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多地質災害
A. 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為什麼
我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西南部為阿爾卑斯一喜瑪拉雅地震帶所經過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災害在世界上居於首位,同時地震災害也是我國最主要的地質災害。根據地震史料記載,我國所有省份均曾發生過5級與5級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貴州兩省外,全國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台灣、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雲南、四川西部)、寧夏、甘肅南部、新疆和華北地區,而東北、華南和南海地區分布較少(圖8.1)。
總的來說,我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比西部弱。但從東、西部地震的區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條帶狀分布特徵(圖8.2),這種條帶被稱為地震帶。地震帶上除了地震多,震級高外,還有三點特徵;一是古今如此,歷史上這些地震帶一直是多發地震和震害嚴重地區;二是不僅大震多,小震也相對密集;三是在地質上,地震帶也必然是構造活動帶。
斷裂的分布與斷裂的活動是發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動斷裂,往往是一些發
生強烈地震的構造條件。我國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斷裂比較發育的地區,所以強震發生相對頻繁。
由於斷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與發震構造有關的新活動斷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國大陸內部發生的地震在區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B. 為什麼汶川所在區域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
中新網9月3日電 測繪局、地震局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近期地震發生比較多的兩個原因。
第一,汶川8級地震發生以後,從我們多年總結研究的經驗來講,這么大的地震發生以後,在全國范圍內會存在一些調整,會發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們感覺震區以外的一些地區,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與雲南交界的地方發生一些地震。按照統計規律,每年我們國家發生5級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為止,除汶川地震強餘震以外,現在中國大陸已經發生了21次5級以上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整個地震數量超過平均水平,相對來說強一些。
第二,最近地震發生這些區域在我們國家都是地震多發地區,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是我們國家地震多發的一些省市,從本身來講,這些地方也會發生一些地震
馬宗晉表示,「對於強餘震還需較長時間加強研究」。他介紹,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汶川大震後112天內,中國地震台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餘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餘震,造成十餘人傷亡。
馬宗晉表示,目前,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資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確認5
C. 我國為什麼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我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西南部為阿爾卑斯一喜瑪拉雅地震帶所經過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災害在世界上居於首位,同時地震災害也是我國最主要的地質災害。根據地震史料記載,我國所有省份均曾發生過5級與5級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貴州兩省外,全國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台灣、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雲南、四川西部)、寧夏、甘肅南部、新疆和華北地區,而東北、華南和南海地區分布較少(圖8.1)。
總的來說,我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比西部弱。但從東、西部地震的區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條帶狀分布特徵(圖8.2),這種條帶被稱為地震帶。地震帶上除了地震多,震級高外,還有三點特徵;一是古今如此,歷史上這些地震帶一直是多發地震和震害嚴重地區;二是不僅大震多,小震也相對密集;三是在地質上,地震帶也必然是構造活動帶。
斷裂的分布與斷裂的活動是發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動斷裂,往往是一些發
生強烈地震的構造條件。我國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斷裂比較發育的地區,所以強震發生相對頻繁。
由於斷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與發震構造有關的新活動斷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國大陸內部發生的地震在區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D. 分析我國多地質災害的自然原因
例如廣西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
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
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
110mm-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
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
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
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唯一進出
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
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
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
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
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
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桂林、
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
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
個/ 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 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
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
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
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
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
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
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
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據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動力成因概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
E. 為什麼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
我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西南部為阿爾卑斯一喜瑪拉雅地震帶所經過的地方,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災害在世界上居於首位,同時地震災害也是我國最主要的地質災害。根據地震史料記載,我國所有省份均曾發生過5級與5級以上地震。其中除了浙江、貴州兩省外,全國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表8.1)(新疆地震局,1985)。
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台灣、青藏高原(包括青海、西藏、雲南、四川西部)、寧夏、甘肅南部、新疆和華北地區,而東北、華南和南海地區分布較少(圖8.1)。
總的來說,我國大陸東部地震活動比西部弱。但從東、西部地震的區域分布都可以看出,地震都具條帶狀分布特徵(圖8.2),這種條帶被稱為地震帶。地震帶上除了地震多,震級高外,還有三點特徵;一是古今如此,歷史上這些地震帶一直是多發地震和震害嚴重地區;二是不僅大震多,小震也相對密集;三是在地質上,地震帶也必然是構造活動帶。
斷裂的分布與斷裂的活動是發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深大活動斷裂,往往是一些發
生強烈地震的構造條件。我國西部和西南部是深大斷裂比較發育的地區,所以強震發生相對頻繁。
由於斷裂分布不均一,尤其是與發震構造有關的新活動斷裂分布不均一,所以在我國大陸內部發生的地震在區域分布上也不均一。
F. 為什麼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自然界中的地震可復以分為構造地震、制火山地震、天文地震、人工地震等,其中構造地震佔了絕大多數。按照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可分為六大一級板塊,而構造地震最容易出現在板塊交界處。中國正好處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帶有兩個,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中國恰恰在這兩大火山地震帶的交界處,因此地震活躍,從自然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只不過,近些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而且許多多地震的地方人口、城市也比較密集,因而出現地震時更容易更加巨大的災難,人們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關注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G. 為什麼我國會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樓上說的是放屁,如果我們的是天怨人怒,那美國的龍卷風和大洪水豈不是世內界末日?
這是由我國的容地理構造決定的,我國地域內涵蓋了多種地質條件,地震帶,並且有大落差,所以在遇到大雨等突發氣候作為誘因的時候往往會形成地質災害
H. 為什麼我國地震災害特別嚴重
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在我國發生的地震又多又強,其絕大多數又是發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內。因此,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
1)我國的地震次數多、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
我國的國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6.4%,但8級以上大地震卻佔全球的10%,7級以上大地震竟佔全球大陸地震的29.5%(按7級以上地震記載比較全的1900至1986年資料統計)。全國3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中,除貴州和浙江兩個省以外,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而且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的震源深度都在30千米以內。
(2)我國人口多,不少多地震地區的人口密度較大。
河北平原、渤海沿岸、汾渭河谷、南北地震帶、河西走廊、東南沿海等多地震地區的人口都比較稠密,在這些地區發生的一些強烈地震往往造成較大的傷亡和損失。我國是發展中的國家,不少房屋的抗震性能還比較差。
在廣大農村有不少比較簡陋的房屋,一遇地震很容易破壞。城市裡也有不少歷史遺留下來的老舊房屋,一時難以全部更新。就是新建的房屋,由於財力有限,其設計標准和抗震性能也難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例如抗震性能最好的鋼結構房屋,在我國就很少。
I. 我國西部近年來為何總有大的地質災害
乾旱的氣候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西北部環境的脆弱性。由於氣候乾旱,地內表水貧乏,河流欠發容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而氣候的異常也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於是就出現了許多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