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踏勘主要看什麼
㈠ 地質預查(踏勘)的具體目的和過程 謝謝
為了使某項地質工作的設計和部署切合於實際,需要事先對工作現場的地質和版施工條權件等進行實地的概略調查和了解,以便確定填圖單位、工作部署等,這種工作稱地質踏勘。各項地質工作的最初階段都有踏勘,例如區域地質調查中的選區踏勘、礦點踏勘、剖面踏勘等
㈡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有哪些重要的內容呢
1、工程地質勘抄察報告是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必不可少的基本依據,對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有著直接影響。勘察成果要正確反映客觀地形、地質情況,確保原始資料的准確性,結合工程具體特點和要求提出明確的評價、結論和建議。
2、建設單位應在新建工程定點後,委託有資質的地質測繪(勘察)單位,對工程的地質進行勘察,其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概述。
(2)場地描述及地下水。
(3)地層分布。
(4)工程地質條件評述。
同時,應附以下圖表:
(1)鑽孔平面布置圖。
(2)地質岩性剖面圖。
(3)地質柱狀圖。
(4)地質柱狀及靜探曲線圖。
(5)土壤試驗成果匯總表。
(6)土壤壓縮曲線圖。
(7)土壤剪力試驗成果。
3、竣工資料中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應為原件。
㈢ 路線踏勘的方法和要求
1. 路線踏勘的兩種基本方法
由於不同填圖比例尺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對踏勘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路線踏勘方法有路線穿越法和路線追索法兩種。
路線穿越法 路線穿越法是最常用的路線踏勘方法,穿越的路線一般要垂直於主要地層走向和主要構造線方向。由於它經過的距離最短,觀察到的內容最多,所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可對全區的地質情況概略了解,特別是對於查明各種地質體在縱向上的特徵,如地層的分界和厚度及接觸關系、褶皺和走向斷層或斜交斷層的存在等,有較好的觀察效果。這種路線的布置往往兼顧通過測區內的制高點,是主導踏勘路線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
路線追索法 路線追索法中,踏勘路線要平行於主要地層走向和主要構造線方向。這種踏勘路線多用於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一般是在進行了多條第一種踏勘路線的基礎上,為追索地層、構造在橫向上的延伸變化而布設的。路線追索法相對於路線穿越法,在整個測區內的數量相對較少。
在路線踏勘工作中,上述兩種路線踏勘方法中的每一種在實際工作中不可能單獨使用,在以一種路線為主的情況下,常常是相互配合穿插進行,以達到野外踏勘的目的。
2. 路線踏勘中觀測點的選擇
觀測點是踏勘路線上觀察露頭、收集各種地質資料的基本工作點,只有通過觀測點上對地質現象的觀察,才能匯集一條踏勘路線的工作成果,所以它們是由點到線的關系。由此可知,觀測點的數量不同,資料收集的詳細程度也不同。不同填圖比例尺的踏勘路線、不同觀察內容的踏勘路線,觀測點的密度都有所不同。一般,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觀測點的選擇:
◎ 在不同時代、不同組 ( 或段) 的地層分界線,以及地層不整合接觸的界面上。
◎ 在岩性、岩相、厚度有顯著變化的層段,以及可能作為標志層或化石比較豐富的層位。
◎ 褶皺、節理、斷層發育的部位。如褶皺的軸部、傾伏端、產狀急劇變化處,以及斷層的破碎帶等。
◎ 侵入體與圍岩的分界線,工程地質性質不良層位、礦化帶或有益礦產賦存的層位,以及其他有地質意義的地點。
應當指出,踏勘路線不同於地質填圖中的觀測路線,雖然它們都是通過路線的觀察來取得第一手資料,但前者是在填圖工作初期,以概略了解全區情況為目的的先行工作,而後者則是填圖工作中為取得全面詳細地質資料而進行的具體工作。因此兩者在目的要求、詳細程度上有著顯著的區別,如路線踏勘中的觀測點一般不要求標定在地形底圖上,但有時為了控制地層或構造也可以定點,由於還沒有進行正式填圖,所以一般不賦予統一點號,而填圖中的觀測點都要進行統一編號。但兩者間又有密切的聯系和相似之處,如踏勘中及填圖中在地質問題沒有出入的情況下,填圖時可以利用踏勘路線中的某些觀測點。此外,踏勘和填圖時都是通過觀測點的觀察來達到路線觀測的目的,所以都應做好野外記錄。
3. 路線踏勘中的記錄與素描
在路線踏勘中應將觀察到的所有地質現象清楚地記錄在野外記錄簿中,其記錄的內容、格式和要求與地質填圖中的記錄要求基本相同,請參閱本章第三節野外地質觀察與記錄。為了彌補文字描述的不足,對一些有意義的觀測點常常採用實地素描,這些素描圖是最終室內整理時編寫文字報告所附插圖的主要來源。關於素描圖的種類和素描方法,在有關的參考書中有專門的介紹,這里僅介紹素描圖中的信手地質剖面和信手路線地質圖的作圖方法。
( 1) 信手地質剖面的繪制方法
為了了解岩石性質、地層層序和地層接觸關系,展示構造特徵,建立整體的概念,在路線穿越時,一般應做連續的信手地質剖面圖 ( 簡稱信手剖面) 。信手剖面圖是在野外邊觀察邊繪制而成的,不允許回到室內繪制,其方法和步驟如下:
◎ 確定信手剖面方向和起點終點。信手剖面的起點和終點一般是一條踏勘路線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觀測點,一般應標定在野外手圖 ( 地形底圖) 上,起、終點連線應該垂直於主要地層和構造線的方向,因此信手剖面圖多在路線穿越法中使用。
◎ 確定繪圖比例尺。比例尺的確定,要根據每條路線的長度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要求每條路線的信手剖面比例尺都一樣。總的原則是,所繪出的信手剖面圖應盡量完整地展示在記錄簿的同一頁上,如因各種原因不能滿足時,也要盡量減少頁數,以達到完整、系統的效果。
◎ 確定各點間的水平距離和各點的高程。信手剖面第一個點 ( 起點) 標定在地形圖上後可讀出該點高程,第二個點的高程也可用同樣辦法得到,根據圖上該兩點的平距和高程差,按比例尺內插法求出兩點間所需的不同高程點,相鄰等高點間的連線即為地形線。以此方法類推直至整個剖面完成。對於有經驗的地質工作者來說,完全可以拋開地形圖,目測斜距和坡度角,信手勾繪地形線。
◎ 量取地層產狀,並根據踏勘路線中觀測點標注地質特徵。在觀測點上要測定有代表性的產狀,並標在剖面的相應位置上,填繪岩性符號,同時注記分層號、地層代號等。此外,如有褶皺、斷層、岩體等,應及時將其形態特徵繪出; 對各種特徵地質現象也應加以表示,也可加註必要的文字,以彌補符號的不足或使其更加醒目。
◎ 標出標本採集層位和標本編號。
◎ 最後在剖面上方寫出剖面名稱、標出比例尺和剖面方向,以及主要地物和繪圖者及繪圖日期等。
( 2) 路線地質圖的繪制方法
路線地質圖是概略地質調查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在路線踏勘中,根據需要也可做路線地質圖。它是在沿路線觀測過程中,隨手將路線上的各種地質情況,以平面圖的形式表達的一種圖件,因此又稱信手路線地質圖。路線的方位是用羅盤測出,路線的距離採用目估或步測,各點高程可參照地形圖或用氣壓測高計讀數獲得,將所見的岩性、岩層分界、各種褶皺和斷層等按走向用符號表示,並註明產狀、標本採集地點及其編號。對於斷層和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在路線地質圖上無法表示時,可另附局部素描圖或輔以必要的文字說明 ( 圖 5-1) 。
圖 5-1 信手路線地質圖示意圖
信手剖面圖和路線地質圖,是路線踏勘工作中經常使用的兩種素描圖,它們對系統了解踏勘路線上所觀測的內容具有相互聯系的整體概念,盡管也規定了比例尺,但由於沒有對距離進行詳細測量,而是採用目估法信手而作,因此它們的精度較差。但在表示內容上比較靈活,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在概略了解路線上的地質特徵,以及從定性研究的角度上看,仍不失一個簡單、迅速的好方法,這也是工程技術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㈣ 現場踏勘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入場前,應組織工程部相關人員對施工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細致的現場勘察。現場復核圖紙中地形地貌、地上物、地下管線和隱蔽物、地下水位等與現場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現場的周邊環境是否有工廠、鹽池、鹽灘、池塘等。測定工廠、鹽池、鹽灘、池塘所處的方位以及與現場的距離。
地上物情況向有關單位認真了解施工地段地上物的保留和處理要求,不具備施工條件或有施工難度的,應及時與建設單位進行協商解決。原有樹木需砍伐的,必須向有關單位申請辦理移伐手續,獲得批准後方可進行遷移或伐除。
地下管線和隱蔽物埋設情況要求建設單位提供相關地下管網竣工圖紙,不能提供圖紙的,要派人對施工現場地下管線、管道、隱蔽物等位置進行查驗。
(4)地質踏勘主要看什麼擴展閱讀:
招標人組織投標申請人對工程現場場地和周圍環境等客觀條件進行的現場勘察,招標人根據招標項目的具體情況,可以組織投標申請人踏勘項目現場,但招標人不得單獨或者分別組織任何一個投標人進行現場踏勘。
投標人到現場調查,可進一步了解招標人的意圖和現場周圍的環境情況,以獲取有用的信息並據此作出是否投標或投標策略以及投標報價。招標人應主動向投標申請人介紹所有施工現場的有關情況。
招標人根據招標項目的具體情況,可以組織潛在投標人踏勘項目現場現場的踏勘指的是招標人組織投標人對項目的實施現場的經濟、地理、地質、氣候等客觀條件以及環境,進行的現場調查。
招標人在發出招標通告或者投標邀請書以後,可以根據招標項目的實際需要,通知並組織潛在投標人到項目現場進行實地勘查。這樣的招標項目通常以工程項目居多。
潛在投標人可根據是否決定投標或者編制投標文件的需求,到現場調查,進一步了解招標者的意圖和現場周圍環境情況,以獲取有用信息並據此作出是否投標或投標策略以及投標價格決定。
㈤ 如何開展地質踏勘
1、先確定工區范圍。
2、明確踏勘是為什麼服務的(比如是油氣勘探、還是地質填版圖、還是工程布置等)權。
3、擬定踏勘任務,既本次踏勘要完成什麼樣的任務,了解到哪些地質、地理、交通、環境方面的信息。(這一步里一般都需要借鑒前期資料或是相鄰區域的地質資料來參考,當然,其實在任何一次地質工作開展前,充分了解該區前期工作成果都是必須做的。實際上這不應該算在地質踏勘的工作里。)
4、擬定踏勘路線和需要使用的技術方法,確定踏勘時間安排。
5、准備踏勘需要使用的工具(交通工具、標本採集工具、定位工具等)、圖件、消耗品、人員安排等。
6、出發踏勘~~~
7、處理踏勘時獲得的數據,編寫踏勘報告,基本就這樣了呵呵。
其實踏勘就是去探探風,不是什麼有嚴格規定的程序的.........
不過有一點必須清楚,你的踏勘是什麼工作的踏勘,這決定了踏勘工作的面貌
㈥ 野外地質踏勘
野外地質踏勘是在前人資料分析研究和遙感影像單元圖編制的基礎上,對調查區進行全面的野外踏勘,具體內容包括:
(1)影像單元岩性特徵、岩石類型組合、邊界性質、形成的地質作用規律了解。
(2)宏觀影像單元分區與三大岩類空間的對應關系。
(3)影像單元與地層單位、岩體單位、構造之間的對應關系。
(4)影像單元特徵標志與地質體的關系。
(5)了解區域礦產概況,初步掌握礦產種類,礦源場類型,主要成礦類型和礦化標志。
(一)踏勘路線布置原則
野外地質踏勘方法採用影像單元-剖面法。踏勘路線及實測剖面線布置應遵循總體控制、重點突出的原則,具體要求為:
(1)剖面選擇要求層序完整,露頭連續,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清楚,岩性組合和厚度都在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段。
(2)剖面線位置盡量選擇影像單元種類齊全的地區。當受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可採取分段選線,以達到總體控制。
(3)踏勘路線選擇仍以控制所有影像單元為佳。
(4)路線可以不連續,但影像單元不能遺漏。對標志特徵明顯,延伸穩定的影像單元,必須單獨安排一條控制路線,查明其地質特徵。
(二)實測主幹剖面的測制
實測主幹剖面的測制之目的是通過剖面測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各影像單元的岩石類型、結構構造、岩性組合特徵、變質類型及各類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填圖單元,為遙感初步解譯的地質圖編制服務。因其填圖單位構成的復雜性,不同剖面的測制要點不盡相同。
1.沉積地層剖面測量
(1)分層。實測主幹剖面以「層」作為基本描述單位。它可以是單一岩石層,也可是岩石復合層,內部基本連續,與上下相鄰層宏觀可分,影像特徵基本一致。垂向上岩性和任何差異都可以作為分層標志,但要求分層一定要與影像標志相吻合,保持影像與岩性的一致。
(2)岩性。分層的岩性,可用顏色、結構、成分綜合命名方式予以概括。尤其是顏色,除描述新鮮面之外,風化面顏色也很重要,對影像岩石單元標志意義較大。結構描述應注意不同岩性的差別和變化,這樣對分析岩性形成的環境、成因有利。
(3)沉積-成岩構造觀察。注意層的形態、層理類型、單層厚度,各種交錯層理、層頂面的波痕、沖蝕痕、乾裂,層底面和各類印痕,印模等描述。
(4)化石。實體化石和遺跡化石不僅是生物地層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且還是沉積環境最靈敏的指示物。描述內容為化石門類組合特徵、個體形態、保存狀況,分析狀態與岩性及沉積構造的關系,排列的優選方位。
(5)正常層序的識別和接觸關系。識別岩層的頂、底方位是確定其新老順序的關鍵。而許多沉積構造能夠指示岩層的原始頂、底方向。如斜層理、沖蝕痕、乾裂、遺跡化石等。
岩層間的接觸關系可分為連續沉積、不連續沉積。對連續沉積的岩層,要注意岩性如何漸變過渡;不連續的沉積界面,應注意其形態,包括平整的,起伏的,有印痕或印模等,上、下岩層是否交切,有無底礫岩或古風化殼,是否存在不同的構造變化及變質現象,並查清不連續沉積原因。對於不整合,應注意在臨近界面上下尋找地層時代的依據。
(6)樣品採集和系統采樣是剖面測量的主要工作內容,采樣的種類和數量要根據地質情況和需要來定。通常採集岩礦鑒定、岩石化學、同位素樣品等。
(7)野外記錄和作圖
它包括丈量記錄和剖面描述部分。丈量記錄包括導線號、長度、方位、坡度角等。剖面描述包括厚度、岩性、結構構造、傾向、傾角(真傾角)、取樣位置及編號等。
2.變質岩地層剖面測量
變質岩地層剖面測制一般應在填圖單位確定之後實施。具本內容包括岩石類型、變形變質特徵、特徵礦物、變質結構、單元接觸關系等觀察描述及樣品採集記錄。
3.火山岩地層剖面測量
火山岩地層剖面測制應依據火山噴發作用特點,結合影像特徵顯示,按火山盆地或火山機構分別布置實測剖面線。剖面測制要點為岩石類型組合、礦物成分、結構構造、旋迴特徵及樣品採集等。
4.剖面測制資料分析整理
主要根據不同影像單元剖面測制結果分析整理,建立填圖單位,確定不同填圖單位的影像標志及劃分依據,為編制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服務。
㈦ 地質踏勘路線及觀察內容
為了順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區野外地質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全區地質踏勘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它將為實測剖面和填圖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區內地質概況、實習時間安排、地質填圖的需要及交通條件,梁山地區地質踏勘路線擬選定5~6條,主要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如下。
圖6-14 磨刀石溝正斷層素描圖
(一)王項村至龔家灣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測區東部丘陵區的王項村(王家巷)南約300m處的深溝口。沿深溝西行,經營盤梁至龔家灣,路線全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沿路線前進方向依次可觀察以下主要地質現象:①前震旦系漢南雜岩體的岩石類型、相互關系和組構特點;②前震旦系岩體與震旦系沉積地層間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③震旦系地層特徵,震旦繫上、下部的接觸關系及砂岩中的各類交錯層;④磨刀石溝正斷層性質及證據;⑤磨刀石溝內震旦系岩層與河流流向所顯示的「V」字形法則;⑥龔家灣至大南溝一帶的傾伏背斜特徵。
3.教學重點及要求
結合觀察內容,重點講授以下內容:①結合漢南雜岩體講授岩石的基本類型,岩漿岩和沉積岩的野外鑒定標志,岩體的互相穿插關系及時代歸屬的確定方法;②通過前震旦系與震旦系的接觸關系全面介紹岩(體)層(地層)的接觸關系及系統分類,各類關系在本區的表現;③結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徵、接觸關系分析古地理環境及其變遷;④通過磨刀石溝斷層觀察,歸納斷層的分類及其野外確定斷層性質的方法;⑤分析龔家灣背斜特徵及其與北側梁山向斜的成因聯系。
(二)大南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龔家灣以西的大南溝溝底東側分水嶺上,沿溝西上至中梁寺,路線全長約1.5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震旦系與寒武系地層間的沉積整合接觸關系及生物化石界線;②下寒武統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點;③觀察並練習採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底礫岩特徵;⑤中梁寺斜滑逆斷層的性質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①結合寒武系地層的觀察,重點講授生物化石在地層劃分方面的作用及其與岩石地層學的關系;②根據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復古地理環境;③重點分析中梁寺斷層的性質及其證據。
(三)下樑山後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下樑山(鎮)後溝口,沿溝南上至構造台地南緣二疊系地層。路線長約1.0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繼續觀察下寒武統地層岩石組合、古生物特徵,寒武系與奧陶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奧陶系趙家壩組(?)底礫岩;②奧陶系地層系統劃分及古生物特徵、寶塔灰岩龜裂紋特徵及成因;③奧陶系與志留系間的整合接觸關系及下志留統地層和岩石特徵;④下志留統與下二疊統梁山段地層的平行不整合關系;⑤觀察和尋找各時代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底礫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層劃分上的意義;②奧陶系至志留系地層和岩石特徵及沉積環境分析,尤其是寶塔灰岩和形成環境討論;③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徵、地層劃分依據及其劃分原則;④二疊系與志留系之間的接觸關系。
(四)圩泥洞-吳家坪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梁山南側張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經水磨上、張家口子、陳家村,由陳家村改向西行,經中灣子至陳家村水庫西岸,後繞道水庫南側經嶺背後至吳家坪。該路線較長,約5.5km。加上由吳家坪經土地嶺返回上樑山路程3.5km,總計9km左右。要完成該路線的教學任務。建議在路線起點至陳家村鄉(有簡易公路)段增配車輛。
2.觀察內容
依次觀察內容包括:①張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斷層;②上、下二疊統地層及岩性特徵;③二疊系碳酸鹽岩與岩溶地貌;④二疊系與三疊系地層的沉積整合接觸界線與判別及三疊系地層、岩性及古生物特徵;⑤陳家村水庫西岸向斜核心由三疊系地層形成的擠壓揉皺現象,由軸部縱觀梁山向斜構造及其地貌特徵;⑥吳家坪及河溝村斷層、特徵、產狀、性質觀察與討論。
3.教學重點及要求
該路線教學重點和要求如下:①重點講授張口子斷層特徵及發生的力學機制,要求學生正確判別斷層面、節理(張性、壓性和扭性)面及沉積層理面,並測量其產狀、繪制斷層素描圖;②分析總結二疊系和下三疊統地層和岩性特徵,恢復其沉積古環境及海陸變遷史;③在上述四條路線觀察基礎上,以向斜核部三疊系地層揉皺現象為重點,總結本區向斜構造的幾何特徵及形成機理。要求同學們正確區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構造等地質地貌概念,進一步明確梁山不對稱、短軸、傾伏向斜構造的基本特徵。
(五)獅子山-上樑山黃龍寺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向斜盆地內的獅子山東側三疊系地層,經獅子山、何家山、土地嶺至上樑山黃龍寺。路線全長約4.5km。為了觀察地層的系統性(由老至新),宜將路線起點放在獅子山,也可據具體情況,將起點定於黃龍寺,由北而南觀察。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有:①三疊系與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新近-古近系地層層序及岩石特徵;②土地嶺以東向斜外側上二疊統王坡頁岩岩性及層位;③土地嶺斜滑逆斷層;④土地嶺斷層以西下二疊統梁山組炭質頁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紀沖洪積物(洪積扇)、坡積物、殘積物及黃龍寺附近漢江二級階地、河漫灘等沖積物。
3.教學重點及要求
教學重點包括:①通過古近系地層和岩性的觀察,重點介紹其沉積古環境,如古地貌,古氣候和物質來源、水動力條件等,古近系沉積過程與向斜構造發育的成因聯系;②王坡頁岩及梁山組炭質頁岩的形成條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礦產意義;③通過土地嶺斷層斷層面、擦痕及構造岩的觀察,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野外確定斷層及其性質的方法,分析土地嶺斷層與向斜構造的成因聯系;④概略介紹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階地沉積物的時代劃分及古近紀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在塑造梁山現代地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樑山至中梁山路線
1.地質路線
由上樑山石灰廠經土地嶺直達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轉折端。路線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由中梁山制高點鳥瞰實習區全貌,包括地貌類型及其分區,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規律,地層發育概況及地層與地貌的成因關系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根據梁山地區地形圖所給出的當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標偏角(東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進行現場羅盤校正,用校正後的羅盤完成地形圖定向;②概略介紹(對照實地)實習區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構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徵、類型,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在梁山現代地貌格局形成過程中的互相制約作用及不同地貌發育的地質基礎;③重點講述區內地層發育概況、展布規律及主體構造形態和空間展布特點,使同學們了解主要踏勘路線及實測地質剖面在區內的地質地貌位置,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④利用制高點和向斜轉折端,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熟練地層產狀的測定方法和地質點的確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線法和前、後方交會法等)。通過轉折端產狀和系統測定,使同學們對向斜構造有一個初步了解。
以上6條踏勘路線、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供各實習隊安排時參考,可根據實習時間、天氣狀況及交通條件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線應不少於4條。
㈧ 審查地質勘查報告主要看哪些內容
區域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遙感和礦產勘查鄧不同回類別的勘查報告答審查重點差別較大,意見格式也不一樣。主要審查內容有:
1. 審查依據;
2. 工作方法技術是否滿足標准、規范和設計書的要求,工作質量檢查驗收結果如何;
3. 完成的實物工作量是否達到設計書的要求;
4. 工作成果是否達到目標任務的要求,主要成果是什麼,有什麼創新成果;
5. 報告章節是否齊全,圖件編制是否符合規范要求;
6.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7. 結論與成果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