.8%。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為灰坪鄉與淳安縣交界處的黃茅尖,海拔1388.4m;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54座,最高峰為長柱鄉與坑口鄉交界處的水門尖,海拔1451.8m。
低山(500~1000m)在區內南、北部大面積出露,地形坡度25°~40°,面積443.54km2,佔25.2%。高丘(250~500m)主要分布於黃壇口水庫西側一帶,地形坡度15°~30°,面積423.42km2,佔24.1%。低丘(<250m)分布於盆地邊緣一帶,地勢相對較平緩,地形坡度8°~15°,面積470.52km2,佔26.7%。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於盆地中間一帶,平坦開闊,海拔約為54~120m,地勢由南、北兩側向衢江微傾,自西向東由衢江上游向下游微傾,呈平緩、寬大階地產出。面積355.90km2,佔20.2%。
(二)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和水動力特徵,可將區內地下水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潛水、紅層孔隙裂隙水、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種類型。
1.鬆散岩類孔隙潛水
主要分布於衢江及其支流兩側和中部平原地帶,水位隨季節變化略有起伏。鬆散岩類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以蒸發和滲流的形式排泄(表7-1)。
2.紅層孔隙裂隙水
紅層孔隙裂隙水主要賦存在白堊系紅色沉積碎屑岩的層理、節理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發育程度控制,單井涌水量一般10~100t/d,水量貧乏,水質較好。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潛水補給,以滲流(泉)和深井開采形式排泄。
表7-1 鬆散岩類孔隙潛水水文地質特徵表
3.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含水層岩性為灰岩,岩溶較發育,富水程度極不均勻。據前人資料,一般泉流量1.0~10.0L/s,單井涌水量100~2500t/d;當岩性為灰岩夾碎屑岩時,一般泉流量0.1~1.0L/s。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補給,以泉形式排泄。
4.基岩裂隙水
含水層岩性為塊狀岩類,如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類時,岩石呈塊狀構造,裂隙不發育,泉流量<0.1L/s,水量貧乏;岩性為層狀碎屑岩時,一般泉流量0.1~1.0L/s。基岩裂隙水受季節變化極為明顯,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補給,以泉的形式排泄。
(三)地層岩性
區內地層發育較完整,從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岩漿活動強烈,侵入岩種類較多。
1.地層
從老到新分述如下:
(1)前震旦系
是本區基底地層,出露在廟前鄉姜孟坑—太真鄉楊梅灣、杜澤鎮毗溪—雙橋鄉及全旺鎮壓南—大洲鎮南。下部為一套以砂泥質復理石建造為主的淺海相碎屑岩組合,上部為一套陸相噴發安山岩—流紋岩建造。
(2)震旦系
分布於峽川鎮李宅—杜澤—周家鄉板橋以及上方鎮白坑。下部為一套類復理石建造和水磧含礫砂泥岩;上部為一套鎂質碳酸鹽建造含砂礫岩。
(3)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峽川鎮考坑—杜澤—周家鄉板橋一線和上方鎮白坑一帶。底部為含磷炭質硅質岩建造,產石煤。中、上部為碳酸岩建造,發育灰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泥質灰岩。
(4)奧陶系
分布於峽川—周家鄉板橋和太真鄉華坑一帶。為一套海盆地-陸棚相碎屑沉積岩為主、間夾碳酸鹽的岩系,主要岩性為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細砂岩,也發育疣狀灰岩和薄層灰岩。
(5)志留系
廣泛分布在北部上方鎮—太真鄉,為淺海盆地-河流相碎屑沉積岩。下部為淺海-濱海-海灘相碎屑沉積岩,岩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夾細砂岩;上部為三角洲-河流相陸屑建造,岩性主要為中細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6)泥盆系
分布於北部,缺失中、下統。下部為一套濱海相石英碎屑岩沉積、岩性主要為石英砂礫岩、含礫粗粒石英砂岩;上部為濱海沼澤-陸相碎屑岩沉積,岩性為砂岩或砂、礫岩互層。
(7)石炭系
主要分布於北部上方—灰坪—太真一帶,南部大洲—全旺有零星分布,下部為濱海沼澤相碎屑沉積岩,由石英礫岩與砂質泥岩、炭質泥岩呈韻律層,底部為含煤組;上部為海台地相碳酸鹽沉積,局部為濱海灘相陸源碎屑岩夾碳酸鹽沉積。岩性為厚層-塊狀灰岩,局部夾砂岩、硅質岩或泥岩薄層及石英砂岩。
(8)二疊系
零星分布在上方、後溪及大洲—全旺一帶,發育尚全。下部為海台地相碳酸鹽沉積,岩性主要為中-厚層狀含燧石結核質灰岩;中部以三角洲相碎屑沉積為主,岩性為泥岩、硅質泥岩夾薄層砂岩,含黃鐵礦和磷質、硅質結核,夾石煤層;上部為濱海沼澤相含煤碎屑沉積,由泥岩、粉砂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層及煤層組成。
(9)三疊系
薄僅分布在南部大洲—石室以南,缺失中統。下部為淺海相碎屑岩建造,岩性為粉砂岩、泥岩夾薄層灰岩;上部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為礫岩、砂岩、泥岩夾炭質泥岩和煤層。
(10)侏羅系
侏羅系在區內缺失下統,中統僅出露馬澗組,而上統則廣泛分布於區域的北部和南部。中統馬澗組零星分布在南部的坑口、舉村交界處一帶,為斷陷盆地河湖相碎屑岩夾煤層,岩性為礫岩、含礫砂岩與砂岩、泥岩及粉砂岩互層夾炭質頁岩和煤線。
上侏羅統以發育陸相噴發的鈣鹼系列火山岩為特徵。在區內北部稱黃尖組,展布在沿基底褶皺軸部的火山構造盆地中,下部為紅色碎屑岩夾火山岩,其中下段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層夾火山岩,上段為粉砂質泥岩、泥鈣粉砂岩夾凝灰岩、流紋斑岩;上部為一套酸性為主的火山岩系,岩性主要為流紋斑岩、玻屑凝灰岩、熔結凝灰岩、火山角礫岩等。在區內南部稱磨石山群,從下往上主要岩性為大爽組(J3d)酸性火山碎屑岩、高塢組(J3g)中酸性晶屑熔結凝灰岩、西山頭組(J3x)成層性較好的火山岩夾沉積岩、九里坪組(J3j)單一的酸性熔岩局部夾沉凝灰岩及酸性火山碎屑岩。
(11)白堊系
分布在金衢盆地內的平原丘陵地帶。白堊系在本區內屬斷陷盆地型,以河湖相紅色碎屑岩為主間夾火山岩。在衢江區內僅劃分為白堊繫上統金華組和衢縣組。金華組下部為紫紅色砂岩、粉砂質泥岩夾鈣質粉砂岩,上部為棕紅色厚-塊狀泥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為主夾白色砂岩、砂礫岩。衢縣組下部以棕紅色粉細砂岩為主夾礫岩,上部以礫岩為主夾粉砂岩。
衢江區地層(白堊系—前震旦系)見表7-2。
表7-2 衢江區地層(白堊系—前震旦系)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12)第四系
根據成因及分布分為全新統、上更新統和中更新統,殘坡積層岩性為淺土黃色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土,結構鬆散,分布在基岩表面、坡腳及山間凹部,層厚0.5~2.5m,局部達10.0m。其餘第四系地層詳見表7-3。
表7-3 衢江區第四紀地層表
2.侵入岩及次火山岩
衢江區內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岩漿岩。在北部,呈岩基侵入於上侏羅統勞村組、黃尖組火山沉積岩系中,較大的岩體有九華山斑狀花崗岩,為燕山晚期花崗岩(γ53)。在南部,呈岩基侵入於上侏羅統大爽組、高塢組火山沉積岩系中,較大的岩體有洋口石英正長岩、舉村石英正長岩,為燕山早期產物。
次火山岩零星分布,呈岩枝狀,主要為燕山晚期淺成侵入岩,如蓮花鎮北的大乘山流紋斑岩、大洲鎮的流紋斑岩及嶺頭鄉的流紋斑岩(岩筒)。此外,偶見侵入於上白堊統金華組的喜馬拉雅期淺成岩,如蓮花鎮西緣的烏石山玻基輝橄岩。
(四)地質構造
1.地質構造
本區域地跨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以江山-紹興深斷裂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南側為華南褶皺系。
(1)褶皺構造
北部處在揚子准地台東南緣,二級構造單元為浙西皖南台褶帶,三級構造單元為常山-廟前復背斜。基底褶皺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在杜澤-雙橋的銅山源水庫區,走向北東。在此基礎上的蓋層褶皺形變十分發育,表現為一系列北東-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向斜構造及地層倒轉。
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北東緣、溪口-陳蔡隆起西段的一部分,二級構造為華夏褶皺帶。基底褶皺亦由前震旦系組成,分布在大洲-全旺以南,走向北東,為寬緩型褶皺。蓋層為晚侏羅世岩系,主要表現為走向北北東的寬緩向斜構造。
(2)盆地構造
衢江區中部的金衢盆地形成於陸緣活動階段,發育於燕山晚期。它的發育基本上繼承北東向構造線,為受斷裂帶控制的地塹型構造盆地。盆地的基底為加里東構造層,蓋層為白堊系巨厚的沉積岩和火山岩兼具的河湖相建造。
(3)火山構造
根據區域構造控制特徵,次級火山構造布局及火山岩系組合,衢江區中生代火山噴發區主要分布Ⅴ級火山構造,在北部有九華山火山短軸背斜,在南部有尚倫崗一帶噴發裂隙、衢龍頂推測噴發中心和抱珠壟(嶺頭)推測火山通道。
(4)斷裂構造
本區域自元古代至中生代各次地殼運動都曾發生過不同規模的斷裂活動,各種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區域北部以北東向斷裂為主,與褶皺軸向平行,北西向斷裂次之;區域南部以北北東向為主,中部(盆地)以東西向斷裂為主。現將主要斷裂按展布方位分述如下:
①北東向斷裂 江山-紹興深斷裂:是區內規模最大的斷裂,深達硅鎂層。在衢江區經大洲-全旺境內長約18km。此斷裂為規模不等的斷裂帶,斷裂面一般傾向北西,傾角45°~80°。斷裂帶內岩層呈斷續條帶狀分布,岩石破碎,侵入岩在斷裂帶內呈北東向串珠狀分布。此斷裂產生於元古代,地質歷史悠久,是揚子准地台與華南褶皺系兩個一級構造單元的接合部,是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斷裂構造。
常山-漓渚大斷裂:向西延出省界,向北東延伸經蘭溪諸葛。境內經過周家鄉至蓮花鎮,長約10km。該斷層也是由規模不等的斷裂組成的斷裂帶,傾向南東,總體走向北東。主要形成於晚侏羅世,控制了白堊系構造盆地的北部邊界。
此外,境內規模較大的北東向斷裂還有嚴村-華埠、毛良塢-仙洞等斷裂。
②北北東向斷裂 形成於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早期形成的東西向、北東向斷裂多被其切斷、位移。此組斷裂在南部有大洲-舉村斷裂群、白石-白塢口斷裂;北部有玳堰-下鄭斷裂,斷裂性質為壓性,區內出露長度30km左右,走向約30°,傾向南東,傾角80°,斷裂寬2~10m。
③近南北向斷裂 形成時間晚於北東向斷裂,數量少,僅在南部見洋口斷裂,區內出露長度10km左右,走向約355°~5°。
④北西向斷裂 形成時間早於北北東向、晚於北東向斷裂,主要有上方鎮的蔥口斷裂,區內出露長度7.5km左右,走向約310°。
⑤近東西向斷裂 主要形成於喜馬拉雅期,廣泛發育於金衢盆地內的白堊系地層中,較規則地平行展布,主要有石樑-雲溪斷裂,斷裂性質為壓扭性,區內出露長度9km左右,走向約85°~95°,傾向南。
2.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本區位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對應地震基本烈度小於Ⅵ度區域內,屬基本穩定區域。
④ 請問您對常山有多少了解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浙江西部的常山縣境內,地處錢塘江水繫上游,東鄰衢州,南接江山縣,西界開化縣。是以中國第一枚「金釘子」為特色,融碧水青山、山林野趣、人文積淀於一體,以生態旅遊、科普旅遊、科考探險、休閑度假為主題的國家級地質公園。
公園總面積82?平方公里,主要發育有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地層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以黃泥塘達瑞威爾階全球界線層型剖面最為重要。核心「金釘子」剖面園區,是我國獲得國際地科聯組織確認的首枚「金釘子」,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和開發價值,被譽為「地質史上的活教材」。
黃泥塘剖面發現於70年代,1990年第四屆國際筆石大會上被全面報道。1993年國際界線工作組在黃泥塘剖面所在的江山-常山-玉山進行了野外調查後,一致提議該剖面為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點(GSSP),並在發表了研究報告後最終獲得了國際奧陶系分會、國際地層委員會、國際地科聯執行局的通過和批准。黃泥塘剖面遂成為全球達瑞威爾階的唯一的對比標准,在該剖面建立永久性標志(即地學界通稱的「金釘子」)而使該地層剖面在科學上具備了國際間對比和研究的價值。
常山縣及周邊地區的地質遺跡以奧陶紀地層古生物化石、藻礁灰岩岩溶景觀和構造地質為特色,以大量的江南地層區古生代層型? 剖面及這些地層中產出的古生物化石為主。尤以早中奧陶世(4.6-5億年前)地層及筆石、牙形刺動物化石的良好發育聞名於全球。晚奧陶世(4.4-4.6億年前)三衡山藻礁灰岩也以其岩溶地貌、生物特徵和岩相變化的獨特性而著稱。硯瓦山——箬溪構造變形帶以奧陶紀巨厚輕變質岩產出典型完美的構造形跡,構成優良的觀賞石——花石而聞名。
另外還有多階段發展形成的各類微地貌單元和常山港河流地質地貌景觀。廣闊的河漫灘、階地上胡楊林以及長風一帶的氣象景觀等均為國內罕見。
⑤ 地質年代的紀是怎麼劃分的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⑥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是在現在的哪裡有什麼依據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天下之間戰亂四起,眾多諸侯爭先恐後地拉攏人才,集聚權力,只為能在亂世中博一條出路。而也有諸侯直接將目光,瞄準在最高的那個位子上。就例如董卓、袁紹、曹操、劉備等人。其中最先失敗的一批人自然不必多提,但是最終笑到最後的魏蜀吳三國,卻避免不了彼此之間的明爭暗鬥。而一個國家的實力,最主要的,便要看其的戰鬥力。
而在宋代之時,常山不再為郡國之名,而演變為真定府,為河北西路路治。而到了元朝時期,此地又改為真定路。直至清朝一直不變。而在清雍正帝上位後,原本的常山郡又為避胤禛之諱,改名為正定府,後一直延續至今。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由此可見,常山趙子龍的常山,位於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
⑦ 地質年代是如何的劃分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回面含義:其一答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⑧ 常山位於我國哪個地方
常山位於浙江省西南部,錢塘江源頭,是浙江省的西大門。
常山歷史悠久,物產資源豐富。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建縣,迄今已近1800年歷史。常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礦產品種38個,其中石灰石、石煤、瑩石礦儲量和品位均居浙江省首位。
縣內青石、花石、硯瓦石等特色石資源品質優良,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花石專業市場,被命名為「中國觀賞石之鄉」。常山還有較多的名特優農產品,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常山胡柚之鄉」、「中國油茶之鄉」和「中國食用菌之鄉」,2011年「常山胡柚」被國家工商總局行政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常山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獨特。常山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73.2%,出境水質均達到三類水標准,常年空氣質量保持在二級以上,享有「綠色常山、天然氧吧」的美譽。
常山有中國第一枚「金釘子」剖面,再現了距今4.35億—5.1億年間地球海洋環境和生物群的演變歷史,被稱為「地質史上的活教材」。境內的喀斯特地貌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三衢石林被譽為「華東第一石林」。
⑨ 誰有浙江衢州常山地區的地質資料,包括地質剖面圖、岩層介紹、地質歷史以及主要化石類型或者圖片簡介也可
國家機密是你能了解的?圖沒有我們要都要花錢才有簡潔只有文字,你是學地質的么?你自己去問問老師什麼叫國家機密
⑩ 常山大地震時什麼時候
唐山地震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1976 年7月28日3時42分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唐山的地震。震級7.8級,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時43分,在距唐山40餘千米的灤縣又發生7.1級地震 ,震中烈度Ⅸ度。這次地震發生在工業城市,人口稠密,損失十分嚴重。唐山市區建築物多數基本倒平或嚴重破壞,鐵軌發生蛇形扭曲,地表發生大量裂縫,還有噴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發光現象。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傷。鄰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壞。有感范圍波及遼寧、山西、河南、山東、內蒙古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范圍半徑約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復雜。
強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斷,通訊癱瘓,城市停水、停電,搶修通訊、供水、供電、恢復交通等生命線工程是唐山救災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中央據此迅速布置了各專業系統對口包干支援的任務。郵電、鐵道、交通、電力、市政建設等部門立即行動,保證了上述系統工程恢復和重建的順利進行。地震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陰雨連綿,人畜屍體迅速腐爛,疫情非常嚴峻,防疫工作採取突擊治療、控制疫病傳染源、改善環境、消除病菌傳染媒介、預防接種、提高人員抵抗力的綜合措施,實行軍民結合、專群結合、土洋並舉的辦法,把疫病消滅在發生之前,從而創造了災後無大疫的奇跡。
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抗震30周年紀念日。
現場
歷史將永遠銘記地球的這個坐標:東經118.2°,北緯39.6°。
人類將永遠銘記歷史的這個時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點8秒。
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潰了!斷裂了!彷彿四百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十六公里處的地殼中猛然爆炸!
唐山上空電光閃閃,驚雷震盪;大地上狂風呼嘯。在強烈的搖撼中,這座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頃刻間夷為平地。
整個華北大地在劇烈震顫。
天津市發出房倒屋塌的巨響,正在該市訪問的澳大利亞總理被驚醒;北京市在搖晃不止,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顫動,天安門城樓上粗大的樑柱發出斷裂般「嘎嘎」的響聲。
在華夏大地,北至哈爾濱,南至安徽蚌埠、江蘇清江一線,西至內蒙古磴口、寧夏吳忠一線,東至渤海灣島嶼和東北國境線,這一廣大地區的人們都感到異乎尋常的搖撼。強大的地震波,以人們感覺不到的速度和方式傳遍整個地球。
美國阿拉斯加帕默天文台驟然響起了扣人心弦的警鍾,阿拉斯加州上下跳動了八分之一英寸。美國全國地質調查所稱:中國北京東南一百英里,北緯39.6°,東經118.1°,在天津附近,發生8.2級地震。
日本宣布,中國發生7.5至8.2級地震。震中在內蒙古地區,即北緯43°,東經115°。
瑞典宣稱,中國發生8.2級地震。
香港的英國皇家天文台宣布:中國發生8級左右的地震,震中在北緯39.6°,東經118.1°,距唐山極近。
中國台北中央氣象局稱中國發生8級地震。
中國新華社於7月28日向全世界播發如下消息:新華社1976年7月28日訊:我國河北省冀東地區的唐山——豐南一帶,7月28日3時42分發生強烈地震。……
大自然警告過
似乎是一場無法預料、無法阻止的浩劫,可是大自然又確實警告過,這些警告使那些災難發生後重新收集資料的那些地震學者們,感到毛骨悚然和深思。只是,對於「7.28」來說,這一切都太晚了。
1.恐怖極了的魚
據蔡家堡、北戴河一帶的漁民說,魚兒象瘋了一般。在七月二十八日前後,各種魚紛紛上浮、翻白,極易捕捉,漁民遇到了從未有的好運氣。
歧門河閘附近,光著身子的孩子們用小網兜魚,魚兒簡直是往網里跳,數小時就能兜幾十斤魚。
唐山市趙各庄煤礦陳玉成說,七月二十四日,他家裡的兩只魚缸里的金魚,爭著跳離水面,躍出缸外,把跳出的金魚放回去,金魚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養魚場的霍善華介紹說,七月二十五日,魚塘中一片嘩然的響聲,草魚成群跳躍,有的跳離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魚尾朝上頭朝下,倒立水面,竟螺旋一般飛快地打轉。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的船員介紹,七月二十七日那天,油輪周圍的海蜇忽然增多,成群的小魚急促地游來游去,放下鉤去,片刻就能釣上一百多條。
2.失去「理性」的飛蟲、鳥類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長湖」號油輪的船員目睹,七月二十五日,油輪四周海面的空氣吱吱地響,一大群深綠色翅膀的蜻蜓飛來,棲在船窗,桅桿和船舷上,密匝匝的一片,一動不動,任人捕捉驅趕,一隻也不起飛。不久,船上的騷動更大了,一大群五彩繽紛的蝴蝶、土色的蝗蟲、黑色的蟬,以及許許多多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鳥也飛來了,彷彿是不期而遇的大聚會,最後飛來一隻色彩斑斕的虎皮鸚鵡,傻傻地立在船尾一動不動。
天津市郊木場公社和西營門公社都看見成百上千隻蝙蝠,大白天在空中亂飛。
唐山以南寧海縣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隊一戶社員家,從七月二十五日起,房梁下的老燕就象發瘋一樣,每天將小燕從巢里拋出去,主人將小燕撿回去,隨即又被老燕拋出去。七月二十七日,老燕帶著剩下的兩只小燕飛走了。
七月二十七日,遷安鄉社員看到,蜻蜓如蝗蟲般飛來。飛行隊伍寬一百多米,自東向西,持續約十五分鍾之久。蜻蜓飛過時,一片嗡嗡地響聲,氣勢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3.動物界的逃亡大遷徙
七月二十七日,唐山地區灤南縣王蓋山的人們親眼看見成群的老鼠在倉惶奔躥,大老鼠帶著小老鼠跑,小老鼠則相互咬著尾巴連成一串。有人感到好奇,追著打,好心人勸阻說:「別打啦,怕是要發水」 。
七月二十五日上午,撫寧縣,有人看到一百多隻黃鼠狼,大的背著或叼著小的擠擠挨挨地從古牆洞鑽出,向村內大轉移。天黑時分,有十多隻在一棵核桃樹下亂轉,當場被打死五隻,其餘的則在不停地哀嚎,有面臨死期的恐慌感。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這群黃鼠狼繼續向村外轉移,一片驚慌氣氛。
敏感的飛蟲、鳥類及大大小小的動物,比人類早早地邁開了逃難的第一步。然而人類卻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警告。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毀滅生靈的巨大災難已經迫近了。
4.不可捉摸的信息
大自然確實在警告人類。
唐山東南的海岸線上,浪濤在發出動人心魄的喧響。七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帶的漁民就感到疑惑:原來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怎麼被海水吞沒了。距唐山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漁民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從來是碧澄澄的海水,為什麼變得一片渾黃?在不平靜的海的深處,就象有一條傳說中的龍尾在擺動,在攪動著海底深處的泥土。
據當時在秦皇島附近水域中作業的一位潛水員說,他看見了一條彩色絢麗的光帶,就象一條金色的火龍,轉瞬即逝。
水!水也在向人類發出警告!
在唐山地區灤縣高坎公社有一口井,這口井並不深,平時用扁擔就可以提水,可是在七月二十七日這天,有人忽然發現扁擔掛著的桶已經夠不到水面,他轉身回家取來井繩,誰知下降的水又忽然回升了,不但不用井繩,而且直接提著水桶就能打滿水!那些天,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裡,有些池塘莫名其妙地幹了,有些地方又騰起水柱。水!忽降忽升的水!它在向人類傳遞大自然的什麼信息呢?!
距唐山二百多公里,海拔一千三百五十米的延慶縣佛爹頂上的一台測雨雷達,以及附近一台空軍警戒雷達,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連續收到來自京、津、唐上空一種奇異扇形指狀回波,這種回波與海浪干擾、晴空湍流等引起的回波都不一樣,使監測人員十分惶惑。而京、津、唐人們就在這個強大的磁場中毫無知覺的穿行。
七月二十七日,唐山北部一個軍營里,幾個士兵驚叫起來,他們發現地下的一堆鋼筋,莫名其妙地迸發出閃亮的光,彷彿一個隱身人在那裡燒電焊。
在京、津、唐地區,半夜不少人家中關閉的日光燈依然奇怪地亮著。
在唐山林西礦區,飄來一股淡黃色的霧,它障人眼目,令人迷惑。人們被那股異味熏糊塗了,他們已經看不清這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醞釀著什麼樣的悲劇。如果這些奇異的信息都能夠及時地被採集、被集中、被傳送、被處理,那麼對這場災禍的描述也許完全可能是另一個樣子。遺憾的是機會喪失了!人們眨著迷惑的眼睛,迷迷濛蒙、不知不覺地走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
5.大毀滅前的「7.27」深夜
唐山市郊栗園公社茅草營大隊王財在深夜十二點鍾看完電影回家,看見四隻鴨子依然站在門外,一見主人,它們齊聲叫起來,伸長脖子,張開翅膀,搖搖晃晃地撲來,王財走到那兒,它們就追到那兒,拚命地用嘴擰他的褲腿。
唐山市郊栗園公社的王春衡,親眼看見他二大爺家裡的貓隔著帳子撓人,非把人撓醒不可。
那一夜,唐山周圍方圓幾百公里的地方,人們都聽見了長時間的尖厲的犬吠。
唐山市殷各庄公社大安各庄李孝生養的那隻狼狗,那一夜死活不讓他睡覺,狗叫不起他,便在他的腿上猛咬了一口,疼得他跳起來,追打這條忠實的狗。
豐南縣畢武庄公社李極庄大隊劉文亮,深夜被狗叫吵醒;當時他家的狗在院內使勁撓著他的房門,他打開門放狗進來。狗卻要把他拖出屋去。
唐山市遵化縣劉備寨公社安各寨大隊張洪祥家的狗也叫個不停,一直叫到張家的人下床,狗在張洪祥兄弟的腿上咬了一口,象引路似的,奔向屋外。
豐南縣闌高庄公社於北大隊王有才妻那天晚上由公社回家剛走到門口,家裡的公狗突然從門口向她撲來,阻撓她進院。
夜越來越深。這是一個充滿喧囂的夜。七月二十八日就是在這不安的氣氛中來臨的。
一時三十分,撫寧縣大山頭養貂場張春柱被一陣「吱吱」的叫聲驚醒,全場四百一十五隻貂,象炸營一樣在籠里亂跳,驚恐萬狀。
與此同時,豐潤縣白官屯公社蘇官屯大隊養雞場也出現一片混亂:一千多隻雞來回亂串,上窗檯咯咯怪叫。
三點多,豐潤縣左家塢公社揚谷塔大隊的一百多匹馬全部掙斷韁繩,爭先恐後跑出馬廄,在大路上撒蹄狂奔。
就在眼前了。昌黎縣有幾個看瓜員,看到距離他們二百多米遠的上空忽然明亮起來,照得地面發白,西瓜地中的瓜葉、瓜蔓清晰可辨。「怎麼,天亮了?」,但一看錶才三點多鍾。正奇怪,天又變暗了,又如墨染的一般。
那一刻,大地正沉浸在毀滅之前的寧靜之中。
顯然,在唐山大地震前,許多人都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號。這些信號具有不唯一性——天氣悶熱也會使雞犬不寧,連日多雨也會使井水突漲,人們也正是用最尋常的經驗解釋了那些「異常」。
1978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的《地震情報通報》中,刊印了一張幽默照片:一隻閉眼張口、驚恐慘叫的黑猩猩。照片上方寫著「為什麼我能預報地震而地震科學家們不能?」這是人類的自責。然而人們常常忘了:人是社會的動物,即使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人也只是作為一個整體,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力量。當人們各自為戰的時候,他並不比動物有更多的優越性。僅僅依賴本能,人甚至不如動物。在地震這樣重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沒有形成一個防犯的整體,沒有相應的通訊渠道和手段對自然界的異常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和處理,他們怎能不被突降的惡魔各個擊破?
永遠記住大自然的警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