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遺跡類別
⑴ 地質遺跡保護的類型
(1)有重要觀賞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
(2)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版和構造形跡;權
(3)有重要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遺產地;
(4)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典型和特殊意義的地質災害遺跡等。
⑵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⑶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版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權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⑷ 地質遺跡一共有多少種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公園博物館;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遼寧大連白雲山莊蓮花狀旋鈕構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層次滑脫構造;北京西山的褶疊層構造;陝西藍田鐵爐子活動性斷裂與河道錯位;四川龍門山推覆構造帶與景觀;中國主要的構造體系。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質景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黃山奇峰;贊皇嶂石岩風景名勝區;丹霞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觀區;山東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景觀;雁盪山流紋岩峰林地質景觀區;桃渚流紋岩峰林、石林景觀區;潿州島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景觀;天津貝殼堤、牡蠣灘保護區;西沙群島石島的地質景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喜馬拉雅山與現代冰川;貢嘎山冰川公園;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西藏的間歇噴泉;雅魯藏布江大峽灣;黃龍?九寨溝高寒岩溶鈣化景觀區;織金洞岩溶地質景觀;黃果樹瀑布群地質景觀;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雲南騰沖火山地熱奇觀;雲南路南石林;新疆風蝕地貌景觀——烏爾禾魔鬼城;長江山峽地質奇觀;太魯閣大理岩峽谷;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台灣的泥火山;台灣陽明山地熱景觀;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的地形景觀。
(5)特大型礦床: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欒川南泥湖鉬礦田;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世界「銻都」——錫礦山;白雲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贛南鎢礦;湖南柿竹園鎢鉍鉬錫超大型礦床;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阿爾泰偉晶岩;大慶油田;青海察爾汗鹽湖;東勝?神木煤田;遼寧海城菱鎂礦礦床。
(6)地質災害遺跡: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遺跡;廣西南丹新州礦采空區塌陷;河北唐山地震;姊歸新灘滑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
⑸ 為什麼要對地質遺跡類型進行劃分
質遺跡依其形原、自屬性等列6種類型:
(1)標准質剖面:古岩石——遼寧鞍內山白家墳花崗岩;津容薊縣、元古界層剖面等
(2)著名古物化石遺址:北京周口店北京猿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質構造形跡: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層及三整合遺跡等
(4)典型質與貌景觀: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形景觀等
(5)特型礦床:世界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稀金屬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慶油田等
(6)質災害遺跡:遼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層震遺跡;河北唐山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⑹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⑺ 地質遺跡知多少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六種類型:
一、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
二、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化石、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
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遼寧大連白雲山莊蓮花狀旋鈕構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層次滑脫構造、北京西山褶疊層構造、陝西藍田鐵爐子活動性斷裂與河道錯位、四川龍門山推覆構造帶與景觀。
四、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質景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黃山奇峰,贊皇嶂石岩風景名勝區,丹霞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觀區,山東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景觀,雁盪山流紋岩峰林地質景觀區,桃渚流紋岩峰林、石林景觀區,潿洲島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景觀,天津貝殼堤、牡蠣灘保護區,西沙群島石島的地質景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喜馬拉雅山與現代冰川,貢嘎山冰川公園,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西藏的間歇噴泉,雅魯藏布江大峽灣,黃龍—九寨溝高寒岩溶鈣化景觀區,織金洞岩溶地質景觀,黃果樹瀑布群地質景觀,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雲南騰沖火山地熱奇觀,雲南路南石林,新疆風蝕地貌景觀——烏爾禾魔鬼城,長江山峽地質奇觀,太魯閣大理岩峽谷,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台灣的泥火山,台灣陽明山地熱景觀,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的地形景觀。
五、特大型礦床。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欒川南泥湖鉬礦田、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世界「銻都」——錫礦山、白雲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贛南鎢礦、湖南柿竹園鎢鉍鉬錫超大型礦床、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阿爾泰偉晶岩、大慶油田、青海察爾汗鹽湖、東勝神木煤田、遼寧海城菱鎂礦礦床。
六、地質災害遺跡。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廣西南丹新州礦采空區塌陷、河北唐山地震、秭歸新灘滑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⑻ 地質遺跡的學科分類
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產為基礎,也是以保護地學遺產向公眾展示地質遺跡的科學意義為目的而建立的,特別是地質遺跡的劃分和鑒別,要取得國際同行的共識,其分類要建立在共知的學科系統的基礎上,其研究要有共同的語言和方法,以便形成明確的對比方案,利於合作和交流,提出一種系統的科學分類方案。其分類的科學依據和學科歸屬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地質科學的學科分類因科學的進步,學科的交叉,新領域的擴展,新技術的引入而不斷有所變化,地質遺跡類型劃分不能太細,選按學科劃分把地質遺跡歸出大類,再結合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其自身的分類原則作進一步劃分(表5-7)。
研究地質遺跡的目的是保護和展示地質遺產為地學旅遊提供資源。地質科學分類中,有些學科有關的地質現象是不可視的稱隱性地質遺跡,如地球化學學科有關的微量元素界線,當然有時可以與其他學科相關的地質遺跡吻合,共同顯示一種地質遺跡。但當其單獨存在時,就難以用肉眼見到了,這些地質現象雖也是地質遺跡,這里分類就不再考慮了。
地質遺跡往往是多學科共同相關的,反映的地質事件也就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分類中一個遺跡的歸類就只能歸入其最重要、最有顯示度的學科中了。
同一地區,可能有多個地質遺跡共生、伴生,對區域(或地質公園)命名時也只能考慮其最有科學意義的一兩種地質遺跡了。強調既要促進新知識的發現,以期能創造出新的機遇和解決老問題的途徑,對又有的和不斷發展的需求作出反應,既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也要抓住科學的機遇。
遺產地質學以系統地球科學理論為指導緊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以解決實際社會經濟發展中提出的問題為目標。以地質公園為平台,是應當發展的新學科。
20世紀中期以來,新全球觀逐漸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地球科學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分割的描述性的固體地球科學正向強調行星地球各圈層的內在聯系的系統地球科學發展,能夠充分揭示地球歷史和現狀地質生態環境演化,定位人—生物圈—地圈的和諧發展的地球系統科學正在形成。遺產地質學正是這一歷史條件的產物。它以地質遺產為研究對象,以系統地球科學為理論指導,對其形成的地質歷史過程和條件,對其分類和特徵,對其評價、鑒別和分級,對其保護和養育的方法和技術等進行研究。地質遺產分類是遺產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其重要內容。
表5-7 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
續表
續表
它以地質公園為平台,以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生態環境養育、地質科學普及、發展旅遊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
2005年在《自然遺產地保護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一書中首次提出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並在國際同行中引起較大反響。筆者在參加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修改稿的討論時,將這一分類方案作為建議提出,並在修改稿中得到了採納。
經過本項目的工作,尤其是根據我國地質公園的現狀和應用情況,對最初的分類方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提出適合我國的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表5-7)。
⑼ 地質遺跡分類的發展
地質遺跡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或這些地質作用的綜合過程而形成的地質現象。因地質作用類型的多樣性,地質作用過程的復雜性,地質作用時間的長期性,也就造成了地質遺跡的多樣性。
美國內政部國土局把地質遺跡劃分為15類,強調各類地質現象的典型性和其發現研究歷史。
1)地質特徵、岩石類型、標准化石首次發現描述和命名地;
2)重要地質過程或原理首次發現和研究地區;
3)地學教科書範例依據的野外實例地區;
4)古生物演化階段的重要化石記錄區域;
5)由風、水、冰、風化大規模毀壞性作用產生的典型特徵;
6)洞穴和岩溶地形;
7)熱泉、自流泉水和含水層;
8)能提供經典性研究和教育機會的地質特徵;
9)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階段的突出範例;
10)有眾多各類重要地質特徵的集中分布,即使其中某些單個不十分重要,但其集合卻具有不一般的重要意義;
11)具有重要地質或歷史意義的礦山或礦區;
12)奇異地景,如漂礫、隕石、火山口(非火山成因的類似地貌或火山成因)、峰林等;
13)奇特的岩石或礦物產地;
14)地質特徵及組合,地質景觀具有自然美學性並具休閑價值;
15)具休閑和教育價值的岩礦標本採集地。
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把地質遺跡劃分為8個大類:古生物類、地層和標准剖面類、古環境類、岩石類、地質構造類、地貌景觀類、經濟地質類,其他類型重要地質現象。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工作組(IUGSGeosite)於1993年對地質遺產類型提出了一個景點類型的分類方案。這個方案把地質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類型,總的稱為景點類型(表5-1)。
表5-1 地質古生物遺產類型
地質景觀的分類方法
中國地質旅遊學會陳安澤先生先後兩次對我國地質景觀資源作了較詳細的分類:共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在具體應用中還可結合實際需要劃分出更多的「種」(表5-2,表5-3)。其分類中著重考慮了地質成因(陳安澤等,1991)。
表5-2 地質景觀類型劃分表
續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表5-3 地質旅遊景觀資源類型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其後鄧靄松又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表5-4):
表5-4 地質遺跡分類表
續表
(據鄧靄松)
為了開展旅遊資源調查和規劃,建設部相關部門也在有關文件中涉及了地質遺跡分類(表5-5):
表5-5 地區旅遊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需要調查的旅遊資源內容表
(據建設部)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對於風景名勝區中地質遺跡的研究和分類日漸提上議事日程,地礦部和建設部的一批專家主要結合其觀賞價值,對地質遺跡劃分為以滿足遊客要求的地質景觀類,景觀點或景觀區(李烈榮等,2002)。
根據國土資源部在《地質遺跡保護規定》中明確規定的地質遺跡保護六個方面的內容,再結合以上各家對地質遺跡類型的劃分方法的借鑒,我們提出一個建議性的分類方案(表5-6),將地質遺跡分為5大類、29亞類、若干類型。
2003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公布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對地質遺跡分類有如下劃分: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地球歷史、地貌、冰川地質、水文地質、礦物、古生物、岩相學、沉積學、土壤科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同時還列出了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及教學基地等。2006年11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組會議上通過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中再次強調了在地質特徵:如代表性岩石、礦物、礦產、化石和地形等幾方面能反映的固體地球科學,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學、地貌學、冰川地質學、自然地理學、水文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岩石學、沉積學、土壤科學、洞穴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等學科分支相關的地質遺跡。
表5-6 中國主要地質遺跡類型劃分方案
從上述地質遺跡分類沿革,可以清楚地看出,隨著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的展開和擴大,對地質遺跡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為適應地質公園建立、建設和發展,其分類越來越完善。與地球科學的學科的關聯越來越明確,越來越貼近描述中的應用。所以分類表就越來越細,分量越來越重。這當然更利於地質遺產調查的使用和分析對比,更利於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展示,有利於地質公園的規劃和建設,有利於科學普及的組織和開展。
地質遺跡分類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指導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則是地質遺跡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重要平台。從上述分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幾個變化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略到系統,由描述到實用,由形式到學科,最後UNESCO提出的最新分類中已基本上進到學科分類的層次了。
⑽ 地質遺跡的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內岩石容——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