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溶是什麼地質狀況
Ⅰ 隧道工程地質調查的內容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過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層、岩性、構造。岩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岩層層理、片理、節理等軟弱結構面的產狀及組合形式,斷層、褶皺的性質、產狀、寬度及破碎程度;土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土的成因類型、結構、物質成分、密實程度等。傍山隧道,當外側洞壁較薄時,應預測偏壓帶來的各種危害。
2查明隧道是否通過煤層、膨脹性地層及有害礦體等。對含有這些地層的地段,應預測地層膨脹對洞身的影響,並對有害氣體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作出評價。
3查明不良地質、特殊地質對隧道通過的影響,特別是對洞口位置及邊坡、
仰坡的影響,提出工程措施意見。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的分布情況,分析隧道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判明地下水的類型、水質及補給來源,預測地下水的侵蝕性和洞身分段涌水量。在岩溶地區,應分析涌水及填充物是否有突然湧出的危險。
並充分估計隧道開挖引起地表塌陷及地表水漏失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工程措施意見。
5對於深埋隧道,應做隧道地溫升溫預測。對岩層堅硬、緻密、性脆、構造應力集中的地段,應考慮發生岩爆的可能性。
6綜合分析岩性、構造、地下水等有關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成果,分段確定隧道圍岩級別。
7在隧道洞口需要接長明洞的地段,應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質條件。
8查明橫洞、平行導航、斜井、豎井等的工程地質條件。
Ⅱ 什麼叫岩溶,岩溶地貌有那些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岩溶地貌的分別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
(2)隧道岩溶是什麼地質狀況擴展閱讀:
熔岩地貌的地帶特徵:
1、熱帶
分布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故稱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
2、亞熱帶
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積小於60平方公里。窪地較少,每平方公里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
3、乾旱地區
僅在少數灰岩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
4、寒凍高原
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岩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斯特
Ⅲ 朱家岩隧道岩溶水文地質條件
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是國家公路主骨架滬蓉國道主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滬蓉國道主幹線東起上海,西達成都,全長約2200km,到目前為止,已建成1730km,僅剩湖北宜昌長江大橋至重慶萬州約470km待建。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作為滬蓉國道主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高等級公路網「五縱三橫一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東中部地區連接重慶、成都等大城市通往大西南的重要快速通道。高速公路沿途經過宜昌市所屬的宜都市、長陽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屬的巴東縣、建始縣、恩施市、利川市。路線經過的主要控制點漁洋溪、白氏坪、高家堰、賀家坪、堡鎮、榔坪、野三關、高坪、紅岩寺、崔壩、吉心店、耿家岩、白果壩、龍潭壩、青龍嘴、涼霧山、清江源、魚泉口等。全線均跨越清江水系。湖北滬蓉西高速公路全長約320km。
朱家岩隧道進口位於宜昌市長陽縣賀家坪鎮白丸池村,出口位於宜昌市長陽縣賀家坪鎮漁泉溪村。隧道設計為分離式,近東西向展布。北幅全長1296m,起止里程樁號YK51+833~YK53+129,縱向坡比2.85%;南幅全長1320m,起止里程樁號ZK51+751~ZK53+071,縱向坡比2.85%。進口地面高程582m,出口地面高程625m,最大埋深約310m(圖4.1)。
隧道經過地段,為一河間地塊,東、南、西三面被溪溝河流切割,北面為岩溶發育的山地。東面為切割強烈的干溝,常年無水,僅在大雨後有2~7h的短時間的水流。研究區地表徑流弱,降水、地表水大部分通過窪地、落水洞補給包氣帶中的地下水。
4.1.1 地形地貌
研究區屬長江一級支流清江流域,為構造溶蝕-侵蝕中山區。隧道經過地段,為一河間地塊,東、南、西三面被溪溝河流切割,北面為山地。由沿溪河向西北,經朱家岩隧道至望高山地表分水嶺,約4km,地面向南及南西方向傾斜,地形標高一般800~1500m,由三級山原期、四級山盆期、五級雲盆期三個岩溶檯面組成。該區大部分為山盆期岩溶檯面,檯面比較平,標高800~950m;山原期檯面分布在北部分水嶺地帶,圖幅內的寬度為1.10km,由山丘窪地組成,地形標高1000~1150m,無明顯山脊,山頭多呈鍋底狀、饅頭狀,山丘頂高度近一致,岩溶發育,窪地、落水洞遍布;雲盆期檯面分布在沿溪河與山盆期檯面之間,寬300~350m,因受河流切割破壞,地形高差大,標高550~750m。
圖4.1 朱家岩隧道岩溶水文地質略圖
4.1.2 氣象與水文
研究區屬亞熱帶溫暖潮濕氣候,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多霧。年平均氣溫14~15℃,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4~9月份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來年3月為枯雨期,寒冷少雨。
研究區地表徑流弱,降水及地表水大部分通過窪地、落水洞漏失補給地下水。沿溪河是研究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徑流,位於地塊南側,為清江支流,自西向東流。與隧道大致平行,相距700~900m,河床高程340m,河床寬10~30m,河溝切割強烈,谷坡陡直,切割深度約450m,枯水季流量0.4~1.2m3/s。干溝是沿溪河北側的支溝,常年無水,大雨後有2~7h的短暫水流,溝底高程534m。漁泉溪為沿溪河的上游,溪底標高550m,切割深度250m,常年有水,自北向南流。紅岩泉位於沿溪河左側,是紅岩泉地下河系統的出口。
4.1.3 地質構造條件
(1)地層岩性
研究區出露地層簡單,自老而新,主要有寒武繫上統三游洞群、奧陶系下統南津關組和第四系(表4.1)。
表4.1 地層岩性表
(2)地質構造
隧道經過區位於長陽背斜的北翼,近背斜軸部。在區域地質構造上,長陽背斜軸,東西向延伸,長130km,寬5~10km。在研究區背斜軸呈SEE—NWW向,並向NWW方傾伏。造成分布核部的寒武、奧陶系繞傾沒軸出露,岩層傾向由SW轉向W再轉向NW或N。隧道經過地層,傾向多為NW,因近軸部,岩層傾角平緩,多在12°~16°之間。
晚三疊世末期,受印支運動影響,在形成長陽背斜的同時,形成了研究區NNW—SSE走向的仙女山斷裂帶。該斷裂帶,屬區域性斷裂構造,總體走向340°,由一系列斷層組成。在該區,所見斷層有8條,朱家岩隧道基本橫穿仙女山斷裂帶,遇到的較大斷層有F7、F8、F9、F10四條,均為張扭性斷層,傾向NEE,傾角70°~80°。斷層基本平行產出,間距260~360m。
4.1.4 岩溶發育特徵
研究區岩溶發育特徵主要有:
1)奧陶系下統南津關組(O1n)白雲質灰岩及寒武繫上統三游洞群(
2)岩溶發育強度大,岩溶管道連通性好。據統計,岩溶窪地、落水洞及其他形態的溶洞,每平方千米可達7個,80%以上的降雨通過岩溶管道漏失。J40點落水洞位於溶蝕窪地內,窪地匯水面積49094m2,不論降雨強度多大,該窪地從不積水,均通過J40點落水洞注入地下。干溝流域,匯水面積為7.92km2,因降雨通過溝身滲漏轉為地下水,致使干溝常年無水。據GGY3孔水位觀測,地下水位低於溝底21.03m,干溝為懸谷。
3)岩溶發育受斷裂帶控制。J41點裂隙狀落水洞、J83點的水平溶洞、J100點至J106點的岩溶窪地和串珠狀落水洞均發育在F7及F8斷層帶上。隧道施工中,南硐ZK52+464~ZK52+343,北硐YK52+560~YK52+590所遇的大型溶洞則沿F9斷層發育(圖4.2)。研究區地下河及因岩溶作用形成的干溝,其發育及延伸方向都明顯受斷裂帶控制。
圖4.2 研究區域斷層發育
4.1.5 岩溶水文地質條件
研究區河間地塊岩層產狀平緩,斷裂發育,南津關組底部厚19m的頁岩夾灰岩層被仙女山斷裂帶多條張扭性斷層破壞而不起隔水作用,上部強岩溶層南津關組里的岩溶管道系統與下部強岩溶層三游洞群中的岩溶管道系統通過斷裂上下連通,構成了研究區統一的岩溶發育體系。
南津關組白雲質灰岩層多分布於研究區最枯地下水位以上,總體上為透水而不含水岩層,局部形成上層滯水,有小泉小水分布,為當地群眾生活用水。出露的三游洞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厚度巨大,是研究區的主要岩溶含水地層。沿斷層發育有溶洞、地下河系統。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降水通過岩溶窪地、落水洞、溶蝕裂隙注入地下,最後從紅岩泉向沿溪河谷排泄。與朱家岩隧道有關的地下河系統為紅岩泉地下河系統。該地下河系統基本沿仙女山斷裂帶呈南北向發育,出口為紅岩泉。出口處洞高15.0m,寬6.5m,可進入長度25.5m,此後地下河系統向山體方向斜下延伸。出口處洞底高出沿溪河床0.5~0.9m,枯水期測得流量76~110L/s,洪水期流量1000~2000L/s。紅岩泉地下河系統,匯水區域除朱家岩隧道區外,還包括部分夾活岩隧道區,面積為10.5km2。因缺少長觀資料,在本研究的物理模擬和BP神經網路研究中,不考慮紅岩泉流量。
根據研究區岩溶水水動力的特徵,垂向可分為以下4個帶(表4.2)。
表4.2 岩溶水動力垂直分帶表
Ⅳ 岩溶地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及其研究意義.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滲漏問題;地基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版穩定和突然涌水、涌泥問題權。
研究意義:岩溶地區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如地下蘊藏豐富的喀斯特水資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氣、砂礦及礦泉資源;各種奇特的地貌現象常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類祖先的棲居地,蘊藏著寶貴的考古資源。但是,岩溶也帶來許多問題,如喀斯特山區耕地少、地表水少,窪地易積水成災;采礦、地下開挖工程會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設中會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庫漏水和喀斯特氣爆水庫地震、壩基溶蝕引起潰壩等,這對工農業建設是不利因素。總之,對岩溶地區工程地質研究有利於人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保證工程安全等。
Ⅳ 岩溶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
滲漏問題;
地基穩定性問題;
地下洞室穩定和突然涌水、涌泥問題;
Ⅵ 十萬火急~如何劃分隧道類型比如岩溶隧道和非岩溶隧道的定義
你這個問題要從隧道的分類方面著手,隧道按所處的地質條件分為:岩石隧道、軟土隧道;按埋置深度分為:淺埋隧道和深埋隧道;按隧道所在位置分為:山嶺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等等。
Ⅶ 岩溶地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
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三類:滲漏問題;地基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穩定和突然涌專水、涌泥問題。
研究屬意義:岩溶地區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如地下蘊藏豐富的喀斯特水資源;地下洞穴中富集石油、天然氣、砂礦及礦泉資源;各種奇特的地貌現象常是很好的旅遊資源;喀斯特洞穴曾是人類祖先的棲居地,蘊藏著寶貴的考古資源。但是,岩溶也帶來許多問題,如喀斯特山區耕地少、地表水少,窪地易積水成災;采礦、地下開挖工程會遇到喀斯特涌水;地面工程建設中會遇到工程地基的地面塌陷、水庫漏水和喀斯特氣爆水庫地震、壩基溶蝕引起潰壩等,這對工農業建設是不利因素。總之,對岩溶地區工程地質研究有利於人們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盡量保證工程安全等。
Ⅷ 隧道地質災害的特點、危害
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種,指在岩溶地區,下部可內溶岩層中的溶容洞或上覆土層中的土洞,因自身洞體擴大或在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下,頂板失穩產生塌落或沉陷的統稱。其地面表現形式是局部范圍內的地表岩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響交通:岩溶塌陷對交通網路的正常運行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公路、鐵路的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
毀壞農田:發生於農田中的岩溶塌陷,會使作物被毀,糧食減產,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危害;並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積的減少,未進行填埋或者由於塌坑規模太大而不便進行填埋的地方則無法繼續進行農作物耕種。
破壞建築:發生於建築及人口密集區的岩溶塌陷,會造成房屋牆壁裂縫、屋內地面裂縫下沉,嚴重的直接導致建築物倒塌。
溝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的發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體水質較差,岩溶塌陷發生後,揭穿了灰岩含水層頂板,溝通了地表水系與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過塌坑大量湧入岩溶含水層,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連通性好,污水會在岩溶含水層中迅速擴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規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應。
Ⅸ 岩溶地質環境及水文地質特徵
由於地質環境條件、地質作用的變化,必然地導致水土資源、生物生長的適宜性、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生態地質環境問題或災害類型及活動強度的明顯改變。相應地在不同類型的岩溶地質環境條件下,岩溶水的資源特徵及生態環境功能,岩溶水源地的類型、水文地質特徵,開發技術條件與脆弱性,供水需求等都有所差異。因此,岩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有與岩溶地質環境條件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服務於岩溶水運動和賦存規律、岩溶水開發技術條件研究的需要,也為了在岩溶水的開發與環境效應評價實踐中便於識別,本書以岩溶地貌形態組合及特徵為主導標志,結合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氣候、水資源、植被等地質環境要素與人居分布及人類活動等社會環境的差異,對瀘西小江流域進行岩溶地質環境分類研究,為岩溶水的有效開發實驗研究提供地質科學依據。
小江流域岩溶地質環境類型復雜多樣,從岩溶水的補給區到排泄區,歷經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叢窪地、岩溶平壩、岩溶河谷等不同類型的岩溶地貌形態組合單元(圖3-2)。
圖3-2 瀘西小江流或水文地質結構概化圖
1—鬆散土覆蓋層;2—表層岩溶帶;3—岩溶空隙;4—導水溶洞管道;5—岩溶上升和下降泉;6—岩溶水流向;7—落水洞;8—地表河流及水位;9—地表河流及流向;10—高程點
岩溶山地山高坡陡,氣候冷涼,基岩裸露,土層淺薄,分布零散,土壤貧瘠,多屬宜林區,耕地多為旱地,以旱作農業為主產業,主要種植玉米、蕎、土豆等作物。交通不便,村鎮規模小,居住分散。地表岩溶窪地、谷地發育,漏斗、落水洞密布,降水漏失嚴重,是岩溶水的主要補給區,建庫條件極差,水資源嚴重匱乏。地下岩溶發育極不均勻,岩溶飽水帶深埋,導儲水空間以洞管為主,岩溶水主要為溶洞管道流,沿暗河有許多漏斗、落水洞與其溝通,岩溶水主要通過這些通道獲得補給,岩溶水系統儲存調節能力弱,水位流量季節變化劇烈。岩溶水很大一部分以大泉、暗河形式在盆谷底邊緣排泄,飽水帶岩溶水的開發十分困難,形成了地帶性的資源性缺水。農村生活用水、抗旱保苗用水都十分緊缺。但岩溶石山區表層泉出露位置較高,水質良好,開發技術難度小,水量基本能滿足岩溶山區分散居住的農村生活及抗旱保苗用水。因此,在飽水帶深埋的岩溶石山區具有很大的供水意義和開發價值。
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叢窪地主要分布於盆地外圍山區與盆底平壩之間,氣候溫和,地勢起伏較小,植被覆蓋率低,窪地、谷地發育,地形破碎,土層較薄,土壤肥力差,水土流失強烈,石漠化嚴重,灌溉條件較差,以旱地為主,水田次之,主要種植玉米、蕎、土豆、水稻,經濟作物和林果種植也較普遍。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村鎮密布。地表落水洞、溶井、腳洞、溶溝溶槽發育,水庫滲漏強烈,地下岩溶發育不均勻,岩溶飽水帶埋藏較深,導儲水空間以洞管隙構成網路,岩溶水為溶洞管道流及溶隙擴散流並存,溝谷、窪地內泉點較多,但流量動態變幅較大。此類地區因地表水嚴重滲漏、岩溶水埋藏分布不均勻、成井率低形成了工程性缺水。導致農村生活用水、發展種養殖業和庭院經濟、抗旱保苗、岩溶石山名特優果林規模經營、生態環境建設用水困難。適宜通過開發隱伏的飽水帶和表層帶富水塊段岩溶水,以解決農村生活和生產用水困難。
盆底沉積平壩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地連片、平整,水資源較豐富,灌溉條件好,交通方便,最為適宜工農業生產與城鎮建設。所以,人口稠密,城鎮規模大,分布密集,工廠較多,農業生產發達,是傳統的農業主產區。由此也造成了地表水和淺層孔隙水的嚴重污染,大興堡一帶取樣化驗分析表明亞硝酸鹽超標2925倍,氨氮超標3019倍,細菌超標75倍,大腸桿菌超標800倍以上,造成了嚴重的水質性缺水,導致農村生活用水困難,周邊岩溶台地區旱地的乾旱缺水也很嚴重。該區岩溶水主要是來自周圍裸露型岩溶山區的側向徑流,其次有少量的大氣降水通過鬆散覆蓋層孔隙的垂向滲透補給。在側向徑流中,一部分來自盆地底面以上上層徑流帶的岩溶水,以盆地底面為排泄基準,沿盆地邊緣形成大泉、暗河排泄;盆地底面以下下層徑流帶的岩溶水,繼續向深部呈近水平二維溶隙擴散流向盆地下游徑流,通過盆地南部存在的落水洞和岩溶洞管,向小江峽谷區匯集排泄。大興堡一帶是岩溶水由淺變深,由較均勻的水平二維溶隙擴散流向不均勻的三維溶洞管道流過渡的轉換地帶,岩溶水埋深逐漸增大,徑流逐漸集中。該區岩溶水匯集,且覆蓋型岩溶含水層組具有很大的儲存資源可以發揮調節作用,允許開采量大,岩溶發育較均勻,是一般供水鑽井開發的主要分布區,適宜將大泉或暗河與富水塊段聯合規劃開發,有效調節開發利用岩溶水。
南部岩溶河谷縱坡降大,地形切割深,谷坡陡峻,溝谷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土層淺薄,土地零散,以坡地為主,上游多種小麥、玉米,下游種植柑橘、黃竹等,水土流失強烈,石漠化嚴重。交通極差,人口稀少,村落稀疏。谷坡之上地表徑流很快,岩溶水深埋,空間分布極不均勻,以溶洞管道流為主,在谷底集中排泄,水資源短缺。宜以表層泉開發解決農村生活用水困難。由於小江河谷為全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帶,水能資源富集,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差,因此,適宜建設中小型水電站開發水能資源。
小江流域岩溶水是由大氣降水入滲而形成,其上層徑流以泉、暗河的形式以瀘西盆地底面為排泄基準排泄而轉化成地表水,最終匯集於盆地南部通過工農隧洞及落水洞排向小江;下層徑流則以小江水面為基準而通過深層徑流排泄(圖3-2)。流域岩溶水的年平均補給量,減去以瀘西盆地為基準的上層徑流排泄量及小江流域岩溶水開采利用後的損耗量,應等於小江流域岩溶水的下層徑流量。
流域岩溶水均衡方程:
QR-Q1-Q2=QD-Q3
式中:QR—小江流域岩溶水天然補給量(104m3/a),採用滲入法計算,補給面積取全流域裸露型岩溶面積,降水量取瀘西縣氣象站2003年降水量;Q1—以瀘西盆地底面為排泄基準的上層徑流排泄量(104m3/a),採用泉流、暗河流量匯總法,即累加2003年野外調查期間瀘西岩溶盆地匯水范圍內的所有岩溶水天然出露點的排泄量(實測流量);Q2—小江流域岩溶水開采利用後的損耗量(104m3/a),為全流域合計開采量減去退水量,計算公式:Q2=QK(1-tS),式中:QK為2003年小江流域岩溶水的開采量,tS為退水系數,根據區域經驗取0.85;QD—小江河谷岩溶水排泄量(104m3/a),為未知量;Q3—瀘西岩溶盆地南端落水洞、排水隧道地表水2003年的泄流量(104m3/a)。
岩溶水均衡方程左邊為小江流域岩溶水總的大氣降水滲入、灌入天然補給量,減去以瀘西盆地底面為排泄基準的上層徑流排泄量,以及小江流域岩溶水開采利用後的損耗量,顯然剩餘的僅有小江排泄帶以上繼續作深遠程徑流的下層徑流量;右邊為排入流域的最終排泄基準小江河谷的岩溶水總排泄量,包含下層徑流量和瀘西岩溶盆地南端落水洞、排水隧道吸收的地表水泄流量,顯然,當其減去後一項之後,剩餘的也僅有下層徑流量。所以,方程是成立的,能准確完整地反映小江流域的「三水」轉換關系。
選擇2003年為均衡年,通過計算,小江流域岩溶水 2003年補給量為 14013.12 104m3/a,上層徑流量為6917.89 104m3/a,下層徑流量為6124.51 104m3/a(表3-1),下層徑流量占年平均補給量的44%。這一研究成果,首次定量說明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開發的資源前景及潛力。
表3-1 瀘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均衡計算結果表 單位:104m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