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沉管法適宜什麼地質

沉管法適宜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7 04:30:35

Ⅰ 盾構法施工隧道有哪些

盾構法施工隧道有如下:
在松軟含水地層、地面構築物不允許拆遷,施工條件困難地段,采內用盾構法施工隘道容能顯示其優越性:振動小、雜訊低、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對沿線居民生活、地下和地面構築物及建築物影響小等。盾構法修建的區間隧道襯砌有預制裝配式襯砌、預制裝配式襯砌和模注鋼筋混凝土整體式襯砌相結合的雙層襯砌以及擠壓混凝土整體式襯砌三大類。

Ⅱ 沉管法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已用於排水管道工程。第一條用沉管法施工成功的是美國波士頓的雪莉排水管隧洞,於1894年建成,直徑2.6米,長96米,由6節鋼殼加磚砌的管段連接而成。20世紀初葉,開始用於交通隧道,1910年美國建成了第一條底特律河鐵路隧道,水下段由10節長80米的鋼殼管段組成。至1927年,德國於柏林建成了一條總長為 120米的水底人行隧道。採用沉管法修建的第一條水底道路隧道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與阿拉梅達之間的波西隧道,建成於1928年,水下段長744米,使用12節62米長的管段。它是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其外徑為11.3米。該隧道採用圓形的雙車道斷面等許多重要特點,成了美國後來用沉管法的楷模。但從1930年建造的底特律—溫莎隧道起又採用了鋼殼製作的管段,而將其橫斷面的外形改為八角形。
沉管法修建水底隧道一個明顯的進步,是1941年在荷蘭建成的馬斯河道路隧道。管段用鋼筋混凝土製成矩形結構,內設4車道並附設自行車和人行的專用通道。管段斷面為24.8×8.4米,外面用鋼板防水,並用混凝土作防銹保護層。因管段寬度大而創造了噴砂作墊層的基礎處理方法。在歐洲由於向多車道斷面發展,都採用這種矩形的鋼筋混凝土管段,為第二代沉管隧道奠定了基礎。
50年代以後,由於水下連接技術的突破──採用水力壓接法,並應用橡膠墊圈作止水接頭,沉管法被廣泛採用,並隨之較快地發展。60年代後期,又出現了不設通風道,又無通風機房的第三代沉管隧道。由於管段斷面相應縮小,有利於提高沉管法的施工效益。丹麥於1969年建成的利姆水道隧道,即為這一型式應用的第一例。
中國台灣省高雄市的過港隧道於1984年通車。穿越主航道的水下段用6節120米的沉放管段組成,為4車道矩形斷面。70年代初期,在上海市金山和廣東省等地,用沉管法修建了多條水工隧洞。
沉管法也應用於建設地下鐵道隧道。1960年開始施工的荷蘭鹿特丹市地下鐵道隧道工程即為一例。

Ⅲ 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及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有哪幾種各自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地下車站及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有明挖法、蓋挖法、暗礦山法、沉管 法、盾構法等。明挖版法:適用地下線權路在地下幾米深時,一般車站施工用明挖法的 比較多,早期的地鐵區間施工也用此法;蓋挖:當地鐵經過城市的鬧市區、交通主幹道下面 時,為盡快恢復城市地面交通、保護兩側建築物的穩定,選擇蓋挖法是十分必要而且合理的; 礦山法:在地質層水較多,不能用盾構法施工的區間用礦山法,沉管法:是在水底建築地鐵隧 道的一種施工方法。盾構法則適用於各種地質條件,但造價較高,適用於小型車站

Ⅳ 沉管法的基礎處理

處理沉放管段基礎的目的是使溝槽底面平整,而不是為了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在水下開挖的溝槽,其底面凹凸不平,如不加以整平,管段沉放後會因地基受力不均勻而導致局部破壞,或因不均勻沉陷而開裂。為了提高溝槽底面的平整性,至今絕大多數建成的水底隧道採用墊平的方法。早期大多採用一種在管段沉放之前先鋪砂石作為墊層的先鋪法。它是在作業船上通過卷揚機和鋼索操縱特製的刮鋪機或鋼犁,沿著溝槽底面兩側設置的、具有規定標高和坡度的導軌,將放下的墊料往復刮平。該法缺點較多。另一種墊平的方法為後填法。即先將管段沉放在溝槽底上的臨時支座上,並使管底形成一定的空間(管段底板內預設液壓千斤頂,在定位時可以頂向支座,調節管段高程),隨後用墊層材料充填密實。後填法中最早用的是灌砂法,僅適用於底寬不大的船台型管段。
40年代初創造成功的噴砂法,適用於寬度較大的大型管段。從水面上用砂泵將砂水混合料通過伸入管段底下的噴管向管底空間噴注,使形成一厚實均勻的砂墊層,噴砂作業須設專用台架和一套噴砂與回吸用的 L形鋼管。噴砂開始前,可利用它清除溝槽底上回淤土或塌方土。噴砂完畢,隨即松開定位千斤頂,利用管段重量將砂墊層壓實。這一基礎處理方法在歐洲用之較多。沉管法
70年代日本用沉管法建造東京港、衣浦港等水底隧道時,採用了壓漿法、壓混凝土法等管段基礎處理的新技術。

Ⅳ 沉管法結構與盾構法隧道結構相比有何優缺點

礦山法投抄入小,造價低,但只適合襲土質較好的城市地區和山嶺隧道。另外目前中國在建的兩個跨海隧道廈門翔安隧道和青島膠州灣隧道也是在海底以下較深的硬岩層上進行礦山法掘進。

盾構法投入大,造價高,適合淤泥質等土質差的城市地區和過江隧道。

Ⅵ 隧道施工中什麼叫明挖法什麼叫礦山法什麼叫沉埋法什麼叫盾構法

明挖法,也稱作開槽法,即在從地面開挖,形成隧道槽,然後現澆混凝土底板、側牆和頂板,作為隧道支護,再回填土覆蓋隧道。北京修建地鐵1、2號線就採用這種方法,成本最低,但對地面交通等影響較大。

礦山法,顧名思義與開挖礦井的方法一樣,適合於硬岩石層修建隧道。採用鑽孔爆破形成隧洞,然後採用單拱或雙拱支護,單栱指錨噴永久支護(即錨桿和噴射鋼纖維混凝土形成永久支護);雙拱指錨噴臨時支護,然後模築鋼筋混凝土作為永久支護。這種方法也稱作新奧法,大部分山嶺隧道都是用這種修築的。

沉埋法,也叫沉管法,適合建造跨越江河或海峽的隧道。一般是在岸邊建造大型預制場,預制鋼筋混凝土管節(多為矩形),然後將管節連接成為管段,封堵管段兩端,漂浮在水面拖至建造隧道地點,然後沉入預先平整河床或海底基礎,管段沉底時相互連接密封,形成隧道。中國寧波、上海、武漢等均有採用沉管法修建的越江隧道。

盾構法是掘進機(TBM)法的一種,習慣上將在軟土中開挖隧道的掘進機稱作盾構。掘進機法適合在各種地質條件下,暗挖修建隧道,其掘進機或盾頭,採用旋轉刀頭或高壓水槍(對於土壤)進行開挖,然後頂著後面支撐前進,前進一定距離,就將預制混凝土管片組成一環,形成隧道支護,同時成為掘進機繼續頂進的支撐。掘進機法或盾構法施工,只需要建豎井放下掘進機,對地面影響小,可以穿越有建築、江河和山嶺,在城市地鐵隧道修建中使用最多。

Ⅶ 沉管法是怎樣施工

預制管段沉放法的簡稱,是在水底建築隧道的一種施工方法。其施工順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塢中製作隧道管段(用鋼板和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管段兩端用臨時封牆密封後滑移下水(或在塢內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運到隧道設計位置。定位後,向管段內載入,使其下沉至預先挖好的水底溝槽內。管段逐節沉放,並用水力壓接法將相鄰管段連接。最後拆除封牆,使各節管段連通成為整體的隧道。在其頂部和外側用塊石覆蓋,以保安全。水底隧道的水下段,採用沉管法施工具有較多的優點。50年代起,由於水下連接等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而普遍採用,現已成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用這種方法建成的隧道稱為沉管隧道。

Ⅷ 沉管法的優點

採用沉管法施工的水下段隧道,比用盾構法施工具有較多優點。主內要有:
①容易保證隧道施工容質量。因管段為預制,混凝土施工質量高,易於做好防水措施;管段較長,接縫很少,漏水機會大為減少,而且採用水力壓接法可以實現接縫不漏水。
②工程造價較低。因水下挖土單價比河底下挖土低;管段的整體製作,浮運費用比製造、運送大量的管片低得多;又因接縫少而使隧道每米單價降低;再因隧道頂部覆蓋層厚度可以很小,隧道長度可縮短很多,工程總價大為降低。
③在隧道現場的施工期短。因預制管段(包括修築臨時干塢)等大量工作均不在現場進行。
④操作條件好、施工安全。因除極少量水下作業外,基本上無地下作業,更不用氣壓作業。
⑤適用水深范圍較大。因大多作業在水上操作,水下作業極少,故幾乎不受水深限制,如以潛水作業實用深度范圍,則可達70米。
⑥斷面形狀、大小可自由選擇,斷面空間可充分利用。大型的矩形斷面的管段可容納4~8車道,而盾構法施工的圓形斷面利用率不高,且只能設雙車道。

Ⅸ 管樁和灌注樁各自的優點和成本,適應什麼地質

管樁優點:質量易保證,單樁承載力較高,施工較快。管樁施工成本較低。適用於無大顆粒砂礫石的松軟土質。

灌注樁優點:承載能力大,施工難度低,不需開挖面積較大。灌注樁施工成本稍高。適用於除砂礫石之外的土質。

管樁按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壁厚分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C管樁)、預應力混凝土薄壁管樁(PTC管樁)和預應力高強混凝土管樁(PHC管樁)。

灌注樁是直接在所設計的樁位上開孔,其截面為圓形,成孔後在孔內加放鋼筋籠,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灌注樁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為鑽孔灌注樁、沉管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爆擴灌注樁等。

螺旋鑽機宜用於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等,鑽削下來的土塊沿鑽桿上的螺旋葉片上升排出孔外,孔徑300mm左右,鑽孔深度8~12m,根據土質和含水量選擇鑽桿。潛水鑽機宜用於粘性土、砂土、淤泥和淤泥質土等,尤宜於地下水位較高的土層中成孔。

鑽孔時為防止坍孔用泥漿護壁。在粘土中用清水鑽進,自造泥漿護壁;在砂土中應注入制備的泥漿鑽進。利用泥漿循環排除鑽削下的土屑,鑽至要求深度後要清孔以排除沉在孔底的土屑,減少樁的沉降量。

(9)沉管法適宜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沉管灌注

指利用錘擊打樁法或振動打樁法,將帶有活瓣式樁尖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樁靴的鋼套管沉入土中,然後邊澆築混凝土(或先在管內放入鋼筋籠),邊錘擊或振動邊拔管而成的樁。前者稱為錘擊沉管灌注樁,後者稱為振動沉管灌注樁。

沉管灌注樁成樁過程為:樁機就位→錘擊(振動)沉管→上料→邊錘擊(振動)邊拔管,並繼續澆築混凝土→下鋼筋籠、繼續澆築混凝土及拔管→成樁。

Ⅹ 沉管法的概念


沉管法是預制管段來沉放法的簡自稱,是在水底建築隧道的一種施工方法。其施工順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塢中製作隧道管段(用鋼板和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管段兩端用臨時封牆密封後滑移下水(或在塢內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運到隧道設計位置。定位後,向管段內載入,使其下沉至預先挖好的水底溝槽內。管段逐節沉放,並用水力壓接法將相鄰管段連接。最後拆除封牆,使各節管段連通成為整體的隧道。在其頂部和外側用塊石覆蓋,以保安全。水底隧道的水下段,採用沉管法施工具有較多的優點。50年代起,由於水下連接等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而普遍採用,現已成為水底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用這種方法建成的隧道稱為沉管隧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