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監測站的概括是什麼
A. 事業單位地質環境監測站,土地資源管理崗位專業測試科目的內容是什麼
土地資源管理學專業考試相關知識(事業單位考試專用)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空間內的氣候、土壤、基礎地質、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構成的自然經濟綜合體。土地的含義(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的自然綜合體;②土地是一個垂直系統;③土地的性質和功能取決於各自然要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④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存條件,具有社會經濟屬性。土地資源的概念土地資源——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以為人類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對人類具有利用價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與土地資源的關系土地是我們所研究的客觀對象的總稱,它包括了一切類型的土地;而土地資源則是從土地所具有的資源利用價值的角度來闡述其具體涵義,它的分類一般要經過對土地的資源價值和利用功能的評價以後,才能確定其是一種什麼樣的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的范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正在不斷擴大。 即是:土地資源包含於土地。土地的特性(簡答或填空)土地的資源特性:生產性、區域性、動態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資產特性:商品特性、產權特性、增值特性、不動產特性土地與景觀、環境的區別與聯系景觀 指土地的具體一部分,與土地存在外延上從屬關系;土地側重於社會經濟屬性,景觀強調其美學、生態價值及長期效益;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它們以實體或非實體形式存在。景觀是指構成人類環境的實體部分。土地資源學的概念土地資源學是資源科學和土地科學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資源的類型與特徵、數量與質量、調查與評價,以及開發與利用、治理與改造、保護與管理等諸問題的一門綜合學科。土地資源學的研究內容(6 個方面)(1)土地資源學基礎理論研究(2)土地類型和土地資源類型(3)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4)土地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潛力(5)區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6)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土地資源學的研究方法(四種)1(土地)系統分析方法2現代技術應用方法。(3S 技術:GIS、RS、GPS)3景觀生態分析方法4社會經濟分析方法構成土地資源的自然要素: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學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種區域性因素地學因素往往是使區域內的光溫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氣候規律控制下進行的重新組合分配土壤要素特徵分析有 7 個指標 土壤剖面 土層厚度 土壤質地 土壤有機肥 可容性鹽類 土壤 PH 植 土壤石灰質影響土地資源特徵的最主要的氣候要素是:光(太陽輻射) 、水(降水)三個方面。 、溫(熱量)評價某一地區的太陽輻射條件可用:光照強度、光照長度、光照質量衡量熱量特徵的指標主要有:溫度、積溫、無霜期在農業上較有意義的溫度衡量指標有:≥0℃農耕期;≥5℃喜涼作物的起始溫度;≥10℃喜溫作物的起始溫度,又稱活動溫度;≥15℃喜溫作物的安全生長期積溫:連續大於等於某一溫度( 0℃ 、 10℃ )起到連續小於等於某一溫度( 0℃ 、 10℃ )止的時期內每天平均溫度的和,稱某一溫度的積溫。具有重要意義的幾條≥10℃積溫的等值線 :1 700℃等值線,位於大興安嶺北麓,屬凍土層的南界,此線以南耐寒喜涼作物可以生長3 500℃等值線,沿長城—線,相當於冬小麥的北界,一年 一熟,此線以南可種冬小麥4 500℃等值線,秦嶺、淮河一線,該線以北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6 500℃等值線,南嶺一線,以北可—年兩熟到兩年五熟根據降水變化全國從東南到西北依次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400mm 等降雨量線——自大興安嶺起,經通遼、張北、呼和浩特、榆林、蘭州、玉樹、那曲、日喀則。以西、以北為牧區,以東、以南為農業區800mm 等雨量線——東自青島起,向西到淮北,然後循秦嶺經川西到青藏高原東南角。以北——旱作(雨養)農業,以南——水田農業地學要素為區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區域內的光、溫、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氣候規律控制下進行了重新的組合分配,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土地資源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澤等。地下水類型:滯水(土壤水、上層滯水)、潛水、層間水。土壤剖面森林土(4 層):有機殘落物層、腐殖質表土層、沉澱心土層、母質層 :腐殖質表土層、沉澱心土層、母質層耕作土(3 層)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質: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質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機質、可溶性鹽類、土壤 PH 值、土壤石灰質土壤類型分布1土壤緯度地帶性分布——溫度2土壤經度地帶性分布——降水3土壤垂直地帶性度地帶性分布——海拔4不同區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質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態的總稱,其研究對象涉及小到遺傳基因,大到生態系統乃至生物圈的各級生命實體,最主要包含有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狹義生物多樣性)廣義生物多樣性除上述三個外,還包括景觀多樣性。植被是一定地區內植物群落的總體,包括森林、草地及農田栽培作物。植被對土地利用作用主要體現在植物類型、植物生產力、生態調節等方面。植被對土地系統的生態調節功能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2調節氣候保護環境3防風固沙保護農田4固結土體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關系的總和,是關於土地這一基本生產資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則、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規范和制度化體系。土地所有制是整個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關系的基礎。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內容是確定獨立於土地所有權的土地使用權。土地區位:陸地上某一地塊的空間幾何位置,及各種土地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組合效益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區位是自然要素區位、經濟區位和交通區位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組合的具體表現。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產力受最小影響因素所支配。影響土地經濟生產潛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間基礎設施建設、作物栽培技術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種的改良及其優化組合、田間經營管理水品土地分類:以土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屬性為基礎,研究土地的綜合屬性差異、空間分布規律等,並按質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歸並從而劃分出若干土地類型。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類型的關系: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類型的關系源於土地與土地資源的關系。它們的劃分依據是:土地類型根據景觀形態特徵、自然和社會、經濟屬性;而土地資源類型根據土地屬性和利用價值。土地類型分類的結果是土地資源類型劃分的基礎,土地類型強調綜合屬性,土地資源類型強調可利用性和利用價值,土地類型包括了土地資源類型。相同的土地類型應具有大致相同的生產力、適宜性等。中國土地類型分類系統:土地綱、土地類、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中國土地資源分類 新: 一級三個 : 農用地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舊: 一級 8 個 耕地 林地 園地 牧草地 居明點及獨立工礦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土地類型的分布規律:緯向地帶性分布、經向地帶性分布、垂直地帶性分布土地類型的空間結構:在某個區域內,各類土地的空間位置及彼此間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見的有條帶狀、重復式組合、 環狀、扇形、樹枝狀結構等。土地類型的數量結構:指某個區域各種土地類型組成對比 關系。或土地類型在量上的對比關系。 表示方法有:面積比、頻率比、分異度、多樣性、優勢度等。土地類型的演替是指土地類型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地理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當各種自然,人為因素作用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時間到達某一時段時,土地類型屬性發生變化的過程,由一種土地類型向另一種土地類型演變的過程,或一種土地類型被另一種土地類型所替代的過程。原因:自然演替、認為演替性質:時間和空間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過程:節律性和非節律性演替土地資源調查:是以土地資源學的學科知識為基礎,用遙感和測繪制圖等技術,查清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變化規律的系列過程。調查所得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主要用於綜合農業區劃、土地資源評價、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以及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等。土地資源質量:土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屬性,相對於人類需求(生態系統平衡、食物安全、人類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農業生產、林業、保護和環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效果的優劣程度。其最大特徵是具有明顯的多面性。土地資源調查一般可以分為 4 個階段:准備工作、外業凋繪、內業工作、檢查驗收土地資源動態監測主要是對土地類型、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質量等土地資源的基本情況進行監測。土地資源評價:是在土地資源調查、土地類型劃分完成以後,在對土地各構成因素及綜合體特徵認識的基礎上,以土地合理利用為目標,根據特定的目的或針對一定的土地用途來對土地的屬性進行質量鑒定和數量統計,從而闡明土地的適宜性程度、生產潛力、經濟效益和對環境有利或不利的後果,確定土地價值的過程。土地資源評價的特點:1 必須有特定的目的2 必須針對一定的土地用途3 評價必須針對一定的時期4 評價要進行多因素分析5 評價的結果應該能直接用於生產實踐土地資源評價的基本原理:多樣性原理、綜合性原理、系統分析原理、相對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資源評價的依據:1 土地資源的生產力2 土地資源的適宜性3 土地資源的限制性土地資源評價的方法:直接法、間接法、歸類法、數值法土地評價的中間過程:土地利用類型選擇和確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評價單元的劃分和土地性狀的描述、評價因子的選擇與評價結果的計算、比配土地生產力: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持續生產出被人類需要的生物產品的能力土地生產潛力:指在一定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生物產品或經濟產品的潛在能力。是土地潛在的生產力。土地資源生產潛力評價方法1.定性法——按土地對各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強弱程度排序,進行分級。以美國農業部土地潛力評價系統為主。該評價系統分為 潛力級、潛力亞級和潛力單元。2.定量法——定量法實際上是指土地生產潛力的計算與土地生產潛力發揮程度的評價。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質量的比配比配: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評價對象的土地性狀進行分析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或土地質量的改造與適宜性結果計算相結合的過程。土地生產潛力的研究方法1. 實驗法2. 典型調查分析3. 機製法——即根據作物生產力形成的機理,考慮光、溫、水、土等生態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徵和光合途徑的綜合作用來估算作物生產潛力。它一般根據作物 將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轉化為化學潛能的層次,進行逐步「衰減」計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 為土地生產潛力下限值;T,W,S 分別為溫度、水分與土壤有效系數;Pf 是光合潛力理論值; PT 是光溫潛力上限值; PW 為光溫水生產潛力 或稱氣候生產潛力。 機製法:溫度有效系數的確定 PtPf×f(t) 式中: Pt——光溫潛力 Pf——光合潛力 f(t)——溫度有效系數或稱溫度衰減系數式中: T1 為最低溫度; T2 為最高限溫度; T3T4 最適溫度范圍三基點溫度是指:作物生長的最高溫度、適宜溫度、最低溫度美國土地資源生產潛力的分類系統:土地潛力級、土地潛力亞級、土地潛力單元土地自然適應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對一定地區土地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適宜程度。土地經濟評價:採用一定的經濟可比指標,對土地的投入、產出的經濟效果進行評定的過程。土地經濟分級:按土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性狀,或生產力(產值)的大小,以評價為基礎,將土地分為不同的等級。如城鎮土地、農用地的分等定級。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評價綱要》評價系統分為四個等級——適宜綱;適宜類;適宜亞類;適宜單元 土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類和指標組有:土地經濟效果(土地生產率)指標:土地經濟效果(土地生產率)指標組 土地經濟分析指標類:生產資料消耗指標組、成本費用及資產佔有指標組、土地利用及其結構 指標組、社會經濟條件指標組 土地經濟效果分析指標類:技術效果指標組、生產耗費效果指標組 土地人口承載潛力: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根據其土地資源的自然生產潛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質的、技術的)水平所能生產的食物總量,可以供養一定 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 農業生態區法的內涵AEZ 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過氣候圖、土壤圖、地形圖、水文圖和土地利用現狀圖件的疊加,劃分農業生態區,在根據各生態區作 物種類及種植制度、耕地資源、灌溉條件、投入水平計算生產潛力。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一個雙重概念,既包括數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質量上的平衡。通過「佔一補一」的實施政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 衡,在耕地數量上的平衡容易實現,而質量平衡就比較困難,所佔的耕地與所補的耕地在質量上保證等同比較困難。因此,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不僅只是數 「開源」與「挖潛」並進 。 量上的簡單占補平衡,它的實質是通過加快宜農耕地後備資源的整治和開發, 保護耕地的對策(簡答) (1)樹立正確觀念,處理好建設與吃飯的關系、農林牧漁用地結構的比例關系; (2)加強耕地保護和宣傳; (3)強化耕地的行政保護; (4)強化耕地的法律保護; (5)提高現有徵地費標准; (6)加強城市用地的產出率指標管理; (7)加大對耕地的投入。 土地利用階段及其階段特徵: 原始型——簡單土地利用,人地之間是依存關系 自給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制約 商品型——以人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資源利用 可持續——人地之間相互和諧的土地資源利用 :指人類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以土地資源的自然屬性為基礎,對土 土地資源利用(土地利用) 地進行的開發、利用、改造與經營等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涵義:存在形式的可持續性、物質生產能力的可持續性、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生產性原則、保護性原則、可行性、可承受原則。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將與土地利用有關的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聯系起來,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評價。土地生態系統: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環境等要素組成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土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2)開放的動態系統 (1)多層次結構的復合系統; (4)具有自我調節和補償的功能。(3)自然過程最活躍的場所,人類活動的基地;土地生態設計:是依據生態學和土地科學的基本理論,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對各類土地系統的合理利用方式進行選擇和優化。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種自然因素、特別是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所發生的土地質量及其可持續性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過程。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蝕簡稱水蝕、重力侵蝕和凍融侵蝕等而隨地表徑流或土壤水分損失的現象。我國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會經濟原因。首先,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其次,我國又是一個季風氣候的國家。第三,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古國,墾耕歷史久遠,隨著人口的增加,對食物的需求壓力越來越大,導致耕地大量開荒,是我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乾旱、半乾旱、多風地區,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破壞了植被,地面失去覆蓋,使非沙漠地區出現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沙漠化防治必須通過增加地表粗糙度(如營造防護林等),降低近地面風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變地表狀況,如改變地表微起伏狀況、增加植被覆蓋度、增加沙粒之間的膠結性等。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過營造防護林帶和防護林網。另外,種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度也是有效的防風固沙措施。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見效快的優勢。耕作栽培措施,對於耕地,留茬免耕。對於放牧草場,控制載畜量。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指由於人為活動不當,引起土體內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鹽類隨土壤毛細管上升水流向上運行,在強烈蒸發條件下,在土體內,尤其是在土壤表層累積,因而使原來非鹽漬化的土壤發生了鹽漬化,或增強了原土壤的鹽化程度,從而影響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長的過程。 次生鹽漬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統,控制地下水位在臨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鹽地下水沿土壤毛細管上升到達地表;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額,發展節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 位上升;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質,避免因灌溉高礦化度水造成土壤積鹽; 四是在已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地方,排水洗鹽,或種植抗鹽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別是東部季風區的半濕潤地區的鹽漬化,可以採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後,待雨季補充淺層潛水; 六是採用平整田面,減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發積鹽面,同時採取農業措施,增加農田的作物覆蓋,以減少田面蒸發積鹽。 基本農田的含義:從戰略高度出發,為了滿足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保證一定規劃期內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 得佔用的農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為依據,行政經濟法律工程技術為手段,通過對土地利用調整改造綜合整治,達到改善土 地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調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義 : 1土地整理是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2土地整理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3土地整理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農業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 土地整理的任務 在農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數量和質量)、改變土地權屬關系,適應土地生產力發展要求、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在城市:解決城市發展用地、改善城鎮生活居住條件,減少城鎮外延佔地 土地整理的內容 農地整理: (1)調整農地結構、歸並零散地塊 (2)調整農田整治及道路、溝渠等基本建設 (3)農地改造 (4)復墾廢棄土地、開發宜農荒地 (5)農村建設用地整理 (6)規劃地界、確定權屬 (7)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城鎮用地整理(1)內部挖潛,集約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區內的閑散地(2)對已被利用的土地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城市功能(3)在用途、布局與產出率等方面重新進行優化配置土地復墾指對生態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 造成破壞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 可供利用的狀態。土地復墾的對象——佔用農業用地和破壞土地:直接挖損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廢棄物堆積壓占而廢棄的土地、化學污染而廢棄的土地 、遺棄的土地 、荒蕪工程地。土地復墾的標准:(1)接近破壞前的自然適宜性和土地生產力水平面(2)通過復墾改造為具有新適宜性的另一種土地資源(3)恢復植被,保持其環境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對策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2.進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研究3.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方法的研究4.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的研究5.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技術和方法的研究6.加強土地保護,防止生態惡化7.控制人口,實施計劃生育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對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規劃、土地用途管制、加強土地立法執法、強化土地管理業務建設。(2)進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護基本農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產田土 (5)實施土地資源宏觀生態開發 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長江的南水北 調 工 程等) 、實施防護林改造工程(三北防護林、 長 、草原建設。 江北美洲防護林等) (6)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實現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目標的關鍵措施 – 建立有效保護耕地資源的機制 調整利益分配關系,建立佔用耕地的自我約束機制 落實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建立土地開發整理的市場運作機制 加強對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引導和監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農用地結構調整機制 堅持依法行政,建立監督和制約管理用地行為的社會監督機制。 – 建立土地利用宏觀調控制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 建立由土地供給引導和制約土地需求的機制 依法實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設用地總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觀調控制度 – 強化土地管理業務建設 健全土地調查制度和進行土地動態監測 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地權制度 改革土地徵用制度 .
B. 地質環境監測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的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包括地下水動態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和水土地質環境監測等。除地下水動態監測已連續開展了60餘年外,其他監測主要是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陸續部署和開展的。
一、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現狀
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系統的地下水監測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我國最早開展地下水監測的專業部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國家—省—地(市)」三級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基本掌控了全國主要平原、盆地和223個開采地下水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情況。
1999年以來,地下水監測主要在地下水環境的日常監測、示範區自動化監測和監測數據採集與處理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地下水監測井(點)16 570個,監控面積近100萬km2,其中包括長期觀測井(點)10 906個,統測點5664個。在10 906個長期觀測井(點)中按監測井(點)級別統計,國家級點2231個,省級點7425個,地市級點1250個;按監測井(點)監測要素統計,水位流量監測點8515個,水質監測點4778個;按監測手段統計,人工監測點9293個,自動監測點1613個。在2231個國家級長期監測井(點)中水位流量監測點2000個,水質監測點800個。監測點在全國31個省(區、市)均有分布,監測的重點地區是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三江平原、關中盆地、銀川平原、柴達木盆地、長江三角洲、山東半島、江漢平原、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山西六大盆地、神木能源開發區和全國217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城市及主要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等區域。具有監測系列長、積累資料較豐富等特點。
通過北京平原區、濟南岩溶泉域、新疆烏魯木齊流域3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示範區的建設與運行,在水位監測網、水質監測網優化的理論和方法、監測設施保護、自動化監測設備的選型、監測信息的自動化傳輸設備研製、監測信息的實時發布系統、大型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方法體系。
為加強全國地下水監測工作,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與水利部水文局共同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申請「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2014年7月2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經正式批復監測工程可研性研究報告,要求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與水利部水文局編制工程設計後正式實施建設工作。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共建設20 401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井,全部實現水位、水溫數據的自動採集和自動傳輸,全部可以採集水樣開展水質監測。其中,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建設10 103個,水利部水文局建設10 298個。
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成後,結合現有監測站網,可形成比較完整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實現對全國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測,以及對大型平原、盆地及岩溶山區地下水動態的區域性監控和地下水監測點的實時監控;為各級領導、各部門和社會提供及時、准確、全面的地下水動態信息,滿足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對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為優化配置、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防治地質災害,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基礎支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六五」至「九五」期間,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主要在三峽等典型地區以零星的「點」(單體)監測為主。1999年以來,在長江三峽庫區、四川雅安、江西、西氣東輸工程重點地段和青藏鐵路等沿線陸續部署了區域地質災害監測。
自1998年以來,通過國土資源大調查中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和每年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工作。全國已在2020個縣(市)建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群測群防監測點27萬多處,初步形成了縣、鄉、村、監測人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與三峽工程同步,建立了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在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地建立了10餘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2003年以來,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全國和30個省(區、市),陸續推進到323個市(地、州)、1741個縣(市、區)。針對中國國情,研發出多種小型、簡易、高效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裝置,在全國推廣20萬套。
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以人工定期監測為主,自動監測為輔。監測類型以滑坡為主。監測內容包括地表和深部變形監測、地下水動態監測、物理與化學場監測、誘發因素監測及宏觀現象監測。
隱患點單體監測方法以人工現場用精密儀器測量地表位移、地表裂縫和深部位移為主;監測手段主要有地表和地下位移監測、全站儀自動監測、GPS監測、地下水動力監測和雨量監測等。監測頻率正常情況下為每月1次,在汛期根據降水和滑坡變形情況增加至每5~10天1次。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方法主要為簡易人工監測,監測內容主要是觀測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表位移的動態變化情況,監測方法以宏觀跡象巡查和地表位移測量為主;監測手段以簡易皮尺測量和巡視目測為主。監測頻率一般汛期為5天1次,非汛期10 天1次,大、暴雨期為1 天1次甚至實時觀測。
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巡測是31個省(區、市)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每年汛前、汛中、汛後對區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區開展的實地巡查巡測,目的是了解已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狀況。
三、地面沉降監測現狀
我國中東部平原和濱海地區廣泛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20世紀20年代上海就發現了地面沉降,系統監測始於1962年。通過50多年的努力,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3個地面沉降與地裂縫重點地區,初步建立了由基岩標、分層標、大地水準測量網、GPS觀測網、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和監控中心等組成立體監測網路體系。為政府正確決策地下水開采量,採取有效控沉措施,保障城市規劃、建設和現代化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啟動了上海、浙江和江蘇3 省(市)聯席會議機制。
地面沉降監測工作內容較為廣泛,主要包括精密水準測量、基岩標和分層標觀測、GPS 測量、InSAR測量和地下水動態觀測。
監測手段:水準測量採取人工測量方式。分層標採取人工和自動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面積水準測量頻率:每年1次。分層標測量頻率:人工監測頻率為每月1次;自動化監測頻率為實時監測。
在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平原等地區,隨著水準測量精度的提高和GPS關鍵技術的不斷改進,運行結果顯示,地面沉降監測精度在進一步提高,較客觀地反映了地面沉降現狀特徵。其監測技術、信息處理及社會化服務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專業水平。
四、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及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開灤「黑鴨子」觀測站的建立標志著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及其研究的開始。其後,開灤、撫順、阜新、大同、焦作、淮南、平頂山等礦區先後建立了一批岩層與地表移動觀測站。
2008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在湖南冷水江銻礦區、湖北大冶多金屬礦區和黑龍江七台河煤炭礦區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試驗,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的監測網布設、監測項目確定、監測頻率規定、監測數據採集和處理分析等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五、水土地質環境監測現狀
水土地質環境監測採用區域監控、重點監控和問題監控相結合的方式,已啟動「長三角」、蘇錫常、保定-滄州3個示範區的監測工作,上海和天津的省級淺表層水土環境監測工作也已啟動。
六、地熱監測現狀
全國地熱資源監測工作開展的相對比較零散,監測工作以天津、福建、廣東、海南、陝西、安徽、寧夏等省(區、市)為主,獲得的地熱監測數據資料為有效利用地熱資源,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
綜上所述,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被動轉向主動的過程。由於起步不同,地下水監測相對歷史長、控制面稍廣,但尚不完善;地質災害監測,群測群防監測點覆蓋面廣、專業監測不足,起步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與地質遺跡監測尚處在起步階段,但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持。雖然各專業監測近十幾年來都有了較好的起步,但是,目前仍存在著監測網部署規模不夠、布局不合理、監測設施老化、監測點毀壞、監測手段落後等問題。有些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制約了地質環境監測成果效益的發揮,從而制約了整個地質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因此推進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階段。
C. 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13個地質環境監測分站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1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97人(高級職稱者39人,中級職稱者25人,初級職稱者33人),其他人員22人(見表)。
遼寧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軟體操作界面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截至2008年汛期,遼寧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累計發布預報334次,其中三級以上預報120次,成功預報23次,避免人員傷亡1410人,避免經濟損失24846萬元。
2006年陸續開展了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沈陽、本溪、葫蘆島、阜新等市級地質災害預警中心設在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3年來,累計發布市級預報570次,其中三級以上預報80次。預報結果在遼寧各市電視台新聞聯播後與天氣預報同步播出。該項工作的開展有效地推進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由被動應對向主動防範的跨越,同時提高了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遼寧省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中心,掛靠於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下設3個地質災害應急分隊,負責現場應急調查、處置,應急調查報告的編寫和上報工作。
2006年6月10日,開始建設的撫順西露天礦北幫地質災害監測及專業監測網,截至2008年年底,已建成專業監測剖面12條,各類監測點80個。其中,GPS實時監測剖面2條,監測點7個;GPS靜態監測剖面8條,監測點25個;地面沉降監測剖面2條,監測點9個;地下水監測孔6個;簡易監測點40餘個;深層岩移監測孔11個。累計完成監測9100點一次;取得監測數據59組;發布地質災害預報108次,為撫順西露天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下遼河平原區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總結」項目是繼1988年總站完成的「遼寧省地下水動態監測總結報告」之後,針對下遼河平原地下水動態主要監測區進行的又一次完整、系統的監測工作總結,為今後研究下遼河平原地下水資源開發前景、地下水水質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遼寧省地下水資源評價」是「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項目的子課題,本次研究在分析利用已有地質、水文地質、氣象、水文等長系列資料基礎上,進行了「參數」修正,邊界條件的校核。在已有水文地質單元基礎上,劃分了「地下水系統」,按系統、流域,結合行政區劃重新評價了遼寧省省域的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遼寧省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深層承壓水可開采儲存量和地下水環境質量,並調查了地下水開采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了地下水開發利用潛力,提出了今後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見。
六、法制建設
1.2000年12月7日,遼寧省人民政府第九屆第68次常委會議討論通過《遼寧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2.2006年6月3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發布《遼寧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遼政辦〔2006〕41號)。
3.2001年1月12日,經遼寧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遼寧省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條例》。之後又起草、頒布了《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市場管理辦法》、《遼寧省古生物化石資源勘查採掘管理辦法》、《遼寧省古生物化石鑒定委員會章程》、《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定級標准》、《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市場及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管理辦法》等多項配套辦法。
4.《遼寧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經遼寧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於2007年10月9日予以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實施。
5.《遼寧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收繳及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於2007年4月9日由遼寧省財政廳、遼寧省國土資源廳、遼寧省環境保護局三廳局以遼財經〔2007〕98號文頒布實施,並出台了配套的實施意見。
6.《遼寧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辦法》於2007年3月9日由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以遼國土資發〔2007〕42號文發布,並於4月19日開始實施。
7.《遼寧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於2007年11月11日通過了國土資源部在北京組織有關專家的審查。該規劃根據遼寧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確定了保護與治理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提出了規劃期內的總體和階段性目標任務。其保護與治理分區合理,確定的保護與治理工程部署符合實際情況,可操作性強,各項保障措施可行。
D.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從左至右:工會主席王連芳、副站長兼總工程師李天斌、站長兼黨總書記張黎、副站長喬元朝、總經濟師李玉珍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1984年以前設銀川、固原、石嘴山3個地質水文監測站,分別掛靠寧夏地質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和第二地質調查隊,為寧夏地礦局下屬單位。1992年為寧夏地礦局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下屬二級獨立核算單位。1998年在地勘行業戰略性機構調整中,由原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地質礦產勘察院合並組建為寧夏地質調查院(又稱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歸屬寧夏地礦局管理。2000年5月28日,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寧夏地質調查院)劃歸寧夏國土資源廳直屬管理,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建於1984年,為公益性事業單位。2006年12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務會議,貫徹落實《關於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地質調查院分設,寧夏地質調查院歸屬寧夏地勘局管理(只掛牌子,人員未作劃分),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歸屬寧夏國土資源廳管理。現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寧夏唯一的一支承擔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監測及信息技術應用等專業隊伍。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區地質環境監測網和地質環境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維護,負責調查、監測數據和資料的接收、匯總、分析、處理;開展地質環境監測評價與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廣應用國土資源動態監測的新技術、新方法;負責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遺跡保護監測等方面規劃的編制工作;開展全區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旅遊地質的評價和評估工作;負責土地現狀、礦山環境、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下水動態監測、預報工作;開展全國地質大調查、區域地質調查修測工作,匯交地質報告及找礦成果;完成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交辦的與其業務相關的其他工作任務。為政府制訂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環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務。接受上級業務部門的業務指導,並負責對全區4個地市級監測站進行業務指導和檢查工作。
地市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本轄區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進行地市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相關調查和綜合研究。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目前,寧夏在地下水環境、地質災害、地熱等方面開展監測工作。
寧夏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寧夏地下水監測覆蓋面積3090km2,監測區主要在銀川地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吳忠市利通區及固原清市水河平原北部地區,均由國家級和省級監測點構成,監測項目為水位、水溫、水質。全區共有各類(觀測孔、機井、民井、溝、渠、湖泊、泉等)地下水位監測點288個,水質監測點155個,其中,國家級水位監測點5個、水質監測點3個,全部分布在銀川地區,其他均為省級監測點。地下水位、水溫人工監測,監測工具為測鍾、萬用表、普通溫度計。監測頻率市區每5天監測1次,近郊區每10天監測1次,外圍每月觀測1次;地下水水質監測每年枯水期(3~4月份)取水樣測試1次,國家級水質監測孔每年豐、枯期取樣各1次。目前,在銀川地區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已安裝20台自動化水位監測儀。
地質災害監測網點主要分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由群測群防點構成,是在完成「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陽縣、海原縣、西吉縣、固原市原州區、平羅縣、同心縣、涇源縣、隆德縣、吳忠市利通區、紅寺堡開發區、青銅峽市、中衛市城區、中寧縣、靈武市、鹽池縣16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共布設地質災害監測點370個,並建立了縣、鄉、村3級防災責任制,為今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裝(設)備主要包括:各種大、小車輛5部;專門用於監測的摩托車5輛;鑽機DPPP100型車2台;地下水自動監測儀20台;手持GPS18套、實驗室1個。
目前地質環境監測設備質量較為穩定可靠,運行基本正常,測試數據准確及時,數據處理精確先進,實驗測試結果科學可靠。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
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3年,寧夏國土資源廳與寧夏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此項業務,具體工作由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寧夏氣象台承擔。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室,配置了台式計算機3台、電腦筆記本2台、傳真電話機1部。同時與氣象台聯合開發了「寧夏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藉助Skype集語音及視頻為一體的互聯網即時通訊系統,將氣象與地質等相關部門有機連接,雙方建立了視頻會商工作平台,實現兩單位預報員在線文字、視頻、語音對話、傳輸文件等多種功能的會商。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信息網自2002年開通,至今一直安全運行,共發布信息1000多條。寧夏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啟動以來,三級以上預報產品,均通過網站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除此以外,網站還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寧夏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已建立了1991~2008年17年的地下水水位、水溫、水質監測管理信息庫;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陽縣、海原縣、西吉縣、固原縣原州區、平羅縣、同心縣7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而涇源縣、隆德縣、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中衛市城區、中寧縣、靈武市、鹽池縣8縣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也在修改和完善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3年8月,寧夏國土資源廳和寧夏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寧夏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3年以來,通過寧夏衛星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49次,其中成功預報7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2008年,通過「銀川平原地下水動態調查評價」項目的開展,已初步安裝地下水自動監測儀20台,實現了寧夏自動化監測網路,極大地提高了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效率和監測水平,為協助各級政府更好地履行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責提供了決策依據。
六、法制建設
1.1996年,自治區政府頒布《寧夏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2.2004年,自治區政府發布並組織實施《寧夏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20年)》。
3.2005年,自治區政府發布並組織實施了《寧夏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4.2008年,自治區政府頒布了《寧夏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財政廳印發了《寧夏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項目管理辦法》。
E. 地質環境監測站和一般的環境監測站工作內容區別
地質環境主要是指從該表面下方的地面的硬殼,該岩石層。地球的地質環境是進化的專產物。岩石下,太陽屬效應風化過程,使物質釋放的參與地理環境的整合,以及參與到星際物質大循環的地質循環中去。
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目前,每年人類開發從地殼長達4立方千米的礦石,以提取大量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精力,從煤,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和其他放射性物質。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地質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更大,一些大的項目,直接改變了臉上的地質環境,但也有一些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災)的起始因子,這是值得密切關注。
F. 地質環境監測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5
G. 事業單位,地質環境監測站專業科目要考哪些內容有哪些參考書呀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2、環境監測相關標准、規范回,特別是地質行答業的。
3、環境監測基本知識,有相關的書籍你可以學習下。
4、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包括現場監測和室內監測)。
5、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技術
6、環境監測管理知識。
7、環境監測HSE相關知識。
差不多就這些了,都了解下應該就可以了。
H.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主要是干什麼的
是一個協助政府履行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責,承擔日常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從事技術服務版的公益性事業單權位。主要從事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和治理(如礦山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如:礦山環境治理規劃、治理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治理工程;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治;地質災害汛期預報、應急響應等。
I.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自動監測儀數據接收終端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自2003年開始至今,一直採用電話或傳真方式接收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經專家會商確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等級後,省廳以電話或傳真的方式向有關地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40條,成功預報6次,避免近200人傷亡。
黑龍江省未建立地質環境環境空間數據管理平台,按工作項目要求,省站先後完了全省1:50萬水、工、環地質圖空間資料庫、21幅1:2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18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建庫工作。2007年7月,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信息室協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遠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溫的自動監測。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別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1~1995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6~2001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近幾年來為適應新時期環境地質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交該地區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預測預報,在全省81個市(縣)中,已向50個市(縣)提供了水情通報。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雞西市、雞東縣、穆棱市、七台河市、雙鴨山市、鶴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綏芬河市、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依蘭縣、方正縣、五常市、東寧縣、寧安縣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2005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6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點地段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報告和《東北地方病(肇源縣、肇州縣)嚴重區供水安全示範工程》報告;2008年提交了《黑龍江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國道阿城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301國道尚志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慶及周邊地區地質環境監測」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連池市焦得布礦泉水勘察」工程。
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獲2005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黑龍江省典型礦山生態環境定量化評價研究」獲國土資源部「十五」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獲2006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六、法制建設
1998年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批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在該條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及尾礦處理做了明確規定,並對小型礦山企業實行閉坑抵押辦法,對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未按期恢復治理的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1999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於9月2日正式頒布實施;1999年7月6日,黑龍江省地礦廳以黑地發〔1999〕40號文件下發了《黑龍江省小型礦山閉坑抵押金管理辦法》。1999年雞西地礦局出台並實施了《雞西市礦泉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嘉蔭縣於1998年頒布實施了《嘉蔭縣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阿城市地礦局、嫩江縣地礦局分別制訂了《阿城市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礦山企業排土、排水、排廢棄物、尾礦管理規定》;2001年9月1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下發《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2005年4月20日,雙鴨山市人民政府下發《雙鴨山市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2006年10月20日,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通過《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並於2007年1月1日實施;2007年8月1日,黑龍江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局聯合下發《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該制度自發布之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