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是怎麼形成的
❶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質構造是岩石堆積形成的,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張掖祁連山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有明顯的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印跡,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理、色彩斑斕而示奇,它是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集廣東丹霞山的雄、險、奇、幽、美於一身,攬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斕為一體。
❷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的形成
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記錄和自然遺產,代表著這一地區的地質歷史、事件和演化過程。因此,概括地說地質遺跡的成因幾乎全部是地殼內外地質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區18億年前是古大陸,遭受剝蝕。18億年時地殼開始下降接受沉積,形成中上元古界長城系由陸相到海相的沉積物,由碎屑岩建造演變到富鉀、富鎂的碳酸鹽岩建造,構成一個巨型沉積旋迴。常州溝期氣候較溫暖,雨量充沛,早期形成厚度較大的河流相碎屑堆積。串嶺溝期氣候更加濕熱,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水體相對加深。團山子期和大紅峪期同處於亞熱帶溫暖氣候,有利於菌藻類生物繁衍,伴隨大量碳酸鹽岩沉積,形成豐富的規模不等的疊層石礁體。高於庄期氣候炎熱潮濕,微體藻類大量出現,尤其是高於庄早期藻礁和疊層石相當發育,形成大量碳酸鹽岩和鐵錳質沉積。在長城紀時期,造成了八億年跨越,砂岩層理、宏觀藻類化石,錳方硼礦等地質遺跡。
薊縣紀從14億年開始,氣候炎熱濕潤,地殼仍然緩慢下降,有利於碳酸鹽岩的大量沉積和菌藻類生物的生長。岩石組合以各種類型的碳酸鹽岩為主,古地理處於濱海瀉湖相,潮間帶和淺海陸棚。從而形成了大量藻類化石和疊層石等生物地質遺跡。
青白口紀從10.5億年開始,地殼下降速率漸緩,碎屑岩、粘土岩增多,出現河流相,濱海岸邊砂泥相等沉積環境。景兒峪期地殼下降形成淺海陸棚相泥灰岩沉積。此後地殼上升,陸地遭受剝蝕。僅保留了8億年的景兒峪組。
寒武紀早期,約5.6億年地殼下降,接受府君山組碳酸鹽岩沉積。古風化殼形成「2億年跨越」的著名薊縣運動地質遺跡。
本區在印支運動期,形成了盤山花崗岩,時間約217.1——222.7百萬年。為花崗岩地貌景區奠定了岩石基礎。
本區在長城紀大紅峪期,約16億年發生海底火山噴發活動,形成了與火山熔岩類有關的地質遺跡。
構造運動是地質景觀遺跡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據地質條件分析,本區地貌奠基於印支運動期,成型於燕山造山運動。燕山造山運動距今約1.8——1.4億年,使薊縣北部黃崖關、九山頂、八仙山及盤山隆起成山。此後,經風化侵蝕形成了砂岩峰林峽谷和花崗岩地貌。府君山地質構造遺跡景區內逆掩斷層形成的飛來峰就是燕山運動的產物。
❸ 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由來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地、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中國於1985年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天津薊縣)。此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85年11月,原地礦部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與會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提出建立「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在國內形成一定影響。1987年7月,原地礦部以「地發[1987]311號」文下發的《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規定的通知(試行)》中,把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區的一種方式提了出來。1995年5月,原地礦部頒布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進一步以條文形式把地質公園作為地質遺跡保護區的一種方式列入其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1999年以前建立的86處地質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2處),都不是以地質公園命名的。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
截至2010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閉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發展到187個,並批准新增世界遺產21處,這使《世界遺產名錄》收錄的全球世界遺產總數增至911處,根據最新統計,全球共有704處世界自然遺產,180處世界文化遺產,27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❹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形成演變
蒙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學史書」,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它記錄了大地28億年以來的滄桑巨變。28億年前,蒙山地區為一個穩定的陸塊。距今28-27.5億年間,受大地裂谷作用形成面積廣泛的海盆,岩漿沿裂谷噴發噴溢並接受沉積,形成火山沉積岩系,這就是齊魯大地最為古老的岩石——泰山岩群。之後的2.5億年間,蒙山地區經受兩期大規模岩漿侵入,「吞噬」了泰山岩群,形成阜平期蒙山岩套、五台期嶧山岩套花崗岩類;距今25-23億年間,蒙山地區又經受第三次大規模岩漿侵入,形成呂梁期傲徠山岩套二長花崗岩,交代或捕虜了泰山岩群和前兩期岩漿岩。距今23-8億年間,蒙山陸塊經歷了構造運動的擠壓和小規模的岩漿活動,處於隆升剝蝕時期。8億年以來,蒙山地區又經歷了海進海退的變遷及陸相火山活動。直到距今3000萬年以來,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蒙山斷裂再次活動,蒙山主體不斷隆升剝蝕,終於雄踞齊魯大地。
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沂蒙山區異彩紛呈的地質遺跡。沿蒙山山脈廣泛分布著三期大規模岩漿侵入活動形成的岩石: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片麻狀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共同構成了蒙山的主體。蒙山並由此成為蒙山岩套的命名地,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太古代TTG質花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區之一。形成於距今17-15億年間的中元古代四堡期牛嵐輝綠岩脈,命名地也在蒙山,是我國本期岩漿侵入最為典型的地區。這里有中國境內規模巨大的古構造帶,形成於距今26億年前後,經歷長期多次岩漿活動和構造擠壓作用,北西—南東方向延伸達上百公里,寬2到9公里。沂沭斷裂帶及其東臨的中生代潛火山岩和侵入岩遺跡,沿線的溫泉地熱遺跡等,是研究華北板塊東南緣構造運動、板塊俯沖碰撞造山過程的重要證據。莒南恐龍足跡化石形成於距今1.2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這里的石鐵隕石,重達4噸,是研究天體演化不可多得的實證。
❺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❻ 台灣野柳地質公園石景怎麼樣形成的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海浪侵蝕後回凹入形成海答灣,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❼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由來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受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自然產物,它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由此拉開了世界環境保護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其旨在各成員國將本領域內具有世界保護意義的地點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國際合作,對其進行保護,並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啟動。截至2003年7月,「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締約國已由144個發展至176個,128個國家的754個世界遺產分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582個,自然遺產149個,而涵蓋文化與自然遺產者23個。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華盛頓成立了「全球地質及古生物遺址名錄」計劃,目的是選擇適當的地質遺址作為納入世界遺產的候選名錄。1996年改名為「地質景點計劃」。199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形成全球性網路」計劃,即從各國(地區)推薦的地質遺產地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區納入地質公園,其目的是使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永續發展。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6次常務委員會議中提出了建立地質公園計劃(UNESCO Geoparks),目標是在全球建立50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每年擬建20個;並確定中國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試點國之一。
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每個國家公民均有保護的權利及義務,而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則負責對其實施監督管理。1984年前該項工作只是作為其它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部分保護內容;1984年後,原地質礦產部著手有計劃地開展調研工作,組織制定規劃及規章的編制,將該項工作納入了正軌,並先後於1987年、1995年頒布了《關於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的規定》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天津薊縣)後,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建立得到較快的發展。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又組織起草了有關地質遺跡管理辦法,並召開相關會議,促進該項工作的進展。
在中國,為配合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國土資源部於2000年8月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及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制定了有關申報、評選辦法。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批准建立國家地質公園85個。
❽ 福建省泰寧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的形成過程是什麼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回系,一般稱為答「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❾ 宜賓興文地質公園是怎麼形成的
岩溶地貌的發育過程和侵蝕成因的地貌一樣,有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國內外很多學者將這一演變過程劃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三個階段。
幼年期:在原始的可溶性岩石表面,地表流水開始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作用,地面發育成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等岩溶初期形態。並有部分地表水流轉入地下,循裂隙進行溶蝕,此時對裂隙擴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優勢,隨著裂隙不斷擴大,岩體內形成許多獨立的洞穴系統,地下水面的位置較高,無統一的地下水面。
壯年期:隨著地下洞穴充分發育,獨立的洞穴逐漸歸並,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並形成一個統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乾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成為地下河,此時,地下水的垂直分帶十分明顯,地面河已大部分轉入地下,形成非常乾旱的蜂窩狀地面,這是一種壯年早期的地貌。繼之,由於長期的溶蝕和侵蝕,地面逐漸被蝕低,離地面較淺的溶洞,因洞頂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斷擴大和頂板的崩塌出露地表,呈明流與暗流交替出現,最後地下河就逐漸轉為地面河。地下河的頂板崩塌愈多;破壞產物及搬運.作用也愈劇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岩溶盆地,即坡立谷,進入壯年晚期。
老年期:由於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窪地不斷加深擴大,這時地面降低,窪地內部堆積了厚層石灰岩殘余堆積——紅土,岩溶平原和大型窪地的底部殘留有石灰岩殘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於準平原。
塌陷型天坑,如四川興文的小岩灣天坑,其發育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地下河階段、地下大廳發育階段、天窗階段和天坑形成出露地表階段。
地下河階段:有一條流水終年不竭的地下水流是天坑的形成的首要條件。因為地下水道既是天坑形成的動力之源,又是天坑容積內物質輸出的唯一途徑。
地下大廳發育階段:在地下河道水流的強烈溶蝕、侵蝕與物質輸出作用下,在岩層產狀平緩、構造裂隙發育、岩石破碎或地下古河道重疊交叉特別有利部位,地下水道頂板發生坍塌,其物質由地下水道的水流持續輸出,崩塌空間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倒置漏斗狀或穹廬狀的地下大廳。地下大廳規模的大小,基本上決定著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天坑的規模。所以地下大廳的形成是天坑發育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
天窗階段:地下大廳的頂板在地表水的溶蝕和重力等作用下,地下大廳穹廬式的頂板會慢慢接近地表,並最終地面出現天窗,如四川興文天泉洞和天獅洞等洞穴的頂部的天窗,其是天坑形成前的一個重要階段。
天坑形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和表現是,地下大廳穹廬形頂板逐步崩塌,並使大廳的腔體露出地表。原屬於地下頂板的部分崩塌平行後退,形成周邊的懸崖峭壁或崩塌三角面。如四川興文的小岩灣天坑即是天坑的最終形態。
石灰岩既容易被溶蝕,又容易被侵蝕。當有流水作用時,往往發生溯源侵蝕,一方面使加大流水的落差,一方面使河床向上游後退。落差越大,下蝕能力強,瀑布逐漸形成。河水從上傾瀉而下,震耳欲聾,水霧漫天,彩虹道道。
在四川興文石海地質公園的僰王山園區,以春雪瀑、三泉疊瀑和婚紗瀑等為代表的典型河流向源侵蝕型瀑布靈秀飄逸。
表流水在岩石裂隙發育交會處向下侵蝕,隨著水流長時間的強烈侵蝕,裂隙發育的地方形成落水洞。地表流水沿著落水洞的一側繼續侵蝕發育,便形成了壯觀的瀑布。
❿ 蘇尼特左旗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怎麼形成的
二連盆地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以聞名中外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群遺跡為主體景內觀,輔以重要的地層遺跡和花崗容岩石林景觀,結合獨一無二的恐龍景觀文化資源,是一個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觀光游覽和邊境貿易於一體,科學內涵豐富、口岸特色濃郁、城市景觀優美、極具旅遊價值的國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