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期是地球上什麼的地質時期
A. 地球地質史上發生冰河期的原因是什麼
學者們提出過種種解釋,但至今沒有得到令人感到滿意的答案。歸納起來,主要有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之間的相互關系。①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當黃赤交角大時,冬夏差別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緯地區處於寒冷時期,有利於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
地球物理學成因說影響因素較多,有大氣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質方面的。
①大氣透明度的影響。頻繁的火山活動等使大氣層飽含著火山灰,透明度低,減少了太陽輻射量,導致地球變冷。
②構造運動的影響。構造運動造成陸地升降、陸塊位移、視極移動,改變了海陸分布和環流型式,可使地球變冷。雲量、蒸發和冰雪反射的反饋作用,進一步使地球變冷,促使冰期來臨。
③大氣中CO2的屏蔽作用。CO2
能阻止或減低地表熱量的損失。如果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到今天的2~3倍,則極地氣溫將上升8~9℃;如果今日大氣中的CO2含量減少55~60%,則中緯地帶氣溫將下降4~5℃。在地質時期火山活動和生物活動使大氣圈中CO2含量有很大變化,當CO2屏蔽作用減少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出現冰期。
B. 冰期和間冰期是什麼
冰期是氣候較寒冷的時期。
間冰期是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內氣候寒冷,極地冰容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2)冰期是地球上什麼的地質時期擴展閱讀:
一個地區的冰期與間冰期是在地質遺跡的鑒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比來確定的。為便於研究對比。科學家用地名命名冰期與間冰期,最先命名的就成為後來對比的依據。例如在研究第四紀大冰期時,歐洲阿爾卑斯地區的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玉木冰期和群智--民德間冰期。
我國東部地區的邢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大理冰期和翻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大理間冰期。這些名詞以及把武木期和大理期稱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後的時期稱為冰後期,已在地理學上廣泛使用。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冰期
網路——間冰期
C.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氣候變冷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溫暖時期_____的地質時期。
D. 什麼是冰期和間冰期啊
中文名稱:冰期 英文名稱:ice age;glacial stage 定義1:地質史上氣候寒冷、冰川廣泛發育的時期。每次大冰期又可包括若干次冰期。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2: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定義3:地質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廣布現象的時期。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全球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地球上的冰期冰期 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達107~108年。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寒冷的冰期
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認為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冰川是氣候的產物」,這是冰川學界的流行說法。那麼,氣候又是什麼的產物呢?筆者的說法是「氣候變化是地球系統的變化在大氣圈中的反映」。冰凍圈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可以說「氣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產物」。當然,氣候的主要部分應該是地圈(包括殼、幔、核)的產物,因為地圈佔地球系統總質量的99.9%。冰川與氣候的關系緊密,它們同時受地圈變化的制約,人們甚至可以說「冰川和氣候同是地圈變化的產物」。地圈的變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約,筆者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觀點:宇宙磁場與地核磁流體的電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層各系統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與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冰川期:距今大約1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川期,廣大地區被冰雪覆蓋,許多物種如劍齒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種如大熊貓、水杉等只在極少地區存活下來!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間冰期 英文名稱:interglacial period;interglacial stage 定義1:介於兩次冰期之間的氣候較為溫暖的地質時期。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2:兩次冰期之間的相對溫暖時期。此期間地球上冰川消亡或大規模退縮。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定義3: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全球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目錄
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
介紹
現在就是間冰期
冰期與間冰期
編輯本段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 間冰期
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 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 ,全球至少出現過 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北半球第四紀冰期幾個地區冰期的劃分與對比見表。
編輯本段介紹
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此時高緯度地區的大冰蓋面積縮小,中、低緯度山嶽冰川大規模後 間冰期
退,高山雪線大幅度升高,冰緣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帶向兩極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傳統劃分的第四紀4次冰期,以3次間冰期相隔。如歐洲阿爾卑斯的貢茲—民德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又稱大間冰期,被認為持續25萬年)和里斯—武木間冰期。北美大陸與此相應的3個間冰期,分別稱阿夫通(Aftonian)間冰期、雅茅茨(Yarmouth)間冰期和桑加蒙(Sangamon)間冰期,它們都以恢復森林植被和發育古土壤為主要標志。全新世冰後期也有人稱為現代間冰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更新世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平均每次約10萬年。庫克拉(J.Kukla,1977)等人對中歐黃土研究發現,過去170萬年裡出現過17個間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可能只有1萬年左右。
編輯本段現在就是間冰期
這張圖示從恐龍滅絕之後到現代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可以看出,目前的溫度是比較低的,雖然不是冰期,但是卻是間冰期。 真實的冰期並不是毀滅人類文明的力量,恰恰相反,是協助人類得以主宰地球的力量。
編輯本段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是地質歷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的時期;間冰期是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冰期時,冰川大 間冰期
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一個冰期與相鄰的問冰期兩個對立而又互相轉化的氣候期,組合一個冰川周期。 間冰期 一個地區的冰期與間冰期是在地質遺跡的鑒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比來確定的。為便於研究對比。科學家用地名命名冰期與間冰期,最先命名的就成為後來對比的依據。例如在研究第四紀大冰期時,歐洲阿爾卑斯地區的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武木冰期和群智--民德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里斯--武木間冰期。我國東部地區的邢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大理冰期和翻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大理間冰期。這些名詞以及把武木期和大理期稱為末次冰期、末次冰朔後的時期稱為冰後期,已在地理學上廣泛使用。 一般認為,冰期的氣候要比現在低3~7℃,降水量也比現在大。在地球史上的最後一個大冰期的第四紀冰期中,冰川最強盛時,全球32%的陸地面積為冰川覆蓋,大量水分以固態停滯於大陸,海平面要比現在低130米。
E. 地球地質史上發生冰河期的原因是什麼
在地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為冰期(iceage)。這種冰期曾經有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第四紀冰期來臨的時候,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冰川面積達5200萬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紀冰期又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第四紀冰期的遺跡最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認為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參考資料:http://www.stcity.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939
F. 地球上一次的冰期是什麼時候
在漫長的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十分困惑。
大約是人類剛出現在地球舞台的兩百萬年前,地質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紀冰河期」同時揭開序幕,全球各地氣溫開始下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都被北極一路延伸過來的大冰蓋所復蓋。這段期間,歐洲共發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國大陸則發生了四次冰河期。至於台灣,目前只確定雪山地區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發生過冰河。學者們將其稱之為「雪山冰期」。
南北兩極氣溫升高,導致兩極冰蓋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熱量的,所以兩極的溫度升高就會相應的造成全球氣溫失衡,也就是說溫度下降.
上一次冰河時期是在5萬多年以前,因為當時地球的氣候十分悶熱,陸地動物都適應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溫,最後兩極溫度失衡造成全球溫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可是對於許多恆溫動物來說哪怕生存環境氣溫下降10度,那也是致命的.
順帶一提,人類的祖先在5萬年前因為已經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所以度過了那段時期.
全球四個主要冰河期(Ice age)
國外冰期名稱 中國冰期名稱 距今發生年代(萬年) 地質年代
古薩(Guniz)冰期 鄱陽冰期 137-150 侏羅紀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堊紀
里斯(Riss)冰期 廬山冰期 10-32 第三紀漸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紀更新
G.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氣候變冷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溫暖時期_____的地質時期.
H. 什麼是冰期
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內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地球歷容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
大冰期的時間尺度達107年~108年。
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就是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
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
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I. 冰期是地球上什麼的地質時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J. 地球是什麼時候出現冰河時期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段時期
在稱為前寒武紀(6億年前)和奧陶紀(約4.5億年前)末的兩個地質時期,冰河時期出現。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仍可以看見奧陶紀冰河時期的遺跡――廣大地區的石頭上有被磨損的痕跡,那是冰塊經過時留下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在歷史上曾出現了8個冰河期.
冰河時期,在歐洲、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蓋,而現在的冰帽和冰層就是那時剩下來的。冰層的移動改變了陸地。冰層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來的石屑就堆積在冰層邊緣,稱為冰磧。到了氣候較暖的時期,冰雪融化,冰層范圍縮小,冰磧就留在地上,由冰層融化所流下來的水帶到其他地方。曾由冰覆蓋的山和盆地形成了很多新湖泊和新河道。
另外,有科學家預測,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時期會最早出現在1.5萬年以後,而前提是人類活動在此期間對地球沒有造成嚴重影響。
形成冰河期的主要因素:
1.夏半年日照量減少是主要原因。夏半年日照量的變化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黃道面與赤道面交角和歲差3個參數的變化有關。
2.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3.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4.與地球表面氣溫下降有直接關系。氣溫升降受大氣成分和太陽輻射能量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地球和太陽在運行軌道上的各種因素的制約。
小規模的冰河時期每2—4萬年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每10萬年發生一次。科學家認為,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改變了它吸收能量的多少,導致地球突然冷卻。但研究表明,地球軌道的不規則性對地球吸收太陽能的影響只佔其中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