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人類健康與地質環境有什麼聯

人類健康與地質環境有什麼聯

發布時間: 2021-02-16 16:24:12

⑴ 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有什麼聯系

球不只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方,也是其他動物,植物等生存的地方!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動植物

⑵ 人體健康與第四紀地質

第四紀環境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從而使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目前我們人類正在努力地探尋第四紀原始環境的形成機制,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認識第四紀環境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進而使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否則,將無法逃避自然災害和自身釀成的惡果的侵襲,最終將使人類付出巨大的代價。

1. 地質地貌對表生環境中元素的影響

地質構造、岩性等地質條件均對元素的遷移產生影響。岩層褶皺劇烈、斷裂構造發育、節理錯綜復雜的地區,侵蝕作用、地球化學作用和元素的遷移比較強烈,元素隨水流或其他介質大量遷移。堅硬的岩石難以侵蝕風化; 質地軟弱的岩石易於風化侵蝕,其中元素隨淋失作用、搬運作用而遷移。此外,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的火山作用會給地表環境帶來某些元素,如 B、F、Se、S、As 和 Si 等; 與岩漿活動有關的多金屬礦床可使地表環境中富含 Hg、As、Cu、Pb、Zn、Cr、Ni、V、W、Mo 等元素,從而對元素的遷移、聚集產生一定的影響。

地形地貌條件對元素的遷移影響十分明顯,一般山區為元素的淋失區,低平地區為元素的堆積富集區。對內陸河流而言,坡降較大的中上游為元素的淋失地段,坡降較平緩的下游則為元素的堆積地段。研究表明,因某些元素 「缺乏」引起的地方病常常分布在元素淋失區; 因某些元素 「過剩」而引起的地方病常發生在元素堆積區。

2. 人類活動對原生地球化學環境的影響

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參與地表化學環境的演化。人類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活動對地表化學環境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影響。20 世紀以來,伴隨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生產和生活活動向地表環境中排放大量化學元素或化合物,與原生地球化學環境疊加,並參與環境中的各種化學反應,使地表地球化學環境演化更加復雜。

人類活動對地球化學環境最明顯的影響是環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排污,農葯和化肥對水、大氣、土壤等環境和生物的污染。多種化學元素或化合物通過食物鏈作用,在人體中產生積累,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目前,人類活動對地球化學環境產生的最主要、最常見的污染是有毒化學元素和農葯污染。這兩種污染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3. 原生地球化學環境異常與人體健康

地質環境是由地殼、空氣、水等所組成的,也稱原生環境。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受到環境的制約,並最終適應了環境。原生地球化學環境對人體有良性和惡性兩個方面的作用。溫泉水中含有的礦物質對人體皮膚、關節等疾病的治療作用就屬於良性作用; 特定地球化學環境條件下形成的 「礦泉水」含有鈣、鎂、鍶等元素,是人體健康所需的有用元素,因而被大量開發飲用。然而,由於地球化學元素的地帶性分布規律,某些人體組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一定的環境中卻非常缺乏或含量過高,結果導致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人群因對某些微量元素的攝入不足或過量而發病。

圖 15-1 化學元素在人體血液(mg/mL)與地殼中(μg/g)元素含量的相關性(引自劉天齊等,1996)

20 世紀 70 年代初,英國學者漢密爾頓調查了 220名英國血液中 60 種化學元素的含量,並測定了地殼中相應元素含量,用含量均值的對數繪制了元素相關圖(圖 15-1)。由圖 15-1 可見,除人體原生質中的主要成分碳、氫、氧、氮和地殼中的主要成分硅外,其他化學元素在人體血液中的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規律有驚人的相似性,由此說明人體化學組成與地殼物質成分具有密切的聯系。人體中某種元素的含量與地殼元素標准豐度曲線發生偏離,表明環境中該元素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在中國,出現了一些地方病,如甲狀腺腫、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等。地方病是指某些病只發生在某些特定的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與原生地球化學環境和地貌環境有關。如甲狀腺腫主要分布在山區,而平原區少見,它由於人們生活環境中的水、土壤等碘元素缺乏而導致; 再如氟中毒病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或火山岩、黃土地區。顯而易見,地方病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

4. 人體健康與氣候環境

第四紀氣候與人類疫災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據龔勝生的研究,中國疫災頻率具有不同時間尺度的周期性變化,較小周期疊加形成較大周期。在世紀和千年時間尺度上,疫災頻度與氣候的寒冷程度呈正相關,寒冷期疫災頻繁,溫暖其疫災稀少,氣候越寒冷,疫災越頻繁,寒冷期越長,疫災頻繁期也越長,3000 年來中因氣候的趨干趨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疫災日趨頻繁的長期變遷趨勢。

⑶ 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有什麼聯系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城市可以滿足人們的諸多需要,如方便上班、購物、醫療、教育、娛樂、人際交往、獲得信息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城市的建築越來越高、越來越密,這種便利與舒適正在慢慢失去。人口擁擠、交通堵塞、水資源短缺、用電緊張、空氣污染、雜訊污染、垃圾成堆、污水成河、綠地缺失,到處是鋼筋混凝土,城市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城市原有的舒適與便利盪然無存。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環境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隨著城市越來越大,一方面出現了大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我們不願看到的「污染效應」。即由於城市人口的增多,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也顯著變強,水、電、燃氣、煤的使用都顯著增加,城市粉塵造成的污染變得更為嚴重。

一、汽車尾氣排放劇增在車水馬龍的街頭,一股股淺藍色的煙氣從一輛輛機動車尾部噴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汽車尾氣。這種氣體排放物不僅氣味怪異,而且令人頭昏、惡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各種癌症(特別是肺癌在一些大城市已上升到首位)、皮膚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均有明顯關系。

現在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汽車尾氣帶來的城市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一些城市,汽車尾氣已經成為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

汽車尾氣中含有上百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中有害污染物有固體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輛轎車一年排出的有害廢氣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國空氣潔凈和環境保護協會曾發表研究報告稱,與交通事故遇難者相比,英國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鉛作為防爆劑,這樣的汽油叫做含鉛汽油。含鉛汽油使汽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鉛,對人體健康危害嚴重。鑒於此,我國已於2000年開始使用無鉛汽油,相應的四乙基鉛被一系列新型汽油防爆劑所取代。在我國,無鉛汽油是指含鉛量在0?013克/升以下的汽油。所以說無鉛汽油並非鉛含量為零的汽油,因此,汽車尾氣中仍然含有少量的鉛。農村居民,一般從空氣中吸入體內的鉛量每天約為1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兩旁的居民,每天吸入的鉛量會大大超過這個數值。城市大氣中的鉛60%以上來自汽車含鉛汽油的燃燒。人體中鉛含量超標可引發心血管系統疾病,並影響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神經系統。由於鉛塵比重大,通常積聚在1米左右高度的空氣中,因此對兒童的威脅最大。

目前,無鉛汽油中取代四乙基鉛的新型防爆劑主要有:芳香烴類、甲基叔丁基醚(MTBE)、三乙基丁醚、三戊基甲醚、羰基錳(MMT)、醇類等,其中以MTBE用量最大。

汽車尾氣中主要的有害成分為:未燃燒或燃燒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過氧化物、有機酸和含鉛、磷汽油所形成的鉛、磷污染等。其中對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的化合物及顆粒物。

汽車尾氣的顆粒物中含有強致癌物苯並(a)芘,在一般情況下,1克顆粒物含有約70微克苯並(a)芘,每燃燒1千克汽油可產生30毫克苯並(a)芘。當空氣中的苯並(a)芘濃度達到0?012微克/立方米時,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數就會明顯增加。

二、城市資源消耗巨大我國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座缺水。地表水供不應求,人們就越來越多地求助於地下水,造成地下水采補失衡,致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後果:成片的機井報廢、海水入侵、地面出現沉降、裂縫和塌陷、植被枯死。城市水污染和由此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到了影響城市存亡的嚴峻時刻。

城市就像一個大的污染體,清潔的河水流經城市後,則變成了又臟又臭的污水河。城市,將它的廢水倒進了河裡;城市,將它的廢物扔進了河裡;城市,將它的污物洗進了河裡。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劇增加,加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跟不上發展,使絕大多數河流的城市段和城市湖泊出現了嚴重污染和富營養化,造成了城市水的危機,並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城市的電力需求也持續攀升,每到夏季來臨,由於高溫等因素引起用電高峰,許多城市頻頻出現用電告急的情況。電力供應能力的增加有限,發電裝機增長遠低於用電迅猛增長,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繼續攀升。跨區送電大幅增長,全國聯網對緩解部分地區供需緊張作用明顯。電煤供應明顯不足,價格持續攀升。發電機組長期超負荷運行,致使機組檢修安排困難,甚至造成非計劃停運增多。全國多個省市因機組檢修和非檢修安排困難及非計劃停運增多,直接導致拉閘限電或者加劇了拉閘限電局面。

城市裡的燃氣、煤炭需求數字也非常龐大,無論是燃氣,還是燃煤,都會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加重「助一臂之力」,尤其是燃煤為主的城市中,空氣中粉塵和硫氧化合物的增加非常明顯。

三、城市粉塵危害不淺粉塵分落塵和飄塵兩類。落塵顆粒較大,粒徑在10微米以上,能很快降落到地面,多屬於燃燒不完全的小碳粒,即人們所看到的黑煙。飄塵顆粒小,粒徑在10微米以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比細菌還小,長時間在空氣中飄浮。粒徑在5—10微米間的粒子,能進入呼吸道系統,由於慣性力作用被鼻毛與呼吸道黏液排出,小於10微米的粒子由於氣體擴散的作用被黏附在上呼吸道表面而隨痰排出;而半微米到5微米的飄塵可以直接到達肺細胞而沉積,並能進入血液送往全身,在身體各部位累積,引起疾病。

城市中的粉塵可由於汽車開過後隨風帶起的公路揚塵、生活燃煤排出的粉塵、工業鍋爐排出的煙塵、汽車尾氣排出的固體懸浮顆粒等構成。粉塵中還含有多種金屬微粒及氣體,如鉛、汞、鎘、鉻、釩、鐵及其氧化物,具有催化作用,能促使其吸附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有害氣體。飄塵也能吸附致癌性很強的苯並芘等碳氫化合物。

此外,人們如果隨地吐痰,痰中的各種病菌,特別是像結核桿菌等,也可隨粉塵飄浮在空氣中,吸入人體後就可能感染肺結核。

城市空氣污染,在無風或風速不是很大、逆溫等不利於稀釋、擴散的氣象條件下,又能在大氣中富集,使空氣污染程度增大,從而大大增強公共危害。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外,城市中存在的雜訊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熱污染等問題也日益變得尖銳突出。

⑷ 人類健康與疾病有什麼聯系

在正常情況下,身體各個系統、器官進行著各自的功能。如由肺、氣管、支氣管等組成的呼吸系統主要負責呼吸功能,它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進行著身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由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組成的消化系統主要負責消化功能,它將水、食物攝入體內,進行消化,吸收進機體需要的營養和水分,將剩下的殘渣和廢物即糞便排出體外;由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組成的泌尿系統主要負責泌尿功能,它排出身體的可溶性毒廢物質和多餘的水分即尿液;由心臟、動脈、靜脈等組成的循環系統主要負責循環功能,它泵出具有營養成分的新鮮血液通過動脈流至全身,營養各個器官的組織、細胞,以保證各個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功能。各個組織、細胞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通過靜脈帶到肝進行解毒,再通過血液循環到腎,或不經過肝臟而直接通過血液循環到腎,隨尿液排出體外。溶在靜脈中的廢氣,主要是二氧化碳,則通過循環到肺,經呼吸排出體外;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調節著全身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和新陳代謝活動,是機體的自我穩定調節系統,維持著各器官與器官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在各種有害因素即病因作用身體的時候,身體對病因所引起的損害發生一系列抗損害反應,自我穩定調節系統努力維持著原來的平衡。當病因引起的損害十分嚴重,使機體自我穩定調節系統的功能失敗或發生紊亂,機體的平衡被破壞,便會出現各種器官、組織的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病理變化。而這些病理變化又可使機體各器官、系統之間,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發生障礙,從而引起各種病理症狀、體征和行為異常,特別是對環境適應能力和勞動能力的減弱甚至喪失。這時我們說:機體生病了。

可見,疾病是一種狀態,是身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壞的狀態,是身體的生命活動的異常狀態。疾病又是一個過程,是有害因素侵襲身體、身體與有害因素進行抗爭、恢復原有平衡的過程。疾病的發生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漸變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人們常常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健康就是沒有疾病,把健康和疾病對立起來。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指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且指一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

對於健康的定義,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方面的健康,還包括心理方面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健康。許多人認為,只要自己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把心理健康排除在健康之外。實際上,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導致人們痛苦,影響其學習和工作,產生社會適應的問題,而且,心理健康還可以通過自主神經、內分泌、免疫和行為的中介作用,影響到軀體的健康,導致一些心身疾病、慢性疾病、癌症等嚴重的軀體健康問題。心理和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心理的健康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身體的健康會影響到心理的健康。無論是身體或心理的健康問題,都會影響到社會的適應。

其次,健康和疾病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健康和疾病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不是說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不健康就是有疾病。健康和疾病之間是一條連續帶,從疾病最嚴重一端到健康的頂峰,中間還有很寬的移行帶或中間地帶,每一個人都處在這條帶的某一點上,大多數人處在中間「正常」的一般健康的位置。你可能沒有疾病,但你可能並不健康,你可能處在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一種離疾病很近的狀態,如不注意調養,就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我們大多數人都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還可以更健康。

很多人常常是生病以後才認識到健康的重要,其實,我們平時就應該注意健康的維護,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那麼,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疾病常常病因不同。

根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心理社會的。

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高溫、低溫、高氣壓、低氣壓、各種射線的輻射、機械損傷等;化學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種有毒化學物質,包括各種金屬與非金屬,如鉛、錳、鎘、鉈、砷、汞、鉈等;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如苯、一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農葯等;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種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病菌和寄生蟲等的入侵,身體自身組織的變性、代謝紊亂、免疫紊亂等;心理社會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種精神創傷、心理壓力、負性情緒的困擾等,以及各種社會生活事件帶來的心理應激、社會文化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等。

另外,病因又可以根據來源的不同,而分為內在自身的原因和外在環境的原因。

內在自身的致病因素包括:遺傳的缺陷和變異、內分泌與代謝的紊亂、自身組織變性、自身免疫功能的降低或紊亂等;外在環境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因素對人體的損傷和毒害,各種微生物病菌的入侵,各種社會生活事件帶來的心理刺激等。

雖然,疾病的發生常常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從人類醫學發展史來看,外在環境的致病因素始終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20世紀中期以前,導致人類健康損害的致死性疾病主要是由自然環境中的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如鼠疫、天花、霍亂、麻疹、結核等。20世紀中期以後,隨著抗生素、疫苗的應用,這些傳染性疾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人類自身行為帶來的環境污染、心理應激、生活行為方式等導致的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慢性病卻成了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特別是生態環境的惡化、環境的污染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人類的生存將面臨極大的威脅。

⑸ 生態環境與人類環境有什麼聯系

生態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
人類與環境息息相關,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專,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屬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反之,環境的任何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與環境是和諧共處的關系.呼喚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在自然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客體都被稱為環境(這里指自然環境,不包括社會環境).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環境,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環境,
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的演化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的用人的主觀意志改造環境.有人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通俗而形象地喻為「兄弟」關系,人類有事應多和環境「兄弟」商量.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幾倍的時間乃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復,甚至永遠不能復原.
人類為恢復和改善已經惡化的環境,必須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環境已經向人類亮出了「黃牌」,如再不清醒,就將會被罰出「場」外.到那時,盡管人類為
子孫後代留下數以億計的財富,但由於前人「愚蠢」的行為,毀掉了他們的生存條件,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⑹ 人類工程活動和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人類工程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進行的,兩者之間必然產生特定方式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這種相互的關聯與制約,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

①影響工程活動的安全活動斷層和強烈地震區。

②影響工程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處理不當、岩溶地區水庫的防滲等。

③由於某些地質條件不具備而使工程造價提高場址選擇不當、建築材料選擇不當(建築形式與材料)。

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環境:人類活動進入工業革命以來,已成為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地質營力,它所產生的後果不但等同於外動力地質作用,而且無論是強度還是速度都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庫蓄水、工程開挖等等。

(6)人類健康與地質環境有什麼聯擴展閱讀

地質環境的區域差異,導致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生物是地質環境的產物,但又改變地質環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命在長期演化中,同環境愈來愈適應,因此生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含量同地殼的元素豐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除原生質中主要組分(碳、氫、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組分(硅)外,人體組織(特別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地質環境向人類提供礦產和能源。人類每年從地層中開採的礦石達4立方公里,從中提取金屬和非金屬物質。

人類還從煤、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得能源。礦產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很難恢復,因此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節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⑺ 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

組成人體的化學元素約60多種,這些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有明顯的相關性,表明人體的組成與地球化學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圖13-8)。此外,不同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有明顯的差別。構成人體生命的元素可分為三類:①生命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元素,由氧、碳、氫、鉀、鈉、鈣、鎂、氮、硫、磷、氯共11種元素組成,占人體元素含量的99.95%;②生命所必需但稍為過量或缺少就有害的微量元素,如鉬、鐵、鋅、銅、碘、氟、錫等;③生命不需要但易被人體吸收的有害元素,如鎘、汞、鉛、鈾等。

圖13-8 人體血液和地殼中元素含量的相關性

(據陶世龍等,2010)

微量元素保持適當的濃度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但如果缺乏或過量又會引起疾病或死亡。例如缺鐵會引起貧血疾病,但鐵的含量過多,則會引起急性鐵中毒、嘔吐、胃腸道出血,甚至死亡。有害元素如砷、汞、鉛、鋇等,當它們超過一定濃度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體中某種微量元素或有害元素的多少,與飲水、食物及空氣中的元素有關,而它們又與地殼表層岩石及土壤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即與各地區的地質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地質環境下,人體健康狀況有明顯差異。有些疾病的分布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別是地方病的發生、發展明顯地受自然地球化學環境的控制,具有強烈的地帶性分布特徵。在地質環境中,以沉積岩為母岩形成的土壤,通常化學組分較全,而以岩漿岩為母岩形成的土壤,則往往缺乏某些必要的元素。在同一岩類地區的發病率,則與元素的遷移聚集有關。這是造成地方病的根本原因。

現已查明,有20多種地方病是由於原生地質環境中某些微量元素過多或不足所造成的。黑龍江、陝西等省流行的克山病,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的地方性心肌病,主要發生在山區吃當地自產糧的農業人群中。20世紀70年代對發病區小麥、玉米和稻米的分析表明,有些病帶內這三種糧食的含硒量明顯偏低,一般都小於0.025×10 -6(非病帶則大於0.025×10 -6),說明克山病有些病帶處於低硒環境。1981年,曾對15個克山病區150萬人採取補充硒的辦法,使發病率幾乎降低為零。河南省食道癌發病率高的地區,多在安山岩和中更新統洪積層出露區,這些地區土壤和岩石中的銅、鋅、釩、鋯等元素含量偏高,人體過多地吸收了這些元素,使體內元素含量比例失調,從而導致食道細胞癌變。

由於工業生產或其他活動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受污染的環境可稱為次生地質環境。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河上游鉛鋅礦附近的一座煉鋅廠曾經排出大量未經處理的含鎘廢水,用這種水灌溉稻米引起「骨痛病」,患者體內的含鎘量比正常人高出100倍,病情嚴重者竟達到咳嗽都會使肋骨折斷。

早在17世紀中葉,就有人提出某些地方病的病因學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開始廣泛重視地質環境與健康和疾病的相關問題。近些年來,我國環境地質工作者與醫學界相結合,在防治地方病和環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今後,研究原生或次生地質環境中化學元素的分配狀況對人體健康的關系,仍然是必須高度重視的科學內容。

⑻ 地質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中國的地質環境通過地球化學、水文和生物作用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影響人類健康。從幾種全國性的情況看,克山病和大骨節病帶的分布,大體上同東北到西南以溫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土系為中心的低硒帶相吻合(方克定,2002)。在全國半數以上縣分布的高氟病,明顯地與含高氟的岩石、泉水、含水層和煤層有關(蔡宏道,1995)。
氣候等環境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和生活習慣,會加深地球化學背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例如在貴州省西部的砷中毒病,不但同二疊系煤層中高砷含量(100mg/kg)有關,而且還同高原區的潮濕氣候和漫長的寒冬有關。在這樣的環境里,當地居民多喜歡吃辣椒,並在沒有裝煙囪的屋子裡燒煤取暖。同時,他們還常在屋中懸掛辣椒和玉米將其晾乾。此種生活習慣使煤中的砷可通過升華作用而附在玉米、辣椒的表面,從而進入人體(鄭寶山,1996)。在有些地區,致肺癌的氡可通過屋基土壤岩石直接釋放,或通過由含氡的礦渣製成的磚而侵入室內。
有些健康問題還與特殊的土地——資源分布格局有關。如在山西,因其豐富的煤炭資源而成為中國的主要能源基地。但那裡石炭系的含煤地層蓋在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含水層上。後者常是當地的重要水源。通過煤炭工業,及與煤有關的化工產業,導致一些岩溶大泉受到SO42-,Pb,CN, Fe, COD的污染,危害人類健康。血吸蟲病的分布,多在中國東南部的濕地區。在中國的西南部,石灰岩的分布超過50萬km2。缺碘症常在石灰岩地區分布。同時,由於強烈的岩溶化,主要水資源都集中分布在2,836條總長度1,3919km,總流量1,428m3/s的地下河中。另一方面,主要的土地資源多分布在地下河的匯水區,並以後者為排水系統。很明顯,任何方式的土地利用,不論是城市建設、礦山開發、農業、工廠或公路建設都會對地下河水質和人類健康帶來問題。

⑼ 人類與地質環境關系演化

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是從人類有意識地製造工具開始的。在此之前,人類與動物沒有太多差別,本能地、被動地依附於地質環境。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分析,可將人類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歷史進程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文明史前時期

在這一時期,人類從被動地依附於地質環境轉向主動地求助於地質環境,從周圍的地質環境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就地選取合適的礦產材料作為原料來製造工具。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依據,歷史學家將文明史前時期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無可代替的作用。舊石器時代人們將石料打制為生產工具,維持採集和狩獵的原始生活。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最早為人們所利用的礦產主要是石料、石英和燧石[29]。例如,脈石英是周口店附近來源比較豐富的一種原料,北京人在長期實踐中發明了砸擊法將脈石英打制為石製品,使這種劣質原料的製品成為石製品的主要組成部分[30]。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古美索不達米亞人已經學會用太陽曬乾的粘土磚塊建造永久性居所。到了新石器時代,石料礦產的利用更加廣泛,製作的工具除石刀、石箭外,還有石斧、石鐮、石犁等。同時,人們開發利用粘土、陶土等非金屬礦產作為原料來燒制陶器,開發利用多種礦物作為原料來製作玉器、首飾和繪畫。之後,人們發現銅熔煉後加入少許錫硬度會大大增強,開始向青銅器過渡,最先為人們所利用的金屬包括銅、鉛、錫和鋅,逐漸達到繁榮,之後又向鐵器時代過渡[31]。實際上,鐵器在很多方面劣於青銅器。鐵器能推廣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青銅器原材料的缺乏。鐵礦可能是最早的基於經濟原因而出現的其他金屬礦的替代品。雖然某些礦產資源發生了缺乏或耗竭的現象,但當時的決策者並沒有意識到資源匱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大約六七千年以前,人們開始開發利用地下水。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水井。這口水井原先可能是一個天然的或人工挖的鍋底形水坑,為防止井壁坍塌,向坑中打入四排木樁,組成一個方形的樁木牆,將牆內的泥土挖出,就建成了水井[32]。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已經打出了深達六七米,直徑兩米的生活用水井。隨著井的大量開鑿,人們對地下水的性質也有了新的認識。《管子》記載了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質和相應的地表土壤情況。引泉水灌溉也屬於地下水利用的一個方面,《水經注》中多處提到古代利用泉水灌溉,如山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引瀵水種稻等。

雖然在礦產、地下水、土壤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緩慢的進步,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人類仍處於任由擺布的地位,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型的地質災害完全無能為力。對自然災害,人們認為是上天降罰於人類,這便產生了天命主義禳弭思想[33]。人們想要免除自然災害,只能祈求上天寬恕。

由上述論述可知,這一時期人類與地質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人類向地質環境資源的單純索取上。

(二)農業文明時期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近代資本主義萌芽,人類經歷了漫長的農業文明時期。這一時期,人類在向地質環境索取更多的生活生產資料的同時,主動地順應地質環境,利用緩慢進步的技術改造地質環境;隨著人口的增加與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質環境改造的能力在局域內超越了地質環境承載力,引發了當時難以解決的地質環境問題。

越來越多的礦種被不同程度地開發利用。我國秦漢時期,鹽礦、鐵、銅、金、銀、鉛、錫、汞等礦產的開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魏晉時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們已經懂得將石油做燃料用於戰爭中的火攻。隋唐時期,鹽業、銅礦開採得到了大力發展。到宋代,煤炭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手工業較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採煤為生,煤礦開采已經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從鶴壁古煤礦遺址知道,當時是先由地面開鑿圓形豎井,深達46m,然後依地下自然煤層的變化開掘巷道。巷道高1m多,形狀上窄下寬,上寬1m,下寬1.4m,再把需要開採的煤田鑿成若干小區,運用「跳格式」的先內後外的方法逐步後撤。井下排水一方面用轆轤往外抽水,另一方面把地下水引進采完煤的坑窪地區貯積起來。古代英國早期主要砍伐森林獲得所需的燃料,但是隨著森林資源的大規模開伐,木材供應緊張,人們開始開發煤炭以替代木材。1300年,紐卡斯爾和英格蘭東北部煤炭開采業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人們將開採的煤炭用船水運到倫敦供居民使用,到1600年煤炭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到1700年工業革命前夕,英國煤炭產量達到了300萬t[34]

原始社會末期,人們開始開發利用一種新的資源,並很快取代礦產成為最重要的地質資源,這種資源就是土壤。土壤的開發利用,標志著農業的出現。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隨著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留下了人們耕作的痕跡,人類對地質環境的作用隨著農田的擴大而在空間上不斷擴展和延伸。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由於人口增加,大片宜耕或不宜耕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田,原來的森林、草原、湖沼、山原不斷為農田景觀所取代。農業是直接依託地質環境而發展的生產部門,無限制的土壤開發帶來了人們意想不到的地質環境問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土壤開發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美索不達米亞地處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但是氣候乾旱,土壤滲透性差。為了得到充足的水源,蘇美爾人開鑿運河,開挖溝渠,引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河水灌溉農田,農業開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據吉爾蘇城邦文獻記載,在公元前2400年平均糧食產量高達每公頃2537L。然而,長期的只灌不排和過度灌溉導致當地地下水位不斷上升,在蒸發作用下,地下水中的鹽分不斷在土壤中累積,導致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原來肥沃的土地逐漸退化。糧食產量不斷下降,到公元前2100年下降到每公頃1460L,到公元前1700年下降到每公頃897L[35]。同時,引來的河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不斷淤積在運河與溝渠附近的農田,在破壞農田的同時,形成了多堤崗、多沼澤的地貌特徵,給人類生活生產造成了巨大影響。據考古學家研究,我國樓蘭古國處於塔里木河下游一個綠洲上。由於漢代政府採取了在西域駐兵屯田的策略,塔里木河中上游的農業開發規模日益擴大,用水日漸增多,破壞了下游樓蘭的水資源條件,引起綠洲地質環境惡化,土壤沙化日益嚴重,原本水草茂盛、水網交織、森林密布的綠洲最終退化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質環境,樓蘭古國亦隨之而傾[36]。針對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開荒,1666年日本幕府已經意識到發生土壤流失、河流淤積、洪水泛濫等災害的危險,向人們發出警告並鼓勵植樹造林蓄養土地[37]

隨著古代人口增長和城邦的發展,不同城市間貨物貿易推動了交通道路的建設。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古埃及人開鑿了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第一條運河,運河寬60m深13m,長約160Km,大量挖掘出來的土壤堆放在運河沿岸。用400年的時間,古代羅馬人採用泥沙、碎石和岩塊鋪設了30萬Km道路。約公元前100年,人們廣泛採用石灰石燒制混凝土,用作建築材料[38]

(三)工業革命時期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人類與地質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無約束的大規模擾動、改造和污染。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礦產、地下水和土地(土壤)資源開發規模日益擴大;農業生產、交通水利設施建設、礦冶工程、城市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作用強度不斷加大;礦山環境問題、土壤流失、地面沉降、土壤污染等地質環境問題逐步顯現、惡化,對人類生活生產形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人類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緩慢覺醒,工業化國家開始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經濟活動。

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煤炭、鐵礦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礦產對於經濟社會的重要性再次超過了土壤。1795年,William WilKinson發明了熔煉鐵礦石的熔鐵爐;1815年,Humphry Davy發明了防止煤礦瓦斯爆炸的安全燈;1856年,Henry Bessemer發明了底吹酸性過程技術。隨著一系列技術的發明,人們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據Flinn估算,1750~1830年英國煤炭產量從520萬t增長到3040萬t,80年間增長了6倍左右[39];生鐵產量從1740年的1.74萬t增長到1880年的774.92萬t[40],140年間增長了約445倍。美國工業革命也伴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據統計,美國煤炭產量經歷了兩次快速增加的時期:第一次為1867~1918年,煤炭產量從0.13億t迅速增加到6.14億t,之後的1918~1964年,受多種因素影響,煤炭產量在3億~6億t之間變動;第二次為1965~1998年,煤炭產量從4.73億t快速增長到10.14億t(圖1-13)。同時,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屬礦產產量持續增加(圖1-14)。由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發地質環境問題往往在時間上存在滯後效應,人們在意識到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時,很可能已遭受了慘痛的教訓。英國LanarKshire,HicKleton,Northwich等礦區先後發生了地面沉降。據SherlocK估計,到20世紀初英國因采礦導致的地面沉降相當於59.1億立方碼的岩石被從地表挖走[42]。1971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南部一座煤礦由於露天開採的疏忽,大雨造成煤炭泥漿池決口,洪水導致118人死亡和4000人無家可歸。

圖1-13 美國煤炭產量變化示意圖(1867~1990年)[41]

圖1-14 美國典型金屬礦產品產量變化示意圖(1867~1990年)

農業和城市發展對地下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在1900年以前,美國主要通過自流井開采地下水。隨著各個州自流井數量越來越多,自流井自流水量不斷衰減。到20世紀30年代,Tolman發現了地下水開采所引發的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現象。含水層枯竭、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問題的先後出現,使人們認識到開發地下水需要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

交通、礦產開采、城市化、農業開發等工程經濟活動規模的日益擴大,使人類活動逐漸成為作用於地質環境的一種主要地質營力。在火車發明之前,英國主要依靠水運運輸礦產和貨物。為了擴大運輸范圍,英國自1731年開始開鑿運河。從第一條Newry運河開始到最後一條Liverpool Junction運河完成,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據統計,到19世紀末,英國開鑿運河挖掘岩土約2.53億立方碼,修建鐵路搬移岩土約30.31億立方碼,道路建設搬移岩土約6.24億立方碼,采礦搬移岩土約196.92億立方碼,房屋建設搬移岩土約5.00億立方碼。由於農業開荒、礦產開采和城市化,1770~1980年歐洲森林面積從2.30億hm2減少到2.12億hm2,減少了7.8%;草地面積從1.90億hm2減少到1.38億hm2,減少了27.4%;農田面積從0.67億hm2增長到1.37億hm2,增加了104.5%。從全球范圍來看,1770~1980年森林面積從62.15億hm2減少到50.53億hm2,減少了18.7%;農田面積從2.65億hm2增長到15.01hm2,增加了466.4%;城市化水平從3%增長到41%,城市人口達到18.1億人[43]。可以看出,在越來越多的地區人們對地質環境的擾動超過了自然營力的作用。

(四)信息革命時期

20世紀末,人類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來自知識信息革命的沖擊。在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的同時,發達國家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時期人類與地質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開發與保護並重,從過去無節制的大規模擾動、改造和污染模式轉向人地協調相處模式。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多處在產業鏈低端,以生產資源環境密集型產品為主。一方面,發達國家加大治理工業化過程中遺留的地質環境問題力度,加強地質環境涵養與保護;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承載了越來越多的資源消耗和地質環境污染,地質環境壓力不斷增大。

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作用在空間上不斷延伸,在強度上不斷加大。礦產資源的開發不再局限於陸域地表淺部。一是向海域進軍,探索海底蘊藏的礦產資源。幾十年前人們還僅是開發大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而目前正在試圖探索、勘查深海洋底。二是向地殼深部進軍,探索地表500m以下蘊藏的礦產資源。據估計,目前人類每年從地質環境開發的礦產資源總量高達300億t以上,人均消費量達到6t左右[44]。城市化、工程建設、礦產開采、農業開發等工程經濟活動搬運和移動的土壤與岩石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HooKe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典型國家的工程經濟活動規模,估算出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均搬運岩土量(圖1-15)。如果以人均搬運岩土量表示人類對地質環境作用強度,從圖1-15可以得出,在距今200年以前的人類漫長歷史進程中人類對地質環境的作用強度很弱;近100年人類對地質環境的作用強度急劇增大,到目前人類每年搬移土壤和岩石總量已經超過了全球沉積循環的自然的土壤和岩石流動。

圖1-15 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人均搬移土壤和岩石量估算曲線圖[31]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各個國家先後出台了相關的法律、規定、政策和規劃,加強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美國1977年頒布了露天采礦與復墾法,在1990年和1992年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對礦產開采、礦山閉坑、土地復墾等活動做出法律規定,並建立了廢棄礦山復墾基金和礦山環境恢復履約保證金等制度,防治礦山開采所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2002年歐盟出台了「第六環境行動計劃」,目的是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廢棄物管理,強調資源消費不能超過環境承載能力[45]。2006年歐盟發布了「土壤主題戰略」,通過建立土地框架指南,以期解決土壤流失、土壤污染、鹽漬化等土壤地質環境問題。

⑽ 綜述地質環境對疾病產生有什麼影響論文2000字

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
環境與人體的關系是生物發展史上長期形成的一種互相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由於客觀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人類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環境的主觀能動性,使環境和人類呈現著極其復雜的關系。在人類長期發展過程中,人體對環境的變化形成了一定的調節機能,以適應環境的異常改變;只要環境改變不超過人體的適應范圍,就不會造成機體對環境適應能力平衡的破壞,人體健康及生活能力就不會受到影響。但是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環境條件出現任何劇烈的異常改變(如氣象條件的劇變,自然的或人為的污染等),超越了人類正常的生理調節范圍,就可能引起人體某些功能、結構發生異常反應,甚至呈現病理變化,使人體產生疾病或影響壽命。
(1)地方性甲狀腺腫

地方性甲狀腺腫主要是因缺碘引起的甲狀腺代償性腫大為主要表現的地方病。臨床上地甲病患者除頸部逐漸變粗外,並無明顯症狀,當腺體大壓迫周圍器官時,可出現一些局部症狀,如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等。嚴重的地方性甲狀腺病地區內兒童可並發地方性克汀病。克汀病患兒的臨床特徵是不同程度的呆、小、聾、啞、癱。已經成病就很難治癒,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本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廣泛的一種化學性地方病,估計全世界約有兩億多病人。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此病的流行,尤以西北、華北、西南等地區較多見,山區多於平原、內陸多於沿海、鄉村多於城市。各年齡組的人都可發病,甚至在新生兒中也可見到。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缺碘。碘是人體合成甲狀腺素的必需微量元素。缺碘可促使甲狀腺濾泡明顯增生,結果使甲狀腺代償性腫大。流行病學調查證明:絕大多數地方性甲狀腺腫地區的土壤、飲水或食物中都缺碘,含碘量與患病率密切相關,而經補充碘後,甲狀腺腫的流行可得到控制。

地方性甲狀腺腫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目前的主要預防方法是為病區居民補充碘。給碘的方法我國已有很好的經驗,即供應碘鹽和碘化食油,且以供應碘鹽簡便易行,效果較好。

碘鹽:又稱健康鹽,一般在10萬份食鹽中加入l一2份碘化鉀混勻製成。在流行區要堅持長期食用。碘鹽應存放在乾燥、低溫和暗處,包裝嚴密o

另外,供應富含碘的食物(海產品如海帶、海魚),合理的膳食、清潔的飲水、有規律的生活,均可減少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發病。

(2)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氟病是長期攝人過多的氟引起的以氟斑釉齒和氟骨症為特徵的一種慢性全身性疾患。本病流行甚廣,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生。我國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區十多個省、市都有氟病流行。

發病原因:氟攝人量過高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據調查,每人每日攝入氟總量起過4毫克時即可能在體內蓄積,導致慢性中毒。飲水及食物中含氟量愈高,則地方性氟病的患病率也愈高。當營養不良,特別是缺鈣和缺少維生素A、D及C時,能促進氟骨病的發生。

發病機理:對於氟骨症及斑釉齒的發病機理,目前尚有不同的認識。但據臨床及實驗資料,發現氟有以下幾方面毒性作用,有助於闡明本病的發病機理。

A.破壞鈣、磷代謝:過量的氟進人人體後與鈣結合形成氟化鈣,主要沉積於骨組織中,少量沉積於軟骨中,使骨質硬化,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氟與鈣結合使血鈣減少,從而刺激甲狀旁腺分泌增多,溶骨作用加強,加速了骨的吸收,使骨質疏鬆或軟化。此種現象多見於產婦及哺乳期婦女o

B.抑制酶活性:因氟與鈣、鎂結合成難溶的氟化鈣及氟化鎂,故體內許多需鈣參加的酶活性被抑制。例如,抑制稀醇化酶和琥珀酸脫氫酶等,使三羧酸循環障礙,糖元合成減少,可致骨組織營養不良;抑制骨磷化酶,導致骨組織鈣鹽的吸收和蓄積障礙o

C.對牙齒的作用:適量的氟可取代牙釉質中的羥磷灰石的羥基而形成氟磷灰石。它是牙齒的基本成分,可使牙釉質光滑堅硬、耐酸、耐磨,並具有抗酸作用。氟又可抑制口腔中的乳酸桿菌,降低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的酸度,從而具有防齲齒作用。但是,體內進入過量氟,大量氟沉積於組織中,可影響牙釉質形成正常的棱晶結構,而形成不規則的球狀結構,產生斑點、缺損或條紋,同時使牙齒的硬度減低、質脆及碎裂,甚至可早期脫落。

臨床表現

A.斑釉齒:為地氟病最明顯的病症。恆牙,特別是切牙最明顯。牙齒表面粗糙,失去光澤,出現粉白、棕黃色或褐色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斑點、缺損或條紋。牙齒質脆易缺損或脫落。

B.氟骨症: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酸痛、關節僵硬、上下肢彎曲、駝背。嚴重的可引起四肢及軀干關節固定,甚至發生截癱。

預防措施:首先應查清氟的來源,如主要來源於飲水,則應更換適宜的水源,一般講地面水中含氟量較地下水為低。如更換水源有困難時,則應採取水中除氟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鹼式硫酸鋁法,按0 0 5%克/升加入水中,攪拌半分鍾,可使水氟由7.O毫克/升降低到1.O毫克/升。此外,尚有硫酸鋁法,向水中按100~200毫克/升劑量加入硫酸鋁,攪拌均勻,靜置沉澱1—2小時,即可飲用。

另外,減少食品中含氟量,如高氟地區不使用含氟量高的化肥(如磷礦粉等),食品不用含氟量高的煤烘烤,並加強食品含氟量的監測、監督,都是預防地方性氟病的有效措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