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岩溶地質是怎麼形成

岩溶地質是怎麼形成

發布時間: 2021-02-16 11:42:01

❶ 岩溶溶洞形成一般是在哪個地質時代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見註解1)以後準平原(見註解2)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老第三紀時(見註解3),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至今在晉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一窪地地貌。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復雜多樣。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緯25°40′。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
註解1:燕山運動(又稱老阿爾卑斯階段)是晚三疊世到白堊世時期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 。從2億1千萬年左右開始,到6500萬年前結束,在地史上主要屬於侏羅紀末到古近紀初這段時期。在我國許多地區,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褶皺隆起,成為綿亘的山脈,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質學家把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總的叫做燕山運動。
註解2:準平原是濕潤氣候條件下,地表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態。
註解3:第三紀是新生代的第一紀也是最老的一個紀(距今6500萬年~距今260萬年),第三紀分為早第三紀(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30萬年前)和晚第三紀(距今2330萬年—距今164萬年又稱新第三紀)。

❷ 喀斯特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內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容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2)岩溶地質是怎麼形成擴展閱讀:

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岩>硫酸鹽岩>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❸ 波浪岩是怎樣形成的它是一種岩溶地貌嗎

波浪岩同岩溶地貌不同,它不是由水溶形成,而是由於地殼構造變化、火山活動、風化、海蝕等形成的。岩壁看上去滿是垂直方向的波浪狀條紋。

❹ 岩溶地形是怎樣形成的

石灰岩是一種很普通的岩石,鋪築馬路的基石,多是石灰岩的碎塊,蓋房用的石灰,也是用石灰岩燒制的。

普通是普通,可是石灰岩也有它自己的「個性」。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實驗:在一塊石灰岩上滴幾滴鹽酸(沒有鹽酸用濃醋也可以),我們可以看到,滴上鹽酸的地方會咕嘟嘟地冒起泡來,象開了鍋一樣。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鹽酸滴上去之後,就會使它起化學反應,變成氯化鈣(如果滴的是醋,就是醋酸鈣),並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所以看起來,就象鹽酸在石灰岩上「沸騰」了。

自然界里存在著很多二氧化碳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就形成碳酸。碳酸和石灰岩同樣會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反應的結果生成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碳酸氫鈣,被流水帶走。於是,堅硬的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聯合進攻下就會被溶蝕。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蝕石灰岩的速度有多大呢?

有人在廣西桂林地區進行過調查,結果是每年大約為零點三毫米。就是說每年石灰岩山石要被溶蝕掉大約有手指甲那麼厚的一層。

「每年只溶蝕這么一點點,對那些石灰岩大山能有多大作用呀!」你也許會這么想。

這你可想錯啦!

大自然就是靠著這么一點點的溶蝕力量,不但雕塑成了象雲南石林那樣幾十米高的石灰岩石峰石柱,而且還能「建造」起象桂林到陽朔一帶那一座座幾百米高的石灰岩峰林。有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桂林的七星岩、蘆笛岩,江蘇宜興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等石灰岩溶洞,也主要是靠溶蝕作用形成的。

在我國廣西、貴州、雲南的石灰岩地區,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溶蝕作用的痕跡。其中包括形態奇特的溶蝕谷地、小小的溶蝕盆地、深不可測的落水洞以及許多奔流在地下的暗河等。它們沒有一樣不是這種溶蝕作用造成的。

從前,在地理教科書里把這種溶蝕作用造成的地形叫「喀斯特」地形。這是因為,在歐洲的南斯拉夫亞得里亞海濱有一個叫「喀斯特」的高原,那裡有很大一片石灰岩山地,形成不少典型的溶蝕地形。科學家們在這里做過詳細的調查,並且把這類石灰岩地形通稱為喀斯特地形。

後來,有人覺得喀斯特這個詞總有些別扭,改稱「岩溶」兩個字。就是岩石被溶蝕的意思,這比起叫「喀斯特」來要明白精確多了。

你可能會問:這樣緩慢的溶蝕速度怎麼能把石灰岩溶蝕成石林、高峰和溶洞這種種岩溶地形呢?

當然,要溶蝕成這些岩溶地形確實都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這點,我們不必擔心。地質歷史本來就是非常漫長的。拿地球的一「歲」——一百萬年來說,就足夠了。這個算術題很簡單:以每年零點三毫米乘一百萬,得出的數就是三百米。

我們知道,雲南路南石林,一般高度只有幾十米,桂林的峰林只有一二百米,而一般溶洞的高度也只有幾十米,當然都不在話下了。

是不是凡有石灰岩的地方就能形成岩溶地形呢?也不是。岩溶地形的形成,一方面要有大面積、大厚度、質地純凈的石灰岩地層,另一方面還要有濕熱的氣候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植物的枯枝落葉腐解迅速,土壤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這都有利於溶蝕作用的進行。所以,氣候越潮濕,越熱,石灰岩被溶蝕的速度也越快,岩溶地形也就能發育到十分完善的程度。

了解到這一點,你們就會明白為什麼岩溶地形在我國南方特別多,而北方比較少見的道理了。

當然,乾旱少雨的北方也不是絕對找不到岩溶地形。象北京附近的周口店猿人洞、上方山雲水洞等,都是岩溶地形,但它們並不是在今天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它們形成的時候,距離現在最少有幾十萬年了,當時北京地區的氣候比今天要炎熱潮濕得多,大概和今天我國南方的氣候沒有多大差別,所以才形成了這些岩溶地形。

❺ 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是怎麼形成的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之上的鬆散土體,在外動力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版產生的突發性地面變形破權壞,其結果多形成圓錐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變形破壞的主要類型,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激發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除降雨、洪水、乾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與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而後者往往規模大、突發性強、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發現於碳酸鹽岩分布區,其形成受到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❻ 地貌學原理岩溶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❼ 波浪岩是怎樣形成的,它也是一種岩溶地貌嗎

在澳復大利亞西部,有一種制波浪岩——那陡峭的岩壁上滿是垂直方向的波浪狀條紋。人們站在岩壁前面看,波浪岩彷彿是洶涌的波濤,正奔騰著撲面而來,氣勢十分壯觀。它由此而得名為波浪岩。

波浪岩同岩溶地貌不同,它不是由水溶形成,而是由於地殼構造變化、火山活動、風化、海蝕等形成的。

❽ 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稱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徵的地區。是地下水對可溶性塊狀石灰岩溶蝕的結果。喀斯特一詞原指亞得里亞海達爾馬提亞沿岸的石灰岩地區,現已用於類似的一切地區。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礫岩、角礫岩、砂岩)、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喀斯特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如有些地區因喀斯特發育使地表嚴重缺水,或在雨季時地表水來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窪地積水成災,影響農業生產;喀斯特洞穴導致壩區、庫區發生滲漏;采礦或開挖隧道時發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鐵路建築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區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運動和貯存的良好場所,可利用洞穴作為地下水庫,進行發電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宜於灌溉、飲用,且有承壓性,便於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氣體,在醫療上價值很大;喀斯特區的礦產資源較豐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種沉積礦產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發現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❾ 溶岩地質(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

1、要有大面積分布的厚層石灰岩。
2、氣候要比較濕潤,流動水較多。經過流水長期的侵蝕和化學溶蝕作用,就會形成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