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博物館研學手冊怎麼寫
❶ 陪孩子參觀地質博物館心得怎麼寫
1.
寫出今天的行程,看到了什麼。
2.
孩子的收獲是什麼,大人的收獲是什麼。
3.
升華一下。作個總結
❷ 遼寧博物館研學紀實怎麼寫急
遼寧博物館研學紀實,
按老師的要求,
結合你的實際感受寫,
就OK了。
我不了解你的實際情況。
不能代你寫。
萬一穿幫了,
就害你了。
❸ 研學旅行手冊的課題怎麼寫
研學旅行活動總結例文: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在校領導高度重視下和充分准備後,我校決定組織八年級部分學生於10月19日到楊凌農林博覽園進行研學旅行活動。早上7點,所有的學生早早的來到學校教學樓前集合,登上了開往楊凌農林博覽園的旅遊大巴車。一路上學生歡聲笑語,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懷著好奇的心情,對農博園充滿了嚮往之情。雖然已強調紀律與安全,但第一次帶學生出來,我還是感到責任的重大。
我們第一站到達新天地農業科技示範園(無土栽培區)。一下車,
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雖已十月,但大棚內仍百花爭艷,讓人賞心悅目。園區引進種植國內外優質瓜果蔬菜、名優花卉新品質,採用無土栽培技術和滴灌技術。先進的設施,先進的種植技術,讓我們領略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無窮魅力。對農業示範園的參觀,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感受了農業休閑觀光旅遊的與眾不同,受益匪淺。學生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秩序地進行參觀,他們認真聽講並不時拍照、做筆記。看到學生的表現,我的心稍稍放鬆。
第二站我們到了楊凌農林科技大學博覽院。這里是農業主題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同時也是集教學、科研、科普於一體的重要學科基地。園內建設有昆蟲館,蝴蝶園,中國農業史館,植物館,動物館,土壤館,種植資源圃等各式博物館。走進博覽園,感覺就是
進入了生物世界的大觀園,各式動植物標本,活體,配上色彩明快的解說展版,現代的聲光電展示技術,令人留連於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讓人大開眼界。的確是一個寓教於樂的好地方,學生興趣極高,圍著講解員不停地問,不停地做著記錄,沒有我所擔心的混亂,沒有任何學生脫離集體,秩序井然。
午餐期間,由於部分學生把書包放在車上,沒有午餐,好多學生主動把自己的午餐分給那些沒帶午餐的學生,沒有了斤斤計較,沒有了是是非非,他們團結、友愛、互助的精神在此刻充分體現出來了。吃完午餐後,他們都能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內,班幹部又及時將學生組織起來做游戲,做到了散而不亂。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我們十一組的同學們能自覺遵守校規校紀,
文明出行,在公眾場合不喧嘩,安靜有序,做到心中有學校、心中有集體。在遇到困難,他們能夠互幫互助,團結合作,關鍵時刻表現出了秦陵中學學生的文明素養。所到之處,同學們不斷做記錄、仔細詢問導游關於考察點的文化知識。特別是班幹部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隨時處理學生存在的問題,無法處理的及時匯報老師,出進景點清點人數,保障了此次活動的秩序及安全。雖然時間不長,但在行程中,同學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吃苦耐勞,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達到了「研學旅行」的目的,即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培養、鍛煉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班主任,我也積累了不少校外活動的經驗。與金秋同行,收獲的不僅是精神的財富,還有人生的一份沉穩與厚重。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❹ 慢山裡研學手冊怎麼填
答: 慢山裡研學手冊按實際情況填寫
祝心想事成
開心快樂。
❺ (暑假.製作研學手冊。(用文字、照片、攝像等形式來記錄我們暑假愉快的行程,圖文結合至少五頁怎麼做
PPT就可以,分成幾頁,加入導航頁,圖片配文,視頻,視頻說明文字等。
❻ 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報告怎麼寫
先寫某某天到中國地質博物館參觀,再整體描述一下博物館的外景。寫先參觀了什麼,又參觀了什麼,接著又看到了什麼,等等。最後寫自己對這次參觀的總體感覺和評價。我是石油大學的,剛寫完報告交了上去。
❼ 小學四年級研學旅行活動手冊怎麼寫准備篇,體驗篇,感想篇,成果篇
研學旅行有感
研學旅行,無疑是同學們最為期待和盼望的一次活動。
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過著兩點一線枯燥的學生生活,少了仰望藍天白雲的心情,少了親近美好大自然的時間,少了外出增長知識見聞的機會。5月15到16日,我們班54名同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在宜興和無錫度過了難忘的兩天。
大巴車里歡樂多
15日清晨,迎著天邊的第一縷朝霞,踏著清晨晶瑩的露珠,背著鼓鼓囊囊的旅行包,我們學校研學之旅拉開了歡樂的序曲,待我們班同學到齊之後,我們登上了一輛滿載歡樂的大巴。同學們一掃往日呆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有的欣賞窗外飛速流動的美景,有的擺弄先進的科技產品,有的在分享著零食,有的與同學侃侃而談。車廂里盪漾著歡樂的笑語,充滿期待的我們踏上通往宜的路。
野炊做飯的樂趣多
下午一時許,我們組8人領好食材,自行洗刷、燒火、做飯菜。淘米、洗菜、燒火,這一切雖看似簡單,卻令我們大傷腦筋。拾來的枯枝幹葉,半天燒不著火,用力一吹竟然弄了個一鼻子灰,可真是頗費周折。待火燒起來時,開始炒菜,大家以為主是「小菜一碟」,但真正開始時,我們卻手忙腳亂,忘東忘西。最後,大家齊心協力之下,炒好了菜。雖然菜談不上色香味俱全……但是,吃著自己親手勞動做出來的飯菜,同學們第一次理解了酸甜苦辣鹹的滋味,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樂中,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鍛煉了大家的動手能力。
影視城裡見聞多
16日早晨,吃完早飯後,我們參觀了水滸城和三國城。
走進影視城,一幅幅富於歷史氣息的景象映入我的眼簾,一個個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隨之浮現在我的眼前,水滸城內的建築工巧華麗,三國城內的建築雄渾剛勁。場景個個設置得惟妙惟肖,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令人流連忘返。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三英戰呂布》大型演出節目,它展現了中國古代戰爭的壯觀場面,感受歷史人物的命運浮沉。虎牢關前,神將天威;桃園三英,名揚天下。三英戰呂布,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這次研學旅行,應了那句子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讓我們在緊張學習之餘領略自然的秀麗風光,開闊自己的眼界,使我們受益匪淺。
❽ 寫《上海地質博物館》的感覺作文400字以上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2008年10月15日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龍的骨架,於是我對後面的參觀產生了何人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參觀完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龍吳路1102號建成,佔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歷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在展廳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為科學家們更好的讓人們認識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證實,也為生物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種在不同時間段的生物進進化。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