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地質結構有金礦

什麼地質結構有金礦

發布時間: 2021-02-17 07:47:49

Ⅰ 金礦的形成要有什麼條件

世界上的黃金寶藏,主要以岩金和沙金兩種形態蘊藏於地下,此外還有伴生金.天體運行、地球形成、火爆發、古造山運動、岩漿噴涌、金元素從地核中被夾帶噴薄而出等形成岩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嶺,在日照風化、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山體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泛濫、河流穩水地段沉澱等形成沙金。

據科學的測定與推斷,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同時由於沙金具有親和力,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由小滾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顆粒金.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大的金塊重達280公斤,它產於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大自然變遷中形成的黃金礦床,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類:岩金礦床、沙金礦床和伴生礦床。在世界上,岩金、伴生金和沙金的儲量比例,大約為:70:15:15。其中,岩金礦床,又可劃分為若干成因類:岩漿熱液型、變質熱液型、火山熱液型、沉積變質型、熱水溶濾型和變質礫岩型等。

各種類型的金礦床,在世界總儲量中所佔的比例,依次為:變質礫岩型56.2%,變質熱液型12.4%,伴生金9.5%,沙金8.9%,岩漿熱液型及火山熱液型7.0%,熱水溶濾型0.9%。

從全球范圍來看,按金礦產出的大地構造單元來分,又可分為四類:地盾成礦區、地台及邊緣成礦區、地槽褶皺帶成礦區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其中,產於地盾的金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5.6--27.8%;古地台蓋層局部中生代活化區,佔1.1--1.3%,優地槽區,佔12.9--15.6%;冒地槽區,占 1.1--1.2%;而古地台蓋構造區,則佔47.1--47.7%

Ⅱ  金礦分布規律

一、時間上的分布規律

從地質上看,我國的金成礦具有多期性。其中最主要的成礦時代是中生代(燕山期),次之為元古宙,早古生代(加里東期)和晚古生代(海西期),新生代(喜馬拉雅期)成礦也較好。太古代亦被認為是金成礦的重要時代,在我國太古界存在著十分發育的金礦源層。

對我國喜馬拉雅期的金成礦作用應引起高度重視。它不僅形成了超大型的內生岩金礦(如金瓜石金礦)、大型伴生金礦(如玉龍金銅礦等)和與鹼性岩類有關的金礦(如北衙金礦)等,而且還形成了大型的外生岩金礦(如吉林第三系礫岩金礦)。近年來在西秦嶺、巴顏喀拉和滇西,甚至華北,發現了相當多與喜馬拉雅期的金成礦作用有關的金礦床。

從殼體演化看,它具有多大地構造階段性。其中以地窪階段金成礦最為強烈,次之為地槽階段。前地槽階段形成的金礦被後成大地構造發展階段所改造。地台發展階段金的工業富集作用也有一定的意義。

二、空間上的分布規律

中國金礦床主要分布於東亞殼體內。東亞殼體的金礦分布有四個特點:①四個基本構造層(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窪構造層)的金礦床都很發育;②與太古宙綠岩有關的金礦床十分多見;③金成礦與地窪構造-岩漿活化作用關系至為密切;④金成礦條件多種多樣,故金礦類型眾多,特殊性亦強。中亞殼體的金礦分布有三個特點:①地槽構造層的金礦床十分廣泛;②昆侖—西秦嶺一線以北地區,金成礦與古生代地槽型構造岩漿活動關系較密切;以南地區則出現較多的與地窪型中新生代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關的金成礦作用;③與海相火山岩有關的金礦較發育。南亞殼體的金成礦主要與新生代的地窪型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關;而東亞陸緣殼體金成礦則與新生代的地槽型和地窪型構造-岩漿活動有關。

在大地構造分區位置上,金礦主要分布於華北地窪區南,北緣成礦帶,膠遼窪隆,華中地窪區長江中下游金成礦帶,東北地窪區興凱窪隆,雪峰-九嶺地穹系,東南地窪區,阿爾泰地窪區,西秦嶺地穹系,巴顏喀拉地窪區東部等。

無論是金礦成礦區帶,或是金礦田、金礦區,它們所處在的空間位置均具備有三個成礦的有利地質條件:①(多層位的)金礦源層發育;②見有多期次,多類型的岩漿活動:③復雜的多期、多方向、多應力性質的構造變動強烈。

金礦床的具體空間分布特點,參見前文「中國大地構造與岩金礦分布」等。

Ⅲ 有色金屬礦產分布於什麼地質構造

有色金屬礦的形成大概有這樣幾種情況:1岩漿噴發過程形成,2岩石風化並被流體運搬到某地,其中金屬成分富集沉積形成,3岩漿噴發或者岩石風化沉積形成的礦床,經過漫長地質歲月變質後形成。

Ⅳ 請問哪些地區有金礦生產(中小型的也可以)

一、 中國金礦資源狀況
根據1989年末的統計資料,我國已發現金礦床(點)共計7148處,其中岩金礦床(點)3734處,砂金礦床(點)3026處,伴(共)生金礦床388處。在已知礦床(點)中,現已探明的金礦床1232個,包括岩金
礦床573處,砂金礦床456處,伴(共)生金礦床204處。
據全國礦產儲量匯總表統計,1996年末全國金礦保有儲量4264.78t,其中:岩金2515.8t,佔59%;砂金557.42t,佔13.1%;伴(共)生金1191.56t,佔27.9%。
建國以來到「八五」期間,全國共探明儲量5340.98t。我國金礦資源主要由岩金、砂金、伴(共)生金組成,以岩金為主.
我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根據地質礦產部有關專家預測山東等10個省的統計金礦資源總量可達11025t。黎彤、杜春林等金礦專家估計我國金礦潛在儲量為15000t,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將我國岩金劃分為46個
成礦省(區)、70個成礦遠景區,預測潛在資源10000t以上;砂金劃分為39個成礦遠景區,潛在資源920t。
二、地理分布
我國黃金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平衡的,東部地區金礦分布廣、類型多。砂金較為集中的地區是東北地區的北東部邊緣地帶,中國大陸三個巨型深斷裂體系控制著岩金礦的總體分布格局,長江中下游有色金屬集
中區是伴(共)生金的主要產地。
三、 資源特點
1.礦床類型多,但缺少世界級大型礦床
我國金礦類型繁多,其金礦床的工業類型主要有:石英脈型、破碎帶蝕變岩型、細脈浸染型(花崗岩型)、構造蝕變岩型、鐵帽型、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微細粒浸染型等礦床。其中主要產於破碎帶蝕變岩型、
石英脈型及火山-次火山熱液型,三者約占金礦總儲量的94%。
盡管我國金礦類型較多,找礦地質條件較優越,但至今還未發現像南非的蘭德型、原蘇聯的穆龍套型、美國的霍姆斯塔克和卡林型,加拿大霍姆洛型以及日本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火山岩型等超大型的金礦類型。
2.大型、特大型金礦床少,中小型金礦床多
根據「八五」期間承包勘探最終完成的情況看:大型、超大型礦床只佔9.58%、中型礦床數量佔24.55%、小型礦床數量佔65.87%。由此可見,我國金礦儲量規模在數量上,中小型礦床占絕對多數,大型礦床為數
不多,尤其是儲量超過50t的岩金礦,「七五」以前勘查的只有焦家、新城、三山島、團結溝、金廠峪,「七五」以後勘查的只有金山、鎮沅、玲瓏47.52號、東坪、東闖10處。其中,焦家金礦經補充勘探總儲量將達到
130t,成為我國第一個世界級的岩金礦床。
3.資源分布廣泛,儲量相對集中
我國金礦分布廣泛,據統計,全國有1000多個縣(旗)有金礦資源。但是,已探明的金礦儲量卻相對集中於我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其儲量約占總儲量的75%以上,其中山東、河南、陝西、河北四省保有儲量
約占岩金儲量的46%以上;其他儲量超過百噸的省(區)有遼寧、吉林、湖北、貴州、雲南;山東省岩金儲量達593.61t,接近岩金總儲量的1/4,居全國第1位。砂金主要分布於黑龍江,佔27.7%,次為四川占
21.8%,兩省合計幾乎占砂金保有儲量的一半。
4.金礦床中富礦少,中等品位多,品位變化大,貧富懸殊
以1996年黃金工業統計年鑒為根據,目前全國岩金出礦品位4.14g/t,砂金出礦品位0.169g/m3;在岩金礦床中<3g/t佔27%、3~6g/t佔56%、6~10g/t佔13%、10~20g/t佔4%。6g/t以下的中低品位礦床占
83%以上,而且呈逐年遞降趨勢。砂金礦床<0.15g/m3佔38%,0.15~0.25g/m3之間佔26%,>0.25g/m3佔34%。總起來看,我國岩金礦、砂金礦品位偏低,富礦儲量極少。
5.伴生金儲量佔有重要位置
我國伴生金儲量佔全國金礦總儲量的27.9%,絕大部分來自銅礦石,少量來自鉛鋅礦石,主要集中於江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五省約占伴生金儲量的67%,其中江西居第1位。
伴生金在我國佔有重要地位,其儲量所佔比例,大於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數,所以伴生金是中國金礦資源的一大特點。
6.金礦成礦時代廣泛,可以形成於各個地質時期
根據我國已知金礦成礦研究資料,可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成礦時期。根據原地質礦產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統計,前寒武紀金礦儲量佔56.4%,中新生代佔35.9%,古生代佔7.4%

Ⅳ  中國殼體構造與岩金礦分布

中國殼體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由於它原始的不均一性以及後來演化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遂使地域之間在時空的演化和運動上存在著差別。根據這些差別,可以劃分出組成地殼的胞體,即超級綜合性構造單元的殼體。

不同類型的殼體有不同的構造演化歷史,不同的構造單元組成,以及不同的地質構造作用等,因而它們各自都具有本身岩金礦的成礦分布特徵。

一、中國殼體構造分區及其特徵

中國陸地的殼體構造自東至西被歸屬為四個殼體,即東亞陸緣殼體、東亞殼體、中亞殼體和南亞殼體。而在中國南海最南端的部分地域則被歸屬於東南亞陸緣殼體。東亞殼體、和中亞殼體為亞洲復式殼體的原有殼體,其餘三個則是從岡瓦那古大陸分裂出來的殼體。

由於東南亞陸緣殼體為海區和小島,與岩金礦成礦關系不大,故在這里不予論及。

東亞陸緣殼體的西界線大致是沿中國東部大陸架與大陸坡的轉折線及其鄰近的深大斷裂帶,而與東亞殼體相接;東亞殼體與中亞殼體接觸界線是銀川-昆明深大斷裂帶;中亞殼體與南亞殼體的接觸分界線是班公湖-丁青-怒江一線的深大斷裂帶;南亞殼體、東亞殼體與東南亞陸緣殼體的邊界亦是一條深大斷裂帶。

(一)東亞陸緣殼體

位於我國大陸東南的陸緣海區,主要包括東海地窪區、南海地窪區、台西地窪區和台東地槽區等。台東地槽區為新生代地槽區,台西地窪區為中亞型地窪區。本殼體以古生代及其以後時代的地槽構造層分布廣而發育為特色,出露於台灣本島及鄰近島嶼。

(二)東亞殼體

中國東部歸屬之,是一個成熟度高、結構復雜、構造層發育齊全的大陸型殼體。它包括有十四個大地構造區:松遼、伊陝、四川三個地台區;內蒙、小興安嶺、興凱、南北、華北、華中、膠遼、滇西、雲貴、江南、東南十一個地窪區。

本殼體前地槽構造層(主要為太古宙地層)分布廣、且較發育,古陸核構造顯著。在構造演化史上,本殼體的地槽階段、地台階段和地窪階段的構造發展過程,都有著比較完整的反映,因此,地槽、地台、地窪三大基本構造層也十分發育,並且每個大地構造發展階段的構造作用、沉積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熱流作用和成礦作用等,均顯示明顯。

本殼體的構造發展特點為:①古前寒武紀地台構造發育,例如華北地區為古前元古宙地台,揚子地區為前寒武紀地台,東南地區有華夏古陸等;②現今仍存在著三個殘留地台區即松遼、伊陝、四川三個地台區;③中、新生代時,絕大部分地區進入地窪構造發展階段,目前已發展到余動期。均屬於華夏型地窪區。

(三)中亞殼體

中國西部歸屬之,包括阿爾泰至藏北廣大地域,有十個大地構造區:阿爾泰、准噶爾、齋桑、天山、南疆、昆侖、巴丹吉林、青甘、巴顏喀拉、藏北十個地窪區。

本地殼前地槽構造層主要分布於天山-塔里木一帶;地槽構造層分布廣泛,主要為加里東地槽構造層和海西地槽構造層;地台構造層不大發育;地窪構造層分布較普遍。

在構造演化史上,本殼體的地槽體制發育,構造岩漿活動激烈,以加里東地槽和海西地槽發育為特色,且大都為優地槽體制;本殼體所經歷的地台體制短暫,只在三疊紀經歷了相對較平靜的地台體制。有些地域甚至缺失地台階段,而直接由地槽階段跨入地窪階段;本殼體自中生代以來進入地窪構造發展階段,目前基本上處於初動期-激烈期前期發展,故各地窪區均屬中亞型地窪區。

由於本殼體古地槽體制發育,古地台體制短暫而微弱,且建造特徵表現不明顯,而地窪體制目前又只處於地窪構造發展階段的前期,其發展的表現程度遜色於東亞殼體,因此在探討中亞殼體內的構造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等時,常忽略了新體制或後來的地窪體制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而過於強調了古地槽體制所起的作用,這是今後應引起特別重視的問題。

(四)南亞殼體

中國藏南一帶地域屬之,包括雅魯藏布江地槽區、岡底斯地窪區和喜馬拉雅地窪區。

本地殼地槽構造層發育,直到現在還存在著新生代地槽區(雅魯藏布江地槽區);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台構造層亦比較發育。

新生代時,殼體內的地窪構造活動強烈。在地窪區的活動類型上,屬中亞型地窪區。

二、中國殼體與岩金礦分布

中國的岩金礦分布於中國東亞陸緣、東亞、中亞和南亞四大殼體內,而東南亞陸緣殼體至今未見報道有岩金礦分布,故本節只討論四大殼體的岩金礦分布規律。

(一)東亞陸緣殼體與岩金礦分布

本殼體除台灣等島嶼外,絕大部分為海區。殼體的地槽體制明顯,古地台體制不發育。缺乏典型的地槽型超基性岩建造,以及酸性花崗岩建造,可見殼體的「基性」程度高。

本殼體新生代火山活動強烈,其形成了極有價值的與火山岩有關的金礦床。本殼體岩金礦床成因類型主要有三種:①次火山熱液型金礦床,如金瓜石金礦;②石英脈型金礦,例如太白山、合歡山等金礦點;③含金斑岩銅礦,例如奇美礦床。其中以次火山熱液型金礦床最為重要,如所述的著名的金瓜石礦床即屬之。該礦床為特大型金礦床,位於台西地窪區內,金礦化主要賦存於更新世英安岩及中新世砂岩中。成礦時代主要為喜馬拉雅期。因此,該礦床在成礦大地構造類型上屬地窪型金礦床。

譚立平教授估測了台灣黃金礦產資源的總儲量(包括砂金),認為有7000t純金,其中6000t在中央山脈,1000t在金瓜石。

由以上可見,台灣省的金礦資源潛力良好,又見有特大型金礦,殼體的基性程度又高,看來找金的前景頗佳。

(二)東亞殼體與岩金礦分布

本殼體前地槽構造層(主要為太古宙地層)發育,以太古宇綠岩建造為主。該建造含多個金礦源層,金的豐度值也較高,且金易活化遷移,因此賦存於前地槽構造層內的特大型金礦床較多,如小秦嶺、夾皮溝、金廠峪、小營盤和棲霞等金礦即是。

本殼體元古宇地槽構造層十分發育,該層對金成礦有利,故賦存於其中的金礦床為數不少,如東風山、四道溝、萬古、沃溪和金山金礦床等。河台金礦等也屬之。

本殼體地台構造層發育,主要為前寒武紀的古地台體制和後加里東地台體制所形成,以碳酸鹽岩建造和砂頁岩建造為主,為微細浸染型金礦的形成,准備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賦存環境。

本殼體地窪型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強烈,一方面形成了與這種作用有關的金礦床;另一方面則對這種作用產生之前的所形成的金礦源層、金礦源岩、金礦(點)等加以改造、疊加、富化而形成多因復成金礦床。許多產於太古宙地層的金礦床以及產於地台構造層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如分布於滇黔桂金三角區的賦存於上古生代地台構造層的微細浸染型金礦),一般都具有中生代的同位素年齡值,其原因就在於此。

在中國,產於地窪構造層中、並且具有工業價值的沉積礫岩型金礦床,僅只分布於本殼體內,如東北地區的小金山、北排子等礫岩金礦床。

本殼體的金成礦特色還有就是與地窪型中、新生代鹼性岩類有關的金礦和與地窪型中生代中酸性陸相火山活動有關的金礦比較發育,前者如河北東坪、雲南北衙等金礦,後者如江西虎圩、遼寧奈林溝和紅石金礦等。

本殼體在金成礦上還產生有比較少見和罕見的屬於地窪型金礦的金礦類型,如內蒙的與偉晶岩有關的大型金礦床,廣東的碳酸鹽-鈉長石岩型金礦床。

(三)中亞殼體與岩金礦分布

本殼體前地槽構造層出露不多,主要見於庫魯克塔克-敦煌-阿拉善一帶。庫魯克塔克區的新太古宇托格雜岩是金的富集層位;在敦煌群中見有與變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有關的小宛南山金礦床;在阿拉善地區分布有與太古宙綠岩體有關的變質熱液型金礦。與東亞殼體相比,本殼體賦存於前地槽構造層或太古宇綠岩帶的金礦,無論在規模大小和數量上,均十分遜色。但是,一般而言,前地槽構造層分布區是有利的金成礦地域,所以今後一定要加強在本殼體的太古宇綠岩帶尋找剪切帶糜棱岩型、斷層破碎帶型和構造蝕變岩型的(超)大型金礦的工作。

本殼體古地槽體制發育,地槽構造層廣布,並具多層位金礦源層,地槽型金礦源岩也十分發育,因此本殼體地槽型金礦成礦作用強烈。

本殼體地槽型金成礦特色是與超基性岩類關系密切,如殼體內一些與超基性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本身就是一個(特)大型金礦床,金川、德爾尼、喀拉通克等礦床即是。

本殼體與地槽型海相火山岩有關的金礦十分發育;如新疆的金山溝金礦、青海的下溝金礦、甘肅的馬庄山金礦、四川的呷村金礦床和藏東的朱巴龍金礦等。

在本殼體海相火山岩型金礦中,又以與基性火山岩有關的金成礦為其突出特點。這種類型的金礦見於新疆的齊依求和薩爾托、青海的松樹南溝和紅溝等地。

中亞殼體內微細浸染型金礦亦發育,主要見於甘、川地區。規模達(特)大型的礦床較多,如東北寨、拉爾瑪、馬腦殼等金礦床。賦礦的基本構造層多為地槽型構造層,這一點與東亞殼體內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的主要賦礦基本構造層有異,因為後者為地台構造層。但是在成礦大地構造類型上,均屬於地窪型金礦。

前文述及,本殼體自中生代以來即已開始進入了地窪構造發展階段,該階段的金成礦作用,隨著金礦地質工作的深入,顯得愈來愈重要,如甘肅北山、西秦嶺、可可西里、川西、藏東等地域的中、新生代金成礦作用就十分重要,該成礦作用主要與地窪型構造岩漿活化作用有關。

(四)南亞殼體與岩金礦分布

歸屬於南亞殼體的藏南一帶區域,產金歷史悠久,但成型者少,儲量有限,這反映出該殼體金礦前景還有待進一步查明。實際上,近年來在岩金礦找礦上也取得了一些可喜進展,如在西藏日喀則地區所發現的洞嘎含金硅化破碎帶型的岩金礦,可達大型規模。

本殼體砂金礦豐富,但岩金礦卻發現少,依目前資料,主要見有與地窪階段燕山晚期—喜馬拉雅期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金礦點,以及與地槽型超基性岩有關的金礦化。

本殼體具有尋找金礦的巨大潛力。

Ⅵ 什麼樣的土壤會生成金礦

沒有會生成金礦的土壤。

Ⅶ 金礦成礦的地質背景條件

北祁連山地區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構造環境的特徵與其演化、成礦物質的來源與控礦因素等條件是否具備,則是金礦成礦過程能否得以完成的基礎。因而認真分析這些重要基礎問題,查明成礦背景條件乃是十分必要的。

1.成礦區域的大地構造位置

北祁連山金成礦區域涉及的主體范圍為通常所說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是早古生代優地槽或裂谷-島弧體制階段演化的結果。由於它佔有華北古陸南緣的特定時空位置,古地殼的不穩定性和構造的活動性,決定了北祁連山地區成為早古生代的造山帶,並經後續多階段的構造演化至今,無不疊加有深深的烙印。來自東方的環太平洋構造域和來自西南的特提斯構造域相比,後者的影響較為突出。印度板塊的不斷向北俯沖,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則不斷地遭受著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褶皺期構造運動旋迴的影響,新構造運動、地震災害頻繁,熱泉成礦活動多見,均表明北祁連山成礦域具有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這對金礦的成礦來說,尤為重要。

2.成礦區域的地質環境

北祁連山成礦域是在元古宙原始地殼沿古河西系構造裂陷發生,經過裂谷、大洋化、島弧階段的建造期

;俯沖、碰撞階段(O—D)的造山期階段以及進入上疊盆地(C—T)、盆-山構造(J—現代)等陸內造山階段的改造期。從北祁連山復合造山帶的演化歷史來考察,可歸納出以下諸多的地質構造環境特徵:

1)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分布特徵

寒武—奧陶紀海相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的廣泛分布,表明裂谷-島弧環境火山活動強烈,除大規模造岩的同時,並把上地幔、下地殼的貴金屬、多金屬等造礦元素藉以有利的構造途徑和各種狀態的載體有可能運移到地殼的淺表部。隨著不同的演化階段,建造了雙峰式鈣鹼性—偏鹼性的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和准同期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寒武紀裂谷期);以基性為主體的細碧-角斑岩系和准同時的鐵-銅-硫成礦系列(奧陶紀島弧期);超基性—基性岩帶集中分布的蛇綠岩雜岩帶,具有洋脊洋島拉斑玄武岩系特徵,是洋脊裂谷、島弧裂谷深切洋殼重熔的結果,在洋盆閉合碰撞過程中,洋殼殘片仰沖所致。在青海境內,走廊南山南坡黑河斷裂以北西起邊麻溝東至白柳溝一帶中晚寒武世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岩系分布廣泛,酸性火山穹窿(短背斜)控制著白銀廠-小鐵山式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成群成帶分布。托來山西起龍孔大坂東至扎麻什克東溝一帶以早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為主的火山-沉積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帶相伴發育,是蛇綠岩帶分布的主要地段。除鉻鐵礦(玉石溝)、石棉(雙岔)、玉石(玉石溝)等礦產與超基性岩直接相關外,還有銅-鋅型硫化物礦(陰凹槽)、鐵礦(大水溝、小水溝)銅-金礦(大二珠龍)、金礦(紅土溝—川刺溝)等系列分布。

除托來山蛇綠岩雜岩帶外,走廊南山北坡亦有島弧擴張脊的蛇綠岩套發育,主要分布在甘肅境內,而在托來山南坡延至紅溝、大坂山地區,雙峰式細碧-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及基性—超基性岩亦有出現,早期有學者認為紅溝銅礦可與產有塞普勒斯型銅礦的洋脊蛇綠岩套環境相類比。近期夏林圻、夏祖春等(1996)認為在晚奧陶世是被動大陸邊緣新生裂谷環境;但筆者認為不排除在晚奧陶世北祁連洋擴張的停止,有可能往南側俯沖,原被動大陸邊緣活化具有類島弧環境的特徵。紅溝含礦火山岩系仍可能是大洋閉合、碰撞過程,由北向南逆沖拼貼,推覆於前寒武紀變質岩基底之上。

2)多階段岩漿-構造演化與不同構造型式對成岩成礦過程的控制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在元古宙至早古生代,已是處於中朝—塔里木陸塊南緣,即阿拉善、柴達木等兩地塊間的構造活動環境,該區內前寒武紀基底微地體的存在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漿活動的記錄表明這一點,但其主要演化階段應為古生代。在早古生代經歷了優地槽的發展歷程;以板塊運動而論,經歷了陸內裂谷—洋脊擴張—島弧俯沖—大洋消減,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早期碰撞造山。目前所見走廊南山北坡復向斜、走廊南山南坡復背斜,托來山復向斜的三分格局顯示了北祁連山中西段的整體特徵。溝-弧-盆體系的記錄表明不同的構造環境分布著火山岩、岩漿岩各異的岩漿岩帶,如中—上寒武統雙峰式火山岩系主要分布在走廊南山南坡黑河—祁連河以北的復背斜帶;早—中奧陶世基性火山岩系、基性—超基性岩帶(或稱蛇綠岩雜岩帶)主要分布於上述中間復背斜帶南、北兩側復向斜帶。相應的花崗岩漿的侵入活動沿走廊南山北坡、托來山南坡區域邊界深大斷裂帶發育。在青海境內較大的中酸性侵入岩體主要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與中祁連山分界轉換部位分布,在火山岩、火山-沉積岩系分布區內,除小規模的中酸性岩株、岩脈外,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顯示並不強烈。

晚古生代天山、秦、祁、昆等復合造山帶的形成,對中國大陸的拼合及最後轉入陸內造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的基底上,經過石炭一二疊紀上疊盆地的發展階段,由海相、海陸交互相向陸相過渡,晚古生代含煤沉積經過晚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斷-褶運動,沿區域構造線NW—SE向呈斷陷盆地展布,相應的岩漿侵入活動並不強烈。從中生代至新生代進入盆山發展階段,形成現今的地質結構面貌,盆山體系展示了復合造山帶發生、演化的歷史記錄,成岩、成礦時空分布的相應規律,為探索金的成礦地質環境提供了信息。

3)區域岩石地球化學特徵

北祁連山地區曾進行過區域化探掃面和部分點上的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資料,目前因資料未能收集齊全,也沒有經過統計和綜合整理,這里僅就少量的資料,粗略反映本區部分岩石地球化學場特徵。根據1:20萬野牛台幅和祁連幅少量岩石測量資料反映,有以下特徵:

①Au元素在中寒武統地層中有明顯富集趨勢,其富集系數最高為2.8;②Au元素在閃長岩內富集,其富集系數為 2.0,稍次在斜長花崗岩內富集系數為1.7;③與金密切相關的元素 As、Sb在奧陶系地層和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較高。As元素在奧陶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1.7,其次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為1.5;Sb元素在志留系地層中富集系數最高為2.1,在奧陶系地層中為1.5。

根據1:5萬達郎農飼隊幅和祁連縣幅,岩石測量資料統計計算結果見表5-1。

表5-1達郎農飼隊幅、祁連幅岩石含金性統計結果表

金元素主要富集於中寒武統絹雲母石英片岩中,其Au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最高,離差大。在副變質岩和寒武系、奧陶系各類火山岩中,盡管Au平均含量不算很高,但離差較大,反映Au元素在上述地層岩石中易於局部富集。

圖5-1、5-2、5-3等主要表明了白銀廠-小鐵山式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含礦火山岩系若干元素組合的地球化學場特徵。海相火山岩區噴氣-火山成因類塊狀硫化物礦床主要為銅、鉛、鋅等銅-多金屬礦床;但一般均含貴金屬元素伴生礦產,且以金、銀為主體。含礦火山岩系及其相應的多金屬、貴金屬礦床所對應的區域地質環境和地球化學場不僅是多金屬礦床的成礦背景,亦是共伴生Au(Ag)礦產的成礦背景。雖在時間維上前者為早,後者從准同時延至後期改造疊加階段,但在空間維上兩者往往緊密相依,賦存於同一含礦岩系、同一構造部位、同一構造-岩性-礦化蝕變帶內。原來的噴氣沉積成因的塊狀硫化物礦化帶、礦床、礦體不僅構成金(銀)礦初步富集的載體,而且事實上構成了貴金屬的物質來源,即礦源層。

圖5-1白銀廠礦田及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微量元素含量曲線(據鄔介人等,1994)

①—區域圍岩;②—基性火山岩;③—中基性火山岩;④—酸性火山岩;⑤—含礦岩系;⑥—近礦圍岩

將白銀廠礦田及其小外圍區域岩石、含礦岩系與近礦圍岩的若干金屬元素按其序號排列作出了含量對比曲線(圖5-1),其總體特徵反映了銅、鉛、鋅的高豐度值,其中含礦岩系近礦圍岩更為突出。雖然曲線中缺少Au、Ag等連結點,但一般與Au、Ag礦化有關的Cu、Pb、Zn組合和As、Sb、Bi、Hg指示元素異常相伴出現。無疑構成了伴共生金礦地球化學場的有利特徵。

圖5-2白銀廠礦田各礦床和礦化帶主金屬元素分布特徵(據鄔介人等,1994)

1—折腰山;2—火焰山;3—四個圈;4—小鐵山;5—銅廠溝;6—拉牌溝

對比白銀廠礦田主元素在諸礦床或礦化帶的分布特徵,表明諸礦床的礦化度(Cu+Pb+Zn)曲線與貴金屬的Ag曲線基本一致。折腰山、小鐵山礦床規模大,Ag與主元素(Cu、Pb、Zn)正相關。銅-多金屬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礦石一般認為是噴氣沉積產物,礦石是「特殊」的岩石。折腰山、小鐵山礦的伴生型金礦、銀礦儲量可達大、中型金、銀礦規模。對金、銀而言,其地球化學行動與銅、鉛、鋅元素相似而有差異;因而多金屬礦床、礦化帶、礦石亦是伴生型貴金屬金、銀礦產的礦源層、就位空間與礦化蝕變圍岩;同時亦是共生型以至獨立型金、銀礦床的就位空間。

白銀廠區域岩石、礦床主金屬元素原生暈比值與折腰山、火焰山Cu-Zn型礦床、小鐵山Zn-Pb-Cu型礦床主元素金屬儲量比三角圖表明區域岩石、礦床(區)和礦床儲量等三者三步變化趨勢。說明火山岩系和諸礦床(區)相對集中於Zn-Pb-Cu型的分布區域內,前者較分散,後者顯示集中的趨勢;以折腰山、火焰山礦床和小鐵山礦床而言,主元素儲量比向兩極分散,前者接近Cu端員點Cu(Zn)型域,後者更接近Pb-Zn型域。在白銀廠礦田兩類礦床Cu、Pb、Zn的集中過程中,相伴的金、銀元素必然得到初步的富集,後期因素的疊加改造有可能引起金、銀元素的再遷移再富集,加富老礦體,產生新礦體。

3.成礦前的控礦因素與物源的准備

從北祁連山復合造山帶區域地質背景和基本成礦事實出發,以最新金礦成礦理論為指導,來總結本研究區金礦類型及其控礦因素,不難顯示其各自的重要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構造」因素在金成礦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板塊構造體制控制著北祁連山裂谷-島弧系的發生、發展以及大洋板塊的不斷消減直至碰撞造山。區域大斷裂一般都是超殼斷裂,往往控制著岩漿的上侵通道、火山活動中心與盆地的沉積,不同板塊的接合帶、俯沖消減帶、碰撞帶都經歷了熱動力變形變質過程。巨大的韌性、韌脆性剪切帶、強片理化構造破碎帶為深源成岩成礦物質轉移至地殼的淺表部提供了通道。更低級序的構造可直接為成礦提供就位空間。研究區內的黑河斷裂帶具有長壽性質,在早古生代控制著雙峰式火山岩帶的分布及洋脊型蛇綠岩帶和島弧俯沖雜岩帶的分布,在晚古生代控制著石炭—二疊紀的上疊盆地沉積及盆地的發生與發展,在中、新生代還控制了黑河流域砂金、砂鉑礦的分布。其兩側的次級斷裂、韌性、韌脆性剪切帶、片理化帶、斷層破碎帶等強構造蝕變帶的擴容作用為成礦元素遷移、礦液的富集、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環境。

圖5-3白銀廠礦田區域圍岩、近礦圍岩及礦床主金屬對比(據鄔介人等,1994)

1—區域圍岩;2—基性火山岩;3—中—基性火山岩;4—酸性火山岩;5—含礦岩系;6—近礦圍岩;7—折腰山,8—火焰山;9—四個圈;10—小鐵山;11—銅廠溝;12—拉牌溝;13—折腰山和火焰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14—小鐵山礦床Cu、Pb、Zn(儲量)比值

(2)在岩石圈的構造演化過程中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可產生不同的岩(礦)石系列,代表著一定的物質環境,亦可稱之為一定的地球化學場,構成成礦的物質基礎。北祁連山海相火山岩系特別發育,基性—超基性岩體的成帶分布表明下地殼上地幔物質上遷,造岩亦造礦。在中一晚寒武世、早奧陶世裂谷島弧帶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的酸性端員構成火山噴氣成因類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白銀廠-小鐵山式)的主岩。賦礦的黃鐵絹英蝕變岩帶同時亦是共(伴)生金、銀的富集場所;在托來山北坡蛇綠岩雜岩帶以及托來山南坡扎麻什東溝腦—大坂山口晚奧陶世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系中可形成銅-鋅型硫化物礦床(陰凹槽、紅溝),亦是共(伴)生金、銀富集的場所和金、銀成礦物質獲初步富集後經疊加、改造再富集的地球化學背景場。

上述構造因素、火山岩漿因素是主要的控礦因素,前者為主導後者為基礎。其次,前寒武紀基底變質岩系與後寒武紀的中酸性岩漿侵入活動對金礦的成礦具有重要影響,如北祁連山褶皺帶內的基底變質岩地體、托來山南坡與中祁連陸塊分界深大斷裂帶兩側基底變質岩系的金源和古生代及其以後的岩漿侵入活動,為該地區增加了成礦的有利因素。中鐵目勒—柯柯里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蝕變岩型金礦化帶和巴拉哈圖—茶汗河一帶的金礦床(點)可能與之有重要關系。

Ⅷ 喀斯特地貌有金礦

這個時候不一定喀斯特地貌是由於鹽水水的侵蝕而造成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說礦藏的話也不專能根據這個屬來判斷因為很多地方像中國的很多南方因為水汽充足所以coming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比較廣泛但是分布廣泛並不代表他就一定有情況不同的區域才能找到新的地方的

Ⅸ 金礦成礦構造背景

一、有關成礦構造背景的主要觀點

關於膠東礦集區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前人已進行過較多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認識,主要觀點有:

1) 中生代陸陸碰撞造山過程的擠壓向伸展轉變體制 ( 陳衍景等,1992,1994; 王德滋等,1998; 胡受奚等,1997; Chen et al. ,1998; Zhai et al. ,2001,2002; Yang et al. ,2003; Mao et al. ,2003; Zhou and Lu,2000; Zhou et al. ,2002) ;

2) 古太平洋板塊俯沖體制或其遠程效應 ( Sillitoe,1989; 陳衍景,1986; Qiu et al. ,2002) ;

3) 地幔柱活動 ( Wang et al. ,1998; 孫景貴等,2000) ;

4) 郯廬斷裂多期活動 ( Xu et al. ,1987; 杜樂天,1996) ;

5) 早前寒武紀克拉通化作用 ( 沈保豐等,1994; 王義文,1996) ;

6) 陸陸碰撞造山作用是導致金礦形成的主導因素 ( 陳衍景等,2004) ;

7) 非造山帶型金礦 ( 翟明國等,2004) 。

二、中生代構造體制轉化事件

中國東部濱太平洋構造域是巨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域的組成部分,是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結合帶,它先後經歷了古生代東亞古陸及其東部古大陸的形成,早中生代的擠壓改造,晚白堊世至中漸新世的拉張聚斂,中漸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擴張斷陷和晚上新世至全新世的俯沖沉降的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形成了復雜的地質構造格局 ( 李廷棟等,2002) 。膠西北礦集區位於濱太平洋構造域中,中生代經受了多次構造體制轉換事件影響,導致了對金礦成礦構造背景認識的多樣化。中生代主要的構造體制轉化演化包括:

1)中三疊世古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導致蘇魯造山帶形成,發生超高壓變質作用(228±2Ma,李曙光等,1997);

2)侏羅紀伊佐奈岐板塊(Izanagi)由慢速俯沖轉為快速俯沖(140Ma),引發郯廬斷裂大規模左行滑移(徐貴中等,2001);

3)早白堊世中國東部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殼拆沉,引起軟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減薄(朱光等,2001),引發大規模岩漿活動和區域應力場性質轉變(鄧軍等,2004)。

三、中生代岩石圈減薄的時間和證據

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總體表現為陸內伸展和與地幔隆起相伴的大規模岩石圈減薄,及由EW向到NNE向的盆嶺格局重組。對華北東部中生代構造格局研究表明,從岩石圈深部物質上涌開始到地殼淺表層響應為止,都記錄了華北早中生代所經歷的構造體制轉折的重大變革(邵濟安等,2000)。中生代岩石圈減薄在膠東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其主要地質證據包括:

1)地殼隆升。膠東白堊紀萊陽群直接不整合覆蓋於基底變質岩系之上,說明自三疊紀蘇魯造山帶形成以來該區一直處於隆升狀態,由於強烈隆升,使巨厚的古生代沉積物完全被剝蝕,並且缺失了三疊紀和侏羅紀沉積。地殼隆升的峰期形成中國東部燕山期古高原。早白堊紀晚期,出現岩石圈伸展減薄,形成盆地和廣泛的岩漿活動。因此,可以說本區前期地殼隆升為後期岩石圈減薄奠定了基礎。

2)大規模強烈的岩漿活動。膠東地區中生代發育有40餘個花崗質侵入岩體,岩漿岩出露總面積占膠東地區陸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岩漿岩如此大面積出露和廣泛分布,標志著本區發生了大規模強烈的岩漿作用。從而說明中生代膠東地區地幔處於明顯上隆狀態,並使古老的結晶基底變質岩系在一定深度內被迅速加熱,發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大量花崗質岩漿。大規模岩漿作用產物是記錄軟流圈抬升、岩石圈減薄及地殼伸展的最有力證據(徐貴中等,2001)。

對於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的時代,有從侏羅紀,以及從約140~120Ma開始的不同意見,但多數研究者認為最主要的峰期在130~110Ma之間。最近,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限定了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和岩石圈減薄的時限,總的認為,華北東部構造體制轉折的時限始於160~140Ma,結束於110~100Ma,峰值是120Ma(翟明國等,2005)。對山東中生代岩漿岩同位素年齡數據統計表明:岩漿岩同位素年齡介於250~60Ma之間,形成3個年齡集中段:230~200Ma、160~140Ma和135~90Ma,指示山東省經歷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岩漿活動階段。其中白堊紀岩漿活動規模最大、分布最廣,峰值年齡約為120Ma,說明膠東岩石圈減薄在白堊紀達到峰期。

膠東地區許多燕山期花崗岩類為高鍶花崗岩,具有與埃達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學特徵。埃達克質成分岩石的形成需要很高的溫度(850~1150℃)和壓力(1.0~4.0GPa),形成於板塊消減帶或加厚的下地殼底部。根據中國東部情況,具有類似於埃達克岩特徵的中酸性高鍶侵入岩的形成不大可能與板塊俯沖有關,應當是板內環境的(翟明國等,2005)。推測主要源於加厚的陸殼底部下地殼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張旗等,2003)或者下地殼拆沉熔融和地幔混染過程(肖龍等,2004),研究表明,垛崮山高鍶花崗閃長岩源區應是介於高壓麻粒岩相至榴輝岩相的基性下地殼,厚度>40km。花崗岩岩漿活動的演化過程指示,膠東中生代重大構造轉折前期以出現大量高鍶花崗岩為特徵;大約在115.4~90Ma,區域地殼基本減薄到正常厚度(35~40km),此時以出現嶗山鹼性花崗岩為特徵。

膠東地區白堊紀火山活動強烈,青山群火山岩的成因被認為與受過強烈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有關(王德滋等,1996)。王氏群史家屯玄武岩來源於虧損的地幔源區,由軟流圈和新生岩石圈地幔分別部分熔融產生的熔體相混合而成(閆峻等,2005)。由形成於120Ma左右以來源於岩石圈地幔源青山群為代表的中基性火山活動轉化為以來源於軟流圈源王氏群(史家屯玄武岩)為代表的基性火山活動,這一演化過程指示了岩石圈減薄過程的發生和結束。

3)大范圍斷陷盆地的形成。膠萊盆地是位於蘇魯折返帶和膠北隆起之間的中生代盆地,其分布面積占魯東地區總面積的近1/2,被白堊紀河湖相碎屑沉積和火山物質所充填,沉積厚度最厚達近萬米。盆地夾持於沂沭斷裂帶和五蓮-青島-即墨-牟平斷裂帶之間,是在NE-NNE向斷裂控制下形成的斷陷性質盆地。根據均衡補償原理,斷陷盆地的發育和廣泛的火山噴發作用,必然是地幔上隆和岩石圈減薄作用的結果。

4)幔源岩漿證據。早古生代時期,魯西發育了來自幔源並攜帶深源包體和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對含金剛石金伯利岩的研究表明,該區古生代存在一個冷而厚(達200km)、具典型大陸克拉通型地幔的岩石圈(Meyer H O A et al.,1994; Harris J W et al.,1994)。對膠萊盆地晚白堊世玄武岩中幔源包體的研究表明,該區晚白堊世時岩石圈厚度大約為60~70km,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性質(閆峻等,2005)。上述幔源岩石學研究證明,自古生代至中生代時期,魯東地區岩石圈經歷了明顯的由增厚至減薄的轉化過程,岩石圈減薄了至少100km。

四、膠東金礦爆發成礦作用與中生代岩石圈減薄有關

膠東大規模、短時限、高強度的金礦成礦作用,被中國科學家稱為中生代成礦大爆發或金屬異常巨量堆積。陳衍景等(2004)將前人對金礦成礦構造背景的認識總結為4種端元性誘因觀點,即:陸陸碰撞、太平洋板塊俯沖、地幔柱活動、郯廬斷裂活動。鑒於金礦並非沿郯廬斷裂分布或以郯廬斷裂為中心分布、金礦的成礦時代與郯廬斷裂活動時間不一致等原因,否定了金礦與郯廬斷裂的因果關系;由於膠東中生代不發育強烈的基性—超基性岩漿活動,也未見大量幔源物質加入等特點,認為地幔柱活動不是金礦形成的主導因素;根據中國東部重要成礦帶垂直於俯沖帶、與膠東鄰近的膠南、江蘇缺乏同期同類礦床、環太平洋成礦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等證據,認為大洋俯沖亦非主導因素。

綜合全球有關金礦床的資料,Goldfarb等(2001)和Groves等(2003)發表了著名的造山帶金礦論述,提出了與造山帶有關的金礦在全球范圍和從中太古代和整個顯生宙地質時期有廣泛的分布和周期性。Goldfarb等(2001)同時將膠東金礦歸為造山帶型金礦,國內一些地質學家也將膠東金礦歸為造山帶型金礦(毛景文等,2003;陳衍景等,2004)。膠東金礦主成礦期年齡為122~113Ma,李曙光等(1996)提出蘇魯-大別超高壓變質帶的碰撞時間約在250~230Ma,至180Ma超高壓變質岩折返至中地殼水平,這一過程應該已經完成了碰撞造山帶從擠壓到伸展的漫長的造山過程,58~67Ma之後的地殼運動應是一個新的獨立的構造體系,否則,一個造山旋迴的碰撞過程經歷超過100Ma的長時間演化是難以解釋的,這說明金礦的形成時間與印支期末的中國古大陸拼合時間是聯系不起來的。

膠東金礦的控礦熱力學條件是中生代岩漿,金礦產出與中生代花崗岩密切相關。膠東地區花崗岩已識別出三疊紀造山晚期—碰撞後高鉀鈣鹼性花崗岩類、侏羅紀大陸弧高鍶花崗岩類和白堊紀活動大陸邊緣高鉀鈣鹼性和橄欖安粗岩系列花崗岩類(宋明春等,2008)。顯然,三疊紀花崗岩類是與造山運動有關的花崗岩,侏羅紀花崗岩可能受華北與揚子板塊後碰撞遠程效應的影響,而白堊紀花崗岩類則與三疊紀造山作用沒有明顯關系,其形成的構造環境是具有弧後拉張性質的活動大陸邊緣。膠東金礦在時間和空間上與白堊紀早期花崗岩類最為密切,同樣說明膠東金礦的形成與華北和揚子板塊之間的碰撞造山作用是不相關的。

金礦主成礦期年齡與白堊紀岩漿活動的峰值年齡一致,略晚於郭家嶺花崗岩的形成時代,早於嶗山花崗岩的年齡,與偉德山花崗岩及同期的中基性脈岩的形成時代最接近。這一時段正是膠東岩石圈減薄的時期,金礦大規模形成之時恰與岩石圈減薄的峰期吻合,指示膠東金礦爆發成礦作用與中生代構造轉折和岩石圈減薄有關,這一認識已被許多研究者所注意(陶奎元等,1999;毛景文等,1999;鄧晉福等,1999;翟明國等,2004)。華北東部中生代構造轉折和岩石圈減薄的結果之一,是大規模的陸殼特別是下地殼重熔活化和岩漿活動、殼幔物質大比例的交換和混合、流體作用異常活躍,形成了一個岩漿-流體-成礦系統。早白堊世金的突發式集中成礦與地幔物質-能量強烈上涌、岩石圈快速減薄、下地殼大面積置換、大規模火山噴發、地殼顯著伸展和郯廬斷裂大規模走滑顯然形成於統一的地球動力學過程。這一罕見的陸內動力學過程,已經引起地學界的高度關注,可能的假說包括太平洋板塊俯沖的遠程效應、鄰近塊體的綜合作用、中央造山帶大陸深俯沖後的陸內應力場調整、大規模區域性旋轉剪切構造作用、地幔柱構造、岩石圈拆沉或根柱構造等(翟明國等,2004)。考慮華北東部的構造轉折過程,周邊構造域的相互關系和貢獻可能是造成這一動力學過程的主要因素。在侏羅紀中—晚期,中國陸塊(華南-華北-蒙古)與西(南)部的特提斯洋閉合,北部的西伯利亞與中國陸塊碰撞,以及東(南)部的古太平洋(?)或特提斯閉合,在這些鄰近塊體的共同作用下,當周圍擠壓後應力鬆弛時,引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深部地幔大規模隆起和地殼大規模伸展(翟明國等,2004;鄧晉福等,1996)。

蒙陰青山群火山岩的39Ar-40Ar同位素年齡為124.3±0.6Ma~114.8±0.6Ma(邱檢生,2001)、Rb-Sr同位素年齡為119.6±3.7Ma(邱檢生,1996),五蓮青山群火山岩的39Ar-40Ar同位素年齡為109.9±0.6、108.2±0.6Ma(邱檢生,2001),膠州青山群火山岩的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為106±2Ma、105±4Ma和98±1Ma(凌文黎,2006)。可見,青山群的形成時代與金礦成礦年齡接近。一般認為青山群是陸內裂谷環境火山噴發的產物,因此斷定金礦化與盆地周邊青山期拉張環境下的火山-岩漿活動有聯系。這有力地說明了膠東地區晚燕山期(約120Ma)這一區域構造調整和轉換、岩石圈強烈減薄的重要時期,也是發生金礦大爆發的有利時期。

Ⅹ 什麼地理環境有金礦

所謂金礦的抄來源有很多種,如果是從一級來源說的話,應該可以說多是由硅酸晶格的結構分子或熱液將金原子帶到地表,因此常形成金的熱液礦脈.其他形成金礦的原因還有很多種,例如經過風化作用所聚集的高濃度金,如水流,風力等都有可能形成金濃度上升的區域.目前採集的技術應該在2ppm 以上就可以稱為具開采價值的金礦,當然會隨金價、礦體大小及當地投資金額等而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