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地質有什麼區別
❶ 地理學和地質學有什麼區別
是這樣的,首先在學科分類上,地理學代碼是0705,地質學0709,所以很顯然是有區別的,地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地表上下一部分的環境,包括各個圈層(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地理學二級學科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我是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自然地理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環境,地貌,水,土壤,氣象,生物啊等等,人文地理很多人覺得是文科,其實不是,同樣是理科,就是研究類似於人口(比如少數民族遷移之類的),區域,經濟,都是以地理數據為依託的,研究的時候會有很多參考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比較抽象一點,分3S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rs遙感,gis主要就是做開發或者分析,以地理資料庫做依託,gps主要是定位測量方面,就比如在大街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著一個三腳架支在那裡看東西,其實那個就是測量,遙感的話是處理各種遙測圖片,包括太空梭拍的,衛星拍的,做各種處理;地質學通俗點說是研究地球內部的,地球演化的,二級學科有三礦,構造,古生物,第四紀等等,地質學需要的數理功底應該要更好一些,因為其要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之類的,有一定難度(地理學如果是師范類,大學物理和分析化學都是不需要學的,非師范類則需要)
❷ 地理問題.....岩層與土層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由兩個來平行或近於平行的界自面(岩層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組成的層狀岩石,稱為岩層。地層和岩層不同,在某一地質時期形成的一套岩層及其上覆堆積物統稱為那個時代的地層。所以,岩層是沉積岩的基本單位而沒有時代的含意。地殼中的沉積岩可劃分為不同時代的地層。
❸ 土壤,土地,泥土有什麼本質區別
土壤鹽復漬化(土壤鹽鹼化)是指制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鹽漬土是在一定的氣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形成的。人類活動、歷史上的洪、澇、旱災害,河道變遷,以及土地利用、農業、水利技術措施等,又對土壤鹽漬化的發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次生鹽鹼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漫灌,使底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順著毛管可以上升到地表,隨著水分的蒸發,從而造成土壤中鹽粉積累的現象。
❹ 地質學和地質工程有什麼區別就業如何
地質學抄是一種專門的學科,比如說襲考察某一個地方的土壤營養成分情況這樣的問題,比較專業。地質工程呢,就是具體做關於地質學問題的勘探,開發之類的具體工作。但是地質工程絕對離不開優良的地質學研究人員。這種工作就業相當容易,並且工資較高,技術人員需求量大嘛。
(純屬手打,望採納)
❺ 地理和地質有什麼不同
地質屬於地理范圍,地理是大學科,地質是地理學科的一門分類...
地理包括地質,地圖,水文,土壤,植被,地球學等等..
地質就是專門研究土壤,岩石,地層等的專門學科
❻ 「地理學」與「地質學」的有什麼區別呢,求指教
通俗的來講,地質學和地理學都是和地球有關的科學,地理一般主要是區域性的環境系統及其與人類相關的方面,地質一般是地質歷史時期及現代整個地球的物理化學狀態。
首先說地理學,又分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按照網路包括人口、資源、經濟、政治、文化、旅遊、歷史、聚落、社會、社區地理學;自然地理按照《自然地理學》(林愛文,2008)裡面目錄的分類,研究包括地球系統、地球演化、岩石圈系統、地貌過程、地貌系統、地球大氣、氣候與環境、水循環與水運動、地球水環境系統、土壤過程、土壤環境系統、生物圈系統、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自然地域系統。其中前四個分類也是地質學的主要研究范圍,但對次研究的也更加深入。舉個例子,有一個很火的專業叫地理信息系統(GIS),主要是建立在地圖學的基礎上的,比如說mapgis\goole地圖,這些都是對於地理信息的應用,常用的網路地圖什麼的也屬於地理信息的應用。
地質學按研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構造學、岩石礦物學、古生物和地層學、礦床學、遙感地質學、第四紀地址地貌學等,主要的研究內容都以岩石學、礦物學、地史學、構造學、古生物學為基礎。按照定義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就比如會研究板塊構造的機制、洋中脊的物質組成等,會測定岩石的年代,可以找礦,這些。
第一次回答問題不知道講清楚沒,關於地質具體的研究還有疑問的可以再問,以上。
❼ 土、土壤的區別
本質沒有多大的區別,但一般的習慣中,土壤習慣上是指耕作層,是屬於經過搬運沉積的孕育生命的根本的東西。土則是統稱,它包括耕作層和原生土或者叫非耕作層,如粘土、沙質土等。
❽ 土地跟土壤有哪些區別
土地和復土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制不能混為一談。土地(Land):地球表層的陸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間范圍內的全部環境要素,以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活動作用於空間的某些結果所組成的自然—經濟綜合體。土壤(英文名稱:Soil)位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層。土壤是在特定成土條件下,經過漫長的成土過程逐漸發育和形成的歷史自然體。土壤
土壤就是地球陸地上的一層疏鬆物質
含有微生物、水分、有機物質、空氣等
所以土壤是有一定的肥力
可以生長植物
土壤一般比較講究結構成分
如土壤的pH值、砂質還是黏質等
中學期間,土壤可以簡單的分為三類:
砂質土、黏質土、壤土
砂制土:含沙量多,土質較疏鬆,蓄水性能差,通氣性好
黏質土:含沙量少,土質較粘稠,蓄水性能好,通氣性差
壤土:各種性能均一般
土地
土地的定義更廣泛
土壤從屬於土地的一部分
除了土壤
土地還包括岩石、岩石風化物等
土地是由地表層、地上層、地下層組成的一個空間范圍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區包括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等多種自然要素在內的「自然綜合體」。
❾ 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有什麼區別,求詳解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中。那時這些工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編的《環境辭典》中,將環境地質一詞定義為:應用地質數據和原理,解決人類佔有或活動造成的問題(如礦物的採取、腐敗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蝕等的地質評價)。環境地質在我國出現和使用較晚,但也是隨著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愈來愈突出而提出的。
地質環境:自然環境的一種,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間、岩石圈和大氣圈之間、大氣圈和水圈之間進行物質遷移俄能量轉換,組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開放系統。人類和其他生物依賴地質環境生存發展,同時,人類和其他生物又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同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關系主要表現在:①地質環境是生物的棲息場所和活動空間,為生物提供水分、空氣和營養元素。地質環境的區域差異,導致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生物是地質環境的產物,但又改變地質環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生命在長期演化中,同環境愈來愈適應,因此生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含量同地殼的元素豐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英國地球化學家E.哈密爾頓等人通過對人體臟器樣品的分析發現,除原生質中主要組分(碳、氫、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組分(硅)外,人體組織(特別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見圖)。這說明人體是地殼物質演化的產物。②地質環境向人類提供礦產和能源。目前人類每年從地層中開採的礦石達4立方公里,從中提取金屬和非金屬物質。人類還從煤、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得能源。礦產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很難恢復,因此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節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③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愈來愈大,例如採掘礦產,修建水庫,開鑿運河都直接改變地質、地貌;大規模毀壞森林草原,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礦物燃料的大量燃燒,增加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造成全球氣候異常;人類向地質環境排放大量工業廢棄物,造成對有機體有害的化學元素如汞、鉛、鎘等在地表的濃度增高。
應當指出,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和性質,兩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與地質環境的區別在於,環境地質是研究人類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科,是以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而環境地質沒有空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