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峽景區的地質特點有哪些
① 一個風景區的地質特點
張家界奇特的地質與地貌
來張家界旅遊觀光的人,無不對武陵源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和九天洞、黃龍洞神奇的地下喀斯特景觀感到驚奇,並被它驚人的魅力所傾到。驚嘆之餘,不少人會研究它,更深入地去認識它。追根索源,探索其奇特的自然景觀所形成的奧秘機理,以增添無窮的游興。為了幫助大家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大自然,有必要將市區形成自然景觀要素的地層、構造、礦產、地貌、作一簡單介紹。
地層市區內的地層,除前震旦系沒有出露,石炭系缺失外,基本上發育都較為齊全。寒武系、奧陶系在本區發育完整,岩性以石灰岩為主,還有白雲岩、頁岩。發育完好的岩性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並經常前來考察。近年來筆者就接待過不少考察團,其中有美國、法國學者。可以說,張家界不但自然風光有名,張家界的地層也很有名。
張家界市區的地層,主要為石灰岩層,這為我們建築業用石料、石灰,生產水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材料。我市地下喀斯特溶洞景觀形成,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因為石灰岩中主要成份為鈣,鈣容易溶解於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所以有落水洞、溶洞、暗洞等。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華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變成地下空洞。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與逐漸堆積,便形成了石鍾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
其次,在市區分部的為頁石、砂岩。這類砂岩,尤以中泥盆流的雲台觀組石英砂岩在我市最為著名。厚層狀,結構緻密堅硬,不易風化,便是這類砂岩的特點。武陵源景區內的金鞭岩、南天一柱等奇特石峰,就是這種砂岩性格的充分體現。它是我們張家界的驕傲,是形成武陵源景觀的物質基礎,沒有它,就沒有我們今天武陵源的美麗風光。
除此之外,張家界的地層中還蘊藏了更為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二疊系中珊瑚化石是生產龜紋石的原料,埋葬在侏羅系中的芙蓉龍恐龍化石七十年代在桑植的芙蓉橋挖掘,今陳列在省地質博物館。可以說,張家界的地層蘊藏了不少真正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不斷的探索和挖掘。
構造市區大地構造跨越江南古陸和揚子准地台兩大一級構造單元。總的為較為穩定的陸地台塊,以上下升降運動為主,褶皺運動不強烈,也沒有岩漿石活動出露,斷裂構造只在兩大構造單元接觸部位即市區澧水河谷一帶較為發育,其他地區不多。這樣穩固的地殼基礎,是武陵源景區內幾千座石英砂岩峰林千百萬年永不崩塌的真正奧秘。了解本區大地構造特點,有助於加深我們這一認識。不少遊人,可能已經感到奇怪,象武陵源這樣的石英砂岩,在我國各地,何止一處兩處,為何獨有武陵源有上百米幾百米高的砂岩巨峰屹立青山,聳立藍天而不倒呢?奇跡!就這樣選擇了張家界的武陵源。
礦產地層和構造的特殊條件,使張家界的礦產以沉積形成的礦產為主,有煤、鐵、鎳、鉬,其次有低溫熱液形成的鉛、鋅、銅,非金屬礦產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營石、重晶石、硅石(石英)等,還有礦泉水。
總之,從科學和工業的觀念上講,泥土石礦能燒制磚瓦,砂石礦能建造橋梁、高樓。能利用,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都是有用的礦產資源,都應該珍惜和保護,只是其價值大小不同罷了。
形成武陵源景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的石英砂岩,本身也是一種礦產資源。其二氧化硅含量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九點零六,是生產石英玻璃的優質原料。是開采作為礦石,還是保存其峰林景觀,我想,人們肯定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因為後者的價值簡直無法計算。
地貌在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從地勢上來看,我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沖積土平原。我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里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
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到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1500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嶺。有高山峻嶺,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武陵源景區內的巨厚的石英砂岩,產狀平緩,使岩層不能沿層面薄弱部位滑塌,覆蓋在志留系柔性的頁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剛性的石英砂岩垂直節理發育,在水流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岩層不但解體、崩塌,流水搬運,殘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險、秀、幽、曠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主體。
慈利縣五台山風景勝地,同樣也是由同一層位的石英砂岩組成,岩層產狀也平緩。到過那裡觀光的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五台山怎麼不形成峰林地貌,卻形成一個台地,既人們所稱為「方山」呢?遊人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五台山頂部有黃綠色的頁石、泥灰岩覆蓋,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護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蝕。可惜那隻是百萬年或千萬年以後的事了。
流水侵蝕地貌,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當你泛舟或漂流在這種河谷的急流險灘上,驚濤駭浪使你感到刺激,進入忘我的境界。兩岸陡峻秀麗的景色,又使你留戀人生,勇氣會在心中升起,會使你在激流中拼搏,奮斗人生。為什麼眾多的年青人,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到了張家界,非到茅岩河、澧水河、婁水河漂流不可,真諦,也許就在這里。
喀斯特地貌(近年來學術界也稱岩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干,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是我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
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在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
天門山風景區地貌,應屬高山地形,有流水的侵蝕作用,也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岩層產生崩塌,形成懸崖陡峭,極為壯觀,面臨澧水,更是雄偉。喀斯特溶洞高掛山峰,奇妙無比,歷來為游覽勝地。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為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
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為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鍾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麼,像什麼,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像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詞彙和語言來贊美她。
② 雲台山的地質特點
雲台山風景區在元古時代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激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後,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岩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 。
雲台山風景區處在華北陸塊新生代東亞裂谷系的華北裂谷帶與西安—鄭州—徐州近東西向裂谷轉換帶的交匯部位。
受太行山前深大斷裂控制,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於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地層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線形、環形、台階狀長崖、翁谷、深切障谷、懸溝等地形組合的「雲台」地貌,構成了區內峽谷幽深、群山聳峙、飛瀑清泉的太行景觀,對研究新構造運動和裂谷的演化具有意義。
雲台山風景區內有形成於距今約14億至3億年間的中元古界薊縣系雲夢山組—上石炭統太原組地層,出露系統而完整;
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還有典型的構造遺跡,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雜岩構造,早元古界表殼岩的底僻穹窿構造,蓋層的超覆構造,韌性剪切帶構造,韌-脆性變形構造,脆性斷裂構造,單面山構造,以及蓋層中的垮塌構造,滑坡構造等。
(2)雙龍峽景區的地質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據神話傳說,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御龍飛雲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於「寧北山」中。此寧北山即今修武縣北雲台山。修武縣古稱為「寧」。後來,神話傳說中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
東漢泛稱太行山。末代皇帝劉協禪讓帝位於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後葬於雲台山南麓,後人稱這里為古漢山。魏晉時期,雲台山因「竹林七賢」在此相與友善,但古籍僅有"竹林"稱謂。東晉始稱雲台山,唐代亦稱覆釜山,金代稱雲台山,清代稱小北頂。當代稱雲台山,恢復雲台山固有稱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台山
③ 雙龍峽風景區的介紹
雙龍峽風景區位於京西門頭溝齋堂鎮火村南2、5公里距北京市區78公里。景區概括為:回「十里溪流、百答潭瀑布、千畝紅杏、萬頃林海。」真可謂青山翠谷,峰巒巍峨俊秀。到了夏季山花遍地,溪水潺潺好一派北國秀色,所以又有「小九寨」之稱。
④ 佛子山景區主要有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佛子山景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獅峰火山地貌核心區,主要功能是自然地貌觀光,生態旅遊休閑;二是七星溪二級景區,主要功能是水上游樂,蛙岩地質遺跡參觀;三是旺樓二級景區,主要功能是古文化遺產觀賞,突顯古墓群、古樹王文化氛圍,同時觀賞旺樓山水風光;四是避暑度假區,以稠嶺度假區為中心向村鎮輻射,可以觀看鎮前鎮、楊源鄉的鯉魚溪、鯉魚冢、倒栽柳、中華紅豆杉的王中王、坂頭花橋告等。
⑤ 中國岩溶旅遊地質資源的分布特點
由於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碳酸鹽岩分布廣,加上多樣性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岩溶旅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如我國華南珠江流域地區是熱帶岩溶發育區,區內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碳酸鹽岩分布廣、厚度大、岩性純。廣西盆地中,平地拔起的峰林,層層疊疊的峰林,開闊的岩溶窪地和孤峰平原,縱橫交織的地下河系和大型洞穴形成特色,弄崗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廣西龍虎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岩溶景觀便屬此類。
在中國北方,由於氣候乾燥、降雨量較少,地表岩溶微弱,所形成的岩溶地質景觀與南方有顯著差異,表現為岩溶地表形態單一,以旱谷、泉群居多,其次為溶洞、落水洞、溶溝等。北京上方山自然保護區中的岩溶就是這種類型,區內發育於晚元古代白雲質灰岩中的雲水洞為我國北方最長的溶洞之一,長度達612m。
一、洞穴旅遊資源
岩溶洞穴是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我國有許多著名洞穴,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有的洞穴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的則是近年發現和開發的。
中國洞穴資源中有25%分布在西部地區,洞穴分布射擊性、構造、氣候條件、地下水作用都有密切關系。我國大中型洞穴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廣東、浙江、安徽、江蘇以及山東、遼寧、河北、北京等省區岩溶發育地區。僅貴州北部就有700多條暗河,廣西桂林-陽朔一帶有2000多個洞穴。目前我國開發的洞穴約300多處。其中一部分是在原來洞穴基礎上進行整修。開發較早的是桂林七星岩、蘆笛岩等。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洞穴開發較多,如遼寧本溪水洞、貴州安順龍宮、浙江桐廬瑤琳仙境、北京房山石花洞等,每年都接待大批國內外遊客。90年代開發的廣西荔浦豐魚岩、桂林冠岩、四川武隆芙蓉洞等,已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目前最長的溶洞為廣西地蘇地下河洞(57.2km)、貴州都勻北溶洞(長40km)、湖北利川騰龍洞(長59.8km)、貴州綏陽雙龍洞(長35.2km);較長的還有貴州息烽縣多繽洞、貴州織金洞和湖南慈利索溪峪黃龍洞。面積最大的溶洞為湖北宋家河大廳(432萬m2)、湖南桑植九天洞,總面積250萬m2。貴州織金洞面積30萬m2、四川興文縣石風洞面積20萬m2,都是較大的洞穴。最大的水洞當數遼寧本溪水洞,主洞長3000m,總面積3.6萬m2。貴州安順龍宮水旱洞長4000m,地下暗河長達15km。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探明的主要溶洞群有:
(1)湖南永順縣猛洞河溶洞群:在風景區沿線共分布有300多個溶洞;
(2)湖南龍山縣火岩溶洞群:有洞穴212個,其中飛虎洞長達數十里,已探明約10km;
(3)福建寧化縣湖村溶洞群:發現溶洞近百個;
(4)湖北隨州大洪山百洞:已開發的有仙人洞、雙門洞、黃人洞等。仙人洞幾個大廳可容萬人;
(5)雲南宜良九鄉洞群:擁有100座洞穴,集中分布在疊虹橋、三腳橋、大沙壩和大上洞等景區,此外還有長13km的地下河系統;
(6)安徽石台縣溶洞群:已知有溶洞109個,已開發的有蓬萊仙洞、魚龍仙洞、慈雲洞等,籌備開放的有太極洞、靈顯洞。
此外還有廣西柳州都樂岩洞群、山東沂源洞群、北京房山石花洞地區洞群、浙江杭州靈山洞群、湖北咸豐縣紅軍洞群、雲南瀘西縣阿廬洞群、江西婺源縣靈岩洞群等。已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溶洞有:貴州織金洞,安順龍宮,本溪水洞,浙江雙龍洞,詳細情況見附錄3:中國主要旅遊洞穴。
二、岩溶峰叢峰林旅遊地質資源
黔南和滇南的岩溶是在第三紀古熱帶岩溶的基礎上繼續發育的,尚殘留有比較典型的峰林、石林等熱帶岩溶地貌。因雲貴高原近期新構造運動的抬繁榮昌盛,較大河流都深切為峽谷。石林就是由巨大裂縫經溶蝕分割而成的石柱組合體,高3~20m,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最近在路南石林東北約20km處,又發現一處面積更大的石林區,最高的石柱達40多米。在宜良、東川、彌勒、羅平等地也有石林分布,均發育在近於水落石出平厚層石灰岩中,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也發育有黃果樹石林和天星橋石林,桂林樂業鳳山的高峰叢、深天坑、天生橋、溶洞地下河岩溶景觀氣勢磅礴、系統完整是科研、旅遊的熱點地區。
華北雲台地貌中岩溶作用的研究及其區域對比如關山、林濾山、武安、邢台、焰城、淶源、淶水等層狀峽谷地貌、岩溶大泉,多層溶洞、長崖、套谷、瓮谷、峰牆峰叢,等形成於中新世以來的雲台期切割和紅石峽期切割。近年來旅遊業迅速發,10年來旅遊人數增加10倍。旅遊收入增長50倍,居民就業25000人,人增年收入200倍,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他有雲台地貌特徵的太行山區也都成為國家地質公園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旅遊經濟的發展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
三、復合岩溶旅遊地質資源
貴州和滇東岩溶高原晚近期地殼間歇性急劇抬升,導致河流溯源深切,峰叢、峰林、窪地、槽谷等呈層狀分布,表現為多層地質景觀的特色。我國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如桂林、黃果樹、織金洞、龍宮,紅楓湖、荔波樟江、馬嶺河、石林、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庭湖等就分布在這一地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內地表岩溶形態有落水洞、漏斗、窪地、槽谷、肓谷及坡立谷等,組合成為峰叢漏斗、峰叢窪地和峰叢盆地等景觀,另外還有興義縣普嘎山自然保護區。同時在這片高原上還可見峰林、石林等,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和貴州興義縣泥凼石林自然保護區的岩溶景觀就以石林為主。
⑥ 千湖山景區有哪些特點
千湖山景區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鄉,包括小中甸鄉和上江鄉的局部地區,是金沙江流域原始植被、高原湖泊的集中展示區之一。
千湖山景區具有完整而獨特的高山生態系統多樣性,高山草甸、杜鵑林及雲冷杉林最具特色。黃杜鵑、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棲息其間,是三江並流區域內,高原生物多樣性集中體現的地區之一。
千湖山藏語稱「拉姆冬措」,意為神女千湖或仙女千湖。湖區分布在海拔3900米至4000米地方,以三碧海、大黑海為中心,方圓150平方千米。
這些湖有的圓若明鏡,有的長似游魚;有的開闊平坦,有的幽深寧靜;有的半環於山窪深處,有的掩映於杜鵑叢中,有的似珠玉成串,有的孤懸於草甸中間;有的怪石露出如鱷魚探頭,有的水色深沉似無底深淵,千姿百態,各具神韻。
湖周圍被原始森林所覆蓋,多為高大筆直的冷杉、雲杉。湖畔長滿了杜鵑林,多是黃杜鵑、紅杜鵑和白杜鵑,花冠碩大,色澤鮮艷。杜鵑盤根錯節,形成一大天然奇觀,幽靜的湖面不時有戲水的黃鴨飛過,給恬靜的湖和清秀的山色增色。
在千湖山區的蒼茫林海中,求雨湖、神女湖、月牙湖、劍影湖碧波盪漾,層林掩映。
千湖山地區山高谷深,氣候溫涼,多雨多濕,森林環境潔凈優美。藏民們稱為神秘湖泊的「求雨湖」。
遼闊的千湖山
⑦ 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
在論述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之前應該先論述地質工作的性質,考慮到張炳熹院士在 《我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對地質工作的性質已做了系統深入的論述,在此不再重復。有關地質工作的特點,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總結和說明。溫家寶總理2002 年的一席講話,用最簡練的語言對地質工作特點作了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地質工作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深化過程,它的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調查與研究一體化,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一體化,宏觀思維與微觀認識一體化,多學科綜合,多工種集成」。
一、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工作
地質工作的主要舞台在野外,直接對象是地質體和各種地質現象,它不同於一般的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也不同於一般所講的商品生產。它必須依靠系統的野外實地調查,獲得對地球 ( 殼) 的屬性所要求的正確的描述和記錄,提出相對正確的推理、認識和結論。離開野外基礎資料的獲取,有關地質問題是很難獲得解決的,各種研究及理論的產出無一不是以野外調查為基礎的。所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模式的形成和建立,都有賴於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能否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
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20 世紀 50 年代有些國家為解決地質問題利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不少學者認為地質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計算機來處理和綜合數據,模擬作用過程,以及積累和傳播信息。其他新技術和新裝備,如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直升機等可以算做是地質工作的 「硬體」,但作為 「軟體」的地質概念、模式、理論、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以及野外實踐地質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數據仍然是基礎,沒有野外調查的地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不是真正的地質工作。
當今,高新技術在地質工作中雖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對地質工作者來說,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主體和基礎。如今雖然有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航空航天技術、遙感技術、資源衛星等利器可用,但鐵錘、羅盤、放大鏡等依然是第一手資料離不開的傳統工具。脫離野外實地調查、勘測,就談不上什麼叫地質工作,這是地質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二、地質工作的成果是信息產品
地質工作是一項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一個反復和認識的過程。它不直接生產實物商品,而是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獲取地球 ( 地質礦產) 信息,經過研究加工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就是文字報告和圖 ( 表) ,它是認識自然和反映自然並有重大 ( 或重要) 使用價值的地質礦產信息產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一個地區的地質工作報告及其圖 ( 表) 就是客觀地反映當時的一個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及地質特徵等,可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今後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相關依據。
由於對地質工作成果的特點認識有誤,所以在對地質工作的價值認識上、成果管理上就以一般的實物產品來衡量。如在成果績效評估上只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其信息的社會價值; 在成果管理上往往重視了量化的、顯性的成果,忽略了成果的隱性價值。
各種地質礦產信息是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學信息和地學依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地質工作信息成果的收集、保存和開發利用。
三、地質工作是多學科交叉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
對地質工作者來講,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中需要付出相當多的體力勞動,但是,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和採集標本樣品或觀察中,並非單純的體力勞動,同時還在思維,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而室內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地質工作從總體上講,既有野外和室內相結合,又有學科、多工種交叉與協作,才能做好地質工作。
學科交叉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但地質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范圍的廣泛,交叉程度的深入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地質工作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幾個大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地質工作中廣泛應用和發展後,就形成了數學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古生物學等專門的學科。同時,地質工作也涉及地理學、氣象氣候、天文、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造就專門學科的地質工作科學家,但是從地質工作過程本身來講,必然是多種學科的配合與協作,其成果也必然是多種學科知識的綜合。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要有復合知識及其野外工作實踐經驗。
目前,地質工作已由恩格斯稱為 「整理材料的科學」時代發展到嚴密科學體系的時代,研究對象已深入到人們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更深層次。因此,想靠表面現象的簡單堆積和歸納就希圖對地質現象有更深入的解釋,或找到更多更大的隱伏礦床,或處理新的地質難題,都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從研究地質現象到發現礦床或建立新概念,必然有反復認識的過程,如異常的篩選、礦床類型的確定、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預測、礦床成礦模式和區域構造模式的建立等。運用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調查與研究,有目的地取得必要的資料和數據,逐步破解關鍵問題,才能逐步對地質現象的認識趨於真實並做出更接近客觀的解釋,才能逐步縮小靶區,最後發現礦床。因此,猜測性的假說,科學的抽象和預測,創造性的思維,新的思路已成為地質工作,特別是普查找礦中發現礦床的必然。這就要求地質隊伍應該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的隊伍,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則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地質工作的實踐經驗。地質部部長孫大光講過,地質學是一種帶有經驗性的科學,與一般的學科不同,在地質學的老前輩中,有許多人是在 40歲左右才著書立說的,甚至五六十歲以後還不斷地作出貢獻。這反映了地質工作是經驗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的特點,也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應如何去培養地質人才問題。
四、地質工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地質工作是一項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作,同時又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從微觀尺度講,地質工作無法與生產和銷售直接掛鉤,這是許多人認為地質工作並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原因。然而,從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尺度來看,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人類絕大多數能源來自地球,在當前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核能、水電都來自地球。地質工作在這方面直接的明顯經濟效益是可以用具體的數字去計算的。同樣,我國在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方面均面臨嚴峻的挑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的重要貢獻。
地質工作所關注的另一個基本問題———地質災害 (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問題,是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其給社會帶來的破壞與損失是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地質工作在預測預報和減輕地質災害中的作用是明顯的,減少或降低這種經濟損失是地質工作的目標之一。地質工作既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又貫穿於長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工作的間接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直接經濟效益的尺度去估算的。
由於地質工作是調查性質的,探索性質的,所以對地質工作的效益既有可以直接評價的部分,也有無法估量的社會影響價值; 既有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和計算的經濟效益,也有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檢驗才能顯現的效益; 既有立即產生的效益,也有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或將在歷史上較長時間都會產生影響的效益。這就是地質工作體現了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結合、效益的滯後性與效益的長效性並存的特點。
五、地質工作規律是分層次多內容的組合
所謂 「地質工作規律」是指各類地質工作必須符合其學科、經濟特點,遵循其需求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主要體現在對於地質工作程序、工作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和標准、合理的分析解釋、科學的結論判斷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在管理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組合協調各類工作,完成設定的工作任務,進行綜合研究,達到其具體設定的工作目標並符合實際的、學科特點的、經濟特點的具體內容。
地質工作是一項融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經濟科學為一體的業務活動,其部署和實施應遵循科學規律。從地質工作發展的宏觀層面而言,應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學科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社會經濟服務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產業規律。地質調查、勘查、研究、教育、管理都有其內在的地質工作規律可循。從世界和我國的地質工作歷史實踐中,總結、提煉、吸取各種地質工作規律,提倡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類別、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尊重規律性,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對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的整體水平,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優質的地質工作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規律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是有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各類相關工作的規律性和相互協調的規律性的組合,每項工作和各相關工作規律性的和諧或失調、破壞,都將相應地影響地質工作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地質工作客觀規律性的認識程度,在地質工作實施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有著與其他學科工作相同或相近的普遍性的規律。例如,需求規律。推動地質工作發展的主要需求動力,是經濟社會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如礦產資源的需求,又有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地質工作方方面面的需求,還有社會管理者、政府決策層的直接需求。
類比推理規律。由於地球本身或地殼物質整體上分布不均衡、不均一性,地質工作認識上的循序漸進,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由粗及精、由表及裡、由淺及深,需要不斷積累信息,研究分析、類比推理及其綜合提升等,因此,類比推理及長期積累的規律性表現尤為突出。
多學科交叉規律。地質找礦或礦產勘查開發、地質工作服務領域擴大和地質科學研究等工作都需要多學科交叉滲透或多學科協作攻關; 同樣,地質工作的規劃部署、組織管理和地質成果存在的多樣性以及如何適應國家整體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也需要多學科交叉、配合或綜合協調,方能不斷推動地質工作發展。
這些普遍性規律,並非地質工作所專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工作中都有相同的特點。但由於地質工作的對象———地球的不均衡性及其地質作用發生過程早已完成,難於再現的特性更為突出,這對在地質工作中循序漸進的作法和對多解性的成果進行綜合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
六、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國情特點
新中國地質工作的發展,同樣也遵循了地質工作的許多普遍性規律,但是,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與其他國家對地質工作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使其具有明顯的國家特點和中國特色。
( 1) 非常規高強度地發展地質工作。由於新中國是由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階段,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質工作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經濟實力不強,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急迫,國家採取非常規方法發展地質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使用人才、優先勘探已知礦床、加大投入地質教育; 聘請蘇聯專家,套用蘇聯規范標准,實行地質工作計劃管理; 發動群眾找礦和報礦。
( 2) 地質工作由多部門全面推進。由於對礦產資源勘查的強烈需求,以及後來各工業部門發展的分工需要,我國地質工作很快就由中央統一計劃的地質工作劃分為多個部門管理的地質工作,形成了地質工作綜合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共同快速發展的態勢。改革前的所謂 「百萬大軍」的現實,以至於目前為止仍然存在的所謂 「地勘行業」和 「部門地質」,成為地質工作改革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3) 地質工作的各專業、各階段發展不協調。基礎性地質工作薄弱,前期性的礦產普查工作落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與地質調查工作相互脫節,成為一個階段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 4) 地質工作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而忽起忽落,發展不平穩。受政治體制的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催化,對地質工作高指標、急要求、搞會戰,主觀需要不顧客觀可能,過分強調了勘探工程的作用和數量的考核,違背地質工作科學認識和科學程序, 「長官意志」往往決定了一個階段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有許多的行政命令和主觀意志,是因為不了解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是對地質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 5) 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的影響。計劃經濟發展時期的地質工作,由於部門林立,各自部署和發展地質工作,導致地質隊伍發展過快,規模過大,工作重復,管理分散; 各部門的地質勘查工作以及地質調查與地質科研、地質教育之間配合不夠協調,地質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面較窄,地質工作的運行機制有時背離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整體效益較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影響的是深刻的,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艱難的探索和不斷調整,至今仍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⑧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景區特點
景區總面積約50平方千米,為甘肅省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內 。園容內包括飲馬溝(含老龍溝、豹子溝)、蟠龍洞——觀音崖、地灣三個主要景區。是一座集地貌地質、地質構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它巧妙的將古石林群、黃河、沙漠、綠洲、戈壁、農庄結合在一起,完美的呈現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觀。景區核心景觀——古石林群形成於210萬年前的積砂礫岩層,由於新構造運動,雨洪侵蝕及重力崩塌,形成許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組成的峰林和峰叢。十里長峽,如同畫廊。奇峰絕壁,崖壑裂隙,千姿百態,神妙無窮。或亭亭玉立,婀娜秀麗;或粗獷古樸,壯觀恢宏。 景區集中展現了純天然、大構造、多層次的地質構造,浸透著雄、奇、險、古、野、幽的原始風韻,充分體現了粗獷、雄渾、樸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令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⑨ 雲南蒼山的地質特點是什麼
雲南蒼山地質特點分為:
1、地層
蒼山主體由蒼山變質岩系組成,蒼山核部和東坡為經過強烈變形改造的中深變質岩系;西坡及南緣為中生代淺變質岩所圍繞。
2、變質
組成蒼山的岩石有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佔全部岩石的60%。是變質岩博物館造山運動和後期地殼板塊相碰撞時,岩石就象手風琴的折褶壓縮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脈。
3、混合
蒼山東坡3200 m至3700 m地帶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崗岩。蒼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萬年的喜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強烈碰撞,巨大的應力場使蒼山岩層發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適宜的新礦物和岩石組合,岩石的結構構造和物質成分與花崗岩類似,稱混合花崗岩。
4、冰期
蒼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大理冰期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第四紀末次冰期,那時氣候寒冷,高山被冰雪覆蓋。
5、侵蝕
蒼山經歷了大規模陸內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蒼山的強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對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蒼山兩側各條溪澗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頂至山腳間,存在著高達2千米的高差。
(9)雙龍峽景區的地質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蒼山的地質優勢:
1、地質優勢
大理蒼山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隆起的傑作,獨特的高原山嶽地貌景觀,是一本孕育了20多億年的「天然地質天書」,也是大理石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2、景區景觀
景區多,景觀具有觀賞性,對普及地學和自然科學有著重要意義,並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如蒼山景區內有冰斗、冰窖、角峰、刃脊及其他千姿百態的峰林峰叢。
3、生物多樣性
各種瀕臨滅絕動植物的發現將為「申世」起到輔助作用。蒼山有種子植物170科755屬2330種,有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列入瀕臨滅絕的植物有黃杜鵑、白菊木、藍果杜鵑、硫磺杜鵑、延齡草等10種;有鳥類17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16種,其中有一級保護動物雲豹、羚牛,證明蒼山生態完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蒼山
⑩ 我國地質地貌景觀有哪些主要類型各自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大物博,地質抄形態多種多樣,下面列舉幾種較為著名的作為代表。
中國地形呈現三級階梯分布,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第三級階梯華北平原。
第一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灘,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羅布泊,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藏北高原。
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脈,半島,窪地。著名代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遼東半島,山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