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山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㈠ 地質、地貌
一、地貌
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西部賀蘭山為中高山,走向呈NE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間,最高峰達3500m以上,成為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的天然屏障。中部為平原,由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沖洪積平原和河湖積平原組成,地勢開闊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部為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地形坡度較大,沖溝發育;大體以西乾渠為界,以東為平原區,地勢平坦,坡度為0.2~1.8,地面海拔1106~1130m,溝渠縱橫,湖沼星羅棋布。
按地貌成因和形態劃分為堆積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積地貌3種。
1.堆積剝蝕地貌
包括山前洪積斜平原和沖洪積平原兩個形態類型,分別由洪積層和沖洪積層組成。
山前洪積斜平原:由洪積物組成,展布於賀蘭山東麓,呈帶狀分布,是由洪積扇群組成的斜平原。寬8~15km,由第四紀洪積物組成,海拔1140~1700m,以5%~10%的坡度自西向東傾斜,沖溝發育。
沖洪積平原:西鄰山前洪積斜平原,東與沖湖積Ⅱ級階地後緣相接,走向SN,呈帶狀分布,東西寬5~15km,主要由洪積-沖積物組成,地面坡降為1~3,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2.堆積地貌
主要為平原Ⅰ級、Ⅱ級階地,低平鹼灘地,扇前窪地幾種地貌形態類型。Ⅰ級階地,沿黃河兩岸分布,為近代河湖相沉積,地勢平坦,其東西坡降為0.17~1,檯面寬4~12km,階地前緣高出漫灘0.5~1.0m。階地後緣湖泊、鹽沼窪地較發育。Ⅱ級階地,由全新世早、中期河湖積層組成,呈SN向延伸,階地寬10~20km,最寬達26km,其上下游平均比降為0.17,地勢低平,湖沼遍布,部分地區鹽漬化嚴重。低平鹼灘地,分布在平羅西大灘地區,地勢開闊平緩,為低平的鹽鹼灘。扇前窪地,分布於明水湖農場一帶,為閉流窪地,水位淺埋,鹽漬化嚴重;黃河漫灘,沿黃河兩岸呈不規則帶狀分布,由全新統沖積物組成。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比降為0.16,漫灘高出黃河水位0.1~1.0m,向黃河微傾。
3.風積地貌
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於五堆子—高仁鎮、平吉堡南西及鎮北堡北東一帶,為典型的固定式草叢沙丘。特別是鎮北堡北東一帶,分布范圍小,沙丘呈饅頭狀,高1~3m,呈單個不連續狀,地形較平坦,主要為白刺等荒漠植物。
活動沙丘:分布於五堆子—高仁鎮東部、銀川林場東南、平吉堡車站兩側、南梁農場東北等地,多呈活動的新月形沙丘和壟崗沙丘。新月形沙丘長軸呈NW走向,迎風坡平緩,為7°~20°,背風坡朝向SE,坡度為30°~40°,高度為2~5m,個別高達10~15m,由風成細粉砂組成,地形波狀起伏。
二、構造
銀川斷陷盆地,東以黃河斷裂為界與鄂爾多斯地塊相接;西界為賀蘭山東麓斷裂帶;南界斷裂,走向NW,位於牛首山東北麓;北緣為石嘴山南一組隱伏斷裂所控制。盆地內斷裂發育,基底構造復雜,新生界沉積厚度大。
盆地內主要發育3組斷裂構造,NE向和NNE向斷裂最為發育,控制盆地的東、西邊界;NW向斷裂和近EW向斷裂控制盆地南、北邊界。見圖3-3-1和圖3-3-2。
1.NNE 向至 NE 向斷裂
該組斷裂控制盆地邊界,有的隱伏於平原內部,是盆地內最發育的一組斷裂。斷層面向盆地中心陡傾,使盆地呈階梯狀斷陷,屬拉張正斷兼右旋剪切走滑斷層。自西向東,大型控制性斷裂如下:
(1) 賀蘭山東麓斷裂帶
該斷裂帶是第四紀銀川盆地西側構造邊界,北起石嘴山西,南止於頭關,長 130km,總體走向 NNE,傾向 SE,傾角 60°以上,為一系列右旋走滑正斷層組成的斷裂帶,斷層東側是山前洪積傾斜平原,西側是高聳的賀蘭山,相對高差 2200 ~ 2400m,斷層三角面或洪積扇上斷層陡坎十分發育,並且錯斷明代長城,表明該斷層帶近代強烈活動。
(2) 蘆花台斷裂
位於銀川市城區西約 20km 處,南起洪溝,北至平羅火車站,延伸長度73km,為一條 NE 向、東傾的正斷層,傾角 51° ~78°,最大斷距 5965m,中部斷距大,向南、北兩端變小。古近紀時曾是湖盆的西界,斷層西盤,新近系直接覆蓋在古生界或更老的地層之上。新近紀末,該斷層活動不明顯。
(3) 銀川斷裂
該斷裂北起黃渠橋南至永寧,延伸長 85km,為一條走向 NNE 向西傾隱伏的正斷層,傾角 45° ~ 77°,最大斷距3220m,斷距由南向北變小。在古近紀,該斷裂控制了沉積盆地的東界,直至現代仍有持續活動,是一個活動斷裂。
圖3-3-1 銀川平原構造綱要圖(據吳學華等,2008)
圖3-3-2 銀川平原地質剖面圖(據吳學華等,2008)
(4)黃河斷裂
該斷層控制銀川平原東界,北起石嘴山經陶樂至靈武南,全長130km,走向NNE,斷面上陡下緩,傾角49°~66°,傾向NWW,為一正斷層,切割古近系和新近系,銀川市東斷距為2800m,向北斷距逐漸減小,賀蘭縣東北為1500m,陶樂附近為800m,至石嘴山僅300m。第四紀僅部分地段有活動。
2.EW向斷裂
該組斷裂以控制銀川平原南、北界為主,有的隱伏在平原中;不同分布位置,其斷裂性質差異很大。
該組斷裂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北端。規模最大的是石嘴山以北的正誼關斷裂,它橫切賀蘭山,向東延過黃河到拉僧廟,呈隱伏狀態;錯斷了沿線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現代活動以擠壓兼左旋走滑為主,較之NNE向斷裂,它的活動強度較弱。另外,在黃渠橋至石嘴山之間有3條南傾的EW向隱伏斷裂,它們直接控制平原基底,使基底在15km范圍內向南階梯狀斷落5km。
3.NW向斷裂
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的南半部,包括控制平原南界的牛首山東北麓斷裂帶和三關口-金積鎮斷裂以及隱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斷裂。
(1)牛首山東北麓斷裂帶
該斷裂帶是龍首山-六盤山斷裂的組成部分,是中朝准地台和祁連地槽的分界線。斷裂帶由山邊斷層和台地前緣斷層組成。台地前緣斷層為一推測斷層。牛首山山前台地前緣為一高10m的陡坎,走向NW310°,台地以古近-新近系為基座,第四系沉積很薄,台地東北側為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系厚100m以上。陡坎南段1970年曾發生兩次4級地震。
(2)三關口-金積鎮斷裂
該斷裂規模較大,北起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青石口,南東延伸至靈武白塔水以南,全長150多千米,總體走向約330°,具壓扭左旋性質,在銀川平原隱伏於地下。
(3)隱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斷裂
銀川平原南部隱伏著多條NW向斷裂,據人工地震探測,NW向斷裂北西延伸到蘇峪口附近。
三、地層
銀川盆地為新生代斷陷盆地,盆地中心大體位於平羅—姚伏—銀川一線以西及永寧、靈武之間,剖面上呈地塹式的斷階狀,為一東緩西陡的地塹型盆地。平羅—姚伏、銀川地區、永寧—吳忠一帶,第四系厚度超過1600m,向平原邊緣沉積厚度迅速減薄。
盆地內第四系沉積物以洪積、沖積和湖積為主,並有湖沼沉積和風積物。賀蘭山東麓洪積扇裙十分發育,向東逐漸相變為洪沖積相的細土帶。青銅峽峽口附近為黃河沖積扇,由卵礫石組成,向北(下游)漸漸過渡為中細砂和粉細砂夾黏性土,黏性土層逐漸增多。
1.下更新統
銀川組,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分布在銀川平原下部,埋深在190~200m以下,為灰褐色、灰黑色細砂夾灰白、灰褐、棕褐色黏性土、灰褐色卵礫石及砂礫石。自南向北,顏色由紅變黑,粒度由粗變細。南部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岩性為卵礫石或砂礫石,呈渾圓狀,向北相變為礫石層、含礫中砂、中砂和細砂層,至銀川和銀北地區則以粉細砂為主,黏性土層數增加,部分地段含腐殖質或泥礫。
2.中更新統
(1)河湖相沉積層
分布在銀川平原下部,埋深80~120m,為一套河湖相沉積,為灰色、灰黑色及褐灰色細砂夾灰白、棕灰、灰色黏性土,部分細砂中含泥礫。自南向北,粒度逐漸變細,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全部為卵礫石,向北逐漸相變為砂礫石和中粗砂,至銀川以南為含礫中細砂,水平層理發育,部分具斜層理,含較多的植物殘體和腐殖質和螺殼。頂板埋深80~120m,底板埋深190~200m,厚70~100m。
(2)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下部,埋深130~150m,厚60m左右,以暗灰色、灰黃色細砂、青灰色粉細砂為主,夾黏性土,西側洪積平原下部細砂中含礫石。自西向東,顏色由黃變黑,為沖積相沉積。
3.上更新統
(1)上更新統下段洪積層
分布在賀蘭山東麓山前傾斜平原。在近山地帶有零星出露,洪積平原中部和前緣埋深60~80m,厚70~90m,為塊石、漂礫、砂礫石、砂、黏質砂土、砂質粘土。自西向東,顆粒逐漸變細,至洪積平原前緣變為細粒帶。
(2)上更新統下段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下部,埋深60~80m,厚50~90m,岩性為灰色細砂夾砂粘土,近山前斜平原為含礫細砂,該層以沖積為主。通過與河湖積平原地層對比,確定該層為上更新統下段。
(3)上更新統上段洪積層
分布在賀蘭山東麓,構成山前傾斜平原的主體。自扇頂至前緣,顆粒由粗變細,扇頂部分,岩性為塊石、漂礫及砂礫石,呈次稜角—半磨圓狀,分選差;洪積扇中部,岩性為砂礫石夾含礫砂土;前緣土帶,岩性為粘砂土或砂粘土夾層。該層厚60~80m。
(4)上更新統上段沖洪積層
分布在暖泉—玉泉營農場沖洪積平原和工作區東部、南部邊緣台地之上,暖泉—玉泉營農場一帶厚60~80m,為以沖積相灰色、黃褐色細砂為主夾灰褐、黃褐色砂質粘土。洪積平原為含礫細砂。
(5)上更新統沖湖積層
該組為一套中厚層粉砂與薄層砂和粘土互層,砂層中多水平層理及斜層理,常夾粘土質礫石,有5個沉積小旋迴和3個大的沉積旋迴組合,主要分布在銀川平原沖湖積平原下部,埋深2~30m,厚60~120m,北部厚度大於南部。自黃河青銅峽向北粒度逐漸變細,由卵礫石和砂礫石逐漸相變為礫石層和中細砂層。
4.全新統
(1)洪積層
主要分布在銀川市新市區以西、大壩火車站、平原東南部邊緣,岩性為砂礫石、碎石、含礫粗砂夾黏性土層,厚度小於5m。
(2)沖洪積層
分布在銀川平原東部邊緣,岩性為粉細砂、黏性土,夾砂礫石,厚度小於20m。
(3)湖沼沉積層
分布在河湖積平原Ⅰ級和Ⅱ級階地上,銀北多於銀南。岩性以粉細砂、黏性土為主,厚度小於3m。在Ⅰ級和Ⅱ級階地地表除近代湖沼沉積外,大部分地區有灌溉淤泥沉積,岩性主要為粉細砂、粘砂土、砂粘土,厚度一般小於2m。
(4)全新統上段風積層
主要分布在陶樂縣東部、銀川林場、沙湖南等地,岩性為中細砂和粉細砂,最大厚度為20~30m。
四、盆地發展史
銀川盆地為新生代拉張型斷陷盆地。侏羅紀末,燕山運動導致現今的賀蘭山和銀川地區一起抬升,形成銀川古斷隆,銀川地區向賀蘭山地區逆沖,抬升最高,並導致局部地層發生倒轉。新生代始新世,銀川古斷隆開始解體,沿隆起軸部擠壓斷裂帶出現張裂沉陷,造成大幅差異升降,並逐漸向西擴展。新近紀末,銀川盆地持續斷陷,盆地西側邊界已擴展到賀蘭山東麓。第四紀,青藏高原隆升,產生NE向擠壓,使銀川盆地南部邊界斷裂活躍,導致NE向斷層的垂直斷陷幅度加大,銀川盆地接納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積。
早更新世,銀川盆地為封閉的內流盆地,古黃河自南部青銅峽匯入盆地,氣候溫潤,盆地內堆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沉降中心位於銀川中部凹陷區和靈武淺陷帶。自南向北,岩石粒度由粗變細,南部黃河青銅峽峽口沖積扇岩性為卵礫石或砂礫石,向北相變為礫石層、含礫中砂、中砂和細砂層,至銀川和銀北地區岩性則以粉細砂為主。
中更新世初期,黃河切穿石嘴山成為外流河,銀川盆地也隨之成為外流盆地。黃河古道可能仍沿著兩個沉積凹陷發育,河面比較寬廣。
晚更新世,黃河流經寧化寨、新市區、暖泉農場、高廟湖一帶,暖泉農場以南為晚更新世沖洪積平原,由黃河沖積而成,亦稱為黃河Ⅲ級階地,其上分布有多片沙丘或風蝕地。
全新世,黃河向東流擺動,留下Ⅱ級階地和河漫灘。近期形成現在河床,並有向東移動的趨勢。
㈡ 卓爾山的介紹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宗穆瑪釉瑪,意為美版麗的紅潤皇後。卓爾山景區權項目建設地位於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處處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傳說中卓爾山與祁連的鎮山之山--阿咪東索(牛心山)是一對情深意重的情侶,默默守候在八寶河兩岸,共同護佑著祁連的山山水水。2016年1月,國家旅遊局和環保部擬認定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牛心山-卓爾山景區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㈢ 喀斯特地貌的地質學概念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廣的碳酸鹽岩)經以溶蝕為先導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發育的特殊地貌。
喀斯特一詞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爾斯高原地名,19世紀中葉被引進為喀斯特區一系列作用與現象的總稱,現已成為國際通用術語。中國喀斯特現象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約300多年前徐霞客已專門研究並記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與洞穴。
喀斯特地地貌特別受岩性為主的地質背景及氣候為主導的地理環境的控制。其基本類型,按岩性分為碳酸鹽岩喀斯特、石膏和鹽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為裸露型、覆蓋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氣候地貌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喀斯特;按垂直動力帶分為滲流(充氣)帶、淺潛帶(飽水)帶和深部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於它不僅有地表的,而且有與其成因聯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態——洞穴。喀斯特地貌是長期發育的產物。地表形態類型屬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殘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負地形主要類型有落水洞、斗淋、豎井、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峽谷、溶溝和溶隙等。地表正、負地形間及地表與地下喀斯特類型間常有成因聯系,構成一定的地貌組合。
中國僅裸露型喀斯特即約90萬平方公里以上,是喀斯特分布最廣、類型最全的國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區域經濟開發和工程建設的問題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種因侵蝕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轉為地下河,遺留乾涸的滲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劃為懸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庫,即使建水庫也要採取鋪蓋和帷幕灌漿等防滲措施。
喀斯特地貌因形態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氣和水的特性與有益成分而成為旅遊資源。
㈣ 地質地貌
海南島原本與大陸連為一體,因第四紀初期瓊雷地區發生劇烈的上升運動,在急劇上升階段,東西向斷裂帶活動,產生斷陷形成瓊州海峽,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地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構成環帶,由里向外依次分布於全島。內環位於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組成,分別屬於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嶺 3 列山脈。其中以五指山為全島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氣勢高聳挺拔。中環為中、低山外圍的丘陵地貌單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積較大。構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崗岩類岩石、古老變質岩和白堊紀至古近紀的紅層等。外環由台地、階地和平原等地貌單元構成,是三大環帶中面積最大的一環,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經濟活動強度最大的一環。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積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變質岩台地和山麓洪積台地等類型;階地地貌面積也較大,以海成階地為主 , 河成階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積最小。這是海南島地貌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火山地貌發育。新近紀以來,有 10 期 59 次火山噴發。第四紀期間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動,在瓊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數十個火山、面積達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蓋層構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為壯觀。第三個特點為沿海堆積平原廣布。海南島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其他多為濱海平原。以成形分類,大致分為四種:一是由於雨水沖刷和河流下瀉,大量陸源物質在山前地帶堆積形成山麓發育的沖積-洪積台階和河口地帶的沖積-海積平原。二是由海流帶來的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在間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階地、海積平原、沙堤與潟湖。三是由沿海強風的搬運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帶堆積,構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帶生長的紅樹林和珊瑚地貌。紅樹林海岸以東寨港最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面積最大、樹種最多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其種類達到 19 種,佔全國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東寨港紅樹林被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生態型海岸地貌類型,海南島是全國此類海岸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域(圖 1-1)。
圖 1-1 海南島地形地貌示意圖
地質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組成土壤的礦物成分直接來源於成土母質與母岩,成土母質與母岩風化產生的礦質養分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因此,成土母質與母岩的性質對土壤的理化性質有深刻的影響。海南省的土壤母岩與母質共有 10 種,其中花崗岩占總面積的 46.7%,砂頁岩占 20.7%,淺海沉積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濱海沉積物占 2.8%,河流沖積物佔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頁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還有珊瑚。由它們發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異。
按地形高程統計,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全島面積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積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階地、平原面積占 61.3%。海南島海岸線長達 1528千米,周圍-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區面積達2330.52平方千米。
㈤ 黑山谷的地質地貌
黑山谷景復區位於重慶市制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黑山鎮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06°58'26,北緯28°51'46,距萬盛城區20公里,距離重慶主城區110公里。與南川金佛山、貴州桐梓柏箐自然保護區毗鄰。
黑山谷所在山脈地處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大婁山余脈,是重慶和貴州兩省市的一座界山。
景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峽谷全長13公里,山頂與谷底高差最大1200米左右,景區內最高峰獅子峰海拔1973米,是直轄前重慶市的最高峰。河谷兩岸坡度達70~80度。
㈥ 地質、地貌、地形
地形=地勢=地表形態=地貌
但用法不一樣。地形一般用於大片地區的描述。
地勢用於小范專圍地表屬狀態的描述,比如,這個小山村的地勢很高。
地貌指的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是地面以下的形態(有時候也暴露在地表)。
山谷等是山的各部分的描述,可以算作地貌吧。
前4個都是近義詞,有時候可以通用。
㈦ 地質地貌分類
當前流行的是來形態成因分類,主要有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地貌類型和動力地貌類型。構造地貌類型,如1:250萬歐洲國際地貌圖把全球劃分為10種陸上大構造地貌單元和4種海底大構造地貌單元:①相對穩定地盾;②相對穩定陸台;③微弱活動陸台邊緣;④活動地盾造山帶;⑤陸台邊緣造山帶;⑥年輕地槽邊緣造山帶;⑦火山;⑧邊緣或山間拗陷;⑨陸台或陸台拗陷;⑩突起陸台上的堆積地形;以及水下陸緣、過渡帶、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㈧ 卓爾山介紹
卓爾山介紹: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宗穆瑪釉回瑪",意為美麗答的紅潤皇後。卓爾山景區項目建設地位於青海省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處處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㈨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㈩ 卓爾山的介紹。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宗穆瑪釉內瑪,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容後。卓爾山景區項目建設地位於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處處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它流傳著一個很逗的笑話傳奇,豬八戒和牛魔王在祁連相遇,就在此大戰500回合,豬八戒把牛魔王的耳朵削在八寶河南邊,就變成了現在的卓爾山(諧音:豬耳山)。此時牛豬八戒大怒,就掏下了牛魔王的牛心,此後就變成了現在的牛心山(阿米東素),呵呵,這只是一個傳說,並非是如此。不過卓爾山確實有它偉大的歷史和重要性,那就是祁連人民永遠的都在它的懷抱下生存。這座山也就成為了祁連人民心裡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