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青海地質怎麼形成的

青海地質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1-02-16 15:41:04

⑴ 青海西寧海南地質情況

海南州在地貌分區上屬柴達木--湟中海拔盆地大區,青海東部中海拔盆地分區,青海湖--共和中海拔盆地小區。海南呈北西西--南東東向之盆地與山地相間的格局,由北而南依次為青海湖盆地、青海南山中起伏山地,共和--貴德盆地,河卡山中起伏山地,興海--同德盆地,蘑菇山--桑赤崗大起伏山地。在這種近東西向起伏相間的格局兩端,西為北北西--北西走向的鄂拉山大起伏山地,東為西山--扎馬日崗中起伏山地,這種基本地貌的形成,是基於地質構造山斷塊抬升的山地與山間斷陷盆地的差異性升降運動,以及共和盆地東西兩側各存在一個近南北向的構造帶。山地是海南主要地貌類型,面積占海南陸地總面積的42.3%,丘陵及殘山占海南陸地總面積的11%;中海拔平原和台地佔海南陸地總面積的46.7%,其中河谷階地為12.4%。

海南州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四圍環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間其中,地勢起伏較大,復雜多樣。海南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

海南州:位於青海省東部,東與海東地區和黃南藏族自治州毗連,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為鄰,北隔青海湖與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因地處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地理坐標為東經98°55′--105°50′,北緯34°38′--37°10′,東西寬260千米,南北長270千米,面積為4.45萬平方千米,占青海省總面積的6.18%。

⑵ 青海湖地質形成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唐代為400公里,清乾隆時減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里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里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東西兩邊已分別退縮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目前青海湖呈橢圓形,周長300餘公里。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積為4800平方公里;上世紀50年代的測繪資料顯示,青海湖湖水面積為4568多平方公里; 70年代出版的地形圖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積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積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過遙感衛星數據分析,青海湖的面積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最長約104公里,最寬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千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4%。

⑶ 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國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此外還有由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青藏高原》。該曲使李娜的演唱事業達到了頂峰,傳唱一時。

西南部最高的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m,從高原往北和往東地勢急劇下降,往北到國境,往東到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武當山、武陵山一線等廣大地區。除少數山地外,地勢降到3000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m左右,再往東地勢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與台灣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m以下,東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m,向海延伸到淺海大陸架。這種地貌分布特徵除與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強烈隆升有關外,每個地貌台階的邊坡常是一些新構造斷裂分布位置,許多延綿千里的高大山脈的走向受斷裂構造線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圍經常發生嚴重地震。這個高原在印度於五千萬年前開始推擠歐亞大陸時隆起,喜瑪拉雅山脈就是在這個強大的推力之下形成。這座山脈在不穩定的結構地形推擠下,到現在仍在往上升。每年大約上升一厘米左右。

青藏高原[1]高原周圍大山環繞,南有喜馬拉雅山,北有昆侖山和祁連山,西為喀喇昆侖山,東為橫斷山脈。高原內還有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這些山脈海拔大多超過6,000米,喜馬拉雅山等不少山峰超過8,000米。高原內部被山脈分隔成許多盆地、寬谷。湖泊眾多,青海湖、納木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薩爾溫江)、森格藏布河(又稱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稱布拉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

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說「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徵。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這些湖泊主要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錯,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在湖泊周圍、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分布著大片翠綠的草地,所以這里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由於地勢高,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高於4,500米的地方最熱月平均溫度不足10℃(50℉),無絕對無霜期,穀物難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綿羊、藏山羊為主。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以種植作物,以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圓根、油菜等耐寒種類為主。雅魯藏布江河谷緯度低,冬季無嚴寒,小麥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條件好,春夏溫度偏低,延長了小麥生長期,拉薩冬小麥畝產有1,638斤的紀錄。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電站、煤礦、鋼鐵廠、化工廠、毛紡廠、造紙廠。隨著工業發展,新的工業城市如西寧、拉薩、格爾木、林芝、日喀則等不斷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條公路。青藏鐵路也通車。民航班機通西寧、格爾木、拉薩、林芝地區、昌都地區。

整個青藏高原(含中國以外部分)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青海省的中部和西部,甘肅省、四川省的西部,雲南省的西北部,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

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昆侖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年代最新、並仍在隆升的一個高原。它夾持於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揚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間,呈紡錘狀。內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歷史和不同源地的陸塊、褶皺帶相間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見特提斯地質)的復雜演化歷史。統一高原的出現是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見大陸碰撞)的結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羌塘-昌都、岡底斯和喜馬拉雅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北面的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構造帶等,屬於歐亞古陸南緣的構造帶,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了早古生代優地槽,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皺基底,晚古生代轉化為穩定的蓋層。其中石炭-二疊紀出現含煤建造,暖水動物群和華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在中晚元古代結晶基底上整合遞變,從早古生代開始發育了地台蓋層,海相沉積一直延續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廣泛發育了岡瓦納相冰海雜礫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岡瓦納古陸北緣的微陸塊。

由於這6個構造帶最新海相地層層位和作為各構造帶分界的縫合帶,明顯地從北向南依次變新,表明青藏高原是由歐亞大陸不斷向南增生,岡瓦納古陸北緣微陸塊不斷解體、北移、拼貼到歐亞大陸南緣而產生的。始新世青藏高原結束了洋殼演化和洋殼向歐亞大陸俯沖(見俯沖作用)的歷史。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已拼合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之間發生大陸岩石圈俯沖。在俯沖帶地殼縮短,分層變形、分層加厚。經歷了構造抬升和均衡隆升的階段,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出現。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中更新世以來近200萬年地殼隆升的結果,並且這一隆升過程至今尚未結束。

青藏高原中若干條反映不同時期洋殼的蛇綠岩帶,揭示了岡瓦納古陸不斷解體,向北漂移,與歐亞古陸碰撞、拼合,歐亞古陸不斷增生的歷史。主要蛇綠岩帶和混雜堆積帶如下:

北祁連蛇綠岩帶位於祁連中央隆起帶北側,沿玉門、肅南、祁連、門源一帶出露了一套蛇綠岩,包括蛇紋石化橄欖岩、輝橄岩和純橄岩;輝長岩、輝長輝綠岩;中基性海底噴發岩,主要為細碧岩、角斑岩,具枕狀構造;放射蟲硅質岩夾復理石砂板岩。呈北西-北西西向延伸600~700公里。帶內發育有藍閃石片岩,常出現在超鎂鐵岩上下盤,主要有綠簾石藍閃片岩、石榴石藍閃片岩和石英白雲母藍閃片岩3種組合類型,藍閃石結晶粗大。大量生物化石證明,本帶包括震旦紀晚期、寒武紀和奧陶紀早期3期古蛇綠岩,它們的岩石組合大體相似。蛇綠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和放射蟲硅質岩的存在,說明古北祁連洋盆處於洋中脊環境。

昆侖蛇綠岩帶沿西大灘-修溝-瑪沁斷裂帶殘留了華力西末期的洋殼殘體。蛇綠岩已失序,西段未見重要露頭,東段花石峽、瑪沁、瑪曲一帶,發現了百餘個超鎂鐵岩體,屬蛇綠岩套。與蛇綠岩伴生的構造混雜岩和泥礫混雜岩的基質是早三疊世復理石,夾有大量二疊紀石灰岩和含煤碎屑岩等外來塊體。

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總體呈北西西向展布,東段向南偏轉,近期主要表現為右行走滑斷裂,有地震活動。在其西段錫金烏蘭湖、大鵬湖、瑪爾蓋茶卡一帶,發現了一套混雜堆積,在三疊紀砂板岩中,夾有大量二疊紀灰岩岩塊和鎂鐵、超鎂鐵岩塊;在中段勝利湖、若拉崗、獅頭山一帶,構造混雜堆積和蛇綠混雜堆積十分發育;東段金沙江混雜堆積帶寬40公里,南北向展布,分東西兩個帶。西帶為蛇綠混雜岩,在蛇紋岩基質中包卷了大量二疊紀放射蟲硅質岩、石灰岩、細碧角斑岩岩塊。東帶為野復理石,中三疊統砂板岩中含有大量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灰岩岩塊。金沙江縫合帶閉合於印支運動。

班公錯-怒江蛇綠岩帶曾為古特提斯南域的一個深海盆,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洋島環境的蛇綠岩組合,許多地方可以看到完整的洋殼序列。包括超鎂鐵岩、堆晶輝長岩、粒玄岩岩牆、枕狀玄武岩、球顆玄武岩和放射蟲硅質岩。放射蟲為三疊紀-侏羅紀生物組合。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淺海相碎屑岩不整合覆蓋其上,其間往往發育有超鎂鐵岩古風化殼。

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蛇綠岩斷續出露,長達1700公里,南北寬10~50公里。多處可以看到完整的洋殼序列。包括地幔超鎂鐵岩、堆晶輝長岩、輝長岩、枕狀拉斑玄武岩、輝綠岩席狀岩牆(床)群,上覆灰綠色、紫紅色放射蟲硅質岩。由於板塊俯沖,與蛇綠岩相伴,發育了泥礫混雜岩和蛇綠混雜岩。泥礫混雜岩常在蛇綠岩南側,從三疊紀末到白堊紀,形成許多構造混雜岩塊。晚白堊世泥礫混雜岩,其基質為雜色硅泥質類復理石,含二疊紀石灰岩、玄武岩,三疊紀砂板岩、侏羅紀砂岩、灰岩和早白堊世硅質岩岩塊。蛇綠混雜岩往往在蛇綠岩帶北側,在蛇紋岩基質中混入了三疊紀砂岩、白堊紀放射蟲硅質岩、輝長岩、火山岩岩塊。日喀則蛇綠岩底盤發育了動力變質的角閃石石榴石片岩,其同位素年齡為0.81億年,是蛇綠岩仰沖侵位形成的。

⑷ 青海湖是如何形成的

青海湖的形成和變遷,是大自然的傑作。早在兩億三千萬年以前,青海高原還專是一片浩瀚無邊的古海屬洋。那時候,海水洶涌澎湃,它跟現在的太平洋、地中海是連在一起的。200萬年前,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得這片古海逐漸隆起,一躍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水被逼走,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環繞起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被山脈堵塞而成的一個巨大湖泊,同時,湖水又從東面注入黃河,流進東面的海洋,後來又經過演化,青海湖由一個外流湖而變成了「閉塞湖」。大約距今100萬年前,地質年代的第四紀,在青海湖東面有個日月山,發生了強烈的變化,由地面開始隆起,攔截了青海湖出口,結果從青海湖向東流出的河流,被逼得向西流入青海湖,而成了一條自東朝西的「倒淌」河。一直到現在,青海湖還是一個流水只入不出的閉塞湖。

⑸ 青藏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我國西南部有一片高隆廣闊的高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四川省西部、甘肅和新疆的少部,面積23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達到4500米。它比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南極洲(平均海拔2300米)還要高出2200米,比世界上最低的大陸歐洲(平均海拔340米),則要高出4160米。因此人們稱它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不僅是「世界屋脊」,而且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科學家根據在青藏高原發掘到的大量恐龍化石、三趾馬化石、海相化石和陸相植物化石,證明它在2.3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跟太平洋、大西洋相通。後來,地殼發生強烈的運動,印巴板塊和亞歐板塊互相碰撞,形成了今天這個雄踞世界之巔的大高原。這次造山運動在地質史上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是最新的造山運動,距今不過兩三千萬年。據科學測量,目前青藏高原仍在繼續升高。

青藏高原由於地勢高,面積廣,從太陽那裡獲得的光資源特別多。高原上大多數地區晴天的日照時數在12小時左右,全年日照時數在2500小時以上。其中拉薩全年日照時數長達3000多小時,因此有「日光城」的美譽。

在青藏高原上,橫亘著一系列山脈,其中最為雄偉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全長2500千米,大部分在中國境內,地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平均海拔6000米。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只有14座,其中10座在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是梵語,意思是雪的故鄉。它像巨大的屏風,阻擋著大山南北季風的正常流通,在山南山北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氣候。山南暖熱濕潤,山北低溫乾旱。山東南每年的降水量相當於山西北的10多倍。由於低溫乾燥,這里的糧食不霉爛,不生蟲,存放多年依然保持著新鮮的色澤和氣味。西藏農科所對在簡易貯藏條件下保存了20多年的小麥種子進行發芽實驗,結果70%都發了芽。

喜馬拉雅山區有許多熱水湖、熱水沼澤、熱泉、沸泉、汽泉,還有世界罕見的水熱爆炸。水熱爆炸時響聲震天,巨大的黑煙柱直沖天空,把幾十千克重的石塊拋向四面八方,形成直徑20多米的圓形爆炸坑,坑裡沸水滾滾。

雖然天寒地凍,但喜馬拉雅山並不是生命的荒漠。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地方仍長有雪蓮花和龍膽花這樣的耐寒植物。而動物就更多了,大的如野鼠、雪雞、岩羊,小的如甲蟲、蜂、蛾。等等。

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8848.13米高的珠穆朗瑪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地球之巔」的美稱。關於珠穆朗瑪峰,在我國藏族人民中流傳著一個神話:青藏高原上有五個女神姐妹,她們分別居住在五個山峰上,其中住在最高峰上的是三姐珠穆朗瑪,因而這座山峰就叫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的頂峰長10多米,寬約1米,在這里時常可以看到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旗雲。所謂旗雲,就是旗幟模樣的雲彩,它的形狀隨天氣而變化,能反映高空氣流的運動情況,被稱為「世界最高的風向標」。有經驗的登山運動員可以根據旗雲的形狀預測未來的天氣。

作為與南極、北極並列的地球第三極,珠穆朗瑪峰是許多登山者心中的「聖地」。1960年5月25日,我國運動員貢布(藏族)、王富洲、屈銀華首次從東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瑪峰,征服了「地球之巔」。

⑹ 青海大平原是怎樣產生的

不是青海大平原,是青海大高原或者青藏大高原。
青海處於青藏高原,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印度洋板塊向太平洋板塊俯沖,導致太平洋板塊的隆起上升,所以形成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⑺ 青海木里的天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是天災還是人禍

天坑大家都聽說過,這是一種地理現象,在全球共有80多個天坑,其中一多半天坑都分布在我國。其實大家可以想像到,天坑就是一個很大的坑,並不是人類造成,而是自然形成,屬於是天災,這種現象非常可怕,如果在繁華市區里忽然出現一個天坑,將會有很多人受到牽連,誰也不希望天坑會出現在自己身邊。

青海省對木里礦區非法開採行為,已經派專項調查人員對涉事企業進行調查,省領導和相關部門已經赴木里礦區進行現場查驗,對涉事人員進行嚴查。人類生存離不開地球,保護環境是人類的責任,但是有一部人為了利益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破壞我們的家園,這種做法應該受到嚴厲懲罰,希望可以引以為戒。

⑻ 青海湖演變為內流湖的地質作用過程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專初期原是一個大屬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