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中結構和構造有什麼區別
A. 地質構造與地形的區別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抄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份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如斷裂、褶皺等;
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總稱。包括地勢與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內的地表形態。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簡單的說:地質構造是地下岩層的變化狀況,而地形是地球表面的表現形態。
B.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C. 地質構造與地質構造帶有什麼區別
地質構造,是由於構造運動形成的地質形態,主要包括斷層和褶皺兩種,以回及它們衍生出答來的其他形態,例如地塹、地壘、隆起、凹陷、等等。地質構造帶則是由大地應力引起的有規律排列的地質構造。舉個例子,在剪切應力的作用下,形成規則排列的走滑斷層組,例如郯廬斷裂帶。還比如在大地擠壓應力下形成的擠壓褶皺帶和推覆帶,這些都是地質構造帶。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
D. 地質方面 結構和構造的區別是什麼
地質學術語,岩石的結構:
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對大小、晶體形專狀及礦物屬之間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
與岩石的構造概念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示礦物或礦物之間的各種特徵.
構造
地質構造的簡稱.包括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最基本的地質元素,它們是岩石圈中構造運動的產物.各種地質構造具有相應的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條件.
E. 岩石的結構和構造有什麼區別
岩石的結構和構造的區別:含義不同、構成不同、強度不同
一含義不同
1、岩石的結構:岩石結構指組成岩石的物質的結晶程度、礦物顆粒的大小,礦物的形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2、岩石的構造:岩石構造是指組成岩石的各部分(包括礦物集合體及玻璃質)間在排列方式、配置與充填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二、構成不同
1、岩石的結構:在岩漿岩中,按岩石的結晶程度可將結構分為全晶質結構、半晶質結構和玻璃質結構三大類。
2、岩石的構造:岩漿岩中常見的構造有:塊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枕狀構造、氣孔及杏仁構造、原生片麻構造等
三、強度不同
1、岩石的結構:從晶粒和顆粒大小看,在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中,等粒結構一般比非等粒結構強度高;在等粒結構中,細粒結構比粗粒結構強度高。
2、岩石的構造:岩漿岩中礦物顆粒之間的排列無一定方向,雜亂無章地凝結(congeal)在一起,形成塊狀構造,變質岩中也有這種構造;火成岩中片狀礦物以扁平的折離體、捕虜體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構造,柱狀礦物和折離體、捕虜體的延長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線構造,強度低。
(5)在地質中結構和構造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岩石結構簡介
一、岩石是地殼的基本組成物質,大量出露於地表,構成山川峽谷,是人類工程活動的基本載體和環境。岩石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產物,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二、岩石結構是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對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間的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從晶粒和顆粒大小看,在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中,等粒結構一般比非等粒結構強度高;在等粒結構中,細粒結構比粗粒結構強度高。
三、在斑狀結構中,細粒基質比玻璃基質強度高;粗粒具斑晶的酸性深成岩強度最低;細粒微晶而無玻璃質的基性噴出岩強度最高。從結構連結上看,大部分岩漿岩、變質岩及沉積岩中的化學岩,晶粒之間結合緊密,強度較高,但在化學岩中,以可溶性結晶連結的,強度較高,但抗水性差。固結粘土岩有一部分是再結晶連結,其強度比其它堅硬岩石差得多。
岩石構造簡介
一、岩石構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岩石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岩石其他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指組成岩石的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的相互關系及充填方式,即這些礦物集合體的組合的幾何學的特徵;或指岩石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或礦物集合體與其它組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
二、例如,岩漿岩中礦物顆粒之間的排列無一定方向,雜亂無章地凝結(congeal)在一起,形成塊狀構造,變質岩中也有這種構造;火成岩中片狀礦物以扁平的折離體、捕虜體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構造,柱狀礦物和折離體、捕虜體的延長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線構造。
三、沉質岩中有層理構造、頁片狀構造。變質岩中有片理(schistosity)、片麻理構造和板狀構造。層理(bedding)、片理、板理和流面構造等合稱層狀構造(samdwich)。
F. 地質構造 構造地貌 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地質構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簡稱構造。它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式的依據,有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之分。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之分。原生構造指岩石或岩層受內力或外力作用而產生的原始狀態和面貌,如層理(沉積岩中的成層構造)等。次生結構指各原生結構的變形和變位,如次生的褶皺、斷層、裂谷、俯沖帶等。地質構造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如岩石圈板塊構造,小的如礦物晶粒的變形等。
http://course.jnu.e.cn/cxgc/ykdl/04/lianjie/digouzao.htm
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面山、背斜脊、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如水平岩層地區的構造階梯,傾斜岩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面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
http://ke..com/view/248946.htm
G. 在地質中,層狀構造和塊狀構造如何區別
層狀結構,地質學專業術語,又稱板狀結構,是薄層沉積岩、副變質岩、火山岩岩體被比較發育專的層理、片理和屬節理切割成板狀、層形結構體所組成的岩體結構類型。
塊狀構造,又稱「均一構造」。有多種地質體都可以塊狀構造這一術語進行描述,其共同點是物質排布的非定向與相對均一。
H. 高中地理中構造地貌和地質構造的區別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
要區分這兩個定義,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陸架、海溝等。因此構造地貌是指由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所控制的地表形態,側重於地表形態。
而地質構造是指岩層或岩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是指岩層或岩體的變形與變位(或形態位置)。
地質構造——岩層或岩體(對象)——形態位置
構造地貌——地表(對象)——地貌
褶皺和斷層是地質構造,褶皺使岩層發生彎曲,使岩層形態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於岩層彎曲,導致地表也彎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這就是構造地貌。
斷層是地質構造中的斷裂構造,是指岩層的斷層,斷層後使岩體的形態呈地塹、地壘狀態,都屬於地質構造。而岩層的斷裂後形成的地塹導致地球表面形態下陷,成谷地形態,這是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份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是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稱為地質構造。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I. 地質作用與地質構造的區別
地質作用是動態的
地質構造是靜態的
地質作用是指地理環境因素相互影響所產生地質構造的變化過程
地質構造是一個地質作用形成過程後形成的一個地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