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與構造形跡有哪些
① 常見地質構造有哪三種
地質構造包括褶皺和斷層。褶皺又分為背斜和向斜。圖中A處是斷層,例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圖中的BD是背斜,圖中的C是向斜。還有一個是節理
②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回,稱為地質構造答。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③ 構造形跡遺跡
三清山地質公園具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和漫長的地質歷史,經歷了晉寧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這些地質構造運動留下了類型多樣、尺度不同、特徵各異的構造形跡。它們既是地殼形變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地學科普旅遊的重要素材,也是三清花崗岩成山成景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類型有褶皺(圖版Ⅱ之1、2)、逆沖推覆構造、斷裂和節理等。斷裂和節理構造將作為控景因素在第六章進行詳細論述。
(1)褶皺構造:在區內常見由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層組成的褶皺構造,不同尺度的褶皺形態典型、出露良好,軸向總體為北東—南西向,分布於區內的北西和北東部,屬於侏羅山式褶皺,由南華系—志留系沉積蓋層組成。侏羅系地層不整合覆蓋於褶皺構造之上,推測可能為印支期褶皺(尹國勝等,2007)。主要有黃土嶺復式背斜和華眉山向斜。
——黃土嶺復式背斜:屬於區域內黃土嶺-開化復式背斜的一部分,因位於黃土嶺一帶而得名。三清山地質公園正處於復式背斜的核部,其核部由南華系組成,翼部為震旦系和奧陶系地層。復式背斜以主背斜為主,發育有系列區域性次級背斜或向斜構造,在公園北西部延伸約15km。其軸線走向為北東向,褶皺向北東傾伏、向南西展布。軸面近90°,呈直立狀,兩翼產狀不一致,北西翼產狀較陡,約330°∠60°,而南東翼產狀較緩,約135°∠50°。南東翼廣泛出露,可見次級褶皺構造。
——華眉山向斜:分布於公園的北東部,核部由下奧陶統地層,翼部由下寒武統地層組成。其軸向北東-南西向,在區域上從北東端延伸至南西端,軸線走向約70°,北西翼傾角比南東翼傾角略大,北西翼的產狀為330°∠50°,南東翼的產狀為110°∠40°。
(2)逆沖推覆構造:在區內玉山縣的一個晚白堊世盆地邊緣,新鮮工程面揭露了一個「兒子背老子」的反常地層疊覆現象,即侏羅系地層推覆在下白堊統紅色砂礫岩之上,這是一個典型的推覆構造遺跡景觀。說明地質公園南側的信江盆地,在中生代末萎縮消亡,在新生代早期即古近紀由於受到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區域地殼不僅發生升降活動,也發生擠壓、走滑及盆地邊緣的逆沖推覆活動。
④ 地質構造有哪幾種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褶皺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斷層又有地壘和地塹之分。如下圖所示:
⑤ 地質與構造形跡類旅遊資源與地表形態類旅遊資源在旅 游功能有什麼異同點
地質與構造形跡類旅遊資源與地表形態類旅遊資源在旅 游功能有什麼異同點?
地質與構造形跡類旅遊資源與地表形態類旅遊資源在旅 游功能有什麼異同點?
⑥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⑦ 結構要素和構造形跡
結構要素是表徵組成地殼及上地幔的岩層、岩體或礦體的空間結構形態專特徵的基本單位。它屬既包含了由於構造應力作用所產生的所謂次生結構要素,例如,斷層、褶皺和擦痕等;也包含了由於成岩、成礦過程中形成的所謂原生結構要素,例如,岩層層理、不整合面和流面、流線等。
原生結構要素在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中已詳細討論過。礦田、礦床構造和油氣田構造力學分析中著重研究次生結構要素的力學性質。
構造形跡是指地殼及上地幔上部的岩層、岩體或地塊遭受地應力作用所產生的形變的形象和位移的蹤跡的總稱。前者如褶皺,後者如斷裂等。不難看出,構造形跡主要是指次生結構要素,其含義比結構要素要窄。
⑧ 地質方面結構和構造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區別在於概念完全不同,地址結構指岩石構成的特徵,地質結構主要表示礦物或礦物之間的各種特徵。
1、地質結構定義:地質學術語,岩石的結構。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對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之間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
2、地質構造定義:構造是地質構造的簡稱。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包括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最基本的地質元素,地質元素是岩石圈中構造運動的產物。各種地質構造具有相應的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條件。
(8)地質與構造形跡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
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
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
⑨ 地質珍跡包括那些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版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權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⑩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