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油氣地質有什麼

油氣地質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7 20:47:27

❶ 油氣地質技術崗具體是做什麼的呢適合女生嗎

油氣地質技術崗,有很多都適合女生啊。
但是,你說的還是有些內太寬泛。
油氣地質其實容也分很多種的,首先油氣地質不同於地質,也不同於礦產地質!因為做油氣地質的,出野外非常少!
再說具體內容,有實驗分析的,有制圖的,有地震解釋,有沉積研究等等,太多了,有很多女生在這工作呢。
當然有些可能不適合女生,去前線什麼的。

祝好!

❷ 油氣開發地質與石油地質有區別嗎區別大嗎

油氣開發地質與石油地質區別還是很大的。

油氣開發地質是闡述油氣田開發版進程權,介紹各種油氣田開發靜態、動態資料的收集、整理,系統論述油氣藏地質特徵,重點闡述開發過程中的地質變化、油層水洗和剩餘油分布規律,以油氣藏動態分析為基礎,分析如何利用油氣藏地質特徵及變化規律優化油氣田開發,提高最終採收率。與油氣開采技術、油氣藏分析技術、鑽井技術等聯系很緊的。

而石油地質學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氣在地殼中生成、運移和聚集規律的學科,是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學的簡稱。與流體力學、有機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岩石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等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這些學科的發展,以及色譜、色譜-質譜、紅外光譜、電子顯微鏡和同位素分析等技術的廣泛採用,為解決石油成因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簡單地說油氣開發地質主要是運用動態信息法研究優化油氣田開發。(更注重開採油氣涉及到的地質知識)

石油地質主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指導找石油礦床。(研究油氣形成理論來指導找油氣)

不知道您明了沒有,順便說石油地質這門課我給學生上過,內容很深。

❸ 油氣地質儲量如何分類

油氣地質儲量根據探明程度通常分為三類。

證實的地質儲量 英文為Proven,簡稱為P1地質儲量。證實的地質儲量是已完成有評價探井、測井、岩心、測試等資料,儲量參數取全或基本取全並被證實了的儲量。這部分儲量如同「入倉之魚」,完全可用於編制油氣田開發方案,進行油氣田開發建設投資決策和油氣田開發分析,按概率計算,期望值應達到90%以上。

證實儲量如同「入倉之魚」

概算的地質儲量 英文稱為Probable,簡稱為P2地質儲量。概算的地質儲量是指已完成有評價探井,測井解釋有油氣層,但這些井均未測試證實;或與證實了的鄰區可能具有統一的油氣水邊界,但評價探井不足以控制該區含油氣面積,評價探井密度大於65公頃(1公頃=1萬平方米)以上,儲量參數尚未落實的儲量;或是還沒有打評價探井,僅根據靠近證實了的鄰區的油底界面到推斷的油水界面之間1/2的儲量。按概率計算,其期望值應達到50%以上。從發展的戰略考慮,這部分儲量雖然也可供編制開發方案進行油氣田開發建設投資決策使用,但期望值不超過30%,以免過於樂觀估算油氣田的生產能力。

可能儲量把握性很差可能的地質儲量 英文為Possible,簡稱為P3地質儲量。這部分儲量是在已開發油氣田范圍內,根據地質、工程條件分析和類比,有可能存在的油氣儲量。該圈閉內的油層變化、油水關系尚未查明,儲量參數是由類比法確定的,只能說明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其含油氣范圍,並在其中有可能發現新的儲量。這部分儲量如同湖裡游的魚,按概率計算,期望值10%以上,誤差范圍很大,不能用於編制開發方案。

❹ 油氣地質背景和勘探開發簡況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大致呈一不規則菱形,盆地東西長,南北寬150~300km,面積約12.1×104km2。柴達木盆地主要有烴源岩分布具有隨著盆地的演化而遷移的特徵,侏羅系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柴北緣,古近系與新近系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柴西,第四系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柴東三湖地區。儲層發育主要受到沉積相帶的控制:柴北緣以河流相、沼澤相為主,埋藏較深,成岩作用較強,物性較差;古近系與新近系以湖相沉積為主,且具有一個主沉積—沉降中心和多個分散的局部沉積—沉降中心,以碎屑岩和泥岩裂縫為主;第四系儲層主要發育在水進時期的濱淺湖相帶中。油氣成藏具有多期性。結合盆地基底性質分布的不均一性和沉積構造發展史、斷裂活動史及油氣藏分布特徵劃分為北緣塊斷帶、西部坳陷區和東部坳陷區3個一級構造單元,不同構造單元油氣具不同的控制因素:柴西地區、柴北緣地區油氣分布嚴格受生油窪陷控制,油氣主要靠斷層、裂縫在側向和垂向上以短距離運移為主;柴東地區天然氣的富集受生氣窪陷控制,以短距離運移為特徵,天然氣主要分布在生烴窪陷周緣,受構造與砂體的控制。

截至2004年底,共鑽各類探井2004口,總進尺270×104m,完成二維地震135364km,三維地震2 554km2,以及部分MT、微重力、CEMP和化探工作。發現尕斯庫勒、花土溝等16個油田,澀北、鹽湖等10個氣田。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18×108t,探明程度24.6%,平均採收率21.33%,累計探明可采儲量0.68×108t,累計采出量0.28×108t,當年采出量0.02×108t,剩餘可采儲量0.4×108t,儲采比17;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900×108m3,探明程度18.1%,平均採收率54.44%,累計探明可采儲量1579.05×108m3,累計采出量49.16×108m3,當年采出量16.97×108m3,剩餘可采儲量1529.89×108m3,儲采比90。

❺ 油氣地質新認識

(一)南海北部深水區凹陷發育,沉積厚度大,面積廣,生烴規模大,發育優質儲層,具有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量規模

(1)南海北部深水區屬被動大陸邊緣,經歷了古近紀多幕裂陷、中新世早中期熱沉降、晚中新世—現今新構造期快速沉降三大構造演化階段,凹陷結構自下而上呈斷陷、斷坳、坳陷疊加。

(2)大地熱流總體變化從陸架到陸坡(從北到南)逐漸增高,其增高趨勢與地殼減薄趨勢一致。南海北部深水區地溫梯度高、大地熱流值高。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岩石圈拉張減薄以及新構造運動引發的岩漿、斷裂活動引起的。

(3)深水區白雲凹陷、樂東-陵水凹陷和松南-寶島凹陷是三個面積近萬平方千米、厚度超萬米的古近系繼承性凹陷,沉積了三大套烴源岩,始新世為中深湖相泥岩烴源岩,漸新世早期為海陸過渡相烴源岩,漸新世晚期為海相烴源岩,以形成天然氣為主,具有萬億立方米的資源量規模。

(4)發育有深水和淺水兩大類儲層。坡折帶控制深水區優質砂岩儲層發育;斷-隆配置控制了生物礁分布。三大凹陷周邊5個大型低隆起及其傾末端是天然氣主要聚集方向,其上發育的50個大型構造圈閉是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標。

(二)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圍廣,厚度大,烴源岩發育,具有一定的油氣勘探潛力

(1)初步圈定了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范圍。主要呈北東向分布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韓江凹陷-台灣海峽以及潮汕坳陷-荔灣凹陷-筆架盆地-台西南盆地一帶,面積約6×104km2,存留厚度2000~8000m。

(2)南海北部主要充填了晚三疊世—晚侏羅世的海相沉積,白堊紀開始逐步發育陸相沉積。潮汕坳陷鑽井揭示了中上侏羅統發育兩套烴源岩,下部烴源岩更為良好,屬中等—好烴源岩。根據地球物理資料和區域對比推測,海域具有相對陸地更好的成烴環境,晚三疊世—侏羅紀大部分層系發育中—好烴源岩。南海北部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氣勘探潛力。

(三)南黃海盆地是下揚子地塊的主體,發育古生代地層

(1)下揚子地塊具有古老的結晶基底,主體部分在南黃海。在嶗山隆起首次獲得古生界有效地震反射,依據新採集地震資料和海陸地質對比,推測有很厚的古生代地層。

(2)南黃海海相中、古生界的構造變形程度研究表明:蘇北—南黃海地區,海區比陸區穩定;縱向上,海相下構造層比上構造層穩定;南黃海海域,中部比南北兩側穩定。這一認識為今後在構造相對穩定的嶗山隆起做進一步勘探提供了有力證據。

❻ 什麼叫做石油地質

石油地質,主來要強調的是油氣自資源形成、運聚及保存等地質的條件。目前在油氣勘探領域作為一個比較大的學科,它所涉的幾個關鍵內容包括:烴源岩(油氣的來源)、儲層(油氣賦存介質)、蓋層(阻止油氣因地層壓力向上泄漏的大鍋蓋)、圈閉(油氣聚集的場所)、運移(油氣從烴源岩生排之後的運輸路徑及動力)、保存(顧名思義,就是保存的條件了)。

❼ 油氣藏地質概況

濱南玄武岩及上覆白雲質角礫岩是該區主要的儲集岩,儲集空間主要為孔洞,其上下及周圍回均發育暗色泥岩烴源答岩,形成儲層被源岩包裹的格局,故稱為「外生內儲、孔洞式」油氣藏。

濱南玄武岩區東鄰利津生油窪陷,北接濱縣凸起,西部和南部分別為林樊家和尚店潛山披覆構造(圖7-1)。Es4末期,濱南地區沉積了深灰色泥岩夾粉砂岩;Es3早期,濱南斷裂活動形成了西部抬升,東部傾沒的地壘雛形,隨著斷裂活動的加劇,基性岩漿上涌溢出地表(並伴有火山爆發),形成Es3下部的溢流玄武岩(局部夾火山角礫岩)。該玄武岩呈北西—南東走向,長約10km,寬約3km,面積約30km2,最大厚度160m(濱353井一帶)。由於濱南地區西高東低的地貌特點,東部發育了水下噴溢玄武岩,而西部形成水上噴溢玄武岩。在玄武岩上部,自下而上依次沉積了泥質白雲岩、棕色油頁岩和灰色泥岩及粉砂岩。總體上,該區地層自東向西、西北方向逐漸減薄,玄武岩與沉積地層恰好相反,自東而西逐漸增厚。

❽ 油氣地質特徵

從沉積充填的發展過程來看,兩次沉積旋迴的湖進體系域(沙三下—沙三中亞段和沙一段)是烴源岩發育的黃金時期,其次在深斷陷期的低位體系域(沙四上)也可能形成好的烴源岩。而在湖退體系域中,由於水體變淺,三角洲砂體的大規模發育,都不利於有機質的富集和保存,因此形成好的烴源岩可能性不大。

研究表明沙三下—沙三中是主力烴源岩,沙四上烴源岩埋藏深、成熟度較高,盡管目前尚未發現來自沙四上烴源岩提供原油而形成的油氣藏,但是可以肯定,隨著勘探的深入,一定會找到沙四烴源岩提供而成的油氣藏。而沙一段烴源岩埋藏較淺,尚未進入生油門限,仍處於生物化學演化階段[98~101]

其中形成於深湖環境下的沙三下—沙三中烴源岩主要由油頁岩、鈣質泥岩和深灰色泥岩組成,有機碳含量在1.5%~6.6%之間,少數可達8.5%以上(圖5.19)。乾酪根主要為Ⅰ型和Ⅱ1型。氯仿瀝青「A」含量在0.05%~0.65%之間。鏡質體反射率多在0.51~0.66之間,為一套成熟的優質烴源岩。而沙三上烴源岩層中,砂岩含量較高,TOC多數小於2%,生烴潛力較小。

沙三段烴源岩生物標志物具有以下特徵:姥鮫烷優勢明顯,Pr/Ph值主要分布在1.10~2.12之間,少數大於2.5以上,多數主峰碳分布在15~23之間。伽馬蠟烷含量較低,4-甲基甾烷含量豐富,重排甾烷發育。這些表明烴源岩形成於還原的淡水環境中。Ts/Tm絕大多數大於0.8,甾烷異構化參數C2920S/(S+R)在0.45左右,為成熟烴源岩特徵。

由鈣質泥岩和油頁岩組成的沙一段烴源岩有機碳含量較高,TOC多數在4%左右,氯仿瀝青「A」含量在0.03%~0.12%之間,平均為0.06%左右。乾酪根多為Ⅰ型。Ro絕大多數小於0.40,為一套未熟烴源岩。

沙四上烴源岩主要由灰色泥岩組成,有機碳含量平均為1.8%,部分在3%左右。氯仿瀝青「A」含量多數在0.1~0.2之間。Ro多數大於0.65,為一套成熟烴源岩。

圖5.19 惠民凹陷各層段岩性和有機碳垂向分布特徵

❾ 油氣地質學意義

震積岩不僅能反映來盆地源形成演化過程中的有關地質事件,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氣地質學意義,主要表現為:

1.改善儲層的物性特徵

震積岩的發育反映了古地震記錄的存在,地震活動使岩層產生大量的微裂縫,裂縫溝通了原有的孔隙。因此,震積岩發育期能夠極大地改善儲集層滲透性,使滲透率大幅度增加。

2.震積岩自身構成儲層

震積岩特別是震裂岩和震碎角礫岩是一種潛在的油氣儲層,為油氣勘探和開發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領域。

3.反映不同儲集砂體的成因關系

形成震積岩的同時,由於古地震觸發機制的存在,很容易引起三角洲前緣相的岩石發生滑塌,進而導致滑塌扇、濁積等一系列沉積體的形成,而這些儲集體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部分油田儲量增長的新亮點。

所以,深入研究震積岩特徵、分布及成因對於含油氣盆地進一步的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